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55654B - 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55654B
CN111355654B CN202010098149.3A CN202010098149A CN111355654B CN 111355654 B CN111355654 B CN 111355654B CN 202010098149 A CN202010098149 A CN 202010098149A CN 111355654 B CN111355654 B CN 1113556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arget
sharing
sharing platform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81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55654A (zh
Inventor
胡伟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ced Nova Technology Singapore Holdings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pay Labs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pay Labs Singapore Pte Ltd filed Critical Alipay Labs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9814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556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55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5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55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56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06Message adaptation to terminal or network requirements
    • H04L51/063Content adaptation, e.g. replacement of unsuitable cont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10File systems; File servers
    • G06F16/17Details of further file system functions
    • G06F16/176Support for shared access to files; File shar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1/00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 H04L51/52User-to-user messaging in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transmitted according to store-and-forward or real-time protocols, e.g. e-mail for supportin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公开了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方案包括: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Description

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在移动端用户分享的积极性和分享内容吸引力,应用软件或者应用APP针对不同的分享平台(微信,微博,facebook等)会制定不同的分享内容与展现形式,利用差异化的分享形式和内容来增强对应平台的推广效果。但是,针对不同的分享平台,由于接口标准不同,需要开发不同的内容分享APP与应用软件或者应用APP进行对接,导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接入效率。
需要提供更快速的针对不同分享平台的差异化内容分享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用于提高分享效率和用户的分享积极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内容分享装置,包括:
第一操作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目标分享平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第一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第二数据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替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目标内容分享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内容分享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目标内容分享方法。
本说明书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说明书实施例在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后,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分享渠道内的第一数据替换为定制内容的第二数据,然后采用移动终端固有的分享渠道根据第二数据对目标内容进行分享,不仅可以完成不同分享平台的差异性内容分享,而且无需进行软件开发,提高了分享的效率和用户的分享积极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采用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目标内容分享方法的实现的目标内容分享展示页面示意图一;
图4为采用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目标内容分享方法的实现的目标内容分享展示页面示意图二;
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1的一种目标内容分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1的一种目标内容分享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实现在不同分享平台的差异化内容分享,需要在每个接入的平台申请对应APP ID,并且需要了解不同的接口标准,来进行软件开发,开发周期长,维护成本高。如果需要接入新的分享平台,那么开发需要重新接入SDK,用户也需要升级APP。随着SDK接入越多,APP包越大。而采用APP所在的操作系统的分享渠道进行内容分享,虽然可以与各个分享平台进行通讯,但是分享内容固定无法定制,无法针对不同的分享平台使用定制化的分享内容,推广效果差。
面对上述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在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时,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分享渠道内的第一数据替换为定制内容的第二数据,然后采用移动终端固有的分享渠道根据第二数据对目标内容进行分享,不仅可以完成不同分享平台的差异性内容分享,而且无需进行软件开发,提高了分享的效率和用户的分享积极性。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图1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从程序角度而言,流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搭载于应用服务器的程序或应用客户端。
如图1所示,该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2: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用户在登录某个APP后,会浏览一些文章,或者参加一些游戏或者活动。为了增加用户的体验,用户可以将这些文章、游戏或者活动分享到本平台或者其他平台。从而让更多的人看到,或者去体验这些游戏或者活动。
为了实现内容的分享,用户需要进行一些操作,即第一操作。第一操作可以是点击操作,如单击或者双击,还可以是滑屏操作等,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步骤104: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用户的第一操作往往会以数据的形式发送到后台程序,后台程序会根据一些预设的规则或者映射表去判断用户选择的目标分享平台是哪一个。例如,对应分享平台1,如果用户选择的目标分享平台是分享平台1,那么用户针对分享平台1的第一操作对应的数据会包括与分享平台1对应的标识A。因此,通过获取标识A就可以确定目标分享平台为分享平台1。
目标分享内容可以是文章、微博、图片、游戏或者活动等,一切可以通过分享的内容都可以是目标内容。
步骤106: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在原有的分享渠道中,针对第一操作会生成第一数据,这个第一数据与目标分享平台没有关系。针对同一目标内容,无论第一操作是表示将目标内容分享到任何分享平台,第一数据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现有技术中针对不同的分享平台无法定制差异性内容的原因。
其中,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第一数据可以包括目标内容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不包括目标内容相关的信息。如果目标内容是一篇博客,那么第一数据可以包括该博客的地址或者题目等等,第一数据还可以只包括如何对该博客进行显示,如显示的格式等等。
步骤108: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为了实现不同分享平台的差异性内容的显示,基于用户选择的目标分享平台可以根据该目标分享平台的一些特性,或者该目标分享平台的使用人群的一些共有属性来生成第二数据。其中,第二数据可以包括目标内容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不包括目标内容相关的信息,而只包括如何对目标内容进行显示。
另外,第二数据除了要满足差异化分享的效果,还要满足目标分享平台的一些标准,如果目标分享平台有一些限制规则和显示规范,第二数据也要遵循上述限制规则和显示规范。
其中,对于相同的目标内容,针对不同的分享平台,第二数据可能不同,因此,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可以相同,可以不同。
步骤110: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为了实现不同分享平台的差异化内容显示,本说明书实施例将固定不变的第一数据替换为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替换操作可以理解为采用第二数据替换针对第一操作发起的分享流程中的第一数据。
步骤112: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完成步骤110的替换操作之后,就可以采用原来的分享渠道的通信接口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到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上中去。
当所述第二数据包括目标内容的相关信息时,步骤112可以理解为,目标内容以第二数据的形式分享至目标分享平台。
当所述第二数据不包括目标内容的相关信息时,步骤112可以理解为,采用第二数据对目标内容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目标内容分享至目标分享平台。
图1中的方法,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分享渠道内的第一数据替换为定制内容的第二数据,然后采用移动终端固有的分享渠道根据第二数据对目标内容进行分享,不仅可以完成不同分享平台的差异性内容分享,而且无需进行软件开发,提高了分享的效率和用户的分享积极性。
基于图1的方法,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该方法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行说明。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所述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具体可以包括:
拦截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发出的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第一数据。
在这个说明书实施例中,分享渠道是利用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的分享渠道完成目标内容分享的。为了能够实现不同的分享平台的差异化内容的展示,此时要监听操作系统中原有的分享渠道中的数据流程。当监听到针对第一操作的第一数据时,就需要进行拦截,否则,针对目标内容的分享就会以操作系统的分享渠道内存储的第一数据进行显示。
此步骤可以采用一个插件完成,该插件可以嵌于用户登录的APP的软件程序中。
可选的,所述拦截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发出的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第一数据,具体可以包括:
监听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的runtime层中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调用指令;
拦截所述调用指令。
上述步骤是客户端通过运行时机制(runtime机制),将原系统接口(API)发出的信息拦截。
在iOS操作系统中,代码从编译到运行分为:compile(编译)->runtime(运行)->binary code(生成二进制机器码)->package(安装包)。此方案是在runtime的阶段拦截传递的信息实现的。其原理是:iOS操作系统的代码调用由方法(selector)和实现(implementation)组成,由系统维护一张selector->implementation的映射表,runtime就是系统查找映射表的过程。此方案在runtime查找映射表的时候做了一个插件,这一步是监听系统查找的渠道和对应内容。
其中,映射表存储的可以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内容与多个第一数据的映射表。
本说明书实施例在源码编译的底层(runtime层)实现分享内容的拦截与替换,从而实现针对渠道的分享的内容差异化,不影响系统原有分享的流程。
可选的,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具体可以包括:
确定所述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
调用所述通讯接口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发送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由于没有对接专门的分享APP,那么只能采用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中的分享渠道进行目标内容分享。而操作系统包括多个分享平台APP通讯的接口。如果想要发送目标内容至目标分享平台,那么就需要调用操作系统与目标通讯平台的通讯接口来发送针对所述目标内容的分享内容。
另外,图2提了一种与上述分享方式不同的方式,如果只是采用第二数据替换操作系统的第一数据,那么调用指令的返回数据是第二数据,那么操作系统的系统层继续按照原有的分享流程继续进行分享,即完成“确定所述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调用所述通讯接口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发送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而无需APP的终端程序去执行“确定所述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调用所述通讯接口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发送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如图2所示,系统层的分享渠道和分享展示是现有的,而Runtim层的原数据拦截步骤、生成定制内容的步骤和替换原内容的步骤是本说明书实施例要保护的步骤。
其中,定制内容生成取决于业务需求,如:对于微信平台和微博平台的分享,就要根据微信平台和微博平台的差异化,输出不同的分享内容。这一步主要是输出给上层业务用户选择的渠道,然后业务方根据需求输出展示内容(图片/链接/文案等)。
然后,将根据业务需求生成的内容填充回原数据内容的位置即可,然后由步骤1中的插件将数据继续传输,继续原系统流程即可。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利用系统底层能力来完成分享内容的拦截与替换,无需提前配置所有渠道分享数据模板,动态化程度高。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应用于所有支持系统的分享的App,新增App不需要修改分享逻辑,可扩展性极高。
在本说明书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具体可以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和所述目标内容,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数据为包括目标内容的数据,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特性和用户所要分享的目标内容,从而生成第二数据。其中,第二数据可以包括与目标内容相关的内容,假如,分享的目标内容是一篇微博或一篇文章,那么第二数据可以包括微博或文章的名称,还可以包括微博或文章的链接地址。如果目标内容是一张图片,那么第二数据可以包括该图片。
第二数据除了可以包括与所述目标内容相关的内容,还需要包括与目标分享平台相关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反映到第二数据的内容信息上,还可以是反映到第二数据的表现形式上。例如,针对分享平台1,可以在第二数据中加入一段反应分享平台1特性的文字,例如,“欢迎来分享平台1进行XXXX”。同样针对分享平台1,还可以根据分享平台1的特性,确定第二数据的表现形式。例如,分享平台1的用户对二维码扫描的使用比较普遍,那么就可以将目标内容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显示,以便于分享平台1的用户通过扫描所述二维码来完成对目标内容的阅读、查看或参与到目标内容中去。
以XX平台的红包分享活动为例,分享的内容格式包括:文案、图片和链接,三种格式可以根据分享平台的不同任意组合来进行展示和分享。但是,如果利用系统的分享渠道,那么不管针对哪一种分享平台,都只能采用一种固定的格式来分享目标内容。例如,针对三种不同的分享平台:微信、微博和钉钉,如果系统固定的格式是文案,那么,三种平台的展示显示均为文案。这样做就无法利用不同的分享平台的特征,来提高用户的体验,以及提高目标内容的转化率。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具体可以包括:
当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为第一分享平台时,确定第二数据的呈现形式为二维码。
如果第一分享平台是一种经常被用做支付类的APP,如微信和支付宝,那么,对于二维码的扫描就是用户的一种经常性操作,二维码扫描的安全性要高一点,那么目标内容可以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分享,更有利于用户去参与该目标内容的分享活动。因此,适配于该分享平台的形式可以是二维码。如图3所示,在聊天界面,直接显示二维码。聊天对象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完成对目标内容的识别,从而完成对目标内容的参与。
另外,对于某些分享平台而言,其用户的特性也决定了目标内容的分享形式也可能限制该平台用户对分享内容的参与率。以微信为例,微信上的好友一般为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这样的话,如果以二维码的形式分享目标内容,由于是关系比较亲近的家人和朋友,被欺骗的概率比较小,因此,更多的人会选择相信这个二维码是安全的,因此,去扫描识别该二维码的人会比较多,目标分容分享的收效比较大。
但是,如果分享平台是钉钉或者以工作性质相关的平台,那么依然选择以二维码的形式去分享某项活动,受限于分享平台的用户都是自己的同事或者客户,那么被分享用户对这件事情的安全性有一定担忧,因此可能就不会去扫描该二维码来参加该活动。
针对上述情况,当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为第二分享平台时,确定第二数据的呈现形式为链接、和/或文字。
第二分享平台可以理解为有一定特性的平台,可以是与工作相关的平台,也可以是其他平台。
以工作性质的分享平台为例,用户之间采用网页链接的形式来分享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因此,第二数据可以采用网页链接的形式。为了对网页链接进行的内容进行说明,还可以在网页连接后面记上文案信息,如图4所示,“一起来抢红包”。采用网页链接+文案的形式更容易让第二分享平台内的用户接受。
另外,针对一些没有二维码扫描功能不经常被使用的分享平台,如微博等,如果以二维码的形式去分享一些内容,用户在识别的时候不太方便,这样就会影响对该二维码的识别,从而影响该分享内容的转化率。那么,也可以采用链接+文案的形式进行展示。
上述实施例只是展示了集中常用的分享形式,根据本说明书提供的方法可以根据业务需求来定制各种不同格式的分享内容,三种内容格式——文案,图片,链接,可以随意进行组合,并进行分享。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采用第二数据将目标内容直接分享到目标分享平台,进行分享的用户并不知道目标内容分享到目标分享平台的具体形式或者格式。针对上述问题,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在所述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之前,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所述用户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用于触发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为了提高用户体验,在将采用第二数据将目标分享出去之前,可以先将分享内容在用户的移动终端进行展示,用户观览后,根据自己对展示形式的满意程度来确定是否要将所述内容分享到目标分享平台。
如果用户对移动终端显示的分享内容不满意,就可以选择不进行分享,如按返回键,放弃分享。如果用户对分享内容满意,那么就可以继续进行分享。
第二操作可以理解为用户选择确认进行分享的操作。第二操作可以是点击操作、滑动操作等等,还可以是根据语音进行控制,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另外,第二操作除了可以理解为用户选择确认进行分享的操作,还可以包括对分享途径的进一步限定。以微信为例,用户可以选择是分享至微信朋友圈,时还是分享至微信好友。以QQ为例,用户可以选择是分享至QQ空间,还是分享至QQ好友。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对应的装置。图5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1的一种目标内容分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第一操作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目标分享平台确定模块502,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第一数据获取模块503,用于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第二数据确定模块504,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替换模块505,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目标内容分享模块506,用于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图5的装置,通过在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后,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分享渠道内的第一数据替换为定制内容的第二数据,然后采用移动终端固有的分享渠道根据第二数据对目标内容进行分享,不仅可以完成不同分享平台的差异性内容分享,而且无需进行软件开发,提高了分享的效率和用户的分享的积极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数据获取模块503,具体可以用于拦截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发出的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第一数据。
可选的,所述第一数据获取模块503,具体可以包括:
监听单元,用于监听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的runtime层中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调用指令;
拦截单元,用于拦截所述调用指令。
可选的,所述目标内容分享模块506,具体可以包括:
通讯接口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
目标内容分享单元,用于调用所述通讯接口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发送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可选的,所述第二数据确定模块504,具体可以用于:
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和所述目标内容,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具体可以包括:
当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为第一分享平台时,确定第二数据的呈现形式为二维码。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具体可以包括:
当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为第二分享平台时,确定第二数据的呈现形式为链接、和/或文字。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操作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之前,获取所述用户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用于触发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对应的设备。
图6为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对应于图1的一种目标内容分享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设备600可以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610;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630;其中,
所述存储器630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610执行的指令620,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610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610能够:
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图6的设备,通过在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后,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分享渠道内的第一数据替换为定制内容的第二数据,然后采用移动终端固有的分享渠道根据第二数据对目标内容进行分享,不仅可以完成不同分享平台的差异性内容分享,而且无需进行软件开发,提高了分享的效率和用户的分享的积极性。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下步骤:
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系统基础分享能力来实现在不同平台产生差异化内容的方案,在不需要升级App的情况下即可接入系统支持的所有分享平台与分享模式。
与分享SDK相比,不用接入多个SDK,没有接入成本,也不会造成包大小增长问题。与直接使用系统分享组件相比,系统分享不区分渠道,无法在同平台生成差异化分享内容;与利用系统数据接口配置分享相比,无需通过多个配置完成定制化,不限于已有渠道,可以进行定制,动态化程度低高。
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技术的改进可以很明显地区分是硬件上的改进(例如,对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等电路结构的改进)还是软件上的改进(对于方法流程的改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可以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就是这样一种集成电路,其逻辑功能由用户对器件编程来确定。由设计人员自行编程来把一个数字系统“集成”在一片PLD上,而不需要请芯片制造厂商来设计和制作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而且,如今,取代手工地制作集成电路芯片,这种编程也多半改用“逻辑编译器(logic compiler)”软件来实现,它与程序开发撰写时所用的软件编译器相类似,而要编译之前的原始代码也得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撰写,此称之为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HDL),而HDL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如ABEL(Advanced BooleanExpression Language)、AHDL(Altera Hardware DescriptionLanguage)、Confluence、CUPL(CornellUniversityProgramming Language)、HDCal、JHDL(Java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Lava、Lola、MyHDL、PALASM、RHDL(Ruby HardwareDescription Language)等,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VHDL(Very-High-Speed Integrated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与Verilog。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控制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控制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控制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 625D、AtmelAT91SAM、Microchip 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 Labs C8051F320,存储器控制器还可以被实现为存储器的控制逻辑的一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式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包括:
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所述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具体包括:
拦截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发出的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第一数据;
所述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
调用所述通讯接口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发送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拦截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发出的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第一数据,具体包括:
监听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的runtime层中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调用指令;
拦截所述调用指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和所述目标内容,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具体包括:
当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为第一分享平台时,确定第二数据的呈现形式为二维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具体包括:
当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为第二分享平台时,确定第二数据的呈现形式为链接、和/或文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在所述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用户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第二操作,所述第二操作用于触发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7.一种目标内容分享装置,包括:
第一操作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目标分享平台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第一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第二数据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替换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目标内容分享模块,用于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第一数据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拦截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发出的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第一数据;
所述目标内容分享模块,具体包括:
通讯接口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
目标内容分享单元,用于调用所述通讯接口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发送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所述拦截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发出的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第一数据,具体包括:
监听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的runtime层中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调用指令;
拦截所述调用指令。
9.一种目标内容分享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获取用户在移动终端的第一操作;
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确定所述用户选择的用于分享目标内容的目标分享平台;
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用于以第一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基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确定适配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用于以第二形式分享所述目标内容;
将所述第一数据替换为所述第二数据;
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所述获取基于所述第一操作生成的第一数据,具体包括:
拦截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发出的针对所述第一操作的第一数据;
所述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分享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具体包括:
确定所述操作系统与所述目标分享平台的通讯接口;
调用所述通讯接口采用所述第二数据将所述目标内容发送至所述目标分享平台。
10.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可被处理器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目标内容分享方法。
CN202010098149.3A 2020-02-18 2020-02-18 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 Active CN1113556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8149.3A CN111355654B (zh) 2020-02-18 2020-02-18 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8149.3A CN111355654B (zh) 2020-02-18 2020-02-18 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5654A CN111355654A (zh) 2020-06-30
CN111355654B true CN111355654B (zh) 2021-11-19

Family

ID=71194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8149.3A Active CN111355654B (zh) 2020-02-18 2020-02-18 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556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1432B (zh) * 2020-07-29 2024-04-19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虚拟资源信息更新方法及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4143305A (zh) * 2021-11-19 2022-03-04 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显示方法、装置及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3599A (zh) * 2014-11-06 2015-02-04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分享应用的方法和系统以及应用服务平台
CN105447201A (zh) * 2015-12-30 2016-03-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分享信息的优化方法及终端
CN107506250A (zh) * 2017-08-24 2017-1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9829123A (zh) * 2017-11-22 2019-05-3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0517143A (zh) * 2019-08-28 2019-11-29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易策略的数据分享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71858B2 (en) * 2015-09-02 2018-01-1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er to peer utility sharing
CN107766358B (zh) * 2016-08-17 2021-04-3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页面分享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US10320939B2 (en) * 2016-12-27 2019-06-11 Google Llc Video playlists and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electronic messaging communications
CN110287162A (zh) * 2019-06-03 2019-09-27 北京达佳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内容分享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347979A (zh) * 2019-07-18 2019-10-18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 分屏跨应用的信息分享方法、装置与触控终端、存储介质
CN110442285A (zh) * 2019-07-19 2019-11-12 北京口袋时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分享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33599A (zh) * 2014-11-06 2015-02-04 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 分享应用的方法和系统以及应用服务平台
CN105447201A (zh) * 2015-12-30 2016-03-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分享信息的优化方法及终端
CN107506250A (zh) * 2017-08-24 2017-1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9829123A (zh) * 2017-11-22 2019-05-3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0517143A (zh) * 2019-08-28 2019-11-29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交易策略的数据分享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atabase Syste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Freeway Shared Information Platform";Zhao Han-tao,等;《2009 Fir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20090818;第493-49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5654A (zh) 202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78430B2 (en) Layers in messaging applications
US20230370401A1 (en) Conversion of text relating to media content and media extension apps
US10194288B2 (en) Sticker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messaging apps
US10852912B2 (en) Image creation app in messaging app
US10785175B2 (en) Polling extension application for interacting with a messaging application
US20220408231A1 (en) Message extension app store
KR101921144B1 (ko) 하나 이상의 확장 애플리케이션과 상호작용하는 메시징 애플리케이션
JP6915091B2 (ja)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処理方法、装置および記憶媒体
KR102252225B1 (ko) 하나 이상의 통지들을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US20190327198A1 (en) Messaging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US20170359283A1 (en) Music creation app in messaging app
CN109074278B (zh) 验证移动应用中的有状态动态链接
US10637804B2 (en) User terminal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user terminal apparatus which support a messenger service with additional functionality
US20160306988A1 (en) Providing secure access to data in mobile devices
CN111355654B (zh) 一种目标内容分享方法、装置及设备
US10606477B1 (en) Intelligent keyboard
US20230359353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ositioning Animated Images Within a Dynamic Keyboard Interface
CN108536569B (zh) 一种业务行为跟踪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691004A (zh) 一种货物存取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4844852A (zh) 发送后允许用户更改消息内容和附件的电子消息传递平台
CN106713110B (zh) 即时通讯方法、客户端及电子设备
CN110852796B (zh) 一种位置定位方法、设备、介质以及装置
CN109150795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设备
US20160182498A1 (en) Separated use mobile devices
Chandnani et al. Evolution of android and its impact on mobil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06

Address after: Guohao Times City # 20-01, 128 Meizhi Road, Singapore

Patentee after: Advanced Nova Technology (Singapore) Holdings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Singapore

Address before: 45-01 Anson Building, 8 Shanton Avenue, Singapore 068811

Patentee before: Alipay laboratories (Singapore) 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Singapor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