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3754B - 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及风力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及风力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13754B CN111313754B CN202010203631.9A CN202010203631A CN111313754B CN 111313754 B CN111313754 B CN 111313754B CN 202010203631 A CN202010203631 A CN 202010203631A CN 111313754 B CN111313754 B CN 1113137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generation
- parasitic
- wind power
- hair
- electrode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7
- 239000011664 nicotinic acid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5
- 210000004209 hair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146 3D pri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592 biomim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10000004919 hair shaft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033 PVDF bind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981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041 carbon nanotub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21393 carbon nanotub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10 silicon-bas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1414987 Strepsipt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WABPQHHGFIMREM-AKLPVKDBSA-N lead-210 Chemical group [210Pb] WABPQHHGFIMREM-AKLPVKDB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WABPQHHGFIMREM-NOHWODKXSA-N lead-200 Chemical compound [200Pb] WABPQHHGFIMREM-NOHWODKX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39290 Arane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38814 Orthopt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39226 Scorpion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93 Epox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17 direct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894007 speci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 H02N2/185—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using fluid strea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5/00—Other wind mo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20—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 F03D9/25—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the apparatus being an electrical generator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18—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electrical output from mechanical input, e.g. generators
- H02N2/181—Circuits; Control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其包括:多个发电单元,发电单元包括类蛊毛毛杆以及类蛊毛基座;类蛊毛毛杆为中空结构,安装于类蛊毛基座上;类蛊毛基座包括第一柔性基底、第一电极层、压电薄膜、第二电极层、第二柔性基底以及空腔;电极引线;能量转换电路,以用于对经电极引线传输过来的电能进行转换处理并输出经处理后的电能。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包括上述的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因为类蛊毛毛杆的中空设计使得类蛊毛毛杆对压电薄膜产生更大压力,从而提高风力发电效率,同时多个发电单元组合成发电阵列,提高了电流。本发明适用于低/超低风速的发电问题,其能量收集效率较高且应用条件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及风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的经济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能源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向,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风力发电现主要分为有桨叶风力发电和无桨叶风力发电。有桨叶风力发电主要为水平轴风力发电机和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其原理是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来促使发电机发电,多运用在边远、高海拔的高速风能地区,但由于设备较大型化,建造成本高,运输、安装、维修和检查都极为不便,“并网难”“输送难”成为制约风力发电产业的“瓶颈”。对于无桨叶风力发电装置,多运用于低速/超低风速地区,较适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是低风速国家,超低风速(风速在2-6米/秒之间)的风能占全国风能资源85%。
目前,国内采用逐级离合分级发电等一系列新技术,填补了超低风速风能利用的空白,但研究刚刚起步,距离大面积推广还有很长的时间。并且,对于风力发电装置的制造,传统方式往往需要先进行模具制造,再进行设备的制造,导致设备的制造周期长;且由于风力发电设备较大型化,造成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且维修时更换器件也较为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近四十亿年的进化,拥有某些特别的感知能力。例如蝎子、蟋蟀及蜘蛛,可以通过自身体表的蛊毛摆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微气流变化,其原理是高纵深比决定了高杠杆比,即使是极小的流量作用于毛杆,也会引起巨大的摆角变化;并且生物为更好地感知大频率的气流,将蛊毛的长度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感知阵列,可感知更大范围的气流变化。因此,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一种“低速/超低风速无桨叶风力发电装置”,对低速/超低风速风力发电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一)本发明提出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及风力发电装置,旨在解决如何利用3D打印技术来加工制造基于生物蛊毛原理的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及风力发电装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包括:
多个发电单元,所述发电单元包括类蛊毛毛杆以及类蛊毛基座;所述类蛊毛毛杆为中空结构,安装于所述类蛊毛基座上;所述类蛊毛基座包括第一柔性基底、第一电极层、压电薄膜、第二电极层、第二柔性基底以及空腔;
电极引线,所述电极引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层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和与所述第二电极层连接的第二电极引线;
能量转换电路,用于对经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传输过来的电能进行转换处理,输出经处理后的电能。
优选地,所述类蛊毛毛杆的第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类蛊毛毛杆的第二端的横截面积,且第一端到中部横截面积不变,中部到第二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加。
优选地,各所述发电单元中的类蛊毛毛杆的高度均不相同。
优选地,所述类蛊毛毛杆为矩形体。
优选地,所述空腔的四个侧面均设有一个凸起和一个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的形状和体积均相同,且位置对称;
所述第一柔性基底包括第一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为第一宽度的两个长条;
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二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为第二宽度的四个长条;
所述压电薄膜包括第三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为第三宽度的四个长条。
优选地,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均为半球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所述第二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等于所述第三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
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等于所述第三宽度;
所述第一柔性基底和所述第二柔性基底的形状与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以及所述压电薄膜的形状与结构均相同。
优选地,所述类蛊毛毛杆采用碳纳米管,并通过3D打印中的熔融沉积制造方法来制造而成;
所述空腔采用多晶硅材料;
所述第一柔性基底和所述第二柔性基底均采用环氧树脂;
所述压电薄膜采用PZT-PVDF,且通过3D打印技术中的熔融沉积来制造而成;
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均采用金、银、钛和铂中的一种或多种,且通过3D打印中的直接喷墨法制造而成。
优选地,所述能量转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块、滤波模块及降压模块;
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整流桥,所述整流桥包括四个相同的二极管;
所述滤波模块包括并联在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的滤波电容;
所述降压模块包括连接所述滤波电容的降压芯片和连接在所述降压芯片的输出端的降压电容和泄放电阻。
另外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根据以上所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以生物蛊毛为模本,利用发电阵列中的类蛊毛毛杆的高纵深比以及中空设计,可使类蛊毛毛杆对压电薄膜产生更大压力,从而提高风力发电效率。第一柔性基底和第二柔性基底则起到了保护、绝缘以及支撑的作用,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则充当压电薄膜的正负极。并且由于压电薄膜的发电特征无法直接为负载供电,本发明中产生的电能需经过转换处理之后得到稳定的直流电压来供负载使用。由于类蛊毛毛杆的高纵深比以及中空设计,使得类蛊毛毛杆对压电薄膜产生更大压力。当气流经过类蛊毛毛杆的第一端后,会进入类蛊毛毛杆的内部空腔并形成涡旋,因此涡旋作用于内部空腔的上层产生拖曳力来产生更大的电流。而如果类蛊毛毛杆为实心结构的话,仅会使气流因边界层的存在而略微降低流速。再者,由于距离类蛊毛毛杆摆动支点较远,产生的力矩也大,从而提高了风力发电效率。同时多个发电单元组合成发电阵列,提高了电流。本发明适用于低/超低风速的发电问题,其能量收集效率较高且应用条件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的立体图;
图2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的主视图;
图3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的俯视图;
图4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类蛊毛毛杆的立体图;
图5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类蛊毛基座的侧面图;
图6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类蛊毛基座的电极引线的示意图;
图7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设于空腔侧面的凸起和凹槽的示意图;
图8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第一柔性基底(也即第二柔性基底)的立体图;
图9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第一电极层(也即第二电极层)的立体图;
图10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压电薄膜的立体图;
图11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能量转换电路的组成示意图;
图12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能量转换电路的具体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发电单元;110:类蛊毛毛杆;111:类蛊毛毛杆的第一端;112:类蛊毛毛杆的第二端;120:类蛊毛基座;121:第一柔性基底;122:第一电极层;123:压电薄膜;124:第二电极层;125:第二柔性基底;126:空腔;127:凸起;128:凹槽;
200:电极引线;210:第一电极引线;220:第二电极引线;
300:能量转换电路;310:整流模块;311:第一二极管;312:第二二极管;313:第三二极管;314:第四二极管;320:滤波模块;321:滤波电容;330:降压模块;331:降压芯片;332:降压电容;333:泄放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图1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的立体图,图2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的主视图,图3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的俯视图。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包括多个发电单元100;发电单元100包括类蛊毛毛杆110以及类蛊毛基座120;类蛊毛毛杆110为中空结构,安装于类蛊毛基座120上。如图5所示,图5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类蛊毛基座的侧面图。类蛊毛基座120包括第一柔性基底121、第一电极层122、压电薄膜123、第二电极层124、第二柔性基底125以及空腔126,且类蛊毛基座120从上到下依次装配的是:第一柔性基底121、第一电极层122、压电薄膜123、第二电极层124、第二柔性基底125以及空腔126。
如图6所示,图6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类蛊毛基座的电极引线的示意图。电极引线200,电极引线200包括与第一电极层122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210和与第二电极层124连接的第二电极引线220。
能量转换电路300,以用于对经第一电极引线210和第二电极引线220传输过来的电能进行转换处理并输出经处理后的电能。
本发明以生物蛊毛为模本,利用发电阵列中的类蛊毛毛杆110的高纵深比以及中空设计,可使类蛊毛毛杆110对压电薄膜123产生更大压力,从而提高风力发电效率。第一柔性基底121和第二柔性基底125则起到了保护、绝缘以及支撑的作用,第一电极层122和第二电极层124则充当压电薄膜123的正负极。并且由于压电薄膜123的发电特征无法直接为负载供电,本发明中产生的电能需经过转换处理之后得到稳定的直流电压来供负载使用。由于类蛊毛毛杆110的高纵深比以及中空设计,使得类蛊毛毛杆110对压电薄膜123产生更大压力。当气流经过类蛊毛毛杆的第一端111后,会进入类蛊毛毛杆110的内部空腔并形成涡旋,因此涡旋作用于内部空腔的上层产生拖曳力来产生更大的电流。而如果类蛊毛毛杆110为实心结构的话,仅会使气流因边界层的存在而略微降低流速。再者,由于距离类蛊毛毛杆110摆动支点较远,产生的力矩也大,从而提高了风力发电效率。同时多个发电单元100组合成发电阵列,提高了电流。本发明适用于低/超低风速的发电问题,其能量收集效率较高且应用条件低。
如图4所示,图4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类蛊毛毛杆110的立体图。类蛊毛毛杆的第一端111的横截面积小于类蛊毛毛杆的第二端112的横截面积,且第一端到中部横截面积不变,中部到第二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加。这个设计的好处是:类蛊毛毛杆110的第二段(即类蛊毛毛杆的110中部到类蛊毛毛杆的第二端112的部分)粗一些,类蛊毛毛杆110的第一段(即类蛊毛毛杆的第一端111到类蛊毛毛杆110的中部的部分)细一些,首先是符合生物蛊毛的细长型特征,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由粗变细,从而对风流更加敏感;其次,类蛊毛毛杆110第二段更粗一些,这样不易被风刮断。
再次结合图1和图2所示,图1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的立体图,图2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的主视图。可知各发电单元100中的类蛊毛毛杆110的高度均不相同。在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使用长短不一的类蛊毛毛杆110能充分利用不同高度以及不同频率的风力,从而提高风力发电效率。较佳的,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风力发电阵列中设置了四种不同高度的类蛊毛毛杆110,从而对于高风速和低风速都可以有效的进行风电转化。风力发电阵列的四个类蛊毛毛杆110的第一段的长度分别为200mm、300mm、400mm和500mm,类蛊毛毛杆110的第二段的长度为150mm,类蛊毛毛杆的第一端111的横截面积为8mm×6mm(长×宽),类蛊毛毛杆的第二端112的横截面积为10mm×6mm(长×宽);特别的,四个类蛊毛毛杆110的内部空腔为矩形体,矩形体的体积分别为5mm×4mm×350mm(长×宽×高)、5mm×4mm×450mm(长×宽×高)、5mm×4mm×550mm(长×宽×高)和5mm×4mm×650mm(长×宽×高)。
特别的,类蛊毛毛杆110为矩形体。矩形体与其他形状例如圆柱体相比,矩形体迎向气流的面积更大,因此,对毛杆产生的力矩要更大一些。
然后,如图7所示,图7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设于空腔侧面的凸起127和凹槽128的示意图。空腔126的四个侧面均设有一个凸起127和一个凹槽128,凸起127与凹槽128的体积相同且位置对称。空腔126的作用是当压电薄膜123受力时,为压电薄膜123上下摆动提供空间。而利用空腔126四周的凸起127和凹槽128,可以做到:将一个空腔126的凸起127插入到相邻空腔126的凹槽128中,一个空腔126的凹槽128容置相邻空腔126的凸起127,按此步骤重复,可以实现多个类蛊毛基座120的勾连,进而可以通过第一电极引线210和第二电极引线220进行并联的结构方式,而并联的实现方式具体为:将各发电单元100的第一电极引线210彼此之间相互连接,同时将各发电单元100的第二电极引线220彼此之间相互连接,这样多个发电单元100就连接形成发电阵列,连接后的第一电极引线210和第二电极引线220引出与能量转换电路300相连,从而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增加发电单元100的数目来提高产生的电流。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空腔126外尺寸为80mm×80mm×10mm(长×宽×高),空腔126内尺寸为60mm×60mm×10mm(长×宽×高);半球体的半径为2mm,其凸起127与凹槽128的形状体积相同且位置对称。
而如图8所示,图8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第一柔性基底(也即第二柔性基底)的立体图。第一柔性基底121包括第一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为第一宽度的两个长条。而如图9所示,图9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第一电极层(也即第二电极层)的立体图,第一电极层122包括第二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为第二宽度的四个长条,如图10所示,图10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压电薄膜的立体图,压电薄膜123包括第三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为第三宽度的四个长条。第一柔性基底121、第一电极层122以及压电薄膜123设有沿两个对角线的多个长条既起到固定的作用又节省了材料。
进一步地,凸起127和凹槽128均为半球体,而凸起127的半球体球心与空腔126边缘距离为5mm。凸起127和凹槽128均设置为半球体,此处设置半球体的作用为:在多个类蛊毛基座120勾连形成发电阵列以后,其结构使连接处接触面积大,受力较均匀,不容易断裂或者出现裂纹。
更进一步地,第一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第二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等于第三空心框的投影面积;第一宽度大于第二宽度,第二宽度等于第三宽度;第一柔性基底121与第二柔性基底125的形状和结构相同;第一电极层122、第二电极层124以及压电薄膜123的形状与结构均相同,而压电薄膜123的几何中心中间留有矩形孔的作用是:发电的时候防止压电薄膜123对角线因挤压方向不同而使产生的电能相互抵消减弱,而为了完全的贴合压电薄膜123,第一电极层122与第二电极层124的几何中心也留有同样大小的矩形孔。第一电极层122设于第一柔性基底121下,第一柔性基底121充分起到保护、绝缘以及支撑的作用,同理第二基底设于第二电极层124下,起到保护、绝缘以及支撑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柔性基底121与第二柔性基底125相同,第一空心矩形框的体积为80mm×80mm×3mm,长宽均为80mm,高度为3mm,第一宽度为10mm,两个长条的长度均为74.85mm。第一电极层122与第二电极层124相同,第二空心矩形框的体积70mm×70mm×1mm,长宽均为70mm,高度为3mm,第二宽度为7mm,四个长条的长度均是36.25mm。压电薄膜123位于第一电极层122和第二电极层124之间,其第三空心矩形框体积为70mm×70mm×1mm(长×宽×高),第三宽度为7mm,四个长条的长度均是36.25mm。
另外地,类蛊毛毛杆110采用碳纳米管,并通过3D打印中的熔融沉积制造方法来制造而成。类蛊毛毛杆110的刚度和弹性模量都需要大于类蛊毛基座120,而碳纳米管具有高模量和高强度的特性,所以适用于本发明。并且使用3D打印技术有不需要模具,直接打印的优点,而3D打印技术中的熔融沉积制造技术则具有材料利用率高,工艺简单,干净环保等优点。
空腔126采用多晶硅材料;第一柔性基底121和第二柔性基底125均采用环氧树脂,能起到良好的保护、绝缘以及支撑的作用。压电薄膜123需要较高的压电系数、机电转换效率和较大的柔韧性,因PZT具有高介电常数、压电性较强和机电耦合系数大的特点以及PVDF具有柔韧性好,机械强度高且是已知压电高聚物中压电性能最好的特点。因此,本发明选用压电陶瓷与压电聚合物的混合体PZT-PVDF作为压电薄膜123的材料,PZT-PVDF混合体是一种具有强压电性、低脆性、良好柔韧性、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以及高热稳定性的材料,同时该结构采用3D打印技术中的熔融沉积制造。第一电极层122和第二电极层124采用至少金、银、钛和铂之间的一种,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且通过3D打印中的直接喷墨法制造而成,直接喷膜法的优点在于成型速度快,价格低廉,降低了使用成本。
最后,能量转换电路300包括整流模块310、滤波模块320及降压模块330。
由于压电薄膜123的发电特征无法直接为负载供电,本发明中将产生的电能先经过整流和滤波形成正电压,再通过降压模块330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以供负载使用,从而实现在超低风速条件下的发电。
如图11所示,图11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能量转换电路的组成示意图。能量转换电路300包括整流模块310、滤波模块320及降压模块330。整流模块310包括整流桥,整流桥包括四个相同的二极管。滤波模块320包括并联在整流模块310的输出端的滤波电容321。降压模块330包括连接滤波电容321的降压芯片331和连接在降压芯片331的输出端的降压电容332和泄放电阻333。
如图12所示,图12是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中能量转换电路的具体电路图。整流模块310包括整流桥,整流桥包括第一二极管311、第二二极管312、第三二极管313以及第四二极管314。
风力发电阵列产生的电能通过整流模块310将电压转变为正电压;滤波模块320为并联在整流模块310的输出端(也是降压芯片331的输入端)的滤波电容321,较佳的,滤波电容321为超级电容;降压模块330包括连接滤波电容321的降压芯片331和连接在降压芯片331的输出端的降压电容332和泄放电阻333,经过整流和滤波的电压,通过降压模块330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以供负载使用,从而实现超低风速的发电。较佳的,该降压芯片331型号为LM2596,利用该器件只需极少的外围器件便可构成高效稳压电路,且输出电压范围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包含了上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和原理为:将一个或者多个发电单元100并联放置在有风场所,当风流过来时,风力F作用于类蛊毛毛杆110,使类蛊毛毛杆110偏转角度θ,由于类蛊毛毛杆110的刚度和弹性模量远大于类蛊毛基座120,从而,类蛊毛基座120受到向下的拉力N,由力矩平衡方程可得:
N·d=F·L,
其中,L为类蛊毛毛杆110的长度,d为类蛊基座120内部的长度。类蛊毛毛杆110由于其高纵深比和中空设计,可在类蛊毛毛杆110处产生较大的拖拽力。纵深比的意思是类蛊毛毛杆110的高度与类蛊基座120的长度(类蛊基座120的长度按第一空心矩形框的长度来算)之比。
综上所述,本发明包括了发电单元100、电极引线200以及能量转换电路300。发电单元100则包括了类蛊毛毛杆110以及类蛊毛基座120,类蛊毛毛杆110为中空结构。较佳的,类蛊毛毛杆110为矩形体。类蛊毛毛杆第一端111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二端的横截面积,且第一端到中部横截面积不变,中部到第二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加。在发电阵列中各发电单元100中的类蛊毛毛杆110的高度均不相同。类蛊毛毛杆110采用了碳纳米管,并通过3D打印中的熔融沉积制造方法来制造而成。
类蛊毛基座120则包括依次装配的第一柔性基底121、第一电极层122、压电薄膜123、第二电极层124、第二柔性基底125以及空腔126。空腔126的四面均设有一个凸起127和一个凹槽128,凸起127与凹槽128的体积相同且位置对称,凸起127和凹槽128均为半球体,凸起127的球心与空腔126边缘距离为5mm;第一柔性基底121包括第一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宽度为3mm的两个长条。第一柔性基底121与第二柔性基底125的形状和结构相同;第一电极层122、第二电极层124以及压电薄膜123的形状与结构相同。而空腔126采用多晶硅材料。第一柔性基底121和第二柔性基底125均采用环氧树脂。压电薄膜123采用PZT-PVDF,且通过3D打印技术中的熔融沉积来制造而成;第一电极层122和第二电极层124采用金、银、钛和铂中的一种或多种,且通过3D打印中的直接喷墨法制造而成。
一个发电单元100包括一个类蛊毛毛杆110以及一个类蛊毛基座120,可根据需要通过空腔126的四面设有的凸起127和凹槽128来和其他发电单位勾连组成发电阵列,因为各发电单位100通过第一电极引线210和第二电极引线220并联到一起,所以会增大所产生的电流。
能量转换电路300则包括了整流模块310、滤波模块320及降压模块330。因为压电薄膜123自身的发电特征,所以需要后续的电路对其产生的电能进行处理,经整流和滤波之后再通过降压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
本发明是基于生物的蛊毛能感知微小气流并引起巨大的摆角变化这一原理来制造的,利用类蛊毛毛杆110的高纵深比、中空设计、矩形状设计以及由长度不一的类蛊毛毛杆110组成的发电阵列来感知更大空间范围和更大频率范围的气流变化。同时利用了3D打印技术来实现异质材料、复杂结构的精确制造,既节省开支,又能大大缩短制造周期,同时能量收集效率较高,对低速/超低风速风力发电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路线和特点,其目的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凡是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的各种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发电单元,所述发电单元包括类蛊毛毛杆以及类蛊毛基座;所述类蛊毛毛杆为中空结构,所述类蛊毛毛杆垂直安装于所述类蛊毛基座的表面中心处;所述类蛊毛基座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柔性基底、第一电极层、压电薄膜、第二电极层、第二柔性基底以及空腔;
所述空腔的四个侧面均设有一个凸起和一个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的形状和体积均相同,且位置对称;所述第一柔性基底包括第一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为第一宽度的两个长条;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二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为第二宽度的四个长条;所述压电薄膜包括第三空心矩形框和沿两个对角线为第三宽度的四个长条;
电极引线,所述电极引线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层连接的第一电极引线和与所述第二电极层连接的第二电极引线;
能量转换电路,用于对经所述第一电极引线和所述第二电极引线传输过来的电能进行转换处理,输出经处理后的电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类蛊毛毛杆的第一端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类蛊毛毛杆的第二端的横截面积,且第一端到中部横截面积不变,中部到第二端横截面积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发电单元中的类蛊毛毛杆的高度均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类蛊毛毛杆为矩形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和所述凹槽均为半球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所述第二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等于所述第三空心矩形框的投影面积;
所述第一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等于所述第三宽度;
所述第一柔性基底和所述第二柔性基底的形状与结构相同;
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以及所述压电薄膜的形状与结构均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其特征在于,
所述类蛊毛毛杆采用碳纳米管,并通过3D打印中的熔融沉积制造方法来制造而成;
所述空腔采用多晶硅材料;
所述第一柔性基底和所述第二柔性基底均采用环氧树脂;
所述压电薄膜采用PZT-PVDF,且通过3D打印技术中的熔融沉积来制造而成;
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均采用金、银、钛和铂中的一种或多种,且通过3D打印中的直接喷墨法制造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转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块、滤波模块及降压模块;
所述整流模块包括整流桥,所述整流桥包括四个相同的二极管;
所述滤波模块包括并联在所述整流模块的输出端的滤波电容;
所述降压模块包括连接所述滤波电容的降压芯片和连接在所述降压芯片的输出端的降压电容和泄放电阻。
9.一种风力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03631.9A CN111313754B (zh) | 2020-03-20 | 2020-03-20 | 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及风力发电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03631.9A CN111313754B (zh) | 2020-03-20 | 2020-03-20 | 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及风力发电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13754A CN111313754A (zh) | 2020-06-19 |
CN111313754B true CN111313754B (zh) | 2022-06-07 |
Family
ID=71148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03631.9A Active CN111313754B (zh) | 2020-03-20 | 2020-03-20 | 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及风力发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1375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02366B (zh) * | 2020-10-29 | 2021-10-08 | 吉林大学 | 一种低频超低风速柔性风电转换器及其制备方法 |
CN112682252B (zh) * | 2020-12-21 | 2022-04-19 | 吉林大学 | 一种杆体结构及其仿生无桨叶摩擦风力发电装置 |
CN112796947B (zh) * | 2020-12-30 | 2022-04-19 | 吉林大学 | 一种风力发电装置 |
CN113048974B (zh) * | 2021-03-17 | 2023-09-22 | 吉林大学 | 一种仿生定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KR20240009201A (ko) | 2022-07-13 | 2024-01-2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전방향 에너지 하베스터 장치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94977A (zh) * | 2007-04-25 | 2008-10-29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一种基于微机电技术的硅压阻式风速风向传感器 |
JP2013046404A (ja) * | 2011-08-24 | 2013-03-04 | Yoshiaki Sato | マイクロフォン |
CN103595294A (zh) * | 2012-08-15 | 2014-02-19 | 湖北文理学院 | 竖杆式风力压电发电装置 |
CN103758701A (zh) * | 2014-01-17 | 2014-04-30 | 吉林大学 | 一种基于正压电效应的风力发电装置 |
CN104215283A (zh) * | 2014-09-18 | 2014-12-17 | 吉林大学 | 基于蝎子蛊毛流量感知机理的气体微流量检测装置 |
CN105071695A (zh) * | 2015-07-24 | 2015-11-1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仿生柔性胸鳍波动式波浪能转换装置 |
CN105445490A (zh) * | 2015-11-15 | 2016-03-30 | 吉林大学 | 一种智能仿生传感器 |
CN107765030A (zh) * | 2017-11-30 | 2018-03-0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感知流速变化的压电纤维阵列传感器及其测量方法 |
CN108347193A (zh) * | 2018-01-29 | 2018-07-31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采用局域谐振声子晶体板的风能采集器 |
CN108918906A (zh) * | 2018-07-27 | 2018-11-3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流速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58217B2 (en) * | 2008-09-02 | 2014-06-24 |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 Piezoelectric nanowire vibration sensors |
-
2020
- 2020-03-20 CN CN202010203631.9A patent/CN1113137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94977A (zh) * | 2007-04-25 | 2008-10-29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一种基于微机电技术的硅压阻式风速风向传感器 |
JP2013046404A (ja) * | 2011-08-24 | 2013-03-04 | Yoshiaki Sato | マイクロフォン |
CN103595294A (zh) * | 2012-08-15 | 2014-02-19 | 湖北文理学院 | 竖杆式风力压电发电装置 |
CN103758701A (zh) * | 2014-01-17 | 2014-04-30 | 吉林大学 | 一种基于正压电效应的风力发电装置 |
CN104215283A (zh) * | 2014-09-18 | 2014-12-17 | 吉林大学 | 基于蝎子蛊毛流量感知机理的气体微流量检测装置 |
CN105071695A (zh) * | 2015-07-24 | 2015-11-18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仿生柔性胸鳍波动式波浪能转换装置 |
CN105445490A (zh) * | 2015-11-15 | 2016-03-30 | 吉林大学 | 一种智能仿生传感器 |
CN107765030A (zh) * | 2017-11-30 | 2018-03-06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感知流速变化的压电纤维阵列传感器及其测量方法 |
CN108347193A (zh) * | 2018-01-29 | 2018-07-31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采用局域谐振声子晶体板的风能采集器 |
CN108918906A (zh) * | 2018-07-27 | 2018-11-3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流速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13754A (zh) | 2020-06-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13754B (zh) | 一种仿生风力发电阵列及风力发电装置 | |
CN107707155A (zh) | 一种超宽带高能效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 |
CN101257266A (zh) | 硅基压电悬臂梁式微型发电装置 | |
CN102801360B (zh) | 盘凸轮激励和限位的大功率旋转式压电风力发电机 | |
CN104734564A (zh) | 一种全叉指电极微型压电厚膜振动能量收集器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5680723A (zh) | 一种复合式风能收集器 | |
CN103166504B (zh) | 一种碰撞式微型能量采集阵列结构 | |
CN101572506B (zh) | 悬臂梁振动式铁电发电装置 | |
CN111064390A (zh) | 一种全风向激励方柱振动的压电发电机 | |
CN108649837B (zh) | 一种用于油井井下检测设备的压电储能装置 | |
CN111756274B (zh) | 一种增强激励的田字形全风向风致振动压电俘能装置 | |
CN112615559B (zh) | 基于摩擦发电的超低速水流能量采集装置及采集方法 | |
CN106452181A (zh) | 一种基于多圆柱尾流激振的风致振动能量采集器 | |
CN207625468U (zh) | 一种多级耦合结构的振动能量收集器 | |
CN107070302B (zh) | 一种带滚动体的碰撞式环境动能采集阵列 | |
CN105811803A (zh) | 一种基于压电材料的流体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 |
CN205725522U (zh) | 一种复合式风能收集器 | |
CN105405960A (zh) | 一种石墨烯驻极体纳米发电机 | |
CN206650602U (zh) | 带有表面粗糙带的钝体涡激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 |
CN202721628U (zh) | 端面凸轮激励和限位的大功率旋转式压电风力发电机 | |
CN112187098A (zh) | 一种多方向宽频带压电能量收集器 | |
CN105811804B (zh) | 一种基于绳牵引的宽频压电振动能量收集装置 | |
CN201414085Y (zh) | 一种铁电发电装置 | |
CN105471321B (zh) | 一种鼓形压电发电装置 | |
CN102518562B (zh) | 微型高效风电获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