CN111563349B - 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63349B CN111563349B CN202010183136.6A CN202010183136A CN111563349B CN 111563349 B CN111563349 B CN 111563349B CN 202010183136 A CN202010183136 A CN 202010183136A CN 111563349 B CN111563349 B CN 1115633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rain
- micro
- degrees
- mountain
- wind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通过solidworks建立待测微地形的理想模型;步骤S2:根据待测微地形的理想模型,确定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步骤S3:在质量守恒跟动量守恒的条件下,添加湍流模型使控制方程封闭,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的求解,得到待测微地形湍流特性;步骤S4:设置不同的风向角,并设定对应的边界条件;步骤S5:进行地形抬升型微地形参数的建模,并根据待测地形山脉高度H与山脉底部直径D,得到不同风向角下的最大风速和加速比。本发明可以解决目前输电线抗风设计不标准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力学的环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福建省处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平均每年有2~5个台风在福建沿海登陆,对沿海输电线路造成严重冲击,比如倒塔、断线,直接或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灾后分析原因表明,除了台风风速远超常规设计风速,微地形环境导致的局部地区风速突变也不容忽视。福建台风与山地微地形共同影响下,可能引发杆塔破坏,从而威胁到电网的安全运行。线路沿线地貌复杂多变,气流经过时,该地区地形、地貌将显著改变近地流动风的风速、风压和湍流结构,使得这些地区的风流场呈现与平坦地区较明显的差异,造成风速和风压的分布很不规则。目前基于气象站的实测数据,不足以准确把握山地风场,各级气象站一般位于地势平坦的城镇,气象站周边大量的建筑物对实测数据有一定影响,且常年气象观测数据远低于山地输电线路承受的极端情况,所以各级气象站实测数据,不适合推广应用至各类山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可以解决目前输电线抗风设计不标准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通过solidworks建立待测微地形的理想模型;
步骤S2:根据待测微地形的理想模型,确定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
步骤S3:在质量守恒跟动量守恒的条件下,添加湍流模型使控制方程封闭,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的求解,得到待测微地形湍流特性;
步骤S4:设置不同的风向角,并设定对应的边界条件;
步骤S5:进行地形抬升型微地形参数的建模,并根据待测地形山脉高度H与山脉底部直径D,得到不同风向角下的最大风速和加速比。
进一步的,所述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具体为
质量守恒方程形式为:
式中:ρ为密度;t为时间;ui为速度张量;xi为坐标张量;
动量守恒方程在惯性坐标系下,i方向的动量守恒方程为:
式中:uj为速度张量;xj为坐标张量;ρgi为重力体积力,p为静压力;Fi为重力质量力和其他质量力;τij是应力张量,定义为:
式中:μ为流体粘性系数。
进一步的,所述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ε模型,具体如下:
湍动能k和耗散率ε的方程如下式:
式中,k为湍动能;ε为耗散率;Gk表示由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动能,Gb表示由于浮力影响引起的湍动能;σk、C1ε、C2ε、C3ε为常系数;μt为湍流粘性系数,且有: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具体为:
步骤S41:以45°为一个步长,从0°开始,计算八个角度的风向角;
步骤S42:进行边界条件的设定,当风向角为0°,90°,180°,270°时,将垂直于风向角的侧边界面设置为速度入口,对应的侧边界面为自由出口,剩下的侧面与顶面采用对称面,地面与山体采用壁面;当风向角为45°,135°,225°,315°时,将风向角入口靠近的两个侧面设置为速度入口,另外两个侧面为自由出口,地面与山体采用壁面,顶面采用对称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建立实际微地形的理想模型采用不同风向角进行CFD仿真计算,模拟微地形对风速的加速作用,从而改善杆塔抗风设计取值,可以解决目前输电线抗风设计的执行标准偏低的问题。在铁塔抗风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高度的最大风速和加速比进行不同的优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风向角定义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地形抬升型微地形模型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不同地形气压云图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通过solidworks建立待测微地形的理想模型;
步骤S2:根据待测微地形的理想模型,确定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
步骤S3:在质量守恒跟动量守恒的条件下,添加湍流模型使控制方程封闭,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的求解,得到待测微地形湍流特性;
步骤S4:设置不同的风向角,并设定对应的边界条件;
步骤S5:进行地形抬升型微地形参数的建模,并根据待测地形山脉高度H与山脉底部直径D,得到不同风向角下的最大风速和加速比。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具体为
质量守恒方程形式为:
式中:ρ为密度;t为时间;ui为速度张量;xi为坐标张量;
动量守恒方程在惯性坐标系下,i方向的动量守恒方程为:
式中:uj为速度张量;xj为坐标张量;ρgi为重力体积力,p为静压力;Fi为重力质量力和其他质量力;τij是应力张量,定义为:
式中:μ为流体粘性系数。
在本实施例中,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例,根据提供的台风风剖面,取地表粗糙度指数=0.12。空气的运动黏度ν=1.46×105m2/s,雷诺数计算公式为:
由此公式可以推算出,当特征长度取中心点高度超过4.38m时的雷诺数远远超出平板外部绕流的临界雷诺数5×105~3×106,此时应采取湍流模型模拟该流场。
所述湍流模型采用标准k-ε模型,具体如下:
湍动能k和耗散率ε的方程如下式:
式中,k为湍动能;ε为耗散率;Gk表示由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湍动能,Gb表示由于浮力影响引起的湍动能;σk、C1ε、C2ε、C3ε为常系数;μt为湍流粘性系数,且有: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步骤S4具体为:
步骤S41:以45°为一个步长,从0°开始,计算八个角度的风向角;
步骤S42:进行边界条件的设定,当风向角为0°,90°,180°,270°时,将垂直于风向角的侧边界面设置为速度入口,对应的侧边界面为自由出口,剩下的侧面与顶面采用对称面,地面与山体采用壁面;当风向角为45°,135°,225°,315°时,将风向角入口靠近的两个侧面设置为速度入口,另外两个侧面为自由出口,地面与山体采用壁面,顶面采用对称面。
,进行地形抬升型微地形参数的建模研究。常见的山体模型轮廓有余弦形、高斯形、三角形等,本发明山脉横断面采用余弦形山体。
在本实施例中,余弦形山体在二维平面内的轮廓表达式为:
式中:H为山脉高度;D为山脉底部直径;山脉坡度为2H/D。地形模型如图2 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改变山脉高度H与山脉底部直径D,研究山脉坡度对风场的影响。山脉高度H与山脉底部直径D的选择为三组,分为为山脉高度100m、山脉底部直径300m和山脉坡度0.66;山脉高度150m、山脉底部直径300m和山脉坡度1;山脉高度200m、山脉底部直径300m和山脉坡度4/3。
在本实施例中,入口风速设置为20m/s,进行仿真模拟,可以得到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提取出最大风速,对于山脉高度150m、山脉底部直径300 m,入口速度为20m/s的地形,在风向角为0°、45°及90°时,得到的最大风速分别为35.79m/s、39.34m/s及25.88m/s,最大风速对应的加速比为1.79、1.97及1.29;对于山脉高度100m、山脉底部直径300m,入口速度为20m/s的地形,在风向角为0°、45°及90°时,得到的最大风速分别为21.19m/s、31.08m/s及34.36m/s,最大风速对应的加速比为1.26、1.55及1.72。
在本实施例中,在得到不同微地形条件下的最大风速以及加速比后,设计杆塔时,就可以根据杆塔所处位置的地形条件与仿真条件进行对比,得到在同样的地形条件下仿真得到的最大风速和加速比,根据不同风向角下的最大风速和加速比,可以对杆塔设计进行抗风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3)
1.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通过solidworks建立待测微地形的理想模型;
步骤S2:根据待测微地形的理想模型,确定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
步骤S3:在质量守恒跟动量守恒的条件下,添加湍流模型使控制方程封闭,进行计算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的求解,得到待测微地形湍流特性;
步骤S4:设置不同的风向角,并设定对应的边界条件;
所述步骤S4具体为:
步骤S41:以45°为一个步长,从0°开始,计算八个角度的风向角;
步骤S42:进行边界条件的设定,当风向角为0°,90°,180°,270°时,将垂直于风向角的侧边界面设置为速度入口,对应的侧边界面为自由出口,剩下的侧面与顶面采用对称面,地面与山体采用壁面;当风向角为45°,135°,225°,315°时,将风向角入口靠近的两个侧面设置为速度入口,另外两个侧面为自由出口,地面与山体采用壁面,顶面采用对称面;
步骤S5:进行地形抬升型微地形参数的建模,并根据待测地形山脉高度H与山脉底部直径D,得到不同风向角下的最大风速和加速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83136.6A CN111563349B (zh) | 2020-03-16 | 2020-03-16 | 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83136.6A CN111563349B (zh) | 2020-03-16 | 2020-03-16 | 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63349A CN111563349A (zh) | 2020-08-21 |
CN111563349B true CN111563349B (zh) | 2022-06-14 |
Family
ID=72069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83136.6A Active CN111563349B (zh) | 2020-03-16 | 2020-03-16 | 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563349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05164A (zh) * | 2015-09-21 | 2016-03-16 | 河海大学 | 一种复杂地形风电场地形改造方法 |
CN106844856A (zh) * | 2016-12-20 | 2017-06-13 | 中山大学 | 考虑动态交通流影响的城市高架桥附近流场数值模拟方法 |
-
2020
- 2020-03-16 CN CN202010183136.6A patent/CN1115633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05164A (zh) * | 2015-09-21 | 2016-03-16 | 河海大学 | 一种复杂地形风电场地形改造方法 |
CN106844856A (zh) * | 2016-12-20 | 2017-06-13 | 中山大学 | 考虑动态交通流影响的城市高架桥附近流场数值模拟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Hongjie Zhang. et al.Impact Analysis of Wind Direction upon Wind Load on.《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8,1-10. * |
兰生 等.地形抬升型微地形下台风风场计算模拟.《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第20卷(第30期),12423-12427. * |
肖凯 等.复杂地形下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风速比计算.《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第18卷(第33期),1-6.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63349A (zh) | 2020-08-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ikumoto et al. | Observational study of power-law approximation of wind profiles within an urban boundary layer for various wind conditions | |
Frandsen et al. | The making of a second‐generation wind farm efficiency model complex | |
CN107121257A (zh) | 一种垭口微地貌输电导线风致振动的风洞试验方法 | |
CN104794356B (zh) | 一种高耸升船机塔柱结构抗风分析方法 | |
Flay | Bluff body aerodynamics | |
CN111563349B (zh) | 一种微地形风速预测方法 | |
CN102289550B (zh) | 一种用于露天开放性颗粒源风蚀释放因子的动力学估算方法 | |
CN115204709B (zh) | 一种便于风电场选址的台风风险评估方法 | |
Qian et al. | Variation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velocities over two-dimensional transverse dunes: A wind tunnel simulation of the effect of windward slope | |
CN111797578B (zh) | 一种定量计算降雨致海面应力的方法 | |
Goossens | Height distortion and the sedimentation of dust on topographic scale models: considerations and simulations | |
Li et al. |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flow over a three-dimensional hill with different slope angles | |
Ollier et al. | Atmospheric gravity wave impacts on an offshore wind farm | |
CN109992890B (zh) | 高速列车-龙卷风的耦合模型及耦合计算方法 | |
Berzegova et al. | Energy modeling of Novorossiysk bora | |
CN117933491B (zh) | 融合城市风场影响的建筑区产流预测方法、系统、装置 | |
CN114048634B (zh) | 一种基于Fluent模拟的油库罐区风场探测布点方法 | |
Roh et al. | Wi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canopies attached to tall buildings | |
Thiis et al. | Changes in the snowdrift pattern caused by a building extension-Investigations through scale model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 |
Driss et al. | Study of the Aerodynamic Structure around an Obstacle with Inclined Roof | |
Mehta et al. | Effectiveness of CFD simulation of wind flow & its effect on tall structures with aerodynamic shapes | |
Surianinov et al. |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now load on a hyperbolic paraboloid. Theoretical basis | |
Odar | Scale factors for simulation of drifting snow | |
Mirian et al. | Through-Building Ducts for Mounting Wind Turbines: A Numerical Study | |
Chay | Physical modeling of thunderstorm downbursts for wi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