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4727A - 受力件、头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受力件、头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74727A
CN111474727A CN202010469432.2A CN202010469432A CN111474727A CN 111474727 A CN111474727 A CN 111474727A CN 202010469432 A CN202010469432 A CN 202010469432A CN 111474727 A CN111474727 A CN 111474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ain
frame
head
elastic de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694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74727B (zh
Inventor
姜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6943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747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74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4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74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4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7/0176Head mounted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Head mounted
    • G02B2027/0178Eyeglass ty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受力件、头戴式设备,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受力件中,弹性形变支撑架设置有安装部;软垫形成在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的外表面,具有接触面,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可被配置于在所述接触面受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一状态,且可被配置于在弹性形变的作用下恢复至原状的第二状态,所述接触面可被配置于在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处于第一状态时增大所述接触面的受力面积。本申请在用户头部佩戴安装受力组件的设备时,软垫的接触面与用户的头部接触,弹性形变支撑架可根据用户头部的形状调节用户头部与软垫的受力,使得用户佩戴舒适。

Description

受力件、头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头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可以给用户带来与现实场景相差无几的视觉感受,是当前热门的研究领域。为了使用户能够更好地体验VR和AR技术,VR和AR通常使用头戴式设备进行显示。
头戴式设备是佩戴在用户头部的一种可穿戴设备,在佩戴后使用于进行VR或AR显示的显示屏位于用户眼睛的前方。通过在头戴式设备中的显示屏中,与佩戴用户左眼和右眼对应的区域显示相应的内容,从而可以使用户体验到VR或AR的显示效果。
头戴式设备用系带进行辅助佩戴,单独借助于系带来支撑头戴式设备,会由于系带局部承受的重量比较重,无法使系带整体均衡分担头戴式设备的重量,使人佩戴不舒服。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受力件、头戴式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受力件,包括:
弹性形变支撑架,设置有安装部;以及
软垫,形成在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的外表面,具有接触面,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可被配置于在所述接触面受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一状态,且可被配置于在弹性形变的作用下恢复至原状的第二状态,所述接触面可被配置于在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处于第一状态时增大所述接触面的受力面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头戴式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受力件,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框架,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一侧。
采用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利用了弹性形变支撑架,使得弹性形变在软垫接触面受力时发生弹性形变,而弹性形变增大接触面的受力面积,在接触面不受力时,弹性形变支撑架可恢复至原状。本申请在用户头部佩戴安装受力组件的设备时,软垫的接触面与用户的头部接触,弹性形变支撑架可根据用户头部的形状调节用户头部与软垫的受力,使得用户佩戴舒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第一壳体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2中第一壳体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中第一壳体组件的主前壳的立体放大图;
图5是图2中主壳装饰件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系带组件与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7及图8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和组合图;
图9为图7中第二壳体组件中底后壳的立体结构图;
图10为图7中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11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2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揭露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揭露了一实施例中受力组件的第二受力件与第二壳体组件中底前壳的分解图;
图18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二受力件的立体分解图以及立体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请参阅图1,其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的立体组装图。本申请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100可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一壳体组件10两端连接的系带组件20、与系带组件20连接的松紧调节机构40、设置在系带组件20上且与第一壳体组件10相对的第二壳体组件30、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受力组件50。其中,第一壳体组件10、系带组件20和第二壳体组件30可构成一松紧可调的框架,以便于将头戴式设备100戴于用户头上。
该受力组件50设置在该框架的上下两侧用于分担用户头部所承受的头戴式设备100的重量。
再结合图2,其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的立体组装图。本申请实施例的头戴式设备100可进一步包括收容于第一壳体组件10内的主机,该主机可包括光机组件、摄像组件、主板、扬声器组件和麦克风组件等。由于该第一壳体组件10用于收容和保护主机,因此该第一壳体组件10又可称为主机壳体或保护壳体。第一壳体组件10与其所收容的主机可构成主机组件。头戴式设备100可以为VR眼镜、AR眼镜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AR眼镜为例进行描述。
在AR眼镜的示例中,头戴式设备100可被配置成通过信号连接将数据传递到外部处理设备并从外部处理设备接收数据,信号连接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其组合。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头戴式设备100可用作独立设备,即在头戴式设备100自身进行数据处理。信号连接可以被配置成承载任何种类的数据,诸如图像数据(例如,静止图像和/或完全运动视频,包括2D和3D图像)、音频、多媒体、语音和/或任何其他类型的数据。外部处理设备可以是例如游戏控制台、个人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或其他类型的处理设备。信号连接可以是例如通用串行总线(USB)连接、Wi-Fi连接、蓝牙或蓝牙低能量(BLE)连接、以太网连接、电缆连接、DSL连接、蜂窝连接(例如,3G、LTE/4G或5G)等或其组合。附加地,外部处理设备可以经由网络与一个或多个其他外部处理设备通信,网络可以是或包括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内联网、城域网(MAN)、全球因特网或其组合。
头戴式设备100的第一壳体组件10可安装显示组件、光学器件、传感器和处理器等。在AR眼镜的示例中,显示组件被设计成,例如,通过将光投影到用户眼睛中,在用户对其现实世界环境的视图上覆盖图像。头戴式设备100还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并且还可包括电子电路系统以控制上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些并且执行相关联的数据处理功能。电子电路系统可包括例如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
请参图2和图3,图3是图2中第一壳体组件10的立体分解图。该第一壳体组件10可包括主前壳11、与主前壳11通过扣合连接而配合的主后壳12、罩设于主前壳11前方的面罩13、位于主后壳12下方且与面罩13下部分配合的后盖14以及罩设于主前壳11顶部的主壳装饰件15。
在本文中,将参照图1和图2中所标示的“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来进行描述。需要理解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请参阅图4,图4是图3中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前壳11的立体放大图。该主前壳11可包括顶板111和设置于顶板111的一侧的第一侧板。该第一侧板可包括设置于顶板111外侧面且自顶板111的两侧向下延伸的第一部分112、第二部分113和自第一部分112远离主后壳12的安装板122延伸的连接部114,该第二部分113自连接部114向下延伸。主前壳11的截面大致可呈倒L形。该主前壳11可为一体注塑成型的部件,以增加主前壳11的结构强度。
该顶板111整体可呈月牙形,也就是该顶板111的内侧面1111呈与用户前额轮廓大致匹配的弧形,该顶板111的外侧面1112也呈弯曲程度较内侧面111更大的弧形,且该内侧面1111的两个末端与外侧面1112的两个末端分别彼此靠近,即内侧面1111与外侧面1112之间的距离由顶板111的中间向左右两侧逐渐递减。
该顶板111上还可开设一个或多个通孔1113,以供与其他部件进行安装。其中,一些通孔1113内可具有螺纹,以与螺钉配合;另一些通孔1113内可不具有螺纹,以仅供螺钉穿过。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该第一部分112自顶板111外侧面1112的两侧向下延伸,即对应于用户眼睛左右两侧的位置,使得该第一部分112的俯视轮廓为与该外侧面1112相同的弧形。第一部分112相对于第二部分113对称设置于顶板111的两侧。该第一部分112的两侧可开设一个或多个供声音输入的通道。第一侧板的第一部分112的内表面1122的左右两端还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凸柱1121,以供与系带组件20进行连接。在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的组装结构中,凸柱1121还位于第一部分112和安装板122之间。该凸柱1121内可开设螺纹孔,以拧入螺钉。该第一部分112还可自顶板111的外侧面1112向上延伸形成与该外侧面1112形状匹配的凸脊部1122,该向上延伸的方向也就是自顶板111远离底板121延伸的方向。该凸脊部1122的高度可与该主壳装饰件15的厚度相当,以使该主壳装饰件15能够放置在该顶板111和该凸脊部1122限定的空间内,且使得凸脊部1122的朝后侧面与主壳装饰件15的朝前侧面接触。凸脊部1122也可设置成围绕主壳装饰件15的四周。该连接部114自该第一部分112朝前方延伸,也就是朝远离凸柱1121的方向延伸,且该连接部114上形成一台阶,用于与面罩13进行配合与连接。该第二部分113设置于顶板111的前侧,与用户眼睛的位置对应,其与连接部114的前端连接。第二部分113中间位置处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可较两侧接连连接部114处的宽度要宽。该第二部分113上可开设通孔,用于供由摄像头接收的外部光线通过。
请参阅图3,该主后壳12可包括与主前壳11的顶板111上下位置相对的底板121以及与主前壳11的第一侧板前后位置相对的安装板122,该安装板122又可称为第二侧板。该主后壳12的截面大致可呈L形,与主前壳11的倒L形配合后正好形成一容纳腔室,用于安装主机。该主后壳12可为一体注塑成型的部件,以增加主后壳12的结构强度。该底板121与安装板122可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可以理解地,本申请中的卡扣结构,并不限于卡勾、凸块,卡槽、凹槽,通孔等,只要能使两个结构相互卡扣在一起即可。
该底板121可呈与顶板111大致相同的月牙形,该安装板122自底板121向上延伸,该安装板122可呈与用户前额轮廓大致匹配的弧形。该安装板122的两侧均开设通孔1221,以供螺钉穿过。
该主前壳11和主后壳12扣合时,安装板122与顶板111通过卡扣结构连接,第一部分112和底板121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另外,为了增强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的连接,顶板111和底板121还可通过螺钉、螺栓等进行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主前壳11和主后壳12扣合时,也可通过螺纹连接结构或粘结结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单独描述第一壳体组件10时(也就是不结合第二壳体组件30进行描述时),其主前壳11也可称为第一壳体,其主后壳12也可称为第二壳体。
请参阅图2和图3,该面罩13可呈半透明状,其可具有光学特性的透光性,可使得外部光线能够通过,而人眼不能从外部看到该面罩13里面的物体。例如,通过对面罩13进行处理将其透光度下降,达到半透明效果,使得人眼不能看到面罩13里面的结构,但是摄像组件可以从面罩13里面接收到外部光线,从而能够对外面的物体等进行成像。该面罩13的材料可包括塑胶或五金等。该面罩13可与连接部114之间通过卡扣结构、螺纹连接结构或粘结结构等连接。
请参阅图2,该后盖14可呈透明状,该后盖14可与该面罩13大致平行设置。该后盖14可与面罩13扣合连接,以形成容置空间,便于在容置空间安置波导片等结构。通过用面罩13和后盖14对波导片等结构从外侧和内侧均进行保护,使得安全性较高,避免因意外撞碎玻璃材料而伤害到用户的眼睛。另外,该后盖14可为全透光性的,其透光率比普通的透明材料更高,以便用户戴上头戴式设备100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波导片等结构显示的画面。
请参阅图2和图5,图5是图2中主壳装饰件15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该主壳装饰件15整体可呈月牙形,其顶表面151可呈流线型设置或平滑设置等,以增加产品外观的美观性。该主壳装饰件15可设置在顶板111上用以覆盖顶板111,也就是覆盖主前壳11的顶部,因此该主壳装饰件15又可称为盖板;而且,盖板15的两个相对侧面的弧形也分别与顶板111的内侧面1111的弧形和顶板111的外侧面1112的弧形相同。该主壳装饰件15的内侧面152居中部位进一步形成一凹槽153。该主壳装饰件15的下表面154向下突出设置一个或多个凸柱155,这些凸柱155可具有螺纹孔。如前文所述,该主壳装饰件15用于放置在主前壳11的顶板111和该凸脊部1122限定的空间内;其中,该主壳装饰件15的凸柱155可穿过顶板111上的通孔1113以固定到该主前壳11的顶板111上。
可以理解地,主前壳11和主后壳12、面罩13、以及后盖14可构成壳体主体,当然,壳体主体也可以仅包括主前壳11和主后壳12。
请参阅图6,图6为图1中系带组件20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立体组装图。该系带组件20可包括两个头带,分别为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6,第一头带2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对应端相连接,第一头带21的另一端则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对应端伸入进而与松紧调节机构40连接。第二头带22可以采用与第一头带21类似的安装方式进行安装。在一些实施例中,松紧调节机构40可省略,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交叠于第二壳体组件30内。
第一头带21与第一壳体组件10连接的一端设置连接孔211,第一头带22与第一壳体组件10连接的一端设置连接孔221。
第一头带21组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的时候,首先将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主前壳11一端的凸柱1121依次穿过第一头带21上连接孔211;然后将主前壳11与主后壳12扣合,利用螺栓从通孔1221穿过与凸柱1121连接,进而将第一头带21组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上。同理,也可将第二头带22组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
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可相互交叠,并置于第二壳体组件30内,与松紧调节机构40连接,可通过松紧调节机构40来调节第一头带21和第二头带22相互交叠部分的长度。
请参阅图7及图8,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组件30的立体分解图和组合图。该第二壳体组件30可包括底前壳31、底后壳32以及连接底前壳31与底后壳32的连接件33。该第二壳体组件30可收容系带组件20以及松紧调节机构40。
请参阅图7,底前壳31可用硬性材料制成,其可包括第一通道壳311和自第一通道壳311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电源壳312。
第一通道壳311整体为条形弯曲状以与用户的头型匹配并方便用户佩戴,其内外表面均为光滑的曲面。第一通道壳311包括呈条形弯曲状的本体3110以及自本体3110两个长边边缘向底后壳32一侧弯折设置的第一凸沿3111和第二凸沿3112,其中第一凸沿3111位于本体3110的上方,第二凸沿3112位于本体3110的下方。
本体31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卡扣件3113,该第一卡扣件3113可包括多个自本体3110边缘末端向外延伸的凸起3114以及邻近末端边缘的若干凸块3115。其中,凸块3115可设置在朝向底后壳32一侧的表面;也可以设置在远离底后壳32一侧的表面。
第一电源壳312包括自本体3110的第二凸沿3112所在的较长边的中间部分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以及自该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的外边缘向底后壳32一侧弯折设置的凸沿3121。也就是说,在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与第一通道壳311的本体3110连接处未设置有第二凸沿3112,上述第二凸沿3112在其所在本体3110的长边位置中间位置处是断开的。第二凸沿3112被断开所形成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第一电源壳312的凸沿3121。
该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呈长方形状,用于承载电池。
请参阅图8,该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在朝向第一壳体组件10的一面设置有连接件3122,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连接件3122为二凸柱,该二凸柱之间设有一通孔3123。
请参阅图9,图9为图7中第二壳体组件30中底后壳32的立体结构图。底后壳32可用硬性材料制成,其可包括与上述第一通道壳311对应的第二通道壳321和与上述第一电源壳312对应的第二电源壳322,第二电源壳322内部可安装电池。
第二电源壳322内安装的电池用于与主机电连接。
第二通道壳321的形状构造与第一通道壳311大致相似,以便二者相互配合,其整体为条形弯曲状。第二通道壳321包括呈条形弯曲状的本体3210以及自本体3210两个长边向底前壳31一侧弯折设置的第一凸沿3211和第二凸沿3212,其中第一凸沿3211位于本体3210的上方,第二凸沿3212位于本体3210的下方。
本体3210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卡扣件3213,该第一卡扣件3213的构造与第一通道壳311的第一卡扣件3113完全相同,其包括凸起3214以及凸块3215,在此不再赘述。第一通道壳311及第二通道壳321的第一卡扣件3113、3213均与连接件33的相应结构进行卡合,以将第一通道壳311与第二通道壳321两端固定结合在一起。
第一通道壳311与第二通道壳321可通过卡扣结构卡合在一起以形成供系带组件20穿过的通道,该通道可收容松紧调节机构40。
第二电源壳322包括自第二通道壳321的本体3210中部向外凹陷并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自该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边缘向底前壳31弯折延伸设置的侧壁3221。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的长度与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的长度相同,第二电源壳本体3220的宽度大致为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的宽度与第二通道壳321的本体3210的宽度之和。第一电源壳312与第二电源壳322可通过卡扣结构、螺接机构卡合在一起以形成安装电池的空间。
请参阅图7及图10,图10为图7中连接件33的立体图。连接件33可包括连接件主体331以及自连接件主体331边缘延伸设置的侧壁332。
连接件主体331大致呈长方形设置,其角部为圆角;且其与四个侧壁332围成一容置腔333。连接件主体331上设有一通孔3310,用于供系带组件20穿过。连接件主体331于容置腔333内设置有卡扣件3313,该卡扣件3313分别与第一通道壳311的第一卡扣件3113以及第二通道壳321的第一卡扣件3213进行扣合。具体地,该卡扣件3313包括与第一卡扣件3113的凸起3114对应扣合的卡槽3315,与第一卡扣件3213的凸起3214对应扣合的卡槽3315,与第一卡扣件3113的凸块3115对应配合的扣合片3314以及与第一卡扣件3213的凸块3215对应配合的扣合片3314。
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扣合后,第一通道壳311的本体3110和第二通道壳321的本体3210形成供系带组件20伸入的通道;第一电源壳312和第二电源壳322配合后,用于收容电源,例如电池。
可以理解地,当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交叠连接至松紧调节机构40,并在松紧调节机构40调节第一及第二头带21、22相互交叠的长度时,第一及第二头带盖211、221至松紧调节机构40以及至头带及松紧调节机构壳体的距离也会随之调节;在这里底前壳31和底后壳32可以形成松紧调节机构壳体作为松紧调节机构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是第一壳体41和底后壳32形成松紧调节机构壳体。
请参阅附图1,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头戴式设备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受力组件50包括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上的第一受力件51和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第二受力件5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组件10、系带组件20、第二壳体组件30和松紧调节机构40可构成一松紧可调的环形框架,并且第一受力件51和第二受力件52分别位于该环形框架的一侧和另一侧,例如分别位于第一壳体组件10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上下两侧。第一受力件51向靠近第二受力件52的一侧倾斜;另外,第一受力件51为第一受力点,第一壳体组件10为第二受力点,第二受力件52为第三受力点,头戴式设备100通过第一、第二和第三受力点进行稳固支撑、佩戴。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受力件”和“第二受力件”也可以分别被称为“受力件”。
请参阅图1、图11和图12,图11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51一个视角的立体图,图12揭露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51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受力件51可包括软垫511和支撑架512。软垫511和支撑架512可采用注塑成型工艺形成一体结构,也可采用螺接结构、卡扣结构、胶粘接的形式固定在一起。支撑架512可用于支撑软垫511。软垫511可用于与用户的头部接触,避免支撑架512与用户头部接触造成不舒适的感觉。
具体地,请参阅图12,支撑架512安装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上。支撑架512可包括安装板513和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安装板513可用于与第一壳体组件10连接固定。弹性形变支撑架514与安装板513连接固定。弹性形变支撑架514与安装板513大致呈一角度设置。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可用于支撑软垫511。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可通过弹性形变以改变弹性形变支撑架514的形状,使得软垫511与用户头部的外形吻合,使得用户佩戴更舒适。
该弹性形变支撑架514采用弹性形变材料例如不锈钢、锆合金等材料制成。弹性形变支撑架514整体外形可为四边形框架。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可包括主支撑5141和侧支撑5145。
主支撑5141与安装板513大致成一角度设置,大致呈钝角设置,并向远离安装板513的一侧延伸设置。在主支撑5141向远离安装板513一侧延伸方向上,其截面面积呈减小或不变的趋势,以使得主支撑5141的弹性形变力更加柔和,迫使软垫511更好的贴合用户头部,使用户感觉更舒服。
主支撑5141可包括第一主支撑5142和第二主支撑5143。第一主支撑5142在向远离安装板513一侧延伸方向上,其截面面积不变。
第二主支撑5143在向远离安装板513一侧延伸方向上,其截面面积不变。在向远离安装板513一侧延伸方向上,第一主支撑5142的截面面积较第二主支撑5143的截面面积大。
侧支撑5145与主支撑5141组成四边形框架结构,侧支撑5145与主支撑5141可位于同一平面,并与主支撑5141固定在一体。侧支撑5145以主支撑5141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侧支撑5145可包括第一侧支撑5146和第二侧支撑5147。第一侧支撑5146和第二侧支撑5147并排设置。第一侧支撑5146自与主支撑5141固定的位置向两端的延伸方向上,第一侧支撑5146的截面面积渐变并变小,以使得第一侧支撑5146的弹性形变力迫使软垫511更好的贴合用户头部,是用户感觉更舒服。
第二侧支撑5147自与主支撑5141固定的位置向两端的延伸方向上,第二侧支撑5147的截面面积渐变并变小,以使得第二侧支撑5147的弹性形变力迫使软垫511更好的贴合用户头部,是用户感觉更舒服。
请参阅图12,第一侧支撑5146与第一主支撑5142远离安装板513的一端连接固定,第二主支撑5143与第一侧支撑5146连接固定,第二侧支撑5147与第二主支撑5143远离安装板513的一端连接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主支撑5141可不限于第一主支撑5142和第二主支撑5143,其可以根据侧支撑5145的个数来做调节。请参阅图13,其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51中支撑架51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侧支撑5147在远离安装板513的一侧还可以连接固定第三主支撑5144。
在一实施例中,侧支撑5145可不限于第一侧支撑5146和第二侧支撑5147,其可以包含多个,例如第三侧支撑、第四侧支撑等。请参阅图14,其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51中支撑架512的结构示意图。侧支撑5145还包括第三侧支撑5148。第三侧支撑5148可采用第二侧支撑的结构形式。第三侧支撑5148可固定在第三主支撑5144远离安装板513一侧的端面。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图13和图14,弹性形变支撑架514采用板材冲压而成,即主支撑5141和侧支撑5145为一体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5,其揭露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51中支撑架512的结构示意图。第一侧支撑5146的一端与主支撑5141连接固定,第二侧支撑5147的一端与主支撑5141连接固定,第一侧支撑5146与第二侧支撑5147分别位于主支撑5141两侧,且错位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主支撑5141和侧支撑5145向靠近第二壳体组件30一侧弯曲,以使得主支撑5141的端部和侧支撑5145的端部更靠近第二壳体组件30,主支撑5141和侧支撑5145的弯曲,可大致匹配用户额头或额头上方部位的轮廓。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其揭露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受力件51中支撑架512的结构示意图。侧支撑5145可以省略,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可包括多个主支撑5141,主支撑5141并排排列,分别与安装板513连接固定。
该安装板513为具有厚度的板状结构,其用硬性材料制成,其用于与主前壳11的顶板111以及主壳装饰件15配合安装,例如夹设在顶板111和主壳装饰件15之间。该安装板513上开设有与主壳装饰件15下表面154的凸柱155对应的呈条形的可调节通孔5111,以供凸柱155穿过。可调节通孔5111可为两个,并且可相互平行。
可以理解地,安装板513作为安装部,用于安装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上,所以安装板513也可以用其他安装部来替代。
该软垫511对应于该弹性形变支撑架514的形状,且固定在该弹性形变支撑架514朝向第二壳体组件30一侧。在一实施例中,该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形成于软垫511内部。该软垫511设置接触面以与用户的头部接触,在软垫511受到用户头部的施力时,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发生弹性形变,在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改变接触面受到用户头部施力的受力情况,改善接触面受力局部集中的现象,增大接触面的受力面积,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服。
第一受力件51安装至第一壳体组件10上时,首先将安装板513放置于主前壳11的顶板111上,然后使主壳装饰件15上的凸柱155依次插入安装板513上的可调节通孔5111和顶板111上的通孔1113,同时主壳装饰件15的凹槽153可收容该第一受力件51使其卡住该第一受力件51,进而将该第一受力件51安装到了第一壳体组件10上。由于该安装板513设置有可调节通孔5111,因此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第一受力件51相对于该主前壳11的前后位置,实现前第一受力件51的可调式安装。具体地,第一受力件51的安装板513上的呈条形的可调节通孔5111以及凸柱155置于可调节通孔5111内的主壳装饰件15构成了本申请的可调式结构。凸柱155插入可调节通孔5111,并且可定位在可调节通孔5111的不同位置,从而该可调式结构可以使该第一受力件51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10的前后位置(例如沿着可调节通孔5111方向的水平位置)在一定范围内可调。可选择地,可调节通孔5111和凸柱155的位置可相互变换,即可调节通孔5111设置在主壳装饰件15上,凸柱155设置在第一受力件51上。当然,本申请的可调式结构不限于可调节通孔5111和凸柱155的形式,任何可以让第一受力件51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10的位置可调的结构均可使用。
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513可以省略,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可以直接固定在第一壳体组件10上,例如,固定在主壳装饰件15上,即主壳装饰件15也可被称为“安装板”,例如,弹性形变支撑架514可直接固定在壳体主体上。
请参阅附图17,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受力组件50的第二受力件52与第二壳体组件30中底前壳31的分解图。第二受力件52固定安装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前壳31上;请参阅附图18,其揭露了一实施例中第二受力件52的立体分解图以及立体组装图。第二受力件52可包括一固定板521以及包覆到该固定板521上的软垫522。
该固定板521的形状与第二壳体组件30的底前壳31的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其上设置有与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上的连接件3122对应的安装孔5210。
将第二受力件52安装于第二壳体组件30时,首先将软垫522套设于固定板521上,然后将固定板521对准第一电源壳本体3120上的连接件3122,使连接件3122紧固地插入安装孔5210上,从而将第二受力件52稳固安装于第二壳体组件30上;可选择地,连接件3122和安装孔5210的位置可相互变换,即安装孔5210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30上,连接件3122设置在第二受力件52上。当然,本申请并不限于安装孔5210和连接件3122的形式,任何可以让第二受力件52安装于第二壳体组件30上的方式均可使用,比如,胶粘接。
在用户进行佩戴头戴式设备100时,由于系带组件20将第一壳体组件10和第二壳体组件30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可佩戴的环形框架,而且使得第二受力件52、第一壳体组件10为主要受力点,第一壳体组件10与用户的前额进行接触,第二受力件52与用户的后脑勺进行接触,用户通过前额、后脑勺对头戴式设备100进行支撑;由于第一受力件51在前额上方向第二受力件52处倾斜设置,并与用户前额上方的部位进行接触,所以可以来稳固支撑头戴式设备100,因此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服。
以上所述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受力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性形变支撑架,设置有安装部;以及
软垫,形成在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的外表面,具有接触面,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可被配置于在所述接触面受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的第一状态,且可被配置于在弹性形变的作用下恢复至原状的第二状态,所述接触面可被配置于在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处于第一状态时增大所述接触面的受力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包括:
主支撑,一端设置有所述安装部,所述主支撑可被配置于在所述接触面受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且可被配置于在弹性形变的作用下恢复至原状;以及
侧支撑,连接固定在所述主支撑上,与所述主支撑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软垫形成于所述主支撑和所述侧支撑的外表面,所述侧支撑可被配置于在所述接触面受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形变,且可被配置于在弹性形变的作用下恢复至原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撑包括第一侧支撑和第二侧支撑,所述第一侧支撑和所述第二侧支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侧支撑的中部,和所述第二侧支撑的中部均与所述主支撑连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受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自设置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方向上,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受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撑自与所述主支撑连接固定的位置向一端延伸的方向上,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受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和所述侧支撑为一体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包括多个主支撑,所述多个主支撑并排设置,所述软垫形成于所述多个主支撑的表面上,每一所述多个主支撑设置有所述安装部,每一所述多个主支撑自设置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方向上,截面面积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3、7任一项所述的受力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垫设置在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的一侧,或所述软垫包裹在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的外侧。
9.一种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受力件,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框架,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安装在所述框架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呈钝角设置,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向所述接触面一侧倾斜设置,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框架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设置有凸柱的盖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呈条形状的可调节通孔,所述盖板的凸柱置于所述可调节通孔内并与所述框架固定,以将所述安装板活动固定于所述框架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设置主机壳体,所述盖板的凸柱与所述主机壳体固定,以将所述安装板活动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在所述盖板的四周或部分设置凸脊部,所述凸脊部的侧面与所述盖板的侧面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盖板的凸柱相对应的通孔,以便所述盖板的凸柱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的通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设置有凸柱的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呈钝角设置,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向所述接触面一侧倾斜设置,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框架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设置主机壳体,所述盖板的凸柱与所述主机壳体固定,以将所述弹性形变支撑架固定于所述主机壳体上。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戴式设备还包括第二受力件,所述第二受力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另一侧。
CN202010469432.2A 2020-05-28 2020-05-28 受力件、头戴式设备 Active CN1114747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69432.2A CN111474727B (zh) 2020-05-28 2020-05-28 受力件、头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69432.2A CN111474727B (zh) 2020-05-28 2020-05-28 受力件、头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4727A true CN111474727A (zh) 2020-07-31
CN111474727B CN111474727B (zh) 2022-10-28

Family

ID=71763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69432.2A Active CN111474727B (zh) 2020-05-28 2020-05-28 受力件、头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74727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15661A1 (en) * 2001-12-21 2003-06-26 Dobbie Blair R. Headmount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and supporting devices
US6914583B1 (en) * 1999-02-12 2005-07-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d-mounted displayed apparatus
CN205031256U (zh) * 2015-09-10 2016-02-17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一种基于导电橡胶材料的无线脑电帽
CN207492161U (zh) * 2017-10-03 2018-06-15 山东唐口煤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全帽衬里的缓冲吸能棉垫
CN109276369A (zh) * 2018-11-11 2019-01-29 常笑颖 一种耳道气压平衡式耳膜凹陷矫正套装
CN110376740A (zh) * 2019-07-05 2019-10-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CN110989170A (zh) * 2019-12-06 2020-04-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14583B1 (en) * 1999-02-12 2005-07-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Head-mounted displayed apparatus
US20030115661A1 (en) * 2001-12-21 2003-06-26 Dobbie Blair R. Headmount apparatus for attaching and supporting devices
CN205031256U (zh) * 2015-09-10 2016-02-17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 一种基于导电橡胶材料的无线脑电帽
CN207492161U (zh) * 2017-10-03 2018-06-15 山东唐口煤业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安全帽衬里的缓冲吸能棉垫
CN109276369A (zh) * 2018-11-11 2019-01-29 常笑颖 一种耳道气压平衡式耳膜凹陷矫正套装
CN110376740A (zh) * 2019-07-05 2019-10-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支架及头戴式设备
CN110989170A (zh) * 2019-12-06 2020-04-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4727B (zh) 2022-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29772B1 (en) Eyeglass frame with input and output functionality
US10379376B2 (en) Wearable electronic display
US8605008B1 (en) Head-mounted display
US9128284B2 (en) Device mountable lens component
US11067813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US8976085B2 (en) Wearable device with input and output structures
CN104350412B (zh) 具有输入和输出结构的可佩戴装置
US20130176626A1 (en) Wearable device assembly with input and output structures
CN211149071U (zh) 头戴式设备
KR20150118979A (ko) 머리 장착형 디스플레이를 위한 모듈식 프레임 구성
WO2021109903A1 (zh) 保护壳体和头戴式设备
JPH10197825A (ja) 頭部搭載型ディスプレイ
KR20190101814A (ko) 영상 출력 모듈의 아래에 영상이 출력되는 방향에 대해 지정된 각도로 배치된 반 투명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353923B2 (en) Head mounting device
CN211149070U (zh) 头戴式设备
CN111474727B (zh) 受力件、头戴式设备
CN110989170B (zh) 头戴式设备
CN112925099A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426935U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149072U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149074U (zh) 头戴式设备
CN211426932U (zh) 受力件和头戴式设备
CN213822016U (zh) 一种弱视矫正头盔
CN213962768U (zh) 一种组合式的显示镜子及镜面显示设备
CN110967836A (zh) 头戴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