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9852A - 一种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9852A
CN111449852A CN202010272098.1A CN202010272098A CN111449852A CN 111449852 A CN111449852 A CN 111449852A CN 202010272098 A CN202010272098 A CN 202010272098A CN 111449852 A CN111449852 A CN 1114498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central processing
processing unit
flexible ba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720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9852B (zh
Inventor
张君
吴静妮
朱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ren City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Tongren City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ren City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Tongren City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01027209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498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498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98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9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98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1/00Stretchers
    • A61G1/02Stretchers with whee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1/00Stretchers
    • A61G1/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e.g. head-, foot-, or like res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retch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2203/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ices
    • A61G2203/7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ices with special adaptations, e.g. for safety or comfort
    • A61G2203/72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devices with special adaptations, e.g. for safety or comfort for collision prevention
    • A61G2203/723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bumpers or airbag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至少包括:支撑板体(1),其能够呈平板状;传感单元(2),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体(1)上以对患者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中央处理单元(3),其能够通信地耦合至所述传感单元(2),其中,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3)基于所述生理数据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的情况下,中央处理单元(3)能够触发报警单元(20)报警,所述头部支撑部(4)配置为具有呈贯通状的容纳槽体(5),所述容纳槽体(5)中设置有遮挡部(24),其中:所述头部支撑部(4)能够响应于所述报警信息而向患者的面部施加彼此相向的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使得所述遮挡部(24)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眼部。

Description

一种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护理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
背景技术
癫痫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暂时性大脑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意识、植物神经、精神等不同障碍。据近期WHO报告,癫痫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分别为5.0‰、6.1‰、7.2‰和11.2‰。估计全球约有5千万癫痫患者。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癫痫的患病率在3.6‰-7.0‰。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的疾病,长期反复发作,不仅使患者躯体遭受痛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精神及社会心理障碍,在智能及人格方面均受到损害。因此,现有技术中已存在诸多针对癫痫患者的护理系统或装置。
例如,公开号为CN105760861A的专利文献,其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数据的癫痫发作监控方法及系统,其方法是:用深度传感器获取癫痫患者数据源,通过各关节点合加速度阈值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可能癫痫发作。利用光流法进行关节点轨迹跟踪,然后计算采样点速度实现特征提取,获得可以有效描述患者癫痫发作时四肢剧烈颤动的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识别当前患者是否癫痫发作。如果识别出患者癫痫发作,由扬声器发出报警声音,LED闪烁报警灯光,并通过GSM和4G移动通信自动发送短信或邮件通知家属。系统包括:深度数据采集模块、预分析模块、识别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报警模块。该发明能准确及时地监测出癫痫发作时患者四肢颤动,且不易受光照等环境变化影响,检测速度快,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现有技术中,普通的病床在使用时,其无法对正处于癫痫发作的患者进行转移,同时例如是救护车等上门提供转运服务时,整个转运过程无法避免外界光照对患者的刺激影响。容易在转运过程中造成癫痫发作的加重。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旨在提供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辅助监护装置。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发明人做出本发明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发明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发明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发明内容
如本文所用的词语“模块”描述任一种硬件、软件或软硬件组合,其能够执行与“模块”相关联的功能。
癫痫发作的常见诱因之一为光照刺激,在癫痫护理时,应尽量的降低患者受外界光照的刺激影响。现有技术中,普通的病床在使用时,其无法对正处于癫痫发作的患者进行转移,同时例如是救护车等上门提供转运服务时,整个转运过程无法避免外界光照对患者的刺激影响。容易在转运过程中造成癫痫发作的加重。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至少包括:支撑板体,其能够呈平板状,使得患者能够被放置于所述支撑板体上,其中,支撑板体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用于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支撑的头部支撑部;传感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体上以对患者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中央处理单元,其能够通信地耦合至所述传感单元,其中,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基于所述生理数据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的情况下,中央处理单元能够触发报警单元报警,所述头部支撑部配置为具有呈贯通状的容纳槽体,使得患者在接收到由所述报警单元发出的报警信息的情况下,患者的头部能够按照面部朝下的方式放置于所述头部支撑部上,所述容纳槽体中设置有遮挡部,其中:所述头部支撑部能够响应于所述报警信息而向患者的面部施加彼此相向的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使得在患者的嘴部基于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作用力的共同作用而由闭合状态转变为张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遮挡部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眼部。通过上述方式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患者在接收到报警单元的报警信号后能够提前进行趴卧,此时面部朝下,能够降低外界光照对其的刺激影响。配合第一遮挡体和第二遮挡体的作用,外界光照对患者眼部的刺激影响能够进一步降低。二者,癫痫发作时,患者的嘴部会产生痉挛,通常需要防止患者咬伤自己。常采用的措施为:通过开口器将患者的嘴部强行撬开,并在其口内置入例如是压舌板的装置。在通过开口器等机械结构对患者的嘴部进行撬开的过程中,由于患者处于痉挛抖动状态,医护人员不便固定开口器的位置,进而容易出现开口器对患者嘴部造成例如是划伤等伤害。本申请的头部支撑部通过施加挤压力的方式将患者的嘴部挤压张开,该过程不会出现嘴部的机械式伤害。三者,压舌板等防止咬伤等装置置入患者的口中后,会存在一定的不适感以及存在阻挡口部分泌物排出的风险。本申请的头部支撑部会对患者的面部持续施加作用力,进而能够使得患者的嘴部保持张开的状态,并且能够避免口中塞入压舌板而导致的阻挡口部分泌物排出的问题。
癫痫发作时,患者的头部会剧烈振动,进而可能出现头部与头部支撑部发生磕碰而形成碰伤的风险。因此,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头部支撑部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柔性囊,头部支撑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设置有第二柔性囊,所述遮挡部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囊之上的第一遮挡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柔性囊之上的第二遮挡体,其中:在所述第一柔性囊充气膨胀以对患者的面部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遮挡体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第一眼部,或者,在所述第二柔性囊充气膨胀以对患者的面部施加所述第二作用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遮挡体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第二眼部。通过上述方式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本申请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柔性囊和第二柔性囊能够对患者的头部进行简单固定,该固定并非是强制固定,该固定仅保证患者的头部始终处于面部朝下的最佳状态。由于头部支撑部处于铰接状态,其能够绕其铰接点转动,进而不会对限制头部的转动,从而不会对患者的颈部肌肉或骨骼造成损伤。二者,第一柔性囊和第二柔性囊具有柔性,能够起到缓冲作用,进而防止头部碰伤。
在癫痫发作时,患者常会伴随呼吸不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供氧以避免其呼吸减弱。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头部支撑部能够按照铰接的方式设置于支撑板体的第一端部上,使得患者在癫痫发作时,所述头部支撑部能够以其铰接点为中心进行摆动,所述第一柔性囊和所述第二柔性囊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排气孔,使得在所述第一柔性囊充气膨胀以使得其内部压强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第一柔性囊的排气孔能够开启,或者在所述第二柔性囊充气膨胀以使得其内部压强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第二柔性囊的排气孔能够开启,其中:在患者癫痫发作以使得头部支撑部摆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柔性囊和所述第二柔性囊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面部以对患者头部的转动进行约束限制,使得患者面部能够保持朝下的姿态。通过上述方式,第一柔性囊和第二柔性囊能够保持患者嘴部处于开启状态,从而口中的分泌物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排除,可以降低呼吸不畅的风险,同时通过排气孔促进空气流通或者通过排气孔可以将氧气提供至患者的口鼻部,从而能够提高患者的吸氧程度。
在癫痫发作时,患者的身体处于剧烈震动状态,其容易导致患者的颈椎由于过度弯曲而产生骨折,需要对上述风险进行克服。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头部支撑部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压缩弹簧,并且头部支撑部的另一侧上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一压缩弹簧和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均能够连接至所述支撑板体,其中:在患者癫痫发作以对头部支撑部施加外力,并使得头部支撑部沿第一方向摆动的情况下,第一压缩弹簧能够被压缩,并且第二压缩弹簧能够被拉伸,或者在患者癫痫发作以对头部支撑部施加外力,并使得头部支撑部沿第二方向摆动的情况下,第一压缩弹簧能够被拉伸,并且第二压缩弹簧能够被压缩;在所述外力消失的情况下,所述头部支撑部能够基于所述第一压缩弹簧和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各自的弹性力而恢复至其初始位置,使得第一压缩弹簧的长度能够与第二压缩弹簧的长度大致相等。通过上述方式,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现有技术中,通常为了避免患者的颈椎产生压缩性骨折,通常需要看护人员用手托住患者的后枕以为其提供支撑,即通过托住后枕能够尽量保证患者颈椎处于自然伸直状态,进而避免癫痫发作时颈椎处于过度弯曲姿态而造成的颈椎骨折。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能够带动头部支撑部复位,进而能够使得患者的头部能够恢复至颈椎平直的状态,该过程是自适应调节的,不需要通过医护人员托住患者后枕以实现,从而能够在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的情况下降低患者颈椎骨折的风险。二者,在癫痫发作而使得患者的头部产生剧烈震动的过程中,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减振以及约束作用,其能够避免患者颈椎过度弯曲,并且能够对降低震动对头部的冲击。
在癫痫发作时,造成患者呼吸不畅的原因之一还有胸腔的压迫,故而需要在患者癫痫发作时降低胸腔的压迫程度。因此,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床板上设置有与人体胸腔相对应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中设置有第三柔性囊,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确定患者处于癫痫发作状态的情况下,第三柔性囊能够在设定时间周期内,按照排气的方式减小其体积,其中:所述支撑板体上设置有能够通信地耦合至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的气泵,使得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或者患者处于癫痫发作状态下的情况下,所述中央处理单元能够触发所述气泵工作以将第三柔性囊中的气体排入所述第一柔性囊和/或所述第二柔性囊。通过上述方式,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第三柔性囊能够具有一定的柔性,其能够与患者的胸腔抵靠接触,进而在患者癫痫发作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起到减振的作用,进而降低患者胸腔出现碰伤的风险。二者,在患者癫痫发作时,第三柔性囊中的气体能够逐渐排出,此时患者的胸腔受压迫的程度能够进一步减小。同时,在设定的时间周期内,第三柔性囊中的气体能够大部分排出,使得第三柔性囊完全位于容纳腔中,此时,患者的胸腔将处于悬空而不受压迫的状态,进而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患者呼吸不畅的风险。
现有技术中,当患者并未位于医院病房中时,例如,当患者位于自家住宅中,并且癫痫发作时,外部人员是无法对患者进行转移的。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在癫痫发作时对患者进行转移的装置。因此,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板体上设置有能够与患者的腋下抵靠接触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支撑板体配置为其第一端部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能够增大或减小的工作模式,使得支撑板体与地面之间的夹角能够增大或减小,其中:支撑板体的第二端部上设置有滚动轮,使得在所述夹角增大的情况下,所述滚动轮能够抵靠接触至所述地面,并且使得所述第三柔性囊对患者胸腔的压迫程度能够基于夹角的增大而减小。通过上述方式,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现有的病床在针对癫痫患者时,癫痫患者通常平躺于病床上,当癫痫发作时,患者的身体会产生剧烈的痉挛摆动,进而容易导致其从支撑板体上床上掉落。一般的,在癫痫发作时,应避免对其施加强制约束以降低其产生骨折的风险。因此,现有技术一般是在病床的两侧设置床档以对患者进行阻挡以避免患者从病床上掉落。但由于患者在支撑板体上仍可产生一定位移,进而其肢体或头部会与床档产生碰撞的风险。本申请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能够对患者的躯体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而该约束并非像通过捆绑带进行捆绑之类的强制约束方式,其能够使得患者的绝大部分躯体具有活动能力,进而会降低患者在癫痫发作时从病床上掉落的风险,并且还能够降低患者产生例如是碰伤、骨折等外来伤害的风险。二者,当患者在床上时,癫痫发作后,外部人员是不能通过抱、拉、拽等方式将患者进行位置转移的,因为在对患者进行抱、拉、拽的过程中,会对患者施加外部约束力,进而容易造成其骨折,因此,患者在家中发病时,通常其家人只能被动等待癫痫发作结束,或者在患者癫痫发作的过程中进行例如是松开领带、松开衣领、擦除口部分泌物等护理操作。但这种情形只能应用于癫痫不严重的患者,当患者癫痫发作严重而危及生命安全时,是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转移的。因此,本发明通过增大夹角以使得支撑板体倾斜,同时通过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简单支撑便能够实现外部人员对患者的快速转运。三者,在患者癫痫发作时,通常需要保证其呼吸通畅以避免其产生缺氧的风险,现有技术常采用的方法是:解开患者的衣领或扣子。但是该种方法只适用于按照面部朝上的方式平躺于支撑板体上的癫痫患者。本申请的使用对象可以是背部具有伤口等只能够按照面部朝下的方式趴卧于支撑板体上的癫痫患者。当患者趴在普通病床上时,其不可避免的会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对胸腔进行压迫,进而在其癫痫发作时影响其呼吸。本申请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增大夹角的方式使得支撑板体呈倾斜状态,从而能够降低患者对其胸腔的压迫程度。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辅助监护装置还包括通信地耦合至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的驱动部,所述驱动部能够连接至所述第一端部,使得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的情况下,中央处理单元能够触发所述驱动部工作以使得所述夹角增大至设定值。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在患者癫痫发作时,所述第一柔性囊和所述第二柔性囊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面部,使得患者能够保持面部朝下的状态,其中:患者癫痫发作时其头部摆动所施加的作用力能够作用于头部支撑部上以带动所述头部支撑部绕其铰接点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旋转。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适用于癫痫患者的护理装置,所述护理装置至少包括:支撑板体,其能够呈平板状,使得患者能够被放置于所述支撑板体上,其中,支撑板体的第一端部设置有用于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支撑的头部支撑部;传感单元,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体上以对患者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中央处理单元,其能够通信地耦合至所述传感单元,其中,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基于所述生理数据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的情况下,中央处理单元能够触发报警单元报警,所述头部支撑部能够响应于所述报警信息而向患者的面部施加彼此相向的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使得在患者的嘴部基于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作用力的共同作用而由闭合状态转变为张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遮挡部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眼部,其中:所述支撑板体配置为其第一端部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能够增大或减小的工作模式,使得支撑板体与地面之间的夹角能够增大或减小。
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头部支撑部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柔性囊,头部支撑部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设置有第二柔性囊,所述遮挡部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囊之上的第一遮挡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柔性囊之上的第二遮挡体,其中:在所述第一柔性囊充气膨胀以对患者的面部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遮挡体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第一眼部,或者,在所述第二柔性囊充气膨胀以对患者的面部施加所述第二作用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遮挡体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第二眼部。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现有技术中,普通的病床在使用时,其无法对正处于癫痫发作的患者进行转移,同时例如是救护车等上门提供转运服务时,整个转运过程无法避免外界光照对患者的刺激影响。容易在转运过程中造成癫痫发作的加重。患者在接收到报警单元的报警信号后能够提前进行趴卧,此时面部朝下,能够降低外界光照对其的刺激影响。配合第一遮挡体和第二遮挡体的作用,外界光照对患者眼部的刺激影响能够进一步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的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优选的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的侧视图;和
图3是本发明优选的各电子部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支撑板体 2:传感单元 3:中央处理单元
4:头部支撑部 5:容纳槽体 6:第一柔性囊
7:第二柔性囊 8:第一固定部 9:第二固定部
10:第一滑动槽 11:第二滑动槽 12:挡板
13:滚动轮 14:容纳腔 15:第三柔性囊
16:排气孔 17:气泵 18:第一压缩弹簧
19:第二压缩弹簧 20:报警单元 21:第一遮挡体
22:第二遮挡体 23:遮挡部 24:驱动部
α:夹角 4a:第一侧 4b:第二侧
1a:第一端部 1b:第二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卧床患者的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至少包括支撑板体1、传感单元2和中央处理单元3。患者能够被放置于支撑板体1上。传感单元2和中央处理单元3彼此通信地耦合。传感单元2用于采集患者的生理数据。生理数据可以包括脑电图数据、心跳数据、呼吸数据、血压数据等。中央处理单元3中内置有提前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而中央处理单元3能够对生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判断患者是否具有癫痫发作的趋势。例如,中央处理单元3能够提取脑电图数据中的特征,当其与预设的神经网络模型匹配时,便会被神经网络模型判定为具有癫痫发作的趋势。
优选的,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还包括用于放置患者头部的头部支撑部4。头部支撑部4按照铰接的方式设置于支撑板体1的第一端部1a上,使得头部支撑部4能够以其铰接点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头部支撑部4上设置有与人体面部的外轮廓形状接近的容纳槽体5。容纳槽体5能够呈贯通状。例如,容纳槽体5的形状能够呈椭圆形。当人体头部放置于头部支撑部4上时,人体的嘴部和鼻部能够与容纳槽体5对齐。当患者的背部或臀部具有伤口而不能够平躺于支撑板体1上时,患者可以按照面部朝下的方式趴卧于支撑板体1上,进而使得当人体头部放置于头部支撑部4上时,不会由于头部支撑部4的阻挡而影响患者口鼻部的呼吸。同时,头部支撑部4在患者癫痫发作时,能够进行摆动以降低其对患者头部的约束作用,进而降低患者颈部肌肉或骨骼受伤的风险。
优选的,头部支撑部4的第一侧4a上设置有第一柔性囊6。头部支撑部4的与其第一侧4a相对的第二侧4b上设置有第二柔性囊7。第一柔性囊6和第二柔性囊7均能够设置于容纳槽体5中。例如,第一柔性囊6能够与患者的左面颊相对。第二柔性囊7能够与患者的右面颊相对。第一柔性囊6和第二柔性囊7均能够充气膨胀。当第一柔性囊6充气膨胀时,其能够对患者的左面颊施加沿第一方向的第一作用力。当第二柔性囊7充气膨胀时,其能够对患者的右面颊施加沿第二方向的第二作用力。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能够彼此相反。患者的嘴部能够基于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的共同作用而由闭合状态转变为张开状态。在患者癫痫发作时,患者的口中会产生大量的分泌物,该分泌物的存在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进而在临床护理上,需要看护人员及时将该分泌物清除。此外,癫痫发作时,患者的上颚和下颚也会伴随有痉挛,进而存在患者咬伤自己的风险。因此,本发明在使用时,第一柔性囊6和第二柔性囊7能够同时充气膨胀,进而能够将患者的口部开启,能够便于分泌物的流出,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患者咬伤自己。即,通过设置第一柔性囊6和第二柔性囊7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癫痫发作时,患者的嘴部会产生痉挛,通常需要防止患者咬伤自己。常采用的措施为:通过开口器将患者的嘴部强行撬开,并在其口内置入例如是压舌板的装置。在通过开口器等机械结构对患者的嘴部进行撬开的过程中,由于患者处于痉挛抖动状态,医护人员不便固定开口器的位置,进而容易出现开口器对患者嘴部造成例如是划伤等伤害。本申请的第一柔性囊6和第二柔性囊7具有柔性,其通过施加挤压力的方式将患者的嘴部挤压张开,该过程不会出现嘴部的机械式伤害。二者,压舌板等防止咬伤等装置置入患者的口中后,会存在一定的不适感以及存在阻挡口部分泌物排出的风险。本申请的第一柔性囊6和第二柔性囊7在膨胀后会对患者的面部持续施加作用力,进而能够使得患者的嘴部保持张开的状态,并且能够避免口中塞入压舌板而导致的阻挡口部分泌物排出的问题。三者,现有技术中,当癫痫发作时,护理人员通常需要将患者的头部进行扭转,即,使其头部呈侧偏的姿态以便于其口中的分泌物排出。但由于患者的身体处于痉挛而发抖的状态,其头部的侧偏姿态通常无法一直保持,进而无法达到较佳的促使其分泌物排出的姿态。本申请在使用时,通过第一柔性囊6和第二柔性囊7能够对患者的头部进行简单固定,该固定并非是强制固定,该固定仅保证患者的头部始终处于面部朝下的最佳状态。由于头部支撑部处于铰接状态,其能够绕其铰接点转动,进而不会对限制头部的转动,从而不会对患者的颈部肌肉或骨骼造成损伤。
优选的,支撑板体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8和第二固定部9。第一固定部8和第二固定部9的表面上可以覆盖设置有例如是硅胶、橡胶、气囊等具有柔性的覆盖物以避免患者在癫痫发作时,第一固定部8或第二固定部9对患者的躯体产生过度压迫。第一固定部8和第二固定部9均能够沿设定方向往返运动。例如,支撑板体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滑动槽10和第二滑动槽11。第一固定部8滑动连接至第一滑动槽10,使得第一固定部8能够沿第一滑动槽10的延伸方向往返运动。第二固定部9滑动连接至第二滑动槽11,使得第二固定部9能够沿第二滑动槽11的延伸方向往返运动。第一滑动槽10和第二滑动槽11能够彼此大致平行,并且其各自的延伸方向均能够大致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固定部8能够放置于患者的左腋下。第二固定部9能够放置于患者的右腋下。
优选的,支撑板体1的第一端部1a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能够增大或减小,进而使得支撑板体1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能够在0°和90°之间变化。支撑板体1的第二端部1b上设置有挡板12。挡板12上设置有滚动轮13。在α等于90°的情况下,滚动轮13能够抵靠接触至地面。进而能够在患者癫痫发作时,对患者进行转移。或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改变α的角度以对患者的口部进行护理。当夹角α增大时,第一固定部8能够沿第一滑动槽10滑动以抵靠接触至使用者的腋下,并且第二固定部9能够沿第二滑动槽11滑动以抵靠接触至使用者的腋下。通过第一固定部8和第二固定部9的支撑作用,能够对使用者进行简单支撑,避免其相对于支撑板体1产生滑动,最终便于患者的安全转运。通过设置第一固定部8和第二固定部9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现有的病床在针对癫痫患者时,癫痫患者通常平躺于病床上,当癫痫发作时,患者的身体会产生剧烈的痉挛摆动,进而容易导致其从支撑板体上床上掉落。一般的,在癫痫发作时,应避免对其施加强制约束以降低其产生骨折的风险。因此,现有技术一般是在病床的两侧设置床档以对患者进行阻挡以避免患者从病床上掉落。但由于患者在支撑板体上仍可产生一定位移,进而其肢体或头部会与床档产生碰撞的风险。本申请的第一固定部8和第二固定部9能够对患者的躯体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而该约束并非像通过捆绑带进行捆绑之类的强制约束方式,其能够使得患者的绝大部分躯体具有活动能力,进而会降低患者在癫痫发作时从病床上掉落的风险,并且还能够降低患者产生例如是碰伤、骨折等外来伤害的风险。二者,现有技术中,当患者并未位于医院病房中时,例如,当患者位于自家住宅中,并且癫痫发作时,外部人员是无法对患者进行转移的。例如,当患者在床上时,癫痫发作后,外部人员是不能通过抱、拉、拽等方式将患者进行位置转移的,因为在对患者进行抱、拉、拽的过程中,会对患者施加外部约束力,进而容易造成其骨折,因此,患者在家中发病时,通常其家人只能被动等待癫痫发作结束,或者在患者癫痫发作的过程中进行例如是松开领带、松开衣领、擦除口部分泌物等护理操作。但这种情形只能应用于癫痫不严重的患者,当患者癫痫发作严重而危及生命安全时,是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转移的。因此,本发明通过增大夹角α以使得支撑板体1倾斜,同时通过第一固定部8和第二固定部9的简单支撑便能够实现外部人员对患者的快速转运。三者,在患者癫痫发作时,通常需要保证其呼吸通畅以避免其产生缺氧的风险,现有技术常采用的方法是:解开患者的衣领或扣子。但是该种方法只适用于按照面部朝上的方式平躺于支撑板体上的癫痫患者。本申请的使用对象可以是背部具有伤口等只能够按照面部朝下的方式趴卧于支撑板体上的癫痫患者。当患者趴在普通病床上时,其不可避免的会由于其自身重量而对胸腔进行压迫,进而在其癫痫发作时影响其呼吸。本申请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增大夹角α的方式使得支撑板体1呈倾斜状态,从而能够降低患者对其胸腔的压迫程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优选的,支撑板体1的与患者的胸腔对应的部位还设置有容纳腔14。容纳腔14中设置有第三柔性囊15。第一柔性囊6和/或第二柔性囊7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排气孔16。排气孔16中可以设置有膜片式单向阀,当第一柔性囊6或第二柔性囊7中的压力大于设定值时,膜片式单向阀能够开启。第一柔性囊6和/或第二柔性囊7能够经气泵17与第三柔性囊15连通,使得第三柔性囊15中的气体能够通过排气孔16排出。气泵17能够通信地耦合至中央处理单元3,使得在中央处理单元3确定患者处于癫痫发作状态时,触发气泵17进行工作以将第三柔性囊15中的气体排出。第三柔性囊15中可以存放氧气。通过设置第三柔性囊15和排气孔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第三柔性囊15能够具有一定的柔性,其能够与患者的胸腔抵靠接触,进而在患者癫痫发作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起到减振的作用,进而降低患者胸腔出现碰伤的风险。二者,在患者癫痫发作时,第三柔性囊15中的气体能够逐渐排出,此时患者的胸腔受压迫的程度能够进一步减小。同时,在设定的时间周期内,第三柔性囊15中的气体能够大部分排出,使得第三柔性囊15完全位于容纳腔14中,此时,患者的胸腔将处于悬空而不受压迫的状态,进而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患者呼吸不畅的风险。三者,第三柔性囊15中的例如是氧气通过排气孔16排出时,能够提高患者的吸氧程度,可以降低患者缺氧的风险。
优选的,头部支撑部4的一侧上能够设置有第一压缩弹簧18。头部支撑部4的另一侧上能够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19。第一压缩弹簧18和第二压缩弹簧19能够关于头部支撑部4呈镜像对称。第一压缩弹簧18能够连接至支撑板体1。第二压缩弹簧19能够连接至支撑板体1。进而在头部支撑部4绕其铰接点沿第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压缩弹簧18能够被压缩,第二压缩弹簧19能够被拉长。或者,在头部支撑部4绕其铰接点沿第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压缩弹簧18能够被拉伸,第二压缩弹簧19能够被压缩。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方向可以是逆时针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通过设置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至少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一者,现有技术中,通常为了避免患者的颈椎产生压缩性骨折,通常需要看护人员用手托住患者的后枕以为其提供支撑,即通过托住后枕能够尽量保证患者颈椎处于自然伸直状态,进而避免癫痫发作时颈椎处于过度弯曲姿态而造成的颈椎骨折。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能够带动头部支撑部复位,进而能够使得患者的头部能够恢复至颈椎平直的状态,该过程是自适应调节的,不需要通过医护人员托住患者后枕以实现,从而能够在降低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的情况下降低患者颈椎骨折的风险。二者,在癫痫发作而使得患者的头部产生剧烈震动的过程中,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能够起到一定的缓冲减振以及约束作用,其能够避免患者颈椎过度弯曲,并且能够对降低震动对头部的冲击。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对前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重复的内容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申请的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还包括通信地耦合至中央处理单元3的报警单元20。在中央处理单元3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的情况下,报警单元20能够以声、光、震动等形式发出报警信号。在患者接收到报警单元20的报警信号后,患者能够按照面部朝下的方式提前趴卧于支撑板体1上。此时患者的面部能够放置于容纳槽体5中,使得第一柔性囊6和第二柔性囊7充气膨胀后均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面部。
优选的,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还包括遮挡部24。具体的,第一柔性囊6上设置有第一遮挡体21。第二柔性囊7上设置有第二遮挡体22。遮挡部至少包括第一遮挡体和第二遮挡体。在第一柔性囊6充气膨胀的情况下,第一遮挡体21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第一眼部。在第二柔性囊7充气膨胀的情况下,第二遮挡体22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第二眼部。第一眼部可以是患者的左眼。第二眼部可以是患者的右眼。癫痫发作的常见诱因之一为光照刺激,在癫痫护理时,应尽量的降低患者受外界光照的刺激影响。现有技术中,普通的病床在使用时,其无法对正处于癫痫发作的患者进行转移,同时例如是救护车等上门提供转运服务时,整个转运过程无法避免外界光照对患者的刺激影响。容易在转运过程中造成癫痫发作的加重。患者在接收到报警单元的报警信号后能够提前进行趴卧,此时面部朝下,能够降低外界光照对其的刺激影响。配合第一遮挡体和第二遮挡体的作用,外界光照对患者眼部的刺激影响能够进一步降低。
优选的,辅助监护装置还包括通信地耦合至中央处理单元3的驱动部24。驱动部4能够连接至第一端部1a,使得在中央处理单元3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的情况下,中央处理单元3能够触发驱动部4工作以使得夹角α增大至设定值。具体的,如图2所示,驱动部4可以是推杆电机。驱动部能够设置在支撑板体1下方,例如放置在地面或地板上。驱动部的端部能够铰接至支撑板体1,当驱动部4伸长时,夹角α便增大。当需要对患者进行转移时,驱动部能够将支撑板体1的一端略微抬起,进而使得看护人员继续向上抬起支撑板体的过程中会更加省力。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具体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公开内容的启发下想出各种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也都属于本发明的公开范围并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发明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至少包括:
支撑板体(1),其能够呈平板状;
传感单元(2),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体(1)上以对患者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
中央处理单元(3),其能够通信地耦合至所述传感单元(2),其中,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3)基于所述生理数据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的情况下,中央处理单元(3)能够触发报警单元(20)报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支撑部(4)配置为具有呈贯通状的容纳槽体(5),所述容纳槽体(5)中设置有遮挡部(24),其中:
所述头部支撑部(4)能够响应于所述报警信息而向患者的面部施加彼此相向的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使得所述遮挡部(24)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头部支撑部(4)的第一侧(4a)设置有第一柔性囊(6),头部支撑部(4)的与所述第一侧(4a)相对的第二侧(4b)上设置有第二柔性囊(7),所述遮挡部(24)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囊(6)之上的第一遮挡体(2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柔性囊(7)之上的第二遮挡体(22),其中:
在所述第一柔性囊(6)充气膨胀以对患者的面部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遮挡体(21)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第一眼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辅助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支撑部(4)能够按照铰接的方式设置于支撑板体(1)的第一端部(1a)上,所述第一柔性囊(6)和所述第二柔性囊(7)上均设置有若干个排气孔(16),使得在所述第一柔性囊(6)充气膨胀以使得其内部压强大于设定阈值的情况下,第一柔性囊(6)的排气孔(16)能够开启,其中:
在患者癫痫发作以使得头部支撑部(4)摆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柔性囊(6)和所述第二柔性囊(7)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面部以对患者头部的转动进行约束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头部支撑部(4)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压缩弹簧(18),并且头部支撑部(4)的另一侧上设置有第二压缩弹簧(19),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8)和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9)均能够连接至所述支撑板体(1),其中:
在患者癫痫发作以对头部支撑部(4)施加外力,并使得头部支撑部(4)沿第一方向摆动的情况下,第一压缩弹簧(18)能够被压缩,并且第二压缩弹簧(19)能够被拉伸;
在所述外力消失的情况下,所述头部支撑部(4)能够基于所述第一压缩弹簧(18)和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9)各自的弹性力而恢复至其初始位置。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辅助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1)上设置有与人体胸腔相对应的容纳腔(14),所述容纳腔(14)中设置有第三柔性囊(15),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3)确定患者处于癫痫发作状态的情况下,第三柔性囊(15)能够在设定时间周期内,按照排气的方式减小其体积,其中:
所述支撑板体(1)上设置有能够通信地耦合至所述中央处理单元(3)的气泵(17),使得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3)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或者患者处于癫痫发作状态下的情况下,所述中央处理单元(3)能够触发所述气泵(17)工作以将第三柔性囊(15)中的气体排入所述第一柔性囊(6)和/或所述第二柔性囊(7)。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辅助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体(1)上设置有能够与患者的腋下抵靠接触的第一固定部(8)和第二固定部(9),支撑板体(1)配置为其第一端部(1a)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能够增大或减小的工作模式,使得支撑板体(1)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能够增大或减小,其中:
支撑板体(1)的第二端部(1b)上设置有滚动轮(13),使得在所述夹角(α)增大的情况下,所述滚动轮(13)能够抵靠接触至所述地面,并且使得所述第三柔性囊(15)对患者胸腔的压迫程度能够基于夹角(α)的增大而减小。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辅助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监护装置还包括通信地耦合至所述中央处理单元(3)的驱动部(24),所述驱动部(4)能够连接至所述第一端部(1a),使得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3)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的情况下,中央处理单元(3)能够触发所述驱动部(4)工作以使得所述夹角(α)增大至设定值。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辅助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患者癫痫发作时,所述第一柔性囊(6)和所述第二柔性囊(7)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面部,使得患者能够保持面部朝下的状态,其中:
患者癫痫发作时其头部摆动所施加的作用力能够作用于头部支撑部(4)上以带动所述头部支撑部(4)绕其铰接点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旋转。
9.一种适用于癫痫患者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理装置至少包括:支撑板体(1),其能够呈平板状;
传感单元(2),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体(1)上以对患者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
中央处理单元(3),其能够通信地耦合至所述传感单元(2),其中,在所述中央处理单元(3)基于所述生理数据确定患者具有癫痫发作趋势的情况下,中央处理单元(3)能够触发报警单元(20)报警,
所述头部支撑部(4)能够响应于所述报警信息而向患者的面部施加彼此相向的第一作用力和第二作用力,其中:
所述支撑板体(1)配置为其第一端部(1a)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能够增大或减小的工作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头部支撑部(4)的第一侧(4a)设置有第一柔性囊(6),头部支撑部(4)的与所述第一侧(4a)相对的第二侧(4b)上设置有第二柔性囊(7),所述遮挡部(24)至少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囊(6)之上的第一遮挡体(2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柔性囊(7)之上的第二遮挡体(22),其中:
在所述第一柔性囊(6)充气膨胀以对患者的面部施加所述第一作用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遮挡体(21)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第一眼部,或者,在所述第二柔性囊(7)充气膨胀以对患者的面部施加所述第二作用力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遮挡体(22)能够抵靠接触至患者的第二眼部。
CN202010272098.1A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4498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72098.1A CN111449852B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72098.1A CN111449852B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9852A true CN111449852A (zh) 2020-07-28
CN111449852B CN111449852B (zh) 2022-04-26

Family

ID=71671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7209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449852B (zh) 2020-04-08 2020-04-08 一种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49852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43491Y (zh) * 1992-11-26 1993-10-13 林大全 多功能急救担架
US5613252A (en) * 1994-08-12 1997-03-25 Yu; Cheng-Nan Multipurpose sickbed
WO2000072731A1 (en) * 1999-05-26 2000-12-07 Seung Ho Park Pillow by which a user can easily convert lying posture
CN201743873U (zh) * 2010-07-30 2011-02-16 王军 小儿眼科手术用头部固定装置
CN103476326A (zh) * 2011-01-28 2013-12-25 纽罗斯凯公司 用于病发作检测和监控的干式传感器eeg/emg和运动传感系统
CN105266818A (zh) * 2015-11-09 2016-01-2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癫痫患者部分运动性发作可穿戴监测仪
CN105760861A (zh) * 2016-03-29 2016-07-13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数据的癫痫发作监控方法及系统
CN206809409U (zh) * 2017-01-09 2017-12-29 杨燕雯 癫痫病人护理装置
CN110013249A (zh) * 2019-03-19 2019-07-16 西北大学 一种便携式可调式的头戴癫痫监测仪
CN110464340A (zh) * 2019-08-07 2019-11-19 温州市中心医院 一种新型脑电图监测仪
CN209864339U (zh) * 2019-04-03 2019-12-31 李大伟 一种应用多种药物治疗的癫痫病人专用担架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43491Y (zh) * 1992-11-26 1993-10-13 林大全 多功能急救担架
US5613252A (en) * 1994-08-12 1997-03-25 Yu; Cheng-Nan Multipurpose sickbed
WO2000072731A1 (en) * 1999-05-26 2000-12-07 Seung Ho Park Pillow by which a user can easily convert lying posture
CN201743873U (zh) * 2010-07-30 2011-02-16 王军 小儿眼科手术用头部固定装置
CN103476326A (zh) * 2011-01-28 2013-12-25 纽罗斯凯公司 用于病发作检测和监控的干式传感器eeg/emg和运动传感系统
CN105266818A (zh) * 2015-11-09 2016-01-2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癫痫患者部分运动性发作可穿戴监测仪
CN105760861A (zh) * 2016-03-29 2016-07-13 华东师范大学 一种基于深度数据的癫痫发作监控方法及系统
CN206809409U (zh) * 2017-01-09 2017-12-29 杨燕雯 癫痫病人护理装置
CN110013249A (zh) * 2019-03-19 2019-07-16 西北大学 一种便携式可调式的头戴癫痫监测仪
CN209864339U (zh) * 2019-04-03 2019-12-31 李大伟 一种应用多种药物治疗的癫痫病人专用担架
CN110464340A (zh) * 2019-08-07 2019-11-19 温州市中心医院 一种新型脑电图监测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9852B (zh) 2022-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17877B2 (ja) 自動小児除細動器
US7789837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CN101389268B (zh) 持续监测osdb并递送音频刺激治疗的体外设备
US7575005B2 (en) Mask assembly with integrated sensors
US20070208269A1 (en) Mask assembly,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occurrence of respiratory events using frontal electrode array
WO2017119638A1 (ko) 실시간 수면장애 감시 장치
KR102193742B1 (ko) IoT 기반 원격 수면 관리 모니터링 시스템
KR20190098400A (ko) 재활치료용 고압산소치료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0946721B (zh) 一种神经内科睡眠监测急救装置
CN210096116U (zh) 神经内科护理专用椅
CN111449863B (zh) 一种适用于卧床患者的内科用护理系统
CN111449852B (zh) 一种内科患者用辅助监护装置
KR20100119249A (ko) 코골이 베개
Ali et al. Smart pillow: Sleep apnea monitoring & minimization device
CN211705103U (zh) 一种能够改善使用者睡眠状态的护理床
US2023007889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ventilatory depression and for prompting a patient to breathe
CN111419514B (zh) 一种新型带监测报警功能的防误触手部约束装置和约束系统
CN115427000A (zh) 一种具有动态适配的便携式自动救生系统
CN113786171B (zh) 一种舌苔检测装置及应用方法
CN213311575U (zh) 一种院前急救背心
CN111437095B (zh) 防误触智能自锁止限位腕带和限位系统
CN218792961U (zh) 一种智能牵引角度传感装置
CN109223287A (zh) 一种手臂骨折病人手臂固定装置
EP4324437A1 (en)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 for sleep apnoea and hypopnoea
CN218306007U (zh) 一种面部肌肉训练用球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