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2326A - 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2326A
CN111372326A CN202010177865.0A CN202010177865A CN111372326A CN 111372326 A CN111372326 A CN 111372326A CN 202010177865 A CN202010177865 A CN 202010177865A CN 111372326 A CN111372326 A CN 1113723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peripheral
equipment
peripheral device
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78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2326B (zh
Inventor
马尔利
赵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7786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723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72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2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2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23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方法包括:判断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时,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获得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当移动设备发起针对第一周边设备的访问请求时,如果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包括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根据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建立移动设备与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确定扫描周边设备并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的时间节点,从而预先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最终减少点对点无线连接建立的延时。

Description

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连接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网络连接技术。依托Wi-Fi连接技术,设备与设备之间可以建立通信连接,从而实现设备间的数据传输以及控制指令的发送。例如,手机与其他家庭设备之间通过Wi-Fi无线连接技术建立无线连接,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无线控制其他家庭设备。
在Wi-Fi连接方案中,一种连接模式是Wi-Fi点对点连接。Wi-Fi点对点连接是通过需要进行数据交互的设备双方的Wi-Fi模块建立直连,交互数据在控制设备与被控制设备间直接传输,不经过无线路由中转,从而实现控制设备与被控制设备间数据交互的无线连接方案。在现有的Wi-Fi点对点连接方案中,设备间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需要在设备界面进行操作,需要以人为方式触发连接。例如,在手机界面通过菜单(当然,也包括发送语音指令)等方式人为触发连接。这样,相对于时间敏感的业务来说,发起Wi-Fi点对点连接的耗时较大,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以提供一种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式,操作简单,简化了用户操作,缩短了发起通信所需的时间。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移动设备,该方法包括:
判断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具体的,上述移动设备可以包括移动设备手机、智慧屏、无人机、智能网联车(IntelligentConnected Vehicle,ICV)、智能(汽)车(smart/intelligent car)或车载设备等设备;信号强度指的是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的预设范围为信号强度的变化范围;例如,预设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增加和/或减少的数量值,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增加量和/或减少量超过预设的数量值,即判断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或者,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的预设范围为信号强度的特定阈值;例如,预设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的最高阈值和/或最低阈值,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超过预设的最高阈值和/或低于最低阈值时,即判断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
当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时,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获得周边设备扫描结果,所述周边设备包括所述移动设备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包括所述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指的是支持不依赖无线路由器即可与移动设备进行通讯的设备,例如,以手机为移动设备,支持手机遥控的家电、灯具、玩具、音箱、摄像机、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无线地址信息包括设备的信道以及地址;
判断所述移动设备是否发起针对第一周边设备的访问请求;
当所述移动设备发起所述访问请求时,判断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是否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
当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时,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
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提出的方法,可以确定扫描周边设备并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的时间节点,从而预先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最终减少点对点无线连接建立的延时。
在基于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判断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包括:
监控移动设备是否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可以为对周边的Wi-Fi SSID扫描;
在所述移动设备发起所述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时,判定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
基于本实现方式的方法,根据移动设备是否发起新一轮的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来判断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这样就不需要建立额外的进程来对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进行直接监控,只需要监控已有的进程中移动设备是否发起新一轮的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移动设备的数据处理压力。
在基于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包括:在所述移动设备发起或执行所述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过程中发起所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具体的,在执行所述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过程中同步执行所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
基于本实现方式的方法,通过结合现有移动设备在判断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低于阈值时进行无线路由重新扫描的机制,在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的同时发起针对点对点无线连接的周边设备扫描,从而解决了使用点对点连接通信时,移动设备侧何时发起对周边支持同样功能的其他智能设备扫描的问题。通过移动设备提前完成对周边设备的扫描,避免了在需要通信时才发起扫描,这样就有效的减少了点对点通信发起的时延。进一步的,基于本实现方式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软件不产生额外的处理,不影响移动设备的处理性能。
在基于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利用移动设备执行所述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所使用的扫描设备执行所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
基于本实现方式的方法,在扫描设备执行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同时,附带的完成周边设备扫描操作,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额外硬软件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从而大大降低终端设备的硬件压力以及数据处理压力,并提高终端设备的硬件软件利用效率。
在基于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还包括所述周边设备的信号强度;
所述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包括:
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判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是否优于所述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具体的,当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强度比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高出第二预设阈值时,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
当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时,通过点对点连接方式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在基于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判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是否优于所述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时,以所述无线路由为中转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以所述无线路由为中转建立的无线连接为,移动设备与第一周边设备分别连接到无线路由,移动设备与第一周边设备间交互数据由无线路由中转发送。
基于本实现方式的方法,由于在预先的扫描过程中提前获取了周边支持点对点设备的地址、信道以及信号强度信息,后续可以选择信号质量更优的模式建立无线连接,可以极大的提升无线连接的可靠性以及数据传输效率。
在基于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之后,还包括:当所述点对点无线连接建立失败时,重新发起所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刷新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
在基于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判断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是否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不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时,重新发起所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刷新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
或者,
当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不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时,以所述无线路由为中转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所述移动设备执行如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步骤。
第三方面,本申请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部分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部分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部分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部分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无线连接建立结果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现有技术方案中,设备间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需要在设备界面进行操作,需要以人为方式触发连接。例如,在手机界面通过菜单(当然,也包括发送语音指令)等方式人为触发连接。这样,相对于时间敏感的业务来说,发起连接的耗时较大,影响用户体验。
为此,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在现有的实际应用场景中,导致点对点无线连接建立延时的原因之一在于:设备间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需要在设备界面进行操作,需要以人为方式触发连接。对此,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取消人为方式触发,由设备自行触发点对点无线连接的建立。
进一步的,在由设备自行触发点对点无线连接建立的应用场景中,当某一移动设备需要访问该移动设备周边的某一周边设备(例如,设备A)时,其需要与设备A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为了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该移动设备需要通过扫描周边设备的方式发现设备A并获取设备A的无线地址信息。由于周边设备扫描以及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的获取必然会产生操作执行耗时,因此,点对点无线连接的建立仍然会存在相当的延时,耗时控制结果并不理想。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行的方案之一是提前获取移动设备周边的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这样,在移动设备需要访问某一周边设备(例如,设备A)时,就可以从提前获取的无线地址信息中直接调用设备A的无线地址信息以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移动设备,从而有效控制点对点无线连接建立的延时。但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提前获取无线地址信息的前提是必须预先设定获取无线地址信息的时间节点。在从一个或多个周边设备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移动设备的访问目标的应用场景中,由于移动设备的周边设备的状况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在手机等手持移动设备的应用场景中,伴随着用户位置的变化,相对于其手持的移动设备而言,周边设备的状况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时刻进行周边设备扫描,所扫描到的周边设备也可能是不同的,获取的无线地址信息也就可能是不同的。为了能确保预先获取的无线地址信息可以有效应用于点对点无线连接的建立,必须及时获取最新的无线地址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一种可行的方案是基于一定频率进行周边设备的扫描并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确保最新获取到的无线地址信息符合周边设备的最新状态,从而确保移动设备在选择周边设备中的一个作为访问目标时,可以基于最新获取的无线地址信息与需要访问的周边设备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但是,在上述方案中,如果获取无线地址信息的频率设置过低,就会很容易出现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周边设备状态发生变化但记录中的无线地址信息没有及时更改的情况,而如果获取无线地址信息的频率设置过高又会导致无线地址信息获取操作占用移动设备的大量数据处理资源而影响移动设备的其他数据处理操作。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不定期获取无线地址信息的信息获取方式。具体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一般的,移动设备的外部信号环境发生变化会导致移动设备周边的周边设备的状态发生变化移动设备。例如,移动设备的位置发生变化,或者,场景中被加入了新的信号干扰源或是信号障碍物。因此,只需要监控移动设备的外部信号环境是否发生变化,就可以确认较为理想的扫描周边设备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的时间节点。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针对点对点无线连接的建立,移动设备的外部信号环境通常由多种不同的因素综合构成,因此,监控移动设备的外部信号环境是否发生变化较为困难。但是,由于移动设备的外部信号环境的变化通常会导致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发生变化。例如,当移动设备靠近某一无线路由时,该移动设备检测到的该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会增强;又例如,当移动设备远离某一无线路由时,该移动设备检测到的该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会变小;又例如,当移动设备与无线路由间加入干扰源或者障碍物时,该移动设备检测到的该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会减小。因此,通过对无线路由信号强度的监控,就可以从侧面监控移动设备外部信号环境的变化。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对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确认是否需要发起针对移动设备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的周边设备扫描操作,以便获取最新的无线地址信息。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信号强度通常是一个动态变量,外部环境的微小波动就会导致其变化。考虑到一定程度的外部环境波动其实并不会导致周边设备的状态发生变化,因此,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状况设定预设范围,判断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从而判断是否需要发起针对移动设备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的周边设备扫描操作。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确定进行周边设备扫描并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的时间节点,从而预先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并最终减少点对点无线连接建立的延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用于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无线地址信息为周边设备的信道以及地址。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具体应用方案的不同,用于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无线地址信息也可以是周边设备的信道以及地址以外的其他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所述的点对点无线连接,指的是两个设备之间点对点直接进行无线连接,无需引入第三者设备即可直接连接并进行通信。例如:所述点对点无线连接可以为Wi-Fi点对点连接,例如为:Ad-hoc(点对点),或者为Wi-Fi直连(即Wi-Fidirect或者Wi-Fi P2P),或者还可以为其它的非标准(或者满足私有协议)的Wi-Fi点对点连接。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在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中,存在移动设备(例如手机)、无线路由以及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周边设备。移动设备在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时,其可以扫描到处于可扫描区域内的周边设备,获取扫描到的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随着移动设备的移动,其与附近的周边设备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进入移动设备的可扫描区域的周边设备也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移动设备在不同的位置时,其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时,可以扫描到的周边设备可能是不同的。
以一具体的应用场景为例,图1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如图1所示,房间1内存在无线路由200、智能设备220,房间2内存在智能设备230、240。手机210可以在房间1与房间2间任意移动。手机210和智能设备220、智能设备230、智能设备240都支持无线点对点连接功能。
在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中,假设手机210在房间1与房间2的任意位置都可以与无线路由200建立连接。那么就可以根据手机210与无线路由200间的信号强度是否变化来判断手机210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进一步的,可以根据手机210与无线路由200间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来判断手机210是否发生了房间转移(从房间1移动到房间2或从房间2移动到房间1)。并进一步的在手机210发生了房间转移时进行预先的周边设备扫描以确认周边设备情况。
图2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1110,判断手机210连接到的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如果判定结果为否,返回继续判定;
步骤1120,当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时,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获得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周边设备包括移动设备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包括周边设备的信道以及地址;
步骤1130,判断手机210是否发起针对周边设备A(周边设备A可以是任意设备,例如,智能设备220、智能设备230、智能设备240中的任意设备或者智能设备220、智能设备230、智能设备240以外的其他设备)的访问请求,如果判定结果为否,返回步骤1110;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1140;
步骤1140,在手机210发起针对周边设备A的访问请求时,判断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是否包括周边设备A的信道以及地址;
步骤1141,当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包括周边设备A的信道以及地址时,根据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周边设备A的信道以及地址建立移动设备与周边设备A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
步骤1142,当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不包括周边设备A的信道以及地址时,说明无法基于目前已保存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建立移动设备与周边设备A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采用其他方案获取周边设备A的信道以及地址,建立移动设备与周边设备A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例如,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扫描周边设备A并获取周边设备A的信道以及地址。
在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中,假设手机210在进行周边设备扫描时只能扫描到同处于一个房间的周边设备。那么,当手机210移动到房间1时,其只能扫描到智能设备220,当手机210移动到房间2时,其只能扫描到智能设备230、240。
根据图2所示的方法流程,当手机210从房间1移动到房间2时,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手机210进行一次周边设备扫描,扫描到智能设备230、240,记录智能设备230、240的信道以及地址;当手机210从房间2移动到房间1时,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手机210进行一次周边设备扫描,扫描到智能设备220,记录智能设备220的信道以及地址。
如果位于房间2的手机210需要访问周边设备时,手机210只需要直接调用刚进入房间2时进行周边设备扫描所采集到的结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周边设备扫描。例如,智能设备230为房间2的智能照明开关,用户手持手机210在房间2时,如果用户点击手机210上的房间照明操控APP,手机210就会发起针对智能设备230的访问请求,此时手机210需要与智能设备230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在此应用场景下,手机210只需要调用已保存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的智能设备230的信道以及地址,根据调用的信道以及地址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
如果位于房间1的手机210需要访问周边设备时,手机210只需要直接调用刚进入房间1时进行周边设备扫描所采集到的结果,不需要再次进行周边设备扫描。例如,智能设备220为房间1的无线音箱,用户手持手机210在房间1时,如果用户点击手机210上的无线音箱控制APP,手机210就会发起针对智能设备220的访问请求,此时手机210需要与智能设备220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在此应用场景下,手机210只需要调用已保存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的智能设备220的信道以及地址,根据调用的信道以及地址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确定扫描周边设备并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的时间节点,从而预先获取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并最终减少点对点无线连接建立的延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包含移动设备扫描到的其周边所有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无线地址信息包括周边设备的信道以及地址)。在移动设备发起针对周边设备A的访问请求时,从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提取对应周边设备A的无线地址信息(例如,周边设备A的信道以及地址)来进行点对点无线连接的建立。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指的是支持不依赖无线路由器中转,基于自身的无线模块即可与移动设备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从而实现与移动设备进行无线通讯的设备。例如,以手机为移动设备,支持手机遥控的家电、灯具、玩具、音箱、摄像机、无人机等智能设备。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虽然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包含移动设备扫描到的周边所有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但是,针对移动设备发起针对周边设备A的访问请求的应用场景,存在预先发起的周边设备扫描过程中没有扫描到周边设备A或者周边设备A并不在移动设备的扫描范围内的情况,此时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就不包含周边设备A的无线地址信息。例如,如图1所示,当手机210进入房间2时,由于扫描操作错误,手机210在进行周边设备扫描时并未扫描到智能设备240。此时获取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就不包含智能设备240的无线地址信息。
针对上述情况,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在执行步骤1131之后,当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不包含周边设备A的无线地址信息时,重新执行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
或者,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在执行步骤1131之后,当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不包含周边设备A的无线地址信息时,以手机210连接到的无线路由200为中转建立手机210与周边设备A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图2所示应用场景为根据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举例。在根据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其他应用场景中,和周边设备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移动设备可以是手机以外的其他移动设备,例如:智慧屏、无人机、智能网联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ICV)、智能(汽)车(smart/intelligent car)或车载设备等设备。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无线连接为基于Wi-Fi技术的无线连接;信号强度指的是接收的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其为无线发送层的可选部分,用来判定链接质量,以及是否增大广播发送强度。
进一步的,在手机210执行步骤1110时,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来判断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的预设范围为信号强度的变化范围。例如,预设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增加和/或减少的数量值,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增加量和/或减少量超过预设的数量值,即判断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的预设范围为信号强度的特定阈值。例如,预设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的最高阈值和/或最低阈值,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超过预设的最高阈值和/或低于最低阈值时,即判断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手机210执行步骤1110时,手机210判断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或者,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手机210判定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
如图1所示,当手机210从房间1移动到房间2时,由于距离拉远并出现墙壁阻隔,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减弱。假设,相对于在房间2的手机210,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为-80dBm,小于预设的最小阈值-60dBm,那么,当手机210从房间1移动到房间2后,进行一次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当在房间2的手机210需要访问智能设备220、智能设备230、智能设备240中的一个时,手机210需要首先和访问目标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在手机210与访问目标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过程中,调用之前的进入房间2时获取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根据调用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来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
当手机210从房间2移动到房间1时,由于距离拉近并且墙壁阻隔消失,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增强。假设,相对于在房间2的手机210,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为-40dBm,大于预设的最小阈值-50dBm,那么,当手机210从房间2移动到房间1后,进行一次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当在房间1的手机210需要和智能设备220、智能设备230、智能设备240中的一个或多个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时,调用之前的进入房间1时获取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根据调用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来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如果根据调用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来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时连接建立失败,则说明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可能是不可用的(例如,在周边设备发生变动后没有及时获取最新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针对上述情况,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手机210执行步骤1140之后,当无线连接建立失败时,手机210重新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刷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低于预设阈值时,会触发终端设备执行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以便终端设备接入信号强度更强的无线路由。进一步的,在大多数应用场景中,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高于预设阈值时,不需要采用点对点无线连接。因此,基于上述操作执行逻辑,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根据终端设备是否发起新一轮的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来判断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这样就不需要对建立额外的进程来对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进行直接监控,只需要监控既有的进程中终端设备是否发起新一轮的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终端设备的数据处理压力。
具体的,图3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部分流程图。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步骤1110中,手机210执行如图3所示的如下步骤:
步骤310,监控手机210是否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
步骤311,如果手机210没有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判定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没有超出预设范围;
步骤312,如果手机210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判定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还执行判定是否需要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步骤。具体的,手机210判定是否需要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步骤包括:
获取手机210连接到的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
当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所执行的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为对周边的Wi-Fi SSID扫描。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判定是否需要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步骤时所采用的第一预设阈值的大小可以在具体实现时根据系统性能和/实现需求等自行设定,本实施例对第一预设阈值的大小不作限定,举例来说,第一预设阈值可以设置为-70dBm。
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方法通过结合现有移动设备在判断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低于阈值时的无线路由重新扫描的机制,同时发起点对点连接方式的周边设备扫描,从而解决了使用点对点连接通信时,移动设备侧何时发起对周边支持同样功能的其他智能设备扫描的问题。通过借助移动设备对周边无线路由扫描的机制,可以提前完成对周边支持周边设备的扫描,避免了在需要通信时才发起扫描,有效的减少了点对点通信发起的时延。进一步的,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方法,移动设备系统软件不产生额外的处理,不影响移动设备的处理性能。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目的是寻找周边是否存在信号强度更优的无线路由,在重新扫描无线路由的过程中会对周边所有无线设备进行扫描。因此,在执行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时可以同步的执行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基于上述分析,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步骤1120中,手机210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的流程包括:在手机210发起或执行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过程中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进一步的,即,在手机210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之后,在手机210执行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过程中执行周边设备扫描操作。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利用执行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所使用的扫描设备执行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即,手机210在扫描设备执行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同时,附带的完成周边设备扫描操作,这样,就可以在不增加额外硬软件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从而大大降低移动设备的硬件压力以及数据处理压力,并提高移动设备的硬件软件利用效率。
图4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执行如下步骤以建立与周边设备A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
步骤401,获取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
步骤402,判断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是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
步骤403,当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
步骤410,在移动设备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时,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
步骤420,同步执行周边设备扫描操作以及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
步骤430,获取对应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其中,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包括移动设备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的信道以及地址;
步骤440,在移动设备发起针对周边设备A的访问请求时,调用最新获取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
步骤450,当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包括周边设备A的信道以及地址时,根据调用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周边设备A的信道以及地址建立移动设备与周边设备A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无线连接的数据传输至少包含以下两种方式:
(1)移动设备与周边设备通过各自的无线模块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移动设备与周边设备直接进行数据交互;
(2)以无线路由为中转,建立移动设备与周边设备的无线连接,即,移动设备与周边设备分别连接到无线路由,交互数据由无线路由中转。
针对上述两种模式,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为了获得更稳定的无线连接,手机210在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过程中,对比无线路由与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根据信号质量判断是否采用点对点连接模式,从而选用具备最优信号质量的连接模式。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在执行步骤1120时所获取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还包括周边设备的信号强度。即,手机210在执行周边设备扫描操作时还获取移动设备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的信号强度。
图5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部分流程图,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步骤1140中,在根据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建立手机210与周边设备A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的过程中,手机210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510,根据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判断周边设备A的信号质量是否优于手机210连接到的无线路由200的信号质量;
步骤511,当周边设备A的信号质量优于无线路由200的信号质量时,通过点对点通信方式建立手机210与周边设备A之间的无线连接;
步骤512,当无线路由200的信号质量优于周边设备A的信号质量时,以无线路由为中转建立手机210与周边设备A之间的无线连接。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方法,选择信号质量更优的模式建立无线连接,可以极大的提升无线连接的可靠性以及数据传输效率。
进一步的,考虑到无线路由的信号通常要比设备信号稳定,因此,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步骤510中,当设备信号强度高于无线路由200信号强度的差值大于预设的阈值时,才视为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无线路由200的信号质量;否则,则视为无线路由200的信号质量优于设备的信号质量。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步骤510中,当周边设备A的信号强度比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高出第二预设阈值时,周边设备A的信号质量优于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方法,由于在预先的扫描过程中提前获取了周边支持点对点设备的地址、信道以及信号强度信息,为后续使用可以优先使用点对点通信提供了有效的判断依据,可以极大的提升点对点通信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获取周边设备扫描结果的过程中即完成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与设备的信号质量的优劣对比。这样,在之后进行无线连接建立时只需要直接调用对比结果就可以判断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与移动设备的信号质量的优劣,从而大大减少无线连接建立的数据处理量以及耗时。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
在步骤1120中,手机210获取周边设备扫描结果的过程包括,获取手机210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的信号强度,获取手机210连接到的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对比手机210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的信号强度以及手机210连接到的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以获取信号质量对比结果;
在步骤510中,手机210调用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的信号质量对比结果,根据信号质量对比结果确定周边设备A的信号质量是否优于手机210连接到的无线路由200的信号质量。
进一步的,考虑到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在获取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后,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该变化不足以触发重新扫描无线路由。例如,在一应用场景中,在获取到点连接设备扫描结果后,无线路由信号强度增强(例如,用户走近无线路由)。由于无线路由信号增强不会触发无线路由的重新扫描,也就不会刷新之前获取到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那么,如果在获取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即判定无线路由与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优劣对比,对于建立无线连接的当前时刻而言,该对比结果就可能是不准确的。
针对上述应用场景情况,为了提高无线连接的稳定性与质量,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步骤1120中,手机210获取周边设备扫描结果的过程中获取移动设备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的信号强度;在步骤510中,在根据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判断周边设备A的信号质量是否优于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的过程中,手机210获取接到的无线路由200的信号强度,对比手机210与点对点设备间的信号强度以及手机210与其连接到的无线路由间的信号强度,根据对比结果判断周边设备A的信号质量是否优于手机210连接到的无线路由200的信号质量。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方法,在需要建立无线连接时根据当前的无线路由信号强度判断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与设备的信号质量的优劣,可以大大提高无线连接的质量以及稳定性。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手机210采用Wi-Fi无线技术实现手机与周边智能设备的无线连接,设置一个Wi-Fi路由信号强度的阈值A(阈值A的设置取决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在一应用场景中设置为-70dBm),以此来判断当前手机是否需要重新扫描Wi-Fi路由。设置一个信号强度的差值阈值B(阈值B的设置取决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在一应用场景中设置为-40dBm),以此来判断Wi-Fi路由信号质量与周边设备信号质量间的优劣。
图6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部分流程图。如图6所示,在步骤1120中,手机210执行如下步骤以获取周边设备扫描结果:
步骤610,手机210系统周期性的查询当前所使用的Wi-Fi路由的信号强度;
步骤620,手机210判断信号强度是否小于阈值A;
如果当前Wi-Fi路由信号强度RSSI_Wi-Fi大于阈值A时,说明手机210和Wi-Fi路由200在一定的覆盖范围内,当前Wi-Fi信号较好,不需要使用Wi-Fi点对点连接通信,因此执行步骤621,设置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的“优先使用点对点连接通信”标识为否(FALSE),之后返回步骤610;
当前信号强度小于阈值A时,说明手机210的外部无线信号环境发生变化且Wi-Fi路由200通信质量不佳(例如手机远离了Wi-Fi路由),此时执行步骤630,启动对周边支持点对点设备的扫描以获取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包括周边设备MAC地址、周边设备使用的信道(Channel)以及信号强度(RSSI_p2p);
步骤640,保存最新的周边设备扫描结果,更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记录列表;
步骤650,判断周边设备信号质量是否优于Wi-Fi路由信号质量;
如果当前Wi-Fi路由信号强度RSSI_Wi-Fi小于点对点连接的信号强度RSSI_p2p且差值小于预设的阈值B时,说明手机210不在Wi-Fi路由200理想的覆盖范围内,而此时点对点连接的质量更优,因此执行步骤660,设置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的“优先使用点对点连接通信”标识为是(TRUE),之后返回步骤610;
如果当前Wi-Fi路由信号强度RSSI_Wi-Fi小于点对点连接的信号强度RSSI_p2p但差值大于等于预设的阈值B,或者,当前Wi-Fi路由信号强度RSSI_Wi-Fi小于点对点连接的信号强度RSSI_p2p时,说明采用点对点连接通信并不能提高无线连接质量,因此执行步骤621,设置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的“优先使用点对点连接通信”标识为否(FALSE),之后返回步骤610。
图7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部分流程图。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步骤1140中,如图7所示,手机210执行如下步骤以建立无线连接:
当手机210需要向周边设备A发送报文时,首先执行步骤710,查询周边设备A的MAC地址是否已经存在与“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
如果周边设备A的MAC地址并未存在与“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执行步骤720,以Wi-Fi路由200为中转建立手机210与周边设备A的无线连接,发送给周边设备A的报文通过Wi-Fi路由200转发;
如果周边设备A的MAC地址存在与“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执行步骤730,判断“优先使用点对点通信”标识的取值;
如果取值为是(TRUE),说明前面的扫描过程已经发现了被通信的周边设备A就在手机210周边,并且点对点通信的通信质量优于Wi-Fi路由通信质量,此时执行步骤740,采用点对点通信方式建立手机210与周边设备A的无线连接,发送给周边设备A的报文优先通过点对点通信发送;
如果取值为否,说明前面的扫描过程已经发现了Wi-Fi路由200通信质量优于点对点通信的通信质量,此时执行步骤720,以Wi-Fi路由200为中转建立手机与周边设备A的无线连接,发送给周边设备A的报文通过Wi-Fi路由200转发。
以下通过具体的应用场景举例来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的执行效果。
具体的,图8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在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中,如图8所示,假定场景为手机810及家庭内的智能设备820、智能设备830、智能设备840都连接到无线路由800上。手机810和智能设备820、智能设备830、智能设备840都支持无线点对点连接功能。当手机810从房间1移动到房间2时,由于距离拉远并出现墙壁阻隔,无线路由800的信号强度减弱。根据手机810Wi-Fi模块的实现方案,当Wi-Fi路由的信号强敌低于某个阈值(在应用场景中预设为-70dBm)时,此时手机会发起对周边其他Wi-Fi路由SSID的扫描,企图发现并接入到信号更好的Wi-Fi热点。
相对于在房间2的手机810,无线路由800的信号强度为-80dBm,小于预设的阈值-70dBm,因此,当手机810从房间1移动到房间2后,在发起对周边其他Wi-Fi路由SSID的扫描的过程中同步进行一次周边设备扫描操作,获取到智能设备830、智能设备840的地址、信道以及点对点连接的信号强度。对比智能设备830、智能设备840与无线路由800的信号强度,判定智能设备840的信号质量优于无线路由800、无线路由800的信号质量优于智能设备830。
当在房间2的手机810需要和智能设备820通信时,智能设备820并不在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因此,手机810通过无线路由800中转和智能设备820连接。
当在房间2的手机810需要和智能设备830通信时,由于无线路由800的信号质量优于智能设备830,因此,手机810通过无线路由800中转和智能设备830连接。
当在房间2的手机810需要和智能设备840通信时,由于智能设备840的信号质量优于无线路由800,因此,手机810点对点连接和智能设备840连接。
具体的,图9为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在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中,如图9所示,假定场景为手机910及家庭内的智能设备920、智能设备930、智能设备940都连接到无线路由900上。手机910和智能设备920、智能设备930、智能设备940都支持无线点对点连接功能。
手机910在房间1时,Wi-Fi路由900的RSSI为-40dB;手机910在房间1时,其进行周边设备扫描可以扫描到智能设备920,智能设备920的RSSI为-40dB。当手机910从房间1移动到房间2时,由于距离拉远并出现墙壁阻隔,Wi-Fi路由900的RSSI减弱为-80dB;手机910在房间2时,其进行周边设备扫描可以扫描到智能设备930以及940,智能设备930的RSSI为-40dB,智能设备940的RSSI为-30dB。
根据手机910Wi-Fi模块的实现方案,当Wi-Fi路由的RSSI低于某个阈值(在应用场景中预设为-70dBm)时,此时手机910会发起对周边其他Wi-Fi路由SSID的扫描,企图发现并接入到信号更好的Wi-Fi热点。
相对于在房间2的手机910,Wi-Fi路由的RSSI为-80dBm,小于预设的阈值-70dBm,因此,当手机910从房间1移动到房间2后,在手机910发起对周边其他Wi-Fi路由SSID的扫描的过程中同步进行一次周边设备扫描操作,获取到智能设备930、智能设备940的地址、信道以及RSSI强度数值(由于此时智能设备920已不在手机910扫描范围内,因此获取到的扫描结果不包括智能设备920的地址、信道以及点对点连接的RSSI强度数值)。对比智能设备930(RSSI:-40dB)、智能设备940(RSSI:-30dB)与Wi-Fi路由900(RSSI:-80dB)的信号强度,判定智能设备930、940的信号质量优于Wi-Fi路由900。
图10为基于图9的应用场景,根据本申请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无线连接数据流走向示意图。在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应用场景中,如图10所示:
当在房间2的手机910需要访问智能设备930时(例如,智能设备930为智能电视,用户点选手机910上安装的智能电视遥控APP),首先要建立手机910与智能设备930间的无线连接。在建立手机910与智能设备930间的无线连接的过程中,由于智能设备930的信号质量优于Wi-Fi路由900,因此,手机910采用点对点连接方式(如图10所示的点划线13)和智能设备930建立无线连接。
当在房间2的手机910需要访问智能设备940时(例如,智能设备940为智能照明开关,用户点选手机910上安装的无线照明控制APP),首先要建立手机910与智能设备940间的无线连接。在建立手机910与智能设备940间的无线连接的过程中,由于智能设备940的信号质量优于Wi-Fi路由900,因此,手机910采用点对点连接方式(如图10所示的点划线14)和智能设备940建立无线连接。
当在房间2的手机910需要访问智能设备920时(例如,智能设备920为无线摄像头,用户点选手机910上安装的摄像头监控APP),首先要建立手机910与智能设备920间的无线连接。在建立手机910与智能设备920间的无线连接的过程中,由于智能设备920并不在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因此,手机910通过Wi-Fi路由900中转和智能设备920建立无线连接(如图10所示的点划线12)。
由于手机在合适的时间,提前完成了对周边点对点设备的扫描,避免了需要发起控制操作时,才扫描周边设备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同设备通信的成功率及缩短了发起通信所需的时间。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或操作仅是示例,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执行其它操作或者各种操作的变形。此外,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上述实施例呈现的不同的顺序来执行,并且有可能并非要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全部操作。
进一步的,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技术的改进可以很明显地区分是硬件上的改进(例如,对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等电路结构的改进)还是软件上的改进(对于方法流程的改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可以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就是这样一种集成电路,其逻辑功能由访问方对器件编程来确定。由设计人员自行编程来把一个数字装置“集成”在一片PLD上,而不需要请芯片制造厂商来设计和制作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而且,如今,取代手工地制作集成电路芯片,这种编程也多半改用“逻辑编译器(logic compiler)”软件来实现,它与程序开发撰写时所用的软件编译器相类似,而要编译之前的原始代码也得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撰写,此称之为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HDL),而HDL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如ABEL(Advanced Boolean Expression Language)、AHDL(Altera HardwareDescription Language)、Confluence、CUPL(Cornell University ProgrammingLanguage)、HDCal、JHDL(Java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Lava、Lola、MyHDL、PALASM、RHDL(Ruby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等,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VHDL(Very-High-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与Verilog。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控制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控制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控制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 625D、Atmel AT91SAM、Microchip 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 Labs C8051F320,存储器控制器还可以被实现为存储器的控制逻辑的一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以将方法流程中的各个功能步骤对应为逻辑上划分的模块,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具体的,各模块在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检测模块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电子设备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其它模块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例如,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装置(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电子设备执行如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阐明的设备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例如可以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游戏控制台、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上述电子设备可以为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本地终端(个人/工业电脑)、云端服务器等设备。其中上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上述存储器中,上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上述指令被上述设备执行时,使得上述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步骤。
进一步的,本申请一实施例所示的电子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内置于上述终端设备的电路设备。该设备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功能/步骤。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处理器可以是片上装置SOC,该处理器中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其他类型的处理器。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涉及的处理器可以例如包括CPU、DSP、微控制器,还可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 Units,N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ing,ISP)、调制解调处理器、视频编解码器、基带处理器、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器。
处理器还可包括必要的硬件加速器或逻辑处理硬件电路,如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技术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等。此外,处理器可以具有操作一个或多个软件程序的功能,软件程序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存储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的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器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的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
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子包括但不限于: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它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EEPROM)、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的记忆体、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Memory,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介质。
具体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处理器可以和存储器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更常见的是彼此独立的部件,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或者,独立于处理器。
具体的,图11为根据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设备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AP、调制解调处理器、GPU、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DSP、基带处理器、和/或、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处理器110中的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USB接口130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140为电池1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141为电子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1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
电子设备10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电子设备10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100的存储能力。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10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电子设备1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压力传感器180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180A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
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确定电子设备100的运动姿态。
气压传感器180C用于测量气压。
磁传感器180D包括霍尔传感器。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磁传感器180D检测翻盖皮套的开合。
加速度传感器180E可检测电子设备10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电子设备10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电子设备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距离传感器180F,用于测量距离。电子设备100可以通过红外或激光测量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拍摄场景,电子设备100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180F测距以实现快速对焦。
接近光传感器1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用于检测外部物体的接近或远离。
环境光传感器180L用于感知环境光亮度。
指纹传感器180H用于采集指纹。
温度传感器180J用于检测温度。
触摸传感器180K,也称“触控器件”。触摸传感器1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由触摸传感器180K与显示屏1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1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可以通过显示屏1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
骨传导传感器180M可以获取振动信号。
按键1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1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10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1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
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1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从SIM卡接口195插入或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100的接触和分离。
应理解,图11所示的电子设备100能够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各个过程。电子设备100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细描述。
具体的,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及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或复数项的任意组合。例如,a,b和c中的至少一项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应用于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移动设备判断所述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
当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时,所述移动设备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获得周边设备扫描结果,所述周边设备包括所述移动设备周边的支持点对点连接功能的设备,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包括所述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
所述移动设备判断所述移动设备是否发起针对第一周边设备的访问请求;
当所述移动设备发起所述访问请求时,所述移动设备判断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是否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
当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时,所述移动设备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包括:
监控移动设备是否发起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
在所述移动设备发起所述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时,判定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起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包括:
在所述移动设备发起或执行所述无线路由重新扫描操作的过程中发起所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是否超出预设范围,包括:
当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预设阈值时,或者,当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大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强度波动状况超出预设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还包括所述周边设备的信号强度;
所述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包括:
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判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是否优于所述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
当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优于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时,通过点对点连接方式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判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是否优于所述移动设备连接到的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信号质量低于所述无线路由的信号质量时,所述移动设备以所述无线路由为中转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点对点无线连接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点对点无线连接建立失败时,所述移动设备重新发起所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刷新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是否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之后,还包括:
当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不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时,所述移动设备重新发起所述周边设备扫描操作,刷新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
或者,
当所述周边设备扫描结果中不包括所述第一周边设备的无线地址信息时,所述移动设备以所述无线路由为中转建立所述移动设备与所述第一周边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点对点无线连接为Wi-Fi点对点连接。
10.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设备包括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和用于执行程序指令的处理器,其中,当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触发所述移动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步骤。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177865.0A 2020-03-13 2020-03-13 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Active CN1113723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7865.0A CN111372326B (zh) 2020-03-13 2020-03-13 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7865.0A CN111372326B (zh) 2020-03-13 2020-03-13 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2326A true CN111372326A (zh) 2020-07-03
CN111372326B CN111372326B (zh) 2023-01-13

Family

ID=71211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77865.0A Active CN111372326B (zh) 2020-03-13 2020-03-13 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7232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18667A (zh) * 2020-09-10 2020-10-23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连接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53754A (zh) * 2020-09-27 2020-12-29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点对点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2034561B2 (en) 2020-08-28 2024-07-09 Shenzhen Transsion Holdings Co., Ltd.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79737A1 (en) * 2010-05-27 2012-07-12 Victor Baranov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or mobile devices, and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and data exchange between the mobile devices
US20130137373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to device in wireless terminal
CN103916162A (zh) * 2012-12-31 2014-07-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终端设备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US20150223045A1 (en) * 2014-01-31 2015-08-06 Sony Corporation Ims/rcs wi-fi direct support
US20160044462A1 (en) * 2013-04-28 2016-02-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otion Status of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Terminal
WO2017065536A1 (ko) * 2015-10-14 2017-04-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사용자 단말 장치 및 그 동행자 판단 방법
WO2018103401A1 (zh) * 2016-12-07 2018-06-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保真Wi-Fi扫描方法及相关产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79737A1 (en) * 2010-05-27 2012-07-12 Victor Baranov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arching for mobile devices, and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and data exchange between the mobile devices
US20130137373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to device in wireless terminal
CN103916162A (zh) * 2012-12-31 2014-07-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终端设备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US20160044462A1 (en) * 2013-04-28 2016-02-1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Identifying Motion Status of Mobile Terminal, and Mobile Terminal
US20150223045A1 (en) * 2014-01-31 2015-08-06 Sony Corporation Ims/rcs wi-fi direct support
WO2017065536A1 (ko) * 2015-10-14 2017-04-20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사용자 단말 장치 및 그 동행자 판단 방법
WO2018103401A1 (zh) * 2016-12-07 2018-06-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保真Wi-Fi扫描方法及相关产品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2034561B2 (en) 2020-08-28 2024-07-09 Shenzhen Transsion Holdings Co., Ltd.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1818667A (zh) * 2020-09-10 2020-10-23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连接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818667B (zh) * 2020-09-10 2020-12-29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连接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153754A (zh) * 2020-09-27 2020-12-29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点对点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153754B (zh) * 2020-09-27 2023-02-17 阿波罗智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点对点连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2326B (zh) 2023-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2326B (zh) 建立点对点无线连接的方法和移动设备
CN106030556B (zh) 操作电子装置的功能和资源的方法
US1183218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operation cycle of electronic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1218451A1 (zh) 一种基于邻居感知网络的设备连接方法及设备
US11425519B2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blocking of microphone and related products
CN109257732B (zh)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3873678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461240A (zh) 软件升级方法、软件升级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0072013B (zh) 终端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530684B (zh) 网络接入方法、装置和系统
EP4102927B1 (en) Dual wifi connection
CN113703849B (zh) 投屏应用打开方法和装置
CN112469014A (zh) 配置蓝牙连接参数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TWI682680B (zh) 在服務中斷狀態中最佳化搜尋網路的方法及電子裝置
US20220295447A1 (en) Network access method,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115402B (zh) 一种接入点的接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KR101532215B1 (ko) 블루투스 통신 방법과 이를 지원하는 블루투스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CN112130928A (zh) Linux系统声卡的自动查找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896567A (zh) 基于wifi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4173315B (zh) 蓝牙回连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4173317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WO2023024889A1 (zh) 一种第一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以及投屏处理的方法
KR102664874B1 (ko) 수신 경로 스위칭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CN118092201A (zh) 物联网设备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22542455A (ja) 事業者ネットワーク切り替え方法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