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7215B -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17215B
CN111417215B CN201910019979.XA CN201910019979A CN111417215B CN 111417215 B CN111417215 B CN 111417215B CN 201910019979 A CN201910019979 A CN 201910019979A CN 111417215 B CN111417215 B CN 1114172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radio bearer
message
sidelink rad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1997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17215A (zh
Inventor
徐海博
肖潇
王君
王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1997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17215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70999 priority patent/WO2020143690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417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72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17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72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完成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或者第二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接收端终端设备在接收数据时采用的无线承载配置和发送端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配置一致,从而使得接收端终端设备可以正确地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网络中,基站与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上行链路(uplink)和下行链路(downlink)进行通信。终端与终端之间可以利用侧行链路(sidelink)进行通信。
在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ET)中车对外界信息交换(vehicletoeverything,V2X)系统里,只支持广播业务。侧行链路(sidelink)的无线承载分别由发端UE和收端UE自己建立并配置,且发端UE和收端UE不需要协调无线承载的配置。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generation,5G)中V2X系统中,终端和终端设备通过Sidelink进行通信时,为了满足每个V2X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ofservice,QoS)要求,需要多种无线承载配置。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由发送端UE和收收端UE分别独立建立和配置无线承载,会导致收端UE在接收数据时采用的无线承载配置和发端UE发送该数据时所采用的无线承载配置不匹配或者不一致,从而会导致收端UE无法正确地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或者无法保证V2X业务的QoS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能够保证接收端终端设备在接收数据时采用的无线承载配置和发送端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配置一致,从而使得接收端终端设备可以正确地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完成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或者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接收端终端设备在接收数据时采用的无线承载配置和发送端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使用的无线承载配置一致,从而使得接收端终端设备可以正确地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或者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PDCP实体为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或者,所述PDCP实体为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PDCP实体;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RLC承载为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RLC承载,或者所述RLC承载为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RLC承载。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类PDCP信息和第二类PDCP信息;所述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类RLC信息和第二类RLC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类PDCP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PDCP信息;所述第二类PDCP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PDCP信息;所述第一类RLC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RLC信息;所述第二类RLC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RLC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PDCP信息,所述第三类PDCP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PDCP信息;所述RLC承载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RLC信息,所述第三类RLC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RLC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所述第一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QoS信息包括QoS参数,或指示QoS参数的QoS索引,或QoS流的标识。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还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二条件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第二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相同。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所述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为覆盖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消息还包括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所述服务小区的频点。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满足第三条件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第三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之后,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完成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五消息,所述第第五消息中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所述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五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六消息,所述第六消息中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第五信息,所述第五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所述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第六信息,所述第六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为RRC消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在满足如下条件时,触发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所述QoS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需要建立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对应的QoS信息在内的多个Qos信息与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在内的多个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需要修改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种消息:侧行链路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侧行链路安全激活响应消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为RRC连接重配消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所述第四消息、所述第五消息、所述第六消息均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其中,所述第二侧行无线链路承载的配置为默认配置或者预定义的配置。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包括: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完成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或者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或者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PDCP实体为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或者,所述PDCP实体为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PDCP实体;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RLC承载为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RLC承载,或者所述RLC承载为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RLC承载。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类PDCP信息和第二类PDCP信息;所述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类RLC信息和第二类RLC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类PDCP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PDCP信息;所述第二类PDCP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PDCP信息;所述第一类RLC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RLC信息;所述第二类RLC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RLC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PDCP信息,所述第三类PDCP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PDCP信息;所述RLC承载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RLC信息,所述第三类RLC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RLC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七消息,所述第七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QoS信息包括QoS参数,或指示QoS参数的QoS索引,或QoS流的标识。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还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满足第二条件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第二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相同。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QoS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QoS信息,确定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消息1和所述QoS信息,确定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对应的QoS信息在内的多个Qos信息与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在内的多个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所述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为覆盖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消息还包括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所述服务小区的频点。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满足第三条件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第三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第八消息,所述第八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的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RRC重配消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八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所述RRC重配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目的地信息;或者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或者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目的地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之后,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发送的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完成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消息,所述第五消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所述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消息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六消息,所述第六消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第五信息,所述第五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所述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第六信息,所述第六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所述第三消息、所述第四消息、所述第五消息、所述第六消息均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其中,所述第二侧行无线链路承载的配置为默认配置或者预定义的配置。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包括:基站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七消息,所述第七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包括:基站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八消息,所述第八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的信息;所述基站根据第八消息中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的信息,配置相应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述基站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消息。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终端,执行上文中的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步骤或操作或功能的模块。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终端,执行上文中的由第二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步骤或操作或功能的模块。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各实现方式中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或者该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各实现方式中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终端设备。
在一种设计中,该装置为通信芯片,通信芯片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在另一种设计中,该装置为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发射机,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接收机。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中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或者该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中方法的各个模块或单元。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通信装置为网络侧设备。
在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为通信芯片,通信芯片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在另一种设计中,该通信装置为通信设备,通信芯片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发射机,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接收机。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的方法。
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的方法。
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通信装置,或者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V2X通信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V2X网络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两个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两组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示意性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packetradio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division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mobiletelecommunication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WiMAX)通信系统、未来的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radio,NR)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landmobile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是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系统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IOT技术可以通过例如窄带(narrowband)NB技术,做到海量连接,深度覆盖,终端省电。例如,NB只包括一个资源块(resourceblock,RB),即,NB的带宽只有180KB。要做到海量接入,必须要求终端在接入上是离散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方法,能够有效解决IOT技术海量终端在通过NB接入网络时的拥塞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s,GSM)系统或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station,BTS),也可以是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vedNode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radioaccess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可以是WLAN中的接入点(accesspoint,AP),可以是新型无线系统(newradio,NR)系统中的gNB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为小区提供服务,终端设备通过该小区使用的传输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或者说,频谱资源)与接入网设备进行通信,该小区可以是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对应的小区,小区可以属于宏基站,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cell)对应的基站,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cell)、微小区(microcell)、微微小区(picocell)、毫微微小区(femto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
其中,以上列举的终端设备、接入网设备的功能和具体实现方式仅为示例性说明,本发明并未限定于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management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并未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提供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另外,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versatile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文首先描述一些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知识。
一个无线承载(radiobearer,RB)由分组数据汇聚层(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PDCP)实体,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control,RLC)实体或者说是无线链路控制承载(RLCbearer)和逻辑信道(logicalchannel,LC)组成。无线承载的配置即该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RLC实体和逻辑信道的配置。无线承载分为信令无线承载(signalradiobearer,SRB)和数据无线承载(dataradiobearer,DRB)。无线承载的配置需要能够保证通过该无线承载传输的业务的QoS要求。
在LTE系统或NR系统中,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和基站(eNB/gNB)之间的通信接口称为Uu口。在Uu口上,UE向基站发送数据的链路称为上行链路,而UE接收基站发送的数据的链路称为下行链路。UE和UE之间的通信接口称为PC5口。PC5口上的UE和UE之间传输数据的链路称为侧行链路。PC5口一般用于V2X,或者D2D等可以在设备间进行直联通信的场景。
Uu口上的无线承载用于UE和基站间的数据或信令的传输。其中,DRB的PDCP、RLC、逻辑信道由基站为UE建立并配置。SRB的PDCP、RLC、逻辑信道由基站为UE建立并配置,或者根据预定义的参数来配置。
LTEV2X系统中,只支持广播业务。PC5口上的无线承载分别由发端UE和收端UE自己建立并配置。发端UE和收端UE不需要协调无线承载的配置。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在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之前,先作出以下几点说明。
第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QoS参数包括但不限于保证的传输速率、最大的传输速率、时延要求、可靠性要求、优先级、通信距离。
第二,对于侧行链路通信,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Incoverage,IC)的定义为:如果终端设备在一个被配置用来进行侧行链路通信的载波频率上检测到至少一个小区满足S准则,则该终端设备认为在该载波频率上进行侧行链路通信为覆盖范围内的侧行链路通信。对于侧行链路通信,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Outofcoverage,OOC)的定义为:如果终端设备在一个被配置用来进行侧行链路通信的载波频率上检测到任何一个满足S准则的小区,则该终端设备认为在该载波频率上进行侧行链路通信为覆盖范围外的侧行链路通信。S准侧的具体定义可以参加3GPPTS36.30415.0.0的11.4.1章节。
第三,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的配置。
当终端设备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一个终端设备会配置至少两个无线承载配置,一个是终端设备作为接收端,接收与之通信的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时,所使用的接收无线承载配置;另一个是终端设备作为发送端,向与之通信的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所使用的发送无线承载配置。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终端与终端之间的基于侧行链路进行通信的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下面以智能交通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提升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正逐渐兴起。智能交通可以利用新一代的通信网络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降低能量损耗,增加运输的安全性和便捷程度。V2X是未来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其通过车辆到车辆(vehicletovehicle,V2V)通信、车辆到基础设施(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通信、车辆到路人(vehicletopedestrian,V2P)通信以及车辆到网络(vehicletonetwork,V2N)通信等通信方式,能够获得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提供车载娱乐信息等。基于V2X技术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交通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率,而且可以为自动驾驶、智能交通和车联网创新提供低成本、易实施的技术路线和基础平台。
图1示出了一种V2X通信的场景,如图1所示,车辆110与车辆120之间通过V2V进行通信时,车辆可以将自身的车速、行驶方向、具体位置、是否踩了紧急刹车等信息广播给周围车辆。周围车辆的驾驶员通过获取该类信息,可以更好的感知视距外的交通状况,从而对危险状况作出预判和避让。车辆110和基础设施140之间通过V2I通信时,除了有上述安全信息的交互外,路边基础设施140例如路侧单元(roadsideunit,RSU)还可以为车辆提供各类服务信息和数据网络的接入,例如不停车收费、车内娱乐等,这些功能都极大的提高了交通智能化。车辆110和人130之间通过V2P通信时,车辆110可以将自己的实时位置、路况等提供给附近位置的人,从而向附近的人提供实时路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应理解,为了描述的方便,图1中只描述了单个车辆与车辆、单个人与车辆和单个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比如在车联网系统中,车辆的数目还可以是更多,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新无线接入技术(newradioaccesstechnology,NR)是目前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其针对V2X业务特性及新的业务需求,可以支持更低延迟、更高可靠性的V2X通信。图2即示出了一种V2X网络系统架构图,在图中所示的V2X系统中,主要存在两种空中接口,即终端UE1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接口(Uu口)和终端UE1与终端UE2之间的通信接口(PC5口),其中Uu口用于终端与基站或路侧单元之间的通信,PC5口用于终端与终端之间的侧行链路通信。
示例性的,在组通信场景中,一组终端可以基于侧行链路资源进行相互通信,包括但不限于单播、组播或广播的方式,例如,一组终端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可以与该一组终端中的其他任意一个或多个终端进行通信,该一组终端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还可以和该一组终端外的其他任意一个或多个终端进行通信,换句话说,该一组终端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终端与其他任意一个或多个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形均可以归为组通信场景,其中其他任意一个或多个终端不限于属于该一组终端。
还应理解,为方便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一组终端进行组通信为例进行描述,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并不限于应用于组通信。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图3所示的通信网络架构包括基站310和一组终端320。
基站310可用于将终端接入无线接入网络(radioaccessnetwork,RAN)。因此,基站有时也可称为接入网设备或接入网节点。可以理解的是,采用不同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将为终端提供无线通信接入功能的装置统称为基站。基站310例如可以是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中的演进型节点B(evolvednodeB,eNB),也可以是5G中的RAN节点(RANnode)。基站310可以是宏基站,也可以是微基站。基站310也可以是具有无线接入功能的路侧设备或某个终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侧所涉及的功能的设备统称为基站。一个基站310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一个小区,也可以包括多个小区。
一组终端320中可以包括多个终端,例如图3所示的第一终端321和其他终端322,第一终端321可以是该一组终端中的任意一个终端。一组终端320可以均处于连接态(或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control,RRC)连接态);或者,一组终端320中的部分终端处于连接态,部分终端处于空闲态或非激活态(或RRC空闲态)。在某些场景中(如5GNRV2X场景),该一组终端可以称为队列(platoon)。
该一组终端320中的各个终端之间可以通过侧行链路进行通信,该一组终端中的一个或多个终端还可以与该一组终端外的其他一个或多个终端通过侧行链路进行通信。例如在
图3中,第一终端321可基于侧行链路与其他终端322中任意一个或多个终端进行通信,其他终端322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终端也可以进行相互通信,通信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单播、组播或广播等方式。该第一终端321或该其他终端322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终端还可以和一组终端外的其他一个或多个终端进行通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400的示意性流程图。图4的方法可以是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410至步骤S420。
在步骤410中,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消息1(即,第一消息的一例),该消息1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可以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该消息1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直接指示,也可以间接指示。
可选地,该消息1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其中,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即是作为发送侧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源信息可以是发送侧终端设备的源层二标识(SourceLayer2ID),或者该源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目的地信息即是作为接收测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目的地信息可以是目的层二标识(DestinationLayer2ID),或者该目的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
例如,图5所示,两个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的示意图。UE3分别和UE1、UE2建立了连接。UE1和UE2都需要给UE3发送消息1,以分别配置UE1和UE3之间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UE2和UE3之间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为了在UE3处区分UE1和UE2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UE1和UE2在发送的消息1中需要各自携带UE1和UE2的源信息。例如,UE1的源信息可以为UE1,UE2的源信息可以为UE2。
再例如,图6所示,UE3分别和UE1、UE2建立了连接。UE1和UE2都需要给UE3发送消息1,以分别配置UE1和UE3之间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UE2和UE3之间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UE1和UE3,以及UE2和UE3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组,且这两个不同的组有不同的组ID。为了在UE3处区分UE1和UE2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以及UE1和UE3之间的不同目的地信息下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UE2和UE3之间的不同目的地信息下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UE1和UE2在发送的消息1中需要各自携带UE1的源信息和UE3的目的地信息,以及UE2的源信息和UE3的目的地信息。相应的,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到该消息1中包括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目的地信息或者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目的地信息后,需要将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目的地信息进行关联或绑定,或者需要将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目的地信息进行关联或绑定。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获取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目的地信息,或目的地信息。
方式1
该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包含在调度第一消息的物理层信令中。
具体的,物理层将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发送给MAC层,在MAC层对消息1进行解码,得到MACSDU后,MAC层将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发送给RRC层。
方式2
该源信息/或目的地信息包含在UEB的MAC协议单元层(protocoldataunit,PDU)中,该MACPDU是MAC层协议数据单元。在UEB的MAC层对消息1进行解码,得到MACSDU后,MAC层将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发送给RRC层。
方式3
消息1中携带有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示例性地,消息1中可以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可以由以下四种方式得到的。
方式A
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业务的QoS参数,第一终端设备自己确定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方式B
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业务的QoS参数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基站,第一终端设备接入的基站根据该QoS参数,配置该QoS参数对应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并将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方式C
第一终端设备在出厂的时候,会预设置多个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与多个QoS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业务QoS参数,找到该QoS参数对应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方式D
基站在小区的系统信息中包含多个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与多个QoS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第一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业务QoS参数,并根据系统信息中包含的该QoS参数与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的映射关系,找到该QoS参数对应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通过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第二终端设备便可知道第一终端设备为其配置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是哪个;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通过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第二终端设备便可知道第一终端设备为其配置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是通过哪个逻辑信道传输的,从而在接收到该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媒体接入控制业务数据单元(MediumAccessControlServiceDataUnit,MACSDU),便可以知道用于处理该MACSDU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将侧行链路无线承载1通过逻辑信道1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其中,侧行链路无线承载1就可相当于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逻辑信道1相当于逻辑信道的标识。本申请并不仅限于此。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其中,PDCP实体为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PDCP实体为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PDCP实体。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类PDCP信息和第二类PDCP信息,其中,第一类PDCP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一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用来发送数据时所需的PDCP信息,也是另一终端设备用来接收时所需的PDCP信息;第二类PDCP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二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接收数据时所需的PDCP信息;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PDCP信息,第三类PDCP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三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发送数据时所需的PDCP信息。
例如,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PDCP序列号(sequencenumber,SN)的长度、丢弃计时器的长度、头压缩算法、重排序计时器的长度、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完整性保护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加密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允许乱序递交的指示信息。其中,第一类PDCP信息可以是PDCP序列号(sequencenumber,SN)的长度;第二类PDCP信息可以是:重排序计时器的长度、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完整性保护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加密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允许乱序递交的指示信息;第三类PDCP信息可以是:丢弃计时器的长度。
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RLC承载为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RLC承载,或者RLC承载为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RLC承载。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类RLC信息和第二类RLC信息,第一类RLC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RLC信息,也就是说,第一类RLC信息即是终端设备用来发送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也是另一终端设备用来接收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第二类RLC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RLC信息,也就是说,第二类RLC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接收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RLC承载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RLC信息,第三类RLC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RLC信息,也就是说,第三类RLC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发送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RLC实体的配置是RLCAM还是RLCUM、RLCSN的长度、重组计时器的长度。如果RLC实体的配置为RLCAM,还包括:状态报告禁止计时器的长度、轮询重传计时器的长度、轮询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的个数、轮询的字节数、最大重传次数。其中,AM为确认模式,UM为非确认模式,对于非确认模式,RLC实体是单向的,各自拥有一个发送实体和一个接收实体,独立地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而对于确认模式,RLC实体是双向的。虽然仅有一个实体,但却被划分为接收侧和发送侧来完成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功能,并且它们彼此是能够互相沟通的。其中,第一类RLC信息可以是:RLC实体的配置是RLCAM还是RLCUM、RLCSN的长度;第二类RLC信息可以是:重组计时器的长度、状态报告禁止计时器的长度;第三类RLC信息可以是:轮询重传计时器的长度、轮询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的个数、轮询的字节数、最大重传次数。
示例性地,消息1中也可以包含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QoS信息包括QoS参数,或指示QoS参数的QoS索引,或QoS流的标识。
可选的,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还可以包括:与所述QoS信息所关联的所述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或者与所述QoS信息所关联的所述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的标识。
该消息1可以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该第二侧行无线链路承载的配置信息可以为默认配置或者预定义的配置。例如,该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逻辑信道的标识可以为标准中预定义的一个值。
在步骤420中,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消息1中包括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或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第二终端设备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在步骤430中,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2(即,第二消息的一例),该消息2用于指示该第二终端设备完成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
可选地,该消息2也可以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
示例性地,当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触发第一终端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消息1,其中,消息1为RRC消息。
方式E
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QoS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需要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其中,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对应的QoS信息在内的多个Qos信息与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在内的多个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
方式F
第一终端设备需要修改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方式G
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种消息:侧行链路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侧行链路安全激活响应消息。
作为一个示例,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不需要满足任何条件,第一终端设备都可以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消息1,消息1中可以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也可以包括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当消息1中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第二终端设备会根据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自己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从而可以保证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能够满足业务的QoS要求。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700的示意性流程图。
在步骤710中,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消息3(即,第三消息的一例),该消息3中包括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在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为覆盖范围内的情况下,消息3还包括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或者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服务小区的频点。
其中,该消息3也可以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
在步骤720中,第一终端设备判断第二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则其可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1
示例性地,在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服务小区相同的情况下,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的情况下,则执行步骤730、步骤740、步骤750。
在步骤730,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消息4(即,第一消息的另一例),该消息4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可以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该消息4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直接指示,也可以间接指示。
示例性地,消息4可以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该QoS信息包括QoS参数,或指示QoS参数的QoS索引,或QoS流的标识。
该QoS流,每个业务包有其对应的QoS参数,QoS流即可以是多个业务包,其具有相同的QoS参数。例如,多个业务包对应的QoS流可以是QoS参数1,也可以是QoS参数2,本申请并不仅限于此。
例如,QoS索引1与QoS参数1相对应,QoS索引2与QoS参数2相对应。本申请并不仅限于此。
又例如,QoS参数A和QoS参数B对应的索引可以分别为QoS索引1和QoS索引2,QoS参数A对应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为侧行链路无线承载1,QoS参数B对应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为侧行链路无线承载2;当提到QoS索引1所对应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1,也即QoS参数A对应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为侧行链路无线承载1;当提到QoS索引2所对应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2,也即QoS参数B对应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为侧行链路无线承载2,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可选地,该消息4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其中,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即是作为发送侧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源信息可以是发送侧终端设备的源层二标识(SourceLayer2ID),或者该源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目的地信息即是作为接收测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目的地信息可以是目的层二标识(DestinationLayer2ID),或者该目的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可选地,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还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在步骤740中,第二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消息4中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QoS信息,确定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QoS信息,确定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对应的QoS信息在内的多个Qos信息与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在内的多个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
可选地,在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在出厂时,已经预设置了多个无线承载和多个无线承载与多个Qos信息的对应关系(即,第一映射关系)。
可选地,在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第二终端设备和第一终端设备服务小区相同的情况下,服务小区通过系统消息广播了多个无线承载和多个无线承载与多个Qos信息的对应关系(即,第一映射关系)。
在步骤750中,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5(即,第二消息的另一例),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完成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第一终端通过判断第二终端设备的覆盖状况,从而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相应的Qos信息,第二终端设备根据相应的Qos信息,确定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从而可以保证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其侧行链路无线承载保持一致。
情况2
示例性地,在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的情况下,则执行步骤730、步骤760、步骤750。
在步骤730,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消息4(即,第一消息的另一例),该消息4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可以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该消息4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直接指示,也可以间接指示。
示例性地,消息4可以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该消息4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其中,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即是作为发送侧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源信息可以是发送侧终端设备的源层二标识(SourceLayer2ID),或者该源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目的地信息即是作为接收测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目的地信息可以是目的层二标识(DestinationLayer2ID),或者该目的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
可选地,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通过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第二终端设备便可知道第一终端设备为其配置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是哪个;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通过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第二终端设备便可知道第一终端设备为其配置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是通过哪个逻辑信道传输的,从而在接收到该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媒体接入控制业务数据单元(MediumAccessControlServiceDataUnit,MACSDU),便可以知道用于处理该MACSDU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将侧行链路无线承载1通过逻辑信道1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其中,侧行链路无线承载1就可相当于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逻辑信道1相当于逻辑信道的标识。本申请并不仅限于此。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其中,PDCP实体为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PDCP实体为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PDCP实体。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类PDCP信息和第二类PDCP信息,其中,第一类PDCP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一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用来发送数据时所需的PDCP信息,也是另一终端设备用来接收时所需的PDCP信息;第二类PDCP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二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接收数据时所需的PDCP信息;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PDCP信息,第三类PDCP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三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发送数据时所需的PDCP信息。
例如,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PDCP序列号(sequencenumber,SN)的长度、丢弃计时器的长度、头压缩算法、重排序计时器的长度、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完整性保护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加密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允许乱序递交的指示信息。其中,第一类PDCP信息可以是PDCP序列号(sequencenumber,SN)的长度,第二类PDCP信息可以是:重排序计时器的长度、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完整性保护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加密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允许乱序递交的指示信息;第三类PDCP信息可以是:丢弃计时器的长度。
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RLC承载为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RLC承载,或者RLC承载为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RLC承载。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类RLC信息和第二类RLC信息,第一类RLC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RLC信息,也就是说,第一类RLC信息即是终端设备用来发送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也是另一终端设备用来接收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第二类RLC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RLC信息,也就是说,第二类RLC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接收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RLC承载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RLC信息,第三类RLC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RLC信息,也就是说,第三类RLC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发送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RLC实体的配置是RLCAM还是RLCUM、RLCSN的长度、重组计时器的长度。如果RLC实体的配置为RLCAM,还包括:状态报告禁止计时器的长度、轮询重传计时器的长度、轮询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的个数、轮询的字节数、最大重传次数。其中,AM为确认模式,UM为非确认模式,对于非确认模式,RLC实体是单向的,各自拥有一个发送实体和一个接收实体,独立地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而对于确认模式,RLC实体是双向的。虽然仅有一个实体,但却被划分为接收侧和发送侧来完成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功能,并且它们彼此是能够互相沟通的。其中,第一类RLC信息可以是:RLC实体的配置是RLCAM还是RLCUM、RLCSN的长度;第二类RLC信息可以是:重组计时器的长度、状态报告禁止计时器的长度;第三类RLC信息可以是:轮询重传计时器的长度、轮询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的个数、轮询的字节数、最大重传次数。
在步骤760中,第二终端设备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消息4中包括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第二终端设备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在步骤750中,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5(即,第二消息的另一例),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完成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
其中,该消息3、消息4、消息5可以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该第二侧行无线链路承载的配置可以为默认配置或者预定义的配置。
示例性地,当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触发第一终端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消息4,其中,消息4为RRC消息。
方式E
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QoS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需要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其中,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对应的QoS信息在内的多个Qos信息与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在内的多个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
方式F
第一终端设备需要修改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方式G
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种消息:侧行链路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侧行链路安全激活响应消息。
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两个终端设备先互相发送自己的覆盖情况和服务小区信息。当两个终端设备都同时出于覆盖范围外,或者都同时处于同一个服务小区的覆盖范围内,并且RRC状态都为空闲态或者去激活态时,第一终端只需要把要建立的承载的QoS信息通知给第二终端,而不需要通知要建立的承载的配置信息,从而可以减少PC5口的信令开销。
图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800的示意性流程图。
在步骤810中,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消息6(即,第五消息一例)。
该消息6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第四信息,第四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在步骤820中,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7(即,第六消息的一例)。
该消息7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五信息,第五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第六信息,第六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在步骤830中,第一终端设备判断第二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和RRC连接状态。则其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3
示例性地,在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的情况下。则分别执行步骤410、步骤840、步骤420。
在步骤410中,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消息1(即,第一消息的一例),该消息1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示例性地,消息1可以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消息中1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
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可以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该消息1可以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该第二侧行无线链路承载的配置可以为默认配置或者预定义的配置。
该消息1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直接指示,也可以间接指示。
示例性地,消息1可以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该消息1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其中,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即是作为发送侧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源信息可以是发送侧终端设备的源层二标识(SourceLayer2ID),或者该源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目的地信息即是作为接收测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目的地信息可以是目的层二标识(DestinationLayer2ID),或者该目的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
可选地,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通过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第二终端设备便可知道第一终端设备为其配置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是哪个;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通过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第二终端设备便可知道第一终端设备为其配置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是通过哪个逻辑信道传输的,从而在接收到该第一逻辑信道标识对应的媒体接入控制业务数据单元(MediumAccessControlServiceDataUnit,MACSDU),便可以知道用于处理该MACSDU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将侧行链路无线承载1通过逻辑信道1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其中,侧行链路无线承载1就可相当于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逻辑信道1相当于逻辑信道的标识。本申请并不仅限于此。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其中,PDCP实体为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PDCP实体为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PDCP实体。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类PDCP信息和第二类PDCP信息,其中,第一类PDCP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一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用来发送数据时所需的PDCP信息,也是另一终端设备用来接收时所需的PDCP信息;第二类PDCP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二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接收数据时所需的PDCP信息;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PDCP信息,第三类PDCP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三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发送数据时所需的PDCP信息。
例如,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PDCP序列号(sequencenumber,SN)的长度、丢弃计时器的长度、头压缩算法、重排序计时器的长度、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完整性保护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加密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允许乱序递交的指示信息。其中,第一类PDCP信息可以是PDCP序列号(sequencenumber,SN)的长度,第二类PDCP信息可以是:重排序计时器的长度、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完整性保护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进行加密的指示信息、指示该无线承载是否允许乱序递交的指示信息;第三类PDCP信息可以是:丢弃计时器的长度。
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RLC承载为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RLC承载,或者RLC承载为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RLC承载。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类RLC信息和第二类RLC信息,第一类RLC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RLC信息,也就是说,第一类RLC信息即是终端设备用来发送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也是另一终端设备用来接收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第二类RLC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RLC信息,也就是说,第二类RLC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接收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RLC承载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RLC信息,第三类RLC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RLC信息,也就是说,第三类RLC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是在发送数据时所需的RLC信息。
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RLC实体的配置是RLCAM还是RLCUM、RLCSN的长度、重组计时器的长度。如果RLC实体的配置为RLCAM,还包括:状态报告禁止计时器的长度、轮询重传计时器的长度、轮询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的个数、轮询的字节数、最大重传次数。其中,AM为确认模式,UM为非确认模式,对于非确认模式,RLC实体是单向的,各自拥有一个发送实体和一个接收实体,独立地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而对于确认模式,RLC实体是双向的。虽然仅有一个实体,但却被划分为接收侧和发送侧来完成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功能,并且它们彼此是能够互相沟通的。其中,第一类RLC信息可以是:RLC实体的配置是RLCAM还是RLCUM、RLCSN的长度;第二类RLC信息可以是:重组计时器的长度、状态报告禁止计时器的长度;第三类RLC信息可以是:轮询重传计时器的长度、轮询PDU(ProtocolDataUnit,协议数据单元)的个数、轮询的字节数、最大重传次数。
可选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消息1中包括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第二终端设备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在步骤840中,第二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消息A(即,第七消息的一例)。
可选地,该消息A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和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该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或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用于告诉基站,第二终端设备已与第一终端设备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基站无需再给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无线承载。
在步骤420中,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2(即,第二消息的一例),该消息2用于指示该第二终端设备完成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
可选地,该消息2、消息A也可以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
情况4
示例性地,在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的情况下,或者在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的情况下,则执行步骤410,步骤850至步骤890。
在步骤410中,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消息1(即,第一消息的一例),该消息1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可以用于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
该消息1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直接指示,也可以间接指示。
可选地,该消息1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其中,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即是作为发送侧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源信息可以是发送侧终端设备的源层二标识(SourceLayer2ID),或者该源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目的地信息即是作为接收测的终端设备的信息,该目的地信息可以是目的层二标识(DestinationLayer2ID),或者该目的层二标识所对应的索引值。
示例性地,消息1可以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该QoS信息包括QoS参数,或指示QoS参数的QoS索引,或QoS流的标识。
该QoS流,每个业务包有其对应的QoS参数,QoS流即可以是多个业务包,其具有相同的QoS参数。
在步骤850中,第二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消息B(即,第八消息的一例),消息B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的信息。
在步骤860中,基站根据消息B中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的信息,配置相应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消息B还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目的地信息和/或源信息。
在步骤870中,第二终端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RRC重配消息。该RRC重配消息即为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RRC重配消息还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目的地信息和/或源信息。
在步骤880中,第一终端设备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消息8(即,第二消息的一例),消息8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消息8还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目的地信息;或者,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源信息;或者,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目的地信息。
在步骤890中,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消息9(即,第四消息的一例),消息9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完成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
该消息1、消息2、消息6、消息7、消息8、消息9也可以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示例性地,当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式触发第一终端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消息1,其中,消息1为RRC消息。
方式E
根据第一映射关系和QoS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确定需要建立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其中,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对应的QoS信息在内的多个Qos信息与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在内的多个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
方式F
第一终端设备需要修改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方式G
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以下至少一种消息:侧行链路连接建立响应消息;侧行链路安全激活响应消息。
在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时,两个终端设备先互相发送自己的覆盖情况和RRC状态,从而优先考虑处于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从而该终端设备将来自另一终端设备发送的QoS信息,发送给该终端设备接入的基站,并从该基站获取该QoS信息对应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此时,该终端设备还需向另一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从而可以保证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分别作为发送侧和接收侧所用的都是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保证了接收侧终端设备和发送侧终端设备的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一致性。
图9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该通信装置900可以包括:
处理单元910和收发单元920。
该处理单元910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920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该处理单元910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920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该第二消息用于指示该第二终端设备完成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或者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或者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
可选地,第一消息还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可选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该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其中,PDCP实体为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PDCP实体为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PDCP实体。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类PDCP信息和第二类PDCP信息,其中,第一类PDCP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一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作为发送侧所需的PDCP信息,也是另一终端设备作为接收侧所需的PDCP信息;第二类PDCP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二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作为接收侧所需的PDCP信息;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PDCP信息,第三类PDCP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三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作为发送侧所需的PDCP信息。
可选地,在满足第一条件时,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第一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
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且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
若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第一消息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
可选地,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QoS信息包括QoS参数,或指示QoS参数的QoS索引,或QoS流的标识。
可选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还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在满足第二条件时,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第二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
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与第一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相同。
该处理单元910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920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消息,该第三消息包括第一信息,该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在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为覆盖范围内的情况下,第三消息还包括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或者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服务小区的频点。
在满足第三条件时,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第三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
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
可选地,第二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目的地信息;或者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或者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目的地信息。
该处理单元910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920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消息,该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完成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
该处理单元910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920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消息。该第五消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第四信息,第四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该处理单元910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920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六消息。该第五消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五信息,第五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第六信息,第六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900可以对应上述图4至图8方法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过程,该通信装置中的各个单元/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图10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
处理单元1010和收发单元1020。
该处理单元1010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1020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该处理单元1010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1020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完成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或者第二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或者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
第一消息还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其中,PDCP实体为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PDCP实体为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PDCP实体。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类PDCP信息和第二类PDCP信息,其中,第一类PDCP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一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作为发送侧所需的PDCP信息,也是另一终端设备作为接收侧所需的PDCP信息;第二类PDCP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二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作为接收侧所需的PDCP信息;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PDCP信息,第三类PDCP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PDCP信息,也就是说,第三类PDCP信息即是终端设备只作为发送侧所需的PDCP信息。
在满足第一条件时,第一消息中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第一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
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
在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的情况下,第一消息还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
该处理单元1010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1020向基站发送第七消息。该第七消息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和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QoS信息包括QoS参数,或指示QoS参数的QoS索引,或QoS流的标识。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还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在满足第二条件时,消息1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第二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
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与第一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相同。
该处理单元1010还用于根据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QoS信息,确定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可选地,该处理单元1010还用于根据消息1和QoS信息,确定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第一映射关系用于指示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对应的QoS信息在内的多个Qos信息与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在内的多个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
该处理单元1010用于控制该接收单元1020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消息,第三消息中包括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在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为覆盖范围内的情况下,第三消息还包括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或者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服务小区的频点。
在满足第三条件时,第一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第三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
该处理单元1010用于控制该接收单元1020向基站发送第八消息,第八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的信息。
该处理单元1010用于控制该接收单元1020接收基站发送的RRC重配消息。
第八消息还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RRC重配消息还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第二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目的地信息;或者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或者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目的地信息。
该处理单元1010用于控制该接收单元1020接收第一终端发送的第四消息,第四消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完成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
该处理单元1010用于控制该接收单元1020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消息,第五消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第三信息,第三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第四信息,第四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该处理单元1010用于控制该接收单元1020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第六消息,第六消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第五信息,第五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第六信息,第六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第一消息、第二消息、第三消息、第四消息、第五消息、第六消息、第七消息、第八消息均通过第二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来传输,其中,第二侧行无线链路承载的配置为默认配置或者预定义的配置。
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1000可以对应上述图4至图8方法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设备执行的过程,该通信装置中的各个单元/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图11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该通信装置1100可以包括:
处理单元1110和收发单元1120。
该处理单元1110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1120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七消息,第七消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和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该处理单元1110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1120接收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八消息,第八消息包括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的信息。
该处理单元1110还用于根据第八消息中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的信息,配置相应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该处理单元1110还用于控制该收发单元1120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RRC重配消息。
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1100可以对应上述图4至图9方法实施例中基站执行的过程,该通信装置中的各个单元/模块的功能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该芯片系统的通信设备执行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其中,该芯片系统可以包括用于发送信息或数据的输入电路或者接口,以及用于接收信息或数据的输出电路或者接口。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用于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方法的通信装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配置或者重配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间的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完成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或者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五消息,所述第五消息中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所述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第四信息,所述第四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或者
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和/或目的地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PDCP实体为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PDCP实体,或者,所述PDCP实体为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PDCP实体;
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其中,所述RLC承载为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RLC承载,或者所述RLC承载为所述第一逻辑信道所对应的RLC承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类PDCP信息和第二类PDCP信息;
所述RLC承载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类RLC信息和第二类RLC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类PDCP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PDCP信息;所述第二类PDCP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PDCP信息;所述第一类RLC信息为同时用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RLC信息;所述第二类RLC信息为用于接收侧的RLC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PDCP实体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PDCP信息,所述第三类PDCP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PDCP信息;
所述RLC承载的配置信息还包括第三类RLC信息,所述第三类RLC信息为用于发送侧的RLC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第一条件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终端设备的无线资源控制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
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所述第一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设备标识。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QoS信息包括QoS参数,或指示QoS参数的QoS索引,或QoS流的标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还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
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第二条件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第二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三消息,所述第三消息中包括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所述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终端的覆盖情况为覆盖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第三消息还包括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或者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服务小区的小区标识和所述服务小区的频点。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满足第三条件时,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对应的QoS信息;所述第三条件包括如下条件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空闲态或者RRC非激活态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RRC状态为RRC连接态;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外,且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处于覆盖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消息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信息,
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目的地信息;或者
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和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或者
所述第二消息还包括: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标识、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所关联的源信息、目的地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消息之后,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第四消息,所述第四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完成所述第一侧行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或者重配。
17.根据权利要求1、7、8或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五消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第六消息,所述第六消息中包括如下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五信息,所述第五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覆盖情况,所述覆盖情况包括覆盖范围内IC和覆盖范围外OOC;
第六信息,所述第六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RRC状态是否为连接态。
18.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模块。
1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通信装置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019979.XA 2019-01-08 2019-01-08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14172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9979.XA CN111417215B (zh) 2019-01-08 2019-01-08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PCT/CN2020/070999 WO2020143690A1 (zh) 2019-01-08 2020-01-08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9979.XA CN111417215B (zh) 2019-01-08 2019-01-08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7215A CN111417215A (zh) 2020-07-14
CN111417215B true CN111417215B (zh) 2022-04-22

Family

ID=71494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19979.XA Active CN111417215B (zh) 2019-01-08 2019-01-08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17215B (zh)
WO (1) WO20201436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69662A (zh) * 2020-08-05 2023-03-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22027426A1 (zh) * 2020-08-06 2022-02-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资源上报和资源选择方法以及装置
CN114339714B (zh) * 2020-09-29 2023-07-1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配置的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6547995A (zh) * 2020-12-16 2023-08-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重置配置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
CN112911055A (zh) * 2021-01-04 2021-06-04 宝能(西安)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车辆和存储介质
WO2023046075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中继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24054057A1 (en) * 2022-09-07 2024-03-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wireless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7472A (zh) * 2016-08-12 2018-07-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直通系统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CN108476496A (zh) * 2016-03-30 2018-08-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中继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05957B1 (en) * 2014-02-10 2019-04-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qos of d2d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913310B2 (en) * 2014-04-24 2018-03-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layer-2 entitie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716165B2 (en) * 2014-04-24 2020-07-1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leasing a sidelink radio bearer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433284B2 (en) * 2014-07-15 2019-10-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rer management for prose direct discovery
CN106470384A (zh) * 2015-08-18 2017-03-01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d2d通信中的承载配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76496A (zh) * 2016-03-30 2018-08-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中继传输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中继终端设备
CN108307472A (zh) * 2016-08-12 2018-07-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直通系统的通信方法及装置、通信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scussion on connection setup procedure;ZTE Corporation;《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5bis R2-166792》;20161001;第1页至第5页 *
Potential AS layer impacts on SL connection setup and configuration in unicast;Huawei, HiSilicon;《3GPP TSG-RAN WG2 # 104 R2-1816517》;20181101;第1页至第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7215A (zh) 2020-07-14
WO2020143690A1 (zh) 202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17215B (zh) 一种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终端及通信装置
US1163814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carrier aggregation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CN108781383B (zh) 发送和接收数据单元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15052352A (zh) 用于控制半静态调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11866796B (zh) 用于获取无线承载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77921B (zh) 侧链路无线承载的配置方法、装置
CN113973284B (zh) 侧行链路信令无线承载配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EP3952398B1 (en) Radio bear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2335304B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9547168A (zh)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906119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ECUTING CARRIER AGGREGATION IN LATERAL BINDING COMMUNICATIONS
CN111727613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3727300A (zh) 旁链路通信方法及设备
EP3657884B1 (en) Servic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079712A (zh) 双向侧链路无线电链路控制承载
KR20160093393A (ko) 단말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절단된 버퍼상태보고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CN110720229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6406020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24032285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955602A1 (en)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7693997A (zh) 逻辑信道优先级排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669062A (zh) 算力能力感知方法和装置
CN116209081A (zh) 无线通信方法与装置、接入网设备和终端
CN117204028A (zh) QoS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897989A (zh) 基于ip的ue聚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