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1984B - 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1984B
CN111431984B CN202010190451.1A CN202010190451A CN111431984B CN 111431984 B CN111431984 B CN 111431984B CN 202010190451 A CN202010190451 A CN 202010190451A CN 111431984 B CN111431984 B CN 1114319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data
server
stamp
mobile terminal
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904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31984A (zh
Inventor
赵子东
李艳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J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J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J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J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31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1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31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1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5Replication or mirroring of data, e.g. scheduling or transport for data synchronis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应用数据同步指令,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移动端结构戳;将服务端结构戳和移动端结构戳进行异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服务端应用数据和/或移动端应用数据进行更新,以使得服务端应用数据与移动端应用数据相互同步。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使得服务端和移动端之间的数据同步过程更加简单高效。

Description

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要求2020年03月02日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申请号为2020101366260、发明名称为“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通讯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掌上电脑(英文名称: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英文简称:PDA)等便携的移动设备得到了越加广泛地应用。其中,移动设备在相对于服务器离线后,其存储数据的数据结构需要与服务器中存储数据的数据结构保持一致。
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其中一项不足是,移动设备和服务器中数据的结构可能存在不相互一致的情况,这一情况增加了移动设备和服务器之中应用数据同步的便捷程度。
另外,整个说明书对背景技术的任何讨论,并不代表该背景技术一定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现有技术,整个说明书中的对现有技术的任何讨论并不代表该现有技术一定是广泛公知的或一定构成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应用数据同步指令,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移动端结构戳;将服务端结构戳和移动端结构戳进行异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服务端应用数据和/或移动端应用数据进行更新,以使得服务端应用数据与移动端应用数据相互同步。
通过结构戳的标识作用,可准确判断服务端和移动端的数据结构是否相同。服务端结构戳和移动端结构戳分别标识了服务端和移动端应用数据的结构变化情况,因此,通过将服务端结构戳和移动端结构戳进行异同比较,可获知两者的数据结构是否相同,进而对服务端应用数据和/或移动端应用数据进行更新处理,以实现二者数据的相互同步。
另外,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响应于应用数据同步指令,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移动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
本实施例通过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的技术方案,使得结构戳能够充分还原或表征应用数据的实际结构,以达到精准判定移动端和客户端数据结构异同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服务端结构戳的标识程度,确定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分别根据各个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逐一获取与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对应的服务端结构戳因子;根据全部的服务端结构戳因子,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其中,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适于无限扩展。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无限扩展性的服务端结构戳,其可对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进行准确地表达。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移动端结构戳的标识程度,确定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分别根据各个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逐一获取与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对应的移动端结构戳因子;根据全部的移动端结构戳因子,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其中,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适于无限扩展。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无限扩展性的移动端结构戳,其可对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进行准确地表达。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根据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获取服务端结构戳。
本实施例采用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共同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在保证对服务端的应用数据结构进行准确表达的基础上,保证了运算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根据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获取移动端结构戳。
本实施例采用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共同获取移动端结构戳,在保证对移动端的应用数据结构进行准确表达的基础上,保证了运算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和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为同步数据表集,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为表结构特征因子;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和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为同步数据列集,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为列结构特征因子。
本实施例可对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和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分别进行准确而高效地表征,以保证数据结构异同比较的准确性和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列结构特征因子通过以下步骤获得:通过各个表的列名组成文本分别进行一次计算,以获得第一散列;将第一散列再次组成文本,并进行二次计算,以获得第二散列;采用第二散列作为列结构特征因子。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获得列结构特征因子的具体方式,其能够对列结构特征因子进行有效而准确地获取和表征。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装置,包括: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装置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为实现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因此其具有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第一步骤流程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第二步骤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第三步骤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第四步骤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第五步骤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第六步骤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第七步骤流程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结构戳获取方式第一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结构戳获取方式第二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表结构特征因子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列结构特征因子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表结构特征因子和列结构特征因子的结合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结构戳的生成过程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结构戳的判定过程时序图;
图15出了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装置的系统组成示意图。
图1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应用数据的同步装置,110:存储器,120:处理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5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100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响应于应用数据同步指令,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移动端结构戳;
步骤S104.将服务端结构戳和移动端结构戳进行异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服务端应用数据和/或移动端应用数据进行更新,以使得服务端应用数据与移动端应用数据相互同步。
本实施例的移动端可为手机、掌上电脑等设备,服务端是指设置于云端的服务器。其中,移动端的便携性给使用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和工作场景均向移动设备进行了迁移,但考虑到这些设备的计算能力和工作的网络环境等因素,移动端(亦称:终端设备)需要缓存全部或部分数据。因此,在移动端离线后,保证其应用数据与服务端相互同步,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而言,移动端的应用数据在离线后,系统原因需要做到移动端数据库和服务端数据库的结构相互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时,则需要对其进行有机制一致化处理。常规做法是下发结构调整命令到移动端后,实时调整即可。但考虑到每一个移动端的更新版本可能不同,需要服务端根据每一个移动端的版本,生成对应的结构调整命令,进而增加同步系统实现的复杂度。另一种做法是谁引起应用子系统的结构变化,谁去通知同步子系统,从而让子系统具备判定变化的能力,但这样做会让其它模块变化时刻考虑同步应用子系统,造成两个子系统的耦合,不利用系统的维护。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其为服务端和移动端分别生成和标记了结构戳。通过结构戳的标识作用,可准确判断服务端和移动端的数据结构是否相同。服务端结构戳和移动端结构戳分别标识了服务端和移动端应用数据的结构变化,因此,通过将服务端结构戳和移动端结构戳进行异同比较,可获知两者的数据结构是否相同,进而对服务端应用数据和/或移动端应用数据进行更新处理,以实现二者数据的同步。
本实施例通过结构戳的设置,可对服务端和移动端的系统结构进行简单而准确地标识。结构戳根据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而获取。其中,同步系统通过主动产生与应用系统向匹配的高效自适应可扩展的结构戳,对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进行标记或表征。移动端和服务端两方面可通过比较结构戳是否一致,来判定移动端的应用数据是否需要全量更新。其中,多数情况下,结构相比于数据是较为稳定的,结构变动的情况多出现在项目实施时或大版本更新时。所以,对本实施例而言,结构变化后,采取全量包更新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相比于根据应用数据的更新或同步时间设置时间戳的相关技术,本实施例根据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而生成相应的结构戳。结构戳标识了应用数据本身的数据结构,而不是应用数据的更新或同步时间。因此,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保证在进行数据同步时服务端和移动端数据结构的一致性,进而保证数据同步的顺利进行。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除实施例一的技术特征,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响应于应用数据同步指令,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移动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202.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
步骤S204.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
本实施例中,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具体为影响系统结构的表及其它信息,其数量可为一个、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其中,当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或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为一个以上时,逐一分别根据各个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或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与其对应的服务端结构戳因子或移动端结构戳因子,并根据全部的服务端结构戳因子或移动端结构戳因子获取相应的服务端结构戳或移动端结构戳。
本实施例通过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的技术方案,使得结构戳能够充分还原或表征应用数据的实际结构,以达到精准判定移动端和客户端数据结构异同的目的。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除实施例二的技术特征,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302.根据服务端结构戳的标识程度,确定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
步骤S304.分别根据各个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逐一获取与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对应的服务端结构戳因子;
步骤S306.根据全部的服务端结构戳因子,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
其中,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适于无限扩展。
本实施例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为至少一个,根据在后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获得的在后服务端结构戳因子是对根据在前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获得的在前服务端结构戳因子的缺陷的补充和完善。采用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或生成对应的服务端结构戳因子的数量根据其对数据结构的标识程度而定。比如,当两个服务端结构戳因子的因子集合组成的服务端结构戳已经起到标识结构的作用,则此时返回此服务端结构戳。如果两个服务端结构戳因子的因子集合组成的服务端结构戳起不到标识结构作用,则继续构造第三个服务端结构戳因子、第四个服务端结构戳因子、第五个服务端结构戳因子至第N个服务端结构戳因子,直到获取的服务端结构戳能够起到标识结构作用时,返回此时的服务端结构戳。通过将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设置为根据系统要求而无限扩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无限扩展性的服务端结构戳,其可对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进行准确地表达。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除实施例二的技术特征,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402.根据移动端结构戳的标识程度,确定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
步骤S404.分别根据各个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逐一获取与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对应的移动端结构戳因子;
步骤S406.根据全部的移动端结构戳因子,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
其中,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适于无限扩展。
本实施例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为至少一个,根据在后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获得的在后移动端结构戳因子是对根据在前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获得的在前移动端结构戳因子的缺陷的补充和完善。采用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或生成对应的移动端结构戳因子的数量根据其对数据结构的标识程度而定。比如,当两个移动端结构戳因子的因子集合组成的移动端结构戳已经起到标识结构的作用,则此时返回此移动端结构戳。如果两个移动端结构戳因子的因子集合组成的移动端结构戳起不到标识结构作用,则继续构造第三个移动端结构戳因子、第四个移动端结构戳因子、第五个移动端结构戳因子至第N个移动端结构戳因子,直到获取的移动端结构戳能够起到标识结构作用时,返回此时的移动端结构戳。通过将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设置为根据系统要求而无限扩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无限扩展性的移动端结构戳,其可对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进行准确地表达。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5所示,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服务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502.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
步骤S504.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
步骤S506.根据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获取服务端结构戳。
如图6所示,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移动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602.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
步骤S604.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
步骤S606.根据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获取移动端结构戳。
本实施例中,服务端结构戳和移动端结构戳分别通过数量为两个的结构戳因子获得。其中,结构戳因子则由影响系统结构的表及其它信息的应用数据参数经过计算获得。通过两个结构戳因子获取和表征的结构戳能够准确表达服务端或移动端的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并且能够保证系统的计算效率,在保证比较结果准确的基础上,提高判断比较的效率。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除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技术特征,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戳通过以下方式获得。其中,本实施的结构戳可为移动端结构戳,亦可为服务端结构戳。
在本实施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的参数1为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参数2为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结构戳因子1相应地为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结构戳因子2相应地为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通过结构戳因子1和结构戳因子2获得的结构戳为服务端结构戳。
在本实施例的另一部分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的参数1为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参数2为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结构戳因子1相应地为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结构戳因子2相应地为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通过结构戳因子1和结构戳因子2获得的结构戳为移动端结构戳。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参数1是影响系统结构的表及其它信息。结构戳因子1通过对参数1进行计算得到,如果此因子完全可以标识系统结构的变化,就不需要参数2与计算结构戳因子2的过程。参数2是影响系统结构的表及其它信息。通过对参数2进行计算得到结构戳因子2,其是对结构戳因子1的缺陷的补充和完善。如果此时因子集合组成结构戳已经起到标识结构作用,就返回此结构戳。如果起不到标识结构作用继续构造因子,直到能够起到标识结构作用并返回此时的结构戳。其中,本实施例结构戳的扩展性体现在参数与生成结构戳因子算法对可以根据系统要求而无限扩展。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除实施例六的技术特征,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和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为同步数据表集,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为表结构特征因子。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和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为同步数据列集,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为列结构特征因子。
对于服务端和移动端而言,均可采用如图9所示的方式获得相应的服务端结构戳或移动端结构戳。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采用同步数据表集作为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或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采用同步数据列集作为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或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根据同步数据表集生成表结构特征因子,根据同步数据列集生成列结构特征因子。表结构特征因子和列结构特征因子共同表征获得结构戳。
实施例八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除实施例七的技术特征,本实施例进一步包括以下技术特征。
列结构特征因子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步骤S702.通过各个表的列名组成文本分别进行一次计算,以获得第一散列;
步骤S704.将第一散列再次组成文本,并进行二次计算,以获得第二散列;
步骤S706.采用第二散列作为列结构特征因子。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列结构特征因子计算获得方式,其中,本实施例可采用SHA-1散列函数,SHA-224散列函数和SHA-256散列函数中的任一种,进行列结构特征因子的计算。
实施例九
如图15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装置100,包括:存储器110和处理器120。存储器110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20执行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120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步骤。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任一实施例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步骤。
具体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首先,本实施例的第一步骤为,根据同步数据表集合,计算出表结构特征因子。其中,图10示出了一种实现为计算此应用所需同步表中修改日期的最大值,即最新修改日期。此实现基本上覆盖大部分结构变化的情况,而且不用每一个表去考虑表中字段列长度或者类型属性的变动,这些变动都会影响到表的修改日期,也可以根据应用的输入表集合,缩小计算量,进入达到高效计算。然后设备端上不需要同步的结构字段属性的变动也会影响此特性,这种情况下产生结构变动的误判是在可接受的限度内。
进而,本实施例的第二步骤为,根据同步数据列集合,计算出列结构特征。图11示出了列结构特征因子的具体计算方式。与第一步骤实现对应的第二步骤实现是通过每张表列名组成文本分别计算散列,然后把每张表的散列再次组成文本后计算出的散列就是列结构特征因子,其中散列函数可以选择SHA-1散列函数,SHA-224散列函数和SHA-256散列函数等。
以下需要对列结构特征因子的必要性进行说明:首先,服务端数据库表中已存在字段属性,本次只是做下发或者去除,如果没有此特征因子,表结构特征因子一样,将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构变化判定。此外,服务端数据库表中已预制字段,当启用或者反启用某选项才业务可见或业务隐藏,如果没有此特征因子,表结构特征因子一样,也将无法得到正确的结构变化判定。
最后,本实施例的第三步骤为,组合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的结果,得到对应此应用的结构戳。如图12所示,将修改日期的最大值与通过散列函数计算获得的列结构特征因子结合,可获得相应的结构戳。图13示出了结构戳因子1和结构戳因子2的生成步骤,以及采用结构戳因子1和结构戳因子2获得结构戳的具体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可通过将服务端结构戳和移动端结构戳进行异同比较,以判断服务端应用数据与移动端应用数据的结构是否相同,进而便于进一步的数据同步。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结构戳的设置,可对服务端和移动端的系统结构进行简单而准确地标识。结构戳根据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而获取。其中,同步系统通过主动产生与应用系统向匹配的高效自适应可扩展的结构戳,对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进行标记或表征。移动端和服务端两方面可通过比较结构戳是否一致,来判定移动端的应用数据是否需要全量更新。因此,本发明点实施例可保证在进行数据同步时服务端和移动端数据结构的一致性,进而保证数据同步的顺利进行。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应用数据同步指令,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移动端结构戳;
将所述服务端结构戳和所述移动端结构戳进行异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对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和/或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进行更新,以使得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与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相互同步;
其中,所述服务端结构戳和所述移动端结构戳能够分别标识所述服务端和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的结构变化;
所述响应于应用数据同步指令,根据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服务端结构戳,并根据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移动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所述服务端结构戳;
根据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所述移动端结构戳;
所述根据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所述服务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服务端结构戳的标识程度,确定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
分别根据各个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逐一获取与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对应的服务端结构戳因子;
根据全部的所述服务端结构戳因子,计算获取所述服务端结构戳;
其中,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适于无限扩展;
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所述移动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移动端结构戳的标识程度,确定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
分别根据各个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逐一获取与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对应的移动端结构戳因子;
根据全部的所述移动端结构戳因子,计算获取所述移动端结构戳;
其中,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的数量适于无限扩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所述服务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
根据所述服务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
根据所述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所述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获取所述服务端结构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至少一个的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计算获取所述移动端结构戳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
根据所述移动端应用数据的数据结构获取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并根据所述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生成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
根据所述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和所述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获取所述移动端结构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和所述第一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为同步数据表集,所述第一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所述第一移动端结构戳因子为表结构特征因子;
所述第二服务端应用数据参数和所述第二移动端应用数据参数为同步数据列集,所述第二服务端结构戳因子和所述第二移动端结构戳因子为列结构特征因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列结构特征因子通过以下步骤获得:
通过各个表的列名组成文本分别进行一次计算,以获得第一散列;
将所述第一散列再次组成文本,并进行二次计算,以获得第二散列;
采用所述第二散列作为所述列结构特征因子。
6.一种应用数据的同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
其中,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步骤。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的步骤。
CN202010190451.1A 2020-03-02 2020-03-18 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431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66260 2020-03-02
CN202010136626 2020-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1984A CN111431984A (zh) 2020-07-17
CN111431984B true CN111431984B (zh) 2023-04-07

Family

ID=71553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90451.1A Active CN111431984B (zh) 2020-03-02 2020-03-18 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31984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55310A1 (en) * 2009-11-09 2011-05-12 Oversi Networks Ltd. A system, a method,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N104639651A (zh) * 2015-03-04 2015-05-20 成都维远艾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设备信息传输方法
CN108572996A (zh) * 2017-03-14 2018-09-25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库表结构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766386A (zh) * 2018-12-11 2019-05-17 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服务端离线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CN109885581A (zh) * 2019-03-14 2019-06-14 苏州达家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库的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209730A (zh) * 2019-04-25 2019-09-06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变更数据的同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94781B2 (en) * 2015-12-21 2019-08-27 Sap Se Synchronization of offline data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55310A1 (en) * 2009-11-09 2011-05-12 Oversi Networks Ltd. A system, a method,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omputer communication
CN104639651A (zh) * 2015-03-04 2015-05-20 成都维远艾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设备信息传输方法
CN108572996A (zh) * 2017-03-14 2018-09-25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库表结构的同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766386A (zh) * 2018-12-11 2019-05-17 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同步服务端离线数据的方法及系统
CN109885581A (zh) * 2019-03-14 2019-06-14 苏州达家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库的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209730A (zh) * 2019-04-25 2019-09-06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变更数据的同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1984A (zh) 2020-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90294588A1 (en) Text dedupl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9104676B2 (en) Hash algorithm-based data storage method and system
US9680707B2 (en) Automated change approval
CN110737658A (zh) 数据分片存储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147455B (zh) 一种人脸匹配检索装置及方法
US10268655B2 (en) Method, device, server and storage medium of searching a group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CN111767297B (zh) 大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667636B (zh) 索引建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522811B (zh) 数据库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12100152A (zh) 业务数据处理方法、系统、服务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5510058A (zh) 一种通讯录信息搜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948220B (zh) 通讯录云服务的同步方法和装置
CN111046106A (zh) 缓存数据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10387887B2 (en) Bloom filter driven data synchronization
CN118210770A (zh) 增量数据同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431984B (zh) 应用数据的同步方法、同步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96825A (zh) 一种云桌面启动方法及装置
CN108984660A (zh) 一种MySQL数据库主从同步数据去重方法
CN115827657A (zh) 数据库的数据同步方法、存储介质以及设备
CN114416885A (zh) 基于drbd的数据同步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20745A (zh) 一种索引构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147531B (zh) 一种相似文本内容的识别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297164A (zh) 数据库系统、数据查询方法及装置
CN113312521B (zh) 内容检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
US12032578B1 (en) Data compression, store, and search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