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4092B -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4092B
CN111314092B CN202010186176.6A CN202010186176A CN111314092B CN 111314092 B CN111314092 B CN 111314092B CN 202010186176 A CN202010186176 A CN 202010186176A CN 111314092 B CN111314092 B CN 1113140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pin
resistor
capacitor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861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4092A (zh
Inventor
葛曙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uige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uig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uige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uige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8617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1409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14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4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4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40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属于数据交换网络技术领域。该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通过继电器开关控制电路来实现电源极性检测功能,替代整流桥。该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能够降低PD设备输入电源的功率损耗,提升效率,能够降低整流桥导致的温升,改善系统散热,提升产品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交换网络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背景技术
PoE(Power Over Ethernet,以太网供电)是一种通过标准以太网双绞线传输直流电源给远端设备的技术,可以通过网线在供电的同时传输数据,对于工程上取电困难、走线不便的设备,诸如网络摄像机、无线吸顶AP(AccessPoint,无线访问节点)、室外大功率AP等应用场景有极大帮助。随着WLAN(无线局域网)、VoIP(网络电话)、网络视频监控等新业务的飞速发展,PoE供电逐渐成为主流,但随着高功率设备应用的出现,更高供电功率的需求也显著提升。
标准定义了两种设备:PSE(Power Sourcing Equipment,PoE供电设备)和PD(Powered Devices,PoE受电设备),由PSE提供电源给PD。PSE可以通过数据线(即网线的1/2、3/6差分线对)进行供电,也可以通过空闲线(即网线的4/5、7/8差分线对)供电。IEEE802.3af标准(最大输出功率15.4W)设备和IEEE802.3at标准(最大输出功率30W)设备只需实现其中一种供电方式即可,而IEEE802.3bt标准(最大输出功率90W)设备需要同时用到四对差分线进行供电。标准PD需要同时支持数据线和空闲线受电。
在PD电路中,PSE通过差分线对供电,但标准没有明确差分线对供电电源的正负极。参照图1,现有技术中,变压器的中间抽头输出后,需要经过整流桥整流,再输入到PD芯片及DC/DC芯片。随着供电功率的增大,整流桥上的损耗增加;在IEEE802.3at标准供电时,整流桥的损耗最大可以达到2~3W,而在IEEE802.3bt大功率供电时,两个整流桥同时工作的损耗更高,不仅降低了系统电源效率,也提升了单板温度及散热难度。为了降低整流桥的损耗,部分厂家推出了MOS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整流桥,但MOS管整流桥成本较高,对低端产品的整机成本影响较大,并且其防护能力较弱,使用场景较少。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PD电源的输入损耗和温升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包括第一控制电路;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DET1,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稳压管D5的负极、继电器RELAY3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3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5的第二端、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稳压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1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二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稳压管D3的负极、继电器RELAY1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5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阻R9的第二端、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稳压管D5的正极连接,电阻R9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3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继电器RELAY1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和继电器RELAY3均为常开继电器。
所述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还包括第二控制电路;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DET2,所述检测电阻RDET2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稳压管D6的负极、继电器RELAY4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4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第二端、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稳压管D4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2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检测电阻RDET2的第二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稳压管D4的负极、继电器RELAY2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6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1的第二端、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稳压管D6的正极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4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继电器RELAY2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和继电器RELAY4均为常开继电器;
所述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6引脚连接。
所述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还包括接口J1和变压器T1;
所述变压器T1包括第一对线圈TD1/TX1、第二对线圈TD2/TX2、第三对线圈TD3/TX3和第四对线圈TD4/TX4;
所述接口J1的第1引脚与线圈TD4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2引脚与线圈TD4的正极连接;接口J1的第3引脚与线圈TD3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4引脚与线圈TD3的正极连接;接口J1的第5引脚与线圈TD2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6引脚与线圈TD2的正极连接;接口J1的第7引脚与线圈TD1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8引脚与线圈TD1的正极连接;
所述线圈TD4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1的第一端连接;线圈TD3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1的第二端连接;线圈TD2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2的第一端连接;线圈TD1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2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还包括电容C5、电容C6、电容C7和电容C8;线圈TX4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3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2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1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还包括压敏电阻Q1、压敏电阻Q2、压敏电阻Q3和压敏电阻Q4;线圈TD4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1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1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3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2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2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2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3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3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1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4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4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还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4;线圈TD4的中间抽头与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3的中间抽头与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0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2的中间抽头与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与电容C11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1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1的中间抽头与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与电容C12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2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接口J1为RJ45接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能够降低PD设备输入电源的功率损耗,提升效率,尤其在IEEE802.3at或IEEE802.3bat模式供电时效果明显;能够降低整流桥导致的温升,改善系统散热,提升产品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PD电路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的PD网口输入及防护部分电路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的PD输入继电器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为了突出本发明的重点,本文对一些常规的设备、装置、部件和操作进行了省略,或仅作简单描述。
本发明中缩略语和关键术语定义如下:
PoE:Power over Ethernet,简称为以太网供电,指在现有的以太网布线基础架构不作任何改动的情况下,为一些基于IP的终端(如网络摄像机、无线AP等)传输数据信号的同时提供直流供电的技术。
PSE:Power-Sourcing Equipment,供电设备,主要功能是在链路段上寻找PD,检测PD,对PD分类,向链路供电,监控链路电源以及从链路上移除电源。
PD:Powered Device,受电设备,可以直接从PSE端接受供电,或者向PSE端请求供电,不要求必须具有请求供电的能力。
IEEE802.3af:首个PoE供电标准,最大输出功率为15.4W,2003年6月发布;规定了远程系统中的电力检测和控制事项,并对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通过以太网电缆向IP电话、安全系统以及无线LAN接入点等设备供电的方式进行了规定。
IEEE802.3at:在兼容IEEE802.3af的基础上,提供更大的供电需求,满足新的需求,最大输出30w,标准于2009年发布。
IEEE802.3bt:在兼容IEEE802.3af/at的基础上,提供更大的供电需求,最大输出90w,标准于2018年11月发布。
参照图2和图3,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包括接口J1、变压器T1、继电器RELAY1、继电器RELAY2、继电器RELAY3和继电器RELAY4;其中,接口J1为RJ45接口,继电器RELAY1、继电器RELAY2、继电器RELAY3和继电器RELAY4均为常开继电器。
参照图2,所述变压器T1包括第一对线圈TD1/TX1、第二对线圈TD2/TX2、第三对线圈TD3/TX3和第四对线圈TD4/TX4。接口J1的第1引脚与线圈TD4的负极TD4-连接;接口J1的第2引脚与线圈TD4的正极TD4+连接;接口J1的第3引脚与线圈TD3的负极TD3-连接;接口J1的第4引脚与线圈TD3的正极TD3+连接;接口J1的第5引脚与线圈TD2的负极TD2-连接;接口J1的第6引脚与线圈TD2的正极TD2+连接;接口J1的第7引脚与线圈TD1的负极TD1-连接;接口J1的第8引脚与线圈TD1的正极TD1+连接。接口J1的第11引脚和接口J1的第12引脚均接地。
线圈TX4的中间抽头TXT4与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3的中间抽头TXT3与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2的中间抽头TXT2与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1的中间抽头TXT1与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
线圈TD4的中间抽头TDT4与压敏电阻Q1的第一端、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1的第二端和电容C9的第二端均接地;线圈TD3的中间抽头TDT3与压敏电阻Q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2的第二端和电容C10的第二端均接地;线圈TD2的中间抽头TDT2与压敏电阻Q3的第一端、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与电容C11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3的第二端和电容C11的第二端均接地;线圈TD1的中间抽头TDT1与压敏电阻Q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与电容C12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4的第二端和电容C12的第二端均接地。
参照图3,继电器RELAY1的第1引脚为继电器RELAY1线圈的正极接点,继电器RELAY1的第2引脚为继电器RELAY1线圈的负极接点,继电器RELAY1的第3引脚和第5引脚分别为继电器RELAY1第一开关的两个触点,继电器RELAY1的第4引脚和第6引脚分别为继电器RELAY1第二开关的两个触点。继电器RELAY2的第1引脚为继电器RELAY2线圈的正极接点,继电器RELAY2的第2引脚为继电器RELAY2线圈的负极接点,继电器RELAY2的第3引脚和第5引脚分别为继电器RELAY2第一开关的两个触点,继电器RELAY2的第4引脚和第6引脚分别为继电器RELAY2第二开关的两个触点。继电器RELAY3的第1引脚为继电器RELAY3线圈的正极接点,继电器RELAY3的第2引脚为继电器RELAY3线圈的负极接点,继电器RELAY3的第3引脚和第5引脚分别为继电器RELAY3第一开关的两个触点,继电器RELAY3的第4引脚和第6引脚分别为继电器RELAY3第二开关的两个触点。继电器RELAY4的第1引脚为继电器RELAY4线圈的正极接点,继电器RELAY4的第2引脚为继电器RELAY4线圈的负极接点,继电器RELAY4的第3引脚和第5引脚分别为继电器RELAY4第一开关的两个触点,继电器RELAY4的第4引脚和第6引脚分别为继电器RELAY4第二开关的两个触点。
线圈TD4的中间抽头TDT4与检测电阻RDET1的第一端、电容C13的第一端、稳压管D5的负极、继电器RELAY3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3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5的第二端、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稳压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1的第2引脚连接。
线圈TD3的中间抽头TDT3与检测电阻RDET1的第二端、电容C15的第一端、稳压管D3的负极、继电器RELAY1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5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阻R9的第二端、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稳压管D5的正极连接,电阻R9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3的第2引脚连接。
线圈TD2的中间抽头TDT2与检测电阻RDET2的第一端、电容C14的第一端、稳压管D6的负极、继电器RELAY4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4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第二端、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稳压管D4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2的第2引脚连接。
线圈TD1的中间抽头TDT1与检测电阻RDET2的第二端、电容C16的第一端、稳压管D4的负极、继电器RELAY2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6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1的第二端、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稳压管D6的正极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4的第2引脚连接。
继电器RELAY1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6引脚连接。
工作原理:
1)PoE交换机通过网线与PD设备的接口J1连接;
2)PoE交换机通过检测电阻RDET1或检测电阻RDET2来判断设备是否为PD设备,检测电阻在继电器前端,因此可以检测到PD设备;检测阶段继电器的开关常开,设备后级电路未上电;
3)PoE交换机对PD设备进行分级检测,检测电压上升至15.5V-20.5V:
如果线圈TD4的中间抽头TDT4输出为正,线圈TD3的中间抽头TDT3输出为负,则稳压管D5与电阻R9进行分压,使三极管Q7的基极与发射极的压差大于0.7V,三极管Q7导通,电流流过继电器RELAY3的线圈,使继电器RELAY3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闭合,向后端供电;
如果线圈TD4的中间抽头TDT4输出为负,线圈TD3的中间抽头TDT3输出为负,则稳压管D3与电阻R5进行分压,使三极管Q5的基极与发射极的压差大于0.7V,三极管Q5导通,电流流过继电器RELAY1的线圈,使继电器RELAY1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闭合,向后端供电;
如果线圈TD2的中间抽头TDT2输出为正,线圈TD1的中间抽头TDT1输出为负,则稳压管D6与电阻R11进行分压,使三极管Q8的基极与发射极的压差大于0.7V,三极管Q8导通,电流流过继电器RELAY4的线圈,使继电器RELAY4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闭合,向后端供电;
如果线圈TD2的中间抽头TDT2输出为负,线圈TD1的中间抽头TDT1输出为正,则稳压管D4与电阻R7进行分压,使三极管Q6的基极与发射极的压差大于0.7V,三极管Q6导通,电流流过继电器RELAY2的线圈,使继电器RELAY2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闭合,向后端供电;
4)继电器开关闭合后,设备后级DC/DC电路工作,设备上电工作。
继电器线圈工作损耗和额定电压相关,一般在0.2W~0.5W范围内,继电器开关触点接触电阻小于100mohm,因此总体损耗功率小于1W。
需要理解到的是:虽然本发明已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但这些描述并非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未超出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任何形式和细节的变动,均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控制电路;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DET1,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稳压管D5的负极、继电器RELAY3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3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电阻R5的第二端、三极管Q5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与稳压管D3的正极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与电容C13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1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检测电阻RDET1的第二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稳压管D3的负极、继电器RELAY1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1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3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5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7的负极、电阻R9的第二端、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7的正极与稳压管D5的正极连接,电阻R9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发射极与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与电容C15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3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继电器RELAY1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1和继电器RELAY3均为常开继电器;
还包括第二控制电路;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检测电阻RDET2,所述检测电阻RDET2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稳压管D6的负极、继电器RELAY4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4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2的负极、电阻R7的第二端、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与稳压管D4的正极连接,电阻R7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容C14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2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检测电阻RDET2的第二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稳压管D4的负极、继电器RELAY2的第1引脚、继电器RELAY2的第3引脚、继电器RELAY4的第4引脚连接;电容C16的第二端与二极管D8的负极、电阻R11的第二端、三极管Q8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8的正极与稳压管D6的正极连接,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发射极与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与电容C16的第一端连接,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继电器RELAY4的第2引脚连接;
所述继电器RELAY2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6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2和继电器RELAY4均为常开继电器;
所述继电器RELAY3的第5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5引脚连接,继电器RELAY3的第6引脚与继电器RELAY4的第6引脚连接;
还包括接口J1和变压器T1;
所述变压器T1包括第一对线圈TD1/TX1、第二对线圈TD2/TX2、第三对线圈TD3/TX3和第四对线圈TD4/TX4;
所述接口J1的第1引脚与线圈TD4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2引脚与线圈TD4的正极连接;接口J1的第3引脚与线圈TD3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4引脚与线圈TD3的正极连接;接口J1的第5引脚与线圈TD2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6引脚与线圈TD2的正极连接;接口J1的第7引脚与线圈TD1的负极连接;接口J1的第8引脚与线圈TD1的正极连接;
所述线圈TD4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1的第一端连接;线圈TD3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1的第二端连接;线圈TD2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2的第一端连接;线圈TD1的中间抽头与检测电阻RDET2的第二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容C5、电容C6、电容C7和电容C8;线圈TX4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8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3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7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7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2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6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X1的中间抽头与电容C5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敏电阻Q1、压敏电阻Q2、压敏电阻Q3和压敏电阻Q4;线圈TD4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1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1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3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2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2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2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3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3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1的中间抽头与压敏电阻Q4的第一端连接,压敏电阻Q4的第二端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和电阻R4;线圈TD4的中间抽头与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与电容C9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9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3的中间抽头与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与电容C10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0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2的中间抽头与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与电容C11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1的第二端接地;线圈TD1的中间抽头与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与电容C12的第一端连接,电容C12的第二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J1为RJ45接口。
CN202010186176.6A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Active CN1113140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6176.6A CN111314092B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6176.6A CN111314092B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4092A CN111314092A (zh) 2020-06-19
CN111314092B true CN111314092B (zh) 2021-10-29

Family

ID=71162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6176.6A Active CN111314092B (zh) 2020-03-17 2020-03-17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140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1328A (zh) * 2021-07-08 2021-10-22 北京零壹空间电子有限公司 箭上电气设备的供电和通信装置、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4524A (zh) * 2009-12-16 2010-06-30 秦皇岛富通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智能节电管理器及其管理方法
CN207460205U (zh) * 2017-12-06 2018-06-0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中继设备及以太网供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6894B (zh) * 2018-02-12 2019-07-21 Wistron Corporation 用於支援一乙太網路供電的一受電端設備的監測電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4524A (zh) * 2009-12-16 2010-06-30 秦皇岛富通尼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功耗智能节电管理器及其管理方法
CN207460205U (zh) * 2017-12-06 2018-06-0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供电电路、中继设备及以太网供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4092A (zh) 2020-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05675B (zh) 改变上电设备的功率等级的方法和装置
KR101186451B1 (ko) 통신 링크 상의 전력 공급 시스템에서 하이-사이드 전류와로우-사이드 전류를 감지하는 조합 구조
CN101129019A (zh) 通过通信链路供电的系统中高端和低端电流感测的组合
US20110026525A1 (en) Ethernet Switch and System
US20050268120A1 (en) Power delivery over ethernet cables
CN103384984B (zh) 一种引导功率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CN102882692B (zh) 网络供电控制系统及其网络供电设备与网络受电装置
JP2008529460A (ja) 通信リンクを通じて電力を提供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受電側機器の電力要件に基づく電流制限しきい値の調整
CN103378975A (zh) 单对以太网供电方法
CN102075331B (zh) 一种以太网供电端设备及其实现供电的系统、方法
CN101710860A (zh) 一种用户端设备及其实现电源控制的方法
WO2019109653A1 (zh) 供电电路、中继设备及以太网供电系统
CN106888099A (zh) 一种简易兼容的poe供电装置
CN111314092B (zh) 一种基于继电器控制的pd电路
US8199906B2 (en) Implementation of a communication link in powered device for layer 2 support
CN105322814A (zh) 一种poe受电控制电路及poe供电系统
CN205160395U (zh) 一种poe受电控制电路及poe供电系统
CN111355593B (zh) 一种支持多模式PoE供电的PD设备
CN202817700U (zh) 一种基于以太网供电的受电转换电路
CN210351199U (zh) Poe的自适应供电装置
CN110830266B (zh) 电源切换管理方法、网络设备及电源切换管理模块
CN214480661U (zh) 一种用于poe系统的受控通断扩流电路
WO2019100280A1 (zh) 一种受电电路装置
CN211127827U (zh) Poe网络交换机及poe系统
CN214380931U (zh) 一种隔离型po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