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0581A - 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0581A
CN111490581A CN201910081323.0A CN201910081323A CN111490581A CN 111490581 A CN111490581 A CN 111490581A CN 201910081323 A CN201910081323 A CN 201910081323A CN 111490581 A CN111490581 A CN 1114905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module
magnetic
op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813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8132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905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90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05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或者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导磁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用于引导沿第一方向通过所述第一线圈的磁场,沿第二方向通过所述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对于无线充电接收模组与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位置关系的限制较少,操作起来更为灵活,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的无线充电方案都是基于Qi协议来实现的,其中,作为发射端的发射线圈和作为接收端的接收线圈都是单线圈。在进行无线充电时,需要将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的形心对准,以使得大部分通过发射线圈的磁场也能够通过接收线圈,从而保证较高的效率。
但是基于目前的充电方案,如果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的形心未对准,即使错开较小的距离,也会损失较多效率,从而影响无线充电的效果,为此,在充电时就不得不将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的形心对准,导致充电位置严重受限,充电过程操作起来并不灵活。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包括:
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或者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
导磁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用于引导沿第一方向通过所述第一线圈的磁场,沿第二方向通过所述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中空区域,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中空区域;
其中,所述导磁结构包括:
第一匹配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中空区域内;
第二匹配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中空区域内;
传导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匹配单元和所述第二匹配单元。
可选地,所述传导单元所处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所处的平面平行。
可选地,还包括:
整流电路,用于对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生成的电流进行整流;
其中,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
可选地,所述整流电路包括:
第一谐振电容和第二谐振电容;
其中,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
可选地,所述导磁结构的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导磁材料,定向引磁材料。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组,还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模组,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组包括:
磁芯;
发射线圈,缠绕于所述磁芯。
可选地,所述磁芯的形状为扁平状。
可选地,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值;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两端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第一线圈的形心到所述第二线圈的形心的距离。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权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由于导磁结构可以引导磁场,因此可以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周围的磁场起到一定吸引作用,从而将部分原本从第一线圈外通过的磁场吸引从第一线圈内通过,以及将部分原本从第二线圈外通过的磁场吸引从第二线圈内通过,据此,即使无线充电接收模组与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中的发射线圈并未完全对准,也能够对发射线圈生成的大部分磁场进行吸引,使得磁场通过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进而产生较大的电流,保证较高的充电效率。所以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对于无线充电接收模组与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位置关系的限制较少,操作起来更为灵活,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通过传导单元可以将绝大部分沿第一方向通过第一线圈的磁场,引导着沿第二方向通过第二线圈,有利于减少磁信号的泄露,可以进一步保证较高的充电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如图3所示的导磁结构沿AA’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接收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整流电路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发射模组的示意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磁芯的示意结构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装置的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可以与无线充电发射模组相配合,其中,无线充电发射模组可以通过逆变电路将直流信号转换为交流信号,然后将交流信号转换为磁场,无线充电接收模组耦合磁场,并将耦合到的磁场转换为交流信号,进而通过整流电路将交流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输出给负载供电。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导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如图3所示的导磁结构沿AA’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接收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1至图5所示,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包括:
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线圈1和所述第二线圈2的绕线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线圈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2的第一端相连;或者,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线圈1和所述第二线圈2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2的第二端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端和第二端中,一个为线圈的首端,另一个为线圈的末端,以下以第一端为线圈的末端,第二端为线圈的首端为例,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的绕线方向可以是顺时针的,实际应用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绕线方向,例如可以设置为顺时针的绕线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的形状不限于图1和图2所示的情况,例如可以为图1和图2所示的圆形,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三角形,矩形等形状。并且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的匝数也不限于图1所示的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匝数。
如图1所示,在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的绕线方向相同,且第一线圈1的第一端和第二线圈2的第一端相连的情况下,第一线圈1的第二端和第二线圈2的第二端可以连接于整流电路。如图2所示,在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的绕线方向相反,且第一线圈1的第一端和第二线圈2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第一线圈1的第二端和第二线圈2的第一端可以连接于整流电路。整流电路用于对两个线圈生成的电流进行整流,将交流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以供负载使用。
导磁结构3,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1和所述第二线圈2之间,用于引导沿第一方向通过所述第一线圈1的磁场,沿第二方向通过所述第二线圈2,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线圈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中空区域10,在第二线圈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中空区域20。
如图3和图4所示,导磁结构3可以包括第一匹配单元31,第二匹配单元32和传导单元30,传导单元30连接于第一匹配单元31和第二匹配单元32。
如图5所示,第一匹配单元31可以设置在第一中空区域10内,第二匹配单元32可以设置在第二中空区域20内。
基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通过设置导磁结构3,可以使得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而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的绕线方向相同,且第一线圈1的第一端和第二线圈2的第一端相连,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相当于串联,从而两个线圈产生的电流不会抵消,而是会叠加。
基于图2所示的实施例,通过设置导磁结构3,可以使得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而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的绕线方向相反,且第一线圈1的第一端和第二线圈2的第二端相连,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相当于串联,从而两个线圈产生的电流不会抵消,而是会叠加。
由于导磁结构可以引导磁场,因此可以对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周围的磁场起到一定吸引作用,从而将部分原本从第一线圈外通过的磁场吸引从第一线圈内通过,以及将部分原本从第二线圈外通过的磁场吸引从第二线圈内通过,据此,即使无线充电接收模组与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中的发射线圈并未完全对准,也能够对发射线圈生成的大部分磁场进行吸引,使得磁场通过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进而产生较大的电流,保证较高的充电效率。所以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无线充电过程中,对于无线充电接收模组与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位置关系的限制较少,操作起来更为灵活,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另外,通过传导单元可以将绝大部分沿第一方向通过第一线圈的磁场,引导着沿第二方向通过第二线圈,有利于减少磁信号的泄露,可以进一步保证较高的充电效率。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线圈1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中空区域10,在所述第二线圈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中空区域20;
其中,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导磁结构3包括:
第一匹配单元31,设置在所述第一中空区域10内;
第二匹配单元32,设置在所述第二中空区域20内;
传导单元33,连接于所述第一匹配单元31和所述第二匹配单元32。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匹配单元31可以吸引第一线圈1附近的磁场通过第一匹配单元31,由于第一匹配单元31设置在第一中空区域10内,因此使得第一线圈1附近的磁场从第一中空区域10通过第一线圈1。
第二匹配单元32可以吸引第二线圈2附近的磁场通过第二匹配单元32,由于第二匹配单元32设置在第二中空区域20内,因此使得第二线圈2附近的磁场从第二中空区域20通过第二线圈2。
传导单元33可以将沿第一方向通过第一线圈1的磁场,引导着沿第二方向通过第二线圈2,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线圈1附近的从下至上的磁场,在第一匹配单元31的吸引下,可以从下至上通过第一匹配单元31,进而在传导单元33的引导作用下,可以水平传导至第二匹配单元32上方,并从上至下通过第二匹配单元32。
据此,磁场可以在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中生成方向相反的电流。
基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使得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而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的绕线方向相同,且第一线圈1的第一端和第二线圈2的第一端相连,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相当于串联,从而两个线圈产生的电流不会抵消,而是会叠加。
基于图2所示的实施例,可以使得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而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的绕线方向相反,且第一线圈1的第一端和第二线圈2的第二端相连,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相当于串联,从而两个线圈产生的电流不会抵消,而是会叠加。
可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传导单元30所处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线圈1和所述第二线圈2所处的平面平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传导单元30所处的平面,与第一线圈1和第二线圈2所处的平面平行,有利于将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制作为较薄的厚度,以便将无线充电接收模组设置在各种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中。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整流电路的示意图。
可选地,所述无线充电结构还包括:
整流电路,用于对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生成的电流进行整流;
其中,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整流电路可以是全桥整流电路。
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整流电路包括:
第一谐振电容C1和第二谐振电容C2;
其中,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
通过设置两个谐振电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无线充电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谐振电容和第二谐振电容可以为可调电容,以便根据需要调整整流电路的电学特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导磁结构能够引导磁场,并吸引线圈周围的磁场,可以选择磁阻较小的材料来制作导磁结构,例如,所述导磁结构的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导磁材料,定向引磁材料。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发射模组的示意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的示意结构图。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组,还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模组,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组包括:
磁芯4;
发射线圈5,缠绕于所述磁芯4。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在发射线圈5内设置磁芯4,其中,磁芯4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铁氧体,由于磁芯4的磁阻较小,并且可以增大发射线圈5的自感信息,有利于提高发射线圈5内的磁场强度,以便无线充电发射模组生成强度更大的磁场。
生成的磁场可以如图8中的虚线所示,磁感线从磁芯右端射出,在导磁结构的吸引下,绝大部分磁感线进入导磁结构,从而由下至上通过第一线圈,并在导磁结构的引导下由上至下通过第二线圈,最终从磁芯左端射入磁芯。据此,可以实现通过无线充电发射模组对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充电。
由于无线充电发射模组可以产生强度更大的磁场,因此可以在与无线充电接收模组相距较远的位置对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充电,有利于扩大无线充电的距离。
并且相对于相关技术,在充电距离接近的情况下,由于无线充电发射模组可以产生更大的磁场,使得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可以生成更大的感应电流,从而充电功率更大,有利于提高充电速度。
而且相对于相关技术,在充电功率接近的情况下,发射线圈的匝数可以设置的较少,有利于无线充电发射模组散热。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磁芯的示意结构图。
可选地,所述磁芯的形状为扁平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磁场强度的计算公式可知,磁场强度为磁通量和通过的面积之比,由于扁平状的磁芯的截面积(例如图9所示磁芯纵向截面积)可以制作的较小,因此可以使得磁场强度较大,进而无线充电接收模组中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可以通过感应得到较大电信号,例如电压信号,电流信号,以便实现更大的充电功率。
并且将磁芯设置为扁平状,便于将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也制作为扁平状,进而便于将无线充电发射模组设置在各种装置中。
其中,扁平状可以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扁平状(例如图9所示),也可以是横截面为椭圆形的扁平状,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可选地,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值;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两端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第一线圈的形心到所述第二线圈的形心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虽然导磁结构可以吸引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附近的磁场,但是这个作用的范围是有限的,而在无线充电过程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附近的磁场主要是由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产生的,例如图8所示,主要是集中在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两端的位置,所以为了绝大部分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产生的磁场都能够通过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可以将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差值的绝对值设置的较小,例如小于预设值(预设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5毫米,1厘米等),从而使得无线充电发射模组的两端处在第一线圈的形心和第二线圈的形心附近,进而使得绝大部分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产生的磁场都能够通过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有利于保证终端效率。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终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用于无线充电的装置1000的示意框图。例如,装置1000可以是移动电话,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消息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设备,医疗设备,健身设备,个人数字助理等。
参照图10,装置1000可以包括以下一个或多个组件:处理组件1002,存储器1004,电源组件1006,多媒体组件1008,音频组件1010,输入/输出(I/O)的接口1012,传感器组件1014,以及通信组件1016。还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和/或无线充电反射结构。
处理组件1002通常控制装置1000的整体操作,诸如与显示,电话呼叫,数据通信,相机操作和记录操作相关联的操作。处理组件10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020来执行指令,以完成上述的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此外,处理组件100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便于处理组件1002和其他组件之间的交互。例如,处理组件1002可以包括多媒体模块,以方便多媒体组件1008和处理组件1002之间的交互。
存储器1004被配置为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装置10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装置10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联系人数据,电话簿数据,消息,图片,视频等。存储器1004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
电源组件1006为装置1000的各种组件提供电力。电源组件1006可以包括电源管理系统,一个或多个电源,及其他与为装置1000生成、管理和分配电力相关联的组件。
多媒体组件1008包括在所述装置1000和用户之间的提供一个输出接口的屏幕。在一些实施例中,屏幕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触摸面板(TP)。如果屏幕包括触摸面板,屏幕可以被实现为触摸屏,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信号。触摸面板包括一个或多个触摸传感器以感测触摸、滑动和触摸面板上的手势。所述触摸传感器可以不仅感测触摸或滑动动作的边界,而且还检测与所述触摸或滑动操作相关的持续时间和压力。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媒体组件1008包括一个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当装置1000处于操作模式,如拍摄模式或视频模式时,前置摄像头和/或后置摄像头可以接收外部的多媒体数据。每个前置摄像头和后置摄像头可以是一个固定的光学透镜系统或具有焦距和光学变焦能力。
音频组件1010被配置为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1010包括一个麦克风(MIC),当装置1000处于操作模式,如呼叫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时,麦克风被配置为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1004或经由通信组件1016发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组件1010还包括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
I/O接口1012为处理组件1002和外围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外围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点击轮,按钮等。这些按钮可包括但不限于:主页按钮、音量按钮、启动按钮和锁定按钮。
传感器组件1014包括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为装置1000提供各个方面的状态评估。例如,传感器组件1014可以检测到装置1000的打开/关闭状态,组件的相对定位,例如所述组件为装置1000的显示器和小键盘,传感器组件1014还可以检测装置1000或装置1000一个组件的位置改变,用户与装置1000接触的存在或不存在,装置1000方位或加速/减速和装置1000的温度变化。传感器组件1014可以包括接近传感器,被配置用来在没有任何的物理接触时检测附近物体的存在。传感器组件1014还可以包括光传感器,如CMOS或CCD图像传感器,用于在成像应用中使用。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传感器组件1014还可以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
通信组件1016被配置为便于装置1000和其他设备之间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装置1000可以接入基于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如WiFi,2G或3G,4G LTE、5G NR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通信组件1016经由广播信道接收来自外部广播管理系统的广播信号或广播相关信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通信组件1016还包括近场通信(NFC)模块,以促进短程通信。例如,在NFC模块可基于射频识别(RFID)技术,红外数据协会(IrDA)技术,超宽带(UWB)技术,蓝牙(BT)技术和其他技术来实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装置10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方法。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指令的存储器1004,上述指令可由装置1000的处理器1020执行以完成上述方法。例如,所述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D-ROM、磁带、软盘和光数据存储设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相连,或者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
导磁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用于引导沿第一方向通过所述第一线圈的磁场,沿第二方向通过所述第二线圈,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中空区域,在所述第二线圈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中空区域;
其中,所述导磁结构包括:
第一匹配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中空区域内;
第二匹配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中空区域内;
传导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匹配单元和所述第二匹配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单元所处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所处的平面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整流电路,用于对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生成的电流进行整流;
其中,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整流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包括:
第一谐振电容和第二谐振电容;
其中,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相连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二谐振电容连接于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结构的材料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导磁材料,定向引磁材料。
7.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模组,还包括无线充电发射模组,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组包括:
磁芯;
发射线圈,缠绕于所述磁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的形状为扁平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值;
其中,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无线充电发射模组两端的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所述第一线圈的形心到所述第二线圈的形心的距离。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接收模组。
CN201910081323.0A 2019-01-28 2019-01-28 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Pending CN1114905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1323.0A CN111490581A (zh) 2019-01-28 2019-01-28 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1323.0A CN111490581A (zh) 2019-01-28 2019-01-28 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0581A true CN111490581A (zh) 2020-08-04

Family

ID=71795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81323.0A Pending CN111490581A (zh) 2019-01-28 2019-01-28 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90581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6419A (zh) * 2014-03-14 2015-09-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系统、变压装置
CN107431382A (zh) * 2015-03-31 2017-12-01 Tdk株式会社 无线受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US20170353061A1 (en) * 2016-06-05 2017-12-07 Sanjaya Maniktala Coil Structures for Alignment and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8767997A (zh) * 2018-07-19 2018-11-06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太极型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结构
CN108878112A (zh) * 2018-06-25 2018-11-23 苏州奥彼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6419A (zh) * 2014-03-14 2015-09-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系统、变压装置
CN107431382A (zh) * 2015-03-31 2017-12-01 Tdk株式会社 无线受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US20170353061A1 (en) * 2016-06-05 2017-12-07 Sanjaya Maniktala Coil Structures for Alignment and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CN108878112A (zh) * 2018-06-25 2018-11-23 苏州奥彼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充电线圈
CN108767997A (zh) * 2018-07-19 2018-11-06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太极型无线电能传输线圈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36756B2 (en) Apparatus for wireless device charging using radio frequency (RF) energy and device to be wirelessly charged
US11158447B2 (en) Functional componen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unctional component, and terminal
JP4900528B1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接触充電機器
US9973023B2 (en)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coil structure
WO2017007085A1 (ko) 선형 진동 발생 장치
CN204993760U (zh) 耳机
EP3633823B1 (en) Terminal wireless charging receiving device and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US20210050744A1 (en) Device coupling for wireless charging
JP6163133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における充電報知方法
US8855354B2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with wireless charging coil
KR101988035B1 (ko) 단말기 및 무선 충전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1703437B1 (ko) 고객 호출 겸용 무선 충전 패드 시스템 및 방법
TWI792003B (zh) 鏡頭推動裝置
JP2012058555A (ja) レンズ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11490581A (zh) 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KR102126135B1 (ko) 무선 충전기
KR20140094275A (ko) 이동 단말기의 자기 공명 무선 전력 전송 및 엔에프씨 복합 수신단 장치
JP2013093989A (ja) 非接触充電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非接触充電機器及び携帯端末
KR20170100249A (ko) 휴대용 전자 기기
CN112994199A (zh) 声音充电设备、储能设备和电子设备
CN212137306U (zh) 终端与终端的充电电路
CN111490580A (zh) 无线充电接收模组、无线充电系统和终端
CN219304542U (zh) 电子设备和电子配件
CN217063949U (zh) 扬声器单体、扬声器箱及终端设备
CN216563439U (zh) 纽扣电池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