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91702A - 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91702A
CN111391702A CN202010258909.2A CN202010258909A CN111391702A CN 111391702 A CN111391702 A CN 111391702A CN 202010258909 A CN202010258909 A CN 202010258909A CN 111391702 A CN111391702 A CN 1113917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module
bms
resistor
power supply
tri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89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全明
赵维赫
马国光
李东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usoft Reach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eny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5890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917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91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17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66Data transfer between charging stations an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8/0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8/10Methods 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for 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easurement Of Current Or Volt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BMS直流插枪睡眠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装置的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常电电源,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上拉电阻的第一端,上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CC2信号接口并通过分压电阻连接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常电电源,第三控制端连接常电电源和BMS唤醒接口,输出端接地,第一控制模块在无CC2信号时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休眠,在有CC2信号时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低电平以唤醒BMS;可控电源在BMS被唤醒后上电;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上拉电阻的第二端,第二控制端连接可控电源,输出端连接插枪状态判断接口,第二控制模块在可控电源上电时控制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以证明插枪。

Description

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电动汽车是一种依靠车载的动力电池提供的电源为动力,利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
目前在直流充电插枪之后,充电之前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与充电桩需要通过CC2信号确认连接,该CC2信号要求能够唤醒BMS,BMS在被唤醒之后继续休眠。
因此需要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实现以上功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BMS直流插枪睡眠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能够实现在直流充电插枪之后,通过CC2信号唤醒BMS,以确认插枪。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包括:上拉电阻、分压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常电电源和可控电源;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常电电源,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CC2信号接口,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分压电阻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常电电源,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连接所述常电电源,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还连接BMS唤醒接口,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无CC2信号时,控制所述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休眠,还用于在有CC2信号时,控制所述BMS唤醒接口连接低电平以唤醒所述BMS;
所述可控电源在所述BMS被唤醒后上电;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所述可控电源,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插枪状态判断接口,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可控电源上电时控制所述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以证明插枪。
可选的,所述上拉电阻的阻值为1千欧姆。
可选的,所述可控电源的电压为5V。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包括复合三极管;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复合三极管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和第一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级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复合三极管包括第二PNP型三极管和第二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级为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PNP型三级管的发射级和所述第一NPN型三级管的基极之间;
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NPN型三级管的基极和发射级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PNP型三级管的发射级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之间;
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NPN型三级管的发射级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之间。
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CC2信号接口。
可选的,该装置还包括: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所述第五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之间;
所述第六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和所述常电电源之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系统,包括以上所述的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所述BMS用于在被唤醒后控制所述可控电源上电。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BMS直流插枪检测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该方案提供的装置包括了上拉电阻、分压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常电电源和可控电源,当外部没有CC2信号时,第一控制模块能够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处于休眠状态。当外部存在CC2信号时,第一控制模块能够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被唤醒,可控电源在所述BMS被唤醒后上电,以使第二控制模块在所述可控电源上电时控制所述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以证明插枪。因此利用本申请实现了在充电之前BMS与充电桩通过CC2信号确认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仿真电路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5为一种目前的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的电路仿真图;
图6为图5对应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系统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用词仅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的限定。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
参见图1,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该检测装置具体包括:上拉电阻Ru、分压电阻Rf、第一二极管D1、可控电源101、常电电源102、第一控制模块103和第二控制模块104。
其中,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常电电源101,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上拉电阻Ru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作为防反二极管,可以保护电路。
上拉电阻Ru的第二端连接CC2信号接口,上拉电阻Ru的第二端还通过分压电阻Rf连接第一控制模块103的第二控制端。
第一控制模块103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常电电源102,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3的第三控制端连接所述常电电源103,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3的第三控制端还连接BMS唤醒接口,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3的输出端接地。
第一控制模块103用于在无CC2信号时,控制所述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休眠,还用于在有CC2信号时,控制所述BMS唤醒接口连接低电平以唤醒所述BMS。
可控电源101在所述BMS被唤醒后上电,即可控电源101由BMS控制。
第二控制模块104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u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04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所述可控电源101,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04的输出端连接插枪状态判断接口。车辆的MCU(Micro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可以根据该插枪状态判断接口采集到的电压值可以判断是否插枪。
当无CC2连接信号时,BMS未被唤醒,此时可控电源101未上电,因此第二控制模块104控制端均无电压输入,此时第二控制模块104的控制端输出低电平,插枪状态判断接口连接到低电平,进而判断此时未插枪。
当有CC2连接信号时,BMS被第一控制模块103唤醒后,控制可控电源101上电,此时第二控制模块104控制所述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此时插枪状态判断接口连接到高电平,进而判断此时已经插枪。
进一步的,第一控制模块103和第二控制模块104中可以包括可控开关管以及电阻等电学器件以实现上述的控制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包括了上拉电阻、分压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常电电源和可控电源,当外部没有CC2信号时,第一控制模块能够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处于休眠状态。当外部存在CC2信号时,第一控制模块能够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被唤醒,可控电源在所述BMS被唤醒后上电,以使第二控制模块在所述可控电源上电时控制所述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以证明插枪。因此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实现了在充电之前BMS与充电桩通过CC2信号确认连接。
实施例二: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的实现方式与工作原理。
参见图2,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包括:上拉电阻101、分压电阻102、第一控制模块103、第二控制模块104、上拉电阻Ru、分压电阻Rf,以及第一二极管D1。
其中,第一控制模块103和第二控制模块104包括复合三极管,下面具体说明。
第一控制模块103的复合三极管为Q1,具体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和第一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级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3的第一控制端(对应于图2中Q1的接口4),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3的第二控制端(对应于图2中Q1的接口5),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3的输出端(对应于图2中Q1的接口3),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3的输出端(对应于图2中Q1的接口1),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3的第三控制端(对应于图2中Q1的接口2),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103的输出端(对应于图2中Q1的接口2)。
进一步的,第一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用于限制电流以保护电路。
其中,第一电阻R1连接在第一PNP型三级管的发射级和第一NPN型三级管的基极之间(即连接在图2中Q1的接口2和接口3之间)。
第二电阻R2连接在所述第一NPN型三级管的基极和发射级之间(即连接在图2中Q1的接口2和接口1之间)。
第二控制模块104的复合三极管为Q2,具体包括第二PNP型三极管和第二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级为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04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04的输出端,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04的输出端,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二控制模块104的第二控制端。
进一步的,第二控制模块104还包括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用于限制电流以保护电路。
其中,第三电阻R3连接在所述第二PNP型三级管的发射级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之间(即连接在图2中Q2的接口3和插枪状态判断接口之间)。
第四电阻R4连接在所述第二NPN型三级管的发射级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之间(即连接在图2中Q2的接口1和插枪状态判断接口之间)。
进一步的,该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二极管D2。该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u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CC2信号接口。第二二极管D2作为防反二极管,用于保护电路。
进一步的,该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五电阻R5和第六电阻R6,用于限制电流以保护电路。其中,第五电阻R5连接在第一控制模块103的第一控制端(对应于图2中Q1的接口4)和第二控制端(对应于图2中Q1的接口5)之间。
第六电阻R6连接在第一控制模块103的第三控制端(对应于图2中Q1的接口6)和所述常电电源102之间。
下面具体说明该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
当无CC2信号时,可控电源101未上电工作,常电电源102上电,BMS处于休眠状态。此时,复合三极管Q1截止,因此常电电源102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BMS唤醒接口,此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BMS未被唤醒,。由于BMS未被唤醒,因此可控电源101未上电,复合三级管Q2截止,插枪状态判断接口为低电平,不会为电路带来额外的损耗。
当有CC2信号时,常电电源102上电,此时复合三极管Q1导通,BMS唤醒接口由高电平转换为低电平,唤醒BMS。当BMS被唤醒后,可控电源101上电,此时复合三级管Q2导通,以使插枪状态判断接口能够采集到的电压值,以证明此时插枪,之后BMS进入睡眠状态,可控电源101下电。
实际应用中,该上拉电阻的电阻值为1千欧姆,可控电源101的电压为5V。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图2中第二控制模块104的框图中虽然包括了可控电源101(用D5V表示),其表示此处连接可控电源101,并非又连接了另一个可控电源101,即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同一个可控电源101实现供电。
以分压电阻Rf为220千欧姆为例,分压电阻Rf与外部的1千欧姆的电阻值形成分压回路,不妨取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一控制模块103中的复合三级管Q1的总压降为1.2V,此时由于插枪增加的电流消耗为Iadd=(5V-1.2V)÷221kΩ=0.017mA。
若由车辆提供的12V电压进行供电,则可以通过降压电源将12V电压转换为5V电压,在功耗测试时,可以将本装置的电流消耗折算到12V供电场景下,其中,以降压电源的效率为85%为例进行说明。
则若转换为12V的电压,此时增加的电流Iadd’=0.017×5÷12÷85%=0.008mA。
可见仅仅增加了微小的电流值,带来的额外功耗较小。
为了更充分的说明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下面结合电路仿真进行具体说明。
参见图3,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仿真电路图。
图3所示的仿真电路图对应于图2所示的电路,再此不在赘述。其中示出了各电路元器件的具体参数。
依据图3所示的仿真电路图,进行波形仿真。
参见图4,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BMS的睡眠电流增加了约-96.5uA-(-112.2uA)=15.7uA≈0.016mA,因此增加的电流值较小。
参见图5,该图为一种目前的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的电路仿真图。
图5所示的电路仿真为现有技术采用的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该装置在BMS内部用5V电阻上拉1K电阻,插枪之后外部电阻分压,再通过比较器产生唤醒信号,同时用AD采集分压值给MCU判断是否插枪。
参见图6,该图为图5对应的仿真波形示意图。
对于图5所示的电路,其睡眠电流增加了约-0.2mA-(-2.6mA)=2.4mA。可见,此时增加的电流值远大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
此外,图5所示的装置还是用较为昂贵的比较器,相对于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复合三极管而言成本更高。
综上所述,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当外部存在CC2信号时,第一控制模块能够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被唤醒,可控电源在所述BMS被唤醒后上电,以使第二控制模块在所述可控电源上电时控制所述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以证明插枪。因此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实现了在充电之前BMS与充电桩通过CC2信号确认连接。此外,该装置利用的复合三极管价格便宜,成本较低,并且增加的电流值较小,带来的额外功耗较小。
实施例三: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系统,下面具体说明。
参见图7,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系统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系统300包括: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100和BMS200。
其中,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100具体包括:上拉电阻Ru、分压电阻Rf、第一二极管D1、可控电源、常电电源、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关于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100的具体说明可以参见以上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无CC2信号时,控制所述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休眠,还用于在有CC2信号时,控制所述BMS唤醒接口连接低电平以唤醒所述BMS。
可控电源在所述BMS被唤醒后上电,即可控电源由BMS控制。
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u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所述可控电源,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插枪状态判断接口。车辆的MCU可以根据该插枪状态判断接口采集到的电压值可以判断是否插枪。
综上所述,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系统,其包的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当外部没有CC2信号时,第一控制模块能够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处于休眠状态。当外部存在CC2信号时,第一控制模块能够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被唤醒,可控电源在所述BMS被唤醒后上电,以使第二控制模块在所述可控电源上电时控制所述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以证明插枪。因此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实现了在充电之前BMS与充电桩通过CC2信号确认连接。此外,该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增加的电流值较小,带来的额外功耗较小。
实施例四:
基于以上实施例提供的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系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下面结合附图具体说明。
参见图8,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的示意图。
该电动汽车400包括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系统300。
其中,该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系统300包括: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100和BMS200。关于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系统300的具体说明可以参见实施例三的相关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的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具体包括了上拉电阻、分压电阻、第一二极管、可控电源、常电电源、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当外部没有CC2信号时,第一控制模块能够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处于休眠状态。当外部存在CC2信号时,第一控制模块能够控制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被唤醒,可控电源在所述BMS被唤醒后上电,以使第二控制模块在所述可控电源上电时控制所述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以证明插枪。因此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实现了在充电之前BMS与充电桩通过CC2信号确认连接。此外,该BMS直流插枪睡眠检测装置增加的电流值较小,带来的额外功耗较小。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及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和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拉电阻、分压电阻、第一二极管、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常电电源和可控电源;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常电电源,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CC2信号接口,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分压电阻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常电电源,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连接所述常电电源,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还连接BMS唤醒接口,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在无CC2信号时,控制所述BMS唤醒接口连接高电平以使BMS休眠,还用于在有CC2信号时,控制所述BMS唤醒接口连接低电平以唤醒所述BMS;
所述可控电源在所述BMS被唤醒后上电;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连接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连接所述可控电源,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插枪状态判断接口,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可控电源上电时控制所述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以证明插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拉电阻的阻值为1千欧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电源的电压为5V。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包括复合三极管;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复合三极管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和第一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发射级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所述第一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为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输出端;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复合三极管包括第二PNP型三极管和第二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级为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PNP型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级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为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第二控制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
所述第一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PNP型三级管的发射级和所述第一NPN型三级管的基极之间;
所述第二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NPN型三级管的基极和发射级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三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PNP型三级管的发射级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之间;
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NPN型三级管的发射级和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二极管;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上拉电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CC2信号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电阻和第六电阻;
所述第五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一控制端和第二控制端之间;
所述第六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的第三控制端和所述常电电源之间。
9.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还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所述BMS用于在被唤醒后控制所述可控电源上电。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BMS直流插枪检测系统。
CN202010258909.2A 2020-04-03 2020-04-03 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 Pending CN1113917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8909.2A CN111391702A (zh) 2020-04-03 2020-04-03 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8909.2A CN111391702A (zh) 2020-04-03 2020-04-03 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1702A true CN111391702A (zh) 2020-07-10

Family

ID=71425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8909.2A Pending CN111391702A (zh) 2020-04-03 2020-04-03 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9170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7479A (zh) * 2021-05-11 2021-07-23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休眠唤醒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系统及车辆
CN115871484A (zh) * 2022-12-14 2023-03-31 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充电交流cp信号唤醒的电路、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04956Y (zh) * 2004-03-08 2005-06-15 王礼彬 全程脉冲式充电器
JP3147203U (ja) * 2008-10-08 2008-12-18 株式会社三英社製作所 充電スタンド
CN107487201A (zh) * 2016-12-15 2017-12-19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充电唤醒方法、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KR20180045954A (ko) * 2016-10-26 2018-05-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180208066A1 (en) * 2017-01-26 2018-07-26 Borgward Trademark Holdings Gmbh Method,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for charging awakening
CN110341539A (zh) * 2019-08-14 2019-10-18 湖北省电力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充电桩
CN110635536A (zh) * 2019-10-14 2019-12-31 李金生 一种基于物联网能量控制装置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04956Y (zh) * 2004-03-08 2005-06-15 王礼彬 全程脉冲式充电器
JP3147203U (ja) * 2008-10-08 2008-12-18 株式会社三英社製作所 充電スタンド
KR20180045954A (ko) * 2016-10-26 2018-05-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7487201A (zh) * 2016-12-15 2017-12-19 宝沃汽车(中国)有限公司 充电唤醒方法、电池管理系统及车辆
US20180208066A1 (en) * 2017-01-26 2018-07-26 Borgward Trademark Holdings Gmbh Method,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vehicle for charging awakening
CN110341539A (zh) * 2019-08-14 2019-10-18 湖北省电力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充电桩
CN110635536A (zh) * 2019-10-14 2019-12-31 李金生 一种基于物联网能量控制装置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建民,董红生: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31 December 2012,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7479A (zh) * 2021-05-11 2021-07-23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休眠唤醒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系统及车辆
CN113147479B (zh) * 2021-05-11 2022-08-09 昆山宝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休眠唤醒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系统及车辆
CN115871484A (zh) * 2022-12-14 2023-03-31 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充电交流cp信号唤醒的电路、装置及方法
CN115871484B (zh) * 2022-12-14 2023-08-01 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充电交流cp信号唤醒的电路、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50052B (zh) 充电唤醒系统
CN108288735B (zh) 电动汽车的电源唤醒控制电路
CN108556669B (zh) 一种车载充电器及其控制装置
CN210502301U (zh)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充电唤醒电路
CN111293760B (zh)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唤醒与休眠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及汽车
CN208006760U (zh) 一种充电接口状态检测电路及可充电设备
CN112440775A (zh) 电动汽车的充电唤醒系统及方法
CN111391702A (zh) 一种bms直流插枪检测装置、系统与电动汽车
CN113103919B (zh) 一种电动客车蓄电池保护系统及方法
CN112297948A (zh) Bms唤醒控制电路及bms唤醒控制方法
CN112009306A (zh) 一种交流充电cp信号的唤醒和休眠电路
CN113525124A (zh) 一种ac唤醒电路
CN205920369U (zh) 一种长带电车载控制器电源
CN112622656A (zh) 一种电动汽车cc唤醒电路
CN109334510A (zh) 一种电动装载车电池包参数显示系统及显示方法
CN219145069U (zh) 一种蓄电池充电唤醒电路及装置
CN105128779A (zh) 一种车身控制器负载开关信息采集系统
CN113056387A (zh) 一种充电控制装置、方法及电动汽车
CN215244367U (zh) 一种电动汽车cc唤醒电路
CN216356014U (zh) 一种直流唤醒电路
CN215897346U (zh) 一种充电唤醒电路、充电座和电动车辆
CN209904534U (zh) 一种纯电动物流车低压供电系统
CN211151568U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慢充cp信号唤醒电路
CN110843531A (zh) 一种控制evcc休眠的装置、方法、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9426610U (zh) 一种电动装载车电池包参数显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