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65061A - 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65061A CN111465061A CN201910059752.8A CN201910059752A CN111465061A CN 111465061 A CN111465061 A CN 111465061A CN 201910059752 A CN201910059752 A CN 201910059752A CN 111465061 A CN111465061 A CN 1114650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link
- base station
- channel quality
- terminal
- mess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101100533725 Mus musculus Smr3a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100274486 Mus musculus Cited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101150096622 Smr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800 disodium phosph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23414 familial retinal arterial macroaneury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741965 Homo sapiens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38659 Inactive tyrosine-protein kinase PRAG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在非独立组网(NSA,Non-StandAlone)或双连接(DC,DualConnectivity)网络架构下,终端可以与主基站和辅基站同时建立连接。相关技术中,不存在一种在主基站与辅基站之间进行上行链路切换的机制,这样,如果辅基站的上行覆盖较弱,则可能会导致辅基站侧上行接入失败、辅基站配置失败等问题,进而使得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辅基站。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
获取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
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上述方案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一阈值;
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一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二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第二信道质量表征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征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二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
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表征所述第二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所述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应用于第二基站,包括:
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三上行链路切换至第四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
从终端获取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所述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是所述终端基于测量参考信号(SRS,Souding Reference Signal)测量得到的;
利用获取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利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上述方案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二阈值;
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表征所述第一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所述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传传输的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第一判断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终端与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终端之间存在通信链路;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相应地,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二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第二信道质量表征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当所述比较结果表征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三上行链路切换至第四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第二判断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相应地,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从终端获取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所述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是所述终端基于测量参考信号SRS测量得到的;利用获取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利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基站,所述第一基站包括:第一通信接口;其中,
第一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第一基站还包括:第一处理器,用于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相应地,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具体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基站,所述第二基站包括:第二通信接口;其中,
第二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三上行链路切换至第四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通信接口,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二处理器,用于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相应地,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具体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基站,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第一存储器,
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面所述任一项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基站,包括:第二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第二存储器,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面所述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面所述任一项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第一基站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可以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这样,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侧的上行覆盖较弱,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以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基站侧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基站侧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基站侧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基站侧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的具体流程示意图三;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一基站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第二基站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在NSA或DC网络架构下,终端可以与主基站和辅基站同时建立连接,主基站可以对应主节点(MN,Master Node),辅基站可以对应辅节点(SN,Secondary Node)。终端首先在主基站进行驻留,当终端需要发起业务的时候,主基站可以为终端配置辅基站,以辅助终端进行数据传输,从而提高上下行用户速率。其中,当主基站为长期演进(LTE,Long TermEvolution)基站时,辅基站可以为新无线(NR,New Raio)基站;当主基站为NR基站时,辅基站可以为LTE基站。上述方式中,如果辅基站的上行覆盖较弱,则可能会导致辅基站侧上行接入失败、辅基站配置失败等问题,进而使得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辅基站。
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中,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应用于第一基站,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实际应用于LTE-NR双连接网络架构时,假设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那么,所述第一基站具体可以为LTE基站,即eNB,所述第二基站具体可以为NR基站,即下一代节点B(gNB)。假设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那么,所述第一基站具体可以为NR基站,即gNB,所述第二基站具体可以为LTE基站,即eNB。
这里,所述第一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调度信息、指示信息、双连接配置消息等等。
实际应用时,由于Xn接口可以支持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因而所述第一基站可以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站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实际应用时,通过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可以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这样,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侧的上行覆盖较弱,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以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其中,所述上行信息可以是指:物理层反馈信息、物理层指示信息、媒体介入控制(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控制单元、无线连接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消息等等。所述上行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是指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ingControl Channel))或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上进行传输。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这里,如果上下行信道的衰落情况是相同、相似或对应的,则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换句话说,如果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则上行信道的质量等于下行信道的质量。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获取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其中,上行可以是指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数据,下行可以是指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可能会导致所述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这样,所述第一基站可以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较差,以确定是否要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这里,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所述第一基站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利用得到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第二种情况,所述第一基站除了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还可以获取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和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利用得到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一阈值;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一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所述预设条件。
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果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一基站可以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且确定需要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二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第二信道质量表征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当所述比较结果表征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这里,如果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以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且确定需要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则可以基于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行信道的信道质量,得到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行信道的信道质量。换句话说,如果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则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行信道质量等于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行信道质量。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二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实际应用时,当所述第二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时,所述第二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后,可以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表征确定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的响应消息;当所述第二基站确定不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时,所述第二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后,可以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表征确定不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的响应消息。
具体地,当所述第二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时,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对接收上行消息的时序、上行资源,以及预期收到上行消息的路径进行调整后,再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表征所述第二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当所述第二基站确定不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时,所述第二基站不需要对接收上行消息的时序、上行资源,以及预期收到上行消息的路径进行调整,并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反馈消息;所述反馈消息表征所述第二基站确定不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则主基站可以向辅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以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这样,如果所述辅基站侧的上行覆盖较弱,则主基站可以与辅基站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以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主基站。同样地,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则辅基站可以向主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以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这样,如果所述主基站侧的上行覆盖较弱,则辅基站可以与主基站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以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辅基站。
对应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如图2所示,应用于第一基站,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获取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终端与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终端之间存在通信链路;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存在双连接链路。
这里,双连接使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第二基站建立保持连接。其中,通过双连接,控制面和用户面可以实现分离,也就是说,所述终端与主基站建立控制面连接,与辅基站建立用户面连接。
实际应用于LTE-NR双连接网络架构时,假设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那么,所述第一基站具体可以为LTE基站,即eNB,所述第二基站具体可以为NR基站,即下一代节点B(gNB)。假设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那么,所述第一基站具体可以为NR基站,即gNB,所述第二基站具体可以为LTE基站,即eNB。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可能会导致所述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在双连接网络架构下,如果所述终端无法传输上行信息至所述第二基站,则所述终端可以将所述上行信息先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再由所述第一基站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这样,所述第一基站可以预测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以预测所述终端是否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上行链路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其中,所述上行信息可以是指:物理层反馈信息、物理层指示信息、MAC层控制单元、RRC消息等等。上行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是指在PUCCH、PUSCH、或PRACH上进行传输。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获取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其中,上行可以是指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数据,下行可以是指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
这里,如果上下行信道的衰落情况是相同、相似或对应的,则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换句话说,如果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则上行信道的质量等于下行信道的质量。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则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建立控制面连接,与所述第二基站建立用户面连接,这样,所述第一基站可以将测量配置消息携带于RCC信令中,并向所述终端发送,以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测量。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则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建立控制面连接,与所述第一基站建立用户面连接,这样,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将测量配置消息携带于RCC信令中,并向所述终端发送,以指示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测量。
具体地,当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时,所述第一基站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的过程可以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携带有测量配置消息;所述测量配置消息用于供所述终端对所述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进行测量,得到测量报告,并上报给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第一基站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测量报告。所述测量报告携带有所述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所述终端基于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下行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进行测量得到的,比如基于RS的接收功率、信噪比,得到所述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步骤202: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可能会导致所述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这样,所述第一基站可以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较差,以确定是否要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这里,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所述第一基站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利用得到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第二种情况,所述第一基站除了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还可以获取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和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利用得到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一阈值;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一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所述预设条件。
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果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一基站可以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且确定需要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二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第二信道质量表征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当所述比较结果表征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这里,如果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以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且确定需要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则可以基于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行信道的信道质量,得到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行信道的信道质量。换句话说,如果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则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行信道质量等于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行信道质量。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第二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步骤203: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以通过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这里,所述第一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调度信息、指示信息、双连接配置消息等等。
实际应用时,由于Xn接口可以支持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因而所述第一基站可以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站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则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后,可以向所述终端发送RRC信令,所述RRC信令中可以携带有上行链路切换指令。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则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应答消息后,可以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
其中,应答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应答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应答消息、双连接配置响应消息等等。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二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表征所述第二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所述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实际应用时,为了能够通过第一基站接收上行信息,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对接收上行消息的时序、上行资源,以及预期收到上行消息的路径进行调整后,再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携带有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的应答消息。
举例来说,假设通过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所述第二基站在5秒内可以接收到所述上行信息,当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时,通过第二上行链路、双连接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所述第二基站可能在10秒内才可以接收所述上行信息,这样,所述第二基站就需要对接收上行消息的定时器进行设置,将定时器的定时时间设置为10秒。
实际应用时,当所述第二基站确定不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时,所述第二基站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后,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表征确定不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的反馈消息。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当所述第二基站确定不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反馈消息;所述反馈消息表征所述第二基站确定不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具体地,所述第二基站可以不对接收上行消息的时序、上行资源,以及预期收到上行消息的路径进行调整,并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反馈消息。其中,所述反馈消息中可以携带有表征所述第二基站拒绝进行链路转换原因的消息。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则当所述第一基站预测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时,所述第一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如果协商成功,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以指示所述终端将上行覆盖较弱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切换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从而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同样地,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则当所述第一基站预测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时,所述第一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如果协商成功,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以指示所述终端可以将上行覆盖较弱的所述第一上行链路切换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从而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如图3所示,应用于第二基站,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
其中,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三上行链路切换至第四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这里,双连接使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第二基站建立保持连接。其中,通过双连接,控制面和用户面可以实现分离,也就是说,所述终端与主基站建立控制面连接,与辅基站建立用户面连接。
实际应用于LTE-NR双连接网络架构时,假设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那么,所述第一基站具体可以为LTE基站,即eNB,所述第二基站具体可以为NR基站,即下一代节点B(gNB)。假设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那么,所述第一基站具体可以为NR基站,即gNB,所述第二基站具体可以为LTE基站,即eNB。
这里,所述第二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调度信息、指示信息、双连接配置消息等等。
实际应用时,由于Xn接口可以支持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因而所述第二基站可以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消息,以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消息。
实际应用时,通过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可以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这样,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侧的上行覆盖较弱,则所述第二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以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
实际应用时,建立双连接之前,所述第一基站可以向所述终端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携带有SRS资源配置消息。所述终端可以基于SRS资源配置消息,完成SRS的资源配置,并将SRS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由所述第二基站基于SRS进行测量,得到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由终端将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上报至所述第一基站,这样,所述第一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建立双连接之后,所述终端还可以将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上报至所述第二基站。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从终端获取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所述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是所述终端基于SRS测量得到的;利用获取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实际应用时,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利用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等参数,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这样,所述终端可以向所述第二基站发起随机接入过程。其中,如果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起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则可以通过Msg1和Msg2实现随接入过程;如果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起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则可以通过Msg1、Msg2、Msg3、Msg4实现随接入过程。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利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可能会导致所述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这样,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较差,以确定是否要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其中,所述上行信息可以是指:物理层反馈信息、物理层指示信息、MAC层控制单元、RRC消息等等。上行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是指在PUCCH、PUSCH或PRACH信道上进行传输。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二阈值;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所述预设条件。
这里,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双连接建立过程中,所述第二基站利用所述SRS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具体地,将所述SRS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当比较结果表征所述SRS低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
第二种情况,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所述第二基站利用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具体地,将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和第三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当比较结果表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低于第三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建立请求;所述双连接建立请求用于请求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连接;与所述终端建立连接;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SRS;判断所述SRS的时域功率谱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当确定所述SRS的时域功率谱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预设条件。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判断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是否低于第三阈值;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低于第三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预设条件。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则辅基站可以向主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以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这样,如果所述辅基站侧的上行覆盖较弱,则辅基站可以与主基站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以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主基站。同样地,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则主基站可以向辅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以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这样,如果所述主基站侧的上行覆盖较弱,则主基站可以与辅基站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以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辅基站。
对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如图4所示,应用于第二基站,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获取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其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终端与自身之间的上行链路;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终端之间存在通信链路;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存在双连接链路。
这里,双连接使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所述第二基站建立保持连接。其中,通过双连接,控制面和用户面可以实现分离,也就是说,所述终端与主基站建立控制面连接,与辅基站建立用户面连接。
实际应用于LTE-NR双连接网络架构时,假设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那么,所述第一基站具体可以为LTE基站,即eNB,所述第二基站具体可以为NR基站,即下一代节点B(gNB)。假设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那么,所述第一基站具体可以为NR基站,即gNB,所述第二基站具体可以为LTE基站,即eNB。
实际应用时,建立双连接之前,所述第一基站可以向所述终端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携带有SRS资源配置消息。所述终端可以基于SRS资源配置消息,完成SRS的资源配置,并将SRS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由所述第二基站基于SRS进行测量,得到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由终端将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上报至所述第一基站,这样,所述第一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建立双连接之后,所述终端还可以将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上报至所述第二基站。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从终端获取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所述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是所述终端基于SRS测量得到的;利用获取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实际应用时,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利用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等参数,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这样,所述终端可以向所述第二基站发起随机接入过程。其中,如果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起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则可以通过Msg1和Msg2实现随接入过程;如果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起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则可以通过Msg1、Msg2、Msg3、Msg4实现随接入过程。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利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步骤402: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可能会导致所述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这样,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较差,以确定是否要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其中,所述上行信息可以是指:物理层反馈信息、物理层指示信息、MAC层控制单元、RRC消息等等。上行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是指在PUCCH、PUSCH或PRACH信道上进行传输。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二阈值;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所述预设条件。
这里,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双连接建立过程中,所述第二基站利用所述SRS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具体地,将所述SRS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当比较结果表征所述SRS低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
第二种情况,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所述第二基站利用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具体地,将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和第三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当比较结果表征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低于第三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双连接建立请求;所述双连接建立请求用于请求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建立连接;与所述终端建立连接;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测量参考信号SRS;判断所述SRS的时域功率谱是否小于第二阈值;当确定所述SRS的时域功率谱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预设条件。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接收所述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判断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是否低于第三阈值;当确定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低于第三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预设条件。
步骤403: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
其中,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以通过第四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这里,所述第二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调度信息、指示信息、双连接配置消息等等。
实际应用时,由于Xn接口可以支持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因而所述第二基站可以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消息,以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站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消息。
实际应用时,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所述终端可以通过Msg1,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第二基站利用接收的随机接入前导码,预测自身的上行信道质量,如果预测上行信道质量较差,则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消息,进行链路转换协商。如果协商成功,所述第二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后,可以将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携带于Msg2消息中,并向所述终端发送。其中,应答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应答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应答消息、双连接配置响应消息等等。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表征所述第一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通过Msg2,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所述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则当所述第二基站预测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时,可以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如果协商成功,则所述终端可以将上行覆盖较弱的所述第三上行链路切换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从而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同样地,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则当所述第二基站预测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时,可以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如果协商成功,则所述终端可以将上行覆盖较弱的所述第三上行链路切换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从而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下面结合应用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应用实施例一
在本应用实施例中,上行传输的场景为:通过双连接,终端与LTE基站、NR基站建立连接。LTE基站对NR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预测,当预测信道质量较差时,LTE基站与NR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以确定当前终端的上行信息是否可通过LTE基站侧的上行链路进行传输。
另外,在本应用实施例中,LTE基站对应上述第一基站,NR基站对应上述第二基站,用户设备(UE,User Equiment)对应上述终端。
图5为本应用实施例上行传输的处理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LTE基站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用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表示)消息。
其中,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携带有测量配置(用measurementconfiguration表示)消息,所述测量配置消息用于指示UE对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测量。
步骤502:UE向LTE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用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表示)消息。
步骤503:UE对NR基站侧的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测量完成后,向LTE基站发送测量报告(用NR Measurement Report表示)
这里,UE可以基于NR基站发送的下行参考信号,对NR基站侧的下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测量,得到RSRP或SINR,并将RSRP或SINR携带于测量报告后,向LTE基站发送。
步骤504:LTE基站基于信道互异性,以及UE发送的测量报告,对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预测(用UL Channel Quality Prediction表示)。如果预测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执行步骤305。
这里,LTE基站基于信道互异性,将RSRP或SINR作为表征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的参数,如果RSRP或SINR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且确定需要与NR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步骤505:LTE基站通过Xn接口向NR基站发送SgNB添加请求(用SgNB AdditionRequest表示)消息,所述SgNB添加请求消息携带有上行链路转换建议(用UL SwitchSuggest表示)消息。
这里,上行链路转换建议消息用于LTE基站与NR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以通过LTE基站侧的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
步骤506:NR基站通过Xn接口接收到携带有上行链路转换建议消息的SgNB添加请求消息后,向LTE基站发送应答(用SgNB Addition Request Acknowledge表示)消息。
这里,当NR基站确定进行上行链路切换时,所述NR基站可以对接收上行消息的时序、上行资源,以及预期收到上行消息的路径进行调整,并向LTE基站发送表征确定进行上行链路切换的应答消息。当NR基站确定不进行上行链路切换时,所述NR基站可以不对接收上行消息的时序、上行资源,以及预期收到上行消息的路径进行调整,并向LTE基站发送表征确定不进行上行链路切换的应答消息,比如,该应答消息中可以携带有拒绝进行链路转换消息、拒绝进行链路转换原因的消息等等。
步骤507:LTE基站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用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表示)消息;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携带有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UL Switch Command表示)。
这里,UE与LTE基站建立控制面连接,与NR基站建立用户面连接,这样,LTE基站可以向UE发送RRC信令,如此,可将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携带于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并向UE发送,以指示UE进行上行链路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应用实施例中,LTE基站可以预测UE在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当NR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时,可以与NR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如果协商成功,则可以指示UE将上行覆盖较弱的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切换至LTE基站侧的上行链路,从而辅助UE将上行信息传输至LTE基站。
应用实施例二
在本应用实施例中,上行传输的场景为:在NR基站对自身与终端之间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预测后,建立双连接,使得UE与LTE基站、NR基站建立连接。当预测信道质量较差时,NR基站与LTE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以确定当前终端的上行信息是否可通过LTE基站侧的上行链路进行传输。
另外,在本应用实施例中,LTE基站对应上述第一基站,NR基站对应上述第二基站,UE对应上述终端。
图6为本应用实施例上行传输的处理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LTE基站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用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表示)消息。
其中,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携带有SRS资源配置消息,所述SRS资源配置消息用于指示UE对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测量。
步骤602:UE向LTE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用RRC 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 Complete表示)消息。
这里,终端可以基于SRS资源配置消息,完成SRS的资源配置,并向LTE基站发送RRC连接重配置完成消息。
步骤603:UE向LTE基站发送SRS测量报告(SRS Measurement Report)。
这里,UE将SRS发送至NR基站,由NR基站基于SRS进行测量,得到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由UE将得到的信道质量上报至LTE基站。
步骤604:LTE基站通过Xn接口向NR基站发送SgNB添加请求(用SgNB AdditionRequest表示)消息;所述SgNB添加请求消息中携带有双连接建立请求消息。
步骤605:通过双连接,UE与NR基站、LTE基站均建立连接,UE向NR基站发送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如果预测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执行步骤606。
这里,NR基站利用SRS,确定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较差,具体地,将所述SRS的时域功率谱与第二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当比较结果表征所述SRS低于所述第二阈值时,确定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
步骤606:NR基站通过Xn接口向LTE基站发送应答(用SgNB Addition RequestAcknowledge表示)消息;所述应答消息中携带有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
这里,为了能够通过LTE基站接收上行信息,所述NR基站可以对接收上行消息的时序、上行资源,以及预期收到上行消息的路径进行调整后,再向LTE基站发送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
步骤607:LTE基站接收到携带有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的应答消息后,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用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表示)消息;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携带有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UL Switch Command表示)。
这里,UE与LTE基站建立控制面连接,与NR基站建立用户面连接,这样,LTE基站可以向UE发送RRC信令,如此,可将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携带于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并向UE发送,以指示UE进行上行链路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双连接建立过程中,NR基站可以预测自身与UE之间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当确定NR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时,NR基站可以与LTE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如果协商成功,则可以指示UE将上行覆盖较弱的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切换至LTE基站侧的上行链路,从而辅助UE将上行信息传输至LTE基站。
应用实施例三
在本应用实施例中,上行传输的场景为:在随机接入过程中,NR基站对自身与终端之间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预测,当预测信道质量较差时,NR基站与LTE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以确定当前终端的上行信息是否可通过LTE基站侧的上行链路进行传输。
另外,在本应用实施例中,LTE基站对应上述第一基站,NR基站对应上述第二基站,UE对应上述终端。
图7为本应用实施例上行传输的处理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701:UE向NR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
这里,UE通过Msg1,向NR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
步骤702:NR基站利用接收的随机接入前导码,预测自身与UE之间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如果预测信道质量较差,则执行步骤703。
这里,NR基站确定接收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判断确定的发射功率是否小于第三阈值,当确定所述发射功率小于第三阈值时,确定自身与UE之间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且确定需要与NR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步骤703:NR基站向LTE基站发送上行链路转换请求(用UL Switch Request表示)消息。
其中,所述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用于NR基站与LTE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以通过LTE基站侧的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
步骤704:LTE基站接收到所述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后,根据自身负荷判断是否接受上行链路转换,如果接收上行链路转换,则向NR基站发送应答(用UL Switch RequestAck表示)消息。
当LTE基站确定进行上行链路切换时,可以向NR基站发送应答(用UL SwitchRequest Ack表示)消息;当LTE基站确定不进行上行链路切换时,可以向NR基站发送NACK(用Negative Ack表示)消息。
这里,LTE基站可以将所述应答消息携带于调度消息中,或者,将所述应答消息携带于用于指示消息中。其中,所述调度消息可以是指为UE传输上行信息分配时频资源的调度消息,所述指示消息可以是指用于指示UE发送数据的上报方式的消息。
步骤705:NR基站接收应答消息后,向UE发送随机接入响应(RAR,Random AccessResponse)消息;所述RAR消息携带有上行链路转换指令。
这里,RAR消息即Msg2。实际应用时,所述RAR消息还可以携带有LTE基站侧上行资源的调度消息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随机接入过程中,NR基站可以预测自身与UE之间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当确定NR侧的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时,NR基站可以与LTE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如果协商成功,则可以指示UE将上行覆盖较弱的NR基站侧的上行链路切换至LTE基站侧的上行链路,从而辅助UE将上行信息传输至LTE基站。
为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设置在第一基站上,如图8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81,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这里,所述第一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调度信息、指示信息、双连接配置消息等等。
实际应用时,由于Xn接口可以支持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因而所述第一基站可以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消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实际应用时,通过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可以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这样,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侧的上行覆盖较弱,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以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82,用于获取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终端与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终端之间存在通信链路;
第一判断单元83,用于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相应地,第一发送单元81,具体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可能会导致所述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在双连接网络架构下,如果所述终端无法传输上行信息至所述第二基站,则所述终端可以将所述上行信息先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再由所述第一基站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这样,所述第一基站可以预测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以预测所述终端是否能够通过所述第一上行链路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获取单元82,具体用于:获取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其中,上行可以是指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数据,下行可以是指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可能会导致所述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这样,所述第一基站可以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较差,以确定是否要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这里,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可以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所述第一基站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一阈值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利用得到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第二种情况,所述第一基站除了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还可以获取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和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利用得到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判断单元83,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一阈值;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一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所述预设条件。
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如果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第一基站可以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且确定需要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基于此,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判断单元83,具体用于: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二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第二信道质量表征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当所述比较结果表征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这里,如果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则所述第一基站可以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且确定需要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则可以基于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行信道的信道质量,得到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行信道的信道质量。换句话说,如果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下行信道具有互异性,则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上行信道质量等于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的下行信道质量。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获取单元82,还用于:获取第二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主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辅基站,则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第二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后,可以向所述终端发送RRC信令,所述RRC信令中可以携带有上行链路切换指令。如果所述第一基站为辅基站、所述第二基站为主基站,则所述第一基站接收到所述应答消息后,可以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
其中,应答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应答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应答消息、双连接配置响应消息等等。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获取单元8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表征所述第二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所述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实际应用时,为了能够通过第一基站接收上行信息,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对接收上行消息的时序、上行资源,以及预期收到上行消息的路径进行调整后,再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携带有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的应答消息。
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获取单元82、第一发送单元81可由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中的通信接口实现;所述第一判断单元83可由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中的处理器实现。
为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设置在第二基站上,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91,用于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三上行链路切换至第四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这里,所述第二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消息、调度信息、指示信息、双连接配置消息等等。
实际应用时,由于Xn接口可以支持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因而所述第二基站可以通过Xn接口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消息,以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实际应用时,通过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可以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这样,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侧的上行覆盖较弱,则所述第二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上行链路转换协商,以辅助所述终端将所述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一基站。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获取单元92,用于获取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终端与自身之间的上行链路;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终端之间存在通信链路;
第二判断单元93,用于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实际应用时,建立双连接之前,所述第一基站可以向所述终端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所述RRC连接重配置消息中携带有SRS资源配置消息。所述终端可以基于SRS资源配置消息,完成SRS的资源配置,并将SRS发送至所述第二基站,由所述第二基站基于SRS进行测量,得到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并由终端将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上报至所述第一基站,这样,所述第一基站可以与所述第二基站建立双连接。建立双连接之后,所述终端还可以将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上报至所述第二基站。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获取单元92,具体用于:从终端获取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所述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是所述终端基于SRS测量得到的;利用获取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实际应用时,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利用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射功率等参数,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这样,所述终端可以向所述第二基站发起随机接入过程。其中,如果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起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则可以通过Msg1和Msg2实现随接入过程;如果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起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则可以通过Msg1、Msg2、Msg3、Msg4实现随接入过程。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获取单元92,具体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利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实际应用时,如果所述第二基站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较差,则可能会导致所述终端无法将上行信息传输至所述第二基站。这样,所述第二基站可以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较差,以确定是否要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判断单元93,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二阈值;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所述预设条件。
实际应用时,在随机接入过程中,所述终端可以通过Msg1,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第二基站利用接收的随机接入前导码,预测自身的上行信道质量,如果预测上行信道质量较差,则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所述第二消息,进行链路转换协商。如果协商成功,所述第二基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后,可以将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携带于Msg2消息中,并向所述终端发送。其中,应答消息具体可以为上行链路转换建议应答消息、上行链路转换请求应答消息、双连接配置响应消息等等。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获取单元92,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表征所述第一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通过Msg2,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所述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二获取单元92、第二发送单元91可由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中的通信接口实现;所述第二判断单元93可由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中的处理器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在进行上行传输的处理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与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各程序模块的硬件实现,为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一基站,如图10所示,该第一基站100包括:
第一通信接口101,能够与第二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第一处理器102,与所述第一通信接口101连接,以实现与第二基站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而计算机程序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03上。
具体地,
第一通信接口101,用于获取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终端与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终端之间存在通信链路;
第一处理器102,用于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第一通信接口101,还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以通过第二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接口101,具体用于获取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所述第一处理器102,具体用于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其中,上行可以是指所述终端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数据,下行可以是指所述第二基站向所述终端发送数据。
当然,实际应用时,第一基站1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0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0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04。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存储器10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第一基站100的操作。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一处理器102中,或者由第一处理器102实现。第一处理器1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第一处理器1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第一处理器1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第一处理器10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第一存储器103,第一处理器102读取第一存储器10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基站1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并基于上述程序模块的硬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基站,如图11所示,该第二基站110包括:
第二通信接口111,能够与第一基站进行信息交互;
第二处理器112,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111连接,以实现与第一基站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而计算机程序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13上。
具体地,
第二通信接口111,用于获取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终端与自身之间的上行链路;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终端之间存在通信链路;
第二处理器112,用于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第二通信接口111,还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链路转换协商,以通过第四上行链路传输上行信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其中,所述上行信息可以是指:物理层反馈信息、物理层指示信息、MAC层控制单元、RRC消息等等。上行信息的传输方式可以是指在PUCCH、PUSCH或PRACH信道上进行传输。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通信接口111,具体用于:从终端获取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所述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是所述终端基于SRS测量得到的;所述第二处理器92,具体用于:利用获取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通信接口111,具体用于: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述第二处理器112,具体用于:利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处理器112,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二阈值;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否则,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未满足所述预设条件。
当然,实际应用时,如图11所示,第二基站11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1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1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1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1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14。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存储器11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第二基站110的操作。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第二处理器112中,或者由第二处理器112实现。第二处理器11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第二处理器11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第二处理器11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第二处理器11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第二存储器113,第二处理器112读取第二存储器11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基站11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ASIC、DSP、PLD、CPLD、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MCU、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比如第一存储器103及第二存储器11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具体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计算机程序的第一存储器103,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第一基站100的第一处理器102执行,以完成前述第一基站方法所述步骤,或者包括计算机程序的第二存储器113,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第二基站110的第二处理器112执行,以完成前述第二基站侧方法所述步骤。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8)
1.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基站,包括:
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
获取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
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一阈值;
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一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二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第二信道质量表征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当所述比较结果表征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二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二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
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表征所述第二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所述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8.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基站,包括:
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进行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三上行链路切换至第四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
从终端获取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所述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是所述终端基于测量参考信号SRS测量得到的;
利用获取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包括:
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
利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低于第二阈值;
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低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应答消息;所述应答消息表征所述第一基站确定通过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向所述终端发送上行链路切换指令;所述上行链路切换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通过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传输所述上行信息。
14.一种上传传输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获取单元、第一判断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终端与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均与所述终端之间存在通信链路;
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相应地,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第一下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所述第一下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下行链路;基于信道互异性,利用获取的信道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与第二信道质量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所述第二信道质量表征所述第二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当所述比较结果表征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小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时,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
18.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三上行链路切换至第四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获取单元、第二判断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相应地,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具体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从终端获取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所述信道质量测量结果是所述终端基于测量参考信号SRS测量得到的;利用获取的信道质量测量结果,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接收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利用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
22.一种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站包括:第一通信接口;其中,
第一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二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一上行链路切换至第二上行链路;所述第一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第一基站还包括:第一处理器,用于判断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相应地,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具体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一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二基站发送第一消息。
24.一种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站包括:第二通信接口;其中,
第二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与所述第一基站协商终端的上行链路由第三上行链路切换至第四上行链路;所述第三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所述第四上行链路为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基站之间的上行链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二处理器,用于判断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相应地,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具体用于当确定所述第三上行链路的信道质量满足预设条件时,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消息。
26.一种第一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第一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第一存储器,
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7所述方法的步骤。
27.一种第二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第二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第二存储器,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8至13所述方法的步骤。
28.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权利要求8至13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59752.8A CN111465061B (zh) | 2019-01-22 | 2019-01-22 | 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59752.8A CN111465061B (zh) | 2019-01-22 | 2019-01-22 | 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65061A true CN111465061A (zh) | 2020-07-28 |
CN111465061B CN111465061B (zh) | 2022-04-15 |
Family
ID=71679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59752.8A Active CN111465061B (zh) | 2019-01-22 | 2019-01-22 | 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65061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53712A (zh) * | 2020-10-20 | 2020-12-2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及设备 |
WO2023056832A1 (zh) * | 2021-10-09 | 2023-04-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
US20230413311A1 (en) * | 2022-05-26 | 2023-12-2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5g link selection in non-standalone network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55110A (zh) * | 2014-03-28 | 2015-09-30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在支持双连接的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方法和设备 |
CN104980321A (zh) * | 2015-08-06 | 2015-10-14 | 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判决反馈的ofdm信道质量估计算法 |
US20180103402A1 (en) * | 2014-05-09 | 2018-04-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Reconfiguration for Split Bearer in Dual Connectivity |
US20180213456A1 (en) * | 2017-01-24 | 2018-07-26 | Mediatek Inc. | Bearer switching in reduced radio link quality conditions |
-
2019
- 2019-01-22 CN CN201910059752.8A patent/CN1114650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55110A (zh) * | 2014-03-28 | 2015-09-30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在支持双连接的无线网络中使用的方法和设备 |
US20180103402A1 (en) * | 2014-05-09 | 2018-04-12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Uplink Reconfiguration for Split Bearer in Dual Connectivity |
CN104980321A (zh) * | 2015-08-06 | 2015-10-14 | 青岛东软载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判决反馈的ofdm信道质量估计算法 |
US20180213456A1 (en) * | 2017-01-24 | 2018-07-26 | Mediatek Inc. | Bearer switching in reduced radio link quality conditions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ZTE等: ""R2-1817104 Remaining issues on UL path switch for SN terminated split bearer"", 《3GPP TSG_RAN\WG2_RL2》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53712A (zh) * | 2020-10-20 | 2020-12-29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终端与基站的通信方法及设备 |
WO2023056832A1 (zh) * | 2021-10-09 | 2023-04-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产品 |
US20230413311A1 (en) * | 2022-05-26 | 2023-12-21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5g link selection in non-standalone network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65061B (zh) | 2022-04-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30123151A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
US20230300935A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eam failure recovery for sidelink unicast communications | |
CN111385836B (zh) | 一种信息配置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 |
EP3291604B1 (en) |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 with radio resource,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 |
RU2631261C2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роизвольного доступа | |
CN111465061B (zh) | 一种上行传输的处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557763B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参数优化方法、装置及设备 | |
US11818769B2 (en) | First network node, second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by for handling a random access channel configuration conflict | |
US11323903B2 (en) | Connection state-dependent channel measurement | |
JP6657114B2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の端末のハンドオーバー方法及び装置 | |
US11665669B2 (en) | Conditional resource utiliza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
US20230050699A1 (en) |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communication with a wireless network for handling multiple bandwidth parts, bwp | |
US11723065B2 (en) | Methods and nodes for decoding of contention based uplink transmissions | |
CN111465059A (zh) | 一种上行信息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和终端 | |
CN117204014A (zh) | 资源处理方法及装置 | |
US20240276528A1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
CN113365351B (zh)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
WO2024073896A1 (en) | Opportunistic rx beam alignment for sidelink operation in fr2 | |
WO2015065276A1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related to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
CN115996485A (zh) | 非激活态多播业务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