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9002A -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9002A
CN111499002A CN202010357079.9A CN202010357079A CN111499002A CN 111499002 A CN111499002 A CN 111499002A CN 202010357079 A CN202010357079 A CN 202010357079A CN 111499002 A CN111499002 A CN 1114990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ological
water
plants
pool
po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70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志鑫
蓝家良
唐传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Airblu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Airblu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Airblu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Airblu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5707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990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990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90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02Aerobic processes
    • C02F3/12Activated sludge processes
    • C02F3/1236Particular type of activated sludge installations
    • C02F3/1257Oxidation ditch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use of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02F3/327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characterised by animals and p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05Phosphorus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306Pestic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30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38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1Runoff or storm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7Contaminated open waterways, rivers, lakes or pon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 Hydropon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涉及水源地治理领域。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中小流域包括农田和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河流,防控设施包括生态田埂、生态拦截沟渠、生态塘、生态屏障廊道和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方法,使用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进行。本申请提供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和方法,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植物的多重作用,有效的拦截和去除有机物、残留农药、氮、磷等污染物,使被处理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水的标准。

Description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源地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
背景技术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和最影响最广泛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物质和不可取代的重要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同时又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和水资源枯竭问题,这些问题正日益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在收入相对较低,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情况更为严重。各种研究和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分乡村我国大部分村镇饮用水源没有相应的保护和污染防控措施,受到化肥、农药、畜禽养殖粪污、生活垃圾和塑料制品废弃物等污染,饮用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村镇饮用水安全。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主要是氮、磷、有机物和藻类。以前对于村镇饮用水安全的保障方面多以环境保护措施为主,如水源防护区的划分和水源保护区的标志的设置等,对于污染防控措施不足。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所述中小流域包括农田和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河流,所述防控设施包括生态田埂、生态拦截沟渠、生态塘、生态屏障廊道和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
所述生态田埂设置在所述农田周围,用于减少所述农田的地表径流;所述生态拦截沟渠设置在多块所述农田之间,用于排出所述农田的尾水和径流;所述生态塘和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均与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出口连通、用于去除水体污染物;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和所述生态塘的出口均与所述生态湿地连通,所述生态湿地的出口与所述河流连通,所述生态湿地用于对来自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和/或所述生态塘的水进行处理。
采用生态田埂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水体污染进行拦截,然后通过生态拦截沟渠和生态塘对农田尾水和径流水进行进一步处理,再经过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的深度处理,排放至饮用水源河流中。
优选地,所述生态田埂的高度为300-350mm;
优选地,所述生态田埂的两侧设置有用于阻截氮、磷养分损失和控制残留农药向水体迁移的植物隔离带;
优选地,所述植物隔离带的植物包括苜蓿、三叶草或大豆中的一种或多种。
可选地,所述生态田埂的高度可以为300mm、310mm、320mm、330mm、340mm、350mm以及300-350mm之间的任一值。
现有田埂一般只有200mm高,在此基础上再加高100~150mm,可以有效防止30~50mm降雨时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或在稻田施肥施肥初期减少灌水以降低地表水浑浊,从而可以减少大部分的农田地表径流,在田埂的两侧栽种苜蓿、三叶草或大豆等植物,以形成隔离带,在发生地表径流时可以有效阻截氮、磷养分损失和控制残留农药向水体迁移。
优选地,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底部设置有碎石垫层和生物膜构造层,所述生物膜构造层设置在所述碎石垫层的上方;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两侧沟渠坡坡面设置有多孔植草砖;
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底部两侧种植浮水植物;水面以下的所述多孔植草砖内种植挺水植物,水面以上的所述多孔植草砖内种植植草;
优选地,所述生态拦截沟渠呈梯形;
优选地,所述碎石垫层中的碎石的粒径为32-64mm;
优选地,所述碎石垫层的两侧设置有护脚,所述护脚为混凝土砌块;
优选地,所述生物膜构造层包括石英砂,所述石英砂的粒径为0.6-1.2mm;
优选地,所述浮水植物包括睡莲,所述挺水植物包括黄菖蒲,所述植草包括狗牙根;
优选地,所述黄菖蒲的种植密度为4-6株/m2,所述狗牙根的种植密度为18-20株/m2
优选地,所述多孔植草砖的顶部设置有阻滑护肩,所述阻滑护肩为混凝土砌块;
优选地,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顶面两侧设置有绿化道,所述绿化道上种植桫椤。
可选地,所述碎石垫层中的碎石的粒径可以为32mm、35mm、40mm、45mm、50mm、55mm、60mm、64mm以及32-64mm之间的任一值;所述石英砂的粒径可以为0.6mm、0.7mm、0.8mm、0.9mm、1.0mm、1.1mm、1.2mm以及0.6-1.2mm之间的任一值;所述黄菖蒲的种植密度可以为4株/m2、5株/m2、6株/m2,所述狗牙根的种植密度可以为18株/m2、19株/m2、20株/m2
生态拦截沟渠用于收集农田尾水/农田径流水、渗漏排水,一般位于农田田块之间。沟渠底的浮水植物以及两侧沟渠坡面种植的挺水植物,能够拦截农田尾水/农田径流水的污染物,也能够吸收其水中的氮、磷等养分,达到控制污染物向水体迁移和氮、磷养分再利用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生态塘的底部设置素土夯土层,所述素土夯土层的两侧侧壁设置浆砌石基础,所述生态塘的塘壁采用直植生毯护坡;
优选地,所述植生毯护坡的水下部分种植植坡生挺水植物,所述植坡生挺水植物包括千尾藻和/或芦竹;所述植生毯护坡的水上部分种植耐旱植物,所述耐旱植物包括佛家草和/或太阳花;
优选地,所述生态塘的周围设置生态路,所述生态路的下部设置有生态袋,所述生态袋的上部设置乔木和绿篱;所述乔木包括桂树、柳树和玉兰树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绿篱包括三叶草和/或牵牛花;
优选地,所述生态塘的底部种植塘底沉水植物,所述塘底沉水植物包括黑藻和/或穗状狐尾藻;
优选地,所述生态塘的水面布置有生态浮床和浮水植物,所述生态浮床和浮水植物占所述生态塘水面面积的8%-12%;所述生态浮床种植美人蕉和/或蕹菜;所述生态塘中养殖滤食性鱼类。
生态塘是以挺水植物生境区→生态浮床及浮水植物生境区→塘底沉水植物为次序的多生境氧化塘系统,对氮、磷及有机物等进行有效去除。另外,对雨水起到调蓄和预处理作用。
优选地,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包括按照水体流向依次设置的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跌水曝气氧化沟和廊道保护带;至少一条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出口与所述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连通。
更加优选地,所述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设置有沟底生物膜构造层,所述沟底生物膜构造层内种植有沟底挺水植物;
优选地,所述沟底生物膜构造层的填料为硅藻土;
优选地,所述硅藻土的粒径为0.95-1.35mm;
优选地,所述沟底挺水植物包括梭角草,种植密度为50-75芽/m2
优选地,所述跌水曝气氧化沟与所述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之间设置有跌水坎和设置在所述跌水坎顶部的跌水板,所述跌水曝气氧化沟通过跌水曝气氧化沟出水管与所述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连通;
优选地,所述廊道保护带内种植有再力花;
优选地,所述廊道保护带的底部敷设鹅卵石,所述鹅卵石的粒径为4-8mm;
优选地,所述廊道保护带与所述跌水曝气氧化沟之间设置有廊道保护带前壁,与所述廊道保护苇前壁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廊道保护带后壁。
可选地,所述生态浮床和浮水植物占所述生态塘水面面积的比例可以是8%、9%、10%、11%、12%以及8%-12%之间的任一值;所述硅藻土的粒径可以为0.95mm、1.00mm、1.05mm、1.10mm、1.15mm、1.20mm、1.25mm、1.30mm、1.35mm以及0.95-1.35mm之间的任一值;所述梭角草的种植密度可以为50芽/m2、55芽/m2、60芽/m2、65芽/m2、70芽/m2、75芽/m2以及50-75芽/m2之间的任一整数值;所述鹅卵石的粒径可以为4mm、5mm、6mm、7mm、8mm以及4-8mm之间的任一值。
水进入生态屏障廊道的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后,经过沟底生物膜构造层和沟底挺水植物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联合作用,对氮、磷进行有效去除;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出水经跌水坎、跌水板进行跌水曝气后进入跌水曝气氧化沟,通过快速流动和跌水臭氧的作用,以保护被处理水的稳定性和增加水的活性。廊道保护带的作用主要是对生态屏障廊道进行下游保护。生态屏障廊道用于构造生态小气候,充分利用氮磷营养物质,减少土壤的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廊道内动植物沿廊道迁徙,达到链接破碎生境、防止种群隔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生态屏障廊道还包括乔灌草缓冲带和缓坡绿篱过渡带,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设置在所述乔灌草缓冲带和所述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之间;
优选地,所述乔灌草缓冲带的乔木包括桂花树,所述乔灌草缓冲带的灌木包括栀子花,所述乔灌草缓冲带的草包括狗尾草;
优选地,所述乔灌草缓冲带的宽度为6-8m;
优选地,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种植有灌木、草和农作物;
优选地,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的灌木包括金边黄杨,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的草包括黄花茅,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的农作物包括毛豆;
优选地,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的坡度为15°-20°,宽度为3-4m。
可选地,所述乔灌草缓冲带的宽度可以为6m、7m、8m以及6-8m之间的任一值;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的坡度可以为15°、16°、17°、18°、19°、20°以及15°-20°之间的任一值,宽度可以为3-4m之间的任一值。
生态屏障廊道的乔灌草缓冲带、缓坡绿篱过渡带的设置是为了实现生态屏障和隔离防护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按照水体流向依次包括前置沉淀池、下行池、上行池和出水渠;所述前置沉淀池与所述生态塘和/或所述生态屏障廊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出水渠与所述河流连通;所述上行池和所述下行池的底部通过公共集配水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前置沉淀池为锥斗型,锥斗水平夹角为50-55°;
可选地,所述前置沉淀池的锥斗水平夹角可以为50°、51°、52°、53°、54°、55°以及50-55°之间的任一值。
优选地,所述下行池沿其深度方向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下行池一级填料层、下行池二级填料层、布水层和下行池土壤层,所述下行池一级填料层包括中砾石,所述下行池二级填料层包括页岩,所述布水层包括鹅卵石以及与所述前置沉淀池连通的布水管,所述下行池土壤层的土壤中种植下行池湿身植物;
优选地,所述布水管呈“非”字形布置且所述布水管底部开设有出水孔;所述下行池湿身植物包括花菖蒲;
优选地,所述上行池沿其深度方向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上行池一级填料层、上行池二级填料层、集水层和上行池土壤层,所述上行池一级填料包括中砾石,所述上行池二级填料包括沸石,所述集水层包括鹅卵石以及与所述出水渠连通的集水管,所述上行池土壤层的土壤中种植上行池湿身植物;
优选地,所述集水管呈“非”字形布置且所述布水管底部开设有进水孔;所述上行池湿身植物包括石菖蒲;
优选地,所述公共集配水室与所述上行池和所述下行池之间设置有公共集配水板网;
优选地,所述出水渠内设置有消毒设备,所述出水渠通过出水渠出水管与所述河流连通;
优选地,所述前置沉淀池通过总配水渠与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和/或所述生态塘连通。
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由土壤和人工填料中砾石、页岩、沸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湿身植物所组成的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截留来自农田尾水/农田净流水的固体颗粒物、氮、磷和其他化学污染物,然后通过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态降解等一系列作用,降低进入地表水中的氨氮化合物的含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危险性。
前置沉淀池用以去除悬浮态污染物,防止后续的湿地堵塞。前置沉淀池出水经前置沉淀池后端的池壁出水管和与之连接的布水层中的布水管以下行流的方式流经下行池二级填料、下行池一级填料通过底部公共集配水板落入底部公共集配水室;再又通过底部公共集配水板以上行流的方式流经上行池填料、上行池二级填料、集水层的集水管进入出水渠,在出水渠,通过消毒设备消毒,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标准后,通过出水渠后端池壁出水管和控制阀门排入饮用水水源河流。在下行池和上行池的顶面设置有土壤层和土壤层中种植湿生植物,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由填料→土壤→植物→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对经上述各工序处理后的水通过填料和土壤吸附、植物吸附、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对氨氮磷和其他的化学污染物进行深度和净化处理,使其达标。
优选地,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还包括河流设施,所述河流设施设置在所述河流的水体内和河岸上、用于实现水体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
优选地,所述河流设施包括生态护岸和河滨水生植物群落,所述生态护岸包括阶梯式生态石笼和植生袋生态护岸,所述阶梯式生态石笼设置在所述河流的河道底部两侧,所述植生袋生态护岸设置在河岸坡面上;所述河滨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优选地,所述阶梯式生态石笼的表面设置复土层;
优选地,所述河流的岸边设置岸边绿化带。
河流设施用于保护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水体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净化能力的强化,保持饮用水源健康稳定状态。
一种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方法,使用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所述生态田埂,减少地表径流,阻截氮、磷养分损失和控制残留农药向水体迁移;
农田尾水和/或农田径流水排至所述生态拦截沟渠,拦截和收集农田尾水和/或农田径流水中的有机物、残留农药,吸纳氮、磷;
所述生态拦截沟渠内的水进入生态塘和/或生态屏障廊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所述生态塘和/或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内的水进入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通过物理吸附、植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对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排入河流中;
所述河流通过河流设施实现自我修复和净化;
优选地,所述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方法还包括:
从源头控制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土壤扰动,减少农田尾水排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提供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以“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生态净化”为防控体系,采用生态拦截沟渠、生态塘、生态屏障廊道、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等构建多级沿程生态净化措施,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植物的多重作用,有效的拦截和去除有机物、残留农药、氮、磷等污染物,使其被处理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水的标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定。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生态拦截沟渠的断面图;
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生态塘的断面图;
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生态屏障廊道的断面图;
图5为实施例提供的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的断面图;
图6为实施例提供的河流设施的断面图。
附图标记:
1-生态田埂;
2-生态拦截沟渠;21-碎石垫层;22-护脚;23-生物膜构造层;24-多孔植草砖;25-阻滑护肩;26-浮水植物;27-挺水植物;28-植草;29-绿化道;210-生态拦截沟渠出口;
3-生态塘;31-素土夯土层;32-浆砌石基础;33-直植生毯护坡;34-坡生挺水植物;35-生态路;36-乔木及绿篱;37-塘底沉水植物;38-生态浮床及浮水植物;39-生态塘出水管;
4-生态屏障廊道;4a-乔灌草缓冲带;4b-缓坡绿篱过渡带;4c-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4c1-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前端沟壁;4c2-进水管;4c3-沟底生物膜构造层;4c4-沟底挺水植物;4d-跌水曝气氧化沟;4d1-跌水坎;4d2-跌水板;4d3-跌水曝气氧化沟出水管;4e-廊道保护带;4e1-廊道保护带前壁;4e2-廊道保护带植物;4e3-廊道保护带后壁;
5-总配水渠;
6-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6a-前置沉淀池;6a1-前置沉淀池进水管;6a2-前置沉淀池前端池壁;6a3-前置沉淀池后端池壁;6a4-前置沉淀池后端池壁出水管;6b-下行池;6b1-下行池一级填料;6b2-下行池二级填料;6b3-布水层;6b4-布水管;6b5-下行池土壤层;6b6-下行池湿身植物;6c-上行池;6c1-上行池一级填料;6c2-上行池二级填料;6c3-集水层;6c4-集水管;6c5-上行池土壤层;6c6-上行池湿身植物;6c7-上行池后端池壁;6d-出水渠;6d1-消毒设备;6d2-出水渠后端池壁;6d3-出水渠后端池壁出水管;6d4-控制阀门;61-公共集配水室;62-公共集配水板网;63-隔墙;
7-河流设施;71-阶梯式生态石笼;72-植生袋生态护岸;73-复土层;74-河流沉水植物;75-河流浮水植物;76-河流挺水植物;77-岸边绿化带;
8-河流。
具体实施方式
如本文所用之术语:
“由……制备”与“包含”同义。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任何其它变形,意在覆盖非排它性的包括。例如,包含所列要素的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不必仅限于那些要素,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此种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连接词“由……组成”排除任何未指出的要素、步骤或组分。如果用于权利要求中,此短语将使权利要求为封闭式,使其不包含除那些描述的材料以外的材料,但与其相关的常规杂质除外。当短语“由……组成”出现在权利要求主体的子句中而不是紧接在主题之后时,其仅限定在该子句中描述的要素;其它要素并不被排除在作为整体的所述权利要求之外。
当量、浓度、或者其它值或参数以范围、优选范围、或一系列上限优选值和下限优选值限定的范围表示时,这应当被理解为具体公开了由任何范围上限或优选值与任何范围下限或优选值的任一配对所形成的所有范围,而不论该范围是否单独公开了。例如,当公开了范围“1~5”时,所描述的范围应被解释为包括范围“1~4”、“1~3”、“1~2”、“1~2和4~5”、“1~3和5”等。当数值范围在本文中被描述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该范围意图包括其端值和在该范围内的所有整数和分数。
在这些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指明,所述的份和百分比均按质量计。
“质量份”指表示多个组分的质量比例关系的基本计量单位,1份可表示任意的单位质量,如可以表示为1g,也可表示2.689g等。假如我们说A组分的质量份为a份,B组分的质量份为b份,则表示A组分的质量和B组分的质量之比a:b。或者,表示A组分的质量为aK,B组分的质量为bK(K为任意数,表示倍数因子)。不可误解的是,与质量份数不同的是,所有组分的质量份之和并不受限于100份之限制。
“和/或”用于表示所说明的情况的一者或两者均可能发生,例如,A和/或B包括(A和B)和(A或B)。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包括:生态田埂1、生态拦截沟渠2、生态塘3、生态屏障廊道4、总配水渠5、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6和河流设施7。
生态田埂1高300mm,可以有效防止30~50mm降雨时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或在稻田施肥初期减少灌水以降低地表水浑浊,从而可以减少大部分的农田地表径流,在田埂的两侧栽种苜蓿、三叶草或大豆等植物,以形成隔离带,在发生地表径流时可以有效阻截氮、磷养分损失和控制残留农药向水体迁移。
如图1、图2所示,生态拦截沟渠2底部为碎石垫层21,厚度为200mm,粒径为32~64mm,碎石垫层两侧是护脚22,护脚为C25混凝土砌块尺寸为300×300mm,碎石垫层21上面是生物膜构造层23,生物膜构造层23材料为石英砂,厚度为100mm,粒径为0.6~1.2mm;两侧沟渠坡上铺设多孔植草砖24,多孔植草砖24单块尺寸为600×500×80mm;两侧多孔植草砖顶部设置阻滑护肩25,阻滑护肩为C25混凝土砌块,尺寸为250×300mm;沟渠底部两侧种植浮水植物26,浮水植物为睡莲;两侧沟渠坡坡面水面以下种植挺水植物27,挺水植物黄昌蒲,种植密度为4~6株/m2;两侧沟渠坡面水上部分种植植草28,植草为狗牙根,种植密度为18~20株/m2;沟渠顶面两旁为绿化道29,绿化道上种植桫椤,间距为5m;生态拦截沟渠的尾部是生态拦截沟渠出口210,采用DN300混凝土管。
生态拦截沟渠2用于收集农田尾水/农田径流水、渗漏排水,一般位于农田田块之间。沟渠底的浮水植物26以及两侧沟渠坡面种植的挺水植物27和沟渠坡面水上部分种植植草28,能够拦截农田尾水/农田径流水的污染物,也能够吸收其水中的氮、磷等养分,达到控制污染物向水体迁移和氮、磷养分再利用的目的。
如图1、图3所示,生态塘3塘壁底部先进行素土夯实得到素土夯土层31,再做浆砌石基础32,材料为MU30毛石,M10水泥砂浆砌筑,100mm厚C20混凝土压顶,表面用1:3水泥砂浆勾20mm平缝。塘壁为生态护坡,坡面采用直植生毯护坡33,护坡上设计水位以下种植坡生挺水植物34,坡生挺水植物为千尾藻、芦竹等生物量大的植物;设计水位线以上移栽佛家草、太阳花等耐旱植物,塘边设置生态路35,布置2.5米宽的乔木及绿篱36。生态路35下部先填充500mm厚生态袋,再移栽桂、柳、玉兰等乔木,绿篱为三叶草、牵牛花等观赏草本植物。塘底沉水植物37为黑藻、穗状狐尾藻等。生态塘水面布置约10%的生态浮床及浮水植物38,单个生态浮床的规格为2×2m,种植美人蕉、蕹菜等,水下配置滤食性鱼类,生态塘边坡坡度为1:0.5,设计塘深为2.5m。生态塘出水管39进入总配水渠5。
生态塘3的功能是以挺水植物生境区→生态浮床及浮水植物生境区→塘底沉水植物为次序的多生境氧化塘系统。对氮、磷及有机物等进行有效去除。另外,对雨水起到调蓄和预处理作用。
如图1、图4所示,生态屏障廊道4包括乔灌草缓冲带4a、缓坡绿篱过渡带4b、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4c、跌水曝气氧化沟4d、廊道保护带4e组成。
乔灌草缓冲带4a中的乔木为桂花树,株距为5m,灌木为栀子花,双行种植,数量为10株/m2,草为狗尾草,数量是100株/m2,乔灌草缓冲带的宽度为6~8m。
缓坡绿篱过渡带4b的缓坡角度为α=15°,绿篱采用灌、草、农作物结合模式,灌木种植金边黄杨,种植密度为64株/m2,草种植黄花茅,种植密度为120株/m2,农作物种植毛豆,缓坡绿篱过渡带宽度为3~4m。
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4c前端设置有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前端沟壁4c1和进水管4c2,进水管4c2和生态拦截渠出口210连接。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4c底部设置有沟底生物膜构造层4c3,沟底生物膜构造层4c3填料为硅藻土,厚度为120mm,粒径为0.95~1.35mm;沟底种植沟底挺水植物4c4,挺水植物为梭角草,种植密度为5芽/从,10~15从/m2。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4c深800mm。
跌水曝气氧化沟4d前端设置有跌水坎4d1和跌水板4d2,后端设置有跌水曝气氧化沟出水管4d3。跌水曝气氧化沟出水管4d3进入总配水渠5。跌水曝气氧化沟水深为1500mm。
廊道保护带4e前端设置有廊道保护带前壁4e1,后端设置有廊道保护带后壁4e3,廊道保护带4e底部敷设鹅卵石,厚度为150mm,粒径为4~8mm;廊道保护带内种植廊道保护带植物4e2,廊道保护带植物4e2为再力花,种植密度为10芽/从,2从/m2
生态屏障廊道4用于构造生态小气候,充分利用氮磷营养物质,减少土壤的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起到生态屏障的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廊道内动植物沿廊道迁徙,达到链接破碎生境、防止种群隔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如图1所示,总配水渠5为一砖混结构,水深2m,宽度为1m。主要是对后续的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6起转输和配水的作用。
如图1、图5所示,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6由前置沉淀池6a、下行池6b、上行池6c和出水渠6d组成。
所述前置沉淀池6a前端设置有前置沉淀池进水管6a1和前置沉淀池前端池壁6a2,前置沉淀池进水管6a1和总配水渠5出口连接,后端设置有前置沉淀池后端池壁6a3和前置沉淀池后端池壁出水管6a4,前置沉淀池后端池壁出水管6a4和下行池布水管6b4连接。前置沉淀池为锥斗型,锥斗水平夹角为α=53°。
下行池6b和上行池6c用隔墙63分开,下行池6b和上行池6c的底部为公共集配水室61,公共集配水室61通过公共集配水板网62与下行池6b和上行池6c连通。公共集配水板网62为10mm厚的钢板,钢板上开有直径φ5mm的圆孔,圆孔的孔距为50mm。下行池6b在公共集配水板网62往上依次是下行池一级填料6b1(下行池一级填料为中砾石,粒径为12~32mm,厚度为700mm)、下行池二级填料6b2(下行池二级填料为页岩,粒径为32~64mm,厚度为250mm)、布水层6b3(布水层为鹅卵石,粒径为16~32mm,厚度为300mm,布水层中布置布水管6b4,布水管6b4为非字形,非字型布水管管径为DN50mm,在布水管底部45°角,斜交错开孔,孔径为10mm,孔距为80mm)、下行池土壤层6b5(下行池土壤层为当地壤土,厚度为300mm)、下行池湿身植物6b6(湿身植物为花菖蒲,种植密度为5株/从,15从/m2);上行池6c,在公共集配水板网62往上依次是上行池一级填料6c1(上行池一级填料为中砾石,粒径为16~32mm,厚度为650mm)、上行池二级填料6c2(上行池二级填料为沸石,粒径为32~64mm,厚度为200mm)、集水层6c3(集水层为鹅卵石,立俊为16~32mm,厚度为300mm,积水层中布置集水管6c4,集水管为非字型,集水管管径为DN75mm,在集水管底部45度角斜交错开孔,孔径为12mm,孔距为60mm)、上行池土壤层6c5(土壤层为当地壤土,厚度为300mm)、上行池湿身植物6c6(湿身植物为石菖蒲,种植密度为50株/m2),上行池6c后端设置有上行池后端池壁6c7和出水渠6d,出水渠6d中布置消毒设备6d1。在出水渠后端设置有出水渠后端池壁6d2、出水渠后端池壁出水管6d3和控制阀门6d4。
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6由土壤和人工填料中砾石、页岩、沸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湿身植物所组成的独特的土壤-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截留来自农田尾水/农田净流水的固体颗粒物、氮、磷和其他化学污染物,然后通过土壤吸附,植物吸收,生态降解等一系列作用,降低进入地表水中的氨氮化合物的含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危险。
如图1、图6所示,河流设施7设置在河流8的河道及河岸上,包括生态护岸及河滨水生植物群落,在河岸底部设置有阶梯式生态石笼71,河岸坡面采用植生袋生态护岸72,阶梯式生态石笼71表面是复土层73。河滨水生植物分别是河流沉水植物74(沉水植物为金鱼藻),河流浮水植物75(浮水植物为睡莲),河流挺水植物76(挺水植物为水生美人蕉),岸边为岸边绿化带77(岸边绿化带宽3m),采用乔+灌+草种植模式,乔木为桂、柳、玉兰等,灌木为球柏、普通女贞等,低层种植三叶草、牵牛花等观赏草本植物。
生态护岸及河滨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的功能是用于保护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水体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提高和自我净化能力的强化,保持饮用水水源健康稳定状态。
使用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进行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所述生态田埂,减少地表径流,阻截氮、磷养分损失和控制残留农药向水体迁移;
农田尾水和/或农田径流水排至所述生态拦截沟渠,拦截和收集农田尾水和/或农田径流水中的有机物、残留农药,吸纳氮、磷;
生态拦截沟渠内的水进入生态塘和/或生态屏障廊道,进一步的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残留农药、氮、磷等污染物;
生态塘和/或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内的水进入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通过物理吸附、植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对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排入河流中;
河流通过河流设施实现自我修复和净化;
在一个可选地实施方式中,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方法还包括:
通过农业管理措施,从源头控制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土壤扰动,减少农田尾水排放。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针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
受农田水质变化的影响,系统进水水质不稳定。取样的进水主要水质参数为总氮TN2.5mg/L、总磷TP0.76mg/L、化学需氧量CODMn29.11mg/L、氨氮NH3-N1.83mg/L、甲醛1.18mg/L、敌敌畏0.06mg/L。处理前后进水和出水的水质检测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水质检测数据
取水点 COD<sub>Mn</sub> 总氮 总磷 氨氮 甲醛 敌敌畏
进水 29.11 2.5 0.76 1.83 1.18 0.06
出水 16.03 0.6 0.17 0.88 0.83 0.04
去除率 44.93% 76% 77.6% 51.91% 29.67% 33.33%
标准值 20 1.0 0.2 1.0 0.9 0.05
由上表1可知,使用本申请提供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水体污染物,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水的标准。
本申请提供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以“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生态净化”为防控体系,采用生态拦截沟渠、生态塘、生态屏障廊道、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等构建多级沿程生态净化措施,通过物理、化学、微生物、植物的多重作用,有效的拦截和去除有机物、残留农药、氮、磷等污染物,使其被处理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II类水的标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所述中小流域包括农田和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河流,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控设施包括生态田埂、生态拦截沟渠、生态塘、生态屏障廊道和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
所述生态田埂设置在所述农田周围,用于减少所述农田的地表径流;所述生态拦截沟渠设置在多块所述农田之间,用于排出所述农田的尾水和径流;所述生态塘和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均与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出口连通、用于去除水体污染物;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和所述生态塘的出口均与所述生态湿地连通,所述生态湿地的出口与所述河流连通,所述生态湿地用于对来自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和/或所述生态塘的水进行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田埂的高度为300-350mm;
优选地,所述生态田埂的两侧设置有用于阻截氮、磷养分损失和控制残留农药向水体迁移的植物隔离带;
优选地,所述植物隔离带的植物包括苜蓿、三叶草或大豆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底部设置有碎石垫层和生物膜构造层,所述生物膜构造层设置在所述碎石垫层的上方;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两侧沟渠坡坡面设置有多孔植草砖;
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底部两侧种植浮水植物;水面以下的所述多孔植草砖内种植挺水植物,水面以上的所述多孔植草砖内种植植草;
优选地,所述生态拦截沟渠呈梯形;
优选地,所述碎石垫层中的碎石的粒径为32-64mm;
优选地,所述碎石垫层的两侧设置有护脚,所述护脚为混凝土砌块;
优选地,所述生物膜构造层包括石英砂,所述石英砂的粒径为0.6-1.2mm;
优选地,所述浮水植物包括睡莲,所述挺水植物包括黄菖蒲,所述植草包括狗牙根;
优选地,所述黄菖蒲的种植密度为4-6株/m2,所述狗牙根的种植密度为18-20株/m2
优选地,所述多孔植草砖的顶部设置有阻滑护肩,所述阻滑护肩为混凝土砌块;
优选地,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顶面两侧设置有绿化道,所述绿化道上种植桫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塘的底部设置素土夯土层,所述素土夯土层的两侧侧壁设置浆砌石基础,所述生态塘的塘壁采用直植生毯护坡;
优选地,所述植生毯护坡的水下部分种植植坡生挺水植物,所述植坡生挺水植物包括千尾藻和/或芦竹;所述植生毯护坡的水上部分种植耐旱植物,所述耐旱植物包括佛家草和/或太阳花;
优选地,所述生态塘的周围设置生态路,所述生态路的下部设置有生态袋,所述生态袋的上部设置乔木和绿篱;所述乔木包括桂树、柳树和玉兰树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绿篱包括三叶草和/或牵牛花;
优选地,所述生态塘的底部种植塘底沉水植物,所述塘底沉水植物包括黑藻和/或穗状狐尾藻;
优选地,所述生态塘的水面布置有生态浮床和浮水植物,所述生态浮床和浮水植物占所述生态塘水面面积的8%-12%;所述生态浮床种植美人蕉和/或蕹菜;所述生态塘中养殖滤食性鱼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包括按照水体流向依次设置的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跌水曝气氧化沟和廊道保护带;至少一条所述生态拦截沟渠的出口与所述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设置有沟底生物膜构造层,所述沟底生物膜构造层内种植有沟底挺水植物;
优选地,所述沟底生物膜构造层的填料为硅藻土;
优选地,所述硅藻土的粒径为0.95-1.35mm;
优选地,所述沟底挺水植物包括梭角草,种植密度为50-75芽/m2
优选地,所述跌水曝气氧化沟与所述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之间设置有跌水坎和设置在所述跌水坎顶部的跌水板,所述跌水曝气氧化沟通过跌水曝气氧化沟出水管与所述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连通;
优选地,所述廊道保护带内种植有再力花;
优选地,所述廊道保护带的底部敷设鹅卵石,所述鹅卵石的粒径为4-8mm;
优选地,所述廊道保护带与所述跌水曝气氧化沟之间设置有廊道保护带前壁,与所述廊道保护苇前壁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廊道保护带后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屏障廊道还包括乔灌草缓冲带和缓坡绿篱过渡带,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设置在所述乔灌草缓冲带和所述挺水植物浅层氧化沟之间;
优选地,所述乔灌草缓冲带的乔木包括桂花树,所述乔灌草缓冲带的灌木包括栀子花,所述乔灌草缓冲带的草包括狗尾草;
优选地,所述乔灌草缓冲带的宽度为6-8m;
优选地,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种植有灌木、草和农作物;
优选地,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的灌木包括金边黄杨,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的草包括黄花茅,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的农作物包括毛豆;
优选地,所述缓坡绿篱过渡带的坡度为15°-20°,宽度为3-4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按照水体流向依次包括前置沉淀池、下行池、上行池和出水渠;所述前置沉淀池与所述生态塘和/或所述生态屏障廊道的出口连通,所述出水渠与所述河流连通;所述上行池和所述下行池的底部通过公共集配水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前置沉淀池为锥斗型,锥斗水平夹角为50-55°;
优选地,所述下行池沿其深度方向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下行池一级填料层、下行池二级填料层、布水层和下行池土壤层,所述下行池一级填料层包括中砾石,所述下行池二级填料层包括页岩,所述布水层包括鹅卵石以及与所述前置沉淀池连通的布水管,所述下行池土壤层的土壤中种植下行池湿身植物;
优选地,所述布水管呈“非”字形布置且所述布水管底部开设有出水孔;所述下行池湿身植物包括花菖蒲;
优选地,所述上行池沿其深度方向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上行池一级填料层、上行池二级填料层、集水层和上行池土壤层,所述上行池一级填料包括中砾石,所述上行池二级填料包括沸石,所述集水层包括鹅卵石以及与所述出水渠连通的集水管,所述上行池土壤层的土壤中种植上行池湿身植物;
优选地,所述集水管呈“非”字形布置且所述布水管底部开设有进水孔;所述上行池湿身植物包括石菖蒲;
优选地,所述公共集配水室与所述上行池和所述下行池之间设置有公共集配水板网;
优选地,所述出水渠内设置有消毒设备,所述出水渠通过出水渠出水管与所述河流连通;
优选地,所述前置沉淀池通过总配水渠与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和/或所述生态塘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河流设施,所述河流设施设置在所述河流的水体内和河岸上、用于实现水体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
优选地,所述河流设施包括生态护岸和河滨水生植物群落,所述生态护岸包括阶梯式生态石笼和植生袋生态护岸,所述阶梯式生态石笼设置在所述河流的河道底部两侧,所述植生袋生态护岸设置在河岸坡面上;所述河滨水生植物群落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优选地,所述阶梯式生态石笼的表面设置复土层;
优选地,所述河流的岸边设置岸边绿化带。
10.一种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进行,包括以下步骤:
构建所述生态田埂,减少地表径流,阻截氮、磷养分损失和控制残留农药向水体迁移;
农田尾水和/或农田径流水排至所述生态拦截沟渠,拦截和收集农田尾水和/或农田径流水中的有机物、残留农药,吸纳氮、磷;
所述生态拦截沟渠内的水进入生态塘和/或生态屏障廊道,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所述生态塘和/或所述生态屏障廊道内的水进入复合垂直流生态湿地,通过物理吸附、植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对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排入河流中;
所述河流通过河流设施实现自我修复和净化;
优选地,所述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方法还包括:
从源头控制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土壤扰动,减少农田尾水排放。
CN202010357079.9A 2020-04-29 2020-04-29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 Pending CN1114990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7079.9A CN111499002A (zh) 2020-04-29 2020-04-29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7079.9A CN111499002A (zh) 2020-04-29 2020-04-29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9002A true CN111499002A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48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7079.9A Pending CN111499002A (zh) 2020-04-29 2020-04-29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9900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3434A (zh) * 2020-08-11 2020-11-17 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11943432A (zh) * 2020-08-11 2020-11-17 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湖泊或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控系统及方法
CN112358053A (zh) * 2020-10-20 2021-02-12 沈阳大学 一种用于拦截农田退水污染物的复合生态处理方法
CN113636653A (zh) * 2021-08-20 2021-11-12 湖南易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治理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41259A1 (en) * 2002-01-30 2003-07-31 Larry Madrid Methods of phosphorous reduction in stormwater runoff systems using iron humate
CN203451288U (zh) * 2013-08-30 2014-02-26 武汉大学 一种处理村落面源污水的复合生态沟渠
CN105130001A (zh) * 2015-09-18 2015-12-09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拟自然的生态农田构建方法
CN106638512A (zh) * 2016-10-11 2017-05-1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一种平原水网区农田面源污染全过程生态控制网络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CN108238703A (zh) * 2018-03-09 2018-07-0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利用生物滤器-人工湿地进行循环水水产养殖的系统
CN109553191A (zh) * 2018-12-04 2019-04-02 浙江大学 田园景观型生态沟渠氮磷拦截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41259A1 (en) * 2002-01-30 2003-07-31 Larry Madrid Methods of phosphorous reduction in stormwater runoff systems using iron humate
CN203451288U (zh) * 2013-08-30 2014-02-26 武汉大学 一种处理村落面源污水的复合生态沟渠
CN105130001A (zh) * 2015-09-18 2015-12-09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一种拟自然的生态农田构建方法
CN106638512A (zh) * 2016-10-11 2017-05-10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一种平原水网区农田面源污染全过程生态控制网络体系及其构建方法
CN108238703A (zh) * 2018-03-09 2018-07-0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利用生物滤器-人工湿地进行循环水水产养殖的系统
CN109553191A (zh) * 2018-12-04 2019-04-02 浙江大学 田园景观型生态沟渠氮磷拦截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闫大鹏等: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技术及应用》", 30 November 2013, 黄河水利出版社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43434A (zh) * 2020-08-11 2020-11-17 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微污染饮用水水源生物生态修复系统及方法
CN111943432A (zh) * 2020-08-11 2020-11-17 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湖泊或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控系统及方法
CN111943432B (zh) * 2020-08-11 2021-08-24 湖南艾布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湖泊或水库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控系统及方法
CN112358053A (zh) * 2020-10-20 2021-02-12 沈阳大学 一种用于拦截农田退水污染物的复合生态处理方法
CN113636653A (zh) * 2021-08-20 2021-11-12 湖南易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治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99002A (zh) 中小流域饮用水源污染防控设施及方法
CN101921042B (zh) 交替式组合湿地系统及高效去除城市尾水中氮磷的方法
CN104986860B (zh) 一种无动力净化河水的生态处理工艺
CN111592175A (zh)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治理系统及治理方法
CN102633407B (zh) 土壤柱组合基质复合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10642384B (zh) 一种用于削减入河面源污染的河滩台地人工湿地系统
WO2020147201A1 (zh) 一种利用桉树控制水域蓝藻生长的方法
CN207243673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生态水净化系统
CN106966547A (zh) 一种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13037496U (zh) 一种分区循环式土壤渗滤系统
CN106865777A (zh) 一种湖泊景观水体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方法
CN212741062U (zh) 一种农村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控系统
CN207435269U (zh) 一种用于治理黑臭水体的生物修复系统
CN101659501B (zh) 一种公路服务区人工生态废水处理单元
CN106904748B (zh) 一种用于治理农业面污染源的生态沟渠及其修建方法
CN110093826A (zh) 一种串联式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净化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8658398A (zh) 一种用于坡地水田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治理结构
CN102557253A (zh) 一种生物强化减污渠
CN109574402A (zh)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原位生态循环净滤系统
CN212050747U (zh) 基于植物、化学净化方式高效除磷防堵工程湿地系统
CN206070498U (zh) 一种处理初期雨水的农田沉水植物生态沟渠
CN113636653A (zh)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及治理系统
CN211311035U (zh) 基于植物、微生物净化方式高效除磷防堵工程湿地系统
CN209010324U (zh) 一种用于坡地水田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治理结构
CN212954725U (zh) 一种中小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水源前置生态治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