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3381B - 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43381B
CN111343381B CN202010130970.9A CN202010130970A CN111343381B CN 111343381 B CN111343381 B CN 111343381B CN 202010130970 A CN202010130970 A CN 202010130970A CN 111343381 B CN111343381 B CN 1113433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motion
wave signal
millimeter wave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09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43381A (zh
Inventor
韩世广
方攀
陈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3097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433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43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33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43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433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1Motion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方法包括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接收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根据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和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控制是否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上述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提高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在拍摄时,会因为拍摄者行走、晃动等产生抖动,影响拍摄效果和成片率,因此当前的电子设备往往会配备防抖功能,对电子设备进行防抖,从而可以拍摄出更稳定、更清晰的图像或者视频。
然而,传统技术中电子设备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通常是需要用户手动打开,存在控制防抖功能开启不准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提高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准确性。
一种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
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
接收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和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控制是否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一种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
运动属性状态监测模块,用于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
第二毫米波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
相对状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和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控制是否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的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方法的步骤。
上述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根据第二毫米波信号和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可以准确地确定电子设备是否需要开启防抖功能,从而准确控制是否开启电子设备中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电子设备确定需要开启防抖功能时,控制开启防抖功能的开启,可以让拍摄的图像清晰,提高拍摄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图像处理电路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步骤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的流程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步骤确定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的流程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确定电子设备的运行速度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可以理解,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第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区分。举例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毫米波信号称为第二毫米波信号,且类似地,可将第二毫米波信号称为第一毫米波信号。第一毫米波信号和第二毫米波信号两者都是毫米波信号,但其不是同一毫米波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上述电子设备中包括图像处理电路,图像处理电路可以利用硬件和/或软件组件实现,可包括定义ISP(Image Signal Processing,图像信号处理)管线的各种处理单元。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图像处理电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为便于说明,仅示出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的各个方面。
如图1所示,图像处理电路包括ISP处理器140和控制逻辑器150。成像设备110捕捉的图像数据首先由ISP处理器140处理,ISP处理器140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以捕捉可用于确定和/或成像设备110的一个或多个控制参数的图像统计信息。成像设备110可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透镜112和图像传感器114的照相机。图像传感器114可包括色彩滤镜阵列(如Bayer滤镜),图像传感器114可获取用图像传感器114的每个成像像素捕捉的光强度和波长信息,并提供可由ISP处理器140处理的一组原始图像数据。传感器120(如陀螺仪)可基于传感器120接口类型把采集的图像处理的参数(如防抖参数)提供给ISP处理器140。传感器120接口可以利用SMIA(Standard Mobile Imaging Architecture,标准移动成像架构)接口、其它串行或并行照相机接口或上述接口的组合。
此外,图像传感器114也可将原始图像数据发送给传感器120,传感器120可基于传感器120接口类型把原始图像数据提供给ISP处理器140,或者传感器120将原始图像数据存储到图像存储器130中。
ISP处理器140按多种格式逐个像素地处理原始图像数据。例如,每个图像像素可具有8、10、12或14比特的位深度,ISP处理器140可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一个或多个图像处理操作、收集关于图像数据的统计信息。其中,图像处理操作可按相同或不同的位深度精度进行。
ISP处理器140还可从图像存储器130接收图像数据。例如,传感器120接口将原始图像数据发送给图像存储器130,图像存储器130中的原始图像数据再提供给ISP处理器140以供处理。图像存储器130可为存储器装置的一部分、存储设备、或电子设备内的独立的专用存储器,并可包括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直接存储器存取)特征。
当接收到来自图像传感器114接口或来自传感器120接口或来自图像存储器130的原始图像数据时,ISP处理器140可进行一个或多个图像处理操作,如时域滤波。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可发送给图像存储器130,以便在被显示之前进行另外的处理。ISP处理器140从图像存储器130接收处理数据,并对所述处理数据进行原始域中以及RGB和YCbCr颜色空间中的图像数据处理。ISP处理器140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可输出给显示器170,以供用户观看和/或由图形引擎或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进一步处理。此外,ISP处理器140的输出还可发送给图像存储器130,且显示器170可从图像存储器130读取图像数据。在一个实施例中,图像存储器130可被配置为实现一个或多个帧缓冲器。此外,毫米波收发器160可以发射毫米波信号,并将接收的毫米波信号发送至ISP处理器140。控制逻辑器150可以控制毫米波收发器160,例如,增大或减小毫米波收发器160的发射频率。
ISP处理器140确定的统计数据可发送给控制逻辑器150单元。例如,统计数据可包括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自动聚焦、闪烁检测、黑电平补偿、透镜112阴影校正等图像传感器114统计信息。控制逻辑器150可包括执行一个或多个例程(如固件)的处理器和/或微控制器,一个或多个例程可根据接收的统计数据,确定成像设备110的控制参数及ISP处理器140的控制参数。例如,成像设备110的控制参数可包括传感器120控制参数(例如增益、曝光控制的积分时间、防抖参数等)、照相机闪光控制参数、透镜112控制参数(例如聚焦或变焦用焦距)、或这些参数的组合。ISP控制参数可包括用于自动白平衡和颜色调整(例如,在RGB处理期间)的增益水平和色彩校正矩阵,以及透镜112阴影校正参数。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启动成像设备110(摄像头)时,通过传感器120检测电子设备本身的的运动属性状态,并控制毫米波收发器160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通过毫米波收发器160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并将接收的第二毫米波信号发送至ISP处理器140。ISP处理器140接收到第二毫米波信号之后,根据第二毫米波信号和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ISP处理器140再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将防抖指令发送至控制逻辑器150。控制逻辑器150根据防抖指令控制是否开启成像设备110(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可以准确地确定电子设备是否需要开启防抖功能,从而准确控制是否开启电子设备中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包括步骤202至步骤208。
步骤202,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
摄像头安装在电子设备上,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的屏幕一侧作为前置摄像头,也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的背面一侧作为后置摄像头,也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的左右侧,还可以安装在电子设备中作为旋转摄像头,不限于此。
摄像头的数量并不限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摄像头的类型也不限定,可以是长焦摄像头、广角摄像头中的一种,也可以是红外摄像头、深度摄像头、激光摄像头、RGB摄像头中的一种。
运动属性状态指的是电子设备本身的运动属性的状态。运动属性状态可以包括运动状态和静止状态。进一步地,运动状态可以包括加速状态和减速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子设备中,包括有毫米波收发器,可以向所拍摄的目标对象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其中,所拍摄的目标对象可以是人物、动物、景物等,不限于此。毫米波(Millimeter Wave)指的是波长为1~10毫米的电磁波,它位于微波与远红外波相交叠的波长范围,因而兼有两种波谱的特点。
毫米波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可大幅度提高无线网络速率至multi-Gbps时。在可预期的未来,因此毫米波无线电模块将会被广泛安装在手机、可穿戴、智能硬件或更广泛的物联网设备上,成为一种主流的通讯技术。
同时,除了高速率链接,毫米波的短波长、大带宽、有向波束等特点,毫米波可用于检测物体,并提供物体的距离、速度和角度信息。毫米波感知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更智能、便捷、有趣产品体验。毫米波无线电可穿透塑料等非金属类材料,因此毫米波模块可隐藏在手机等设备屏幕内部,对于手机外形设计意义重大。
毫米波可以不需要屏幕来识别动作,而且识别范围更广,几乎不受光线和热辐射源等的影响,并可测算真实距离。毫米波在距离感知、手势检测、接近检测、人数探测、距离测量、存在性检测等方面均可以有不错的表现。
步骤204,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
可以理解的是,当毫米波信号接触到物体时会进行反射。电子设备向所拍摄的目标对象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当第一毫米波信号接触到所拍摄的目标对象时,会进行反射,反射的第一毫米波信号即第二毫米波信号。
通过毫米波收发器可以接收所拍摄的目标对象反射的第一毫米波信号对应的第二毫米波信号。
步骤206,根据第二毫米波信号和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可以包括相对静止状态和相对运动状态。
相对静止状态指的是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保持相对静止。例如,电子设备处于静止状态,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也处于静止状态,则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又如,电子设备以10m/s的速度匀速向目标方向运动,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也以10m/s的速度匀速向目标方向运动,则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即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
相对运动状态指的是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保持相对运动。例如,电子设备处于静止状态,所拍摄的目标对象处于运动状态。又如,电子设备处于运动状态,所拍摄的目标对象处于静止状态。又如,电子设备处于运动状态,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也处于运动状态,但是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的运动速度不同,或者电子设备的运动方向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的运动方向不同。
步骤208,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控制是否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例如,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即所拍摄的目标对象处于运动状态,那么此时无需对摄像头进行防抖处理(摄像头也处于静止状态),可以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又如,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那么此时电子设备(摄像头)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保持相对静止,无需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也可以对目标对象拍摄出清晰的稳定的图像或者视频,可以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上述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根据第二毫米波信号和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可以准确地确定电子设备是否需要开启防抖功能,从而准确控制是否开启电子设备中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电子设备确定需要开启防抖功能时,控制开启防抖功能的开启,可以让拍摄的图像清晰,提高拍摄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控制是否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包括: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通过电子设备中的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获取抖运动速度,当运动速度小于或等于运动速度阈值时,判断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当运动速度大于运动速度阈值时,判断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其中,惯性测量单元可以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等。相应地,运动速度可以包括陀螺仪数据、加速度数据等。
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即电子设备本身是运动的,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也是相对运动的,因此可以控制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即目标对象也是处于静止状态,则可以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即所拍摄的目标对象处于运动状态,那么此时无需对摄像头进行防抖处理(摄像头也处于静止状态),可以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那么此时电子设备(摄像头)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保持相对静止,无需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也可以对目标对象拍摄出清晰的稳定的图像或者视频,可以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处于开启时,而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判断此时不需要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可以控制所述摄像头关闭防抖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控制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之后,当基于第二毫米波信号判断目标对象的姿态稳定时,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
在第二毫米波信号中包括有目标对象的各个反射点的位置信息,因此,基于接收的各个第二毫米波信号,可以判断目标对象的姿态是否发生变化。
目标对象的姿态稳定指的是目标对象的姿态变化在预设范围内。例如,目标对象为人物,当目标对象的手臂摆动在10度以内,则目标对象的姿态稳定;当目标对象为宠物狗,当目标对象的头部在预设的区域内转动,则目标对象的姿态稳定。当判断目标对象的姿态稳定时,控制摄像头进行拍摄,则拍摄出来的图像或者视频更清晰更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根据第二毫米波信号和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包括:
步骤302,获取第一毫米波信号的第一频率以及第二毫米波信号的第二频率。
第一频率指的是第一毫米波信号的振动频率。第二频率指的是第二毫米波的振动频率。
步骤304,基于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确定频率差值。
多普勒效应是指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光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在运动的波源后面,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光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也就是说,根据多普勒效应,当声音,光和无线电波等振动源与观测者以相对速度进行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所收到的信号的振动频率与振动源所发出的信号的频率有所不同。因此,根据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确定的频率差值可以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步骤306,当频率差值小于或等于差值阈值,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差值阈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步骤308,当频率差值大于差值阈值,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获取第一毫米波信号的第一频率以及第二毫米波信号的第二频率;基于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确定频率差值;根据频率差值与差值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可以准确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采用FMCW(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调频连续波)测距原理测量出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根据该距离确定点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其中,FMCW是电子设备以毫米波形式发送的连续波,这种毫米波可以计算出电子设备与目标对象之间的距离。其基本原理为,发射波为高频连续波,其频率随时间按照三角波规律变化。雷达接收的回波的频率与发射的频率变化规律相同,都是三角波规律,只是有一个时间差,利用这个微小的时间差可计算出目标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包括:
步骤402,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
通过电子设备中的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获取抖运动速度。其中,惯性测量单元可以包括陀螺仪、加速度计等。相应地,运动速度可以包括陀螺仪数据、加速度数据等。
步骤404,当运动速度大于运动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
运动速度阈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运动速度阈值为1,当检测到的运动速度为2时,则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
步骤406,当运动速度小于或等于运动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例如,运动速度阈值为1,当检测到的运动速度为0.5时,则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当运动速度大于运动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当运动速度小于或等于运动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可以准确判断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运动速度包括平移速度和角速度中的至少一种。当运动速度大于运动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包括:当平移速度大于平移速度阈值时,和/或当角速度大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当运动速度小于或等于运动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包括:当运动速度仅包括平移速度,且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当运动速度仅包括角速度,且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当运动速度包括平移速度和角速度,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且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通过加速度计可以检测到电子设备的加速度,再对加速度进行积分时间,可以获取到电子设备的平移速度。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角速度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所走的弧度。通过陀螺仪可以检测到电子设备的角速度。
当平移速度大于平移速度阈值时,和/或当角速度大于角速度阈值时,也就是说,当电子设备的平移速度和角速度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大于所对应的阈值(平移速度阈值或者角速度阈值)时,表示电子设备是运动的,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
而当运动速度仅包括平移速度,且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当运动速度仅包括所述角速度,且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当运动速度包括平移速度和角速度,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且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平移速度和角速度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下表所示,分别为电子设备仅使用IMU(Inertialmeasurement unit,惯性测量单元)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情况、电子设备仅使用毫米波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情况,以及电子设备使用IMU和毫米波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情况。
具体地,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防抖要求为“无防抖”,即不需要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电子设备仅使用IMU、仅使用毫米波、以及使用毫米波&IMU,检测出来的均是“无防抖”,均可以符合防抖要求。
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防抖要求为“无防抖”,即不需要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电子设备仅使用IMU检测出来的是“无防抖”;电子设备仅使用毫米波检测出来的是“防抖”;电子设备使用毫米波&IMU检测出来的是“无防抖”,则电子设备使用IMU,以及使用毫米波&IMU可以符合防抖要求。
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防抖要求为“无防抖”,即不需要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电子设备仅使用IMU检测出来的是“防抖”;电子设备仅使用毫米波检测出来的是“无防抖”;电子设备使用毫米波&IMU检测出来的是“无防抖”,则电子设备使用毫米波,以及使用毫米波&IMU可以符合防抖要求。
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防抖要求为“防抖”,即不需要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仅使用IMU检测出来的是“防抖”,仅使用毫米波、以及使用毫米波&IMU,检测出来的均是“防抖”,均可以符合防抖要求。
电子设备使用IMU仅可以检测电子设备本身的运动属性状态,而电子设备使用毫米波仅可以检测电子设备与被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因此,电子设备使用IMU和毫米波进行检测,即可以检测出电子设备本身的运动属性状态,也可以检测出电子设备与被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可以在各个情况下均准确控制是否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当启动摄像头时,执行步骤510,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具体地,执行步骤512,根据加速度计分别获取XYZ方向上的加速度,生成电子设备的平移速度;执行步骤514,根据陀螺仪获取三个方向上的角速度pitch(俯仰角)、yaw(偏航角)、roll(翻滚角),生成电子设备的角速度;执行步骤516,当电子设备的平移速度和角速度的至少一种大于所对应的阈值时,电子设备为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当平移速度大于平移速度阈值时,和/或当所述角速度大于角速度阈值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当运动速度仅包括平移速度,且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当运动速度仅包括角速度,且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当运动速度包括平移速度和角速度,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且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通过加速度计输出三个方向上的加速度,可以使用android(安卓)系统提供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直接获得电子设备的运动方向和平移速度。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将三个方向锁上的加速度分别积对时间进行积分,形成三个方向上的速度,最后形成运行方向和平移速度。
一个方向上的速度积分方法:Vx=∫axtx+Vx0。其中Vx是当前的平移速度,Vx0是0时刻的平移速度,tx是0时刻到现在的计时,ax是每一个时刻的加速度。
根据三个方向上的平移速度的分向量可以计算出电子设备的总向量,即电子设备的运动方向和平移速度。如图6所示,在一个三维坐标系XYZ中,分别获取到X方向上的平移速度分量Rx、Y方向上的平移速度分量Ry和Z方向上的平移速度分量Rz,将X方向上的平移速度分量Rx、Y方向上的平移速度分量Ry和Z方向上的平移速度分量Rz加起来,可以得到电子设备的平移速度向量R。
执行步骤520,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具体地,执行步骤522,确定第一毫米波信号和第二毫米波信号之间的频率差值;执行步骤524,根据频率差值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也就是说,当频率差值小于或等于差值阈值,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当频率差值大于差值阈值,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
执行步骤530,确定防抖策略。执行步骤532,判断电子设备是否静止;执行步骤534,判断相对状态是否静止。当判断电子设备不是静止,且电子设备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不是静止时,执行步骤536,开启防抖功能。当判断电子设备不是静止,且电子设备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是静止时,执行步骤538,不开启防抖功能。当判断电子设备是静止,且电子设备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是静止时,执行步骤538,不开启防抖功能。需要补充的是,当判断电子设备是静止,且电子设备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不是静止时,也不开启防抖功能。
Figure BDA0002395764350000181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包括: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确定摄像头的目标防抖强度;控制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以及将防抖功能的防抖强度调整至目标防抖强度。
目标防抖强度指的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进行防抖的强度。目标防抖强度越强,则对电子设备进行防抖的强度越强,可以拍摄出更稳定的图像或者视频。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目标防抖强度与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成正相关。也就是说,运动速度越大,则目标防抖强度越大。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确定电子设备的抖动等级;基于抖动等级从抖动等级与参考防抖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确定目标防抖强度。
电子设备可以预先将确定运动速度所对应的区间,每个区间对应一个抖动等级,获取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所在的区间的抖动等级。电子设备可以预先获取抖动等级与参考防抖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将电子设备的抖动等级、以及抖动等级与参考防抖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匹配,将与电子设备的抖动等级相匹配的参考防抖强度作为目标防抖防抖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确定摄像头的目标防抖强度;控制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以及将防抖功能的防抖强度调整至目标防抖强度,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抖动强度而开启更加细粒度的防抖强度的防抖功能,更准确进行防抖。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之后,还包括:获取第二毫米波信号的强度;当第二毫米波信号的强度低于强度阈值时,获取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增大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并以增大后的发射频率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返回执行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步骤。
接收的第二毫米波信号的强度越强,表示反射该第二毫米波信号的目标对象距离电子设备越近;接收的第二毫米波信号的强度越弱,表示反射该第二毫米波信号的目标对象距离电子设备越远。当第二毫米波信号的强度低于强度阈值时,表示目标对象距离电子设备较远,则增大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更多的目标对象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之后,还包括:获取第二毫米波信号的传播时长;当第二毫米波信号的传播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获取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增大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并以增大之后的发射频率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返回执行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步骤。
传播时长越长,表示反射该第二毫米波信号的目标对象距离电子设备越远;传播时长越短,表示反射该第二毫米波信号的目标对象距离电子设备越近。当第二毫米波信号的传播时长低大于时长阈值时,表示目标对象距离电子设备较远,则增大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更多的目标对象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至图4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至图4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图7为一个实施例的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7所示,提供了一种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700,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运动属性状态监测模块702、第二毫米波接收模块704、相对状态模块706和控制模块708,其中:
运动属性状态监测模块702,用于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
第二毫米波接收模块704,用于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
相对状态模块706,用于根据第二毫米波信号和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电子设备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控制模块708,用于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控制是否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上述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根据第二毫米波信号和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以及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可以准确地确定电子设备是否需要开启防抖功能,从而准确控制是否开启电子设备中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电子设备确定需要开启防抖功能时,控制开启防抖功能的开启,可以让拍摄的图像清晰,提高拍摄的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模块708还用于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相对状态模块706还用于获取第一毫米波信号的第一频率以及第二毫米波信号的第二频率;基于第一频率和第二频率确定频率差值;当频率差值小于或等于差值阈值,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当频率差值大于差值阈值,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运动属性状态监测模块702还用于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当运动速度大于运动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当运动速度小于或等于运动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运动速度包括平移速度和角速度中的至少一种。上述运动属性状态监测模块702还用于当平移速度大于平移速度阈值时,和/或当角速度大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当运动速度仅包括平移速度,且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当运动速度仅包括角速度,且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当运动速度包括平移速度和角速度,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且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模块708还用于当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根据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确定摄像头的目标防抖强度;控制开启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以及将防抖功能的防抖强度调整至目标防抖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还包括发射频率增大模块,用于获取第二毫米波信号的强度;当第二毫米波信号的强度低于强度阈值时,获取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增大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并以增大后的发射频率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返回执行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发射频率增大模块还用于获取第二毫米波信号的传播时长;当第二毫米波信号的传播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获取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增大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并以增大之后的发射频率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返回执行接收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步骤。
上述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中各个模块的划分仅用于举例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按照需要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以完成上述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关于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该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电子设备的运行。存储器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及内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可被处理器所执行,以用于实现以下各个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提供高速缓存的运行环境。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POS(Point of Sales,销售终端)、车载电脑、穿戴式设备等任意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中的各个模块的实现可为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该计算机程序可在终端或服务器上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构成的程序模块可存储在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上。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个或多个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的步骤。
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
本申请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它用作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 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
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
接收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
根据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和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和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的第一频率以及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的第二频率;
基于所述第一频率和所述第二频率确定频率差值;
当所述频率差值小于或等于差值阈值,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
当所述频率差值大于差值阈值,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包括:
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
当所述运动速度大于运动速度阈值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
当所述运动速度小于或等于运动速度阈值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速度包括平移速度和角速度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当所述运动速度大于运动速度阈值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包括:
当所述平移速度大于平移速度阈值时,和/或当所述角速度大于角速度阈值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
所述当所述运动速度小于或等于运动速度阈值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包括:
当所述运动速度仅包括所述平移速度,且所述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当所述运动速度仅包括所述角速度,且所述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当所述运动速度包括所述平移速度和所述角速度,所述平移速度小于或等于平移速度阈值,且所述角速度小于或等于角速度阈值时,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包括:
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根据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速度确定所述摄像头的目标防抖强度;
控制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以及将所述防抖功能的防抖强度调整至所述目标防抖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的强度;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的强度低于强度阈值时,获取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
增大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并以增大后的发射频率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返回执行所述接收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之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的传播时长;
当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的传播时长大于时长阈值时,获取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
增大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的发射频率,并以增大之后的发射频率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返回执行所述接收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步骤。
8.一种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包括:
运动属性状态监测模块,用于当开启摄像头时,检测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并发射第一毫米波信号;
第二毫米波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反射回来的第二毫米波信号;
相对状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毫米波信号和所述第一毫米波信号确定所述电子设备与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
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运动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当所述电子设备的运动属性状态为静止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与所拍摄的所述目标对象之间的相对状态为相对运动状态时,控制不开启所述摄像头的防抖功能。
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储存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010130970.9A 2020-02-28 2020-02-28 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3433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0970.9A CN111343381B (zh) 2020-02-28 2020-02-28 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0970.9A CN111343381B (zh) 2020-02-28 2020-02-28 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3381A CN111343381A (zh) 2020-06-26
CN111343381B true CN111343381B (zh) 2021-10-22

Family

ID=71187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0970.9A Active CN111343381B (zh) 2020-02-28 2020-02-28 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433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2885B (zh) * 2020-11-27 2022-05-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防抖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2835021B (zh) * 2020-12-31 2023-11-14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66127B (zh) * 2021-09-07 2023-07-2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9665A (zh) * 2009-12-11 2010-06-0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抖功能的拍照手机及其在拍照中的防抖方法
CN102523380A (zh) * 2011-11-10 2012-06-27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对移动终端的相机进行防抖的方法及该移动终端
CN103051841A (zh) * 2013-01-05 2013-04-17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曝光时间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072328A (zh) * 2015-07-16 2015-11-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装置以及终端
CN106331464A (zh) * 2015-06-30 2017-01-11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拍摄控制方法、拍摄控制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8509165A (zh) * 2017-02-28 2018-09-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08409883U (zh) * 2018-06-25 2019-01-22 天津城建大学 机器人3d视觉采集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9507B1 (en) * 2005-12-01 2010-06-01 Nvid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tabilizing a rear view image
CN103442175A (zh) * 2013-09-02 2013-12-11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拍照控制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JP2015102775A (ja) * 2013-11-27 2015-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9831626A (zh) * 2019-01-30 2019-05-31 中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拍摄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9665A (zh) * 2009-12-11 2010-06-0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抖功能的拍照手机及其在拍照中的防抖方法
CN102523380A (zh) * 2011-11-10 2012-06-27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对移动终端的相机进行防抖的方法及该移动终端
CN103051841A (zh) * 2013-01-05 2013-04-17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曝光时间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6331464A (zh) * 2015-06-30 2017-01-11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拍摄控制方法、拍摄控制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5072328A (zh) * 2015-07-16 2015-11-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拍摄方法、装置以及终端
CN108509165A (zh) * 2017-02-28 2018-09-07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08409883U (zh) * 2018-06-25 2019-01-22 天津城建大学 机器人3d视觉采集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43381A (zh) 2020-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43381B (zh) 控制防抖功能开启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KR102377728B1 (ko) 이미지 처리 방법, 컴퓨터 판독 가능 저장 매체, 및 전자 기기
WO2019148978A1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1196919B2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11375097B2 (en) Lens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US20170293998A1 (en) Image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on of 3d panorama image
CN108965721A (zh) 摄像头模组的控制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
CN111246100B (zh) 防抖参数的标定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150035984A1 (en) In-Vehicle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US2020022100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cking photographing
KR20220019235A (ko) 이미지 센서와 연관된 모션 특징들에 기초하여 노출 설정들을 제어하는 시스템들 및 방법들
CN109803079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拍照方法、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5209057A (zh) 一种拍摄对焦方法及相关电子设备
KR20210046984A (ko) 얼굴 데이터 획득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CN111325691B (zh) 图像校正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2026893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camera and method thereof
CN110336993A (zh) 深度摄像头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7845108A (zh) 一种光流值计算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301240B (zh) 控制拍照的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30334838A1 (e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for motion prediction
US1194998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that performs a driving operation of a second camera based on a determination that a tracked object is leaving the field of view of a moveable first camera having a lesser angle of view than the second camer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recording medium of recording program
WO2021187338A1 (ja) 撮像システム、撮像制御方法および撮影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220417405A1 (en) Method of image stabiliza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for
WO2022097372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17135459A (zh) 图像防抖方法与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