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5856B -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5856B
CN111435856B CN201910028815.3A CN201910028815A CN111435856B CN 111435856 B CN111435856 B CN 111435856B CN 201910028815 A CN201910028815 A CN 201910028815A CN 111435856 B CN111435856 B CN 1114358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antenna port
transmission power
transmitted
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288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35856A (zh
Inventor
管鹏
王晓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Hua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2881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35856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0869 priority patent/WO202014365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4358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58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35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58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0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transmit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4B17/102Power radiated at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36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 or 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第二信号为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SINR;其中,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本申请提供的方法,在计算SINR时将干扰信号和有用号信号的不同发送性质考虑在内,提高SINR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更为具体的,涉及一种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波束质量的测量是利用测量得到的有用信号的功率和干扰信号功率进行直接计算得到信号干扰噪声比,这种方式得到的SINR的准确性比较差,严重的影响了波束质量的评估和波束的选择,因此,如何提高SINR的准确性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测量方法,在计算波束的SINR时,将干扰信号和有用号信号的不同发送性质考虑在内,从而使得计算出的使得SINR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提高SINR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测量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既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芯片。该方法包括: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该第二信号为该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确定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根据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其中,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
第一方面提供的信号测量方法,在计算波束的SINR时,将干扰信号和有用号信号的不同发送性质考虑在内,例如,将发送干扰信号和有用信号使用的不同发射条件或者发射参数考虑在内,尽可能的避免或者降低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不同的发送因素或者发送参数对接收功率的影响,使得接收功率更加真实的反应波束(信道)特征,计算出的SINR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提高SINR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该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该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该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该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为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与该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式相同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第一信号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发射,该第二信号通过第三天线端口和第四天线端口发射时,该确定该第一信号的信噪比,包括:
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满足以下公式:
SINR1=Mean(S1/(I1+N1),S2/(I2+N2))
其中,S1为在该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I1为在该第三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N1为在该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噪声,S2为在该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I2为在该第四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N1为在该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噪声,SINR1为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Mean表示取两个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三天线端口是相同极化。第二天线端口和第四天线端口是相同极化。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确定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包括:
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BDA0001943464850000031
其中,SINR1为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R1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R2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Δ1为该第一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Δ2为该第二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其中,Δ1根据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Δ2根据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N1为在该第一信号的噪声。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接收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时域上,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位于配置的测量时间窗内;和/或在频域上,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位于配置的测量频域范围内。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包括:
在同一波束上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包括:
利用相同的接收面板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射频通道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极化方向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信号CSI-RS或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S/PBCH block;该第二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测量的方法,该方法的执行主体既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网络设备的芯片。该方法包括:配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发送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接收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其中,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
第二方面提供的信号测量的方法,波束的SINR与干扰信号和有用号信号的不同发送性质相关,即SINR综合了发送干扰信号和有用信号使用的不同发射条件或者发射参数的影响,尽可能的避免或者降低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不同的发送因素或者发送参数对接收功率的影响,使得SINR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提高SINR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发送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
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的发送端口数相同;和/或,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的发送极化方向相同;和/或,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相同。
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时域上,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位于配置的测量时间窗内;和/或在频域上,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位于配置的测量频域范围内。
在第二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信号CSI-RS或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S/PBCH block;该第二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可选地,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对该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的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对该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的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模块与通信接口,该处理模块用于控制该通信接口与外部进行通信,该处理模块还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模块与通信接口,该处理模块用于控制该通信接口与外部进行通信,该处理模块还用于实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实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实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例中的出信号测量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发送功率增强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例中的出信号测量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radio,NR)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系统或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ed Node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 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另外,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00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100包括一个网络设备110与多个终端设备120(如图1中所示的终端设备120a和终端设备120b)。网络设备110可以通过多个射频通道同时发送多个模拟波束来为多个终端设备传输数据。如图1所示,网络设备同时发送波束1和波束2,其中波束1用于为终端设备120a传输数据,波束2用于为终端设备120b传输数据。波束1可以称为终端设备120a的服务波束,波束2可以称为终端设备120b的服务波束。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120a和终端设备120b是属于同一个小区的。
理想情况下,波束1的信号到达终端设备120a,波束2的信号到达终端设备120b。
但是,有些情形下,网络设备同时发送的多个波束在终端设备侧会发生干扰。如图2所示,网络设备210同时发送波束3和波束4。波束3为网络设备210调度给终端设备220a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波束,即波束3为终端设备220a的服务波束。波束4为网络设备210调度给终端设备220b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波束,即波束4为终端设备220b的服务波束。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信道环境,波束4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反射,导致波束4(全部或部分)到达终端设备220a。这时,终端设备220a接收到自己的服务波束3,还接收到非服务波束4。对于终端设备220a而言,波束3是服务波束,波束4是干扰波束。在图2示例中,也可以认为波束4是波束3的干扰波束。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终端设备210a和终端设备220b属于同一个小区的。这种情况下,波束4对波束3的干扰被称为小区内干扰。本申请的核心点在于确定第一信号的信噪比,其中,第一信号可以通过上述服务波束发送的,第二信号(也可以称为干扰信号)可以通过上述干扰波束发送的,在终端侧,所述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被同一接收波束接收,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存在干扰,为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对本申请中涉及的几个术语做简单介绍。
1、波束:波束是一种通信资源。波束可以是宽波束,或者窄波束,或者其他类型波束。形成波束的技术可以是波束成形技术(beamforming)或者其他技术手段。波束成形技术可以具体为数字波束成形技术,模拟波束成形技术,混合数字/模拟波束成形技术。不同的波束可以认为是不同的资源。通过不同的波束可以发送相同的信息或者不同的信息。可选的,可以将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通信特征的多个波束视为是一个波束。一个波束内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端口,用于传输数据信道,控制信道和探测信号等。
波束,也可以理解为空间资源,可以是指具有能量传输指向性的发送或接收预编码向量。能量传输指向性可以指在一定空间位置内,接收经过该预编码向量进行预编码处理后的信号具有较好的接收功率,如满足接收解调信噪比等,能量传输指向性也可以指通过该预编码向量接收来自不同空间位置发送的相同信号具有不同的接收功率。同一设备(例如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可以有不同的预编码向量,不同的设备也可以有不同的预编码向量,即对应不同的波束,针对设备的配置或者能力,一个设备在同一时刻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即同时可以形成一个波束或者多个波束。从发射和接收两个角度出发,波束可以分为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
发射波束:是指通过多天线采用波束成形技术发射具有方向性的波束。
接收波束:是指接收信号的方向上也具有指向性,尽可能指向发射波束的来波方向,以进一步提高接收信噪比并避免用户间的干扰。
波束也可以称为空域滤波器(spatial filter),或者空域参数(spatialparameters),发射波束也可以称为空域发射滤波器(spatial domain transmissionfilter),接收波束也可以称为空域接收滤波器。
两个信号的接收波束相同也可以表示为这两个信号通过相同的空域接收滤波器接收。
两个信号的发送波束相同也可以表示为这两个信号通过相同的空域发射滤波器发送。
波束也可以用准共址(quasi-co-location,QCL)相关信息来表示。准共址关系用于表示多个资源之间具有一个或多个相同或者相类似的通信特征,对于具有准共址关系的多个资源,可以采用相同或者类似的通信配置。例如,如果两个天线端口具有准共址关系,那么一个端口传送一个符号的信道大尺度特性可以从另一个端口传送一个符号的信道大尺度特性推断出来。大尺度特性可以包括:延迟扩展,平均延迟,多普勒扩展,多普勒频移,平均增益,空域接收参数(spatial Rx parameter),空域滤波器,发送空域滤波器,接收空域滤波器,终端设备接收波束编号,发射/接收信道相关性,接收到达角,接收机天线的空间相关性,主到达角(Angel-of-Arrival,AoA),平均到达角,AoA的扩展等。
两个信号的接收波束相同也可以表示为这两个信号的天线端口关于空域接收参数准共址。
两个信号的发送波束相同也可以表示为这两个信号的天线端口关于空域发送参数准共址。
2、波束配对关系:即发射波束与接收波束之间的配对关系,也就是空域发射滤波器与空域接收滤波器之间的配对关系。在具有波束配对关系的发射波束和接收波束之间传输信号可以获得较大的波束赋形增益。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通过波束训练来获得波束配对关系。具体地,发送端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参考信号,接收端也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接收参考信号。具体地,发送端可通过波束赋形的方式在空间形成不同指向性的波束,并可以在多个具有不同指向性的波束上轮询,以通过不同指向性的波束将参考信号发射出去,使得参考信号在发射波束所指向的方向上发射参考信号的功率可以达到最大。接收端也可通过波束赋形的方式在空间形成不同指向性的波束,并可以在多个具有不同指向性的波束上轮询,以通过不同指向性的波束接收参考信号,使得该接收端接收参考信号的功率在接收波束所指向的方向上可以达到最大。
3、波束指示信息
波束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传输所使用的波束,包括发送波束和/或接收波束。波束指示信息包括传输配置信息(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or,TCI)和空域关系信息(spatial relation information)。波束指示信息还可以包括波束编号、波束管理资源编号,上行信号资源号,下行信号资源号、波束的绝对索引、波束的相对索引、波束的逻辑索引、波束对应的天线端口的索引、波束对应的天线端口组索引、波束对应的下行信号的索引、波束对应的下行同步信号块的时间索引、波束对连接(beam pair link,BPL)信息、波束对应的发送参数(Tx parameter)、波束对应的接收参数(Rx parameter)、波束对应的发送权重、波束对应的权重矩阵、波束对应的权重向量、波束对应的接收权重、波束对应的发送权重的索引、波束对应的权重矩阵的索引、波束对应的权重向量的索引、波束对应的接收权重的索引、波束对应的接收码本、波束对应的发送码本、波束对应的接收码本的索引、波束对应的发送码本的索引中的至少一种。波束指示信息属于准共址(QCL)指示信息的一种。
4、天线面板(panel)
无线通信的信号需要由天线进行接收和发送,多个天线单元(antenna element)可以集成在一个面板(panel)上。一个射频链路可以驱动一个或多个天线单元。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天线面板,每个天线面板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波束。网络设备也可以包括多个天线面板,每个天线面板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波束。天线面板又可表示为天线阵列(antenna array)或者天线子阵列(antenna subarray)。一个天线面板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阵列/子阵列。一个天线面板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晶振(oscillator)控制。射频链路又可以称为接收通道和/或发送通道,接收机支路(receiver branch)等。一个天线面板可以由一个射频链路驱动,也可以由多个射频链路驱动。因此本申请中的天线面板也可以替换为射频链路或者驱动一个天线面板的多个射频链路或者由一个晶振控制的一个或多个射频链路。
5、波束管理
波束管理包含配置波束管理资源、测量和选择波束、波束上报等环节。具体如下。
(1)配置波束管理资源
波束管理资源是用于测量波束质量的资源。波束测量,即通过测量参考信号获得波束质量信息,用于衡量波束质量的参数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receiving power,RSRP),但不限于此。例如,波束质量也可以通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信号与干扰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块误码率(blockerror rate,BLER),信号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等参数衡量。波束质量的参数主要指物理层测量参数,也称为层一(Layer 1,L1)测量参数,包括层一参考信号接收功率(L1-RSRP),层一信号与干扰噪声比(L1-SINR)等,但不限于此。例如,用于衡量波束质量的参数也可以是层三(Layer 3,L3)测量参数,即通过滤波算法的波束质量参数。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方便说明,在未作出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所涉及的信道测量可以视为波束测量。
波束管理资源包括用于进行波束测量的参考信号,参考信号可用于信道测量或者信道估计等。参考信号资源可用于配置参考信号的传输属性,例如,时频资源位置、端口映射关系、功率因子以及扰码等,发送端设备可基于参考信号资源发送参考信号,接收端设备可基于参考信号资源接收参考信号。
本申请中涉及的参考信号包括:
同步信号、广播信道参考信号、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CSI-RS)、同步信号块(synchronization signal block,SSB)、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下行控制信道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下行数据信道解调参考信号,下行相位噪声跟踪信号、跟踪信号(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TRS)中的任意一种。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SB也可以称为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ynchronizationsignal/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 block,SS/PBCH block),所对应的SSB资源也可以称为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资源(SS/PBCH block resource),可简称为SSB resource。
应理解,上文中列举的参考信号以及相应的参考信号资源仅为示例性说明,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他参考信号来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可能。
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配置波束测量上报。波束测量上报包含以下参数的一种或多种:上报配置ID、用于波束测量的参考信号资源时频域位置、上报配置的时域行为(周期性/半静态/触发式)、上报配置的频域行为(子带/带宽等)、上报的具体内容等。其中,具体内容例如可以包括下列中的任一项或多项:SINR、RSRP、CQI、PMI、RI等。
网络设备基于波束测量上报配置,向终端设备发送波束测量参考信号。波束测量参考信号可以包括上述的多种参考信号的中任意一种或者多种。
(2)测量和选择波束,以及上报波束。
例如,终端设备基于波束测量上报配置,在相应的时频域位置接收参考信号。
终端设备基于特定的准则,从网络设备下发的发送波束中选择N(N为大于1的整数)个发送波束,并上报这N个波束对应的资源ID(在3GPP中,资源ID可以是CSI-RSresource index,也可以是SSB index)和信号接收功率给网络设备。
终端设备上报波束的选取准则可以是网络设备指定的,也可以是终端设备的内部实现算法。例如,终端设备可以从配置的用于波束管理的非零功率的CSI-RS的资源集合中选择波束质量最好的前几个波束进行上报。
波束管理主要包括网络设备配置波束管理资源、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波束管理资源配置信息、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波束管理资源、终端设备根据该波束管理资源进行波束质量测量、终端设备上报测量的波束质量等。
当前的3GPP R15中,对下行波束管理资源进行了了限定,具体的:
下行波束管理资源主要利用两种信号:CSI-RS和SSB。对于SSB的发送,具体的配置包括:
发送SSB的天线端口为单天线端口发送;
发送SSB的带宽为窄带发送,占据240个连续的子载波;
SSB为周期性发送;
每一个SSB占据4个OFDM符号长度;
SSB的发送功率由网络设备配置或者广播通知给终端设备,其中,SSB的发送功率为Pss。3GPP R15中通知Pss的单位是毫瓦分贝dBm。SSB的发送功率的具体定义是携带有辅同步信号RE上的平均每RE能量(Average EPRE(Energy Per Resource Element)of theresources elements that carry 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in dBm)。3GPPR15中Pss的取值范围是{-60,50}中的任一整数。毫瓦分贝dBm是一个功率的单位,它是一个对数值。另外一个常用的功率单位是瓦特W,或者毫瓦mW,1瓦特W=1000毫瓦mW,它是个线性值。对数值毫瓦分贝x[dBm]与线性值毫瓦P[mW]的换算关系为x[dBm]=10*log10(P[mW])/1[mW])。
对于CSI-RS的发送,具体的配置包括:
发送CSI-RS的天线端口为单天线端口时,CSI-RS频域密度为3,CSI-RS频域密度为CSI-RS的每个天线端口在1个PRB(Physical RB)中所占据的RE数,即以RE/port/PRB为单位;
发送CSI-RS的天线端口为双天线端口时,CSI-RS频域密度为1或0.5;
发送CSI-RS带宽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或者协议预定义的;
每一个用于波束管理的CSI-RS只占据1个OFDM符号长度;
CSI-RS可以是周期性/半持续/非周期的发送;
每一个CSI-RS的发送功率都可以由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其中,CSI-RS的发送功率为Pss+Ocsi-rs,其中,Ocsi-rs是相对于SSB的发送功率的偏移值offset。偏移值的单位是分贝(dB),3GPP R15中Ocsi-rs的取值范围是{-3,0,3,6}中的任一个。分贝(dB)是一个对数值。分贝dB是一个相对值,描述两个功率之间的比值。
对于波束质量中的SINR,是利用有用信号的接收功率和噪声以及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计算的。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述的公式(1)所示:
Figure BDA0001943464850000101
公式(1)中,SINR表示有用信号的信干噪比,S表示在有用信号的接收功率,具体的,S可以是在有用信号所在的所有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s,RE)上测得的接收功率的线性平均值(linear average),单位为瓦特W或者毫瓦mW。I表示干扰信号的接收功率,具体的,I可以是在干扰信号所在的所有RE上测得的接收功率的线性平均值(linearaverage),单位为瓦特W或者毫瓦mW。N表示噪声功率,具体的,N可以是在有用信号所在的所有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的线性平均值(linear average),单位为瓦特W或者毫瓦mW。
网络设备会发送上述的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可以是上述的波束管理资源包括的参考信号中的任意一种。终端设备通过对有用信号和参考信号进行测量,通过上述的计算公式(1),计算得到SINR,然后可以将得到的SINR上报给网络设备,以便于网络设备进行波束的选择等。
相关技术中,终端设备测量干扰信号测得接收功率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有用信号上进行测量的,即上述公式(1)中的S和I的值都是在有用信号所在的RE上进行测量的。实际上,基于波束的高频通信系统中,有用信号通过一个波束发送,干扰信号通过另一个波束发送,有用信号所在的RE和干扰信号所在的RE很可能是错开的。所以只在有用信号所在的RE上可能无法测到干扰信号的强度(例如接收功率),进而无法准确的计算SINR。
目前,对于有用信号所在的RE和干扰信号所在的RE错开的情况,可以在有用信号所在的RE上测量有用信号的接收功率,在干扰信号所在的RE进行干扰信号接收功率的测量。利用实际测量得到的有用信号的接收功率和干扰信号接收功率直接进行计算得到SINR。但是,由于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在性质上是有差别的。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性质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网络设备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已经产生了差别,例如,网络设备采用不同的发送功率、利用不同的天线端口发射等。即网络设备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使用的发射条件或者发射参数是不同的。直接利用实际测量得到的有用信号的接收功率和干扰信号接收功率计算SINR没有考虑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在性质上差别。
例如,网络设备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使用的天线端口数不同、不同的天线端口对应的极化方向也不同、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发送功率不同、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不同等,上述的种种因素导致网络设备不能公平的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即在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就已经产生了差异,而这种差异并不是由于不同的信号(或者不同的波束)信道条件引起的。
例如,当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都是CSI-RS,有用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干扰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由于采用了码分复用(code-divided multiplexing,CDM)的方法,考虑到CSI-RS发送的总功率一致的假设,双天线端口的CSI-RS的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RE的发送功率只有单天线端口的CSI-RS对应的RE的发送功率的一半。即单天线端口和双天线端口上的发送功率是不同的,因此直接利用不同信号的RE上的接收功率的平均值来计算SINR是不合理的。
又例如,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发射时的天线端口的极化不同。而不同极化方向的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到达终端设备时,终端设备测量的接收功率可能不同,因此直接利用极化方向不同的天线端口上的信号的接收功率来计算SINR也是不合理的。
又例如,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的发送时的发送功率不同。不同的发送功率可能由不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决定,也可能由于不同信号的功率增强因子不同决定,因此信号在达到终端设备时,不同信号的接收功率可能有较大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是由于不同信号(波束)的信道条件确定的,因此直接比较发送功率不同的信号来计算SINR是不合理的。
又例如,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发送时采用的时/频配置不同。不同时间、频率的信道条件有可能相差极大,这是由于信道的随机特性,以及终端设备和网络不同的相对位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如果有用信号的测量和干扰信号的测量在时间、频率上相差过大,会导致计算出来的SINR失去准确性。
因此,利用实际测量得到的有用信号的接收功率和干扰信号接收功率进行SINR的计算时,由于SINR目的是为了评估波束(信道)质量,实际测量得到的有用信号的接收功率和干扰信号接收功率不仅仅受波束(信道)的影响,还受到网络设备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不同的发送因素或者发送参数的影响,即实际测量得到的有用信号的接收功率和干扰信号接收功率反映的是传输层面(波束或者信道质量)和网络设备共同影响的结果,导致SINR的计算结果不准确。
基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信号测量的方法,在计算SINR时,可以将干扰信号和有用号信号的不同发送性质考虑在内,提高SINR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使得SINR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
图3是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信号测量的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3所示,图2中示出的方法200可以包括步骤210至步骤230。下面结合图3详细说明方法200中的各个步骤。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射端设备以网络设备为例,接收端设备以网络设备为例,即以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作为执行方法200的执行主体为例,对方法200进行说明。作为示例而非限定,执行方法200的执行主体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芯片和应用于网络设备的芯片。
S210,网络设备配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并发送,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S220,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其中,第二信号为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
S230,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SINR,其中,该第一信号的SINR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
具体而言,在需要进行波束(信道)质量测量前,网络设备会配置波束管理资源,并将波束管理资源的配置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以便于终端设备可以准确的接收该波束管理资源。波束管理资源可以包括上述的各种参考信号。因此,在上述的步骤S210之前,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之前,网络设备会配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例如,网络设备会将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配置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即网络设备配置波束测量配置信息给终端设备,测量配置信息包括测量资源(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配置信息和测量上报配置信息,以告知终端设备测量的导频资源,以及测量过后如何上报测量结果。
具体的,测量资源配置信息将测量资源分为三级:资源集列表(resource setlist,或者resource setting,又或者ResourceConfig)→资源集合(resource set)→资源(resource)。网络设备可以给终端设备配置一个或多个resource set list,每个resourceset list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resource set,每个resource set又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resource,每个resource即为一组测量导频资源。每个resource有一个标识(ID)。例如,当resource所包含的导频资源类型为CSI-RS时,其ID被称为CSI-RS资源索引(CSI-RSresource ID),CSI-RS资源索引为网络设备配置的,是一个绝对编号。又例如,当resource所包含的导频资源类型为同步消息块(synchronisation signal block,SSB)时,其ID被称为SSB索引(SSB index),SSB索引也是网络设备配置的,是一个绝对编号。
测量上报配置信息包括测量的载波频率,测量上报配置可以关联CSI资源配置(CSI-ResourceConfig),也可以关联上报量(比如终端设备应该上报CRI(CSI-RS资源的标识,是一个相对编号),SSB index(SSB的标识,是一个相对编号),SINR等),上报周期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具体的,每个测量上报配置都会关联一个或多个CSI-ResourceConfig,用于指示通过什么资源来进行测量。以CSI-RS为例,网络设备可以在测量上报配置中指示上报量为CRI(有用信号的标识)-SINR,同时关联一个CSI-ResourceConfig,用于指示信道测量的一组非零功率CSI-RS资源集合,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都是这个非零功率CSI-RS资源集合中的CSI-RS资源,终端设备根据接收的情况判断哪些第二信号是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例如,终端设备可以将这个CSI-RS资源集合中所有的CSI-RS信号都作为第一信号,也可以将需要上报的CSI-RS信号作为第一信号,终端设备可以将除了第一信号之外的其他所有信号作为该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也可以只选择部分信号(如接收波束相同的部分信号)作为该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又例如,网络设备在这个测量上报配置中关联第一个CSI-ResourceConfig,用于指示信道测量的一组非零功率CSI-RS资源集合,第一信号是这个非零功率CSI-RS资源集合中的CSI-RS资源;同时,网络设备还可以关联第二个用于干扰测量的一组CSI-RS资源集合,第二信号是这个CSI-RS资源集合中的CSI-RS资源。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将这个CSI-RS中的所有资源作为干扰信号即干扰信号,终端设备也根据接收情况自主判断这个CSI-RS资源集合中哪些信号是干扰信号即第二信号。又例如,网络设备还可以关联第三个CSI-ResourceConfig,用于指示另一组干扰测量的CSI-RS资源集合,用于测量其他干扰,例如小区间的干扰,该集合中的CSI-RS资源可能是零功率的CSI-RS资源。
可选的,网络设备还可以在上报配置中指示上报量为CRI(有用信号的标识)-CRI(干扰信号的标识)-SINR。终端设备可以按照配置上报第一信号即有用信号的L1-SINR,以及哪些是第二信号即干扰信号使得终端测得了所述SINR。
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可以看作是波束管理资源。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时使用的天线端口数等。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配置信息,正确的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在步骤S210中,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网络设备可以在同一个波束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或者,网络设备可以在不同的波束上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第二信号和第一信号可以占据不同的RE,即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可以不同。可选的,第二信号和第一信号可以占据相同的RE,即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可以相同。在步骤S220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配置信息,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并确定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第二信号为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可以是第一信号对应的所有资源(例如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可以称为功率的线性平均值((linearaverage))),也可以是对第一信号对应的所有资源(例如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进行处理后得到的功率。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可以是第二信号对应的所有资源(例如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可以称为功率的线性平均值,也可以是对第二信号对应的所有资源(例如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进行处理后得到的接收功率。
在步骤S230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SINR,其中,该第一信号的SINR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还可以表述为:该第一信号的SINR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因为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分别与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第二信号的发功率相关)。
具体的,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和第二信号的端口数指的是网络设备发送(发射)第一信号时使用的天线端口数,具体的,天线端口数可以指网络设备通过单天线端口还是双天线端口发送(发射)第一信号或者第二信号。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天线端口均指的是逻辑上的天线端口,与物理上的天线端口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是指网络设备发送(发射)第一信号使用的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式,天线端口极化方式的可以包括垂直极化、水平极化、圆极化、椭圆极化等。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是指网络设备发送(发射)第二信号使用的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式。
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是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的发送功率相对于基准功率的偏移值,基准功率可以是网络设备发送SSB的发送功率,该功率偏移值可以是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的发送功率相对于SSB的发送功率的第一功率偏移值offset1,如果以毫瓦分贝(dBm)来作为发送功率的单位,分贝(dB)作为偏移值的单位,发送第一信号时的发送功率等于SSB的发送功率加上该第一功率偏移值offset1。类似的,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是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号时的发送功率相对于基准功率的偏移值,基准功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发送SSB的发送功率,该功率偏移值可以发送第二信号时的发送功率相对于SSB的发送功率的第二功率偏移值offset2。即发送第二信号时的发送功率等于SSB的发送功率加上该第二功率偏移值offset2
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是指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号时发送功率增强相关参数,例如,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可以是与发送功率增强的倍数相关的参数等。例如,如果以毫瓦分贝(dBm)来作为发送功率的单位、分贝(dB)作为功率增强因子的单位,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可以是在不增强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时的功率与发送功率增强因子的和。如果以毫瓦(mW)来作为发送功率的单位,倍数作为功率增强因子的单位,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可以是在不增强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时的功率与发送功率增强因子的乘积。分贝(dB)是一个对数值,倍数是一个线性值。对数值分贝x[dB]与线性值倍数P[倍]的换算关系为x[dB]=10*log10(P),例如2倍为3dB,4倍为6dB。类似的,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是指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号时发送功率增强参数。
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为携带第一信号的RE上的平均每RE能量,即Average EPRE(Energy Per Resource Element),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为携带第二信号的RE上的平均每RE能量,即Average EPRE(Energy Per Resource Element)。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信号的SINR除了与上述的因素至少之一相关之外,还可以与其他因素相关,例如,网络设备发射第一信号时的天线增益以及网络设备发射第二信号时的天线增益等。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制。
上述的各个因素都可看作是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在性质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网络设备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已经产生了差别,例如,网络设备采用不同的发送功率、利用不同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利用不同的发射天线发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等。上述的各个因素体现了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使用的不同发射条件或者发射参数。
终端设备根据上述的各个因素,结合确定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可以确定第一信号的SINR。该第一信号的SINR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
终端设备在确定了第一信号的SINR后,可以将第一信号的SINR上报给网络设备,以便于网络设备进行波束选择等。
本申请提供的信号测量的方法,在计算波束的SINR时,将干扰信号和有用号信号的不同发送性质考虑在内,即将发送干扰信号和有用信号使用的不同发射条件或者发射参数考虑在内,尽可能的避免或者降低发送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时不同的发送因素或者发送参数对接收功率的影响,使得接收功率更加真实的反应波束(信道)特征,从而使得计算出的使得SINR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提高SINR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在终端设备确定了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后,终端设备可以按照网络设备的测量上报配置信息,向网络设备上报测量结果,即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号的SINR,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信号的SINR。即网络设备可以接收终端设备上报的该第一信号的SINR。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上报第一信号的标识,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第二信号的标识等信息。其中,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可以是终端设备通过S230中方法计算出的信干噪比。
可选的,如果第一信号是双端口发送的参考信号,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可以是终端设备在第一信号的每个端口测得的信干噪比。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在第一信号的每个端口测得的信干噪比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者平均值。可选的,如果终端设备通过多个接收面板panel(也可以是射频链路RFchain,支路branch,空域滤波器spatial filter)测量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可以是终端设备在每个接收面板panel(也可以是射频链路RFchain,支路branch,空域滤波器spatial filter)测得的信干噪比。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在每个接收面板panel(也可以是射频链路RF chain,支路branch,空域滤波器spatial filter)测得的信干噪比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或者平均值。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制。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下发给终端设备的各种信息,如,测量配置信息,时间窗配置信息、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配置信息等,可以由网络设备配置并下发给终端设备,上述的各种配置信息可以承载在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channel,PBCH)、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emaining minimum system information,RMSI)、系统信息块(systeminformation block,SIB),媒体接入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control-control element,MAC-CE)、下行控制信息(down 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以及系统信息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各种配置信息也可以由标准规定,或者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预先约定。
本申请中终端设备上报给网络设备的各种信息,例如,第一信号的SINR,可以由上行的物理层信息进行传输,如上行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或由上行的高层信息进行传输,例如上行MAC-CE,上行RRC等。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制。
在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信号的SINR时,可以根据上述的公式(1)进行计算,其中,公式(1)中,SINR表示第一信号(有用信号)的信干噪比,S表示第一信号(有用信号)接收功率,I表示第二信号(干扰信号)接收功率,N为在第一信号(有用信号)的资源元素上测得的噪声功率。可选的,N为在第二信号(干扰信号)的资源元素上测得的噪声功率,或者在第一信号(有用信号)和第二信号(干扰信号)的资源元素上测得的噪声功率的平均值或较大值或较小值。
下面将具体介绍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以及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的几种方法。
具体的,网络设备在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时,至少存在以下四种发射天线端口的组合形式:
A: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都是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
B:第一信号是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通过双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
C:第一信号是通过双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
D: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都是通过双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的步骤S220中,确定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具体而言,考虑到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发送的总功率一致的因素,当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即通过单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所有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即功率的线性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接收功率,即作为上述公式中的S的值。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所有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即功率的线性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接收功率,即作为上述公式中的I的值。即对应于上述的A类情况。
下面将以第二信号为一个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信号还可以有多个。
例如,第一信号是天线端口#1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天线端口#2上发送的信号。
根据上述的公式(1):
Figure BDA0001943464850000161
S为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I是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S的值为天线端口#1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的值为天线端口#2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是天线端口#1对应的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SINR表示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信号或者第二信号为SSB时,第一信号或者第二信号进行接收功率测量的RE可以是所有携带SSB的RE。
可选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信号或者第二信号为SSB时,第一信号或者第二信号进行接收功率测量的RE还可以是携带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signals,SSS)的RE、携带主同步信号的RE、携带广播信道参考信号(physical broadcastchanel 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PBCH DMRS)的RE、携带广播信道(PBCH)的RE中的任意一种RE或者任意多种RE的组合。当测量接收功率的RE携带不同的信道/信号时,不同信道/信号的发送功率可能不同,它们之间的发送功率的差值可以是预定的或者由网络设备通知终端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差值对SSB的接收功率进行调整。
例如,当第二信号有m个时,公式(1)可以变形为下述的公式(2):
Figure BDA0001943464850000162
公式(2)中,I1为第一个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I2为第二个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Im为第m个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本申请在此不作限制。
接收功率是指每个RE上的信号的能量分布(power distribution),或者每个RE上的能量分布(power distribution)的平均值(linear aveage)。
可选的,当一个干扰信号(第二信号)与有用信号(第一信号)在相同的RE上发送时,一种估计干扰信号和噪声功率的方法是有用信号的RE上的总功率减去有用信号的功率。例如在公式(2)中,如果Im为第m个干扰信号的功率,第m个干扰信号与有用信号占用的RE相同,那么估计Im的方法可以是在有用信号的RE上测量得到的总功率P,减去有用信号的功率S。总功率指在该RE上不做有用信号的识别和处理,直接测量得到的功率,它是有用信号和可能的干扰信号的功率的叠加。
可选的,干扰信号(第二信号)可以是非零功率CSI-RS,也可以是零功率CSI-RS。在零功率CSI-RS所占用的RE上,可以不做信号的识别和处理,直接测量得到功率。在非零功率CSI-RS所占用的RE上,一般需要进行信号的识别和处理。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即通过双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累加),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即两个天线端口各自对应的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即两个天线端口对应的将功率的线性平均值相加),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即通过双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即对应于上述的D类情况。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即对应于上述的B类情况。例如,第一信号是天线端口#1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天线端口#2和天线端口#3发送的信号。根据上述的计算接收功率的规则和公式(1):则S的值为天线端口#1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的值为天线端口#2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加上天线端口#3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的累加值。N是天线端口#1对应的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该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即对应于上述的C类情况。例如,第一信号是天线端口#1和天线端口#2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天线端口#3发送的信号。根据上述的计算接收功率的规则和公式(1):则S的值为天线端口#1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加上天线端口#2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的累加值,I的值为天线端口#3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是天线端口#1对应的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和天线端口#2对应的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的线性平均值。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的步骤S220中,确定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上对应的资源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上对应的资源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具体而言,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即通过双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将在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所有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即通过双天线端口发送的信号),将在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所有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即对应于上述的D类情况。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即对应于上述的B类情况。例如,第一信号是天线端口#1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天线端口#2和天线端口#3发送的信号。根据上述的计算接收功率的规则和公式(1):则S的值为天线端口#1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的一半,I的值为天线端口#2和天线端口#3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是天线端口#1对应的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
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该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即对应于上述的C类情况。例如,第一信号是天线端口#1和天线端口#2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天线端口#3发送的信号。根据上述的计算接收功率的规则和公式(1):则S的值为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和天线端口#2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的值为天线端口#3对应的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是天线端口#1和天线端口#2对应的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的线性平均值。
通过上述的方式,将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使用的天线端口数考虑在内,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与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使用的天线端口数相关。这样可以提高根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的SINR的准确性,使得SINR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信号和/或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在上述的步骤S220中,确定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将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将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或者,将该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将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例如,对于前述的B类情况,假设第一信号是天线端口#1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天线端口#2和天线端口#3发送的信号。
如果按端口号最低原则:根据上述的计算公式(1):S的值为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的值为天线端口#2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是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
如果按端口号最高原则:根据上述的计算公式(1):S的值为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的值为天线端口#3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是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
又例如,对于前述D类情况,假设第一信号是天线端口#1和天线端口#2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天线端口#3和天线端口#4发送的信号:
如果按端口号最低原则:根据上述的计算公式(1):S的值为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的值为天线端口#3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是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
如果按端口号最高原则:根据上述的计算公式(1):S的值为天线端口#2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的值为天线端口#4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是天线端口#2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假设第一信号是天线端口#1和天线端口#2发送的信号;第二信号是天线端口#3和天线端口#4发送的信号:在上述的步骤S230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SINR,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3)确定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SINR=Mean(S1/(I1+N1),S2/(I2+N2)) (3)
S1是第一天线端口(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1是第三天线端口(天线端口#3)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1是第一天线端口(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S2是第二天线端口(天线端口#2)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2是第四天线端口(天线端口#4)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2是第二天线端口(天线端口#2)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Mean表示取两个计算结果的平均值。SINR为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天线端口#1和天线端口#3分别是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端口号较小的端口。天线端口#2和天线端口#4分别是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端口号较大的端口。
应理解,上述的公式(3)中,是取两个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取两个计算结果的最大值或者最小值作为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即如下述的公式(4)和公式(5)所示。公式(4)为取两个计算结果的中的最大值(较大值)作为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公式(5)为取两个计算结果中的最小值(较小值)作为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SINR=Max(S1/(I1+N1),S2/(I2+N2)) (4)
SINR=Min(S1/(I1+N1),S2/(I2+N2)) (5)
可选的,还可以利用公式(6)进行计算:
SINR=Mean(S1,S2)/(Mean(I1,I2)+Mean(N1,N2)) (6)
可选的,还可以利用公式(7)和(8)进行计算:
SINR=Max(S1,S2)/(Mean(I1,I2)+Mean(N1,N2)) (7)
SINR=Min(S1,S2)/(Mean(I1,I2)+Mean(N1,N2)) (8)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信号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天线端口#1)和第二天线端口(天线端口#2)发射,该第二信号通过第三天线端口(天线端口#3)和第四天线端口(天线端口#4)发射,对于上述的公式(3)至公式(8)所示的计算过程中,第一天线端口(天线端口#1)和第三天线端口(天线端口#3)是相同极化。第二天线端口(天线端口#2)和第四天线端口(天线端口#4)是相同极化。即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发射的第一信号时的极化方向与通过第三天线端口发射的第二信号时的极化方向相同。通过第二天线端口发射的第一信号时的极化方向与通过第四天线端口发射的第二信号时的极化方向相同。
上述的公式(3)至公式(5)所示为只有一个第二信号的情况,当第二信号有多个时,每个第二信号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最终将所有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计算结果取最大值,或者最小值、或者平均值最为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该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为该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与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式相同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
例如,对于前述B类情况,假设第一信号是天线端口#1发送的信号,天线端口#1对应的极化方式为水平极化;第二信号是天线端口#2和天线端口#3发送的信号,天线端口#2对应的极化方式为水平极化,天线端口#3对应的极化方式为垂直极化。根据上述的计算公式(1):S是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I是天线端口#2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功率的线性平均值。N是天线端口#1对应的所有RE上测得的噪声功率。
本申请提供的信号测量的方法,将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发送时的使用的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式考虑在内,利用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具有相同的极化方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RE上测得功率的线性平均值分别作为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的接收功率。这样可以提高根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的SINR的准确性,使得SINR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该第一信号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天线端口#1)和第二天线端口(天线端口#2)发射,该第二信号通过第三天线端口(天线端口#3)和第四天线端口(天线端口#3)发射时,可以根据上述的公式(3)至上述的公式(8)中的任一个计算出第一信号的SINR。其中,天线端口#1和天线端口#3的极化方式相同,天线端口#2和天线端口#4的极化方式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的步骤S230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SINR,包括:根据如下公式(9)确定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Figure BDA0001943464850000201
公式(9)中,SINR1为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R1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R2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Δ1为该第一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Δ2为该第二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其中,Δ1根据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Δ2根据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N1为在该第一信号的噪声。公式(9)中接收功率和噪声功率都是线性值,单位为瓦特W或者毫瓦mW。功率调整因子Δ1和Δ2也都是表示倍数关系的线性值。
可选的,如果接收功率和噪声功率都是单位为毫瓦分贝(dBm),则功率调整因子Δ1和Δ2也都是表示加或减关系的线性值,则上述的公式(9)可以变换为下面的公式(10):
Figure BDA0001943464850000202
公式(10)中的Δ11和Δ22的单位为分贝(dB)。
对于上述的公式(9)和公式(10),如果以毫瓦(mW)来作为发送功率的单位,则倍数作为功率增强因子的单位。如如果以毫瓦分贝(dBm)来作为发送功率的单位、分贝(dB)作为功率增强因子的单位,分贝(dB)是一个对数值,倍数是一个线性值,两者之前存在转换关系。对数值分贝x[dB]与线性值倍数P[倍]的换算关系为x[dB]=10*log10(P),例如2倍为3dB,4倍为6dB。即公式(9)Δ1和公式(10)中的Δ11可以进行互相换算,公式(9)Δ2和公式(10)中的Δ22可以进行互相换算。
R1和R2的确定方式可以按照上述的几种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和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的方式确定,这里不再赘述。Δ1为该第一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Δ1根据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Δ2为该第二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Δ1的单位可以为倍数或者分贝(dB),Δ2的单位也可以为倍数或者分贝(dB),分贝(dB)是一个对数值,倍数是一个线性值。对数值分贝x[dB]与线性值倍数P[倍]的换算关系为:x[dB]=10*log10(P)。
Δ2根据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发送功率偏移值可以是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时的发送功率相对于基准功率的偏移值,例如,基准功率可以是网络设备发送SSB的功率,则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可以是发送SSB的功率+偏移值offset1。网络设备发送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可以是发送SSB的功率+偏移值offset2。
对于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以第一信号为CSI-RS为例,结合图4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图4是发送功率增强的示意图。对于发送功率增强技术(powerboosting)。每个RE上的发送功率假设为1,一个RB的一个OFDM符号的总可用功率为12。如果CSI-RS所在的OFDM符号上有映射其他信道或者信号,那么CSI-RS的每个RE功率为1,即一个RB的所有的RE都被占据用来发送CSI-RS和数据,即图4所示的RBn包括的3个CSI-RS,每个CSI-RS的发送功率为1。假设数据和CSI-RS的发送功率相同,如果CSI-RS所在的OFDM符号上没有映射其他信道或者信号,即一个RB内只有部分RE被用来发送CSI-RS,部分RE是空闲的,那么可以将这些空出的RE的功率增强给CSI-RS,即图4所示的RBm包括的3个CSI-RS,每个CSI-RS的发送功率为4,相当于将空闲的RE的发送功率累加在CSI-RS上,每个CSI-RS相比于一个RB的所有的RE都B被占据用来发送CSI-RS和数据的情况相比较,发送功率为原来的4倍。即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为4。CSI-RS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可以用Bcsi-rs来表示。
应理解,图4所示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发送功率增强因子的含义,而不应该对本申请的实施例造成任何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Δ1可以等于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或者,Δ1可以等于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或者,Δ1可以等于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乘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Δ2可以等于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或者,Δ2可以等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或者,Δ2可以等于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乘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作限制。
可选的,Δ1还与发送第一信号时得天线增益相关,Δ2还与发送第二信号时的天线增益相关,具体的:
Δ1可以根据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天线增益中的至少一个确定。
可选的,Δ1可以根据如下公式(7)确定:
Δ1=f1(O1,B1,G1) (11)
公式(11)中,O1表示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B1表示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G1表示第一信号的天线增益,f1表示某一函数关系。即Δ1与O1、B1和G1中的至少一个之间的满足函数关系。
可选的,Δ1可以只与O1、B1和G1中的一个相关,或者,Δ1可以与O1、B1和G1中的多个相关。
类似的,Δ2可以根据如下公式(8)确定:
Δ2=f2(O2,B2,G2) (12)
公式(12)中,O2表示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B2表示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G2表示第二信号的天线增益,f2表示某一函数关系。即Δ2与O2、B2和G2中的至少一个之前满足函数关系。
可选的,Δ2可以只与O2、B2和G2中的一个相关,或者,Δ2可以与O2、B2和G2中的多个相关。
例如,假设有两个第二信号,则可以根据如下公式(13)确定第一信号的SINR:
Figure BDA0001943464850000221
公式(13)中,O1表示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发送功率的单位为毫瓦(mW)或瓦特),O2表示第一个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O3表示第二个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发送功率的单位为毫瓦(mW)或瓦特),N为在该第一信号的噪声,R1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R2为该第一个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R3为该第二个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SINR1为该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公式(13)中接收功率和噪声功率都是线性值,单位为瓦特W或者毫瓦mW,发送功率偏移值O1、O2和O3的单位为倍数。
如果公式(13)中接收功率和噪声功率都是毫瓦分贝(dBm),即公式(13)中,发送功率偏移值O1、O2和O3的单位为分贝(dB),由于分贝(dB)是一个对数值,倍数是一个线性值,则可以根据对数值分贝x[dB]与线性值倍数P[倍]的换算关系,将O1、O2和O3换算到表示倍数关系的线性值。例如,如果网络设备通知终端设备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是3dB,在公式(10)中应该换算到O1的值为2。
应理解,上述的公式(3)至(12)仅以第二信号为一个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信号还可以有多个。在第二信号有多个的情况下,上述的各个公式中的每一个第二信号都有自己对应的I、Δ、O、B、G等参数,其计算方式和上述的第二信号的计算方式类似。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Δ除了与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以及天线增益相关外,还可以与信号其他的发射参数相关。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对Δ1与O1、B1和G1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f1可以为相乘或者相加、Δ2与O2、B2和G2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f2可以为相乘或者相加。本申请实施例中,对Δ1与O1、B1和G1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Δ2与O2、B2和G2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不作限制。
如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信号测量的方法的示意性交互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3所示的方法步骤的基础上,该方法200还包括:
S209,网络设备向终端发送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包括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该配置信息。
可选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可以是网络设备显式通知终端的。例如,网络设备通过RRC配置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为{0dB,3dB,4.77dB,6dB,7.78dB}中的任一个,或者网络设备通过RRC配置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为{1倍,2倍,3倍,4倍,6倍}中的任一个。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也可以是隐式通知的,例如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与频域密度相关。以单端口的CSI-RS的频域密度为例,如果CSI-RS的频域密度为3,并且该CSI-RS没有和其他信号或者信道频分复用,那么该CSI-RS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可以达到4倍或者6dB,即每个PRB的RE数除以CSI-RS的频域密度。3GPP R15中,频域上每个PRB的RE数为12个。CSI-RS频域密度为CSI-RS的每个天线端口在1个PRB(Physical RB)中所占据的RE数,即以RE/port/PRB为单位。
可选的,网络设备也可以直接通过RRC指示该CSI-RS是否进行了功率增强,例如通过1比特指示,或者开关的方法指示,而具体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可以预定义或者通过隐式的方法确定。
可选的,网络设备也可以直接通过RRC指示该CSI-RS和其他信号或者信道频分复用来间接指示该CSI-RS是否进行了功率增强,例如通过1比特指示,或者开关的方法指示,而具体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可以预定义或者通过隐式的方法确定。
具体而言,图5中所示的步骤S210至S230描述可以参考上述图3中对S210至S230的描述,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由于该第一信号的SINR与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相关。因此,网络设备通过高层信令或者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将这些因素通知给终端设备,以便于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信号的SINR与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该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该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该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该第一信号的SINR。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时域上,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在测量时间窗内;和/或,在频域上,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在测量频域范围内。
具体而言,由于需要利用第二信号作为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为了保证确定出的该第一信号的SINR的准确性,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在时域和频域上的距离不能相距太远。
例如,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必须处于同一测量时间窗内。如果测量时间窗的时长为一个时隙,第一信号处于该时隙的第一个符号上,则只有落在该时隙的内的信号才可以为该第二信号,终端设备不会利用在时域上位于该时隙外的信号确定该第一信号的SINR。
或者,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在时域上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某一个阈值,例如,该阈值为5个符号。第一信号处于某一个时隙的第5个符号上,则从该第5个符号上向前算5个符号,以及从该第5个符号上向后算5个符号,假设该时隙包括14个符号,即该时隙的符号0至符号10内的信号才可以为第二信号,测量时间窗内可以看作是10个符号的长度。
在频域上,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在测量频域范围内。例如,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可以处于同一频率范围内,即只有与该第一信号处于同一个测量频域范围内的信号才可以为该第二信号。
或者,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在频域上的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某一个阈值。
上述的测量时间窗和测量频域范围可以是协议预定义或者网络设备配置的。上述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在时域上差值的阈值和在频域上差值的阈值也可以是协议预定义或者网络设备配置的。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第一信号在fc1传输,第二信号在fc2传输,fc1和fc2分别是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中心载频,还可以根据缩放因子(fc1/fc2)2折算不同频域位置对信号传输强度的影响,例如,如果fc1大于fc2,则可以对测得的第一信号的功率除以该(fc1/fc2)2得到的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者,可以对测得的第二信号的功率乘以该(fc1/fc2)2得到的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如果fc1小于fc2,则可以对测得的第二信号的功率除以该(fc1/fc2)2得到的值作为该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或者,对测得的第一信号的功率乘以该(fc1/fc2)2得到的值作为该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的步骤S210中,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包括:
通过同一波束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具体而言,在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时,可以在同一个接收波束上(第一波束上)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的步骤S210中,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包括:
利用相同的接收面板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射频通道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极化方向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
可选的,终端设备在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时,可以利用相同的接收面板(panel)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或者,也可以利用相同的射频通道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或者,也利用相同的极化方向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在同一个接收波束(第一波束上)上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时,可以利用相同的接收面板(panel)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或者,也可以利用相同的射频通道接收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或者,也利用相同的极化方向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
终端设备在使用相同的接收条件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例如,在同一个波束上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或,使用相同的接收参数(例如相同的接收面板、相同的射频通道、相同的接收极化方向)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可以提高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的准确性,可以避免或者降低由于接收第一信号和该第二信号时采用不同的接收条件或者接收参数对接收功率的影响,使得接收功率更加真实的反应波束(信道)特征,从而使得计算出的使得SINR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提高SINR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终端设备能够无需调整就测量准确,网络设备需要保证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公平性。
例如: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用于SINR计算时,网络设备使用相同的发送天线端口数目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用于SINR计算时,网络设备使用单天线端口数目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用于SINR计算时,网络设备使用相同的极化方向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用于SINR计算时,网络设备使用相同的发送功率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包括,网络设备使用相同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网络设备使用相同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网络设备使用相同的发送天线增益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用于SINR计算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频域密度相同。
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用于SINR计算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发送带宽相同。
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用于SINR计算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发送载频相同。
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用于SINR计算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时域行为相同。例如: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都为周期信号,都为半持续信号,都为非周期信号。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都为周期信号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周期相同。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都为半持续信号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发送次数相同。当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都为非周期信号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发送时间位于同一测量时间窗内等。
可选的,网络设备还可以通知终端设备是否需要终端进行调整再计算SINR。例如:在网络设备发送时就已经保证了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公平性,则无需终端设备再进行调整,可以直接根据检测的接收功率进行计算SINR。
网络设备利用相同的发送天线端口数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和/或,网络设备利用相同的发送极化方向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和/或,网络设备利用相同的发送功率相同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在同一个波束上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并且,利用相同的发送天线端口数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和/或,网络设备利用相同的发送极化方向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和/或,网络设备利用相同的发送功率相同发送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第二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
可选的,该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还可以是上述的波束测量资源包括的任意一种信号。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等只是为了表示多个对象是不同的。例如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只是为了表示出不同的信号。而不应该对信号的本身产生任何影响,上述的第一、第二等不应该对本申请的实施例造成任何限制。
还应理解,上述只是为了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而非要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所给出的上述示例,显然可以进行各种等价的修改或变化,例如,上述方法的各个实施例中某些步骤可以是不必须的,或者可以新加入某些步骤等。或者上述任意两种或者任意多种实施例的组合。这样的修改、变化或者组合后的方案也落入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内。
还应理解,上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着重于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未提到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参考,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预先设定”、“预先定义”可以通过在设备(例如,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中预先保存相应的代码、表格或其他可用于指示相关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本申请对于其具体的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式、情况、类别以及实施例的划分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不应构成特别的限定,各种方式、类别、情况以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结合。
还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如果没有特殊说明以及逻辑冲突,不同的实施例之间的术语和/或描述具有一致性、且可以相互引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发射端设备或者接收端设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发射端设备或者接收端设备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下面以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300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300可以对应上述方法的各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组件,并且,该装置300中各模块或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200以及各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如图6所示,该通信装置300可以包括:接收单元310和处理单元320,可续的,该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发送单元330。发送单元330用于将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发送给网络设备。
接收单元310,用于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
处理单元320,用于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
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在计算SINR时,可以将干扰信号和有用号信号的不同发送性质考虑在内,提高SINR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使得SINR更加准确的反映信道(波束)的质量。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320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320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信号和/或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所述处理单元320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
将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
将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320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
将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发射,所述第二信号通过第三天线端口和第四天线端口发射时,所述处理单元320具体用于:
根据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SINR1=Mean(S1/(I1+N1),S2/(I2+N2))
其中,S1为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I1为在所述第三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N1为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噪声,S2为在所述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I2为在所述第四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N1为在所述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噪声,SINR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Mean表示取两个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三天线端口是相同极化。第二天线端口和第四天线端口是相同极化。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单元320具体用于:
根据如下公式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Figure BDA0001943464850000281
其中,SINR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R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R2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Δ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Δ2为所述第二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其中,Δ1根据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Δ2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N1为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噪声。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310还用于接收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时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配置的测量时间窗内;和/或在频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配置的测量频域范围内。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310具体用于:
在同一波束上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310具体用于:
利用相同的接收面板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射频通道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极化方向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信号CSI-RS或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S/PBCH block;所述第二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
应理解,装置300中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请参照前文中结合前文所述的方法200中的相关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相关的描述,为了简洁,这里不加赘述。
可选的,通信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340,用于存储接收单元310、处理单元320和发送单元330执行的指令。接收单元310、处理单元320、发送单元330和存储单元340通信连接,存储单元340存储指令,处理单元320用于执行存储单元340存储的指令,接收单元310和发送单元330用于在处理单元320的驱动下执行具体的信号收发。
应理解,接收单元310和发送单元330可以由收发器实现,处理单元320可由处理器实现。存储单元340可以由存储器实现。如图6所示,通信装置400可以包括处理器410、存储器420和收发器430。
图6所示的通信装置300或图6所示的通信装置400能够实现前述方法200的各个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步骤。类似的描述可以参考前述对应的方法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图5所示的通信装置300或图6所示的通信装置400可以为终端设备。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装置500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500可以对应上述方法的各个实施例中描述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网络设备的芯片或组件,并且,该装置500中各模块或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200以及各个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如图7所示,该通信装置5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510、发送单元520以及接收单元530。
处理单元510,用于配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发送单元520,用于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
接收单元530,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单元520还用于:
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端口数相同;和/或,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极化方向相同;和/或,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相同。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时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配置的测量时间窗内;和/或在频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配置的测量频域范围内。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信号CSI-RS或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S/PBCH block;所述第二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
应理解,装置500中各单元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请参照前文中结合前文所述的方法200中的相关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相关的描述,为了简洁,这里不加赘述。
可选的,通信装置5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540,用于存储处理单元510、发送单元520以及接收单元530执行的指令。处理单元510、发送单元520以及接收单元530和存储单元540通信连接,存储单元540存储指令,处理单元510用于执行存储单元540存储的指令,接收单元530和发送单元520用于在处理单元510的驱动下执行具体的信号收发。
应理解,接收单元530和发送单元520可以由收发器实现,处理单元510可由处理器实现。存储单元540可以由存储器实现。如图9所示,通信装置600可以包括处理器610、存储器620和收发器630。
图8所示的通信装置500或图9所示的通信装置600能够实现前述方法200的各个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执行的步骤。类似的描述可以参考前述对应的方法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还应理解,图8所示的通信装置500或图9所示的通信装置600可以为网络设备。
当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时,图9示出了一种简化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便于理解和图示方便,图9中,终端设备以手机作为例子。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电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等。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电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种类的终端设备可以不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当需要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电路,射频电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电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为便于说明,图10中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产品中,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是独立于处理器设置,也可以是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电路视为终端设备的收发单元,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的处理单元。
如图10所示,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单元701和处理单元7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处理单元也可以称为处理器,处理单板,处理模块、处理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7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8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8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收发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收发器、或收发电路等。接收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702,用于执行图3中的步骤220和S230,和/或处理单元702还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侧的其他处理步骤。收发单元701还用于执行图5中所示的步骤209和步骤210,和/或收发单元701还用于执行终端设备侧的其他收发步骤。
应理解,图10仅为示例而非限定,上述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的终端设备可以不依赖于图10所示的结构。
当该通信装置为芯片时,该芯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通信接口;处理单元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
当该通信装置为网络设备时,例如为基站。图11示出了一种简化的基站结构示意图。基站包括801部分以及802部分。801部分主要用于射频信号的收发以及射频信号与基带信号的转换;802部分主要用于基带处理,对基站进行控制等。801部分通常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电路、或者收发器等。802部分通常是基站的控制中心,通常可以称为处理单元,用于控制基站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配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动作。具体可参见上述相关部分的描述。
801部分的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机,或收发器等,其包括天线和射频单元,其中射频单元主要用于进行射频处理。可选的,可以将801部分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801部分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或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802部分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单板,每个单板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处理器用于读取和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以及对基站的控制。若存在多个单板,各个单板之间可以互联以增加处理能力。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多个单板共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或者是多个单板共用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或者是多个单板同时共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用于执行图3中步骤210中网络设备侧的发送操作,和/或收发单元还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侧的其他收发步骤。处理单元还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侧的其他处理步骤。
应理解,图11仅为示例而非限定,上述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的网络设备可以不依赖于图11所示的结构。
当该通信装置为芯片时,该芯片包括收发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收发单元可以是输入输出电路、通信接口;处理单元为该芯片上集成的处理器或者微处理器或者集成电路。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可以与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完全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者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接收单元可以是该芯片用于从其他芯片或者装置接收信号的接口电路。以上用于发送的单元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用于向其他装置发送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发送单元是该芯片用于向其他芯片或者装置发送信号的接口电路。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为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上述各个装置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可以与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或者网络设备完全对应,由相应的模块或者单元执行相应的步骤,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接收单元可以是该芯片用于从其他芯片或者装置接收信号的接口电路。以上用于发送的单元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用于向其他装置发送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发送单元是该芯片用于向其他芯片或者装置发送信号的接口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的终端设备和上述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用于执行上述方法200中本申请实施例的信号测量的方法的指令。该可读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该指令被执行时,以使得该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分别执行对应于上述方法的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系统芯片,该系统芯片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该处理单元,例如可以是处理器,该通信单元例如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管脚或电路等。该处理单元可执行计算机指令,以使该通信装置内的芯片执行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信号测量的方法。
可选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任意一种通信装置可以包括该系统芯片。
可选地,该计算机指令被存储在存储单元中。
可选地,该存储单元为该芯片内的存储单元,如寄存器、缓存等,该存储单元还可以是该终端内的位于该芯片外部的存储单元,如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等。其中,上述任一处提到的处理器,可以是一个CPU,微处理器,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上述的反馈信息传输的方法的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该处理单元和该存储单元可以解耦,分别设置在不同的物理设备上,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连接来实现该处理单元和该存储单元的各自的功能,以支持该系统芯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各种功能。或者,该处理单元和该存储器也可以耦合在同一个设备上。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中出现的术语“上行”和“下行”,用于在特定场景描述数据/信息传输的方向,比如,“上行”方向一般是指数据/信息从终端向网络侧传输的方向,或者分布式单元向集中式单元传输的方向,“下行”方向一般是指数据/信息从网络侧向终端传输的方向,或者集中式单元向分布式单元传输的方向,可以理解,“上行”和“下行”仅用于描述数据/信息的传输方向,该数据/信息传输的具体起止的设备都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中可能出现的对各种消息/信息/设备/网元/系统/装置/动作/操作/流程/概念等各类客体进行了赋名,可以理解的是,这些具体的名称并不构成对相关客体的限定,所赋名称可随着场景,语境或者使用习惯等因素而变更,对本申请中技术术语的技术含义的理解,应主要从其在技术方案中所体现/执行的功能和技术效果来确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40)

1.一种信号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
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其中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发射天线端口,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为所述第二信号的发射天线端口,
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为所述第一信号相对于同步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
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为所述第二信号相对于同步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所述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所述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
将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所述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
将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
将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所述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6.根据权利 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包括: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为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与所述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式相同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
7.根据权利 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发射,所述第二信号通过第三天线端口和第四天线端口发射时,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 噪比,包括:
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满足以下公式:
SINR1=Mean(S1/(I1+N1),S2/(I2+N2))
其中,S1为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I1为在所述第三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N1为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噪声,S2为在所述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I2为在所述第四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N2 为在所述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噪声,SINR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Mean表示取两个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包括:
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FDA0002943729070000021
其中,SINR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R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R2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Δ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Δ2为所述第二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其中,Δ1根据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Δ2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N1为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噪声。
9.根据权利要求 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 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测量时间窗内;和/或
在频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测量频域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 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包括:
通过同一波束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 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包括:
利用相同的接收面板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射频通道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极化方向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信号CSI-RS或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S/PBCHblock;
所述第二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
14.一种信号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
接收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其中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发射天线端口,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为所述第二信号的发射天线端口,
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为所述第一信号相对于同步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
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为所述第二信号相对于同步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端口数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极化方向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相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时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测量时间窗内;和/或
在频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测量频域范围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信号CSI-RS或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S/PBCHblock;
所述第二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
1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
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确定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其中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发射天线端口,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为所述第二信号的发射天线端口,
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为所述第一信号相对于同步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
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为所述第二信号相对于同步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每个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相加,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单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的一半,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在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
将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
将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小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
将所述第一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
当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端口号较大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24.根据权利 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单天线端口发射,所述第二信号通过双天线端口发射时,将所述第二信号的双天线端口中与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的极化方式相同的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
25.根据权利 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信号通过第一天线端口和第二天线端口发射,所述第二信号通过第三天线端口和第四天线端口发射时,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满足以下公式:
SINR1=Mean(S1/(I1+N1),S2/(I2+N2))
其中,S1为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I1为在所述第三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N1为在所述第一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噪声,S2为在所述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I2为在所述第四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功率的平均值,N2 为在所述第二天线端口对应的资源元素RE上检测到的噪声,SINR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Mean表示取两个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满足以下公式:
Figure FDA0002943729070000051
其中,SINR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R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接收功率,R2为所述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Δ1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Δ2为所述第二信号的功率调整因子,其中,Δ1根据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Δ2根据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和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确定,N1为在所述第一信号的噪声。
27.根据权利要求 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
28.根据权利要求 19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时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测量时间窗内;和/或
在频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测量频域范围内。
29.根据权利要求 19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同一波束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
30.根据权利要求 19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
利用相同的接收面板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射频通道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或,
利用相同的极化方向接收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
31.根据权利要求19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信号CSI-RS或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S/PBCHblock;
所述第二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
3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配置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其中,所述第二信号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干扰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干噪比与下列因素至少之一相关: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数、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极化方式、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其中
所述第一信号的天线端口为所述第一信号的发射天线端口,所述第二信号的天线端口为所述第二信号的发射天线端口,
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为所述第一信号相对于同步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
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为所述第二信号相对于同步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
发送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一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偏移值、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增强因子中的至少一个。
34.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端口数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极化方向相同;和/或,
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发送功率相同。
35.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时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测量时间窗内;和/或
在频域上,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位于测量频域范围内。
36.根据权利要求32或3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为信道状态信息信号CSI-RS或同步信号/物理广播信道块SS/PBCHblock;
所述第二信号为CSI-RS或SS/PBCH block。
3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对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的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指令,并且对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的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现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现权利要求14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028815.3A 2019-01-11 2019-01-11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4358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8815.3A CN111435856B (zh) 2019-01-11 2019-01-11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PCT/CN2020/070869 WO2020143654A1 (zh) 2019-01-11 2020-01-08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8815.3A CN111435856B (zh) 2019-01-11 2019-01-11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5856A CN111435856A (zh) 2020-07-21
CN111435856B true CN111435856B (zh) 2021-06-01

Family

ID=71520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28815.3A Active CN111435856B (zh) 2019-01-11 2019-01-11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35856B (zh)
WO (1) WO20201436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171629A1 (en) * 2021-01-06 2023-06-01 Apple Inc. Measurement Enhancement for L1-RSRP
CN115767572A (zh) * 2021-09-01 2023-03-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4036436A1 (en) * 2022-08-15 2024-02-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eam alignment with dual-polarized antennas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7265A (zh) * 2014-09-02 2017-05-31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设备对设备终端的同步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8282321A (zh) * 2017-01-06 2018-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指示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1264B (zh) * 2017-02-07 2023-03-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信息反馈方法及装置
US11134492B2 (en) * 2017-04-12 2021-09-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recovery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97265A (zh) * 2014-09-02 2017-05-31 Lg 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设备对设备终端的同步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8282321A (zh) * 2017-01-06 2018-07-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指示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scussion on multi-beam operation;PREADTRUM COMMUNICATIONS;《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5 R1-1813067》;20181102;第2.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5856A (zh) 2020-07-21
WO2020143654A1 (zh) 202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332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formed reference signals in three dimensional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11368926B2 (en) Reporting power limit and corresponding constraint
CN109842926B (zh) 一种功率控制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050734B2 (e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interference alignment of transmissions to user equipments
CN104904132B (zh) 用于管理传送的无线电节点、用户设备和方法
CN108289004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测量上报的配置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475355B (zh) 一种波束训练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80123675A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Beam Selection
CN109997389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16155324A (zh) 多输入多输出无线系统的探测参考信号功率控制
CN112425216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功率余量报告
CN111278023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1130741B (zh) 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1431687A (zh) 一种资源指示方法及装置
CN111435856B (zh) 信号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014035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Beam Management with Emissions Limitations
CN113615280A (zh) 功率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2087291B (zh) 更新传输配置指示tci信息的方法与通信装置
US20230262615A1 (en) Method for indicating transmit power,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ransmit power, terminal, device, and medium
CN111106916B (zh) 一种信道和干扰测量方法和设备
CN111510946B (zh) 测量上报的方法与装置
US11817929B2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CN115244961B (zh) 选择波束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788612B (zh) 一种波束处理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CN111194040B (zh) 波束上报的方法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