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1824B -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1824B
CN111431824B CN202010251508.4A CN202010251508A CN111431824B CN 111431824 B CN111431824 B CN 111431824B CN 202010251508 A CN202010251508 A CN 202010251508A CN 111431824 B CN111431824 B CN 1114318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ameter
eye height
maximum
adjusting
cur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15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31824A (zh
Inventor
段有楠
戚晨希
邱建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entec Communic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Centec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Centec Communic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Centec 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5150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318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31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18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31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18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78Arrangements involving sequence estimation techniques
    • H04L25/03248Arrangements for operating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apparatus
    • H04L25/03254Operation with other circuitry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267Operation with other circuitry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with decision feedback equali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92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10Compensating for variations in line balan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ilters That Use Time-Delay Elements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和C(+1),均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接收端均衡器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进行参数调整。本发明在当前链路状况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将对端设备的发送和本端设备的接收均衡器参数动态调整到比较理想的水平,正常建立连接,且能保证较长时间的传输不出现错包。

Description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PMD子层的链路训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以太网端口之间建立连接后,在链路情况确定的场景下,可以通过手动配置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均衡器参数,对信号质量进行调节。但是,如果当前链路情况不确定,就难以对端口的均衡器参数进行人工调优。IEEE802.3标准描述了PMD(Physical MediaDependent,物理介质关联层接口)子层的链路训练,使得端口的接收端可以通过持续发送的训练帧,对发送端的均衡器参数进行自动调优,从而达到提升链路性能、减少误码的目的。
IEEE802.3标准以10G BASE-KR(IEEE802.3定义的一种万兆以太网物理编码子层Pcs标准)端口为例,详细说明了PMD子层控制链路训练所使用的数据帧格式,及本端-对端单个链路训练步骤的交互流程。但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一次完整的链路质量训练应包含若干步训练步骤,由发起端设备决定每一步调整对端设备的哪个FFE(Feed ForwardEqualizer,前向反馈均衡器)参数、增加还是减少、整个链路训练共多少步、何时结束等。这些具体实现方式,IEEE802.3标准并未规定,由各家厂商自行设计。
现有对于所有的10G BASE-KR端口,定义出一套普适的参数调整步骤,开始训练后按照固定的步骤做调整,但是,普适的调参步骤的适用范围有限,只有和同厂商设备对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难以适应不同厂商的实现方式。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适应不同厂商的PMD子层链路质量训练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
S2,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
S3,接收端均衡器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进行参数调整,所述参数包括参数C(–1)和参数C(+1)。
一实施例中,所述S1之前,将参数C(–1)和参数C(+1)调整为初始状态。
一实施例中,所述S1和S2中,通过调用单步训练消息交互的流程进行参数调整,所述调用单步训练消息交互的流程是步骤S1和S2公共流程。
一实施例中,所述S1包括:
S11,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
S12,判断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是否大于0,且接收端回复的状态是否不是最大或最小,若都满足,则进入步骤S13;
S13,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中间位置逐步递减至0;
S14,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0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每次递增的同时进行眼高的记录,且找到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S15,最后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一实施例中,所述S2调整过程与S1调整过程相同,所述S2具体包括:
S21,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
S22,判断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是否大于0,且接收端回复的状态是否不是最大或最小,若都满足,则进入步骤S23;
S23,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中间位置逐步递减至0;
S24,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0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每次递增的同时进行眼高的记录,且找到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S25,最后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一实施例中,所述S3包括:根据预先测定的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n],分别配置参数并测得此时的眼高,找到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max_n],再对接收端参数做微调,最后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接收端参数微调值进行参数配置,其中,n为信道参数模板编号,其为大于0的整数,max_n为最大眼高的信道参数模板编号。
一实施例中,所述单步训练消息交互的流程包括:
发送端组装训练帧发送到接收端;
发送端判断是否收到接收端反馈的参数调整的正常范围、最大和最小的状态,若收到,则将所述状态保存到接收端回复的状态中;
之后将发送端的参数全置为不变,并组装训练帧到接收端;
发送端判断是否收到接收端反馈的参数未调整的状态,若收到,则结束流程。
对应的,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系统,包括:
发送端均衡器参数调整装置,包括参数C(–1)调整模块和参数C(+1)调整模块,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用于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用于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
接收端均衡器参数调整装置,用于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进行参数调整,所述参数包括参数C(–1)和参数C(+1)。
一实施例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单步训练消息交互模块,发送端均衡器参数调整装置通过调用所述单步训练消息交互模块进行参数调整,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和参数C(+1)调整模块共用所述单步训练消息交互模块。
一实施例中,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和参数C(+1)调整模块均包括:
游标设置单元,用于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
游标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是否大于0,且接收端回复的状态是否不是最大或最小,若都满足,则进入游标位置调整单元;
所述游标位置调整单元,用于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从中间位置逐步递减至0,再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从0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每次递增的同时进行眼高的记录,且找到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最后再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基于接收端眼图水平判断信号质量,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个链路质量训练系统,在当前链路状况不确定的情况下,动态调节对端/本端均衡器参数,从而使信号传输损耗得到适当的补偿,可以将对端设备的发送和本端设备的接收均衡器参数调整到比较理想的水平,正常建立连接(link up),且能保证较长时间的传输不出现错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Training(训练)帧的格式示意图;
图2为Coefficient update字段的格式示意图;
图3为Status report字段的格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1步和第2步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3步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单步训练消息交互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4步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基于接收端眼图水平判断信号质量,在当前链路状况不确定的情况下,动态调节对端/本端均衡器参数,可以将对端设备的发送和本端设备的接收均衡器参数调整到比较理想的水平,正常建立连接(linkup),且能保证较长时间的传输不出现错包。
在描述本方案之前,先以A端和B端为例,解释说明下PMD子层链路训练的具体方式。假设有A端和B端的两个10G BASE-KR端口,通过DAC(Direct Attach Cable,高速线缆)铜缆进行互联。链路训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A端发起的、指示B端进行参数调整的过程(A->B),和B端发起的、指示A端进行参数调整的过程(B->A)。A->B和B->A开始与结束的过程是各自独立的,可以是同时进行,也可以是错开,但是只有双向的训练都完成了,才认为这次的链路训练最终完成。
如图1所示,为Training(训练)帧格式,Training帧包括4个部分,其中用于参数调整的是其中2个部分,Coefficient update(参数调整)和Status report(状态反馈)。
Coefficient update和Status report的具体定义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Coefficient update:主要用来指示B端设备执行什么调参动作。第0~1、2~3、4~5比特分别代表了3个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C(0)、C(+1),是增加(01)、减少(10)、还是不变(00)。这里的增加或减少,都只能做加1或减1的调整,如果希望对端加10,则需要做10次增加的动作。比特12指示被调端直接将3个参数调成初始状态。比特13指示被调端直接将3个参数调成预设状态。其他reserved比特位无意义。Status report:主要反映B端参数调整的情况,反馈给A端。第0~1、2~3、4~5比特分别代表了3个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C(0)、C(+1),经过一次调整之后,是达到最大(11)、最小(10)、正常范围(01)、还是未调整(00)。这些都是B端动作后回复给A端需要用的比特位。特殊的是比特15,是由A端置位的,表示A端认为链路已经训练到理想状态,并结束本次训练。其他reserved比特位无意义。
如图4所示,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1步,将发送端的参数C(–1)和参数C(+1)调整为初始状态。
结合图5所示,在当前链路状况不确定的情形下,对于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本发明方法将其等效为刻度尺,将发送端参数C(-1)和C(+1)从initial(初始)状态开始调整,即Coefficient update的initialize状态。
第2步,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
结合图5所示,第2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
具体地,发送端参数C(-1)在初始状态时,调用单步训练消息交互的流程(Updateflow),此时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即coeff_pos=CN1_LEN/2,其中,coeff_pos为局部变量,用于记录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CN1_LEN为参数C(-1)的刻度尺长度,即最大调整范围。该值在一次训练中是固定的,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训练前改变,一般推荐值为10。
S12,判断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是否大于0,且接收端回复的状态是否不是最大或最小,若都满足,则进入步骤S13。
具体地,判断coeff_pos大于0且LP_stat不是max/min(最大或最小),若均满足,则进入步骤S13,其中,LP_stat为局部变量,用来保存接收端回复的状态。若不满足,则进步步骤S14。
S13,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中间位置逐步递减至0。
具体地,将Coefficient update的参数C(–1)置为减少(decrease),调用Updateflow,coeff_pos逐步减1:即coeff_pos--,之后判断眼高eye_h是否为0,若是,则说明已将参数C(–1)位置的游标递减至0,并进入S14,若否,则返回S12。其中,眼高为眼图中心位置的信号幅值高度,该值越大信号质量越佳,眼图为接收端信号在示波器上叠加显示的图形,体现了信号整体的特性,可以据此估计系统信号质量的优劣程度,其横轴体现周期/时间,纵轴体现幅值。
S14,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0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每次递增的同时进行眼高的记录,且找到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具体地,最大眼高初始为0:即max_eye_h=0,其中,max_eye_h为局部变量,用于保存最大眼高。判断coeff_pos是否小于等于CN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最大或最小):即coeff_pos≤CN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若均满足,则读取当前眼高eye_h,并判断当前眼高eye_h是否大于最大眼高max_eye_h,若是,则将最大眼高对应的游标位置max_coeff_pos置为当前游标位置,之后将游标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具体地,将Coefficient update的参数C(–1)置为增加(increase),调用Update flow,将游标位置逐步加1:即coeff_pos++,并循环进入coeff_pos≤CN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的判断,若当前眼高eye_h小于等于最大眼高max_eye_h,则直接将游标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后循环进入coeff_pos≤CN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的判断。
S15,最后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具体地,若上述S14中,coeff_pos≤CN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不满足,则继续判断当前游标位置是否为最大眼高对应的游标位置max_coeff_pos:即coeff_pos=max_coeff_pos?,若是,则进入第3步,若否,则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具体地,将Coefficient update的参数C(–1)置为减少(decrease),调用Update flow,将coeff_pos逐步减1:即coeff_pos--,之后进入coeff_pos=max_coeff_pos?的判断。
第3步,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
如图6所示,参数C(+1)的调整过程与参数C(-1)的调整过程基本相同,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1,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
具体地,发送端参数C(+1)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即coeff_pos=CN1_LEN/2,其中,coeff_pos为局部变量,用于记录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CP1_LEN为参数C(+1)的刻度尺长度,即最大调整范围。该值在一次训练中是固定的,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训练前改变,一般推荐值为16。
S22,判断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是否大于0,且接收端回复的状态是否不是最大或最小,若都满足,则进入步骤S23。
具体地,判断coeff_pos大于0且LP_stat不是max/min(最大或最小),若均满足,则进入步骤S23,其中,LP_stat为局部变量,用来保存接收端回复的状态。若不满足,则进步步骤S24。
S23,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中间位置逐步递减至0。
具体地,将Coefficient update的参数C(+1)置为减少(decrease),调用Updateflow,coeff_pos逐步减1:即coeff_pos--,之后判断眼高eye_h是否为0,若是,则说明已将参数C(+1)位置的游标递减至0,并进入S24,若否,则返回S22。
S24,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0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每次递增的同时进行眼高的记录,且找到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具体地,最大眼高初始为0:即max_eye_h=0,其中,max_eye_h为局部变量,用于保存最大眼高。判断coeff_pos是否小于等于CP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最大或最小):即coeff_pos≤CP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若均满足,则读取当前眼高eye_h,并判断当前眼高eye_h是否大于最大眼高max_eye_h,若是,则将最大眼高对应的游标位置max_coeff_pos置为当前游标位置,之后将游标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具体地,将Coefficient update的参数C(+1)置为增加(increase),调用Update flow,将游标位置逐步加1:即coeff_pos++,并循环进入coeff_pos≤CP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的判断,若当前眼高eye_h小于等于最大眼高max_eye_h,则直接将游标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后循环进入coeff_pos≤CP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的判断。
S25,最后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具体地,若上述S24中,coeff_pos≤CP1_LEN且LP_stat不是max/min不满足,则继续判断当前游标位置是否为最大眼高对应的游标位置max_coeff_pos:即coeff_pos=max_coeff_pos?,若是,则进入第4步,若否,则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具体地,将Coefficient update的参数C(+1)置为减少(decrease),调用Update flow,将coeff_pos逐步减1:即coeff_pos--,之后进入coeff_pos=max_coeff_pos?的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单步训练消息交互的流程是第2步和第3步的公共流程,结合图7所示,其具体包括:
发送端组装训练帧发送到接收端。
发送端判断是否收到接收端反馈的参数调整的正常范围(updated)、最大(maximum)和最小(minimum)的状态,若收到,则将所述状态保存到接收端回复的状态(LP_stat)中。其中,maximum表示:若接收端设备调整后的参数值达到上限MAX_LIMIT,该参数到达MAXIMUM状态,此时回复给发送端的update_status字段内容应为maximum,minimum表示:如果接收端设备调整后的参数值达到下限MIN_LIMIT,该参数到达MINIMUM状态,此时回复给发送端的update_status字段内容应为minimum。
之后将发送端的参数全置为不变,并组装训练帧到接收端。
即将发送端的Coefficient update的三个参数全置为(hold),hold表示:Training帧的一种构造方式,接收端调参完成给发送端回复update_status之后,发送端构造hold并发送回接收端,接收端收到后将参数状态恢复到NOT_UPDATED。
发送端判断是否收到接收端反馈的参数未调整的状态,若收到,则结束流程。
即发送端判断是否收到接收端反馈的NOT_UPDATED状态,若收到,则结束流程。若否,则继续判断是否收到接收端反馈的NOT_UPDATED状态,直至收到。
第4步,接收端均衡器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进行参数调整,所述参数包括参数C(–1)和参数C(+1)。
如图8所示,具体地,参数C(-1)和C(+1)都调整好了之后,再开始进行接收端均衡器参数的调整。接收端调整不涉及与对端(即发送端)的消息交互,只是本端内部进行。其调整过程具体为:
S41,找到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max_n]。
接收端均衡器根据预先测定的典型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n]配置参数,其中,Rx_preset[n]表示以数组形式储存的典型信道接收参数模板,n为信道参数模板编号,其为大于0的整数,具体地,最大眼高max_eye_h初始为0,信道参数模板编号n初始为0,接收端均衡器按照Rx_preset[n]配置参数,配置的同时读取当前眼高eye_h,判断当前眼高eye_h是否大于最大眼高max_eye_h,若是则将最大眼高对应的模板编号max_n置为信道参数模板编号n,若否,则将信道参数模板编号n逐步减1后循环进入接收端均衡器按照Rx_preset[n]配置参数,直至找到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max_n]。其中,max_n为最大眼高的信道参数模板编号。
之后,接收端均衡器按照最大眼高对应的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max_n]配置参数。
S42,再对接收端参数做微调。
具体地,最大眼高max_eye_h初始为0,接收端参数微调的值reg置为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max_n]+3,即对每个接收端参数做正3的微调。之后判断接收端参数微调的值reg是否大于等于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max_n]-3,若是,则接收端均衡器按照接收端参数微调的值进行参数配置,同时,读取当前眼高eye_h,并判断当前眼高eye_h是否大于最大眼高max_eye_h,若是,则将最大眼高对应的接收端参数微调值max_reg置为当前接收端参数微调的值reg,若否,则将当前接收端参数微调的值reg逐1递减并循环进入接收端参数微调的值reg是否大于等于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max_n]-3的判断,即对每个接收端参数做负3的微调。上述接收端参数微调的值reg若小于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max_n]-3,则直接进入步骤S43。
S43,最后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接收端参数微调值进行参数配置。
具体地,接收端均衡器按照最大眼高对应的接收端参数微调值max_reg进行参数配置,并将Status report字段的receiver ready置为1,即表示链路已经训练到理想状态,则组装训练帧发送到发送端,结束训练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眼高读取不是通过示波器,而是由SerDes硬件逻辑实现的,SerDes在接收和恢复信号的过程中,可以实时计算信号的眼高,使用时需要读取相应寄存器的地址就能得到。
另外,本发明为什么只调整了参数C(-1)和C(+1),没有调整参数C(0),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SerDes硬件实现方式不同,有些SerDes的C(0)参数变化可能影响接收端眼高的精度,进而影响效果;另一方面,考虑到每次训练一定是从initial状态开始,此时的参数C(0)已经可以达到要求,所以只做了另外两个参数的调整。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所有支持PMD子层控制功能的端口形态(10G BASE-KR/25G BASE-KR/25G BASE-CR/40G BASE-KR4/40G BASE-CR4/100GBASE-KR4/100G BASE-CR4等),都可以适用本发明,且能够使这些端口处理以下应用场景:本端和对端设备对接,由于链路质量不确定,两端应用的发送和接收均衡器参数不适用当前链路,此时数据传输有大量错包,严重甚至无法建立端口link up。开启链路训练后,基于本发明本方法可以将对端设备的发送和本端设备的接收均衡器参数调整到比较理想的水平,正常建立link up,且能在保证较长时间的传输不出现错包。
对应的,本发明所揭示的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系统,包括:
发送端均衡器参数调整装置,包括参数C(–1)调整模块和参数C(+1)调整模块,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用于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用于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
接收端均衡器参数调整装置,用于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进行参数调整,所述参数包括参数C(–1)和参数C(+1)。
优选地,本发明系统还包括:单步训练消息交互模块,发送端均衡器参数调整装置通过调用所述单步训练消息交互模块进行参数调整,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和参数C(+1)调整模块共用所述单步训练消息交互模块。
优选地,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和参数C(+1)调整模块均包括:
游标设置单元,用于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
游标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是否大于0,且接收端回复的状态是否不是最大或最小,若都满足,则进入游标位置调整单元;
所述游标位置调整单元,用于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从中间位置逐步递减至0,再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从0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每次递增的同时进行眼高的记录,且找到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最后再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其中,每个模块的工作流程及原理可对应参照上述方法的描述,这里不做赘述。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7)

1.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S1,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
S2,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
S3,接收端均衡器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进行参数调整,所述参数包括参数C(–1)和参数C(+1);
所述S1包括:
S11,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
S12,判断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是否大于0,且接收端回复的状态是否不是最大或最小,若都满足,则进入步骤S13;
S13,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中间位置逐步递减至0;
S14,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0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每次递增的同时进行眼高的记录,且找到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S15,最后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所述S2包括:
S21,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
S22,判断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是否大于0,且接收端回复的状态是否不是最大或最小,若都满足,则进入步骤S23;
S23,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中间位置逐步递减至0;
S24,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0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每次递增的同时进行眼高的记录,且找到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S25,最后再将当前参数C(+1)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之前,将参数C(–1)和参数C(+1)调整为初始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和S2中,通过调用单步训练消息交互的流程进行参数调整,所述调用单步训练消息交互的流程是步骤S1和S2公共流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包括:根据预先测定的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n],分别配置参数并测得此时的眼高,找到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Rx_preset[max_n],再对接收端参数做微调,最后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接收端参数微调值进行参数配置,其中,n为信道参数模板编号,其为大于0的整数,max_n为最大眼高的信道参数模板编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步训练消息交互的流程包括:
发送端组装训练帧发送到接收端;
发送端判断是否收到接收端反馈的参数调整的正常范围、最大和最小的状态,若收到,则将所述状态保存到接收端回复的状态中;
之后将发送端的参数全置为不变,并组装训练帧到接收端;
发送端判断是否收到接收端反馈的参数未调整的状态,若收到,则结束流程。
6.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发送端均衡器参数调整装置,包括参数C(–1)调整模块和参数C(+1)调整模块,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用于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用于调整发送端均衡器的参数C(+1),将其调整到最大眼高的位置;
接收端均衡器参数调整装置,用于根据最大眼高对应的一组信道参数模板进行参数调整,所述参数包括参数C(–1)和参数C(+1);
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和参数C(+1)调整模块均包括:
游标设置单元,用于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置于刻度尺的中间位置;
游标判断单元,用于判断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是否大于0,且接收端回复的状态是否不是最大或最小,若都满足,则进入游标位置调整单元;
所述游标位置调整单元,用于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从中间位置逐步递减至0,再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从0逐渐递增至刻度尺的末端,每次递增的同时进行眼高的记录,且找到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最后再将当前参数位置的游标从刻度尺的末端逐步递减回最大眼高的刻度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单步训练消息交互模块,发送端均衡器参数调整装置通过调用所述单步训练消息交互模块进行参数调整,所述参数C(–1)调整模块和参数C(+1)调整模块共用所述单步训练消息交互模块。
CN202010251508.4A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14318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1508.4A CN111431824B (zh)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1508.4A CN111431824B (zh)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1824A CN111431824A (zh) 2020-07-17
CN111431824B true CN111431824B (zh) 2022-08-12

Family

ID=71550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1508.4A Active CN111431824B (zh) 2020-04-01 2020-04-01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318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91762B (zh) * 2020-12-15 2022-08-12 苏州盛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pcs和mii分离的信号质量优化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745450A (zh) * 2022-04-19 2022-07-12 苏州盛科科技有限公司 芯片端口链路训练连接的方法及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0804A (zh) * 2008-02-29 2011-01-26 艾格瑞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自适应传输均衡的方法和设备
CN103778242A (zh) * 2014-02-11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serdes参数的搜索方法及装置
CN109218242A (zh) * 2017-06-30 2019-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符号同步方法、信号调整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0804A (zh) * 2008-02-29 2011-01-26 艾格瑞系统有限公司 用于自适应传输均衡的方法和设备
CN103778242A (zh) * 2014-02-11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serdes参数的搜索方法及装置
CN109218242A (zh) * 2017-06-30 2019-01-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符号同步方法、信号调整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1824A (zh) 2020-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31824B (zh) 一种pmd子层链路训练的方法及系统
US5940772A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obile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29476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timizing performance of an optical module
US2016021271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transmit power
CN111835569B (zh) 一种光口速率及模式的自适应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US7177283B2 (en)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ircuit and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method
CN114039628B (zh) 一种支持高速信号链路训练的dp有源线缆
CN115842588A (zh)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965713B (zh) 一种支持高速信号链路训练的hdmi有源线缆
CN112491762B (zh) 一种基于pcs和mii分离的信号质量优化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436012A (zh) 信号处理系统、交换机以及光模块
US20110292828A1 (en) Network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3997106B2 (ja) データ伝送速度調停方法および光通信装置
JP6369384B2 (ja) 通信システム
CN113891393A (zh) 链路自适应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0007561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Rate Negotiation
KR102410664B1 (ko) 음성 패킷 통신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11212410A (zh) 蓝牙设备智能优化方法、装置及蓝牙设备
CN1898926B (zh) 用于对发送信号进行自适应预滤波的方法和系统
CN113411114B (zh) 一种用于实现超高频通讯信号增强的系统及方法
CN115694740B (zh) Uvm验证平台系统和验证方法
CN111245658B (zh) 一种基于most150的网络带宽动态调整方法
CN115114217A (zh) 一种提升数据传输质量的方法、usb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800891A (zh) 一种自动控制数据传输数率的方法及系统
WO2023139914A1 (ja) 車載装置、管理装置、伝送路認証システム、伝送路認証方法および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15000 unit 13 / 16, 4th floor, building B, No.5 Xinghan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uzhou Shengke Communic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Unit 13 / 16, floor 4, building B, No. 5, Xinghan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215000

Applicant before: CENTEC NETWORKS (SUZHOU)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