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3590A - 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23590A CN111523590A CN202010318220.4A CN202010318220A CN111523590A CN 111523590 A CN111523590 A CN 111523590A CN 202010318220 A CN202010318220 A CN 202010318220A CN 111523590 A CN111523590 A CN 1115235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coring
- user
- scoring matrix
- score
- matri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5—Fusion techniqu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1—Design, administration or maintenance of databases
- G06F16/215—Improving data quality; Data cleansing, e.g. de-duplication, removing invalid entries or correcting typographical erro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30/00—Commerce
- G06Q30/06—Buying, selling or leasing transactions
- G06Q30/0601—Electronic shopping [e-shopping]
- G06Q30/0631—Item recommend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Finance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包括:获取分别来自两个数据源的评分矩阵;对两个评分矩阵进行分析,识别用户不一致的评分数据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对两个评分矩阵进行分析,识别商品不一致的评分数据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在对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进行分析识别,删除用户不一致和商品不一致的相关评分数据记录后,得到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进行数据融合。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首先将用户不一致和商品不一致的相关评分数据记录删除,然后再进行数据融合,提高数据融合的准确性,从而最终提高商品推荐精准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融合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
背景技术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给用户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满足用户在信息时代对信息的需求,但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上信息量大幅增长,使得用户在面对大量信息时无法从中获得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对信息的使用效率反而降低,这就是信息超载问题。
解决信息超载问题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办法是推荐系统,推荐系统现已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其中最典型的应用领域是电子商务领域。
在电子商务领域,现有商品推荐系统主要实现方式为:从多个电子商务平台收集购买用户对商品的评分数据;然后,对来源多个电子商务平台的评分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到反应用户购买特征的特征信息;最后,针对用户特征信息,实现对用户的个性化商品推荐。由此可见,来源多个电子商务平台的评分数据是实现精准推荐的基础,然后,在对来源多个电子商务平台的评分数据进行汇总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于来源不同电子商务平台的评分矩阵,常常出现用户不一致或商品不一致的情况,其中,用户不一致是指:两个不同来源的评分矩阵中,用户ID相同,但实际上为不同的用户,例如,平台1中,小王的用户ID为1254874;而在平台2中,小李的用户ID同样为1254874。商品不一致是指:两个不同来源的评分矩阵中,商品ID相同,但实际上为不同的商品。因此,在对不同来源的评分矩阵进行汇总时,由于在数据汇总时已脱离平台,因此,当出现用户不一致或商品不一致的情况时,会导致数据汇总结果出现偏差,从而直接影响最终的商品推荐精准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分别来自两个数据源的评分矩阵,分别为: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其中,每个评分矩阵由多条评分数据记录组成;每条评分数据记录为某个用户标识的用户,对某个商品标识的商品进行的评分;
步骤2,对两个评分矩阵进行分析,识别用户不一致的评分数据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步骤2.1,遍历评分矩阵DS1中的用户标识以及评分矩阵DS2中的用户标识,判断是否存在评分矩阵DS1中的用户标识与评分矩阵DS2中的用户标识相同的情况,如果不存在,则执行步骤3;如果存在,则执行步骤2.2;
步骤2.2,设评分矩阵DS1中的用户标识U1与评分矩阵DS2中的用户标识U2相同,则遍历评分矩阵DS1,查找到用户标识U1在评分矩阵DS1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用户标识U1在评分矩阵DS1进行评分的商品集合P1;
遍历评分矩阵DS2,查找到用户标识U2在评分矩阵DS2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用户标识U2在评分矩阵DS2进行评分的商品集合P2;
对商品集合P1和商品集合P2进行交集运算,得到共同商品集合P0=(p1,p2,...,pn);其中,n为共同商品集合P0中的商品数量;
步骤2.3,对共同商品集合P0=(p1,p2,...,pn)中的商品种类进行分析,将属于同一商品种类的商品划分到一个子集合中,从而得到若干个子集合,对于每个子集合,均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2.3.1,设任意子集合为R0=(r1,r2,...,rm);m为子集合R0中的商品数量;
步骤2.3.2,得到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每个商品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1:
Score1={score1(U1,r1),score1(U1,r2),...,score1(U1,rm)}
其中:
score1(U1,r1)代表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score1(U1,r2)代表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2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1(U1,rm)代表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m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得到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每个商品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2:
Score2={score2(U2,r1),score2(U2,r2),...,score2(U2,rm)}
其中:
score2(U2,r1)代表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1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score2(U2,r2)代表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2(U2,rm)代表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m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步骤2.3.3,分析比较评分集合Score1和评分集合Score2,得到所有满足以下条件的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所有的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形成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而所有的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形成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
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判断条件:
1)评分集合Score1中的两个不同元素,score1(U1,ra)和score1(U1,rb),其中,a≠b;
评分集合Score2中的两个不同元素:score2(U2,ra)和score2(U2,rb);
2)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
或者,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即:用户标识U1对评分矩阵DS1中两个不同商品的评分高低感受,与用户标识U2对评分矩阵DS2中的同样两个商品的评分高低感受一致,则两个用户评分序对(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
相反,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
或者,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则两个用户评分序对(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
步骤2.3.4,对于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中的每一对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采用下式计算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然后将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中每个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对应的距离值相加,得到一致性集合距离值Dcon;
如果(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则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为:
max{|score1(U1,ra)-score2(U2,ra)|,|(score1(U1,rb)-score2(U2,rb)|}
对于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中的每一对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采用下式计算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然后将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中每个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对应的距离值相加,得到非一致性集合距离值Dncon:
如果(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则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为:
max{|score1(U1,ra)-score2(U2,ra)|,|(score1(U1,rb)-score2(U2,rb)|}
步骤2.3.5,采用下式计算评分矩阵DS1中用户标识U1与评分矩阵DS2中用户标识U2之间的用户相似度sim1:
其中:
|Con|代表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中的元素数量;
|NCon|代表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中的元素数量;
步骤2.3.6,确定用户相似度阈值;如果用户相似度sim1小于用户相似度阈值,则得出评分矩阵DS1中用户标识U1与评分矩阵DS2中用户标识U2为不一致用户,则评分矩阵DS1中所有与用户标识U1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同时,将评分矩阵DS2中所有与用户标识U2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
步骤3,对两个评分矩阵进行分析,识别商品不一致的评分数据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步骤3.1,遍历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以及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判断是否存在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相同的情况,如果不存在,则执行步骤4;如果存在,则执行步骤3.2;
步骤3.2,设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PR2相同,则遍历评分矩阵DS1,查找到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被评分的用户集合UR1;
遍历评分矩阵DS2,查找到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被评分的用户集合UR2;
对用户集合UR1和用户集合UR2进行交集运算,得到共同用户集合UR0=(ur1,ur2,...,urf);其中,f为共同用户集合UR0中的用户数量;
步骤3.3,分析评分矩阵DS1,得到共同用户集合UR0中每个用户对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PR1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3:
Score3={score3(ur1,PR1),score3(ur2,PR1),...,score3(urf,PR1)}
其中:
score3(ur1,PR1)代表用户标识ur1对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score3(ur2,PR1)代表用户标识ur2对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3(urf,PR1)代表用户标识urf对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分析评分矩阵DS2,得到共同用户集合UR0中每个用户对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PR2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4:
Score4={score4(ur1,PR2),score4(ur2,PR2),...,score4(urf,PR2)}
其中:
score4(ur1,PR2)代表用户标识ur1对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score4(ur2,PR2)代表用户标识ur2对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4(urf,PR2)代表用户标识urf对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步骤3.4,采用下式计算评分矩阵DS1中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商品标识PR2之间的商品评分对距离值集合DScore1:
获得商品评分对距离值集合DScore1中的低四分位数Q'1和高四分位数Q'3,计算得到四分位数安全距IQR'=Q'3-Q'1;
将IQR'作为评分矩阵DS1中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商品标识PR2之间的商品评分距离dis1,即dis1=IQR';
步骤3.5,确定商品评分距离阈值;如果商品评分距离dis1大于商品评分距离阈值,则得出评分矩阵DS1中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商品标识PR2为不一致商品,则评分矩阵DS1中所有与商品标识PR1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同时,将评分矩阵DS2中所有与商品标识PR2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
步骤4,在对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进行分析识别,删除用户不一致和商品不一致的相关评分数据记录后,得到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
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进行数据融合。
优选的,步骤2.3.6中,采用以下方法确定用户相似度阈值:
1)设评分矩阵DS1中一共有k种用户标识,分别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对应用户标识相同;则对于每种用户标识,均计算得到用户相似度sim1,因此,共计算得到k个用户相似度sim1,分别表示为:sim1(1),sim1(2),...,sim1(k);
由此得到用户相似度集合SIM={sim1(1),sim1(2),...,sim1(k)}
2)确定用户相似度集合SIM中的低四分位数Q1和高四分位数Q3,计算得到四分位数全距IQR=Q3-Q1;
3)将Q1-1.5IQR作为异常值截断点,即为用户相似度阈值。
优选的,步骤3.5中,采用以下方法确定商品评分距离阈值:
1)设评分矩阵DS1中一共有v种商品标识,分别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对应商品标识相同;则对于每种商品标识,均计算得到商品评分距离dis1,因此,共计算得到v个商品评分距离dis1,分别表示为:dis1(1),dis1(2),...,dis1(v);
由此得到商品评分距离集合DIS={dis1(1),dis1(2),...,dis1(v)}
2)确定商品评分距离集合DIS中的低四分位数Q”1和高四分位数Q”3,计算得到四分位数安全距IQR”=Q”3-Q”1;
3)将Q”3+1.5IQR”作为异常值截断点,即为商品评分距离阈值。
优选的,步骤4中,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进行数据融合,具体为:
1)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1和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2;
2)分析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1和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2,如果某一用户标识针对某一商品标识,仅在一个归一化的评分矩阵中具有评分,则该用户标识针对该商品标识的评分不变,直接表示在融合评分矩阵FScore中;
如果某一用户标识针对某一商品标识,在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中都具有评分,则将在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得到最终评分,并表示在融合评分矩阵FScore中。
本发明提供的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首先将用户不一致和商品不一致的相关评分数据记录删除,然后再进行数据融合,提高数据融合的准确性,从而最终提高商品推荐精准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考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分别来自两个数据源的评分矩阵,分别为: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其中,每个评分矩阵由多条评分数据记录组成;每条评分数据记录为某个用户标识的用户,对某个商品标识的商品进行的评分;例如,评分矩阵DS1是来自京东网站的评分矩阵,评分矩阵DS2为来自淘宝网站的评分矩阵。
步骤2,对两个评分矩阵进行分析,识别用户不一致的评分数据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步骤2.1,遍历评分矩阵DS1中的用户标识以及评分矩阵DS2中的用户标识,判断是否存在评分矩阵DS1中的用户标识与评分矩阵DS2中的用户标识相同的情况,如果不存在,则执行步骤3;如果存在,则执行步骤2.2;
步骤2.2,设评分矩阵DS1中的用户标识U1与评分矩阵DS2中的用户标识U2相同,则遍历评分矩阵DS1,查找到用户标识U1在评分矩阵DS1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用户标识U1在评分矩阵DS1进行评分的商品集合P1;
遍历评分矩阵DS2,查找到用户标识U2在评分矩阵DS2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用户标识U2在评分矩阵DS2进行评分的商品集合P2;
对商品集合P1和商品集合P2进行交集运算,得到共同商品集合P0=(p1,p2,...,pn);其中,n为共同商品集合P0中的商品数量;
步骤2.3,对共同商品集合P0=(p1,p2,...,pn)中的商品种类进行分析,将属于同一商品种类的商品划分到一个子集合中,从而得到若干个子集合,对于每个子集合,均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2.3.1,设任意子集合为R0=(r1,r2,...,rm);m为子集合R0中的商品数量;
步骤2.3.2,得到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每个商品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1:
Score1={score1(U1,r1),score1(U1,r2),...,score1(U1,rm)}
其中:
score1(U1,r1)代表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score1(U1,r2)代表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2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1(U1,rm)代表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m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得到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每个商品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2:
Score2={score2(U2,r1),score2(U2,r2),...,score2(U2,rm)}
其中:
score2(U2,r1)代表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1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score2(U2,r2)代表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2(U2,rm)代表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m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步骤2.3.3,分析比较评分集合Score1和评分集合Score2,得到所有满足以下条件的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所有的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形成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而所有的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形成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
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判断条件:
1)评分集合Score1中的两个不同元素,score1(U1,ra)和score1(U1,rb),其中,a≠b;
评分集合Score2中的两个不同元素:score2(U2,ra)和score2(U2,rb);
2)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
或者,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即:用户标识U1对评分矩阵DS1中两个不同商品的评分高低感受,与用户标识U2对评分矩阵DS2中的同样两个商品的评分高低感受一致,则两个用户评分序对(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
相反,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
或者,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则两个用户评分序对(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
步骤2.3.4,对于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中的每一对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采用下式计算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然后将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中每个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对应的距离值相加,得到一致性集合距离值Dcon;
如果(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则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为:
max{|score1(U1,ra)-score2(U2,ra)|,|(score1(U1,rb)-score2(U2,rb)|}
对于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中的每一对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采用下式计算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然后将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中每个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对应的距离值相加,得到非一致性集合距离值Dncon:
如果(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则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为:
max{|score1(U1,ra)-score2(U2,ra)|,|(score1(U1,rb)-score2(U2,rb)|}
步骤2.3.5,采用下式计算评分矩阵DS1中用户标识U1与评分矩阵DS2中用户标识U2之间的用户相似度sim1:
其中:
|Con|代表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中的元素数量;
|NCon|代表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中的元素数量;
由此可以看出,满足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的评分序对越多并且Dcon越小,则用户越趋向于一致;而满足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的评分序对越多并且Dncon越大,则用户越趋向于不一致。
步骤2.3.6,确定用户相似度阈值;
如果用户相似度sim1小于用户相似度阈值,则得出评分矩阵DS1中用户标识U1与评分矩阵DS2中用户标识U2为不一致用户,则评分矩阵DS1中所有与用户标识U1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同时,将评分矩阵DS2中所有与用户标识U2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
具体的,步骤2.3.6中,采用以下方法确定用户相似度阈值:
1)设评分矩阵DS1中一共有k种用户标识,分别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对应用户标识相同;则对于每种用户标识,均计算得到用户相似度sim1,因此,共计算得到k个用户相似度sim1,分别表示为:sim1(1),sim1(2),...,sim1(k);
由此得到用户相似度集合SIM={sim1(1),sim1(2),...,sim1(k)}
2)确定用户相似度集合SIM中的低四分位数Q1和高四分位数Q3,计算得到四分位数全距IQR=Q3-Q1;
3)将Q1-1.5IQR作为异常值截断点,即为用户相似度阈值。
因此,本发明中,异常值截断点的设置值并非一个固定值,而是根据用户相似度集合的具体情况而相应变化,此种方式识别得到的用户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更为准确。
步骤3,对两个评分矩阵进行分析,识别商品不一致的评分数据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步骤3.1,遍历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以及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判断是否存在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相同的情况,如果不存在,则执行步骤4;如果存在,则执行步骤3.2;
步骤3.2,设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PR2相同,则遍历评分矩阵DS1,查找到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被评分的用户集合UR1;
遍历评分矩阵DS2,查找到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被评分的用户集合UR2;
对用户集合UR1和用户集合UR2进行交集运算,得到共同用户集合UR0=(ur1,ur2,...,urf);其中,f为共同用户集合UR0中的用户数量;
步骤3.3,分析评分矩阵DS1,得到共同用户集合UR0中每个用户对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PR1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3:
Score3={score3(ur1,PR1),score3(ur2,PR1),...,score3(urf,PR1)}
其中:
score3(ur1,PR1)代表用户标识ur1对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score3(ur2,PR1)代表用户标识ur2对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3(urf,PR1)代表用户标识urf对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分析评分矩阵DS2,得到共同用户集合UR0中每个用户对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PR2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4:
Score4={score4(ur1,PR2),score4(ur2,PR2),...,score4(urf,PR2)}
其中:
score4(ur1,PR2)代表用户标识ur1对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score4(ur2,PR2)代表用户标识ur2对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4(urf,PR2)代表用户标识urf对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步骤3.4,采用下式计算评分矩阵DS1中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商品标识PR2之间的商品评分对距离值集合DScore1:
获得商品评分对距离值集合DScore1中的低四分位数Q'1和高四分位数Q'3,计算得到四分位数安全距IQR'=Q'3-Q'1;
将IQR'作为评分矩阵DS1中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商品标识PR2之间的商品评分距离dis1,即dis1=IQR';
步骤3.5,确定商品评分距离阈值;
如果商品评分距离dis1大于商品评分距离阈值,则得出评分矩阵DS1中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商品标识PR2为不一致商品,则评分矩阵DS1中所有与商品标识PR1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同时,将评分矩阵DS2中所有与商品标识PR2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
步骤3.5中,采用以下方法确定商品评分距离阈值:
1)设评分矩阵DS1中一共有v种商品标识,分别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对应商品标识相同;则对于每种商品标识,均计算得到商品评分距离dis1,因此,共计算得到v个商品评分距离dis1,分别表示为:dis1(1),dis1(2),...,dis1(v);
由此得到商品评分距离集合DIS={dis1(1),dis1(2),...,dis1(v)}
2)确定商品评分距离集合DIS中的低四分位数Q”1和高四分位数Q”3,计算得到四分位数安全距IQR”=Q”3-Q”1;
3)将Q”3+1.5IQR”作为异常值截断点,即为商品评分距离阈值。
本发明中,采用四分位数安全距IQR”作为商品评分距离标准,由此得到的商品不一致性结果的稳定性更好,可以避免某些情绪影响下评分差值极大的极端数据的干扰。并且,异常值截断点的设置值并非一个固定值,而是根据商品评分距离集合的具体情况而相应变化,此种方式识别得到的商品之间的不一致性结果更为准确。
步骤4,在对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进行分析识别,删除用户不一致和商品不一致的相关评分数据记录后,得到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
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进行数据融合。
步骤4中,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进行数据融合,具体为:
1)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1和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2;
具体的,融合数据时,首先要统一评分标准Z分制,比如,数据源1的评分采用5分制,而数据源2的评分采用10分制,数据源3的评分采用百分制等。具体归一化方法为:将每个数据源的评分,都除以最高分制Z,获得0和1之间小数形式的评分数据。
2)分析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1和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2,如果某一用户标识针对某一商品标识,仅在一个归一化的评分矩阵中具有评分,则该用户标识针对该商品标识的评分不变,直接表示在融合评分矩阵FScore中;
如果某一用户标识针对某一商品标识,在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中都具有评分,则将在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得到最终评分,并表示在融合评分矩阵FScore中。
需要强调的是,本发明描述的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是针对两个数据源的情况进行的描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需要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数据融合时,只需要两两数据源之间采用本发明方法进行处理即可。例如,当需要对3个数据源进行数据融合时,首先采用本发明方法对第1个数据源和第2个数据源进行数据融合,得到融合数据1;然后再采用本发明方法对融合数据1和第3个数据源进行数据融合,得到最终的融合数据。
本发明提供的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首先识别到多数据源中用户重名和商品重名的情况,然后,将用户不一致和商品不一致的相关评分数据记录删除,然后再进行数据融合,提高数据融合的准确性,从而最终提高商品推荐精准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获取分别来自两个数据源的评分矩阵,分别为: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其中,每个评分矩阵由多条评分数据记录组成;每条评分数据记录为某个用户标识的用户,对某个商品标识的商品进行的评分;
步骤2,对两个评分矩阵进行分析,识别用户不一致的评分数据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步骤2.1,遍历评分矩阵DS1中的用户标识以及评分矩阵DS2中的用户标识,判断是否存在评分矩阵DS1中的用户标识与评分矩阵DS2中的用户标识相同的情况,如果不存在,则执行步骤3;如果存在,则执行步骤2.2;
步骤2.2,设评分矩阵DS1中的用户标识U1与评分矩阵DS2中的用户标识U2相同,则遍历评分矩阵DS1,查找到用户标识U1在评分矩阵DS1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用户标识U1在评分矩阵DS1进行评分的商品集合P1;
遍历评分矩阵DS2,查找到用户标识U2在评分矩阵DS2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用户标识U2在评分矩阵DS2进行评分的商品集合P2;
对商品集合P1和商品集合P2进行交集运算,得到共同商品集合P0=(p1,p2,...,pn);其中,n为共同商品集合P0中的商品数量;
步骤2.3,对共同商品集合P0=(p1,p2,...,pn)中的商品种类进行分析,将属于同一商品种类的商品划分到一个子集合中,从而得到若干个子集合,对于每个子集合,均执行以下步骤:
步骤2.3.1,设任意子集合为R0=(r1,r2,...,rm);m为子集合R0中的商品数量;
步骤2.3.2,得到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每个商品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1:
Score1={score1(U1,r1),score1(U1,r2),...,score1(U1,rm)}
其中:
score1(U1,r1)代表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score1(U1,r2)代表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2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1(U1,rm)代表用户标识U1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m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得到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每个商品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2:
Score2={score2(U2,r1),score2(U2,r2),...,score2(U2,rm)}
其中:
score2(U2,r1)代表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1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score2(U2,r2)代表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2(U2,rm)代表用户标识U2对子集合R0中的商品rm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步骤2.3.3,分析比较评分集合Score1和评分集合Score2,得到所有满足以下条件的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所有的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形成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而所有的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形成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
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判断条件:
1)评分集合Score1中的两个不同元素,score1(U1,ra)和score1(U1,rb),其中,a≠b;
评分集合Score2中的两个不同元素:score2(U2,ra)和score2(U2,rb);
2)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
或者,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即:用户标识U1对评分矩阵DS1中两个不同商品的评分高低感受,与用户标识U2对评分矩阵DS2中的同样两个商品的评分高低感受一致,则两个用户评分序对(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
相反,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
或者,如果score1(U1,ra)≥score1(U1,rb)时,score2(U2,ra)<score2(U2,rb),则两个用户评分序对(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
步骤2.3.4,对于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中的每一对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采用下式计算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然后将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中每个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对应的距离值相加,得到一致性集合距离值Dcon;
如果(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则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为:
max{|score1(U1,ra)-score2(U2,ra)|,|(score1(U1,rb)-score2(U2,rb)|}
对于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中的每一对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采用下式计算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然后将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中每个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对应的距离值相加,得到非一致性集合距离值Dncon:
如果(score1(U1,ra),score2(U2,ra))和(score1(U1,rb),score2(U2,rb))为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则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距离值为:
max{|score1(U1,ra)-score2(U2,ra)|,|(score1(U1,rb)-score2(U2,rb)|}
步骤2.3.5,采用下式计算评分矩阵DS1中用户标识U1与评分矩阵DS2中用户标识U2之间的用户相似度sim1:
其中:
|Con|代表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Con中的元素数量;
|NCon|代表非一致性用户评分序对集合NCon中的元素数量;
步骤2.3.6,确定用户相似度阈值;如果用户相似度sim1小于用户相似度阈值,则得出评分矩阵DS1中用户标识U1与评分矩阵DS2中用户标识U2为不一致用户,则评分矩阵DS1中所有与用户标识U1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同时,将评分矩阵DS2中所有与用户标识U2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
步骤3,对两个评分矩阵进行分析,识别商品不一致的评分数据记录,并进行数据处理,方法如下:
步骤3.1,遍历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以及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判断是否存在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相同的情况,如果不存在,则执行步骤4;如果存在,则执行步骤3.2;
步骤3.2,设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PR2相同,则遍历评分矩阵DS1,查找到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被评分的用户集合UR1;
遍历评分矩阵DS2,查找到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的所有评分数据记录,从而得到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被评分的用户集合UR2;
对用户集合UR1和用户集合UR2进行交集运算,得到共同用户集合UR0=(ur1,ur2,...,urf);其中,f为共同用户集合UR0中的用户数量;
步骤3.3,分析评分矩阵DS1,得到共同用户集合UR0中每个用户对评分矩阵DS1中的商品标识PR1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3:
Score3={score3(ur1,PR1),score3(ur2,PR1),...,score3(urf,PR1)}
其中:
score3(ur1,PR1)代表用户标识ur1对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score3(ur2,PR1)代表用户标识ur2对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3(urf,PR1)代表用户标识urf对商品标识PR1在评分矩阵DS1中的评分;
分析评分矩阵DS2,得到共同用户集合UR0中每个用户对评分矩阵DS2中的商品标识PR2的评分,得到评分集合Score4:
Score4={score4(ur1,PR2),score4(ur2,PR2),...,score4(urf,PR2)}
其中:
score4(ur1,PR2)代表用户标识ur1对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score4(ur2,PR2)代表用户标识ur2对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依此类推
score4(urf,PR2)代表用户标识urf对商品标识PR2在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
步骤3.4,采用下式计算评分矩阵DS1中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商品标识PR2之间的商品评分对距离值集合DScore1:
获得商品评分对距离值集合DScore1中的低四分位数Q'1和高四分位数Q'3,计算得到四分位数安全距IQR'=Q'3-Q'1;
将IQR'作为评分矩阵DS1中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商品标识PR2之间的商品评分距离dis1,即dis1=IQR';
步骤3.5,确定商品评分距离阈值;如果商品评分距离dis1大于商品评分距离阈值,则得出评分矩阵DS1中商品标识PR1与评分矩阵DS2中商品标识PR2为不一致商品,则评分矩阵DS1中所有与商品标识PR1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同时,将评分矩阵DS2中所有与商品标识PR2有关的评分数据记录均删除;
步骤4,在对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进行分析识别,删除用户不一致和商品不一致的相关评分数据记录后,得到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
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进行数据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3.6中,采用以下方法确定用户相似度阈值:
1)设评分矩阵DS1中一共有k种用户标识,分别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对应用户标识相同;则对于每种用户标识,均计算得到用户相似度sim1,因此,共计算得到k个用户相似度sim1,分别表示为:sim1(1),sim1(2),...,sim1(k);
由此得到用户相似度集合SIM={sim1(1),sim1(2),...,sim1(k)}
2)确定用户相似度集合SIM中的低四分位数Q1和高四分位数Q3,计算得到四分位数全距IQR=Q3-Q1;
3)将Q1-1.5IQR作为异常值截断点,即为用户相似度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5中,采用以下方法确定商品评分距离阈值:
1)设评分矩阵DS1中一共有v种商品标识,分别与评分矩阵DS2中的对应商品标识相同;则对于每种商品标识,均计算得到商品评分距离dis1,因此,共计算得到v个商品评分距离dis1,分别表示为:dis1(1),dis1(2),...,dis1(v);
由此得到商品评分距离集合DIS={dis1(1),dis1(2),...,dis1(v)}
2)确定商品评分距离集合DIS中的低四分位数Q”1和高四分位数Q”3,计算得到四分位数安全距IQR”=Q”3-Q”1;
3)将Q”3+1.5IQR”作为异常值截断点,即为商品评分距离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进行数据融合,具体为:
1)将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1和处理后的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1和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2;
2)分析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1和归一化的评分矩阵DS2,如果某一用户标识针对某一商品标识,仅在一个归一化的评分矩阵中具有评分,则该用户标识针对该商品标识的评分不变,直接表示在融合评分矩阵FScore中;
如果某一用户标识针对某一商品标识,在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中都具有评分,则将在评分矩阵DS1和评分矩阵DS2中的评分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得到最终评分,并表示在融合评分矩阵FScore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18220.4A CN111523590B (zh) | 2020-04-21 | 2020-04-21 | 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18220.4A CN111523590B (zh) | 2020-04-21 | 2020-04-21 | 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23590A true CN111523590A (zh) | 2020-08-11 |
CN111523590B CN111523590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1903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18220.4A Active CN111523590B (zh) | 2020-04-21 | 2020-04-21 | 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52359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43480A (zh) * | 2021-08-19 | 2021-12-03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 | 基于相互一致性的多源数据融合异常值识别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17540A (zh) * | 2013-10-17 | 2014-03-05 | 浙江大学 | 一种追踪用户兴趣变化的电子商务推荐方法 |
CN104463637A (zh) * | 2014-12-23 | 2015-03-25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一种基于电商平台的商品推荐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
US20180047036A1 (en) * | 2016-08-11 | 2018-02-15 | Ricoh Company, Ltd. | User behavior analysis method and device as well as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CN108280738A (zh) * | 2017-12-13 | 2018-07-13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图像和社会化标签的商品推荐方法 |
CN109658210A (zh) * | 2019-02-18 | 2019-04-19 | 苏州大学 | 一种商品推荐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
2020
- 2020-04-21 CN CN202010318220.4A patent/CN11152359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17540A (zh) * | 2013-10-17 | 2014-03-05 | 浙江大学 | 一种追踪用户兴趣变化的电子商务推荐方法 |
CN104463637A (zh) * | 2014-12-23 | 2015-03-25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一种基于电商平台的商品推荐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
US20180047036A1 (en) * | 2016-08-11 | 2018-02-15 | Ricoh Company, Ltd. | User behavior analysis method and device as well as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CN108280738A (zh) * | 2017-12-13 | 2018-07-13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基于图像和社会化标签的商品推荐方法 |
CN109658210A (zh) * | 2019-02-18 | 2019-04-19 | 苏州大学 | 一种商品推荐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李琳 等: "融合评分矩阵与评论文本的商品推荐模型", 《计算机学报》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43480A (zh) * | 2021-08-19 | 2021-12-03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 | 基于相互一致性的多源数据融合异常值识别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23590B (zh) | 2023-04-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876537B (zh) | 一种用于网上商场系统的混合推荐方法 | |
CN106446228B (zh) | 一种web页面数据的采集分析方法及装置 | |
CN109064285B (zh) | 一种获得商品推荐序列及商品推荐方法 | |
JP5575902B2 (ja) | クエリのセマンティックパターンに基づく情報検索 | |
CN103377250B (zh) | 基于邻域的top‑k推荐方法 | |
US8751458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aving database storage space | |
CN109711955B (zh) | 基于当前订单的差评预警方法、系统、黑名单库建立方法 | |
CN104933172A (zh) | 一种基于用户搜索行为的信息推送方法和装置 | |
JP2019508756A (ja) | 電子配信プラットフォーム上で提示対象を選択および推奨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Tan et al. | Time series clustering: A superior alternative for market basket analysis | |
CN110046196A (zh) | 标识关联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 |
CN111882399B (zh) | 服务信息推荐方法、装置、计算机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 |
US20140101146A1 (en) | System and process for discove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tities based on common areas of interest | |
CN113032668A (zh) | 基于用户画像的产品推荐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739626A (zh) | 商品数据挖掘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介质 | |
CN110827101A (zh) | 一种店铺推荐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1523590B (zh) | 面向评分矩阵的多数据源融合方法 | |
CN112182071A (zh) | 数据关联关系挖掘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966504A (zh) | 名称识别及关联推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AU2021105123A4 (en) | Redundancy rule screening method for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and device thereof | |
CN111651477A (zh) | 基于语义相似度的多源异构商品一致性判别方法和装置 | |
CN116910650A (zh) | 数据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计算机设备 | |
CN106168975A (zh) | 目标用户浓度的获取方法及装置 | |
CN111160975A (zh) | 一种目标用户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08614811B (zh) | 一种数据分析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321004 No.588, Yingbin Avenue, Wucheng District, Jinhua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Mo Yuchang Address before: The city of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Fengze District 362000 Hua Road No. 269 Applicant before: Mo Yuchang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