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2120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2120B
CN111552120B CN202010512218.0A CN202010512218A CN111552120B CN 111552120 B CN111552120 B CN 111552120B CN 202010512218 A CN202010512218 A CN 202010512218A CN 111552120 B CN111552120 B CN 1115521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ottom plate
support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122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52120A (zh
Inventor
高肇兴
郭展祥
李田明
王万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1221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521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52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2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52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21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具有相对的底面和支撑面,背光模组包括支撑框、及设置于支撑框的两个以上背光单元和透光支撑件,背光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和第一光学膜片,透光支撑件位于相邻两个背光单元之间且在底面和支撑面之间延伸,透光支撑件透过背光单元发出的光线;显示面板,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背向导光板一侧且覆盖至少两个背光单元,透光支撑件支撑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在底面的正投影覆盖透光支撑件在底面的正投影。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能够增强内部支撑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液晶显示装置已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例如液晶显示装置作为车载显示装置广泛应用于车辆行业。
然而,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越来越大,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会因为自重、振动等因素导致中间区域变形,进而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可靠性和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增强内部支撑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具有相对的底面和支撑面,背光模组包括支撑框、及设置于支撑框的两个以上背光单元和透光支撑件,背光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和第一光学膜片,透光支撑件位于相邻两个背光单元之间且在底面和支撑面之间延伸,透光支撑件透过背光单元发出的光线;显示面板,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背向导光板一侧且覆盖至少两个背光单元,透光支撑件支撑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在底面的正投影覆盖透光支撑件在底面的正投影。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位于相邻两个背光单元之间且在底面和支撑面之间延伸的透光支撑件支撑显示面板,从而提高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之间的支撑效果,增强显示装置内部支撑效果,以减小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之间的形变导致的显示问题和可靠性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图4中区域Q的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图7中区域M的放大示意图;
图9示出图7中透光支撑件的俯视图;
图10示出图9中沿线P-P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图11中区域W的放大示意图;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图13中区域K的放大示意图;
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图16中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8示出图16中背光模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9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背光模组;11-底面;12-支撑面;
100-支撑框;110-底板;111-底板单元;112-侧部;120-支撑壁;130-容纳部;
200-背光单元;210-导光板;220-第一光学膜片;230-第一光源;240-第一反射片;241-延伸部;
300-透光支撑件;310-光源容纳腔;311-腔内出光面;320-条形切槽;330-第一斜面;340-伸出部;
400-第二光源;
510-第二光学膜片;520-第二反射片;530-第三反射片;540-第四反射片;
600-遮光支撑件;
710-卡槽;720-卡头;
20-显示面板;
30-光学胶层;
40-第一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在各领域中,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车载领域,随着驾驶智能化、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的发展,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在增加。
通常,液晶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采用四周支撑、中心避空的方式固定,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在中心位置间隙设置。
然而大尺寸(例如8英寸、10.1英寸、12.3英寸等)液晶显示装置,尤其是长宽比接近1(例如长宽比为4:3)的液晶显示装置会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自重、振动等因素导致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变形或者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之间间隙变化,这会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尤其影响显示均匀度。而且,振动的环境下显示面板中心位置振动幅度较大,长时间后导致显示面板四周厚度变化,导致显示面板显示效果发黄。
而且,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增加的过程中,四周支撑的粘接面积占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个面积比例会降低,容易出现显示面板脱胶剥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增强显示装置内部支撑效果。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和显示面板20。
背光模组10具有相对的底面11和支撑面12。背光模组10包括支撑框100、及设置于支撑框100的两个以上背光单元200和透光支撑件300。支撑框100可以是金属框。支撑框100也可以是有机材料框,例如聚碳酸酯(PC)框。背光单元200可以是多个,多个背光单元200可以在平行于支撑面12的平面内相互拼接。背光单元200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210和第一光学膜片220。导光板210可以具有朝向支撑面12的出光面。第一光学膜片220可以设置于导光板210背向底面11一侧。第一光学膜片220可以包括扩散片,以对来自于导光板210的光线进行均匀化。第一光学膜片220还可以包括棱镜片,棱镜片可以位于扩散片背向导光板210一侧。透光支撑件300位于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且在底面11和支撑面12之间延伸。透光支撑件300透过背光单元200发出的光线。透光支撑件300可以透光支撑件300为透光的有机材料,例如透光的聚碳酸酯材料。
显示面板20设置于第一光学膜片220背向导光板210一侧且覆盖至少两个背光单元200。
显示面板20可以是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20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彩膜基板可以包括与各子像素对应设置的色阻单元。各子像素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与色阻单元在阵列基板上的正投影交叠。其中,各子像素通过彩膜基板的色阻单元实现彩色化显示。色阻单元可以包括分别对应第一红色子像素、第一绿色子像素和第一蓝色子像素设置的第一红色色阻单元、第一绿色色阻单元和第一蓝色色阻单元。
透光支撑件300支撑显示面板20。示例地,透光支撑件300的一端支撑于支撑框100,另一端支撑于显示面板20。透光支撑件300与支撑框100例如可通过卡槽和卡头卡合连接。显示面板20在底面11的正投影覆盖透光支撑件300在底面11的正投影。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透光支撑件300在底面11的正投影位于显示面板20在底面11的正投影的中心位置,该中心位置可以是指围绕几何图形中心点的中心区域、几何图形的一个或多个中轴线等。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透光支撑件300可以是一体成型并呈十字形,以更好地支撑显示面板20。十字形的透光支撑件300与支撑框100之间可以设置有4个独立的背光单元200。进一步地,显示面板20在底面11的正投影覆盖各背光单元200在底面11的正投影。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透光支撑件300背向底面11的一端具有延伸至背光单元200上方的伸出部340,伸出部340在底面11的正投影与背光单元200在底面11的正投影重叠。伸出部340能够进一步增加透光支撑件300支撑显示面板20的支撑面积,以进一步提高支撑效果。并且伸出部340能够在背光单元200与透光支撑件300之间间隙处提供出射光线,以减小背光单元200与透光支撑件300之间间隙导致的出射光线较少区域。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透光支撑件300与显示面板20之间具有光学胶层30,透光支撑件300与显示面板20通过光学胶层30粘接。光学胶层30可以是透光的胶层,例如光学胶层30的光透过率大于等于90%。光学胶层30例如可以是光学贴合水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支撑框100与显示面板20之间具有第一胶层40。支撑框100与显示面板20可以通过第一胶层40粘接。第一胶层40可以是泡棉双面胶,在提供粘接效果的同时能够具有缓冲作用。第一胶层40背向底面11的表面与底面11的垂直距离可以大于光学胶层30背向底面11的表面与底面11的垂直距离,以使第一胶层40能够进一步提高缓冲作用。第一胶层40可以是遮光的,例如黑色胶,以减少支撑框100与显示面板20之间的漏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位于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且在底面11和支撑面12之间延伸的透光支撑件300支撑显示面板20,从而提高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之间的支撑效果,增强显示装置内部支撑效果,以减小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之间的形变导致的显示问题和可靠性问题。而且,能够在振动的环境下避免显示面板20中心位置振动幅度过大,从而有利于保持显示面板20四周厚度,尽量避免显示面板20显示效果发黄的问题。
并且,背光单元200与透光支撑件300可以提供一体化背光,保证固定效果的同时保证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且提供了整体显示而无分屏的显示装置。
而且,背光模组10具有多个较小尺寸的背光单元200,能够降低背光单元200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图4中区域Q的放大示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支撑框100包括底板110和围绕两个以上背光单元200设置的支撑壁120。底板110背向显示面板20的一侧表面可以为底面11。底板110可以是金属钣金件(如铸铝件)。底板110与支撑壁120可以一体成型,例如仅为金属钣金件,底板110与显示面板20平行设置,支撑壁120相对于底板110弯折设置。底板110与支撑壁120可以是分体成型并拼接一起。支撑壁120在底面11和支撑面12之间延伸并与底板110连接形成容纳部130,两个以上背光单元200及透光支撑件300设置于容纳部1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有的背光单元200和透光支撑件300均设置于容纳部130。
其中,如图5所示,透光支撑件300与支撑框100中至少一者具有卡槽710且至少另一者具有卡头720。例如,透光支撑件300具有卡头720,支撑框100的底板110具有卡槽710。透光支撑件300与支撑框100通过卡槽710和卡头720卡合连接。卡头72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卡槽710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多个卡槽和卡头的设置能够增加透光支撑件300安装的稳定性。卡槽710可以是位于支撑框100的通孔。卡头720例如可以具有凸起,以通过如通孔的卡槽710卡在支撑框10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透光支撑件300与支撑框100也可以通过粘接胶粘接,或通过例如螺钉螺母的中间连接件连接。
导光板210位于底板110上。第一光学膜片220位于导光板210背向底板110一侧。第一光学膜片220在底板110的正投影覆盖导光板210在底板110的正投影。
请参阅图6,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背光单元200还包括第一光源230。第一光源230位于导光板210与支撑壁120之间,且第一光源230的出光面朝向导光板210。第一光源230可以是LED(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光源。第一光源230发出的光线经由导光板后朝向支撑面12出射。第一光源230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一光源230可以围绕导光板210间隔排布。各背光单元200可以均设置有第一光源230。各背光单元200的第一光源230可以共同发光。或者,各背光单元200的第一光源230可以分别受控发光,从而能够实现背光模组10的局部调光。
背光单元200还包括第一反射片240。至少部分第一反射片240夹设于底板110与导光板210之间。第一反射片240在底板110的正投影覆盖导光板210在底板110的正投影。第一反射片240具有反射面,夹设于底板110与导光板210之间的第一反射片240的反射面朝向导光板210,并能够反射来自于导光板210的光线。第一反射片240的反射方式可以是镜面反射。第一反射片240可以是金属反射片。第一反射片240还可以是白色反射片,例如包括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层和二氧化钛层。
请参阅图7至图10,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8示出图7中区域M的放大示意图,图9示出图7中透光支撑件的俯视图,图10示出图9中沿线P-P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第二光源400。第二光源400位于底板110上且设置于透光支撑件300内。第二光源400的出光面朝向支撑面12。第二光源400用于在相邻背光单元200之间提供补充光源,以提高背光模组10的亮度均匀性。透光支撑件300能够使第二光源400发出的光散射,以提供较均一的出光效果。第二光源400的发光亮度可以单独控制和调节,以与各背光单元200的第一光源230的受控发光配合,实现背光模组10的整体发光或者背光模组10的分区局部发光。
具体地,透光支撑件300具有光源容纳腔310。光源容纳腔310具有朝向底板110的开口及背向底板110的腔内出光面311。当透光支撑件300连接于底板110时,光源容纳腔310的开口暴露部分底板110。第二光源400设置于光源容纳腔310内并与底板110连接,第二光源400例如可以通过导热胶固定至底板110。第二光源400与底板110之间可通过粘接、焊接、卡头卡槽等连接方式连接。第二光源400的出光面朝向腔内出光面311,即第二光源400的出光面朝向支撑面12,以通过透光支撑件300为显示面板20提供补充背光。第二光源400可以是LED光源。第二光源400可以是多个,并且多个第二光源400可以沿透光支撑件300的长度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背光模组10还可以包括第二光学膜片510。第二光学膜片510,位于透光支撑件300内且位于第二光源400背向底板110一侧。第二光学膜片510可以包括扩散片,以对来自于第二光源400的光线进行均匀化。内部设置有第二光学膜片510的透光支撑件300可以通过模内注塑(IMD/IML,In-Mold Decoration/In Molding Label)成型工艺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学膜片510与透光支撑件300可以是一体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支撑件300可以是分体成型,例如先形成透光支撑件300的包括光源容纳腔310的第一半部,之后在第一半部上设置第二光学膜片510,而后在第二光学膜片510上设置透光支撑件300的第二半部,透光支撑件300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相连接并包容第二光学膜片51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光源容纳腔310的腔内出光面311为曲面,且满足:h*tanβ≤b/2-a/2,以实现与第二光学膜片510光效角度耦合。
其中,在垂直于底板110的截面内,h为腔内出光面311与位于光源容纳腔310内的第二光源400的出光面的垂直距离,β为第二光源400的有效发光角度的1/2,b为第二光学膜片510在平行于底板110的平面内的宽度,a为第二光源400的出光面的宽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10所示,透光支撑件300背向底板110的表面具有多个条形切槽320。多个条形切槽320沿透光支撑件300在平行于底板110的平面内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即多个条形切槽320沿透光支撑件300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沿透光支撑件3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透光支撑件300的宽度方向是指与透光支撑件300紧邻的一个背光单元200朝向紧邻的另一个背光单元200的方向。透光支撑件300的长度方向与透光支撑件300的宽度方向相交,例如,透光支撑件300的长度方向与透光支撑件300的宽度方向垂直。条形切槽320的横截面为V形(例如三角形),其中V形横截面的开口朝向支撑面12。条形切槽320能够使得第二光源400出射的光线在进入显示面板20前呈现收敛趋势,提升出光亮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背光模组10还包括第二反射片520。第二反射片520可以是镜面反射片。第二反射片520位于透光支撑件300与导光板210之间且位于第二光学膜片510与底板110之间。第二反射片520贴附于透光支撑件300朝向导光板210一侧的表面。第二反射片520的反射面朝向导光板210,以能够反射来自于导光板210的光线。第二反射片520能够使得第二光源400出射的光线与来自于导光板210的光线互不干扰,从而便于分别控制第一光源230和第二光源400的出光强度,以使背光模组10为显示面板20提供更为均匀的背光。而且,由于第二反射片520的远离底板110的高度不超过第二光学膜片510,能够不影响第二光源400出射的光线经由第二光学膜片510向两侧扩散。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背光模组10还包括第三反射片530。第三反射片530位于光源容纳腔310内并贴附于底板110围绕第二光源400设置。第三反射片530可以是白色油墨层。第三反射片530能够反射来自于第二光源400的光线,以提高第二光源400的光线的利用效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反射片530也可以是金属反射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位于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且在底面11和支撑面12之间延伸的透光支撑件300支撑显示面板20,能够提高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之间的支撑效果,并且在透光支撑件300内设置第二光源400,能够在相邻背光单元200之间提供补充背光,从而使背光模组10为显示面板20提供更为均匀的背光。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图11中区域W的放大示意图。
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底板110包括与两个以上背光单元200对应设置的两个以上底板单元111。底板单元111在底面11的正投影覆盖位于底板单元111上的背光单元200在底面11单元的正投影。即,底板110通过多个底板单元111拼接而成,各底板单元111均设置有背光单元200,例如各底板单元111均设置有一个背光单元200。可以理解是,一个底板单元111也可以设置多个背光单元200。
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设置有两个透光支撑件300。两个透光支撑件300连接于不同的底板单元111。即各底板单元111均设置有透光支撑件300,相邻底板单元111之间具有相邻设置的两个透光支撑件300。
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的两个透光支撑件300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透光的粘接胶粘接、卡头与卡槽配合的卡合连接等。
底板单元111具有朝向显示面板20方向延伸的侧部112。透光支撑件300与侧部112固定,且至少部分透光支撑件300位于底板单元111的侧部112与位于底板单元111上的背光单元200之间。这样,能够通过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的两个透光支撑件300固定连接,使得该相邻两个底板单元111之间固定连接,从而形成连接一起的底板110。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透光支撑件300可以夹设于侧部112。透光支撑件300与侧部112之间可以通过卡头和卡槽卡合连接,例如,如图12所示,透光支撑件300具有卡槽,侧部112具有卡头。或者,透光支撑件300与侧部112之间也可以粘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反射片240可以具有至少朝向支撑面12弯折并在底面11与支撑面12之间延伸的延伸部241,延伸部241贴附于侧部112。即,第一反射片240的延伸部241具有朝向背光单元200的导光板210的反射面,以反射来自于导光板210光线,从而提高光线利用效率。
进一步地,侧部112具有朝向支撑面12的顶面及位于顶面两侧并朝向导光板210的两个侧面,第一反射片240的延伸部241覆盖侧部112的顶面和两个侧面。这样,位于顶面的延伸部241具有朝向支撑面12的反射面,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线利用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底板单元111的侧部112与位于底板单元111上的导光板210之间的垂直距离S1大于等于侧部112的顶面与导光板210朝向底板单元111的表面所在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S2。
请参阅图13和图14,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4示出图13中区域K的放大示意图。其中,图13和图14示例性示出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的两个透光支撑件300通过透光的粘接胶粘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透光支撑件300具有第一斜面330,第一斜面330位于底板单元111的侧部112与位于底板单元111上的导光板210之间,第一斜面330所在的平面与底板单元111相交并围合成的截面为三角形,截面是沿着垂直于底板110方向的截面。即,透光支撑件300在侧部112与导光板210之间具有平面倒角形式的第一斜面330,该第一斜面330临近底板单元111设置。
背光模组10还包括第四反射片540,第四反射片540可以贴附于第一斜面330。第四反射片540的反射面至少朝向支撑面12。这样,第四反射片540能够反射来自于导光板210的光线并至少朝向支撑面12出射。
进一步地,第四反射片540的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支撑面12相交呈45°。这样,能进一步有助于光线经由第四反射片540反射并朝向支撑面12出射。如图15所示,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的两个透光支撑件300之间相邻的侧面中,至少一个侧面与透光支撑件300背向底板110的表面相交成过渡圆角。过渡圆角的对应的圆的半径可以是0.5mm至2mm,例如过渡圆角的对应的圆的半径为1mm。过渡圆角为具有网点结构的粗糙面。网点结构中网点的尺寸可以小于等于200μm。由于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的两个透光支撑件300之间具有间隙,具有网点结构的粗糙面能够使得光线(尤其是经由导光板210的朝向透光支撑件300一侧出射并且出射方向与底板单元111呈小于等于45°的光线)在过渡圆角处发生散射,并更为均匀地入射至显示面板20,以改善间隙处容易出现亮度不均的现象。
如图16至图19所示,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7示出图16中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8示出图16中背光模组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图19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还包括遮光支撑件600,遮光支撑件600支撑于支撑壁120并支撑显示面板20。即,显示面板20通过遮光支撑件600支撑于支撑壁120。遮光支撑件600可以为黑色有机材料,例如黑色的PC材料。遮光支撑件600能够防止背光模组10的光线从显示面板20与支撑壁120之间露出,以提高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遮光支撑件600与显示面板2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胶层40粘接。
如图16所示,在底板110包括两个以上底板单元111的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底板单元111对应设置有遮光支撑件600。遮光支撑件600可以通过支撑壁120与底板单元111连接。如图17和图18所示,设置于各底板单元111的透光支撑件300和遮光支撑件600相连接。即,各底板单元111设置有围绕背光单元200依次首尾连接的遮光支撑件600和透光支撑件300,以形成一个背光拼接单元13。多个背光拼接单元13可以拼接成背光模组10。其中,背光拼接单元13中遮光支撑件600位于拼接成的背光模组10的外周侧,背光拼接单元13中透光支撑件300位于拼接成的背光模组10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通过位于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且在底面11和支撑面12之间延伸的透光支撑件300支撑显示面板20,能够提高背光模组10与显示面板20之间的支撑效果,并且底板110通过两个以上底板单元111拼接而成,背光模组10可通过模块化制造,能够提高生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大尺寸背光模组10的制造难度。
如图19所示,在相邻两个背光单元200之间具有一个透光支撑件300的实施例中,支撑框100对应设置有遮光支撑件600。遮光支撑件600可以支撑于支撑壁120和显示面板20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背光模组10包括两个以上背光单元200,各背光单元200可单独控制来提供背光,能够实现背光模组10的局部调光,能够改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依照本发明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22)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模组,具有相对的底面和支撑面,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支撑框、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框的两个以上背光单元和透光支撑件,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层叠设置的导光板和第一光学膜片,所述透光支撑件位于相邻两个所述背光单元之间且在所述底面和所述支撑面之间延伸,所述透光支撑件透过所述背光单元发出的光线;
所述支撑框包括底板和围绕两个以上所述背光单元设置的支撑壁,所述支撑壁在所述底面和所述支撑面之间延伸并与所述底板连接形成容纳部,两个以上所述背光单元及所述透光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容纳部;
所述导光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导光板背向所述底板一侧,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在所述底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导光板在所述底板的正投影;
所述背光单元还包括:
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支撑壁之间,且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板;
第一反射片,至少部分夹设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一反射片在所述底板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导光板在所述底板的正投影;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二光源,位于所述底板上且设置于所述透光支撑件内,所述第二光源的出光面朝向所述支撑面;
其中,所述透光支撑件具有光源容纳腔,所述光源容纳腔具有朝向所述底板的开口及背向所述底板的腔内出光面,所述第二光源设置于所述光源容纳腔内并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光源的所述出光面朝向所述腔内出光面,或者,所述底板包括与所述两个以上背光单元对应设置的两个以上底板单元,所述底板单元在所述底面的正投影覆盖位于所述底板单元上的所述背光单元在所述底面单元的正投影,相邻两个所述背光单元之间设置有两个所述透光支撑件,两个所述透光支撑件连接于不同的所述底板单元;
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背向所述导光板一侧且覆盖至少两个所述背光单元,所述透光支撑件支撑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在所述底面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透光支撑件在所述底面的正投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二光学膜片,位于所述透光支撑件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光源背向所述底板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容纳腔的所述腔内出光面为曲面,且满足:h*tanβ≤b/2-a/2,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底板的截面内,h为所述腔内出光面与位于所述光源容纳腔内的所述第二光源的所述出光面的垂直距离,β为所述第二光源的有效发光角度的1/2,b为所述第二光学膜片在平行于所述底板的平面内的宽度,a为所述第二光源的所述出光面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支撑件背向所述底板的表面具有多个条形切槽,所述条形切槽沿所述透光支撑件在平行于所述底板的平面内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条形切槽的横截面为V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二反射片,位于所述透光支撑件与所述导光板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光学膜片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二反射片贴附于所述透光支撑件朝向所述导光板一侧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第三反射片,位于所述光源容纳腔内并贴附于所述底板围绕所述第二光源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单元具有朝向所述显示面板方向延伸的侧部,所述透光支撑件与所述侧部固定,且至少部分所述透光支撑件位于所述底板单元的所述侧部与位于所述底板单元上的所述背光单元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支撑件夹设于所述侧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背光单元之间的两个所述透光支撑件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片具有至少朝向所述支撑面弯折并在所述底面与所述支撑面之间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贴附于所述侧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具有朝向所述支撑面的顶面及位于所述顶面两侧并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两个侧面,所述第一反射片的所述延伸部覆盖所述侧部的所述顶面和两个所述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单元的所述侧部与位于所述底板单元上的所述导光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侧部的所述顶面与所述导光板朝向所述底板单元的表面所在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支撑件具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位于所述底板单元的所述侧部与位于所述底板单元上的所述导光板之间,所述第一斜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底板单元相交并围合成的截面为三角形,所述截面是沿着垂直于所述底板方向的截面,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第四反射片,贴附于所述第一斜面,所述第四反射片的反射面至少朝向所述支撑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反射片的所述反射面所在的平面与所述支撑面相交呈45°。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背光单元之间的两个所述透光支撑件之间相邻的侧面中,至少一个侧面与所述透光支撑件背向所述底板的表面相交成过渡圆角,所述过渡圆角为具有网点结构的粗糙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支撑件背向所述底面的一端具有延伸至所述背光单元上方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在所述底面的正投影与所述背光单元在所述底面的正投影重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支撑件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具有光学胶层,所述透光支撑件与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光学胶层粘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支撑件,所述遮光支撑件支撑于所述支撑壁并支撑所述显示面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底板单元对应设置有所述遮光支撑件,设置于各所述底板单元的所述透光支撑件和所述遮光支撑件相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具有第一胶层,所述支撑框与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第一胶层粘接,或者所述遮光支撑件与所述显示面板通过所述第一胶层粘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支撑件为透光的有机材料,所述遮光支撑件为黑色有机材料。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支撑件与所述支撑框中至少一者具有卡槽且至少另一者具有卡头,所述透光支撑件与所述支撑框通过所述卡槽和所述卡头卡合连接。
CN202010512218.0A 2020-06-08 2020-06-08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5521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2218.0A CN111552120B (zh) 2020-06-08 2020-06-08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12218.0A CN111552120B (zh) 2020-06-08 2020-06-08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2120A CN111552120A (zh) 2020-08-18
CN111552120B true CN111552120B (zh) 2023-06-30

Family

ID=72005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12218.0A Active CN111552120B (zh) 2020-06-08 2020-06-08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521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95982A (zh) * 2020-11-17 2021-02-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指纹识别装置
CN114137756B (zh) * 2021-12-09 2022-09-2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拼接显示器
CN114415410A (zh) * 2022-01-27 2022-04-29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拼接显示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4578617B (zh) * 2022-02-28 2023-10-13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0639B2 (ja) * 1999-04-27 2001-09-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320666C (zh) * 2004-07-01 2007-06-06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支撑件的发光二极管光源模组
KR101326299B1 (ko) * 2013-01-31 2013-11-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갖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5278160B (zh) * 2015-10-29 2019-01-1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单元、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561775B (zh) * 2017-08-23 2020-04-24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模组和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2120A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52120B (zh) 显示装置
US8665389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974070B2 (en) Backlight units and display device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418932B1 (ko) 표시 장치, 상부 수납 용기 및 표시 장치의 조립 방법
WO2018079395A1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780857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33494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677031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EP2146239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thereof
EP2469326B1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rmally protected backlight assembly
US8514347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EP3330781B1 (en) Mold frame,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display device
US20200379298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02563451A (zh) 背光组件和装配显示设备的方法
US20080055518A1 (en) Light weigh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20180314110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assembly thereof
CN111965889A (zh) 背光单元及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US9612392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20086885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20160073453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8411225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646962B2 (en) Light guiding plate, light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170090116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EP2505908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apparatus
KR20080060101A (ko)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