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防误触结构、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设备交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按键防误触结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当前空调控制器采用触摸式按键,布置位置受到限制,导致出风口距离面板轻触开关区域太近,在操作出风口风向调节拨片的时候,手掌容易误触发开关,同时面板上字符距离较近,容易两个按键同时被触发,产生不是客户期望的动作。
另外,因面板材质较硬,按键区域在触摸时变形较小或无变形,无法通过碰触检测传感器识别按键是否被碰触,进而无法给予按键响应。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合硬质面板的按键防误触结构、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按键防误触结构,包括触摸面板及控制器,所述触摸面板上设置触控区域和防误触区域,所述触控区域设置有感应线圈,所述防误触区域设置有屏蔽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屏蔽线圈分别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触控区域指设于所述触摸面板上且代表不同功能的若干按键字符区域,所述按键字符区域包括对应不同按键字符的若干按键子区,所述按键字符区域的所述若干按键子区分别设置相应的感应线圈,所述按键字符区域周围为防误触区域,所述防误触区域包括位于所述按键字符区域的相邻按键子区之间的若干第一防误触部,所述屏蔽线圈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防误触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误触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按键字符区域下方的第二防误触部,所述屏蔽线圈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防误触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误触区域还包括位于所述按键字符区域上方的第三防误触部,所述屏蔽线圈的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三防误触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感应线圈用于感应用户静电并产生不同的感应信号,所述屏蔽线圈用于感应用户静电并产生屏蔽信号,所述控制器在收到一个感应信号时,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在收到屏蔽信号时,不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在同时收到感应信号和屏蔽信号时,不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在同时收到多个不同的感应信号时,不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感应线圈及所述屏蔽线圈分别通过第一软连接线和第二软连接线连接至排线插头,所述排线插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感应线圈及所述屏蔽线圈粘贴于所述触摸面板的背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的按键防误触结构的按键防误触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不同的感应线圈感应用户静电并产生不同的感应信号;
利用屏蔽线圈感应用户静电并产生屏蔽信号;
利用控制器接收感应信号和/或屏蔽信号并判断是否响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若控制器收到一个感应信号,则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若控制器收到屏蔽信号,则不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若控制器同时收到感应信号和屏蔽信号,则不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若所述控制器同时收到多个不同的感应信号,则不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按键防误触结构的应用,所述按键防误触结构应用于电子产品,所述电子产品包括空调、手机和iPad。
本发明提供的按键防误触结构及方法通过在触摸面板的按键上设置感应线圈,在按键周围设置屏蔽线圈,当用户手指或手掌触摸按键接触面积过大,接触到屏蔽线圈时,即判断此时按压按键无效,仅当用户手指或手掌触发按键区域而又没有接触屏蔽线圈时才判断按键有效。本发明解决了汽车空调的出风口距离面板较近,在出风口调节拨片的时候易误触面板上按键的问题。进一步地,本发明解决了材质较硬,不可利用弹性形变进行防误触的轻触面板的误触发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按键防误触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按键防误触方法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触摸面板,20-触控区域,30-防误触区域,40-第一软连接线,50-排线插头,60-第二软连接线,21-感应线圈,31-屏蔽线圈,201-关闭按键字符区域,202-风速按键字符区域,203-制冷按键字符区域,204-风向调节按键字符区域,205-内循环按键字符区域,206-前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7-后除霜按键字符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按键防误触结构及方法可应用于空调、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其原理和方法相同。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的按键防误触结构包括触摸面板10、触控区域20、防误触区域30、第一软连接线40、排线插头50、第二软连接线60以及控制器。触摸面板10上设置触控区域20和防误触区域30,触控区域20指设于触摸面板10上且代表不同功能的若干按键字符区域,按键字符区域包括对应不同按键字符的若干按键子区,按键字符区域的若干按键子区分别设置相应的感应线圈21。
按键字符区域周围为防误触区域30,防误触区域30包括位于按键字符区域的相邻按键子区之间的若干第一防误触部、位于按键字符区域下方的第二防误触部以及位于按键字符区域上方的第三防误触部,第一防误触部、第二防误触部以及第三防误触部均设置有屏蔽线圈31,即,屏蔽线圈31包括分别位于不同防误触部的三个部分,其第一部分位于第一防误触部,第二部分位于第二防误触部,第三部分位于第三防误触部。
感应线圈21和屏蔽线圈31均粘贴于触摸面板10的背面,同时感应线圈21和屏蔽线圈31采用超薄线圈并分别通过第一软连接线40和第二软连接线60连接至排线插头50的一端,排线插头50的另一端连接至控制器。进一步地,感应线圈21用于感应用户静电产生不同的感应信号,屏蔽线圈31用于感应用户静电产生屏蔽信号,控制器接收上述的感应信号和屏蔽信号判断是否产生响应。该结构以感应线圈21和屏蔽线圈31为传感器,其无需面板变形即可产生电信号,不仅可解决材质较软面板的误触发问题,更可解决材质较硬面板的误触发问题。
本实施例中按键防误触结构应用于汽车空调上,其按键字符区域的按键子区包括在触摸面板10上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关闭按键字符区域201、风速按键字符区域202、制冷按键字符区域203、风向调节按键字符区域204、内循环按键字符区域205、前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6、后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7,以上的按键字符区域分别粘贴有关闭按键感应线圈、风速按键感应线圈、制冷按键感应线圈、风向调节按键感应线圈、内循环按键感应线圈、前除霜按键感应线圈、后除霜按键感应线圈,上述不同的感应线圈用于感应用户静电进而产生不同的感应信号,以上的按键字符区域周围的触摸面板10上粘贴有屏蔽线圈3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防误触方法,利用上述的按键防误触结构实现按键的防误触,其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不同的感应线圈21感应用户静电并产生不同的感应信号;
利用屏蔽线圈31感应用户静电并产生屏蔽信号;
利用控制器接收感应信号和/或屏蔽信号并判断是否响应;
若控制器收到一个感应信号,则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若控制器收到屏蔽信号,则不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若控制器同时收到感应信号和屏蔽信号,则不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若控制器同时收到多个不同的感应信号,则不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本实施例以汽车空调上的前除霜按键和后除霜按键为例,对本发明的按键防误触方法进行说明:
请再次参阅图1,一并参阅图2,当用户手指或手掌触发后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7时,后除霜按键感应线圈会发送后除霜按键感应信号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此信号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当用户手指或手掌触发前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6时,前除霜按键感应线圈会发送前除霜按键感应信号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此信号进行按键的触发响应。
当用户手指或手掌同时触发前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6和后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7时,前除霜按键感应线圈和后除霜按键感应线圈会分别发送前除霜按键感应信号和后除霜按键感应信号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上述信号会判定按键状态处于误触发状态,不进行响应。
当用户手指或手掌触发防误触区域30时,屏蔽线圈会发送屏蔽信号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此信号会判定按键状态处于误触发状态,不进行响应。
当用户手指或手掌同时触发后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7和防误触区域30时,后除霜按键感应线圈和屏蔽线圈会分别发送后除霜按键感应信号和屏蔽信号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上述信号会判定按键状态处于误触发状态,不进行响应。
当用户手指或手掌同时触发前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6和防误触区域30时,前除霜按键感应线圈和屏蔽线圈会分别发送前除霜按键感应信号和屏蔽信号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上述信号会判定按键状态处于误触发状态,不进行响应。
当用户手指或手掌同时触发前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6、后除霜按键字符区域207及防误触区域30时,前除霜按键感应线圈、后除霜按键感应线圈及屏蔽线圈会分别发送前除霜按键感应信号、后除霜按键感应信号及屏蔽信号到控制器,控制器根据上述信号会判定按键状态处于误触发状态,不进行响应。
以上的按键防误触结构和方法,可以解决汽车上的出风口距离面板较近,在出风口调节拨片的时候易误触空调面板上按键的问题,同时该结构不仅可用于空调,还可用于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按键防误触结构通过在触摸面板的按键上设置感应线圈,在按键周围设置屏蔽线圈,当用户手指或手掌触摸按键接触面积过大,接触到屏蔽线圈时,即判断此时按压按键无效,仅当用户手指或手掌触发按键区域而又没有接触屏蔽线圈时才判断按键有效。本发明着重解决不可形变轻触面板的误触发问题,通过增加屏蔽线圈的方式,限定了按键触发响应的范围,解决了当大面积轻轻接触按键时的误触发问题。本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