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5958B - 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5958B
CN111435958B CN201911364636.3A CN201911364636A CN111435958B CN 111435958 B CN111435958 B CN 111435958B CN 201911364636 A CN201911364636 A CN 201911364636A CN 111435958 B CN111435958 B CN 1114359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lling
mobile phone
frame
strok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646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35958A (zh
Inventor
郑五妹
于树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ul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21407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98995A/zh
Priority to CN202110005230.7A priority patent/CN112637400A/zh
Priority to CN201911364636.3A priority patent/CN1114359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359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59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35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59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18Telephone s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ships, mines, or other places exposed to adverse environment
    • H04M1/185Improving the rigidity of the casing or resistance to shoc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49Details of the mecha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ousing parts or relating to the method of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讯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其包括手机主体、防摔边框、防摔脚、电动锁定机构及感应手机主体下落状态的重力加速传感器;当手机处于初始模式时外轮廓顺滑,且防摔边框由电动锁定机构锁定于行程始端,防摔脚收纳于槽座中且由防摔边框束缚;当电动锁定机构解除对防摔边框的锁定后,手机将切换至防摔模式,防摔边框与手机主体呈交叉状,防摔脚延伸至手机主体的角部外侧,以阻止手机主体与地面直接接触。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结构紧凑,防摔性能优良,可兼顾基本性能,其外观与现有手机的主流设计一致,复合大众审美,防摔功能部件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施且稳定性强,具有良好的实施前景。

Description

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通讯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其已不单单作为移动通讯设备使用,更是从多个方面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可谓当今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目前的手机为了提升图像视觉效果、操作性、便携性及功能拓展性等方面的性能,通常以大屏幕、轻薄化为主流设计,随之而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即现有手机的防摔性能很差,尤其本身较为脆弱且暴露面积较大的屏幕部分极易碎裂,碎屏险的推出也证实了这一问题的高发性,屏幕是高端智能手机中体现科技含量的核心部件之一,通常造价不菲,一旦碎裂无法修复,通常需更换整套屏幕组件,于使用者是一种较大的经济损失,于社会则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通常,人们会通过贴防护膜、安装保护壳等手段,为自用的手机提供必要的防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机的防摔性能,但是以牺牲图像视觉效果、触屏灵敏度、散热效果、便携性等性能为代价,显然与现有手机的设计初衷相悖。由此可见,在保证手机综合性能的前提下,提高手机的防摔性能是十分必要且极具意义的,是未来手机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
在文献记载的现有技术中,与手机防摔性相关的技术方案并不鲜见,且所采用的防摔机理不一,不可置否,有些技术方案在理论上可实现较好的防摔效果,但由于存在涉及的机动部件结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高,实施难度大,或是防摔功能只能启用极为有限的次数等不足,而实用性较差且不够美观,仍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在现有手机上得以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防摔性能,对其他基本性能不利影响小,且外形美观的手机。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其包括手机主体,手机主体内设有主处理器,前侧为屏幕,其特征在于:
手机主体外设置有一呈闭环状的防摔边框,防摔边框经两个对称设置在手机主体上的支撑轴支撑而具有一个旋转行程;防摔边框位于行程始端时,其套置在手机主体的上、下、左、右四周外侧,当防摔边框旋转至行程终端时,其与手机主体呈交叉状而伸展至手机主体的前侧与后侧;两支撑轴处各安设有用于驱使防摔边框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的弹性部件;
手机主体的四个角部各设有一开设在侧壁上的槽座,槽座内设有一经转轴固定而具有一旋转行程的防摔脚,当防摔脚处于行程始端时,其收纳于槽座中,当防摔脚处于行程终端时,其外端延伸至手机主体的角部外侧,槽座处设有驱使防摔脚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的弹性部件,当防摔脚与防摔边框均处于各自行程始端时,防摔脚受防摔边框束缚而无法向行程终端方向旋转,此时手机为初始模式且外轮廓顺滑;当防摔边框向行程终端旋转后,四个防摔脚将失去束缚而分别向行程终端旋转,此后手机将切换至防摔模式;
手机主体上设置有一电动锁定机构,电动锁定机构由主处理器控制工作状态,其可将防摔边框锁定于行程始端并可解除对防摔边框的锁定;
手机主体内部安设有一重力加速传感器,主处理器可借助重力加速传感器来监测手机主体的自由下落状态,主处理器内预设有一时间阈值T1,当主处理器监测到手机主体以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且下落持续时间T2等于T1时,将调控电动锁定机构的工作状态,以解除对防摔边框的锁定,此后手机切换为防摔模式,防摔边框及四个防摔脚将处于行程终端,以阻止手机主体任一部位与地面直接接触。
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的工作原理及防摔机理为:
本手机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维持初始模式,即防摔边框套置在手机主体的外侧四周,防摔脚则收纳于手机主体四个角部的槽座内,此状态下本手机外形平顺圆滑,整体外观和使用方式与现有手机无异,此状态下防摔边框与防摔脚占用的空间较小且防摔边框可对手机主体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当主处理器监测到手机下落且达到一定高度后,将使手机切换并瞬间达到防摔模式,即防摔边框与防摔脚将分别旋转至各自行程终端,以阻止手机主体与地面直接接触,由于防摔边框呈框状且与手机主体转动连接,防摔脚与手机主体亦采用转动连接,当防摔边框和防摔脚接触地面后均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与旋转,基于防摔边框与防摔脚的上述特性,当手机摔落着地时,防摔边框与防摔脚可对撞击力进行良好的缓冲,以减少手机主体的受力,由此实现良好的防摔性能,避免手机主体内部元件受损,尤其可最大限度的避免屏幕碎裂;在防摔模式下,可手动将防摔脚及防摔边框调节至行程始端,并借助电动锁定机构将防摔边框锁定,即将手机还原至初始模式。
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的有益效果为:
由于作为实现防摔功能核心部件的防摔边框与防摔脚采用了精妙的设计,提高防摔性能的同时并不会对手机的其他基本性能构成不利影响,同时防摔边框与防摔脚可采用低密度、高强度的弹性材质制成并结合紧凑的结构设计,进一步降低本手机与现有手机的外形差异,以符合大众的使用习惯,并降低防摔边框与防摔脚对手机便携性及操作便捷性的影响;由于本手机的防摔功能完全基于机械原理实现,防摔边框与防摔脚可手动复位至各自行程始端,使手机由防摔模式还原至初始模式,使得本手机防摔功能的使用次数并无限制。在本手机中,重力加速传感器是实现防摔功能的核心部件之一,虽然其造价较为昂贵,但其还可兼负除防摔功能之外的其他众多功能,可物尽其用的提升本手机的性价比,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实现防摔功能所需要的成本投入,与此同时,在现有的诸多高端智能手机中,重力加速传感器实为标配元件,使得本防摔方案更容易低成本实施。综上所示,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结构紧凑,防摔性能优良,可兼顾手机的其他基本性能,且其外观与现有手机的主流设计一致,复合大众审美,防摔功能部件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容易实施且稳定性强,因此具有良好的实施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在初始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实施例1中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内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实施例1中防摔脚处于行程始端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防摔脚处于行程终端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在防摔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在防摔模式下以不同情形着地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防摔边框、手机主体、支撑轴及弹性部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电动锁定机构将防摔边框锁定于行程始端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电动锁定机构解除对防摔边框锁定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主动边框可经单向同步机构驱动被动边框旋转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初始模式下将被动边框旋转至手机主体后侧的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被动边框作为简易支架使用的状态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主动边框、被动边框及单向同步机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2中被动边框位于行程始端时由防摔脚提供定位的改进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3中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的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3中支撑轴、拉线、弹簧柱塞及防摔脚的配合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3中被动边框作为简易支架使用的状态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4中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增设定位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4中手机主体、定位机构及被动边框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1、支撑轴,2、防摔边框,201、主动边框,202、被动边框,3、手机主体,4、屏幕,5、槽座,6、防摔脚,7、重力加速传感器,8、电动锁定机构,801、球形端,802、线圈,803、锁定销,804、永磁体,805、套筒,9、轴座,10、扭力弹簧,11、转轴,12、扭簧,13、定位坑,14、单向同步机构,141、弧形槽,142、凸柱,15、定位凸起,16、定位槽,17、弹簧柱塞,18、拉线,19、定位孔,20、柱销,21、磁片,22、铁片,23、微型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看图1-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其包括手机主体3、防摔边框2、防摔脚6、电动锁定机构8及重力加速传感器7;
参看图1所示,所述的手机主体3内设有主处理器,前侧设置有屏幕4;
参看图1、2、6所示,所述的防摔边框2呈闭环状,设置在手机主体3外,其经两个对称设置在手机主体3上的支撑轴1提供支撑,从而具有一个旋转行程;当防摔边框2位于行程始端时,其套置在手机主体3的上、下、左、右四周外侧;当防摔边框2旋转至行程终端时,其与手机主体3呈交叉状而伸展至手机主体3的前侧与后侧;两支撑轴1处各安设有弹性部件,弹性部件用于驱使防摔边框2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
参看图2、4、5、6所示,所述的防摔脚6设置有四个,手机主体3的四个角部各设有一开设在侧壁上的槽座5,四个防摔脚6分别经转轴11固定于四个槽座5内,使得防摔脚6绕转轴11具有一旋转行程,当防摔脚6处于行程始端时,其收纳于槽座5中,当防摔脚6处于行程终端时,其外端延伸至手机主体3的角部外侧,槽座5处设有一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可驱使防摔脚6由行程始端旋转至行程终端,就现有技术而言,该弹性部件可基于套置在转轴11外的扭力弹簧10或设置在防摔脚6与槽座5之间的弹片来进行实施;当防摔脚6与防摔边框2均处于各自行程始端时,防摔脚6受防摔边框2束缚而无法向行程终端方向旋转,此时手机为初始模式,在此状态下,手机的外轮廓平顺圆滑,即手机的外部不存在突兀结构,由此保证本手机正常使用过程中的外观及手持手感与现有手机无异;当防摔边框2向行程终端旋转后,四个防摔脚6将失去束缚而分别向各自行程终端旋转,此后手机将达到防摔模式,即防摔边框2和四个防摔脚6均处于各自的行程终端;
参看图1、2、6所示,所述的电动锁定机构8安置在手机主体3上,其由主处理器控制工作状态;电动锁定机构8可将防摔边框2锁定于行程始端而使手机维持在初始模式,当电动锁定机构8解除对防摔边框2的锁定后,手机将自动切换并达到防摔模式;
参看图2、6所示,所述的重力加速传感器7设置在手机主体3内部,其与主处理器可进行信号传输,使得主处理器借助重力加速传感器7能够监测手机主体3的自由下落状态;主处理器内预设有一时间阈值T1,当主处理器监测到手机主体3以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且下落持续时间T2等于T1时,将调控电动锁定机构8的工作状态,以解除对防摔边框2的锁定,此后手机将自动快速的切换为防摔模式,即防摔边框2及四个防摔脚6将快速的达到各自的行程终端,以阻止手机主体3任一部位与其下侧的地面直接接触。
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的工作原理及防摔机理为:
参看图1、2所示,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电动锁定机构8对防摔边框2提供锁定作用,使本手机维持初始模式,即防摔边框2套置在手机主体3的外侧四周,防摔脚6则收纳于手机主体3四个角部的槽座5内,此状态下本手机的整体外形平顺圆滑,整体外观、使用方式及手持感与现有手机差异较小,防摔边框2套置在手机主体3的四周还可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参看图6、7所示,当主处理器监测到本手机下落且达到一定高度后,此时说明存在摔坏的风险,主处理器将调控电动锁定机构8的工作状态以解除对防摔边框2的锁定,防摔边框2与四个防摔脚6将在各自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快速及时的旋转至各自的行程终端,使手机达到防摔模式,以阻止手机主体3与地面直接接触,由于防摔边框2呈框状且与手机主体3转动连接,防摔脚6与手机主体3亦采用转动连接,当防摔边框2与防摔脚6接触地面后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与旋转,基于防摔边框2与防摔脚6的上述特性,当手机摔落着地时,防摔边框2与防摔脚6可对撞击力进行良好的缓冲,以减少手机主体3的受力,进而保证了手机主体3内部元件及屏幕4的安全,最终实现良好的防摔性能,尤其可最大限度的避免屏幕4碎裂。在防摔模式下,可手动将防摔边框2与防摔脚6复位至各自的行程始端,并借助电动锁定机构8将防摔边框2进行锁定,即将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还原至初始模式。
参看图1、2所示,一般而言,依照现有手机的设计习惯,开关键、音量键、耳机孔及电源孔等功能部件会设置在手机主体3的侧壁上,本手机应避免在初始模式下上述功能部件被防摔边框2遮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将开关键、音量键、耳机孔及电源孔等功能部件设置在防摔边框2不会覆盖的手机主体3侧面区域,同时也可在防摔边框2上开设相应的缺口、孔,以保证位于手机主体3侧壁的上述功能部件可得以暴露。
参看图3、8所示,在上述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中,防摔边框2、手机主体3、支撑轴1及弹性部件之间的具体配合结构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优先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实施:
所述手机主体3在相对两侧中部各设置一轴座9,支撑轴1与轴座9配合且仅可相对旋转,防摔边框2的两个边部与两支撑轴1分别连接而使得防摔边框2整体可绕轴座9进行旋转,防摔边框2与手机主体3之间通过设置限位机构的方式使防摔边框2仅可在旋转行程内进行旋转;支撑轴1处的弹性部件采用扭簧12,其安置在轴座9内且环绕在支撑轴1外,可驱使支撑轴1带动防摔边框2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为了确保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在防摔模式下落时,防摔边框2着地后,能够尽可能的向行程始端方向旋转,以借助弹性部件的弹力对冲击力进行缓冲,防摔边框2的旋转行程所对应的旋转角度应小于90度。
参看图6、7所示,众所周知,当手机掉落时,其着地部位存在不确定性,但在本手机的实施过程中,只要结合手机主体3的外形尺寸,对防摔边框2和防摔脚6的尺寸、防摔模式下防摔边框2、防摔脚6及手机主体3的相对位置等结构参数进行科学调试,是可以保证本手机落地时手机主体3任何部位都不会与地面直接接触的,即实现防摔边框2与防摔脚6在防摔模式下可阻止下落的手机主体3任一部位与地面直接接触,对手机主体3提供无死角的全方位防摔防护的技术目的。
参看图1、2、6所示,在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中,电动锁定机构8由主处理器控制工作状态,其一方面可将防摔边框2锁定于行程始端而使手机维持初始模式,其另一方面可根据主处理器的指令来解除对防摔边框2的锁定作用,使手机切换为防摔模式;就现有技术而言,电动锁定机构8可基于驱动机构与锁定机构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且均可较好的实现前述功能,但为了使电动锁定机构8的结构更加紧凑,响应速度更快,优先采用如下结构进行实施:
参看图9、10所示,所述的电动锁定机构8包括一固定于手机主体3内且由软铁制成的套筒805,套筒805外缠绕有线圈802而使两者构成一电磁铁装置,线圈802的通电状态受主处理器控制;一锁定销803从套筒805中穿过,两者可轴向相对移动但不会脱离;锁定销803外端为球形端801,里端则位于套筒805内侧且固定有一呈环形的永磁体804;手机主体3的侧壁上开设有供球形端801穿过的过孔,防摔边框2的内侧壁上开设有一定位坑13;当防摔边框2位于行程始端且线圈802未通电时,永磁体804吸附在套筒805上,球形端801延伸在手机主体3外并落入定位坑13内,此时弹性部件所提供的力无法驱使防摔边框2旋转,即手机维持初始模式;在初始模式下,当且仅当主处理器监测到手机主体3以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且下落持续时间T2等于T1时,线圈802才会短暂通电,届时套筒805将瞬间产生磁场而驱使永磁体804向里移动,球形端801将从定位坑13中脱离而解除对防摔边框2的锁定,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将切换至防摔模式;在防摔模式下,手动驱使防摔边框2向行程始端旋转时,球形端801受力后将克服永磁体804与套筒805之间的吸力而向里回缩,待防摔边框2达到行程始端时,球形端801将自动落入定位坑13内而将防摔边框2锁定,即将手机还原至初始模式;
当电动锁定机构8采用上述结构后,其仅在手机切换防摔模式的短暂时间内消耗电能,加之其动力基于电磁转换效应所实现,故电动锁定机构8工作过程中的电量消耗极小且响应速度极快;由于套筒805与锁定销803采用穿插结构,使得电动锁定机构8结构紧凑,体积小巧,占用手机主体3内空间较小;手动将手机还原至初始模式时,无需对电动锁定机构8进行额外的操作,方便快捷。
参看图2、3所示,在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中,重力加速传感器7是实现防摔功能的核心部件之一,虽然其造价较为昂贵,但其还可兼负除防摔功能之外的其他众多功能,可物尽其用的提升本手机的性价比,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实现防摔功能所需要的成本投入;与此同时,在现有的诸多高端智能手机中,重力加速传感器7实为标配元件,可直接将其功能拓展而用于本防摔方案中,使得本方案的实施更加更容易,实现成本更加低廉。
在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中,主处理器内预设有一时间阈值T1,时间阈值T1作为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判断是否开启防摔模式的时间参照值;当手机主体3以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且下落的持续时间T2小于T1时,说明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下落的高度较小,并不存在摔坏的风险,并且也有可能是使用者有意为之,比如人们通常习惯将手机直接扔在床上或沙发上时,此种情况下手机并不会切换至防摔模式,避免给使用者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当手机主体3以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且下落的持续时间T2等于T1时,说明手机下落的高度较大且存在继续加速下落的可能性,此种情况下被摔坏的风险极高,手机将切换至防摔模式来提高防摔性能。至于时间阈值T1的具体数值,可结合大众的使用习惯、本手机在初始模式下本身所具有的抗摔性能、由初始模式达到防摔模式所需时间等因素,进行多次调试来明确一个合理的数值。
在上述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中,防摔边框2与防摔脚6可采用低密度、高强度的材质制成并结合紧凑的结构设计,进一步降低本手机与现有手机的外形差异,以符合大众的使用习惯,并降低防摔边框2与防摔脚6对本手机便携性及操作便捷性的不利影响;同时防摔边框2与防摔脚6所采用的制作材料还应具有良好的弹性,以进一步提高手机落地时对撞击力的缓冲效果。
基于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所采用的结构,当其摔落着地时,手机主体3的受力主要集中在与两支撑轴1及四个防摔脚6的接触部位,故为了进一步提高本手机的整体防摔性能,手机主体3在安置两支撑轴1及四个防摔脚6的部位应采用加厚或增设加强筋等手段来保证上述局部的强度,以提高手机的整体使用寿命。
本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结构紧凑,防摔性能优良,可兼顾手机的其他基本性能,且其外观与现有手机的主流设计一致,复合大众审美及使用习惯,防摔功能部件的结构较为简单,容易实施且稳定性强,同时其防摔功能完全基于机械原理实现,防摔功能的使用次数并无限制,因此具有良好的实施前景。
实施例2
人们通常喜欢在手机的后侧安装简易支架,借助简易支架可将手机横向倾斜放置在桌面上,以便在观看电影等操作时不必长时间的手持,给人们带来更轻松舒适的享受。目前,一般较为优质的简易支架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机的便携性,而同时简易支架通常采用胶体与手机粘合固定,连接方式并不稳定,极易从手机上脱离,且脱落后会在手机后侧留下难以祛除的胶痕。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公开的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的结构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可以克服现有手机与简易支架配合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所采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参看图11、12、13所示,所述的两支撑轴1分别位于手机主体3的上端中部与下端中部;防摔边框2由形状对称且均呈弓形的主动边框201与被动边框202构成,主动边框201的两端与被动边框202的两端均由两支撑轴1支撑而使主动边框201与被动边框202各具有一独立的旋转行程,电动锁定机构8及两支撑轴1处的弹性部件仅作用于主动边框201,主动边框201与被动边框202之间设有一单向同步机构14;手机处于初始模式时,主动边框201与被动边框202位于各自行程始端且各将两相邻的防摔脚6束缚于行程始端,即防摔边框2整体位于行程始端;当电动锁定机构8解除对主动边框201的锁定后,主动边框201将通过单向同步机构14驱使被动边框202与其共同旋转至各自的行程终端,即防摔边框2整体旋转至行程终端,手机切换至防摔模式,此时主动边框201与被动边框202分别位于手机主体3的前侧与后侧;与被动边框202对应的两防摔脚6结构对称;在初始模式下,可手动将被动边框202旋转至手机主体3后侧且此过程中单向同步机构14不会驱使主动边框201旋转,此后手机主体3可由位于其后侧的被动边框202及从两角部延伸而出的防摔脚6提供支撑而横向倾斜放置于桌面上。
当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后,防摔边框2不仅仅在防摔模式中起到防护作用,还可对被动边框202进行简单的手动操作,而使其作为简易支架来为手机主体3从后侧提供支撑,使手机主体3能够横向倾斜放置于桌面上,通过调节被动边框202与手机主体3的角度,即可调节手机主体3放置于桌面时的倾斜角度,方便实用。而与此同时,在手持手机时,也可将被动边框202手动旋转至手机主体3后侧,使被动边框202套在手上,由此起到一定的防掉效果。此外,当人为将被动边框202旋转至手机主体3后侧时,对应的两防摔脚6将会自动旋转至行程终端,虽然此状态下对应的两防摔脚6伸展至手机主体3外部,但并不影响手机放置在桌面后的使用效果,反而伸出的两防摔脚6可起到支腿与防滑的作用,使人们更加舒适的观看屏幕4画面。
参看图11、12所示,在上述结构中,主动边框201与被动边框202之间设有一单向同步机构14,该单向同步机构14的设置用意在于,一方面,当手机由初始模式切换防摔模式时,电动锁定机构8解除对防摔边框2的锁定后,单向同步机构14可保证主动边框201与被动边框202同步旋转,进而保证防摔边框2能够整体到达行程终端位置;另一方面,当手机处于初始模式时,单向同步机构14允许被动边框202在主动边框201保持在行程始端的情况下旋转至手机主体3后侧,以实现其作为简易支架使用的目的;
参看图11、12、14所示,基于单向同步机构14的上述设置用意,其采用现有技术具有较多的实施方式,比如单向同步机构14可由滑动配合的弧形槽141与凸柱142构成,弧形槽141与凸柱142分别设置在主动边框201与被动边框202铰接处的两向对面上,弧形槽141与支撑轴1两者中心轴重合;在初始模式下,当主动边框201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时,凸柱142与弧形槽141的端部抵顶而保证被动边框202随主动边框201同步旋转,而当手动旋转被动边框202时,凸柱142在弧形槽141内滑动而使得被动边框202不会驱使主动边框201旋转,由此即可实现单向同步机构14的上述设置目的。
参看图13所示,通常来讲,被动边框202仅需在防摔模式中及作为简易支架使用时方位于手机主体3的后侧,而在其他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应处于行程始端,如手机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被动边框202时不时的从行程始端自主脱离,势必会给使用者带来的一定的困扰。在上述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中,在初始模式下,被动边框202对应的两防摔脚6具有向行程终端旋转的趋势,进而可对被动边框202施以一定的作用力,可借此为位于行程始端的被动边框202提供一定的定位作用,使被动边框202不会自主的脱离行程始端;与此同时,为了提高防摔脚6对被动边框202的定位效果,还可对被动边框202及其对应的两防摔脚6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如图15所示,所述的被动边框202的内侧开有两定位槽16,与被动边框202对应的两防摔脚6上各设有球面状的定位凸起15;当被动边框202与对应的两防摔脚6均处于始端位置时,两防摔脚6抵顶被动边框202内侧而被被动边框202束缚在行程始端,同时,两定位凸起15恰好落入两定位槽16内,由此将被动边框202限定在其行程始端;
在被动边框202与两防摔脚6所采用的上述结构中,两防摔脚6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而具有向行程终端旋转的趋势,因此防摔脚6、定位凸起15可为被动边框202提供适当的定位作用;一方面,使得手机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被动边框202保持在行程始端而不会自主脱离,另一方面,使得在切换防摔模式时,被动边框202受主动边框201驱使后,可通过自身形变而脱离定位凸起15的定位作用,从而可随主动边框201同步旋转;另外,可手动驱使被动边框202脱离防摔脚6的定位作用,以将被动边框202旋转至手机主体3后侧而充当简易支架使用。
此外,参看图13所示,当将被动边框202旋转至手机主体3后侧作为简易支架使用时,其与手机主体3应能够维持调整好后的角度,以便手机主体3能够稳定的保持预期的倾斜角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对被动边框202的旋转阻力进行合理的调试,来较好的实现上述效果。
实施例3
参看图13所示,在实施例中2公开的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中,当将被动边框202作为简易支架使用时,对应的两防摔脚6会延伸至手机主体3的外部,虽然这一现象并不会对手机的使用效果造成实质影响,但手机在该状态下的外观并非能够被大众所接受。为此,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公开的手机的结构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以克服前述不足,所采用的改进结构为:
参看图16、17所示,被动边框202所对应的两防摔脚6的侧壁上各开设有一定位孔19,而上述两防摔脚6对应的槽座5处各设有一弹簧柱塞17,两弹簧柱塞17的柱销20各经一拉线18与相近的支撑轴1连接,两支撑轴1与主动边框201无法相对旋转;当主动边框201处于初始位置时,拉线18不对柱销20构成牵引,当上述两防摔脚6旋转至行程始端后,弹簧柱塞17将对应的定位孔19配合而阻止防摔脚6向行程终端方向旋转;当主动边框201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后,弹簧柱塞17的柱销20受拉线18牵拉而无法与定位孔19配合,此后两弹簧柱塞17不再对对应两防摔脚6的旋转构成阻碍。
由此一来,如图16、17、18所示,当手机在初始模式下,将被动边框202旋转至手机主体3后侧作为简易支架使用时,由于主动边框201处于行程始端,此时被动边框202所对应的两防摔脚6在弹簧柱塞17与定位孔19的作用下仍保持在各自的行程始端,即收纳于对应的槽座5内,并不会延伸至手机主体3外部,以保证此状态下手机的外形符合大众审美;而当手机由初始模式切换防摔模式时,主动边框201与被动边框202由各自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两支撑轴1则经拉线18牵拉两弹簧柱塞17的柱销20,使两柱销20与两定位孔19脱离,进而解除对对应防摔脚6的锁止作用,由此可保证被动边框202所对应的两防摔脚6可旋转至行程终端。
实施例4
参看图15所示,在实施例中2公开的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实施方案中提及,手机在初始模式中,被动边框202可由对应的两防摔脚6提供一定的定位作用,从而可保证被动边框202不会自主的从行程始端脱离,同时还公开了基于防摔脚6与被动边框202的配合关系提升定位效果的改进结构,这一实施方式虽然能够实现预期技术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由于被动边框202位于行程始端时由防摔脚6提供了一定的定位作用,当手机由初始模式切换防摔模式时,需要为被动边框202提供更大的驱动力来克服上述定位作用,显然提高了对支撑轴1处弹性部件的弹力要求,同时也提高了对支撑轴1、主动边框201、被动边框202、手机主体3及电动锁定机构8等关联部件的强度要求,通常需采用增大部件尺寸的方式来实现前述性能的提高,使得上述部件不再小巧紧凑;此外,本手机的防摔功能基于可循环使用而进行设计,在防摔模式下理应可手动还原至初始模式,当提高支撑轴1处弹性部件弹力后,使得手机由防摔模式还原至初始模式的手动操作不再简便。为此,本实施例在实施例2公开的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的结构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以克服上述不足;所采用的具体方案为:
参看图19、20所示,所述的被动边框202与手机主体3之间设有一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由固定于被动边框202的磁片21、固定在手机主体3上的铁片22、位于手机主体3内而用于磁化铁片22的微型电磁铁23构成,微型电磁铁23的通电状态由主处理器控制;在初始模式下,微型电磁铁23处于未通电状态时,磁片21与铁片22紧密吸附而将被动边框202定位于行程始端,当且仅当主处理器监测到手机主体3以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且下落持续时间T2等于T1时使微型电磁铁23短暂通电,届时微型电磁铁23将瞬间产生磁场而驱使磁片21与铁片22脱离,即驱使被动边框202向行程终端旋转;微型电磁铁23处于未通电状态时,可手动驱使被动边框202挣脱磁片21与铁片22的吸力而向后旋转,即作为简易支架使用;
当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采用上述结构后,手机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处于初始模式,微型电磁铁23处于未通电状态,定位机构可为被动边框202提供适当的定位力,避免被动边框202从行程始端自主脱离;当手机由初始模式切换防摔模式时,微型电磁铁23将处于通电状态,此时定位机构不再阻止被动边框202向行程终端旋转,反而会施加一定的助力,使被动边框202更快的旋转至行程终端,由此一来,降低了由初始模式切换为防摔模式时,所需为被动边框202提供的驱动力,解决本实施例欲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Claims (1)

1.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其包括手机主体,手机主体内设有主处理器,前侧为屏幕,其特征在于:
手机主体外设置有一呈闭环状的防摔边框,防摔边框经两个对称设置在手机主体上的支撑轴支撑而具有一个旋转行程;防摔边框位于行程始端时,其套置在手机主体的上、下、左、右四周外侧,当防摔边框旋转至行程终端时,其与手机主体呈交叉状而伸展至手机主体的前侧与后侧;两支撑轴处各安设有用于驱使防摔边框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的弹性部件;手机主体在相对两侧中部各设置一轴座,支撑轴与轴座配合且仅可相对旋转,防摔边框的两个边部与两支撑轴分别连接而使得防摔边框整体可绕轴座进行旋转,防摔边框与手机主体之间通过设置限位机构的方式使防摔边框仅可在旋转行程内进行旋转;支撑轴处的弹性部件采用扭簧,扭簧安置在轴座内且环绕在支撑轴外,可驱使支撑轴带动防摔边框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防摔边框的旋转行程所对应的旋转角度应小于90度;
手机主体的四个角部各设有一开设在侧壁上的槽座,槽座内设有一经转轴固定而具有一旋转行程的防摔脚,当防摔脚处于行程始端时,其收纳于槽座中,当防摔脚处于行程终端时,其外端延伸至手机主体的角部外侧,槽座处设有驱使防摔脚由行程始端向行程终端旋转的弹性部件,当防摔脚与防摔边框均处于各自行程始端时,防摔脚受防摔边框束缚而无法向行程终端方向旋转,此时手机为初始模式且外轮廓顺滑;当防摔边框向行程终端旋转后,四个防摔脚将失去束缚而分别向行程终端旋转;
手机主体上设置有一电动锁定机构,电动锁定机构由主处理器控制工作状态,其可将防摔边框锁定于行程始端并可解除对防摔边框的锁定;
手机主体内部安设有一重力加速传感器,主处理器可借助重力加速传感器来监测手机主体的自由下落状态,主处理器内预设有一时间阈值T1,当主处理器监测到手机主体以自由落体运动下落且下落持续时间T2等于T1时,将调控电动锁定机构的工作状态,以解除对防摔边框的锁定,此后手机切换为防摔模式,即防摔边框及四个防摔脚将处于行程终端,以阻止手机主体任一部位与地面直接接触。
CN201911364636.3A 2019-12-26 2019-12-26 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Active CN1114359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14079.XA CN112398995A (zh) 2019-12-26 2019-12-26 具备防摔功能的手机
CN202110005230.7A CN112637400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CN201911364636.3A CN111435958B (zh) 2019-12-26 2019-12-26 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4636.3A CN111435958B (zh) 2019-12-26 2019-12-26 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05230.7A Division CN112637400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CN202011214079.XA Division CN112398995A (zh) 2019-12-26 2019-12-26 具备防摔功能的手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5958A CN111435958A (zh) 2020-07-21
CN111435958B true CN111435958B (zh) 2021-03-12

Family

ID=7158096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64636.3A Active CN111435958B (zh) 2019-12-26 2019-12-26 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CN202110005230.7A Withdrawn CN112637400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CN202011214079.XA Withdrawn CN112398995A (zh) 2019-12-26 2019-12-26 具备防摔功能的手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05230.7A Withdrawn CN112637400A (zh) 2019-12-26 2019-12-26 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CN202011214079.XA Withdrawn CN112398995A (zh) 2019-12-26 2019-12-26 具备防摔功能的手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114359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2348B (zh) * 2021-06-15 2024-04-30 湖南科技大学 一种能主动防御的防摔手机壳
CN114630161B (zh) * 2022-02-08 2023-09-08 深圳市旭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控制电视屏幕的同屏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675160U (zh) * 2014-01-14 2014-06-25 沈琦 智能防摔手机套
CN208820851U (zh) * 2018-08-21 2019-05-03 程文豪 一种新型多功能智能防摔手机壳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0515A1 (en) * 2016-03-18 2017-09-21 Oviedo Rosa A Hand glove mobile smartphone anti-drop and anti-theft protector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CN108234710B (zh) * 2018-01-10 2020-06-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CN209089011U (zh) * 2018-12-03 2019-07-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手机防摔支架及防摔手机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675160U (zh) * 2014-01-14 2014-06-25 沈琦 智能防摔手机套
CN208820851U (zh) * 2018-08-21 2019-05-03 程文豪 一种新型多功能智能防摔手机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5958A (zh) 2020-07-21
CN112398995A (zh) 2021-02-23
CN112637400A (zh) 2021-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35958B (zh) 具有防摔功能的手机
CN201267069Y (zh)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11435957B (zh) 一种防摔智能手机
CN204178148U (zh) 屏幕可伸缩的智能手表
CN111435956B (zh) 一种具有防摔功能的智能手机
US20190052738A1 (en) Screen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5776535A (zh) 具有良好防摔性能的手机
TWI59468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CN112055114B (zh) 一种具有智能防摔功能的手机
CN112055112B (zh) 一种智能手机
CN204458809U (zh) 扣合结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CN112055110B (zh) 一种基于重力传感实现防摔的智能手机
CN112055109B (zh) 基于重力传感实现防摔的智能手机
CN108848226A (zh) 一种智能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N112055111B (zh) 一种具有良好抗摔性能的手机
CN209627441U (zh) 一种手机触摸屏的防掉碎结构
CN208609025U (zh) 一种智能终端
CN209300591U (zh) 一种电动摆动助眠床
CN209728365U (zh) 一种便捷显示器
CN205160614U (zh) 多用途开合架防滑落手机后盖壳
US20150211273A1 (en) Bracket and electronic device with the same
CN220147243U (zh) 一种车载支架
CN216435726U (zh) 一种易更换耐高温的硅胶按键
WO2014198208A1 (zh) 配有屏盖的平板式电子装置
CN201340819Y (zh) 多方向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eng Wumei

Inventor after: Yu Shushuai

Inventor before: Yu Shushuai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0000 Room 101, 24 Haoqing 5th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Yu Shushuai

Address before: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dong Huayu college, no.968, Daxue East Road, De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53034

Applicant before: Yu Shushuai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6

Address after: 518000 Block B 509, 339 Blong Road, Ma'antang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GOUL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Room 101, 24 Haoqing 5th Street,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Yu Shushua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