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5094B - 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5094B
CN111335094B CN202010126256.2A CN202010126256A CN111335094B CN 111335094 B CN111335094 B CN 111335094B CN 202010126256 A CN202010126256 A CN 202010126256A CN 111335094 B CN111335094 B CN 1113350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ering
test
cbr
flowing
backfi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625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35094A (zh
Inventor
王书云
王海涛
周恒宇
刘洋
孙道建
王海峰
郝长烁
李刘旺
高斌
张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aozhuang Jiaoyun Concrete Co ltd
Zaozhuang Shunda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Beij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Zaozhuang Jiaoyun Concrete Co ltd
Zaozhuang Shunda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Beij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aozhuang Jiaoyun Concrete Co ltd, Zaozhuang Shunda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Beij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Zaozhuang Jiaoyun Concre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2625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3509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350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50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350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50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01C3/003Foundations for paving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omposition used, e.g. waste or recyc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3/00Destroying solid waste or transforming solid waste into something useful or harml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9DISPOSAL OF SOLID WASTE; RECLAMATION OF CONTAMINATED SOIL
    • B09BDISPOSAL OF SOLID WAS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09B5/00Operatio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or by a single other group in this subclas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2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surface soil stabilisation for road building or like purposes, e.g. mixing local aggregate with bind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23/00Auxiliary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structing, repairing, reconditioning, or taking-up road or like surfaces
    • E01C23/0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working the finished surface; Devices for repairing or reconditioning the surface of damaged paving; Recycling in place or on the road
    • E01C23/1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working the finished surface; Devices for repairing or reconditioning the surface of damaged paving; Recycling in place or on the road for raising or levelling sunken paving; for filling voids under paving; for introducing material into substructur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18Making embankments, e.g. dikes, da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制备流动材料的方法包括:根据工程部位确定流动材料的流动度,进而确定水固比;根据工程部位所需强度确定水泥和沥青拌合站尾尘的灰土比;按照水固比和灰土比将水、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和辅助固化剂混合;检测并判断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和抗冻性测试要求;将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干缩变形测试要求和抗冻性测试要求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该方法可将沥青拌合站尾尘作为主要原料制备出用于特定工程部位回填的流动材料,实现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

Description

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一般涉及工程部分回填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垃圾处理中,最难处理也最易产生大气污染的部分就是尾端细粉料。沥青拌合站是生产沥青流动混合料的设备,在生产现场依据设计好的配合比,将不同粒径的砂石料、沥青、矿粉和添加剂按一定比例加工成混合物,在这一过程中,骨料经过装载、输送、加热、搅拌等多个环节,此间会产生大量粉尘,这些粉尘粒径大多小于0.075mm,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影响设备操作人员的健康。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是沥青拌合站末端收集的细粉状废料,主要成分为石粉和砂石料表面的泥土,不仅颗粒细、含泥量高、强度低,还含有来自骨料烘干系统和重油燃烧的残留物。
据调研,沥青拌合站尾端收集细粉料约占成品料的5%~6%之间,譬如日产1000t沥青流动混合料,会产生50-60t的废料,这个数量还是相当大的。目前在生产现场,多数都建有一个专门的采集空间,全部封闭,空间内装有喷淋装置,尾尘聚焦到这里时直接变成潮湿状态,等采集空间废料存储到一定数量,然后集中用运输到堆料厂,等待集中运输到野外填埋处置。
回收粉尘部分可以充当矿粉使用,但是使用量不大,绝大多数废料要运出填埋,不仅占用土地浪费资源,收集及运输过程中由于粉尘飘逸造成空气污染,还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处理费用。
因此,如何能够对沥青拌合站尾尘进行大量重复利用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一种或多种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进行工程部位回填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根据确定的流动度确定制备所述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水固比,所述水固比为制备所述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水和固体材料的比例,所述固体材料至少包括沥青拌合站尾尘和水泥;
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所需的强度值确定制备所述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灰土比,所述灰土比为水泥和沥青拌合站尾尘的比值;
按照所述水固比和所述灰土比将水、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按比例混合,以制备出流动混合料;
检测并判断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
对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
将满足所述预设强度要求且满足所述干缩变形测试要求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对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进行抗冻性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抗冻性测试要求,将满足所述预设强度要求且满足所述干缩变形测试要求和所述抗冻性测试要求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固体材料还包括辅助固化剂,辅助固化剂包括无机类固化剂、离子类固化剂、有机聚合类固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辅助固化剂,也叫新型土壤固化剂,而辅助固化剂一般都是对传统固化剂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能够在固化土壤时起到类似催化的作用,而辅助固化剂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够大量减少传统固化剂的用量,同时,还能够使土壤固化后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等方面均得到提高。一般地,辅助固化剂包括无机类固化剂、离子类固化剂、有机聚合类固化剂等;其中,无机类固化剂采用工业废料作为主固剂,并添加激发剂配制而成,主固剂包括粉煤灰、矿渣、煤矸石或水泥、沸石、石灰中的一种或多种,激发剂包括各种硫酸盐类、各种酸类和其他无机盐或其他有机材料。无机类固化剂包括水玻璃类、水泥类、石灰类、硫酸盐类、氯化物类、磷酸盐类、苛性碱类;有机聚合类固化剂包括沥青、焦油、聚合物,聚合物包括树脂,糖醛苯胺、丙稀酸钙、聚丙稀苯胺、羧甲基纤维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待填充工程部位包括公路或城市道路管沟、塌陷地区、废弃矿、桥头台背、软弱地基、路面地基、底基层、农村田间小路等轻交通通行工程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确定水固比和确定灰土比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根据确定的流动度确定制备所述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初步水固比范围;
试配多组不同灰土比的灰土材料,其中,每组灰土材料的灰土比均大于等于4%小于等于12%,每组灰土材料的灰土比间隔为2%,其中,多组不同灰土比的灰土材料至少包括3组;
将不同组的灰土材料均按照确定的所述初步水固比范围调配成流动材料,其中,调配时,每一组灰土材料均按同一个水固比进行调配,或调配时,将每一组灰土材料均按照至少三种水固比调配成多组,其中,至少三种水固比之间间隔0.05;
将多组混合好的流动材料分别浇筑在CBR试模或无侧限抗压试模中,并将每一组试验中的CBR试模中的试件或无侧限抗压试模中的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分别养护至少三个龄期,分别测试每一组试件在每一个养护龄期下的CBR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其中,至少三个龄期包括3d、7d、28d三个龄期,或至少三个龄期包括3d、7d、28d、60d和90d五个龄期;
根据测定结果确定出所需的灰土比及其对应的水固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对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制备出所述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浇筑在干缩变形装置里,并在干缩变形装置的开口处覆盖塑料薄膜,然后将干缩变形装置放入到满足预设温度条件和预设湿度条件的养护室,预设天数后测量所述干缩变形装置内的试件的裂缝的宽度及深度,并判断所述裂缝的宽度及深度是否符合微裂缝状态;
其中,所述微裂缝状态要求为:试件的微裂缝的裂缝宽度小于2mm,裂缝深度小于2cm;和/或
所述预设温度条件为:所述养护室内的温度大于等于18℃小于等于22℃,所述预设湿度条件为:所述养护室内的湿度大于等于55%小于等于65%。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在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不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和/或不满足所述干缩变形测试要求时,适当减小水固比,或增大灰土比,或增加辅助固化剂用量,以制备出新的流动混合料;
检测新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
对新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新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直到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同时满足所述预设强度要求和所述干缩变形测试要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对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安全性检测,将认定为合格且通过安全性检测的流动混合料作为最终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对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安全性检测的步骤包括:
将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固化,并对固化后的试样进行渗出毒性检验和放射性检验,并判断渗出毒性检验结果和放射性检验结果是否超过标准规定限值,将渗出毒性检验结果和放射性检验结果均不超过标准规定限值的试样对应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安全、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进行工程部位回填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方面任一项技术方案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将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浇筑到待填充的工程部位上;
对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进行养护。
进一步优选地,对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进行养护的步骤包括:对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静置1d等候其收浆,在收浆后的工程填充物上覆盖薄膜,同时,在养护过程中,保持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的湿润状态。
优选地,对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进行养护时,养护时间大于等于7天。
进一步优选地,在施工的所述工程部位为路基时,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
比对试验:采用现场CBR测试装置和动力锥贯入仪分别在浇筑成型的结构部位同时进行测试,测点不少于15个,每个测点测得1个CBR值和1个贯入度Dd值,根据所有测点的CBR值和贯入度Dd值建立CBR和贯入度Dd的关系模型:lg(CBR)=a-blgDd,确定出系数a\b的值,同时判断关系模型lg(CBR)=a-blgDd的回归系数是否大于等于0.95,在回归系数大于等于0.95时,确定建立的CBR和贯入度Dd的关系模型合格;
通过贯入度测试强度:采用动力锥贯入仪在浇筑成型的结构部位进行贯入度测试,每测定一个贯入度Dd,则按照所述对比试验中确定的关系模型:lg(CBR)=a-blgDd计算出一个对应的CBR值;
计算CBR代表值(%)CBR0,其中,CBR0用下式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061
式中:CBR0为CBR测量值的下波动界限;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062
为比对试验和通过贯入度测试强度中测得的所有CBR值的平均值(%);
S表示的是标准差(%);
Za为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Za为1.645;
其中,在计算出的CBR0大于规范要求的路基填料最小CBR值时,判定路基的强度合格。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施工的所述工程部位为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时,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将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浇筑到待填充的工程部位上之前,在现场按规定频率获取流动材料样品,将获取的流动材料样品都浇筑成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计算出所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平均强度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063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064
满足下式要求: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065
时,判定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的流动材料的强度合格;
式中:Rd—设计抗压强度(Mpa);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Za—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而变的系数,在所述工程部位为二级公路底基层、三、四级公路基层或底基层时,保证率90%,Za=1.282。
其中,本申请中提到的水固比,灰土比即可以是一个确定的比值,也可以是一个范围。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提出了一种针对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的特定流动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该制备方法是先通过待填充的工程部位来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然后通过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来确定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水与沥青拌合站尾尘、沥青等固体材料的占比,即水固比,然后根据工程部分的强度选择合适的灰土比,即水泥和沥青拌合站尾尘的比值,然后便可按照确定好的水固比和灰土比将水、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优选还包括一些辅助固化剂)按比例进行混合并搅拌均匀,以形成具有一定流动度的稀浆状物质,这样便可实现流动混合料的制备。而合理的水固比能够确保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能够符合待填充的工程部位对流动度的要求。而固体材料中,水泥和沥青拌合站尾尘可按照合理的灰土比进行调配,而合理的灰土比可确保流动材料浇筑后的强度,增加流动材料在浇筑后的耐久性。而在按照灰土比和水固比调配好流动混合料后,可先检测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然后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抗冻性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若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同时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和干缩变形测试要求则认定为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优选地,在季冻区,还可增加一个抗冻性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抗冻性测试要求,若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同时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和干缩变形测试要求和抗冻性测试则认定为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而该种制备方式,可将沥青拌合站尾尘(即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中的废料)作为主要原料制备出用于特定工程部位回填用的流动材料,以用于公路或城市道路管沟回填、塌陷回填、废弃矿回填、桥头台背回填、软弱地基、路面地基、底基层、农村田间小路等轻交通通行工程等处理,而这种设置,可利用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性充填或浇筑在特定工程物中,硬化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充填物或浇筑物。这样便能够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出用于特定工程部位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实现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的重复利用,变废为宝,这样一方面可降低工程成本,另一方面可解决现有方案中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不能大量重复利用的问题,从而可避免沥青拌合站尾尘占用土地、浪费资源,也可避免收集及运输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的过程中因粉尘飘逸而造成空气污染,同时还可避免处理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而产生大量的废物处理费用。而在制备出流动混合料后检测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可确保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强度能够满足相应工程材料的规范要求,以使制备出的流动材料的强度能够与特定工程部位相匹配。而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可有效把控干缩裂缝,防止流动材料填充后出现较大裂缝,而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抗冻性测试可有效把控流动材料在季冻区的耐久性,这样便可确保通过工程填充材料填充而固化后的物体的强度和耐久性,避免因制备出的工程填充材料不符合规范而导致填充的工程部位出现质量问题,这样便可确保沥青拌合站尾尘在重复利用过程中的安全。此后可对流动性材料进行渗出毒性检验和/或放射性检验并判断检测结果是否超过标准规定限值,将判断检测结果不超过标准规定限值的试样对应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安全、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而在制备完成流动性材料后,可将流动性材料直接浇筑回填在公路、城市道路管沟、塌陷地区、废弃矿、桥头台背、软弱地基等中,而浇筑完成后可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养护,在养护7天左右后可利用CBR测试装置进行现场测试,以完成相关工程验收。
此外,根据本方法回填的工程部位,由于由沥青拌和站尾端尾尘、水泥等制备出的流动性材料是通过浇筑的方式然后直接固化在土地上,而固化后的物体的渗透性能较差,因此根据本方法回填的工程部位在固化后基本不会向土里渗透有害物质,这就使得由沥青拌和站尾尘、水泥等制备出的流动性材料在固化后渗出的毒性、有害物质要远小于传统的碾压施工形成的半刚性材料水泥土的渗出的毒性和有害物质,当然更小于直接填埋工艺渗出的毒性和有害物质。这就使得掺加沥青拌和站尾尘的CLSM材料或者说按照CLSM工艺制备的掺加尾尘的流动材料,具有传统填埋或传统施工方法应用所无可比拟的环保作用。
应当理解,公开内容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其中: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以及进行工程部位回填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全部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S102,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根据确定的流动度确定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水固比,水固比为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水和固体材料的比例,固体材料至少包括沥青拌合站尾尘和水泥;
S104,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所需的强度值确定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灰土比,灰土比为水泥和沥青拌合站尾尘的比值;
S106,按照水固比和灰土比将水、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按比例混合,以制备出流动混合料;
S108,检测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
S110,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
S112,将满足预设强度要求且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提出了一种针对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的特定流动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该制备方法是先通过待填充的工程部位来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然后通过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来确定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水与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等固体材料的占比,即水固比,然后根据工程部分的强度选择合适的灰土比,即水泥和沥青拌合站尾尘的比值,然后便可按照确定好的水固比和灰土比将水、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和辅助固化剂等按比例进行混合并搅拌均匀,以形成具有一定流动度的稀浆状物质,这样便可实现流动混合料的制备。而合理的水固比能够确保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能够符合待填充的工程部位对流动度的要求。而固体材料中,水泥和沥青拌合站尾尘可按照合理的灰土比进行调配,而合理的灰土比可确保流动材料浇筑后的强度,增加流动材料在浇筑后的耐久性。而在按照灰土比和水固比调配好流动混合料后,可先检测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然后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若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同时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和干缩变形测试要求则认定为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而该种制备方式,可将沥青拌合站尾尘(即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作为主要原料制备出用于特定工程部位回填用的流动材料,以用于公路或城市道路管沟回填、塌陷回填、废弃矿回填、桥头台背回填、软弱地基、路面地基、底基层、农村田间小路等轻交通通行工程的处理等,而这种设置,可利用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性充填浇筑在特定工程物上,硬化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硬化物。这样便能够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出用于特定工程部位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实现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的重复利用,变废为宝,这样一方面可降低工程成本,另一方面可解决现有方案中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不能大量重复利用的问题,从而可避免沥青拌合站尾尘占用土地、浪费资源,也可避免收集及运输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的过程中因粉尘飘逸而造成空气污染,同时还可避免处理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而产生大量的废物处理费用。而在制备出流动混合料后检测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可确保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强度能够满足相应工程材料的规范要求,以使制备出的流动材料的强度能够与特定工程部位相匹配。而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可有效把控干缩裂缝,防止流动材料填充后出现较大裂缝,这样便可确保通过工程填充材料填充而固化后的物体的强度和耐久性,避免因制备出的工程填充材料不符合规范而导致填充的工程部位出现质量问题,这样便可确保沥青拌合站尾尘在重复利用过程中的安全。
此外,根据本方法回填的工程部位,由于由沥青拌和站尾端尾尘、水泥等制备出的流动性材料是通过浇筑的方式然后直接固化在土地上,而固化后的物体的渗透性能较差,因此,根据本方法回填的工程部位在固化后基本不会向土里渗透有害物质,这就使得由沥青拌和站尾尘、水泥等制备出的流动性材料在固化后渗出的毒性、有害物质要远小于传统的碾压施工形成的半刚性材料水泥土的渗出的毒性和有害物质,当然更小于直接填埋工艺渗出的毒性和有害物质。这就使得掺加沥青拌和站尾尘的CLSM材料或者说按照CLSM工艺制备的掺加尾尘的流动材料,具有传统填埋或传统施工方法应用所无可比拟的环保作用。
其中,一般情况下沥青拌合站尾尘流动性材料须掺加辅助固化剂,才能同时既满足强度要求,又满足干缩变形要求。因此可在制备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流动性材料时,加入辅助固化剂。而在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流动材料掺加水泥用量超过8%~12%时,会产生较多的干缩裂缝。而性能良好的辅助固化剂可以提升固化土强度约30%,相当于3个百分点水泥剂量的强度提升作用。同时,加入辅助固化剂还可防止干缩裂缝导致材料的预定强度和耐久性降低,而辅助固化剂本身宜带有抗裂性能。
具体地,在根据工程部位选择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时,可根据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制定的CLSM流动性的试验规程《可控性低强度材料流动连续性标准试验方法》(ASTM D6103),通过试验测定流动性材料的流动度,并将试验结果制作成流动度选择的参考表(表1),这样在后续确定流动度时,便可根据表1确定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流动材料的流动度值。并由流动度值确定水的用量占所有固体材料的比值(包括固体废弃物及其他掺加材料)。
表1
流动性 流动度(mm) 适用范围
低流动性 170-190 较大空间的管沟、路基等浇筑回填工程
一般流动性 190-210 一般的回填工程
高流动性 >210 狭窄操作空间或存在死角等回填工程
具体而言,在检测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时,可先根据待填充的工程部位确定预设CBR值或预设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如果用于管沟回填、道路塌陷等回填(即待填充的工程部位为管沟、道路塌陷等)时,优选测试填充材料的CBR值,并要求填充材料7d~9d的CBR值不小于现行的JTGF10-2006《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上规定的相应层次的CBR值。如果用于三、四级公路路基回填,即待填充的工程部位为三、四级公路路基时,则测试填充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并填充材料的7d的抗压强度值不小于JTJ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上相应规定。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
S202,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根据确定的流动度确定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水固比,水固比为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水和固体材料的比例,固体材料至少包括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和辅助固化剂;
S204,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所需的强度值确定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灰土比,灰土比为水泥和沥青拌合站尾尘的比值;
S206,按照水固比和灰土比将水、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和辅助固化剂按比例混合,以制备出流动混合料;
S208,检测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
S210,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
S212,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抗冻性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抗冻性测试要求;
S214,将满足预设强度要求且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和抗冻性测试要求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在该实施例中,S202至S210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S102至S110的步骤基本一样,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固体材料中还添加了辅助固化剂。同时还增加了抗冻性测试的步骤。
其中,辅助固化剂包括无机类固化剂、离子类固化剂、有机聚合类固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地,在制备沥青拌合站尾尘流动材料时优选选用固化效果好的无机辅助固化剂材料来进行固化,因为,在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流动材料掺加水泥用量超过8%~12%时,会产生较多的干缩裂缝。而性能良好的无机辅助固化剂材料可以提升固化土强度约30%,相当于3个百分点水泥剂量的强度提升作用。同时,无机辅助固化剂材料本身带有抗裂性能,而加入无机辅助固化剂材料还可防止干缩裂缝导致材料的预定强度和耐久性降低。在实际过程中,通常添加0.5%的无机辅助固化剂材料同时减少2个百分点的水泥。
而辅助固化剂也叫新型土壤固化剂,而辅助固化剂一般都是对传统固化剂起辅助作用的材料,能够在固化土壤时起到类似催化的作用,而辅助固化剂的合理使用不仅能够大量减少传统固化剂的用量,同时,还能够使土壤固化后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等方面均得到提高。一般地,辅助固化剂包括无机类固化剂、离子类固化剂、有机聚合类固化剂等;其中,无机类固化剂采用工业废料作为主固剂,并添加激发剂配制而成,主固剂包括粉煤灰、矿渣、煤矸石或水泥、沸石、石灰中的一种或多种,激发剂包括各种硫酸盐类、各种酸类和其他无机盐或其他有机材料。无机类固化剂包括水玻璃类、水泥类、石灰类、硫酸盐类、氯化物类、磷酸盐类、苛性碱类;有机聚合类固化剂包括沥青、焦油、聚合物,聚合物包括树脂,糖醛苯胺、丙稀酸钙、聚丙稀苯胺、羧甲基纤维素。
同时,由于本申请制备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主要考虑用于路基土或路面底基层,考虑到在此结构部位遭受地下水影响较大,且在我国北方大多省份存在冻融现象,因此,本申请中对制备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耐久性进行判断时,不仅考虑了干缩变形,还考虑了抗冻性。而在确定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抗冻性是否满足要求时通过冻融循环试验进行了抗冻性检测,并将满足预设强度要求且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和抗冻性测试要求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而没有通过抗冻性检测的流动材料则不认定为合格的流动材料。
其中,冻融循环试验采用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中T0858-2009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冻融试验方法进行,本方法适用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的抗冻性评价,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冻性以规定龄期28d的半刚性基层材料在经过数个冻融循环后的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与冻前饱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之比来评价。其中,下面是具体的试验材料的介绍:
1)本次试验采用Φ75mm×150mm的圆柱形试件。
2)分别按照8%的水泥掺加量与沥青拌合站尾端废料拌合,流动度水固比控制在0.38左右加水。三种配料分别为不掺加固化剂、掺加S.Y.-Ⅰ普通固化剂和掺加S.Y.-Ⅱ复合固化剂。
3)成型试件,每种配料分别成型18块试件,9块用于冻融循环,9块用于参照组试验。
4)在标养室内养护28d,养生期的最后1d,将试件浸泡在水中,水面高于试件顶面约2.5cm。在浸泡于水中之前,应再次称试件的质量m。
5)浸水完毕,取出试件,用湿布擦除表面的水分,称质量;用游标卡尺测量试件高度,精确至0.1mm。
6)非冻融条件对照组试件直接测定无侧限抗压强度。冻融试件按编号放入低温箱中冷冻,温度为-18℃,冻结时间为16h,保证试件周围至少留有20mm空隙,以利于冷空气流通。冻结试验结束后,取出试件,量高度、称质量,然后立即放入20℃的水槽中进行融化,融化时间为8h。槽中水面至少高出试件表面20mm,融化完毕,取出试件擦干后量高度、称质量,该次冻融循环即结束。然后放入低温箱进行第二次冻融循环。
7)试件达到规程要求的冻融次数后,在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也可用路面强度试验仪和测力计)。压力机测量精度为±1%,应具有加载速率指示装置或加载速度控制装置。能够满足试件吨位要求,且压力机加载速率可以有效控制在1mm/min。沥青拌合站尾端废料掺加8%水泥制成可控制低强度流动材料在不掺加任何固化剂的作用下,仅凭施工工艺技术的改变,就可以抵抗道路结构冻融循环的破坏作用,经过5次冻融循环作用后,强度降低率仅为4.4%;掺加S.Y.-Ⅰ固化剂的可控制低强度流动材料比不掺固化剂的流动材料,28天抗压强度提升约6.7%,经过5次冻融循环作用后,强度降低率仅为3.4%,冻融后的试件强度略高出不加固化剂未经冻融破坏作用试件强度;掺加S.Y.-Ⅱ复合固化剂的可控制低强度流动材料比不掺固化剂的流动材料,28天抗压强度提升约28.7%,经过5次冻融循环作用后,强度降低率仅为8.0%,降低后的强度高出不加固化剂未经冻融破坏作用试件强度18.4%。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待填充工程部位包括公路或城市道路管沟、塌陷地区、废弃矿、桥头台背、软弱地基、以及路基、底基层、农村田间小路等轻交通通行工程中的一种或多种。即本发明制备出的工程填充材料可具体用于公路或城市道路管沟回填、塌陷回填、废弃矿回填、桥头台背回填、软弱地基处理等,这样便可消耗掉大量的沥青拌合站尾尘,从而可实现沥青拌合站尾尘的规模化消纳利用。
优选地,确定水固比和确定灰土比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根据确定的流动度确定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初步水固比范围;
试配多组不同灰土比的灰土材料,其中,每组灰土材料的灰土比均大于等于4%小于等于12%,每组灰土材料的灰土比间隔为2%,其中,多组不同灰土比的灰土材料至少包括3组;
将不同组的灰土材料均按照确定的初步水固比范围调配成流动材料,其中,调配时,每一组灰土材料均按同一个水固比进行调配,或调配时,将每一组灰土材料均按照至少三种水固比调配成多组,其中,至少三种水固比之间间隔0.05;
将多组混合好的流动材料分别浇筑在CBR试模或无侧限抗压试模中,并将每一组试验中的CBR试模中的试件或无侧限抗压试模中的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分别养护至少三个龄期,分别测试每一组试件在每一个养护龄期下的CBR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其中,至少三个龄期包括3d、7d、28d三个龄期,或至少三个龄期包括3d、7d、28d、60d和90d五个龄期;
根据测定结果确定出所需的灰土比及其对应的水固比。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先通过实验或经验确定待填充工程部位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然后根据确定的流动度确定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初步水固比范围;此后可根据以往经验或者相关规范要求确定灰土比的大概范围,然后便可选取不同灰土比配置多组不同比例的灰土材料,优选地,可配置5组不同灰土比的灰土材料。此后,可将每一组灰土材料按照同一个水固比进行调配,这样便可调配出五组不同灰土比、相同水固比的流动混合料。或者,可将5组灰土材料中的每一组灰土材料都分成n小份,然后将每一组灰土材料中的n小份均按照不同的灰土比调配成5n组流动材料,其中,n为大于等于3的整数,优选等于5,这样便可得到5n组流动材料。此后,可将调配的每一组流动材料都浇筑到CBR试模或无侧限抗压试模中,并将每一组试验中的CBR试模或无侧限抗压试模都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分别养护多个不同的龄期,比如,将每一组试验中的CBR试模或无侧限抗压试模都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分别养护3d、7d、28d三个龄期,或将每一组试验中的CBR试模或无侧限抗压试模都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均养护3d、7d、28d、60d和90d五个龄期。而通过不同龄期养护后,分别测得每一组流动材料的试件在每一个龄期下的CBR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这样便可得到不同养护龄期,不同水固比、不同灰土比的材料的CBR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然后便可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最优的水固比和灰土比。该种结构,能够先根据相关经验和相关规范要求确定大致的灰土比和水固比,然后可根据试验进一步确定最佳的灰土比和水固比,这样就使得灰土比和水固比能够更加精准,从而可确保流动材料在浇筑后的强度和耐久性。因为,对于不同的沥青拌合站尾尘而言,其具体的材质和成分比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根据以往经验和规范得到的灰土比和水固比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远没有根据试验得出的灰土比和水固比精准,而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多组对比试验能够进一步精确确定灰土比和水固比,从而能够精确确保流动材料在浇筑后的强度和耐久性。
具体地,可按照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中要求的强度值,试配5组不同灰土比例的流动材料,灰土比范围建议4%~12%,每组比例间隔为2%。
此后可将5组灰土材料中的每一组灰土材料都分成3-5小份,然后将每一组灰土材料中的3-5小份均按照不同的灰土比调配成15组、20组或25组流动材料。每种流动度(或水固比)宜在建议范围内选用,不同的灰土比间隔0.05(即流动度值间隔10mm左右)。此后可将调配好的15组、20组或25组流动材料分别浇筑在CBR试模或无侧限抗压试模中,然后将每一组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温度20℃)下依次养护3d、7d、28d三个龄期,或养护3d、7d、28d、60d和90d五个龄期后,分别测试每一个试件在每一个养护龄期下的CBR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最后便可根据测定的所有CBR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确定所需的灰土比及其对应的合适流动度值(或水固比)。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制备出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浇筑在干缩变形装置里,并在干缩变形装置的开口处覆盖塑料薄膜,然后将干缩变形装置放入到满足预设温度条件和预设湿度条件的养护室,预设天数后测量干缩变形装置内的试件的裂缝的宽度及深度,并判断裂缝的宽度及深度是否符合微裂缝状态;
其中,微裂缝状态要求为:试件的微裂缝的裂缝宽度小于2mm,裂缝深度小于2cm;和/或
预设温度条件为:养护室内的温度大于等于18℃小于等于22℃,预设湿度条件为:养护室内的湿度大于等于55%小于等于65%。
在该实施例中,在进行干缩变形测试时,可将确定好比例的流动材料浇筑在干缩变形装置里,而干缩变形装置为1m×1m×0.2m的敞口装置,此后可在干缩变形装置的敞口处覆盖塑料薄膜,然后放进温度(20±2)℃,相对湿度(60±5)%的养护室养护,养护7天时测量干缩变形装置内的物体的裂缝的宽度及深度,要求控制在微裂缝状态(即裂缝宽度小于2mm,裂缝深度小于2cm)。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掺加水泥时微裂缝很难达到上述要求,因此,可适当地添加具有增强和抗裂性能的土壤辅助固化剂,通常添加0.5%的辅助固化剂可以减少2个百分点的水泥用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不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和/或不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时,适当减小水固比,或增大灰土比,或增加辅助固化剂用量,以制备出新的流动混合料;检测新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对新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新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直到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同时满足预设强度要求和干缩变形测试要求。
在该实施例中,在制备出的工程填充材料不满足强度或干缩变形测试时,可适当减小水固比,或增大灰土比,或增加辅助固化剂用量,以改善制备出的工程填充材料的性能,而制备出新的混合材料后,可对制备出的新的混合材料重新进行强度检测和干缩变形测试,直到制备出的混合材料同时满足强度检测和干缩变形测试为止。
进一步优选地,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对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安全性检测,将认定为合格且通过安全性检测的流动混合料作为最终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进一步优选地,对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安全性检测的步骤包括:将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固化,并对固化后的试样进行渗出毒性检验和/或放射性检验并判断检测结果是否超过标准规定限值,将判断检测结果不超过标准规定限值的试样对应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安全、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安全性检测可确保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安全,防止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填充后散发出有毒物质而损坏人类的健康,这样可确保流动混合料填充后的安全。
具体地,在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流动性材料安全性检测时,可按照国家标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对掺加新型辅助固化剂后的固化土样进行渗出毒性检验和/或放射性检验并要求不超过标准规定限值。同时,考虑到固体废弃物再生材料的后续资源化利用,对沥青拌合站尾端废尘的放射性和浸出毒性进行鉴别。经检测,按照《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10)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进行判定,固体废弃物的放射性和浸出毒性均符合标准要求。沥青拌合站尾端废料完全具有无害化属性,可以将其资源化利用。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进行工程部位回填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将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浇筑到待填充的工程部位上;
对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进行养护。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工程填充物的施工方法,提出了一种针对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的特定流动性材料的施工方法,而该施工方法中的用到的填充材料是通过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备而成的,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工程填充物的施工方法,具有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制备方法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优选地,对浇筑完成的填充物进行养护的步骤包括:对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静置1d等候其收浆,在收浆后的填充物上覆盖薄膜,同时,在养护过程中,保持浇筑完成的填充物的湿润状态;同时,对浇筑完成的填充物进行养护时,养护时间大于等于7天。
进一步优选地,在施工的工程部位为路基时,施工方法还包括:
比对试验:采用现场CBR测试装置和动力锥贯入仪分别在浇筑成型的结构部位同时进行测试,测点不少于15个,每个测点测得1个CBR值和1个贯入度Dd值,根据所有测点的CBR值和贯入度Dd值建立CBR和贯入度Dd的关系模型:lg(CBR)=a-blgDd,确定出系数a\b的值,同时判断关系模型lg(CBR)=a-blgDd的回归系数是否大于等于0.95,在回归系数大于等于0.95时,确定建立的CBR和贯入度Dd的关系模型合格;
通过贯入度测试强度:采用动力锥贯入仪在浇筑成型的结构部位进行贯入度测试,每测定一个贯入度Dd,则按照对比试验中确定的关系模型:lg(CBR)=a-blgDd计算出一个对应的CBR值;
计算CBR代表值(%)CBR0,其中,CBR0用下式公式计算: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01
式中:CBR0为CBR测量值的下波动界限;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11
为比对试验和通过贯入度测试强度中测得的所有CBR值的平均值(%);
S表示的是标准差(%);
Za为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Za为1.645;
其中,在计算出的CBR0大于规范要求的路基填料最小CBR值时,判定路基的强度合格。
在该实施例中,对于路基施工而言,在施工以后可检测CBR值来确定其强度是否合格。具体地,其检测步骤如下:在通过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流动性材料浇筑完成以后,可先利用现场CBR测试装置测试沥青拌合站尾端尾尘流动性材料固化7d~9d后的CBR值(参考《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T0941-2008),不少于15个测点。同时,在每个测点旁边利用动力贯入仪测试贯入度Dd(参考《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T0945-2008)。此后可根据检测的CBR和贯入度Dd数据建立CBR和贯入度Dd关系模型:lg(CBR)=a-blgDd,确定a\b系数,并要求上述关系模型的回归系数不小于0.95,则判定为工程合格。而对于相同流动材料浇筑的一大段工程部位而言,部分工程段可按照上述现场检测的方式确定CBR值,而对于同一流动性材料浇筑的其他工程部分,在建立完CBR和贯入度Dd关系模型后,可利用简易的动力贯入仪测试其他工程部位的贯入度Dd,然后可将测得每一个贯入度Dd值代入到CBR和贯入度Dd关系模型中,以对应求解出测得的每一个贯入度Dd值对应的CBR值。即在建立关系模型后,只需要通过现场简易的动力贯入仪测试贯入度Dd即可,而不需要再利用现场CBR测试装置测试CBR,这样可简化工程验收的难度和成本。其中,现场直接测验的和求解出的CBR值的总数优选大于100个,而在得到大量测点的CBR值后,可先求解出所有CBR值的平均值,即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12
此后可利用公式: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13
计算出CBR代表值(%)CBR0,并判断计算出的CBR0是否大于规范要求的路基填料最小CBR值时,若大于,则判定路基的强度合格。其中,上述公式中,CBR0为CBR测量值的下波动界限,即CBR代表值(%),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21
为比对试验和通过贯入度测试强度中测得的所有CBR值的平均值(%);S表示的是标准差(%);Za为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Za为1.645。
具体地,在施工的工程部位为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时,施工方法还包括:在将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浇筑到待填充的工程部位上之前,在现场按规定频率获取流动材料样品,将获取的流动材料样品都浇筑成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计算出所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平均强度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22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23
满足下式要求: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24
时,判定判定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的强度合格;
式中:Rd—设计抗压强度(Mpa);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Za—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而变的系数,在工程部位为二级公路底基层、三、四级公路基层或底基层时,保证率90%,Za=1.282。
在该实施例中,在施工的工程部位为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时,应该在施工之前,现场检测通过流动材料浇筑成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是否合格,若合格,则认定为流动材料的强度合格,反之,则认定流动材料不合格。具体地,检测通过流动材料浇筑成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是否合格的步骤使,可先现场按规定频率获取流动材料样品,优选地,规定频率为每2000m2或每工作班制备1组试件,每组试件的个数为13个。而在取样完成后,可按照试验室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时那样,将获取的流动材料样品分别都浇筑成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然后按照规定要求检测所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强度值,并计算出所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平均强度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25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26
满足下式要求:
Figure BDA0002392991260000227
时,判定判定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的流动材料的强度合格,在不满足时,判定判定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的流动材料的强度不合格。
式中:Rd—设计抗压强度(Mpa);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Za—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而变的系数,在工程部位为二级公路底基层、三、四级公路基层或底基层时,保证率90%,Za=1.282。
下面参照一个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进行工程部位回填的施工方法,其中,如图3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2,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根据确定的流动度确定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初步水固比范围,试配5组不同灰土比的灰土材料,其中,每组灰土材料的灰土比均大于等于4%小于等于12%,每组灰土材料的灰土比间隔为2%,将5组灰土材料中的每一组灰土材料都分成5小份,然后将每一组灰土材料中的5小份均按照5个不同的水固比进行调配,以制备出25组流动材料,5个不同的水固比均在初步水固比范围内,且5个不同的水固之间间隔0.05;将25组混合好的流动材料分别浇筑在CBR试模或无侧限抗压试模中,将每一组试件均在标准养护条件下依次养护3d、7d、28d、60d和90d龄期后,分别测得每一组流动材料的试件在每一个龄期下的CBR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根据测定结果确定出所需的灰土比及其对应的水固比;
S304,按照确定的水固比和灰土比将水、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和无机类固化剂按比例混合,以制备出流动混合料;
S306,检测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
S308,将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浇筑在干缩变形装置里,并在干缩变形装置的开口处覆盖塑料薄膜,然后将干缩变形装置放入到温度(20±2)℃,相对湿度(60±5)%的养护室进行养护,养护7天时测量干缩变形装置内的物体的裂缝的宽度及深度,要求裂缝宽度小于2mm,裂缝深度小于2cm;
S310,对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进行抗冻性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抗冻性测试要求;
S312,将满足预设强度要求且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和抗冻性测试要求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S314,将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固化,并对固化后的试样进行渗出毒性检验和/或放射性检验,并判断检测结果是否超过标准规定限值,将判断检测结果不超过标准规定限值的试样对应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安全、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如图3所示,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进行工程部位回填的施工方法除了包括上述步骤302-S314之外还包括以下步骤:
S316,在施工的工程部位为路基时,将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浇筑到路基上,对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静置1d等候其收浆,在收浆后的工程填充物上覆盖薄膜,同时,在养护过程中,保持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的湿润状态,且养护时间大于等于7天,并在养护结束后现场检测并判断路基的CBR是否合格;
S318,在施工的工程部位为路面基层或底基层时,按标准现场检测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制备成的试件样品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是否合格;在合格后,将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浇筑到路面基层或底基层上,对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静置1d等候其收浆,在收浆后的工程填充物上覆盖薄膜,同时,在养护过程中,保持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的湿润状态,且养护时间大于等于7天。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根据确定的流动度确定制备所述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水固比,所述水固比为制备所述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水和固体材料的比例,所述固体材料为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
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所需的强度值确定制备所述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灰土比,所述灰土比为水泥和沥青拌合站尾尘的比值;
按照所述水固比和所述灰土比将水、沥青拌合站尾尘、水泥按比例混合,以制备出流动混合料;
检测并判断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的CBR值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是否满足预设强度要求;
对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
将满足所述预设强度要求且满足所述干缩变形测试要求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确定水固比和确定灰土比的步骤具体包括:
根据待填充工程部位确定所需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流动度,根据确定的流动度确定制备所述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时的初步水固比范围;
试配多组不同灰土比的灰土材料,其中,每组灰土材料的灰土比均大于等于4%小于等于12%,每组灰土材料的灰土比间隔为2%,其中,多组不同灰土比的灰土材料至少包括3组;
将不同组的灰土材料均按照确定的所述初步水固比范围调配成流动材料,调配时,将每一组灰土材料均按照至少三种水固比调配成多组,其中,至少三种水固比之间间隔0.05;
将多组混合好的流动材料分别浇筑在CBR试模或无侧限抗压试模中,并将每一组试验中的CBR试模中的试件或无侧限抗压试模中的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分别养护至少三个龄期,分别测试每一组试件在每一个养护龄期下的CBR或无侧限抗压强度值;
根据测定结果确定出所需的灰土比及其对应的水固比;
所述固体材料还包括辅助固化剂,所述辅助固化剂包括无机类固化剂、离子类固化剂、有机聚合类固化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辅助固化剂用量为0.5%;
按照8%的水泥掺加量与沥青拌合站尾尘拌合,水固比控制在0.3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对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进行抗冻性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抗冻性测试要求,将满足所述预设强度要求且满足所述干缩变形测试要求和所述抗冻性测试要求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和/或
所述待填充工程部位包括公路、城市道路管沟、塌陷地区、废弃矿、桥头台背、软弱地基、路面地基、底基层或农村田间小路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三个龄期包括3d、7d、28d三个龄期,或至少三个龄期包括3d、7d、28d、60d和90d五个龄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进行干缩变形测试,并判断制备出的所述流动混合料是否满足干缩变形测试要求的步骤具体包括:
将制备出的流动混合料浇筑在干缩变形装置里,并在干缩变形装置的开口处覆盖塑料薄膜,然后将干缩变形装置放入到满足预设温度条件和预设湿度条件的养护室,预设天数后测量所述干缩变形装置内的试件的裂缝的宽度及深度,并判断所述裂缝的宽度及深度是否符合微裂缝状态;
其中,所述微裂缝状态要求为:试件的微裂缝的裂缝宽度小于2mm,裂缝深度小于2cm;和/或
所述预设温度条件为:所述养护室内的温度大于等于18℃小于等于22℃,所述预设湿度条件为:所述养护室内的湿度大于等于55%小于等于6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安全性检测,将认定为合格且通过安全性检测的流动混合料作为最终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安全性检测的步骤包括:
将认定为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进行固化,并对固化后的试样进行渗出毒性检验和放射性检验,并判断渗出毒性检验结果和放射性检验结果是否超过标准规定限值,将渗出毒性检验结果和放射性检验结果均不超过标准规定限值的试样对应的流动混合料认定为安全、合格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7.一种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进行工程部位回填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
将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浇筑到待填充的工程部位上;
对浇筑完成的工程填充物进行养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进行工程部位回填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施工的所述工程部位为路基时,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
比对试验:采用现场CBR测试装置和动力锥贯入仪分别在浇筑成型的结构部位同时进行测试,测点不少于15个,每个测点测得1个CBR值和1个贯入度Dd值,根据所有测点的CBR值和贯入度Dd值建立CBR和贯入度Dd的关系模型:lg(CBR)=a-blgDd,确定出系数a\b的值,同时判断关系模型lg(CBR)=a-blgDd的回归系数是否大于等于0.95,在回归系数大于等于0.95时,确定建立的CBR和贯入度Dd的关系模型合格;
通过贯入度测试强度:采用动力锥贯入仪在浇筑成型的结构部位进行贯入度测试,每测定一个贯入度Dd,则按照所述比对试验中确定的关系模型:lg(CBR)=a-blgDd计算出一个对应的CBR值;
计算CBR代表值(%)CBR0,其中,CBR0用下式公式计算:
CBR0=
Figure 863339DEST_PATH_IMAGE001
-ZaS;
式中:CBR0为CBR测量值的下波动界限;
Figure 577217DEST_PATH_IMAGE001
为比对试验和通过贯入度测试强度中测得的所有CBR值的平均值(%);
S表示的是标准差(%);
Za为与要求保证率有关的系数,Za为1.645;
其中,在计算出的CBR0大于规范要求的路基填料最小CBR值时,判定路基的强度合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进行工程部位回填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施工的所述工程部位为路面基层和底基层时,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
在将制备出的工程回填用流动材料浇筑到待填充的工程部位上之前,在现场按规定频率获取流动材料样品,将获取的流动材料样品都浇筑成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计算出所有无侧限抗压强度试件的平均强度
Figure 153692DEST_PATH_IMAGE002
,在
Figure 80059DEST_PATH_IMAGE002
满足下式要求:
Figure 691169DEST_PATH_IMAGE002
≥Rd/(1-ZaCv)时,判定路面基层或底基层的流动材料的强度合格;
式中:Rd—设计抗压强度(MPa );
Cv—试验结果的偏差系数,以小数计;
Za—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而变的系数,在所述工程部位为二级公路底基层、三、四级公路基层或底基层时,保证率90%,Za=1.282。
CN202010126256.2A 2020-02-26 2020-02-26 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Active CN1113350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6256.2A CN111335094B (zh) 2020-02-26 2020-02-26 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6256.2A CN111335094B (zh) 2020-02-26 2020-02-26 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5094A CN111335094A (zh) 2020-06-26
CN111335094B true CN111335094B (zh) 2022-10-28

Family

ID=71179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6256.2A Active CN111335094B (zh) 2020-02-26 2020-02-26 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350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03389B (zh) * 2021-09-01 2022-10-04 北京擎云土木科技有限公司 沥青拌和站尾尘用固化剂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7409A (zh) * 2010-05-28 2010-10-13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流动化回填土及制备和施工方法
CN108570899A (zh) * 2017-03-09 2018-09-25 武汉江夏路桥工程总公司 一种道路路面基层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85160A1 (en) * 2006-10-04 2008-04-10 Taylor James W Soil substitut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CN102515636A (zh) * 2011-11-23 2012-06-27 广州大学 一种贯入式水泥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6904898A (zh) * 2017-04-05 2017-06-30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掺配沥青拌合站回收粉尘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
CN107100048A (zh) * 2017-04-26 2017-08-29 重庆燕皓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气泡混合轻质土在平坦地区新建道路的填筑施工方法
KR102038253B1 (ko) * 2019-04-09 2019-10-29 김소중 아스팔트 도로 포트홀용 긴급 보수팩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7409A (zh) * 2010-05-28 2010-10-13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流动化回填土及制备和施工方法
CN108570899A (zh) * 2017-03-09 2018-09-25 武汉江夏路桥工程总公司 一种道路路面基层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by-produc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ntrolled low strength materials (CLSM);Amnon Katz等;《Waste Management》;20041231;第24卷(第5期);第501-512页,第1-3、5节 *
路基承载力的评定;郭成超等;《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0531;第27卷(第2期);第85-8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5094A (zh) 2020-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u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vious concrete using incineration bottom ash in place of sandstone graded material
Chu et al. Effect of natural and recycled aggregate packing on properties of concrete blocks
AlShareedah et al. Fiel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 reinforced with novel discrete reinforcement
CN106699069A (zh) 一种利用含红砖建筑垃圾生产的低强度沟槽混凝土及其施工工艺
CN101922236A (zh) C50机制砂超高泵送混凝土施工工法
CN104086144A (zh) 一种由建筑垃圾生产的基于硫铝酸盐水泥的快凝快硬型流动性回填材料
CN112830737A (zh) 一种多掺合料的钢渣贫混凝土基层材料及其应用
Aoki Development of pervious concrete
CN103664107A (zh) 工业废碱渣水泥稳定碎石结构层及其施工方法
CN111335094B (zh) 利用沥青拌合站尾尘制备流动材料及回填工程部位的方法
CN113929378A (zh) 一种油页岩半焦及其改性材料的应用
Bulbul Ahmed et al. Improvement of soil strength using cement and lime admixtures
CN108033717B (zh) 一种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751708A (zh) 一种磷石膏路堤填料及其应用、公路路面基层的制备方法
Zhao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provement Effects of Completely Weathered Phyllite Using Red Clay and Cement for High-Speed Railway Embankments
CN112374836A (zh) 一种水泥稳定碎石凝胶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Utomo et al. Application of porous concrete to resolveflood on the roads
Liu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n cold recycling technology of asphalt pavement
Ugwuanyi et al. Partial Replacement of Cement with Burnt Rice Husk Ash for Low Strength Concrete Production.
Alexandrovna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metallurgical technogenic products as raw materials for roa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Du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f controlled low-strength material
Sun et al.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Iron Tailings in Cement Stabilized Macadam
CN117888415A (zh) 再生骨料复合稳定土路面及其配比设计方法、施工方法
Hosin Fiber reinforced coal combustion products concrete
Abd-Allah Evaluation of Local C&D Wastes in Green Flexible Pav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