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0858B -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0858B
CN111550858B CN202010293407.3A CN202010293407A CN111550858B CN 111550858 B CN111550858 B CN 111550858B CN 202010293407 A CN202010293407 A CN 202010293407A CN 111550858 B CN111550858 B CN 1115508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construction
vertical plates
vertical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934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50858A (zh
Inventor
付长春
李翠翠
张同波
王胜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jia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jia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jia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jian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508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08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508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08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5/00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7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through tubular absorbing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3/00Arrangements for concentrating solar-ray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s
    • F24S23/70Arrangements for concentrating solar-ray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s with refl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2200/00Heat sources or energy sources
    • F24D2200/14Solar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10/0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 F24S10/70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through tubular absorbing conduits
    • F24S2010/71Solar heat collectors using working fluids the working fluids being conveyed through tubular absorbing conduits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40Solar thermal energy, e.g. solar towers
    • Y02E10/44Heat exchange systems

Abstract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所述建筑物包括装配式墙体,所述装配式墙体位于建筑物的非底部位置,系统包括导入模块、分析模块、生成模块、录入模块、项目模块和调整模块,分析模块包括计算规则模块、空间分析模块、时间分析模块、工艺分析模块和资源分析模块。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物的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用以配合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智能建造平台,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空调式建筑墙体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能源的大量消耗,节能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工业余热、废热的利用已经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然而这些能源都具有间断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所以,能量存储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蓄热技术是能量存储技术中一种,蓄热技术中重要一环就是相变蓄热换热器的设计。常见的相变蓄热式换热器由两根管子套装在一起,冷、热流体分别在内管和外管中流过,此种结构一般用于两种流体之间的换热。将相变蓄热材料封装于一定形状的相变蓄热单元中,并应用于蓄热箱,则不仅可以减小常规蓄热箱的占地面积,还可解决余热、废热及太阳能利用不连续的缺点。平板式换热器是目前各类换热器中换热效率最高的一种换热器,它具有占用空间小,安装拆卸方便的优点。其由冲压成形的凹凸不锈钢板组成,两相邻板片之间的凹凸纹路成180度相对组合,因此板式热交换器两板片之间的凹凸脊线形成了交错的接触点,将接触点以真空焊接方式结合后,就形成了板式热交换器的耐高压交错流通结构,这些交错的流通结构使得板式热交换器内的冷热流体产生强烈紊流而达到高换热效果。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而且资源量巨大,地球表面每年收的太阳辐射能总量为1×10 18 kW·h,为世界年耗总能量的一万多倍。世界各国都已经把太阳能的利用作为新能源开发的重要一项。然而由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的能量密度小(每平方米约一千瓦),而且又是不连续的,这给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带来一定困难。因此,为了广泛利用太阳能,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而且在经济上必须能同常规能源相竞争。
目前,建筑与工业、交通成为能源使用的三大主力行业,其中又以建筑行业节能的潜力最大。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所有能耗的27%以上,而且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加。在建筑能耗中,采暖空调能耗最大,占整体比例的6成以上。全球的能源消耗中,45%能源用于满足建筑物的去热、制冷和采光等要求,5%用于建筑物的建造过程,降低建筑能耗,可降低全世界能耗,有利于保持全部生态体系的巩固。在我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的环境下,根据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耗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建设领域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对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的提高,低能耗建筑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提高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耗中的比例,是实现现阶段节能减排目标中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比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3~4倍。为了降低能耗,我国目前对太阳能光伏光热、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洁净能源的利用已逐步推广,并制定了一些激励政策。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是未来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方向,指的是把太阳能的利用纳入环境的总体设计,把建筑、技术和美学融为一体,太阳能设施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相互间有机结合,既可节约投资,保持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不受破坏,又可最大限度的利用设施与建筑的一体化问题。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在采暖上的应用,可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但在目前的实际工程应用中,一方面不能充分保证建筑物的美观,同时墙体对空间的占用率可能过大,降低建筑结构的装配效率,另一方面存在太阳能热效率利用率低的问题。
针对上面的分析,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一体化建筑墙体的太阳能利用效率低,墙体对空间的占用率可能过大,降低建筑结构的装配效率,因此需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建筑空调墙体及其系统,改善了换热性能,提高装配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太阳能装配式墙体,所述墙体包括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外承重墙、保温层、内承重墙、通风部件;所述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设置在外承重墙外表面,透明板设置在预热管的外部,绝热层设置在预热管的内侧,所述保温层安装在外承重墙与内承重墙之间;所述通风部件设置在内承重墙内表面;所述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预热管贯通墙体上部和下部,预热管设置支路,所述支路入口延伸到墙体内侧的室内,所述下部入口设置风机。
一种建筑物,包括前面所述的装配式墙体,所述装配式墙体位于建筑物的非底部位置。
作为优选,太阳能集热器中的空气加热后通过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进入通风部件,通风部件向建筑物内部通热风,从而达到取暖效果,然后建筑物内部的风通过风机进入预热管的下部入口,然后进入预热管内,在预热管内吸收太阳能,温度上升,然后通过上部的预热管出口进入集热器内再进行加热,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从而形成空气调节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集热器包括集热管和反射镜,所述集热管是扁平管,所述扁平管的下部扁平面与反射镜的反射面相对,所述反射镜的焦点位于上部扁平面和下部扁平面之间,扁平管包括下部底板和上部上盖,上盖和底板装配在一起形成扁平管的空腔,空腔内供流体流动,所述底板包括多个换热区域,每个换热区域包括竖板和柱肋,所述竖板包括位于换热区域中心的第一竖板、包围在第一竖板外部的第二竖板和包围在第二竖板外部的第三竖板;
第一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一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一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一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一正方形;
第二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二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二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二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二正方形,所述每块第一竖板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二竖板的中点;
第三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三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三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三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三正方形,所述每块第二竖板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三竖板的中点;
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设置多个柱肋;
所述底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三竖板外部的第四竖板,所述第四竖板为平行设置的两块,两块第三竖板的延长线经过一块第四竖板的中点;
所述扁平管包括设置在上盖上的多个流体进口,每个换热区域设置一个流体进口,流体进口设置每个换热区域的中心位置,所述扁平管包括多个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出口设置在扁平管的两侧,位于相邻的换热区域的连接部和/或扁平管的两端的两侧,所述流体出口设置在两块第四竖板所形成的平行线的外部位置;
流体进口连接墙体的预热管的上部出口。
作为优选,每个流体进口分别连接一根预热管的上部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出口设置在扁平管的侧部的下部位置。
作为优选,每个换热区域,在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从底板的中心向外,距离底板的中心越远,相邻的柱肋之间距离越远。
一种如前面所述的建筑物的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模块、分析模块、生成模块、录入模块、项目模块和调整模块,其中:
导入模块,用于将BIM模型的数据提取,导入到系统内;
分析模块包括计算规则模块、空间分析模块、时间分析模块、工艺分析模块和资源分析模块;
计算规则模块,用于提供空间分析、时间分析、资源分析和工艺分析的规则;
空间分析模块,用于根据空间分析规则对导入的BIM模型数据划分施工区域、判定施工流向、判定施工流水段;确定构件吊装顺序;
时间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时间分析规则确定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对应的定额资源配置;
工艺分析模块,用于对BIM模型的数据进行工艺分析得到周转料具的数量;
资源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定额资源配置得到定额资源用量,根据资源分析规则和定额资源用量以及周转料具的数量确定施工资源;
生成模块包括施工方案生成模块、进度计划生成模块、资源计划生成模块和成本计划生成模块;
施工方案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空间分析模块的结果生成施工方案;
进度计划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时间分析模块的结果生成施工进度计划;
资源计划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施工进度以及资源分析模块的结果生成资源计划;
成本计划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资源计划计算生产成本计划;
录入模块包括实时录入模块、工种器具录入模块和施工笔记录入模块;
实时录入模块,用于提供施工实时录入界面,并保存;
工种器具录入模块,用于提供施工工种器具实时录入界面,并保存;
施工笔记录入模块,用于提供施工笔记录入界面,并保存;
项目模块包括项目总体进度模块、项目进度计划模块和项目成本计划模块;
项目总体进度模块,用于根据录入的实际施工情况,与资源计划形成对比,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
项目进度计划模块,用于根据录入的实际施工情况,与进度计划行程对比;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
项目成本计划模块,用于以图表的形式显示项目成本;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实际工程进度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新的装配式建筑墙体,装配式墙体设置在非底部。通过上述装配式墙体的装配,通过设置透明板、预热管等装置,能够使得进入集热器的空气先进行预热,达到空气调节作用,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程度合理利用效率。
2)与传统墙体相比,本发明通过在墙体内安装透明板、集热管、通风部件,载热流体可以在与太阳能集热器在组成的循环流动,在保持建筑物整体美观的同时,可以实现工厂化生产,提高建筑墙体的安装效率。
3)本发明开发了一种新的扁平集热管结构,扁平管设置多个换热区域,每个换热区域的冷媒从上盖中心区域流入,在冷媒刚进入冷板时,温度尚低,与换热区域温差大,冷却能力强,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换热区域的温度。
4)本发明开发了一种新的扁平集热管结构,每个换热区域的冷板内部设有导流结构,有效减少冷媒流动死区,进一步改善热流面的均温性;采用柱肋,增强了对流场的扰动,并且扩展了换热面积,利于强化换热。
5)本发明集热管每个换热区域都采用单进口、双出口的流动方式,改善了以往单进单出的流动方式所导致的温度沿流动方向逐渐升高的现象,更进一步地改善了散热的均温性。
6)本发明通过大量的研究对热管结构进行了模拟,首次确定了上述结构的努塞尔数等公式,可以通过上述各式预估扁平管的散热性能和泵功消耗。
7)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物的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1,图1-2是装配式建筑墙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太阳能集热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优选集热管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优选的集热管底板结构示意图;
图5是换热区域结构标示图;
图6是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7是底板主视图;
图中:1、集热器,2热利用装置(墙体),3换热区域,4流体进口, 41-44竖板,51-52流体出口,501-502柱肋,透明板5、预热管6、绝热层7、外承重墙8、保温层9,10底板,11反射镜,12集热管(扁平管),内承重墙13、通风部件14,20上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1,1-2展示了两种太阳装配式建筑墙体,如图1-1所示,所述墙体包括透明板5、预热管6、绝热层7、外承重墙8、保温层9、内承重墙13、通风部件14;所述透明板5、预热管6、绝热层7设置在外承重墙8外表面,透明板5设置在预热管6的外部,绝热层7设置在预热管6的内侧,所述保温层9安装在外承重墙8与内承重墙13之间;所述通风部件14设置在内承重墙13的内表面;所述通风部件14的上部入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1,预热管6从墙体上部延伸到下部,预热管设置支路,所述支路入口延伸到墙体内侧的室内,所述支路入口设置风机。
作为一个选择,所述预热管6的上部出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1。优选位于最上部的预热管6连接太阳能集热器。
图1-1的装配式墙体不是位于建筑物底部的墙体。
作为另一个选择,包括位于建筑物底部的墙体,如图1-2。所述墙体包括透明板5、预热管6、绝热层7、外承重墙8、保温层9、内承重墙13、通风部件14;所述透明板5、预热管6、绝热层7设置在外承重墙8外表面,透明板5设置在预热管6的外部,绝热层7设置在预热管6的内侧,所述保温层9安装在外承重墙8与内承重墙13之间;所述通风部件14设置在内承重墙13的内表面;所述通风部件14的上部入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1,预热管6从墙体上部延伸进入,在墙体下部是封闭结构。预热管设置支路,所述支路入口延伸到墙体内侧的室内,所述支路入口设置风机。
作为一个选择,所述预热管6的上部出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1。
通过上述两种装配式墙体的配合,可以形成一个对建筑物进行送风的太阳能系统。其中图1-1的位于非底部的位置,图1-2位于底部的位置,互相搭配。
通过两种装配式墙体的配合从而形成多并联的多用户的通风系统。
作为优选,每个支路入口设置阀门,可以单独控制每户循环的空气量。
作为优选,通风部件可以采用格栅形式。
作为优选,通风部件也可以采用类似预热管的支路形式(没有展示)。通风部件也包括支路,支路延伸到建筑物内。作为优选,支路设置阀门,可以单独控制进入每户的空气量。
太阳能集热器中的空气加热后通过通风部件14的上部入口进入通风部件14,通风部件14向建筑物内部通热风,从而达到取暖效果,然后建筑物内部的风通过风机进入预热管6的下部入口,然后进入预热管内,在预热管内吸收太阳能,温度上升,然后通过上部的预热管出口进入集热器1内再进行加热,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从而形成空气调节作用。
作为一个选择,预热管6的下部入口延伸到墙体外部,将室外的空气引导进入预热管内。
本发明因为预热管内吸收太阳能,从而使得流体向上流动,因此能够形成自然对流的效果,减少了风机等动力装置,减少了噪音。
作为优选,可以设置辅助动力设备,例如风机。但是此时因为存在自然对流效果,因此泵的功率大大减少,减少了噪音。
作为优选,所述透明板5上设置透镜,用于聚焦太阳能到预热管上。通过设置透镜,能够将照射到透明板上色热量聚焦集热到预热管上,从而进一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
本发明中通过设置透明板、预热管等装置,能够使得进入集热器的空气先进行预热,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程度合理利用效率。
作为优选,通风部件是扁平的管状部件,所述扁平的管状部件的扁平侧与墙体平行,面向墙体侧的扁平侧开设多个通风口。通过设置扁平管的扁平侧与墙体平行,能够使得扁平侧换热面面向建筑物内部,从而提高热利用效率。
作为优选,通风口是格栅状。
作为优选,所述透明板是玻璃。
作为优选,冬季太阳能系统进行热风输送到室内。
作为优选,所述的通风部件包括连接到墙体外部的空气入口,所述空气入口设置外部风机。空气入口侧设置温度传感器。夏季时,太阳能系统停止进行热风输送到室内,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相对较低,当夜间温度达到合适温度时,例如人体适宜温度,例如18-25度左右,温度传感器将接收到的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外部风机开始工作,将外界低温气体输送到房间内进行降温。因此本发明夏天冬天实现室内温度的双向调节功能,既经济实惠又符合环保的要求。
作为优选,所述空气入口和/或预热管6的下部入口还包括过滤模块,所述过滤模块设置在流体模块和蓄热模块之间,用于过滤进风,或者设置在流体模块中,优选设置在进风通道中,作为优选,所述过滤模块中依次设置有初效过滤器、静电除尘器、活性炭过滤器及高效过滤器。
作为优选,所述的初效过滤器为无纺布、尼龙网、蓬松玻纤毡、塑料网或金属丝网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优选,初效过滤器为至少包括两层的复合结构,相邻两层的复合结构中过滤网的骨架结构纤维排列的方向互相垂直,通过此种设置,可以使得过滤效果可达中效过滤。
静电除尘器包括静电除尘段,静电除尘段包括两个阶段,沿着风的流动方向分别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电场强度不同。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阶段的电场强度小于第一阶段的电场强度。主要是因为通过第一阶段的除尘,空气中含有的大颗粒下降,因此通过减少电场强度,可以使得在采用较少能源的情况下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
作为优选,每阶段设置多个收尘极板,所述收尘极板相互平行;收尘极板之间均匀布置若干电晕极。
作为优选,所述系统还包括控制器,静电除尘段入口设置PM10粉尘检测仪,用于检测入口位置的PM10浓度,PM10粉尘检测仪与控制器数据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检测的PM10浓度自动控制电场的强度。
如果检测的PM10浓度变高,则控制器自动增强电场的强度,如果检测的PM10浓度变低,则控制器自动降低电场的强度。
通过上述的智能控制,自动根据颗粒物浓度来控制电场的大小,从而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操作,而且还可以达到节约能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烟气的污染物脱除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阶段入口和第二阶段入口分别设置PM10粉尘检测仪,所述控制器根据第一阶段入口和第二阶段入口的PM10粉尘检测仪检测的数据分别独立控制第一级和第二级内的电场强度。
所述静电除尘器包括静电/超声耦合除尘段,作为优选,静电/超声耦合除尘段分为两阶段。装置内设置超声波发生端,超声波发生端与超声波发生器连接,建立超声场。
作为优选,静电/超声耦合除尘段入口段设置pm2.5检测仪,用于检测入口位置的pm2.5的浓度,pm2.5检测仪与控制器数据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检测的pm2.5浓度自动控制超声波发生器的功率。
如果检测的pm2.5浓度变高,则控制器自动增强超声波发生器的功率,如果检测的PM2.5浓度变低,则控制器自动降低超声波发生器的功率。
通过上述的智能控制,自动根据颗粒物浓度来控制超声波发生器功率的大小,从而实现系统的智能化操作,而且还可以达到节约能源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烟气的污染物脱除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静电/超声耦合除尘段分为两阶段,入口分别设置pm2.5检测仪,所述控制器根据两个阶段入口的PM2.5检测仪检测的数据分别独立控制第三级和第四级内的超声波发生器功率的大小。
作为优选,所述的活性炭过滤器包括可对臭氧进行催化分解的催化剂MnO2/CuO、CuO/Ni、MnO2/Pt、Fe3O4/CuO、Ag/Fe2O3、Ni/SiO2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效过滤器材质为PP滤纸、玻纤纸、PET滤纸中一种或几种。
作为优选,所述的太阳能蓄热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静电集尘器进行连接,以对静电集尘器进行控制。例如包括开闭、电量的大小等。
作为优选,该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系统,或者说是一种建筑物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集热器1及其热利用装置2,所述集热器1与热利用装置2之间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热利用装置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墙体。
所述集热器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集热管12和反射镜11,所述集热管12是扁平管。如图3所示,所述扁平管的下部扁平面与反射镜11的反射面相对,所述反射镜11的焦点位于上部扁平面和下部扁平面之间,优选位于扁平管12的上部扁平面沿着长度方向的轴线和下部扁平面沿着长度方向的轴线所在的面上。
如图3-7所示的扁平管12,包括下部底板10和上部上盖20,上盖20和底板10装配在一起形成扁平管12的空腔,空腔内供流体流动,所述底板10包括多个换热区域3,每个换热区域包括竖板41-44和柱肋501、502,所述竖板包括位于换热区域3中心的第一竖板41、包围在第一竖板41外部的第二竖板42和包围在第二竖板42外部的第三竖板43;
作为优选,如图4-5所示,第一竖板41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一竖板41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一竖板41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一竖板41的延长线形成第一正方形;
第二竖板42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二竖板42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二竖板42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二竖板42的延长线形成第二正方形,所述每块第一竖板41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二竖板42的中点;
第三竖板43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三竖板43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三竖板43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三竖板43的延长线形成第三正方形,所述每块第二竖板42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三竖板43的中点;
第二竖板42和第三竖板43之间设置多个柱肋501;
所述底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三竖板43外部的第四竖板44,所述第四竖板44为平行设置的两块,两块第三竖板43的延长线经过一块第四竖板44的中点;
所述扁平管12包括设置在上盖20上的多个流体进口4,每个换热区域设置一个流体进口4,流体进口4设置每个换热区域的中心位置,所述扁平管12包括多个流体出口51、52,所述流体出口设置在扁平管12的两侧,位于相邻的换热区域3的连接部和/或扁平管12的两端的两侧,所述流体出口51、52设置在两块第四竖板44所形成的平行线的外部位置。
作为优选,流体进口4连接墙体的预热管的上部出口。作为优选,每个流体进口分别连接一根预热管的上部出口。
作为优选,所述出口51、52设置在扁平管12的侧部的下部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出口连接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作为优选每个出口分别连接一根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
作为优选,如图6所示,所述的上盖包括上壁面以及沿着上壁面边部向下延伸的侧壁面,所述侧壁面盖在底板上部,从而形成扁平管12的空腔。
作为优选,所述出口51、52设置在侧壁面的下部位置,通过下部位置开孔从而形成出口51、52。
上述结构中,因为反射镜11集热的作用,扁平管的换热区域的中心位置温度最高,通过上述结构,流体从换热区域的中心区域流入,在流体刚进入中心区域时,温度最低,与集热管的管壁温差大,换热能力强,可以高效的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本申请的扁平管内部设有导流结构,尤其是通过设置多层的竖板,使得流体流动范围广泛,有效减少流体流动死区,进一步改善热流面的均温性。
本申请的换热器中,通过在第二和第三竖板、第三和第四竖板之间设置柱肋,没有在第一竖板内部以及第一和第二竖板之间设置柱肋,使得内部空间小的区域(第一竖板内部以及第一和第二竖板之间)的流动阻力小,在外部空间增大区域加强扰动,即增强了对流场的扰动,并且扩展了换热面积,利于强化换热,也能够避免流动阻力过大,适应范围广泛。
作为优选,柱肋形状是圆柱形。
本申请每个换热区域采用单进口、双出口的流动方式,使得冷流体从中部向两侧流动,改善了以往单进单出的流动方式所导致的温度沿流动方向逐渐升高的现象,更进一步地改善了散热的均温性。
竖板41-44是导流结构作用,可视为更大尺寸的长直型肋片。通过设置这些竖板,也能起到扰流以及强化传热的作用。
作为优选,流体进口4位于两个流体出口51、52的中间位置。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流体分配更加均匀,散热性能更加均匀。
作为优选,底板10和上盖20是长方形结构。
作为优选,换热区域是正方形区域。
作为优选,底板10上设置凹槽,上盖上设置凸柱,通过凹槽和凸柱的配合使得底板和上盖连接。
作为优选,凹槽设置在底板10的对角位置,位于两块第四竖板44所形成的平行线的外部位置。
作为优选,凹槽是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凸柱设置螺纹孔。通过螺纹连接方式连接上盖10和底板20。
作为优选,上盖20侧壁的下部设置垂至于侧壁的向外的延伸部,延伸部上设置螺孔,以与底板上相应位置的螺孔相配合。
每个换热区域,在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从底板的中心向外,距离底板的中心越远,相邻的柱肋501之间距离越远。主要是随着距离底板的中心越远,越靠近第三竖板,流体的流动空间越小,流速会相对变快,通过设置相邻的柱肋501之间距离越远,使得流体流速保持相对的稳定,使得整体换热能够达到相对的均匀,避免局部受热不均匀,造成局部过早的损坏。
进一步优选,在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从底板的中心向外,距离底板的中心越远,相邻的柱肋501之间距离越远的幅度不断的增加。上述的分布也是符合流体流动以及换热的分布规律变化,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发现,能够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第三竖板和第四竖板之间,从底板的中心向外,距离底板的中心越远,相邻的柱肋501之间距离越近。主要是随着距离底板的中心越远,流体的流动空间越大,流速会相对变慢,通过设置相邻的柱肋501之间距离越近,使得流体流速保持相对的稳定,使得整体换热能够达到相对的均匀,避免局部受热不均匀,造成局部过早的损坏。
进一步优选,在第三竖板和第四竖板之间,从底板的中心向外,距离底板的中心越远,相邻的柱肋501之间距离越近的幅度不断的增加。上述的分布也是符合流体流动以及换热的分布规律变化,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发现,能够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所设计的中心扩散型扁平管中,流体从所述上盖中心区域入口处进入扁平管的腔体,经过所述底板导流结构,流体逐渐从中心进口区域流向扁平管腔体的四周,并且在流动过程中与各个流道(包括柱肋)表面对流换热,最后在所述换热区域连接的位置混合后,从扁平管两侧出口流出,从而进行换热。
但相对于以往传统集热管板,所述中心扩散型扁平管改变了流体单进单出的流动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单进双出,因此在此次设计中,将出口加工在扁平管的两侧,可有效改善扁平管热流面的均温性。
进一步地说,所述导流结构,实际就是一些竖板,可视为更大尺寸的长直型肋片,为减小流阻,对所述导流结构进行圆角处理。流体从所述中心扩散型扁平管的上盖流入,经过所述导流结构,逐渐流向边角区域,可避免所述扁平管四个边角区域出现流动死区。
进一步地说,所述柱肋布置在扁平管腔体的低流速、高温区域。在此次扁平管结构设计中,柱肋统一设计为圆柱型柱肋。所述柱肋高度设定为4.7mm,其排列方式根据各个需要布设肋片的区域的流体大致流向确定为叉排或者顺排。
系统运行时,空气从扁平管进口4流入扁平管,经过对称分布的竖板(竖板分布关于扁平管中轴线对称,下同)41分流,呈发散状从四个方向流向四周;当流过竖板42时,空气再次分流,并由竖板42、43导流至柱肋501(柱肋也是关于扁平管中轴线对称分布)区域,当经过竖板43之后,从水平方向流出的空气在左右两侧竖板44处分流,从竖直方向流出的空气在上盖内壁处分流,在经过柱肋502区域后流向扁平管的四个最外围的边角区域,有效地减少流动死区。最终空气分别在左右两处竖板44外侧汇流,然后经由上盖两处出口51、52流出扁平管。在扁平管内部流动过程中,空气将来自太阳能集热器、经热流面导至扁平管的热量吸收,最后随着空气流出扁平管,热量一并被带走。
本发明还对上述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了上述结构的换热情况。本申请的换热情况的研究是针对每一个换热区域进行的。
第一竖板的长度设定为L 1 ,且第二竖板的长度设定为L 2 ,且第三竖板的长度设定为L 3 ,第四竖板的长度设定为L 4 ,且所述各类竖板厚度一致,统一设定为w
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第三竖板和第四竖板之间均设置多个柱肋,直径统一设定为d,第三竖板和第四竖板之间的柱肋如此设置:多排柱肋,相邻排均采用叉排,同一排相邻的柱肋柱肋中心轴线距离S 1 ,相邻排的柱肋柱肋中心轴线距离S 2
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的柱肋如此设置:相对的两个第三竖板之间设置多排柱肋,多排柱肋与第三竖板平行设置,相邻排均采用叉排,同一排相邻的柱肋柱肋中心轴线距离S 1 ,相邻排的柱肋柱肋中心轴线距离S 2
S 1 S 2 以及其余结构尺寸参数标注如图5所示。当S 1 S 2 变化时,即不是固定数值时,采取S 1 S 2 的平均值。
所述冷板流动换热性能与扁平管流道结构的尺寸参数经模拟计算拟合得关系式如下:
Figure 372591DEST_PATH_IMAGE001
Figure 982564DEST_PATH_IMAGE002
上述各式中:Nu f 为平均努塞尔数,Dp w 为冷板进出口压降,Re为冷媒的进口雷诺数,D e 为竖板的等效直径,N baffle P baffle 为修正因子,S 1 S 2 dL 1 L 2 L 3 L 4 w为冷板流道相关结构尺寸,皆如前文所述;各个物理量定义式分别如下:
Figure 214962DEST_PATH_IMAGE003
式5中ρ为换热流体(空气)密度,u为换热流体进口速度,d 1 为换热流体进口管径,μ为换热流体动力粘度;挡板即为竖板;
Figure 891669DEST_PATH_IMAGE004
上述式7中,h为平均换热系数,λ为换热流体导热系数;
Figure 639045DEST_PATH_IMAGE005
式8中Q为集热器热设计功耗,A为底板与流体接触的面的总面积(包括柱肋扩展表面),鉴于此扁平管应用的电子元器件热管理场合多关心器件最高温度,故而在公式拟合的过程中,将温差定义方式采用冷板最高温度与进口冷媒的温度之差:
Figure 928075DEST_PATH_IMAGE006
由上述各式可以预估此类扁平管的散热性能和泵功消耗。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建筑物屋顶,所述屋顶上设置前面所述的太阳能系统。
本申请还对集热管的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数值模拟以及实验得知,所述的竖板的尺寸以及柱肋的尺寸、间距对于换热效果具有很大的影响,竖板尺寸过大会导致相邻的间距太小,流动阻力加大,换热效果不好,竖板尺寸过小达不到分割流体的强化传热效果;同理,柱肋的尺寸、间距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本发明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得到了最佳的尺寸关系。
第三竖板43的长度L3,四块第三竖板43的延长线形成第三正方形的边长为L,相邻两个柱肋的中心的间距是S,柱肋的直径是D,则满足如下要求:
L3/L=a-b*LN(D/S),其中LN是对数函数,0.2435<a<0.2440,0.6780<b<0.6785;
进一步优选,a=0.2437,b=0.6783。
相邻柱肋的中心的间距是S是柱肋501、502的平均间距。
作为优选,第三正方形的边长为L是以第三竖板43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正方形为准。
第一竖板的长度和第一正方形边长的比值、第二竖板的长度和第二正方形边长的比值、第三竖板的长度和第三正方形边长的比值都相同。都是L3/L。
作为优选,0.45<L3/L<0.90;0.39< D/S<0.85;
作为优选,第四竖板的长度是35-45cm;第三竖板的长度是25-35cm。
作为优选,D是1-2cm。
通过上述的换热部件结构优化的布局,能够保证压力满足要求的基础上使得整体换热效果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
所述装配式建筑包括上述墙体,本申请还进一步公开了述装配式建筑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入模块、分析模块、生成模块、录入模块、项目模块和调整模块,其中:
导入模块,用于将BIM模型的数据提取,导入到系统内;所述BIM模型为用revit软件建模形成的模型或者有相应图元区分的CAD图纸。
分析模块包括计算规则模块、空间分析模块、时间分析模块、工艺分析模块和资源分析模块;
计算规则模块,用于提供空间分析、时间分析、资源分析和工艺分析的规则;
所述计算规则模块中的空间分析规则包括施工区域划分规则、施工流向判定规则、施工流水段判定规则和构件吊装顺序确定规则。
施工区域划分规则为:
(1)施工范围的选择,在施工总平面上选择出施工范围;
(2)将施工范围按照建筑面积为500-600平米划分为一个施工区域;
(3)两栋或多栋建筑为一个施工范围,选择一栋建筑物作为独立的施工区域时,用上述值进行判定,若在该范围内则可以,超出范围则需要人工判定是否可以;
(4)一栋建筑为两个或以上作为一个施工范围时,需要选择施工区域的数量,再按下面公式求出区域面积,判定是否满足要求;
(5)确定施工区域的划分方式。
Figure 14980DEST_PATH_IMAGE007
其中:n——区域数量(取整)
A——一个标准层建筑面积(平米);
施工流向判定规则为:
(1)按照轴线方向确定施工流向;
(2)按照楼号的大小顺序确定施工流向;
(3)手动选择。
施工流水段判定规则:将一个施工区域均分为两个流水段;
(1)首先取标准层平面图的中线(按建筑面积均分)位置划分为两段;
(2)有电梯井或楼梯间一侧,以反施工流向一侧的电梯井或楼梯间的墙分界;
(3)非电梯井一侧要顺施工流向,延伸出一跨;
(4)分界线各自延伸至中间位置的一轴线上,沿纵轴线连接;
(5)另外,区域划分功能中要有手动调整功能,以便划分的更合理。
构件吊装顺序确定规则:
竖向构件的吊装顺序为:竖向外墙板吊装——PCF板吊装——内墙吊装
其中,楼梯间处的墙板待整个区域所有竖向构件吊装完成之后再吊装,且竖向构件吊装需要在手动调整功能项里面加上与默认顺序相反的吊装顺序。
水平构件的吊装顺序为:叠合板吊装——阳台、空调板吊装——楼梯板吊装
竖向外墙板吊装规则为:
(1)确定起始点。第一流水段与流向反方向,靠近楼梯间电梯间;
(2)确定结束点。在遇到第二流水段的分界线的时候就结束;
(3)第一分区按逆时针方向吊装,第二分区按顺时针方向吊装。
PCF板吊装规则为:
(1)与竖向外墙板的吊装顺序一样;
(2)遇到第一个阳角后开始进行吊装,遇到下一个流水段的分界线时停止吊装。
内墙吊装规则为:
(1)按外墙板的吊装顺序吊装到区域分界线位置。
叠合板吊装规则为:
(1)按照施工流向吊装;
(2)第一块板应选择靠电梯井一侧和施工流行起始方向的板;
(3)沿着横轴线逐间依次吊装,遇到外墙结束,转向相邻跨,再次沿着横轴线逐间依次吊装。(或按照竖向(相邻两轴线之间跨)和横向两个方向互相交替的成“S”型走向吊装。)
(4)遇到现浇结构时自动忽略。
楼梯吊装规则为:
从左至右的吊装顺序吊装。
现浇工序的施工顺序为;
节点部位的钢筋、模板施工与竖向构件吊装顺序一致;
支架搭设的顺序与叠合板的吊装顺序一致;
施工区域内所有的核心筒(楼梯间、电梯井)施工同时进行,与吊装工序无关。
所述计算规则模块中的时间分析规则包括标准层进度规则、工作量计算规则、时空冲突规则、自动调整规则和手动调整规则。
标准层进度规则包括6天、7天、8天和9天四种标准层进度计划,以及四种标准层进度计划对应的定额资源配置。
工作量计算规则包括各种构建施工时间的计算公式。
时空冲突规则为:按照实际工作量自动生成楼层进度计划时,以及楼层计划手动调整时,时空关系协调检查所遵循的规则有以下几条:
(1)改变时长时,每道工序按照标准进度的起始点的位置,不能改变;
(2)起始点在上道工序完成时间一半以上的位置(以0.5天为调整单位),即:一个施工段内只能有一道工序施工;
(3)同一时间点内不能有三道及以上工序产生重叠;
(4)同一道工序不能出现搭接,即:间歇时间大于等于零;
(5)调整进度出现冲突时,要有提示,并经允许后方可调整。
自动调整规则为:
(1)按照公式计算时长;
(2)依据时空冲突规则自动生成楼层进度;
(3)楼层工期计算。
手动调整规则为:
(1)工序时长的改变要按照公式
(2)时长与节拍的改变还要遵循时空冲突规则。
资源分析模块:用于根据空间分析模块和时间分析模块确定的定额资源配置得到定额资源用量,根据定额资源计算规则得到定额资源;
空间分析模块:用于根据空间分析规则对导入的BIM模型数据划分施工区域、判定施工流向、判定施工流水段;确定构件吊装顺序。
时间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时间分析规则确定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对应的定额资源配置;
所述时间分析规则模块包括标准层进度选择模块、实际工作量计算模块和工期调整模块;
标准层进度选择模块,用于根据合同工期和标准层进度规则确定标准工期;
实际工作量计算模块,用于根据BIM模型数据计算实际的工期;
工期调整模块:如果实际工期超过标准工期的20%,则对设定实际工期为施工工期,并根据时间分析规则确定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对应的定额资源配置。
实际工作量计算模块:用于根据BIM模型数据计算实际的工期;
工期调整模块:如果实际工期超过标准工期的20%,则对设定实际工期为施工工期,并根据时空冲突规则、自动调整规则或手动调整规则确定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对应的定额资源配置;
工艺分析模块:用于对BIM模型的数据进行工艺分析得到周转料具的数量;
资源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定额资源配置得到定额资源用量,根据资源分析规则和定额资源用量以及周转料具的数量确定施工资源。
生成模块包括施工方案生成模块、进度计划生成模块、资源计划生成模块和成本计划生成模块;
施工方案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空间分析模块的结果生成施工方案;
所述施工方案包括在BIM模型上有如下表示:
(1)大分区及大分区流向;
(2)流水段及流水段走向;
(3)构件吊装顺序;
(4)模板、支架、外挂架、临时支撑的施工设计。
进度计划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时间分析模块的结果生成施工进度计划;所述施工进度计划以横道图的形式体现,并提供手动调节的功能。
资源计划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施工进度以及资源分析模块的结果生成资源计划;
所述资源计划包括:
(1)劳动力计划;
(2)构件加工计划;
(3)周转模具计划;
(4)大型机具计划。
成本计划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资源计划计算生产成本计划;
所述资源计划包括:所述生产成本计划的生成规则为:
Figure 754266DEST_PATH_IMAGE008
其中:M—总成本
P—单价
Q—使用量。
Figure 598725DEST_PATH_IMAGE009
计划工期条件下的成本(计划成本)Cs=计划完成清单工程量×清单合同价+设备租赁数量×租赁价格×计算时刻的工期持续天数+一次摊销材料总价格/计算时刻占总工期百分比
实际工期条件下的成本(实际成本)Ca =实际完成清单工程量×清单合同价+设备租赁数量×租赁价格×计算时刻的工期持续天数+一次摊销材料总价格/计算时刻占总工期百分比。
录入模块包括实时录入模块、工种器具录入模块和施工笔记录入模块;
实时录入模块,用于提供施工实时录入界面,并保存;
所述实时录入界面包括实时录入表格,所述实时录入表格中包括按照区域进行排列的各工序,以及各工序对应的开始日期及其选项、实际用时、结束日期及其选项、备注,并提供录入操作。
工种器具录入模块,用于提供施工工种器具实时录入界面,并保存;
所述工种器具实时录入界面包括工种器具实时录入表格,所述工种器具实时录入表格包括按照类别进行分布的各工种和各器具,以及各工种和各器具所对应的数量/用量及其选项备注,并提供录入操作。
施工笔记录入模块,用于提供施工笔记录入界面,并保存;
所述施工笔记录入界面提供查询功能栏,查询功能栏包括工程id输入栏、工程名称输入栏、楼座id输入栏和楼座编号输入栏,并可以根据输入的查询信息进行查询并显示查询结果,所述查询结果以列表的形式显示,包括备注信息、内容、工程id、工程名称、楼座id和楼座编号,表格中的每一行又分别提供修改和删除功能选项。
项目模块包括项目总体进度模块、项目进度计划模块和项目成本计划模块;
项目总体进度模块,用于根据录入的实际施工情况,与资源计划形成对比,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
项目进度计划模块,用于根据录入的实际施工情况,与进度计划行程对比;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
项目成本计划模块,用于以图表的形式显示项目成本;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实际工程进度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
保温层是保温砂浆,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份:硅酸盐水泥20-280份、水镁石纤维7-9份、膨胀珍珠岩31-38份、羟丙甲纤维素 0.1-0.3份、聚丙烯纤维0.05-0.15份、硬脂酸钙0.5-0.9份、气凝胶颗粒18-25份、助剂0.6-1.2份;所述的气凝胶颗粒是通过向气凝胶颗粒的表面喷涂表面改性剂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而制备成的;所述的表面改性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钠水溶液0.8-1份、有机硅表面活性剂0.3-0.8份、水2-6 份;硅酸钠水溶液、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均匀形成表面改性剂,对气凝胶表面进行喷涂,或者将气凝胶颗粒浸泡在表面改性剂中,干燥后得到气凝胶颗粒。
优选的,所述的水镁石纤维的比重为2.4-2.7。
优选的,所述的膨胀珍珠岩的目数为30-50目。
优选的,所述羟丙甲纤维素为稠度为10万mpa.s的羟丙甲纤维素。
优选的,所述聚丙烯纤维,长度为8-11mm。
优选的,所述助剂为早强剂、减水剂和调节剂混合而成的混合物,早强剂、减水剂和调节剂的重量比为(0.5-1.5):(0.5-1.5):(0.5-1.5),最优选的是1:1:1,主要用于调节砂浆的施工性和物理性,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优选的,所述的表面改性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硅酸钠水溶液0.5-1份、有机硅表面活性剂0.5-1份、水3-8 份;硅酸钠水溶液、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均匀形成表面改性剂,对气凝胶表面进行喷涂,或者将气凝胶颗粒浸泡在表面改性剂中,干燥后得到气凝胶颗粒;所述的表面改性剂与气凝胶的重量比小于10% 。优选的,4-8%。
优选的,硅酸钠水溶液、有机硅表面活性剂、水的重量比是1:1:1。
优选的,所述气凝胶颗粒的粒径为0.1-3mm。
作为进一步优选,硅酸盐水泥33-37份、水镁石纤维6-7份、膨胀珍珠岩23-27份、羟丙甲纤维素 0.3份、聚丙烯纤维0.1份、硬脂酸钙 0.5份、气凝胶颗粒17-26份、助剂0.3-0.6份。
作为进一步优选,硅酸盐水泥30-33份、水镁石纤维5-7份、膨胀珍珠岩20-23份、羟丙甲纤维素0.2-0.3份、聚丙烯纤维0.05-0.1份、硬脂酸钙0.1- 0.5份、气凝胶颗粒15-17份、助剂0.12-0.3份。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4)

1.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包括装配式建筑物,所述装配式建筑物包括装配式墙体,所述墙体包括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外承重墙、保温层、内承重墙、通风部件;所述透明板、预热管、绝热层设置在外承重墙外表面,透明板设置在预热管的外部,绝热层设置在预热管的内侧,所述保温层安装在外承重墙与内承重墙之间;所述通风部件设置在内承重墙内表面;所述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连接太阳能集热器,预热管贯通墙体上部和下部,预热管设置支路,所述支路入口延伸到墙体内侧的室内,所述下部入口设置风机;
所述装配式墙体位于建筑物的非底部位置;
太阳能集热器中的空气加热后通过通风部件的上部入口进入通风部件,通风部件向建筑物内部通热风,从而达到取暖效果,然后建筑物内部的风通过风机进入预热管的下部入口,然后进入预热管内,在预热管内吸收太阳能,温度上升,然后通过上部的预热管出口进入集热器内再进行加热,从而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从而形成空气调节作用;
所述集热器包括集热管和反射镜,所述集热管是扁平管,所述扁平管的下部扁平面与反射镜的反射面相对,所述反射镜的焦点位于上部扁平面和下部扁平面之间,扁平管包括下部底板和上部上盖,上盖和底板装配在一起形成扁平管的空腔,空腔内供流体流动,所述底板包括多个换热区域,每个换热区域包括竖板和柱肋,所述竖板包括位于换热区域中心的第一竖板、包围在第一竖板外部的第二竖板和包围在第二竖板外部的第三竖板;
第一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一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一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一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一正方形;
第二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二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二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二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二正方形,每块第一竖板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二竖板的中点;
第三竖板包括四块,相邻的第三竖板之间设置间隔,相邻的第三竖板之间呈垂直关系,四块第三竖板的延长线形成第三正方形,每块第二竖板的延长线通过两块第三竖板的中点;
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设置多个柱肋;
所述底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三竖板外部的第四竖板,所述第四竖板为平行设置的两块,两块第三竖板的延长线经过一块第四竖板的中点;
所述扁平管包括设置在上盖上的多个流体进口,每个换热区域设置一个流体进口,流体进口设置每个换热区域的中心位置,所述扁平管包括多个流体出口,所述流体出口设置在扁平管的两侧,位于相邻的换热区域的连接部和/或扁平管的两端的两侧,所述流体出口设置在两块第四竖板所形成的平行线的外部位置;流体进口连接墙体的预热管的上部出口;
所述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还包括导入模块、分析模块、生成模块、录入模块、项目模块和调整模块,其中:
导入模块,用于将BIM模型的数据提取,导入到系统内;
分析模块包括计算规则模块、空间分析模块、时间分析模块、工艺分析模块和资源分析模块;
计算规则模块,用于提供空间分析、时间分析、资源分析和工艺分析的规则;
空间分析模块,用于根据空间分析规则对导入的BIM模型数据划分施工区域、判定施工流向、判定施工流水段;确定构件吊装顺序;
时间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时间分析规则确定施工进度计划以及对应的定额资源配置;
工艺分析模块,用于对BIM模型的数据进行工艺分析得到周转料具的数量;
资源分析模块,用于根据定额资源配置得到定额资源用量,根据资源分析规则和定额资源用量以及周转料具的数量确定施工资源;
生成模块包括施工方案生成模块、进度计划生成模块、资源计划生成模块和成本计划生成模块;
施工方案生成模块,用于根据空间分析模块的结果生成施工方案;
进度计划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时间分析模块的结果生成施工进度计划;
资源计划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施工进度以及资源分析模块的结果生成资源计划;
成本计划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资源计划计算生产成本计划;
录入模块包括实时录入模块、工种器具录入模块和施工笔记录入模块;
实时录入模块,用于提供施工实时录入界面,并保存;
工种器具录入模块,用于提供施工工种器具实时录入界面,并保存;
施工笔记录入模块,用于提供施工笔记录入界面,并保存;
项目模块包括项目总体进度模块、项目进度计划模块和项目成本计划模块;
项目总体进度模块,用于根据录入的实际施工情况,与资源计划形成对比,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
项目进度计划模块,用于根据录入的实际施工情况,与进度计划行程对比;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
项目成本计划模块,用于以图表的形式显示项目成本;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实际工程进度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流体进口分别连接一根预热管的上部出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设置在扁平管的侧部的下部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换热区域,在第二竖板和第三竖板之间,从底板的中心向外,距离底板的中心越远,相邻的柱肋之间距离越远。
CN202010293407.3A 2020-01-15 2020-04-15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 Active CN1115508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429455 2020-01-15
CN202010042945 2020-01-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0858A CN111550858A (zh) 2020-08-18
CN111550858B true CN111550858B (zh) 2021-10-22

Family

ID=71998258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93407.3A Active CN111550858B (zh) 2020-01-15 2020-04-15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
CN202010293622.3A Active CN111561068B (zh) 2020-01-15 2020-04-15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的施工构件管理系统
CN202010293621.9A Active CN111549930B (zh) 2020-01-15 2020-04-15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过程控制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93622.3A Active CN111561068B (zh) 2020-01-15 2020-04-15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的施工构件管理系统
CN202010293621.9A Active CN111549930B (zh) 2020-01-15 2020-04-15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过程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15508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64301A (zh) * 2020-11-05 2022-10-11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太阳能热风系统
CN113847663A (zh) * 2020-11-05 2021-12-28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直线太阳能送风系统
CN113323181B (zh) * 2021-04-30 2022-02-18 青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墙体系统
CN114076339B (zh) * 2021-04-30 2023-02-17 青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节能的装配式建筑物一体化系统
CN113551433B (zh) * 2021-04-30 2022-04-26 青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一体化系统
CN113818585B (zh) * 2021-04-30 2022-06-21 青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设置空调功能的装配式墙体系统
CN113374299B (zh) * 2021-05-18 2022-05-13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控制方法
CN113551334B (zh) * 2021-05-18 2022-04-22 青岛零零一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实验计算系统
CN116465100B (zh) * 2022-01-11 2024-03-19 山东大学 一种槽式平板太阳能集热器
CN115238353B (zh) * 2022-07-20 2023-05-09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bim技术的防火阀点位自动提示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5387535B (zh) * 2022-10-28 2023-03-24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保温功能的建筑墙板及其使用方法
CN116957301B (zh) * 2023-09-20 2023-12-08 中铁城建集团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建造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55516Y (zh) * 2008-07-02 2009-06-10 王恒月 太阳能集热装置
DE202011000606U1 (de) * 2011-03-16 2011-10-13 Your Home Tech. Ltd. Struktur zur Verbindung eines Solarenergie-Plattenabsorbers mit einem Solarenergie-Röhrenabsorber
CN102979206B (zh) * 2012-11-12 2014-08-27 青岛科瑞新型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无机保温砂浆复合真空隔热保温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60710B (zh) * 2014-07-10 2015-05-27 侯钦鹏 一种涂抹砂浆的保温板
CN108229808A (zh) * 2017-12-29 2018-06-29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过程控制系统
CN108197798A (zh) * 2017-12-29 2018-06-22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构件管理系统
CN108197799A (zh) * 2017-12-29 2018-06-22 张同波 一种装配式项目移动端管理控制系统
CN108053141A (zh) * 2017-12-29 2018-05-18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
CN109779086A (zh) * 2019-03-15 2019-05-21 湘潭大学 一种夹芯保温式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墙体
CN110986239B (zh) * 2019-12-23 2020-09-01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一种利用太阳能的通风系统及其建筑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61068A (zh) 2020-08-21
CN111549930A (zh) 2020-08-18
CN111550858A (zh) 2020-08-18
CN111549930B (zh) 2021-03-09
CN111561068B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50858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物施工数据调整控制系统
Pirmohamadi et al. Integrated solar thermal systems in smart optimized zero energy buildings: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ssessments
Zhigulina et al. Energy efficiency of high-rise buildings
CN112538912B (zh) 一种基坑工期规划的建筑系统
CN111536818B (zh) 一种蓄热换热器及控制pm2.5的新风系统
Shehadi Net-zero energy building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CN113374299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控制方法
Torcellini et al. Main street net-zero energy buildings: the zero energy method in concept and practice
CN113551334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及其实验计算系统
Qian et al. Natural ventilation environment strategy in green building design
Pan Review of 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research in HVAC systems
Jarrell Natural Daylighting—An Energy Analysis
CN111174618B (zh) 一种蓄热换热器及新风系统
Sharovarova et al. Green Technologies for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 in Cold Climate Conditions of Russia
Balakrishnan Refurbishment of an office building in the Netherlands using the Earth, Wind and Fire system
Mărginean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of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s for meeting energy standards in temperate climates: Early-Stage Design Guidelines for Architects
Tian Integrated Design for High Performance Buildings: Principles and a Case Study
Al-Kodmany et al. Sustainable Tall Buildings: Summary of Energy-Efficient Design
Haggag et al. Principles to achieve zero carbon buildings Implementation Barrier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Shibeika et al. Integrated Design Process for High-Performance Buildings; a Case Study from Dubai. Sustainability 2021, 13, 8529
eddine Khelfa et al. An Energy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Prior and Post-Hybrid Renovation State of Multi-Dwelling Building in the Algerian City of Skikda
Meyer et al. Shared Facility Helps Technology Grow
Ming et al. An Introduction of Zero-Energy Lab as a Testbed: Concept,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
DEL SOL et al. Case Study: John Wesley Miller Companies
CN203771745U (zh) 一种阳台构件式太阳能热水空调采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