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5037A -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5037A
CN111315037A CN202010097603.3A CN202010097603A CN111315037A CN 111315037 A CN111315037 A CN 111315037A CN 202010097603 A CN202010097603 A CN 202010097603A CN 111315037 A CN111315037 A CN 111315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network
network
home
direct link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76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5037B (zh
Inventor
薛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976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150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15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50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50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50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6NAT travers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接收针对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直连链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待根据本端接入网络建立的直连链路;转换器穿透策略,是根据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本申请方案能够节省资源。

Description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之间通信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对通信链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在使用VVoIP(Voice and Video over IP)服务进行远程实时通话的应用场景中,声音和画面等数据通过数据流的形式在通信链路中传输时,需要具备低延时、高稳定性等特点才能保证实时通话质量。
针对一些移动终端间通信的应用场景,通常会采用中转传输的方式。即,在两端用户之间加入中转服务器,数据流需要通过中转服务器传输到对端。这样一来,就需要额外部署中转服务器和带宽资源,造成较多的资源成本。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方法资源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
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接收针对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待根据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建立的直连链路;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是根据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
根据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包括:
针对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本端接入网络,发送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
获取根据所述网络信息为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包括:
针对所述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在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中创建数据报套接字;
通过所述数据报套接字与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不少于预设次数的数据包交互;
解析所述交互服务器在所述交互中返回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并上报;
所述根据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包括:
接收所下发的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
根据对应于同一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和所述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进行穿透处理,在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并上报包括:
当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为无线网络时,则从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中解析出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对应的外网地址;
其中,所述响应的数据包中的所述外网地址,是所述交互服务器从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发送的数据包的源地址中提取出、且写入响应的数据包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交互服务器和所述直连链路标识,是由信令服务器为各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
所述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包括:
上报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至所述信令服务器;所述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用于指示所述信令服务器,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所上报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构建二元组;根据所述二元组决策出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
其中,用于建立同一直连链路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本端中有不少于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时,则执行所述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及后续步骤;所述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包含于本端中所具有的本端接入网络;
当本端中仅有一个本端接入网络时,则确定为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并执行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及后续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本端接入网络被停止使用时,则将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的状态置为不可用状态,并向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的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对端发送链路停止使用通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被停止使用的本端接入网络被重新启用时,则将所述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的状态由不可用状态更改为激活状态,并向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的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对端发送链路重新使用通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时,则请求为所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并执行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及后续步骤,以在所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与同组的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同组的所述对端接入网络与所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
一种通信链路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转换类型确定模块,用于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穿透策略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针对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待根据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建立的直连链路;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是根据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
直连链路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所述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中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所述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中的步骤。
上述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交互服务器;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从而可以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基于本端接入网络上报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以及与该本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则可以确定出对应于该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从而,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就可以在与该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那么,当有多个本端接入网络时,则可以建立多条直连链路。从而可以基于这些直连链路进行直接通信,而不需要额外建立中转服务器进行中转,节省了资源成本。
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
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所述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
向所述通信双端中的各通信端,分别下发各自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所述交互服务器的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通信端通过所对应的接入网络与相应所述交互服务器交互,并根据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通信端中各所述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获取上报的各所述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所述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
一种通信链路建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分配模块,用于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所述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
下发模块,用于向所述通信双端中的各通信端,分别下发各自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所述交互服务器的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通信端通过所对应的接入网络与相应所述交互服务器交互,并根据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通信端中各所述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穿透策略确定模块,用于获取上报的各所述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所述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所述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中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所述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中的步骤。
上述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所述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这样一来,各个通信端则可以通过与交互服务器之间交互时响应的数据包,确定各通信端中各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信令服务器则可以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所述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各个通信端则可以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该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那么,当有多个本端接入网络时,则可以建立多条直连链路。从而可以基于这些直连链路进行直接通信,而不需要额外建立中转服务器进行中转,节省了资源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应用场景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时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8为又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装置的框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框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应用场景图。参照图1,该应用场景中包括第一终端110、第二终端120,交互服务器130以及信令服务器140。其中,第一终端110和第二终端120是待进行通信的终端。终端是台式计算机、智能电视或移动终端等具有计算机功能的终端设备。移动终端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和穿戴式设备等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终端110和第二终端120皆与交互服务器130和信令服务器140之间通过网络连接。通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可以使得第一终端110和第二终端120之间建立至少两个的直连链路(如图1中的虚线所示的直连链路1和直连链路2)。可以理解,第一终端110和第二终端120互为对端,即当第一终端110和第二终端120中任意一端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执行主体时,则为执行主体的这一端即为本端,另一端则为对端。
参照图1,第一终端110和第二终端120皆可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向信令服务器140请求交互服务器和直连链路标识。第一终端110和第二终端120分别通过各自本端接入网络,与分配到的相应交互服务器130进行交互。
假设,第一终端110中包括2个接入网络A1和A2(即第一终端110的本端接入网络),第二终端120中包括1个接入网络B(即第二终端120的本端接入网络)。那么,信令服务器140则会为接入网络A1和A2分配相应的交互服务器130a1和130a2,为接入网络B分配相应的交互服务器130b。此外,信令服务器140还可以将来自不同端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组合,从而将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B分为一组,以及将接入网络A2和接入网络B分为一组,并为各组分别分配的直连链路标识1和直连链路标识2。直连链路标识1则用于标识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B之间待建立的直连链路1。直连链路标识2,则用于标识接入网络A2和接入网络B之间待建立的直连链路2。
第一终端110则可以分别通过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A2与相应交互服务器130a和130b交互,根据交互返回的数据包,确定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A2各自对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a1和Na2,并上报至信令服务器140。同样地,第二终端可以通过接入网络B与交互服务器130b进行交互,根据交互返回的数据包,确定接入网络B对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b,并上报至信令服务器140。
信令服务器140可以根据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1的接入网络A1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a1和接入网络B对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b,确定直连链路标识1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S1。信令服务器140根据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2的接入网络A2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a2和接入网络B对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b,确定直连链路标识2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S2。信令服务器140将转换器穿透策略S1和S2分别对应于相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下发至第一终端110和第二终端120。
第一终端110和第二终端120可以分别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S1和S2,在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B之间建立直连链路1,以及在接入网络A2和接入网络B之间建立直连链路2。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该通信链路建立方法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设备,现主要以计算机设备为图1中的第一终端110或第二终端120进行举例说明。参照图2,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02,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
其中,本端接入网络,是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所接入的网络。对端接入网络,是待与本端进行通信的对端(即通信的另一端)所接入的网络。
比如,终端T1和终端T2进行通信,那么,终端T1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时,终端T1即为本端,终端T2即为对端。
交互服务器,是与本端进行通信的服务器。不同本端接入网络,具有各自对应分配的交互服务器。交互服务器可以用于通过交互,确定计算机设备本端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可以理解,当计算机设备本端不能够获知其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时,还可以通过交互服务器的交互,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向信令服务器上报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获取信令服务器根据上报的网络信息为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并下发。
此外,信令服务器还可以为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直连链路标识,并将直连链路标识与本端接入网络对应存储。
直连链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直连链路。直连链路,是待建立于一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的直接通信链路。
可以理解,通信双端都可以向信令服务器上报各自端的接入网络,计算机设备可以针对每个上报的接入网络分配相应交互服务器。此外,计算机设备可以对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本端接入网络进行排列组合,并为每个组合分配唯一的直连链路标识。可以理解,一个组合中包括不同通信端的本端接入网络。比如,终端T1上报了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A2,终端T2上报了接入网络B,那么,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B则为一个组合,接入网络A2和接入网络B为另一个组合。可以理解,不同组合具有不同的直连链路标识,同一组合中的不同端的接入网络对应相同的直连链路标识。同一组合中的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待建立一条直连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是确定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那么,获取的则是至少两个直连链路标识。这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分别与对端接入网络组成不同的组,每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个直连链路标识,相当于也就有至少两组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从而通过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方法,可以在这至少两组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至少两条直连链路。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直接获取由信令服务器下发的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可以理解,信令服务器可以自发监控各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从而自发地为计算机设备的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分配交互服务器。信令服务器还可以自发地为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直连链路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202是在当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为多个(即不少于两个)时所执行的步骤。即,当计算机设备具有多个本端接入网络时,那么,则可以针对多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执行步骤S202即后续步骤,从而分别根据这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与对端建立直连链路。可以理解,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属于计算机设备具有的全部或部分本端接入网络。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本端中仅有一个本端接入网络时,则确定为该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并执行步骤S204及后续步骤。
S204,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其中,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即为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NAT技术是一个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nternet工程任务组)标准,允许一个整体机构以一个公用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出现在互联网上。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把内部私有网络地址(IP地址)翻译成合法的公用网络IP地址的技术。
可以理解,不同的本端接入网络可能具有所设置的不同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而不同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具有不同的网络地址转换器穿透方法,所以,需要确定计算机设备的各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具体地,针对步骤S202中的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本端接入网络,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该本端接入网络与该本端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多次(不少于预设次数)交互,解析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从而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计算机设备可以将各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皆上报至信令服务器。
可以理解,在与交互服务器进行交互时,交互服务器响应的数据包会由于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的不同存在特征化差异,因而,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解析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比如,对于类型1来说,可能在某次交互时交互服务器不回包(回包,即响应返回数据包),而对于另一种类型2来说,在此次交互时交互服务器会回包,因而可以通过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S206,接收针对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转换器穿透策略,是根据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
其中,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待根据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建立的直连链路。即,是待根据本端接入网络建立的直连链路的标识。可以理解,直连链路是根据通信双端之间的接入网络建立的,即,是根据一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建立的。所以,用于建立同一条直连链路的同组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
转换器穿透策略,即NAT穿透策略,是指用于穿透网络地址转换器的方法策略。针对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是指对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同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器(即NAT转换器)进行穿透的方法策略。
可以理解,由于通信双端的计算机设备皆可以执行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那么,通信双端皆可将各自的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上报至信令服务器。这样一来,信令服务器中则存储了通信双端各自的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信令服务器则可以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该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比如,如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都是锥形,那么可以采用双向发包打洞法。
进一步地,信令服务器可以将确定的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下发至通信双端。
那么,对于作为通信双端中的其中一端,计算机设备可以接收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对于计算机设备来说,该转换器穿透策略,则是根据该计算机设备中对应于该直连链路标识的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以及对应于该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即,通信双端的另一端中对应于该直连链路标识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的。
比如,终端T1上报了接入网络A1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a1、以及接入网络A2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a2,终端T2上报了接入网络B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b,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B为一个组合,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1,接入网络A2和接入网络B为另一个组合,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2。那么,信令服务器则根据接入网络A1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a1和接入网络B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b,确定直连链路标识1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信令服务器可以根据接入网络A2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a2和接入网络B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b,确定直连链路标识2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可以理解,对于终端T1来说,接入网络B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Nb即为对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S208,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具体地,针对每个直连链路标识,计算机设备和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对端皆根据该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从而,将计算机设备中对应于该直连链路标识的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器穿透,并且将对应于该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器穿透。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与该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同组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比如,计算机设备和通信对端可以根据直连链路标识1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将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1的同组的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B各自的网络地址转换器(即NAT转换器)穿透,从而在接入网络A1和接入网络B之间建立直连链路1。此外,计算机设备和通信对端可以根据直连链路标识2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将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2的同组的接入网络A2和接入网络B各自的网络地址转换器(即NAT转换器)穿透,从而在接入网络A2和接入网络B之间建立直连链路2。这样一来,就可以在计算机设备和通信终端之间建立多条直连链路。
可以理解,当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需要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时,计算机设备还可以获取并上报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至信令服务器,并接收信令服务器下发的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进而,计算机设备可以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和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进行穿透处理,以在与该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同组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可以理解,有些穿透需要对端的外网地址,比如,对端接入网络的NAT类型为锥形时,则需要双向打洞法进行穿透,从而需要获知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有些穿透则可以不需要外网地址,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即可实现。
可以理解,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建立的直连链路传输多媒体数据。多媒体(Multimedia)是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在一个实施例中,多媒体数据可以包括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通过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方法创建通信链路,能够提高直连链路创建的成功率以及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多条直连链路的创建,这样一来,通过多条直连链路传输多媒体数据,能够提高传输效率,保证传输质量。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系统架构示意图。图3以使用VVoIP技术为例进行说明,通话终端A和通话终端B要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建立多条直连链路,以进行通话。2)TCP信令服务器,负责链路决策(比如,分配交互服务器和直连链路标识、以及制定和下发用于建立链路的转换器穿透策略等)和信息同步(比如,转发对端的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交互服务器,主要是通过与终端之间的交互、使得终端获取各自本端接入网络的NAT类型(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外网地址。其中,NAT类型信息用于TCP信令服务器决策NAT穿透方法(即转换器穿透方法)。外网地址用于锥形NAT穿透,即当通信双端都是锥形NAT类型时,则需要使用对端的外网地址进行穿透。
通话终端应用可以包括三层:应用层负责音视频数据的编解码、采集、播放等操作,另外,负责和信令服务器进行交互。链路层负责直连链路的具体创建和管理逻辑,这里假设通话终端A启用了WiFi网络和蜂窝数据网络,通话终端B只启用了WiFi网络,那么本次通话会尝试创建两条直连链路(即,A的WiFi网络和B的WiFi网络之间的直连链路,以及,A的蜂窝数据网络和B的WiFi网络之间的直连链路)。接入网是对终端网络接口的描述,WiFi网络尝试通过无线网卡与对端建立直连链路,蜂窝数据链路尝试通过无线基带与对端建立直连链路。
上述通信链路建立方法,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交互服务器;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从而可以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基于本端接入网络上报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以及与该本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则可以确定出对应于该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从而,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就可以在与该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那么,那么,当有多个本端接入网络时,则可以建立多条直连链路。从而可以基于这些直连链路进行直接通信,而不需要额外建立中转服务器进行中转,节省了资源成本。
此外,建立多条直连链路,大大提高了数据直连传输的成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02包括:针对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本端接入网络,发送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获取根据网络信息为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
其中,网络信息,是与网络相关的描述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标识和网络运营商信息。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计算机设备可以获取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时(比如,当计算机设备为蜂窝网络时,则可以获取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网络信息还可以包括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标识可以为网络名称或者网络的唯一标识码。
交互服务器的信息,是用于访问交互服务器的信息。即,可以通过交互服务器的信息访问交互服务器,从而与交互服务器之间进行交互。
在一个实施例中,交互服务器的信息可以包括交互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具体地,针对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本端接入网络,计算机设备可以发送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至信令服务器。信令服务器可以根据网络信息为本端接入网络分配交互服务器的信息。可以理解,通信双端都可以向信令服务器上报各自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那么,信令服务器则可以根据网络信息,获知通信双端各自的本端接入网络及其他的网络描述信息。信令服务器可以根据通信双端各自的网络信息,为通信双端中每端各自的本端接入网络都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可以理解,即为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也为计算机设备的通信对端的接入网络(即对于计算机设备来说的对端接入网络)分配相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还可以上报当前位置至信令服务器。那么,为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位置,与计算机设备的当前位置之间满足位置接近条件。即,按照位置就近原则,从本端接入网络所属的运营商的服务器中,分配与计算机设备的当前位置较为接近的服务器,作为该本端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
其中,交互服务器是本端接入网络所属运营商的服务器中选取的、用于与该本端接入网络进行交互的服务器。位置接近条件,可以包括交互服务器的位置与计算机设备的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在预设范围内,或者,在接入网络所属运营商的各个服务器中,交互服务器的位置与计算机设备的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最小。
进一步地,信令服务器可以将为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下发至计算机设备,以及,将为计算机设备的对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下发至计算机设备的通信对端。进而,计算机设备可以获取根据网络信息为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
计算机设备可以根据下发的为各本端接入网络分别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通过各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交互。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根据为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访问交互服务器,从而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交互。
可以理解,计算机设备的通信对端,同样也可以根据为其下发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设备的对端接入网络(即通信对端自身的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交互。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上报网络信息,得到为各个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从而能够基于与交互服务的交互确定出本端接入网络的NAT类型,能够便捷地确定出NAT类型,进而为后续穿透建立直连链路做准备,实现了直连链路的建立,节省了资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包括:针对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本端接入网络,在本端接入网络中创建数据报套接字;通过数据报套接字与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不少于预设次数的数据包交互;解析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返回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其中,数据报套接字,即UDP套接字,这种套接字是无连接的,数据是打包成数据包发送的,到达的顺序不一定与发送的顺序是一致的,并且数据不一定是可达的。UDP(UserDatagram Protocol),即用户数据报协议,属于一个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套接字(socket)是一种独立于协议的网络编程接口,属于一个抽象层,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它发送或接收数据。
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可以针对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本端接入网络,在本端接入网络中创建数据报套接字。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数据报套接字与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不少于预设次数的数据包交互。可以理解,在交互过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本端接入网络向对应的交互服务器发送数据包,交互服务器也会响应并返回数据包。计算机设备则可以解析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返回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可以理解,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不同的话,对应的交互服务器所返回的数据包也可能存在不同,比如,对于有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在某次交互时交互服务器不返回数据包,而对应另一些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在此次交互时交互服务器会返回数据包。因此,可以根据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返回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创建数据报套接字与交互服务器进行交互,能根据交互返回的数据包快速地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的NAT类型,从而提高了后续进行NAT穿透建立直连链路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获取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并上报。本实施例中,步骤S208包括:接收所下发的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和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进行穿透处理,在与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可以理解,当计算机设备能够直接获取自身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时,则可以直接获取各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并上报至信令服务器。比如,当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为蜂窝网络时,则可以直接获取该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可以理解,当本端接入网络为其他可以直接获取外网地址的网络时,计算机设备也可以直接获取该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计算机设备不能够直接获取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时,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解析该本端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获取该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比如,当计算机设备为无线网络时,则无法直接获取该无线网络的外网地址。
上述实施例中,根据对端的外网地址和NAT穿透方法,能实现需要使用对端外网地址的穿透处理,提高了穿透成功率,即提高了直连链路建立的成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获取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并上报包括:当本端接入网络为无线网络时,则从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中解析出本端接入网络对应的外网地址;其中,响应的数据包中的外网地址,是交互服务器从通过本端接入网络发送的数据包的源地址中提取出、且写入响应的数据包中。
可以理解,在计算机设备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交互的过程中,计算机设备通过本端接入网络向对应的交互服务器所发送的数据包中包括源地址字段,该源地址字段中的实际数据即为该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交互服务器会从该源地址字段中提取出该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并将外网地址写入响应的数据包中,然后向计算机设备的该本端接入网络返回。那么,计算机设备则可以从交互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包中解析出该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因此,当本端接入网络为无线网络时,计算机设备无法直接获取该无线网络的外网地址,但是可以从与无线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中解析出该无线网络的外网地址。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网络可以为WiFi网络。
可以理解,计算机设备的通信对端也会将自身的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上报至信令服务器。那么,信令服务器中则存储有通信双端的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即,包括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和计算机设备的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即计算机设备的通信对端自身的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信令服务器可以将计算机设备的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下发至计算机设备,以及将计算机设备的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下发至计算机设备的通信对端。可以理解,信令服务器在下发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时,会携带与该外网地址所对应的对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从而可以让接收的通信端可以获知该外网地址是用于建立哪一条直连链路。
计算机设备可以接收所下发的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和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进行穿透处理。计算机设备的通信对端,也可以根据对应于该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和计算机设备的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对于通信对端来说,计算机设备的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也属于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进行穿透处理。从而,在与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可以理解,如果穿透成功,则可以成功建立直连链路。
上述实施例中,即使不能自己获取外网地址,也可以通过与交互服务器交互过程中反馈的数据包,便捷地获取外网地址。为后续穿透和建立直连链路提过了准备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交互服务器和直连链路标识,是由信令服务器为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本实施例中,根据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包括:上报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至信令服务器;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用于指示信令服务器,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所上报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构建二元组;根据二元组决策出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其中,用于建立同一直连链路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转换器穿透策略,用于穿透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网络地址转换器,以在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其中,二元组,是包括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的数组。比如,(终端T1的接入网络X的NAT类型,终端T2的接入网络Y的NAT类型)即为一个二元组。
具体地,信令服务器在接收到上报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后,可以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所上报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构建二元组。可以理解,一个二元组对应于一个直连链路标识。信令服务器可以根据二元组决策出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将转换器穿透策略分别下发至通信双端。
上述实施例中,针对每个直连链路,由信令服务器根据NAT类型二元组,确定穿透策略,能实现后续的穿透,从而建立多条直连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当本端接入网络被停止使用时,则将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的状态置为不可用状态,并向对应于直连链路的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对端发送链路停止使用通知。
可以理解,如果计算机设备发生网络切换(比如关闭WiFi、启用数据网络等切换处理),那么需要对终端的直连链路状态进行更新。
其中,本端接入网络被停止使用,是指本端接入网络被关闭而无法成功接入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检测到本端发生网络切换时,则获取网络切换前本端接入网络的第一集合,以及获取网络切换后本端接入网络的第二集合;将包含于所述第一集合、但未包含于所述第二集合中的本端接入网络,判定为被停止使用。
比如,计算机设备发生网络切换之前的本端接入网络集合为P,计算机设备发生网络切换以后的本端接入网络集合为Q,A=P-Q即为被停止使用的本端接入网络的集合。
上述实施例中,针对网络切换状态进行监控,当本端接入网络被停止使用时,及时调整直连链路的状态,避免了在接入网络发生关闭时,仍使用直连链路进行无效传输所造成的系统资源浪费。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当被停止使用的本端接入网络被重新启用时,则将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的状态由不可用状态更改为激活状态,并向对应于直连链路的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对端发送链路重新使用通知。
处于激活状态的直连链路,处于被激活重新进行通信传输。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在停止使用本端接入网络时,可以对该本端接入网络添加停止使用标记,这样一来,当本端接入网络被重新启用时,则可以根据该标记直接判定该本端接入网络为之前停止使用但现在重新启用,并删除该停止使用标记。即,计算机设备可以在检测到携带停止使用标记的本端接入网络被启用时,判定该本端接入网络为停止使用后被重新启用的本端接入网络。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从信令服务器中获取计算机设备的历史接入网络集合。计算机设备可以确定网络切换后本端接入网络的第二集合与网络切换前本端接入网络的第一集合之间的差值,并将该差值与历史接入网络集合之间的并集中的本端接入网络,确定为重新启用的本端接入网络。
比如,计算机设备发生网络切换之前的本端接入网络集合为P,计算机设备发生网络切换以后的本端接入网络集合为Q。信令服务器中存储的计算机设备的历史接入网络集合为T,那么,C=(Q-P)∩T即为重新启用的本端接入网络的集合。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转换器穿透处理建立的直连链路,具有有效期,超过有效期之后,网络地址转换映射则会失效,所以,重新启用的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未过期时,才说明该直连链路被激活后可以正常使用。如果过期,则在该直连链路被激活后会导致数据接收超时,那么,当将直连链路的状态更改为激活状态后,如果数据接收超时,则可以针对该直连链路所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重新执行步骤S202~S208的步骤,以重新在该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上述实施例中,当重新启用本端接入网络时,可以先通过激活该本端接入网络之前的有效的直连链路来进行传输,从而避免重新建立直连链路所造成的系统资源的消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当检测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时,则请求为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并执行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及后续步骤,以在所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与同组的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同组的所述对端接入网络与所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
其中,首次接入,是指新增的、之前未接入过的网络。
可以理解,针对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计算机设备可以将该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上报至信令服务器,以请求为该本端接入网络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和直连链路标识。信令服务器则可以按照上述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为该本端接入网络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和直连链路标识。计算机设备则可以针对该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执行步骤S204~S208的步骤,以在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与同组的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同组的对端接入网络与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
上述实施例中,当检测到新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时,自动触发该新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与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从而能够及时地扩增直连链路,进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设备,现以该计算机设备为图1中的信令服务器进行举例说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402,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
可以理解,将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那么,得到的组合中必然不会包括来自同一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而只有两个由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排列组合的中心问题是研究给定要求的排列和组合可能出现的情况总数。即,相当于将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分别进行组合,每个组合中的接入网络之间用于建立直连链路。
比如,假设通话双方(用本端和对端表示)都是双接入网络,比如WiFi网络和蜂窝数据网络都启用,那么,进行排列组合就可以得到4种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即,本端WiFi-对端WiFi、本端WiFi-对端蜂窝网络、本端蜂窝网络-对端WiFi、以及本端蜂窝网络-对端蜂窝网络。那么,就可以建立4条直连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信令服务器可以接收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根据该网络信息,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
S404,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
可以理解,同组合中的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即,同时对应于为该组合分配的直连链路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根据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信息可以包括网络标识和网络运营商信息。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信息还可以包括外网地址。
S406,向通信双端中的各通信端,分别下发各自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交互服务器的信息,用于指示通信端通过所对应的接入网络与相应交互服务器交互,并根据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通信端中各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S408,获取上报的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
上述通信链路建立方法,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所述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这样一来,各个通信端则可以通过与交互服务器之间交互时响应的数据包,确定各通信端中各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信令服务器则可以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所述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各个通信端则可以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该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那么,当有多个本端接入网络时,则可以建立多条直连链路。从而可以基于这些直连链路进行直接通信,而不需要额外建立中转服务器进行中转,节省了资源成本。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时序图。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本端接入网络尝试建立直连链路的逻辑是相同的,这里仅以描述某一本端接入网络的直连链路创建流程进行举例说明。另外,通信双方(比如,终端A和终端B)在直连链路建立的过程当中地位是对等的,这里仅以终端A的角度出发进行描述进行举例说明,实际上,终端B在直连链路准备阶段及后续的NAT穿透阶段,都与终端A的处理原理相同。该时序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终端A获取某一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
可以理解,网络信息中包括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名和运营商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信息还可以包括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
2)终端A把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同步到信令服务器。
3)信令服务器根据该网络信息,为终端A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直连链路ID,并为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交互服务器。
可以理解,如果对端也是多接入网络,那么可能同时创建多条直连链路。
4)信令服务器可以将交互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下发至终端A。
5)终端A可以在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上创建数据报套接字。
6)终端A通过数据报套接字,根据交互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和分配的交互服务器进行数据包交互。
7)终端A可以接收交互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包。
8)终端A可以根据交互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NAT类型(即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可以理解,当终端A无法通过自身直接获取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时,则可以通过解析交互服务器返回的数据包,获取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
9)终端A把本端接入网络的NAT类型和外网地址同步到信令服务器。
需要说明的是,当穿透处理不需要对端的外网地址时,终端A也可以不上报本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至信令服务器。
10)对于一条直连链路,信令服务器提取二元组(终端A接入网X NAT类型,终端B接入网Y NAT类型),信令服务器根据这个直连链路对应的二元组决策出NAT穿透方法。
比如,如果二元组中的接入网络都是锥形,那么可以采用双向发包打洞法。
11)信令服务器将NAT穿透方法和对端的外网地址返回给终端A。
12)终端A和终端B完成以上的直连链路建立准备逻辑以后,根据服务器下发的穿透方法和对端外网地址进行NAT穿透。
可以理解,如果成功穿透,那么直连链路建立成功,双方可以用新建的直连链路传输数据,比如,音视频数据包。
以VVoIP通话场景为例,根据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能够大大提高通话直连的成功率。可以理解,如果一次VVoIP通话成功创建了至少一条直连链路,那么可以定义本次通话直连成功。假设通话双方(用本端和对端表示)都是双接入网络(比如WiFi和蜂窝数据网络都启用),按照常规的直连链路建立方案,会默认使用双方的WiFi网络来尝试建立直连链路,假设链路建立成功的概率为P(0<=P<=1)。如果采用本申请提出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那么可以尝试建立四条直连链路(本端WiFi-对端WiFi、本端WiFi-对端蜂窝网络、本端蜂窝网络-对端WiFi、本端蜂窝网络-对端蜂窝网络),假设每条直连链路创建成功率都相同,那么通话直连成功的概率达到
1-(1-P)4,0≤P≤1.
按照当前NAT占比分布和NAT穿透技术,P取值在50%左右,按照以上的公式计算,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能将通话直连成功率从50%提升至93.75%。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链路建立装置600,设置于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为终端。该装置600包括: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穿透策略接收模块604以及直连链路建立模块606,其中:
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用于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穿透策略接收模块604,用于接收针对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直连链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待根据本端接入网络建立的直连链路;转换器穿透策略,是根据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
直连链路建立模块606,用于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还用于针对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本端接入网络,发送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获取根据网络信息为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还用于针对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本端接入网络,在本端接入网络中创建数据报套接字;通过数据报套接字与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不少于预设次数的数据包交互;解析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返回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上报模块605,用于获取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并上报。
直连链路建立模块606还用于接收所下发的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和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进行穿透处理,在与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报模块605还用于当本端接入网络为无线网络时,则从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中解析出本端接入网络对应的外网地址;其中,响应的数据包中的外网地址,是交互服务器从通过本端接入网络发送的数据包的源地址中提取出、且写入响应的数据包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交互服务器和直连链路标识,是由信令服务器为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还用于上报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至信令服务器;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用于指示信令服务器,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所上报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构建二元组;根据二元组决策出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其中,用于建立同一直连链路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转换器穿透策略,用于穿透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网络地址转换器,以在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本端中有不少于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时,则通知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执行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步骤;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包含于本端中所具有的本端接入网络;当本端中仅有一个本端接入网络时,则通知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确定为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并执行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的步骤。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600还包括:上报模块605和链路状态调整模块608;其中:
链路状态调整模块608,用于当本端接入网络被停止使用时,则将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的状态置为不可用状态,并向对应于直连链路的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对端发送链路停止使用通知。
在一个实施例中,链路状态调整模块608还用于当被停止使用的本端接入网络被重新启用时,则将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的状态由不可用状态更改为激活状态,并向对应于直连链路的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对端发送链路重新使用通知。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检测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时,则通知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请求为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并执行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的步骤。
如图8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通信链路建立装置800,设置于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为信令服务器。该装置800包括:分配模块802、下发模块804以及穿透策略确定模块806;其中:
分配模块802,用于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
下发模块804,用于向通信双端中的各通信端,分别下发各自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交互服务器的信息,用于指示通信端通过所对应的接入网络与相应交互服务器交互,并根据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通信端中各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穿透策略确定模块806,用于获取上报的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框图。参照图9,该计算机设备可以为服务器。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显示屏、输入装置和网络接口。其中,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计算机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存储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计算机设备的运行。该内存储器中可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进行网络通信。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9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通信链路建立装置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计算机程序可在如图6所示的计算机设备上运行,计算机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存储组成该通信链路建立装置的各个程序模块。比如,图6所示的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穿透策略接收模块604以及直连链路建立模块606。各个程序模块所组成的计算机程序用于使该计算机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中的步骤。
例如,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如图6所示的通信链路建立装置600中的转换类型确定模块602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通过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穿透策略接收模块604接收针对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直连链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待根据本端接入网络建立的直连链路;转换器穿透策略,是根据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对应于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直连链路建立模块606根据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框图。参照图10,该计算机设备可以为服务器。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计算机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存储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支撑整个计算机设备的运行。该内存储器中可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进行网络通信。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0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通信链路建立装置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计算机程序可在如图8所示的计算机设备上运行,计算机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存储组成该通信链路建立装置的各个程序模块。比如,图8所示的分配模块802、下发模块804以及穿透策略确定模块806。各个程序模块所组成的计算机程序用于使该计算机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中的步骤。
例如,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如图8所示的通信链路建立装置800中的分配模块802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下发模块804向通信双端中的各通信端,分别下发各自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交互服务器的信息,用于指示通信端通过所对应的接入网络与相应交互服务器交互,并根据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通信端中各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穿透策略确定模块806获取上报的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步骤。此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步骤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步骤。此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的步骤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通信链路建立方法中的步骤。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并不是必然按步骤标号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各实施例中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
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接收针对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待根据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建立的直连链路;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是根据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
根据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包括:
针对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本端接入网络,发送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信息;
获取根据所述网络信息为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包括:
针对所述至少两个本端接入网络中的每个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在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中创建数据报套接字;
通过所述数据报套接字与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交互服务器进行不少于预设次数的数据包交互;
解析所述交互服务器在所述交互中返回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并上报;
所述根据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包括:
接收所下发的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
根据对应于同一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和所述对端接入网络的外网地址进行穿透处理,在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外网地址并上报包括:
当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为无线网络时,则从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中解析出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对应的外网地址;
其中,所述响应的数据包中的所述外网地址,是所述交互服务器从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发送的数据包的源地址中提取出、且写入响应的数据包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互服务器和所述直连链路标识,是由信令服务器为各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
所述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包括:
上报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至所述信令服务器;所述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用于指示所述信令服务器,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所上报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构建二元组;根据所述二元组决策出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
其中,用于建立同一直连链路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本端中有不少于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时,则执行所述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及后续步骤;所述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包含于本端中所具有的本端接入网络;
当本端中仅有一个本端接入网络时,则确定为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并执行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及后续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本端接入网络被停止使用时,则将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的状态置为不可用状态,并向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的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对端发送链路停止使用通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被停止使用的本端接入网络被重新启用时,则将所述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的状态由不可用状态更改为激活状态,并向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的对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对端发送链路重新使用通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检测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时,则请求为所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并执行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及后续步骤,以在所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与同组的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同组的所述对端接入网络与所述首次接入的本端接入网络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
11.一种通信链路建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
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所述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
向所述通信双端中的各通信端,分别下发各自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所述交互服务器的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通信端通过所对应的接入网络与相应所述交互服务器交互,并根据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通信端中各所述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获取上报的各所述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所述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
12.一种通信链路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转换类型确定模块,用于分别确定为至少两个的本端接入网络分配的交互服务器;通过所述本端接入网络与对应交互服务器交互,根据所述交互服务器在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上报;
穿透策略接收模块,用于接收针对所述本端接入网络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下发的转换器穿透策略;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待根据所述本端接入网络建立的直连链路;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是根据所述本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和对应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的对端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
直连链路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转换器穿透策略进行穿透处理,在与所述直连链路标识对应的本端接入网络和对端接入网络之间建立直连链路。
13.一种通信链路建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分配模块,用于将由通信双端中不同通信端上报的接入网络之间进行排列组合,得到用于建立直连链路的组合;为各组合分配唯一对应的直连链路标识,以及为各所述接入网络分别分配对应的交互服务器;
下发模块,用于向所述通信双端中的各通信端,分别下发各自接入网络对应的交互服务器的信息;所述交互服务器的信息,用于指示所述通信端通过所对应的接入网络与相应所述交互服务器交互,并根据交互中响应的数据包,确定所述通信端中各所述接入网络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
穿透策略确定模块,用于获取上报的各所述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并根据对应于同一直连链路标识的不同通信端的接入网络相应的网络地址转换类型,确定所述直连链路标识所对应的转换器穿透策略并下发。
14.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010097603.3A 2020-02-17 2020-02-17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3150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7603.3A CN111315037B (zh) 2020-02-17 2020-02-17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7603.3A CN111315037B (zh) 2020-02-17 2020-02-17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5037A true CN111315037A (zh) 2020-06-19
CN111315037B CN111315037B (zh) 2021-08-24

Family

ID=71161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7603.3A Active CN111315037B (zh) 2020-02-17 2020-02-17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1503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4213A (zh) * 2020-12-31 2021-05-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断线重连方法及装置、系统、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19646A1 (en) * 2011-01-06 2015-01-15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a Peer-to-Peer (P2P) Connection
CN106331187A (zh) * 2015-06-18 2017-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nat穿透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831547A (zh) * 2019-03-14 2019-05-3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Nat穿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140415A (zh) * 2016-05-20 2019-08-16 黑莓有限公司 使用无线设备的wlan连接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19646A1 (en) * 2011-01-06 2015-01-15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a Peer-to-Peer (P2P) Connection
CN106331187A (zh) * 2015-06-18 2017-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nat穿透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140415A (zh) * 2016-05-20 2019-08-16 黑莓有限公司 使用无线设备的wlan连接
CN109831547A (zh) * 2019-03-14 2019-05-31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Nat穿透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4213A (zh) * 2020-12-31 2021-05-1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断线重连方法及装置、系统、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5037B (zh) 2021-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84010B1 (en) Network sli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for same
CN113596191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KR102436981B1 (ko) 무선 액세스 네트워크 정보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네트워크 요소 및 저장 매체
US8914486B2 (en)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implementing identity identifier and location separation
US978157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alizing terminal WIFI talkback
CN114902634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应用服务器的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CN11357283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27668B (zh) 网络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572864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KR20200131149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비스 유연하게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TWI640214B (zh) 一種網路接入方法、相關設備和系統
CN113133129A (zh) 一种业务处理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230164234A1 (en) Service continuity event no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4666306B (zh) WebRTC网络连接建立方法和服务器、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4243628A (zh) 一种连续多端口申请方法和装置
CN111315037B (zh)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2984697A (zh) 基于移动终端的ip通信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9379277B (zh) 一种基于路由寻址的分布式im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N108848156B (zh) 接入网关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994996B (zh) 家庭网络共享方法、mec服务器、计算机设备及介质
US20180288140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3701943A (zh) Mac地址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KR100619675B1 (ko) 게이트웨이 관리 방법
CN114900499B (zh) Ip地址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85297A1 (zh) 数据包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2427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