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4464A -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4464A
CN111314464A CN202010095909.5A CN202010095909A CN111314464A CN 111314464 A CN111314464 A CN 111314464A CN 202010095909 A CN202010095909 A CN 202010095909A CN 111314464 A CN111314464 A CN 111314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network
data packet
data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59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4464B (zh
Inventor
俞一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9590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144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14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446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25879 priority patent/WO2021164316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4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4464B/zh
Priority to US17/675,423 priority patent/US11711335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92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using tunnelling or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6Markers for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of a particular session, e.g. session cookie or URL-en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25Mapping addresses of the same type
    • H04L61/2503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2514Transl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between local and globa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76Update or notification mechanisms, e.g. DynD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边缘数据网络通过UPF 1连接至核心网,核心网通过UPF 2和NAT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该通信方法由边缘控制节点执行,包括:在UPF 1与UPF 2之间建立GTP隧道之后,向NAT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以使NAT向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将NAT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通知给中心数据网络;控制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经由GTP隧道进行传输,该数据包在到达NAT后,由NAT将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业务处理。

Description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简称MEC)是通过边缘数据网络(LocalData Network)内的服务器节点利用无线接入网络就近提供用户所需服务和云端计算功能,以创造出一个具备高性能、低延迟与高带宽的电信级服务环境。在现有的互联网业务架构条件下,位于中心数据网络(Central Data Network)内的业务控制节点往往无法识别到位于边缘数据网络内的边缘业务节点的网络位置,进而无法实现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管理,进而难以通过对边缘数据网络的管控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业务处理。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中心数据网络对边缘业务节点的识别,有利于中心数据网络通过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管理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业务处理。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UserPlane Function,简称UPF)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简称NAT)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所述通信方法由所述边缘控制节点执行,包括:在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GTP(GPRSTunneling Protocol,GPRS隧道协议)隧道之后,向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以使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将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通知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控制所述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经由所述GTP隧道进行传输,所述数据包在到达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后,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所述通信方法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执行,包括:接收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分配请求,所述网络地址分配请求用于请求对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将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发送给所述边缘控制节点,以供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将所述网络地址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若接收到通过所述GTP隧道传输的来自于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数据包,则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以使所述中心数据网络基于所述网络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的来源。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所述通信方法由所述边缘业务节点执行,包括:获取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以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数据包传输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所述通信方法由所述中心数据网络执行,包括:接收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的;若接收到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的来自于所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则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是否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所述通信装置设置于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内,包括:第一发送单元,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GTP隧道之后,向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以使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并配置为将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通知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控制单元,配置为控制所述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经由所述GTP隧道进行传输,所述数据包在到达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后,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第一发送单元还配置为:在向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之前,若检测到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未建立所述GTP隧道,则向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Function,简称SMF)实体发送隧道建立请求,以使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建立所述GTP隧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控制单元配置为:在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设置内部路由,所述内部路由用于将所述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至所述GTP隧道中。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所述通信装置设置在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内,包括:第一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分配请求,所述网络地址分配请求用于请求对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第二发送单元,配置为将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发送给所述边缘控制节点,以供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将所述网络地址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第一处理单元,配置为若接收到通过所述GTP隧道传输的来自于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数据包,则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以使所述中心数据网络基于所述网络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的来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配置为:在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之后,若接收到所述中心数据网络反馈的针对所述数据包的响应消息,则将所述响应消息的目的地址替换为所述边缘业务节点设定的地址,得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将所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以使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传输给所述边缘业务节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所述通信装置设置在所述边缘业务节点内,包括:获取单元,配置为获取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第三发送单元,配置为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以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数据包传输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状态数据包,所述状态数据包用于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确定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业务能力,以及所述边缘业务节点所处的边缘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第二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所述中心数据网络通过所述GTP隧道返回的针对所述数据包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中包含有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选择的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所述第三发送单元还配置为将所述响应消息转发至所述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发起业务连接请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所述第三发送单元还配置为:在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之前,对所述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进行标记,所述标记用于指示所述边缘数据网络能够服务所述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还包括:生成单元,配置为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业务连接请求时,生成针对所述业务连接请求的业务连接响应;所述第三发送单元还配置为将所述业务连接响应反馈给所述终端设备,以与所述终端设备建立业务会话。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所述通信装置设置在所述中心数据网络内,包括:第三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的;第二处理单元,配置为在接收到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的来自于所述GTP隧道的数据包时,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是否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部署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的边缘业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数据包;所述第二处理单元配置为:在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时,确定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网络位置处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部署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的边缘业务节点发送的业务访问请求;所述第二处理单元还配置为:在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时,从部署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的边缘业务节点中选择目标业务节点;根据所述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生成针对所述业务访问请求的响应信息,将所述响应消息发送给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以使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响应消息传输给所述边缘数据网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边缘控制节点通过在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GTP隧道之后,向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并将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该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通知给中心数据网络,使得中心数据网络能够获取该GTP隧道对应的网络地址,进而在控制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经由GTP隧道进行传输时,使得数据包在到达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后,可以由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将该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该网络地址后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从而可以保证中心数据网络基于该数据包的网络地址确定数据包的来源,实现了中心数据网络对边缘业务节点的识别,有利于中心数据网络通过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管理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业务处理。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另一种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的框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的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的框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的框图;
图11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可以包括边缘数据网络、核心网(核心网可以是5G核心网,也可以是4G核心网或者是之后的6G核心网等,以下以5G网络为例进行说明)及中心数据网络。其中,边缘数据网络内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边缘数据网络通过N6接口与用户面功能实体1相连,用户面功能实体1通过N9接口连接至核心网,核心网通过N9接口连接至用户面功能实体2,用户面功能实体2通过N6接口连接至网络地址转换实体,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用户面功能实体1和用户面功能实体2用于支持业务数据在核心网与边缘数据网络或者中心数据网络之间的转发。会话管理功能实体用于在核心网络内建立用于数据传输的GTP隧道。边缘数据网络受边缘计算平台内的边缘控制节点控制,负责在基站边缘为业务主机(即边缘业务节点)提供部署运行环境。中心数据网络部署在Internet网络中,负责为业务控制节点提供运行环境。
边缘数据网络为私有网络,不具备直接接入Internet的能力,边缘业务节点只能通过用户面功能实体1接入核心网。边缘控制节点可通过Naf接口与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交互,在用户面功能实体1与用户面功能实体2之间建立数据传输GTP隧道。在5G网络内部,可存在多个边缘数据网络,分别独立运行多个边缘业务节点。用户面功能实体2通过NAT与外部Internet相连,这使得边缘业务节点可利用NAT提供的公网IP地址与业务控制节点进行数据交互。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边缘业务节点在边缘数据网络内部署完成后,边缘控制节点首先确认用户面功能实体1与用户面功能实体2之间是否已建立GTP隧道。如果没有,则向会话管理功能实体请求建立一条连接用户面功能实体1及用户面功能实体2的GTP隧道。反之,则边缘控制节点不再重复请求建立GTP隧道。
会话管理功能实体接收到边缘控制节点的请求后,通过N4接口在用户面功能实体1与用户面功能实体2之间完成GTP隧道的建立,并将完成结果告知边缘控制节点。接着,边缘控制节点会为该GTP隧道分配一个特定标记。具体来说,边缘控制节点会请求NAT为该GTP隧道分配一个固定的公网IP地址,并且将该公网IP地址告知业务控制节点。然后,边缘控制节点在边缘数据网络中设置内部路由,将边缘业务节点发向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至用户面功能实体1与用户面功能实体2之间的GTP隧道中,进而边缘控制节点通知边缘业务节点可开始正常工作。
边缘业务节点正常启动工作后,向业务控制节点上报其状态信息(例如工作负载状况、网络状态等)或者直接发送业务报文。边缘业务节点发出的数据包首先经过边缘数据网络的内部路由被送入用户面功能实体1与用户面功能实体2之间的GTP隧道,然后经过该GTP隧道被5G核心网转发至用户面功能实体2。
用户面功能实体2将边缘业务节点的数据包从GTP隧道内提取出之后,再将其送入NAT。这些数据包的源IP地址在NAT中被替换为边缘控制节点请求分配的公网IP地址。接着,完成地址替换的数据包通过Internet被中心数据网络中的业务控制节点接收。由于边缘控制节点已提前向业务控制节点告知了该公网IP地址,因此业务控制节点可判断这些数据包来自某个特定边缘数据网络,从而识别出边缘业务节点在5G网络内的特定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识别出边缘业务节点在5G网络内的特定位置之后,可以有利于中心数据网络通过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管理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业务处理。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边缘计算场景可以是图1所示的边缘计算场景,该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可以由图1中所示的边缘控制节点来执行。参照图2所示,该通信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210至步骤S23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210中,在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GTP隧道之后,向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以使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边缘控制节点可以核心网与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进行通信,以向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当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之后,可以将该网络地址返回给边缘控制节点。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向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之前,如果检测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未建立GTP隧道,则向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发送隧道建立请求,以使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建立GTP隧道。
在步骤S220中,将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通知给中心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边缘控制节点将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通知给中心数据网络之后,中心数据网络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网络地址确定数据包来自于哪个边缘数据网络。
在步骤S230中,控制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经由GTP隧道进行传输,数据包在到达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后,由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将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网络地址后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边缘控制节点可以在边缘数据网络中设置内部路由,该内部路由用于将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至GTP隧道中,进而可以通过该GTP隧道将数据包传输至中心数据网络。
图2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保证中心数据网络基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网络地址确定数据包的来源,实现了中心数据网络对边缘业务节点的识别,有利于中心数据网络通过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管理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业务处理。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边缘计算场景可以是图1所示的边缘计算场景,该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可以由图1中所示的网络地址转换实体来执行。参照图3所示,该通信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310至步骤S33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310中,接收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分配请求,网络地址分配请求用于请求对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边缘控制节点可以通过核心网与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进行交互,以请求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
在步骤S320中,将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发送给边缘控制节点,以供边缘控制节点将网络地址发送给中心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可以通过核心网将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发送给边缘控制节点。
在步骤S330中,若接收到通过GTP隧道传输的来自于边缘业务节点的数据包,则将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网络地址后发送给中心数据网络,以使中心数据网络基于网络地址识别数据包的来源。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边缘控制节点已经将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发送给了中心数据网络,因此通过将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后发送给中心数据网络,使得中心数据网络能够基于该网络地址确定数据包是否来自于边缘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将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网络地址后发送给中心数据网络之后,如果接收到中心数据网络反馈的针对数据包的响应消息,则将响应消息的目的地址替换为边缘业务节点设定的地址,得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然后将处理后的响应消息发送至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以使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通过GTP隧道将处理后的响应消息传输给边缘业务节点。
图3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保证中心数据网络基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网络地址确定数据包的来源,实现了中心数据网络对边缘业务节点的识别,有利于中心数据网络通过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管理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业务处理。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边缘计算场景可以是图1所示的边缘计算场景,该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可以由图1中所示的边缘业务节点来执行。参照图4所示,该通信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410至步骤S42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410中,获取需要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可以是边缘业务节点的状态数据包,该状态数据包用于中心数据网络确定边缘业务节点的业务能力,以及边缘业务节点所处的边缘数据网络。可选地,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还可以是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
在步骤S420中,将数据包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以通过GTP隧道将数据包传输至中心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是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则可以在将该业务请求数据包发送至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之前,对该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进行标记,以指示边缘数据网络能够服务该终端设备,进而中心数据网络可以分配处于该边缘数据网络内的边缘业务节点来处理该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是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边缘业务节点还可以接收中心数据网络通过GTP隧道返回的针对该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的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中包含有中心数据网络从边缘数据网络中选择的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进而可以将该响应消息转发至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发起业务连接请求。可选地,该目标业务节点与接收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的边缘业务节点可以是不同的业务节点。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对于边缘业务节点而言,如果被中心数据网络选择作为响应终端设备的业务连接请求的目标业务节点,则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业务连接请求时,可以生成针对业务连接请求的业务连接响应,然后将业务连接响应反馈给终端设备,以与终端设备建立业务会话,在建立业务会话之后,目标业务节点可以响应终端设备的业务请求。
图4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得边缘业务节点可以通过建立的GTP隧道将数据包发送给中心数据网络,进而中心数据网络可以基于识别到的该数据包的来源来分配合适的边缘业务节点进行响应,有利于中心数据网络通过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管理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业务处理。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边缘计算场景可以是图1所示的边缘计算场景,该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可以由图1中所示的中心数据网络来执行,具体可由中心数据网络内的业务控制节点来执行。参照图5所示,该通信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510至步骤S520,详细介绍如下:
在步骤S510中,接收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该网络地址是由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的。
在步骤S520中,若接收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的来自于GTP隧道的数据包,则根据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和该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数据包是否来自于边缘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网络地址转换实体事先向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了网络地址,当网络地址转换实体接收到通过该GTP隧道传输的数据包时,可以将该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而边缘控制节点又将该网络地址传输给了中心数据网络,因此中心数据网络在接收到数据包之后,可以基于该数据包的源地址和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识别数据包是否来自于边缘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中心数据网络接收到的数据包是边缘业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数据包,则在根据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和该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数据包来自于边缘数据网络时,确定边缘业务节点的网络位置处于该边缘数据网络内。可选地,如果向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与该数据包的源地址相匹配,则可以确定该数据包来自于边缘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中心数据网络接收到的数据包是部署于边缘数据网络中的边缘业务节点发送的业务访问请求,则中心数据网络在根据网络地址和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到该数据包来自于边缘数据网络时,可以从部署于该边缘数据网络的边缘业务节点中选择目标业务节点,然后根据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生成针对业务访问请求的响应信息,将响应消息发送给网络地址转换实体,以使网络地址转换实体通过GTP隧道将响应消息传输给边缘数据网络。
图5所示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保证中心数据网络基于接收到的数据包的网络地址确定数据包的来源,实现了中心数据网络对边缘业务节点的识别,有利于中心数据网络通过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管理来实现更低时延、更高效率的业务处理。
以上分别从边缘控制节点、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边缘业务节点、中心数据网络(具体是中心数据网络中的业务控制节点)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进行了阐述,以下结合图1和图6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各个实体之间的交互过程进行说明: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于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边缘业务节点可以通过向业务控制节点上报状态信息的方式来使业务控制节点发现边缘业务节点的网络位置,具体可以包括如下过程:
1、边缘控制节点在边缘数据网络内完成边缘业务节点的部署。其中,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用户面功能实体1(以下简称UPF 1)与5G核心网(该实施例中以5G网络为例进行说明)相连,5G核心网通过用户面功能实体1(以下简称UPF 1)及网络地址转换实体(简称NAT)与Internet相连。
2、边缘控制节点向会话管理功能实体(以下简称SMF)请求建立UPF 1与UPF 2之间的GTP隧道。
3、GTP隧道建立完成后,边缘控制节点请求NAT为从该GTP隧道内发出的数据包分配固定的公网IP地址。
4、边缘控制节点将NAT分配的公网IP地址通知给业务控制节点。
5、边缘控制节点在边缘数据网络中设置内部路由,将边缘业务节点向外部Internet主机(包括业务控制节点)发出的数据包送入建立的GTP隧道。
6、边缘控制节点通知边缘业务节点启动正常工作。
7、边缘业务节点向业务控制节点发出自身状态信息数据包。
8、边缘数据网络内部路由将边缘业务节点发出的状态信息数据包送入建立的GTP隧道。
9、5G核心网通过GTP隧道将边缘业务节点发出的状态信息数据包转发至UPF 2。
10、UPF 2从GTP隧道中提取边缘业务节点发送的状态信息数据包,将其转发至NAT的特定端口。
11、NAT对收到的来自边缘业务节点的状态信息数据包进行源IP地址及端口的替换。
12、NAT将完成地址及端口替换的数据包发往Internet中的业务控制节点。
13、业务控制节点接收到NAT转发过来的数据包,并根据边缘控制节点事先告知的公网IP地址判断出该数据包来自某个特定的边缘数据网络,从而完成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网络位置识别。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当业务控制节点完成对边缘业务节点的网络位置识别之后,如图6所示的系统架构,边缘业务节点与业务控制节点进行业务协同的过程,包括:
1、边缘控制节点在边缘数据网络内完成两个边缘业务节点部署(具体数量仅为示例,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部署更多数量的边缘业务节点)。其中,边缘业务节点1对业务终端的业务访问请求进行标记,边缘业务节点2对业务终端的业务连接请求进行实际响应。
2、边缘控制节点向SMF请求建立UPF 1与UPF 2之间的GTP隧道。
3、GTP隧道建立完成后,边缘控制节点请求NAT为从该GTP隧道内发出的数据包分配固定的公网IP地址。
4、边缘控制节点将NAT分配的公网IP地址通知给业务控制节点。
5、边缘控制节点在边缘数据网络中设置内部路由,将边缘业务节点向外部Internet主机(包括业务控制节点)发出的数据包送入建立的GTP隧道。
6、边缘控制节点通知边缘业务节点启动正常工作。
7、业务终端通过Uu接口发起业务访问请求。
8、用户面功能实体3(以下简称UPF 3)将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UPF1。其中,UPF3充当了上行链路分类器(Uplink Classifier,简称UL CL)的功能。
9、UPF 1将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边缘业务节点1。
10、边缘业务节点1对业务访问请求进行标记。其中,边缘业务节点1进行标记的目的是为了告知业务控制节点该边缘数据网络能够处理该业务访问请求。
11、边缘业务节点1将标记后的业务访问请求发向业务控制节点。
12、边缘数据网络内部路由将边缘业务节点1发出的业务访问请求送入建立的GTP隧道。
13、5G核心网通过GTP隧道将边缘业务节点1发出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UPF 2。
14、UPF 2从GTP隧道中提取边缘业务节点1的业务访问请求,将其转发至NAT的特定端口。
15、NAT对收到的来自边缘业务节点1的业务访问请求进行源IP地址及端口替换。
16、NAT将完成地址及端口替换的业务访问请求发往Internet。
17、业务控制节点接收到NAT转发过来的业务访问请求,并根据边缘控制节点事先告知的公网IP地址判断出该业务访问请求来自某个特定的边缘数据网络。
18、若业务控制节点基于确定的边缘数据网络,识别到边缘业务节点2可用于处理业务请求,则将边缘业务节点2的IP地址作为请求响应返回。
19、业务控制节点返回的请求响应到达NAT,请求响应的目的IP地址及目的端口被替换为边缘业务节点1设定的原始地址及端口。
20、NAT将完成地址及端口转换的请求响应转发至UPF 2。
21、UPF 2将请求响应送入GTP隧道。
22、请求响应通过GTP隧道,经5G核心网转发到达UPF 1。
23、UPF 1从GTP隧道中提取请求响应,并将其转发至边缘数据网络内部。
24、边缘数据网络内部路由将请求响应转发至边缘业务节点1。
25、边缘业务节点1将请求响应转发至UPF 3。
26、UPF 3将请求响应转发至业务终端。
27、业务终端从请求响应中提取边缘业务节点2的IP地址。
28、业务终端向边缘业务节点2发起业务连接请求。
29、业务终端发出的业务连接请求到达UPF 3。
30、UPF 3将业务连接请求转发至UPF 1。
31、UPF 1将业务连接请求转发至边缘数据网络。
32、边缘数据网络内部路由将业务连接请求转发至边缘业务节点2。
33、边缘业务节点2收到业务连接请求后,向业务终端返回业务连接响应。
34、边缘业务节点2发出的业务连接响应通过边缘数据网络内部路由,转发至UPF1。
35、UPF 1将业务连接响应转发至UPF 3。
36、UPF 3通过基站将业务连接响应转发至业务终端。
37、业务终端收到业务连接响应之后,完成业务连接建立,进而可以启动业务会话。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基于现有的5G网络架构,在不破坏互联网业务基本业务逻辑及对互联网业务前端进行简单修改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内置在5G网络中的边缘业务节点实现低时延业务访问。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也可以基于现有的互联网业务管理框架,对5G边缘业务节点进行远程定位及管理。
以下介绍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上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的实施例。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的框图,该边缘计算场景可以是图1所示的边缘计算场景,该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可以设置于边缘控制节点内。
参照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700,包括:第一发送单元702和控制单元704。
其中,第一发送单元702配置为在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GTP隧道之后,向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以使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并配置为将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通知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控制单元704配置为控制所述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经由所述GTP隧道进行传输,所述数据包在到达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后,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第一发送单元702还配置为:在向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之前,若检测到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未建立所述GTP隧道,则向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发送隧道建立请求,以使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建立所述GTP隧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控制单元704配置为:在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设置内部路由,所述内部路由用于将所述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至所述GTP隧道中。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的框图,该边缘计算场景可以是图1所示的边缘计算场景,该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可以设置于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内。
参照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800,包括:第一接收单元802、第二发送单元804和第一处理单元806。
其中,第一接收单元802配置为接收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分配请求,所述网络地址分配请求用于请求对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第二发送单元804配置为将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发送给所述边缘控制节点,以供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将所述网络地址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第一处理单元806配置为若接收到通过所述GTP隧道传输的来自于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数据包,则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以使所述中心数据网络基于所述网络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的来源。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第一处理单元806还配置为:在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之后,若接收到所述中心数据网络反馈的针对所述数据包的响应消息,则将所述响应消息的目的地址替换为所述边缘业务节点设定的地址,得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将所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以使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传输给所述边缘业务节点。
图9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的框图,该边缘计算场景可以是图1所示的边缘计算场景,该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可以设置于边缘业务节点内。
参照图9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900,包括:获取单元902和第三发送单元904。
其中,获取单元902配置为获取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第三发送单元904配置为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以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数据包传输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状态数据包,所述状态数据包用于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确定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业务能力,以及所述边缘业务节点所处的边缘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所述通信装置900还包括:第二接收单元,配置为接收所述中心数据网络通过所述GTP隧道返回的针对所述数据包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中包含有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选择的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第三发送单元904还配置为将所述响应消息转发至所述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发起业务连接请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第三发送单元904还配置为:在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之前,对所述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进行标记,所述标记用于指示所述边缘数据网络能够服务所述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900还包括:生成单元,配置为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业务连接请求时,生成针对所述业务连接请求的业务连接响应;第三发送单元904还配置为将所述业务连接响应反馈给所述终端设备,以与所述终端设备建立业务会话。
图10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的框图,该边缘计算场景可以是图1所示的边缘计算场景,该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可以设置于中心数据网络内。
参照图10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装置1000,包括:第三接收单元1002和第二处理单元1004。
其中,第三接收单元1002配置为接收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的;第二处理单元1004配置为在接收到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的来自于所述GTP隧道的数据包时,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是否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部署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的边缘业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数据包;第二处理单元1004配置为:在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时,确定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网络位置处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数据包包括部署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的边缘业务节点发送的业务访问请求;第二处理单元1004还配置为:在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时,从部署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的边缘业务节点中选择目标业务节点;根据所述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生成针对所述业务访问请求的响应信息,将所述响应消息发送给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以使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响应消息传输给所述边缘数据网络。
图11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11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11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1所示,计算机系统11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11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11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11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11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在RAM 11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1101、ROM 1102以及RAM 1103通过总线11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1105也连接至总线11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11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11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11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11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1109。通信部分11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11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1105。可拆卸介质11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11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1108。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11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11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11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计算机程序。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计算机程序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所述通信方法由所述边缘控制节点执行,包括:
在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GTP隧道之后,向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以使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
将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通知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控制所述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经由所述GTP隧道进行传输,所述数据包在到达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后,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向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网络地址分配请求之前,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未建立所述GTP隧道,则向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发送隧道建立请求,以使所述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建立所述GTP隧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所述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经由所述GTP隧道进行传输,包括:
在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设置内部路由,所述内部路由用于将所述边缘业务节点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路由至所述GTP隧道中。
4.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所述通信方法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执行,包括:
接收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分配请求,所述网络地址分配请求用于请求对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网络地址;
将向所述GTP隧道分配的网络地址发送给所述边缘控制节点,以供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将所述网络地址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若接收到通过所述GTP隧道传输的来自于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数据包,则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以使所述中心数据网络基于所述网络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的来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替换为所述网络地址后发送给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之后,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若接收到所述中心数据网络反馈的针对所述数据包的响应消息,则将所述响应消息的目的地址替换为所述边缘业务节点设定的地址,得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
将所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发送至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以使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处理后的响应消息传输给所述边缘业务节点。
6.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及边缘业务节点,所述通信方法由所述边缘业务节点执行,包括:
获取需要发送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的数据包;
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以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数据包传输至所述中心数据网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包括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状态数据包,所述状态数据包用于所述中心数据网络确定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业务能力,以及所述边缘业务节点所处的边缘数据网络。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包括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
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中心数据网络通过所述GTP隧道返回的针对所述数据包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中包含有所述中心数据网络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选择的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
将所述响应消息转发至所述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发起业务连接请求。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包括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
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在将所述数据包发送至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之前,对所述业务访问请求数据包进行标记,所述标记用于指示所述边缘数据网络能够服务所述终端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业务连接请求,则生成针对所述业务连接请求的业务连接响应;
将所述业务连接响应反馈给所述终端设备,以与所述终端设备建立业务会话。
11.一种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计算场景中部署有边缘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通过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连接至核心网,所述核心网通过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网络地址转换实体连接至中心数据网络,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部署有边缘控制节点,所述通信方法由所述中心数据网络执行,包括:
接收所述边缘控制节点发送的网络地址,所述网络地址是由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向所述第一用户面功能实体与所述第二用户面功能实体之间建立的GTP隧道分配的;
若接收到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发送的来自于所述GTP隧道的数据包,则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是否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包括部署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的边缘业务节点发送的状态数据包;
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在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时,确定所述边缘业务节点的网络位置处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包括部署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中的边缘业务节点发送的业务访问请求;
所述通信方法还包括:
在根据所述网络地址和所述数据包的源地址识别所述数据包来自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时,从部署于所述边缘数据网络的边缘业务节点中选择目标业务节点;
根据所述目标业务节点的标识生成针对所述业务访问请求的响应信息,将所述响应消息发送给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以使所述网络地址转换实体通过所述GTP隧道将所述响应消息传输给所述边缘数据网络。
14.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4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4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或实现如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CN202010095909.5A 2020-02-17 2020-02-17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3144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5909.5A CN111314464B (zh) 2020-02-17 2020-02-17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PCT/CN2020/125879 WO2021164316A1 (zh) 2020-02-17 2020-11-02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US17/675,423 US11711335B2 (en) 2020-02-17 2022-02-18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lied to edge computing scenario,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5909.5A CN111314464B (zh) 2020-02-17 2020-02-17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4464A true CN111314464A (zh) 2020-06-19
CN111314464B CN111314464B (zh) 2021-06-29

Family

ID=71147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5909.5A Active CN111314464B (zh) 2020-02-17 2020-02-17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11335B2 (zh)
CN (1) CN111314464B (zh)
WO (1) WO2021164316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59479A (zh) * 2021-06-18 2021-08-1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设备
WO2021164316A1 (zh) * 2020-02-17 2021-08-2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890864A (zh) * 2021-10-19 2022-01-04 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包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063249A1 (zh) * 2020-09-28 2022-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管理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697326A (zh) * 2022-03-17 2022-07-01 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边缘计算场景下多边通信的方法
CN115004744A (zh) * 2022-02-17 2022-09-02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在5g通信网络的边缘站点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CN115119287A (zh) * 2022-06-29 2022-09-27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车联网、终端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2198597A1 (zh) * 2021-03-25 2022-09-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小区重选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155145A1 (en) * 2022-02-18 2023-08-24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edge computing
WO2024055813A1 (zh) * 2022-09-15 2024-03-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面功能upf网元部署、信令处理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328029A1 (en) * 2022-04-11 2023-10-12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Multi-level and dynamic timers for carrier grade na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0763A (zh) * 2010-07-20 2012-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获取用户带宽接入位置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US20140369345A1 (en) * 2013-06-14 2014-12-18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aling interconnected ip fabric data centers
CN106533890A (zh) * 2016-12-30 2017-03-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80139124A1 (en) * 2013-11-05 2018-05-17 Cisco Technology, Inc. Source address translation in overlay networks
CN109889586A (zh) * 2019-02-02 2019-06-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951880A (zh) * 2019-03-15 2019-06-2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59848A1 (en) * 2006-07-14 2009-03-05 Amit Khetawat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Large Number of Data Paths in an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40050208A1 (en) * 2012-08-14 2014-02-20 Stoke, Inc. Apn ip management
US9106711B2 (en) * 2012-09-04 2015-08-1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inimizing mapping and signaling for data path aggregation
WO2016036289A1 (en) * 2014-09-02 2016-03-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system for handling a traffic flow between local service clouds
EP3189632B1 (en) * 2014-09-02 2018-06-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traffic flow related to a local service cloud
EP3300307B1 (en) * 2016-09-23 2020-08-26 Deutsche Telekom AG Hybrid network access for client devices connected to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8243409B (zh) * 2016-12-26 2021-01-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1012352B2 (en) * 2017-10-16 2021-05-18 Edgemicro Corp. Traffic offloading for mobile operators
CN110769039B (zh) * 2019-10-09 2021-12-1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14464B (zh) * 2020-02-17 2021-06-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40763A (zh) * 2010-07-20 2012-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获取用户带宽接入位置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US20140369345A1 (en) * 2013-06-14 2014-12-18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aling interconnected ip fabric data centers
US20180139124A1 (en) * 2013-11-05 2018-05-17 Cisco Technology, Inc. Source address translation in overlay networks
CN106533890A (zh) * 2016-12-30 2017-03-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889586A (zh) * 2019-02-02 2019-06-14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951880A (zh) * 2019-03-15 2019-06-2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11335B2 (en) 2020-02-17 2023-07-25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lied to edge computing scenario,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164316A1 (zh) * 2020-02-17 2021-08-2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2063249A1 (zh) * 2020-09-28 2022-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管理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2198597A1 (zh) * 2021-03-25 2022-09-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小区重选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59479A (zh) * 2021-06-18 2021-08-1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设备
CN113259479B (zh) * 2021-06-18 2022-12-2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以及设备
CN113890864A (zh) * 2021-10-19 2022-01-04 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包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004744A (zh) * 2022-02-17 2022-09-02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在5g通信网络的边缘站点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CN115004744B (zh) * 2022-02-17 2024-04-26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在5g通信网络的边缘站点之间建立连接的方法
WO2023155145A1 (en) * 2022-02-18 2023-08-24 Z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edge computing
CN114697326A (zh) * 2022-03-17 2022-07-01 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边缘计算场景下多边通信的方法
CN114697326B (zh) * 2022-03-17 2024-04-30 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一种边缘计算场景下多边通信的方法
CN115119287A (zh) * 2022-06-29 2022-09-27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车联网、终端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5119287B (zh) * 2022-06-29 2024-03-26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通信网络、车联网、终端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4055813A1 (zh) * 2022-09-15 2024-03-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面功能upf网元部署、信令处理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64316A1 (zh) 2021-08-26
CN111314464B (zh) 2021-06-29
US20220174038A1 (en) 2022-06-02
US11711335B2 (en) 202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4464B (zh) 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的通信方法、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889586B (zh)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248352B (zh) 会话管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247777B (zh) 数据发送/接收设备和数据发送/接收设备的操作方法
CN110120988B (zh) 地址管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EP3684010A1 (en) Network sli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for same
CN111491009A (zh) 业务协同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730485B (zh) 切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EP2434703A1 (en)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transmitting service data
CN110995826A (zh)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3596863A (zh) 确定用户面功能及信息提供的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2888022A (zh) 数据迁移方法及装置
CN109391669B (zh) 一种业务管理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268607A (zh) 固定ip地址分配方法、系统、用户面功能网元和存储介质
CN107483628B (zh) 基于dpdk的单向代理方法及系统
WO2013117172A1 (zh) 一种私网地址分配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868762B (zh) 一种数据流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650514B (zh) 路径更新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4390629B (zh) 5g网络终端回程路由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3395309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计算机网络
KR20170129893A (ko) 단말 기기 위치결정 방법, 위치결정 서버, 액세스 포인트 및 시스템
CN113938814B (zh) 内容分发网络的业务调度方法、upf、系统以及介质
CN114157455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5915289A (zh) 计算任务的策略确定或资源分配方法、装置、网元及介质
US20130007196A1 (en) Connectionless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2413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