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5081A -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95081A
CN111295081A CN202010116207.0A CN202010116207A CN111295081A CN 111295081 A CN111295081 A CN 111295081A CN 202010116207 A CN202010116207 A CN 202010116207A CN 111295081 A CN111295081 A CN 111295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mode
switching
dissipation mode
electronic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62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95081B (zh
Inventor
甄庆娟
李自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1620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950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95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5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950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50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209Thermal management, e.g. fa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通过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获取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第一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的自动切换指令;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获取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第二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的自动切换指令;在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一散热模式;第三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指令;在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第四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指令;本申请提高了模式切换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模式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目前的电子设备设置有各种散热模式,不同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不同。
而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中的各种散热模式之间并不能够随意进行切换,降低了散热模式切换的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以提高散热模式切换的灵活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包括: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获取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获取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三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三散热模式;所述第四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大,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小。
可选的,所述第三切换指令通过如下方式生成:
接收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基于所述手动切换操作生成第三切换指令;
或者,满足第三切换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推荐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接收用户针对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确认操作,生成第二切换指令;
所述第四切换指令通过如下方式生成:
接收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基于所述手动切换操作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或者,满足第四切换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推荐所述第三散热模式,接收用户针对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手动确认操作,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只能通过所述第二散热模式进行切换。
可选的,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噪声最大,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噪声最小;
或者,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风扇的转速最大,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散热风扇的转速最小;
或者,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电子设备的特定位置的温度最大,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电子设备的特定位置的温度最小。
可选的,所述第一切换条件或所述第三切换条件通过以下第一数据中的任意一种确定:
所述电子设备的芯片的处理数据,其中,所述芯片的处理数据包括: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的大小;
所述电子设备的应用数据,所述应用数据包括: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应用程序列表;
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物理模式,所述物理模式至少能够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的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
所述电子设备的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
可选的,所述第四切换条件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未充电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
所述第二切换条件,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包括多个子模式,在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所述电子设备能够在多个子模式下自动切换。
可选的,还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第一子模式下,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二数据;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距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下的第二子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包括所述第二子模式,所述第二时间晚于所述当前时间;
到达所述第二时间,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子模式下运行;
其中,所述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二数据,包括:
获取电子设备的用户历史数据,所述用户历史数据包括历史时间中不同时间点下使用的不同子模式;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距所述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下的第二子模式,包括:
在所述用户历史数据中确定与距所述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对应的第二子模式。
可选的,还包括:
在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
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包括所述第三子模式;
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三子模式下运行。
可选的,所述获取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包括:记录所述电子设备关机时所处的子模式,或者,过去预设一段时间内使用频次最高的子模式;
相应的,所述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关机时所处的子模式确定为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或者,将过去预设一段时间内使用频次最高的模式确定为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
或者,所述获取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包括:确定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用户类型;
相应的,所述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包括:在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确定与所述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或者,在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确定当前时间下与所述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设备,用于存储驱动程序;
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驱动程序,所述驱动程序用于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获取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获取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三散热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所述第二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所述第三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
所述第四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大,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小。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包括: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能够根据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能够根据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能够根据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一散热模式,能够根据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三散热模式,而本申请中,第一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到第二散热模式的切换可以为手动切换也可以为自动切换,第二散热模式到第一散热模式或第三散热模式的切换为手动切换,提高了模式切换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个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又一方法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模式切换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装置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一个方法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获取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
其中,第一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手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可以基于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生成,该手动切换指令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如检测到用户手动触发用于切换模式的组合快捷键时生成第一切换指令。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自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在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生成,第一切换条件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在后文进行描述。
步骤102: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获取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手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可以基于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生成,该手动切换指令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如检测到用户手动触发用于切换模式的快捷键时生成第二切换指令。需说明的是,第二切换指令触发的快捷键与第一切换指令触发的快捷键可以相同,如均为组合按键“Fn+Q”。这种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用户触发“Fn+Q”的组合按键可以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用户触发“Fn+Q”的组合按键也可以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
需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指令时,并不局限于基于触发快捷键生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手动方式生成,如基于用户直接在界面上选择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操作生成。同理,上述第二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指令时,并不局限于基于触发快捷键生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手动方式生成,如基于用户直接在界面上选择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操作生成。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自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在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生成,第二切换条件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在后文进行描述。
步骤103: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
所述第三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该手动切换指令可以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也可以为部分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但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排除了自动切换的模式,即,在该步骤中,必须有用户手动的操作介入。
具体的,第三切换指令可以通过如下任意一种方式生成:
第一种,接收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基于所述手动切换操作生成第三切换指令。
第一种方式对应的第三切换指令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手动切换指令。这种方式下,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可以触发用于切换模式的快捷键的操作,也可以为在界面上直接选择第一散热模式的操作,或其他手动切换操作。
第二种,满足第三切换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推荐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接收用户针对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确认操作,生成第二切换指令。
第二种方式对应的第三切换指令为部分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手动切换指令,这种方式下,在满足第三切换条件时可以在电子设备上推荐第一散热模式,当用户确认选择第一散热模式时,生成第二切换指令以切换到第一散热模式。
步骤104: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三散热模式;
所述第四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该手动切换指令可以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也可以为部分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但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排除了自动切换的模式,即,在该步骤中,必须有用户手动的操作介入。
具体的,第四切换指令可以通过如下任意一种方式生成:
第一种,接收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基于所述手动切换操作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第一种方式对应的第四切换指令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手动切换指令。这种方式下,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可以触发用于切换模式的组合快捷键的操作,也可以为在界面上直接选择第一散热模式的操作,或者其他手动切换操作。
第二种,满足第四切换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推荐所述第三散热模式,接收用户针对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手动确认操作,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第二种方式对应的第四切换指令为部分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手动切换指令,这种方式下,在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时可以在电子设备上推荐第三散热模式,当用户确认选择第三散热模式时,生成第四切换指令以切换到第三散热模式。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一种方式下,用户可以通过触发快捷键的方式进行模式的切换。需说明的是,第三切换指令触发的快捷键与第四切换指令触发的快捷键可以相同,如均为组合按键“Fn+Q”。这种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用户触发“Fn+Q”的组合按键时,电子设备可以显示本次触发组合按键的待切换模式,如第一散热模式,如果用户想要切换到第三散热模式,继续触发“Fn+Q”的组合按键,电子设备再次显示本次触发组合按键的待切换模式,如第三散热模式,当检测到一定时间内用户不再触发“Fn+Q”,则确定切换到第三散热模式,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其中,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中,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大,第二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小,即散热能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第三散热模式。除了散热能力外,三种散热模式还可以具有其他特点,具体的:
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噪声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第三散热模式。
或者,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散热风扇的转速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第三散热模式。
或者,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电子设备的特定位置的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第三散热模式。
其中,电子设备的特定位置的温度可以为处理芯片周围的温度,如CPU、GPU芯片周围的温度。若电子设备为具有键盘的笔记本时,该特定位置除了可以指代为CPU、GPU芯片的四周之外,还可以指代为键盘的特定区域。
在本申请中,为了防止第一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之间直接切换导致电子设备的处理能力变化过快,作为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第一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只能通过第二散热模式进行切换,即第一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不能直接进行切换。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名称进行命名,如第一散热模式为极致模式、第二散热模式为智能模式、第三散热模式为省电模式或安静模式。
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能够根据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能够根据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能够根据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一散热模式,能够根据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三散热模式,而本申请中,第一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到第二散热模式的切换可以为手动切换也可以为自动切换,第二散热模式到第一散热模式或第三散热模式的切换为手动切换,提高了模式切换的灵活性。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虽然该方法以步骤101-步骤104的方式撰写,但是,各步骤之间并没有时间顺序的限制,即各步骤可按不同的顺序执行,每一步骤在满足其条件下,即可执行。
本申请另一方法实施例中,用于描述第一切换条件或第三切换条件的确定方式,具体的,第一切换条件或第三切换条件通过以下第一数据中的任意一种确定:
所述电子设备的芯片的处理数据,其中,所述芯片的处理数据包括: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的大小;
所述电子设备的应用数据,所述应用数据包括: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应用程序列表;
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物理模式,所述物理模式至少能够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的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
所述电子设备的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
在通过电子设备的芯片的处理数据来确定第一切换条件或第三切换条件时,不同切换条件对应的处理数据的阈值区间范围不同。具体的,
第一切换条件包括如下条件的任意一种: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在第一时间阈值区间范围内;
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在第一时间阈值区间范围;
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在第一周期阈值区间范围内;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大小在第一显存阈值区间范围内。其中,此处的特定阈值可以为与第二散热模式对应的第一使用率阈值区间范围内的特定阈值。
与上述第一切换条件对应的,第三切换条件包括如下条件的一种或多种: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在第二时间阈值区间范围内;
CPU的使用率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在第二时间阈值区间范围;
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在第二周期阈值区间范围内;
其中,第一切换条件中的第一时间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时间阈值范围的最小值。第一切换条件中的第一周期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周期阈值范围的最小值。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大小在第二显存阈值区间范围内;其中,第一切换条件中的第一显存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显存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小值。此处的特定阈值可以为与第一散热模式对应的第二使用率区间范围内的特定阈值,上述第一使用率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使用率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小值。
在通过电子设备的应用数据来确定第一切换条件或者第三切换条件时,不同切换条件对应的应用数据不同。具体的:
第一切换条件包括如下条件的任意一种:
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在第一内存阈值区间范围内;
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为第二散热模式指定的插件;
电子设备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属于与第二散热模式对应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
与上述第一切换条件对应的,第三切换条件包括如下条件的任意一种:
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在第二内存阈值区间范围内;其中,第一切换条件中的第一内存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内存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小值。
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为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插件;其中,第二散热模式指定的插件与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插件不同。
电子设备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属于与第一散热模式对应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其中,与第二散热模式对应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中的应用程序,和,与第一散热模式对应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中的应用程序不同。
在通过电子设备所处物理模式来确定第一切换条件或第三切换条件时,具体的,第三切换条件包括: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物理模式;
第一切换条件包括:电子设备处于除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物理模式之外的其他物理模式,或者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指定的物理模式。
其中,物理模式至少能够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的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通过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角度的不同能够确定电子设备的不同物理模式,如笔记本模式,帐篷模式,站立模式,平板模式。作为一种方式,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物理模式可以为笔记本模式,即在确定电子设备处于笔记本模式则确定满足第三切换条件,那么相应的可以将除笔记本模式之外的其他物理模式确定为满足第一切换条件。
需说明的是,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还可以包括第一本体相对于地面的角度、第二本体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即通过第一本体内的角度传感器确定第一本体相对于地面的角度,通过第二本体内的角度传感器确定第二本体相对于地面的角度,从而区分具有相同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的基础上的不同物理模式,如区分站立模式和帐篷模式。
在通过电子设备的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来确定第一切换条件或第三切换条件时,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数据、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加速度数据、噪音传感器采集的噪音数据、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数据、陀螺以传感器采集的角速度数据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的,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当前所处场景,当确定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中指定的场景时,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当确定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中指定的场景时,满足第二切换条件。
例如,第二散热模式中指定的场景可以为办公场景,第一散热模式中指定的场景可以为游戏场景等。而确定办公场景和游戏场景的传输数据不同。
本申请又一方法实施例中,用于描述第四切换条件或第二切换条件的确定方式,具体的:
所述第四切换条件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未充电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
即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当电子设备处于未充电状态,且电量低于预设电量,说明电子设备的当前电量不足,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电子设备上推荐第三散热模式。
所述第二切换条件,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当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则自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
需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二散热模式可以包括多个子模式,在第二散热模式下,电子设备能够在多个子模式下自动切换,具体的可以通过改变CPU功耗、GPU功耗、显卡功耗、风扇转速等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来切换不同的子模式。如第二散热模式包括高性能子模式、静音子模式、膝上控温子模式等,电子设备能够在多个子模式下自动切换。
具体的,本申请又一方法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获取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步骤202: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获取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步骤203: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
所述第三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排除了自动切换的模式,即,在该步骤中,必须有用户手动的操作介入。
步骤204: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三散热模式;
所述第四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排除了自动切换的模式,即,在该步骤中,必须有用户手动的操作介入。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大,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小。
步骤205:在所述电子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第一子模式下,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二数据;
第二散热模式包括多个子模式,将电子设备当前所处第二散热模式下的子模式称之为第一子模式。需说明的是,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多个子模式之间的切换是自动实现的,而不同子模式的切换子条件不同,具体可以在第三切换条件下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以确定不同子模式的切换子条件。
本实施例中,将电子设备在第二散热模式下当前所处模式称之为第一子模式,需说明的是,本申请能够判断是否满足切换子条件而确定是否切换电子设备在第二散热模式下的当前子模式。以电子设备在第二散热模式下确定是否切换到高性能子模式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如下第一数据来确定是否能够自动进入高性能子模式:
所述电子设备的芯片的处理数据,其中,所述芯片的处理数据包括: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的大小;
所述电子设备的应用数据,所述应用数据包括: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应用程序列表。
具体的,切换进入高性能子模式可以满足如下切换子条件的任意一种:
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满足预设持续时间,如CPU使用率大于15%的持续时间在15秒以上;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满足预设持续时间,如GPU使用率大于15%的持续时间在15秒以上;
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满足预设周期性;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大小满足预设显存大小,如GPU的使用率大于15%下当前显存大小大于50M;
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满足内存大小,如大于200M;
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为高性能子模式中指定的插件,如游戏插件;
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属于高性能子模式指定的应用程序列表,如绘图程序(Photoshop、Pre/E)等。
可见,在确定满足如上任意切换子条件则能够控制电子设备进入高性能子模式,具体的,可以通过提高CPU功耗、显卡功耗、风扇转速的方式使得电子设备进入高性能子模式,而具体的功耗增加量、转速增加量均可预先设定。
需说明的是,第一子模式可以为高性能子模式,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子模式,本申请不做限定。
步骤206: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距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下的第二子模式;
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包括多个子模式,本申请将基于第二数据确定的第二时间下的子模式称之为第二散热模式包括的第二子模式。其中,第二时间晚于当前时间,即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子模式下,能够基于第二数据确定将来一段时间后电子设备应该处于哪种子模式。
步骤207:到达所述第二时间,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子模式下运行。
当确定了第二时间下的第二子模式,那么在到达第二时间时直接控制电子设备在第二子模式下运行,这样提高子模式切换的灵活性。
其中,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二数据,包括:
获取电子设备的用户历史数据;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距所述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下的第二子模式,包括:在所述用户历史数据中确定与距所述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对应的第二子模式。
需说明的是,用户历史数据包括历史时间中不同时间点下使用的不同子模式,即能够表征用户在不同时间下使用子模式的用户使用行为,电子设备能够预先统计用户历史数据。例如,用户每晚8:00均会进入静音子模式,那么在电子设备处于智能模式下,到达8:00时则直接控制电子设备进入静音子模式。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虽然该方法以步骤201-步骤207的方式撰写,但是,各步骤之间并没有时间顺序的限制,即各步骤可按不同的顺序执行,每一步骤在满足其条件下,即可执行。
本申请又一方法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获取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步骤302: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获取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
其中,所述第二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步骤303: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
所述第三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排除了自动切换的模式,即,在该步骤中,必须有用户手动的操作介入。
步骤304: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三散热模式;
所述第四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排除了自动切换的模式,即,在该步骤中,必须有用户手动的操作介入。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大,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小。
步骤305: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
步骤306: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
其中,第二散热模式包括多个子模式,在第二散热模式下,所述电子设备能够在多个子模式下自动切换。而为了能够实现在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能够直接进入理想的第二散热模式,需要获取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以基于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再次开机后的子模式,为了便于区别,本申请将该子模式称之为第三子模式,需说明的是,第三子模式为第二散热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子模式。
步骤307: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三子模式下运行;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获取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包括:记录所述电子设备关机时所处的子模式,或者,过去预设一段时间内使用频次最高的子模式。相应的,所述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关机时所处的子模式确定为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或者,将过去预设一段时间内使用频次最高的模式确定为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
或者,所述获取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包括:确定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用户类型;相应的,所述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包括:在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确定与所述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或者,在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确定当前时间下与所述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
具体的,电子设备能够基于用户经常使用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使用不同散热模式的持续时间,以及使用第二散热模式中各个子模式的持续时间、用户是否经常手动切换散热模式等用户使用数据来对确定使用电子设备的用户类型,用户类型一般包括:CPU重度使用用户(经常进行分析计算)、GPU重度使用用户(经常打游戏)、轻办公用户(对性能要求不高,要求静音)、轻娱乐用户(对性能要求不高,要求静音),移动办公用户(要求长电)。
一种方式下,不同的用户类型可以对应不同的子模式,因此能够基于用户类型确定与其对应的第三子模式。
另一种方式下,用户在不同时间下可以具有不同的使用习惯,那么,对于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可以对应不同的用户类型,因此还能够确定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当前时间下与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虽然该方法以步骤301-步骤307的方式撰写,但是,各步骤之间并没有时间顺序的限制,即各步骤可按不同的顺序执行,每一步骤在满足其条件下,即可执行。
与上述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以下通过几个装置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一个装置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设备110、处理器120;其中:
存储设备110,用于存储驱动程序;该存储设备110具体可以为硬盘。
处理器120,通过运行所述驱动程序,所述驱动程序用于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获取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获取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三散热模式;
其中,第一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手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可以基于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生成,该手动切换指令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如检测到用户手动触发用于切换模式的组合快捷键时生成第一切换指令。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自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在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生成,第一切换条件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在后文进行描述。
第二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手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可以基于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生成,该手动切换指令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如检测到用户手动触发用于切换模式的快捷键时生成第二切换指令。需说明的是,第二切换指令触发的快捷键与第一切换指令触发的快捷键可以相同,如均为组合按键“Fn+Q”。这种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下,用户触发“Fn+Q”的组合按键可以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用户触发“Fn+Q”的组合按键也可以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
需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指令时,并不局限于基于触发快捷键生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手动方式生成,如基于用户直接在界面上选择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操作生成。同理,上述第二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指令时,并不局限于基于触发快捷键生成,也可以通过其他手动方式生成,如基于用户直接在界面上选择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操作生成。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自动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在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生成,第二切换条件的具体实现形式会在后文进行描述。
第三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该手动切换指令可以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也可以为部分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但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排除了自动切换的模式,即,在该步骤中,必须有用户手动的操作介入。
具体的,第三切换指令可以通过如下任意一种方式生成:
第一种,接收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基于所述手动切换操作生成第三切换指令。
第一种方式对应的第三切换指令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手动切换指令。这种方式下,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可以触发用于切换模式的快捷键的操作,也可以为在界面上直接选择第一散热模式的操作,或其他手动切换操作。
第二种,满足第三切换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推荐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接收用户针对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确认操作,生成第二切换指令。
第二种方式对应的第三切换指令为部分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手动切换指令,这种方式下,在满足第三切换条件时可以在电子设备上推荐第一散热模式,当用户确认选择第一散热模式时,生成第二切换指令以切换到第一散热模式。
第四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该手动切换指令可以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也可以为部分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切换指令。但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排除了自动切换的模式,即,在该步骤中,必须有用户手动的操作介入。
具体的,第四切换指令可以通过如下任意一种方式生成:
第一种,接收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基于所述手动切换操作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第一种方式对应的第四切换指令为完全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手动切换指令。这种方式下,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可以触发用于切换模式的组合快捷键的操作,也可以为在界面上直接选择第一散热模式的操作,或者其他手动切换操作。
第二种,满足第四切换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推荐所述第三散热模式,接收用户针对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手动确认操作,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第二种方式对应的第四切换指令为部分基于用户的手动操作生成的手动切换指令,这种方式下,在满足第四切换条件时可以在电子设备上推荐第三散热模式,当用户确认选择第三散热模式时,生成第四切换指令以切换到第三散热模式。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一种方式下,用户可以通过触发快捷键的方式进行模式的切换。需说明的是,第三切换指令触发的快捷键与第四切换指令触发的快捷键可以相同,如均为组合按键“Fn+Q”。这种情况下,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用户触发“Fn+Q”的组合按键时,电子设备可以显示本次触发组合按键的待切换模式,如第一散热模式,如果用户想要切换到第三散热模式,继续触发“Fn+Q”的组合按键,电子设备再次显示本次触发组合按键的待切换模式,如第三散热模式,当检测到一定时间内用户不再触发“Fn+Q”,则确定切换到第三散热模式,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其中,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中,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大,第二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小,即散热能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第三散热模式。除了散热能力外,三种散热模式还可以具有其他特点,具体的:
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噪声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第三散热模式。
或者,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散热风扇的转速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第三散热模式。
或者,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电子设备的特定位置的温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第三散热模式。
其中,电子设备的特定位置的温度可以为处理芯片周围的温度,如CPU、GPU芯片周围的温度。若电子设备为具有键盘的笔记本时,该特定位置除了可以指代为CPU、GPU芯片的四周之外,还可以指代为键盘的特定区域内。
在本申请中,为了防止第一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之间直接切换导致电子设备的处理能力变化过快,作为一种优选的实现方式,第一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只能通过第二散热模式进行切换,即第一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不能直接进行切换。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散热模式、第二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名称进行命名,如第一散热模式为极致模式、第二散热模式为智能模式、第三散热模式为省电模式或安静模式。
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能够根据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下能够根据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下,能够根据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一散热模式,能够根据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三散热模式,而本申请中,第一散热模式和第三散热模式到第二散热模式的切换可以为手动切换也可以为自动切换,第二散热模式到第一散热模式或第三散热模式的切换为手动切换,提高了模式切换的灵活性。
在本申请的另一装置实施例中,第一切换条件或所述第三切换条件通过以下第一数据中的任意一种确定:
所述电子设备的芯片的处理数据,其中,所述芯片的处理数据包括: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的大小;
所述电子设备的应用数据,所述应用数据包括: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应用程序列表;
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物理模式,所述物理模式至少能够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的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
所述电子设备的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
在通过电子设备的芯片的处理数据来确定第一切换条件或第三切换条件时,不同切换条件对应的处理数据的阈值区间范围不同。具体的,
第一切换条件包括如下条件的任意一种: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在第一时间阈值区间范围内;
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在第一时间阈值区间范围;
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在第一周期阈值区间范围内;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大小在第一显存阈值区间范围内。其中,此处的特定阈值可以为与第二散热模式对应的第一使用率阈值区间范围内的特定阈值。
与上述第一切换条件对应的,第三切换条件包括如下条件的一种或多种: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在第二时间阈值区间范围内;
CPU的使用率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在第二时间阈值区间范围;
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在第二周期阈值区间范围内;
其中,第一切换条件中的第一时间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时间阈值范围的最小值。第一切换条件中的第一周期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周期阈值范围的最小值。
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大小在第二显存阈值区间范围内;其中,第一切换条件中的第一显存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显存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小值。此处的特定阈值可以为与第一散热模式对应的第二使用率区间范围内的特定阈值,上述第一使用率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使用率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小值。
在通过电子设备的应用数据来确定第一切换条件或者第三切换条件时,不同切换条件对应的应用数据不同。具体的:
第一切换条件包括如下条件的任意一种:
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在第一内存阈值区间范围内;
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为第二散热模式指定的插件;
电子设备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属于与第二散热模式对应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
与上述第一切换条件对应的,第三切换条件包括如下条件的任意一种:
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在第二内存阈值区间范围内;其中,第一切换条件中的第一内存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大值小于第二内存阈值区间范围的最小值。
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为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插件;其中,第二散热模式指定的插件与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插件不同。
电子设备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属于与第一散热模式对应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其中,与第二散热模式对应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中的应用程序,和,与第一散热模式对应的预设应用程序列表中的应用程序不同。
在通过电子设备所处物理模式来确定第一切换条件或第三切换条件时,具体的,第三切换条件包括: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物理模式;
第一切换条件包括:电子设备处于除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物理模式之外的其他物理模式,或者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指定的物理模式。
其中,物理模式至少能够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的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通过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角度的不同能够确定电子设备的不同物理模式,如笔记本模式,帐篷模式,站立模式,平板模式。作为一种方式,第一散热模式指定的物理模式可以为笔记本模式,即在确定电子设备处于笔记本模式则确定满足第三切换条件,那么相应的可以将除笔记本模式之外的其他物理模式确定为满足第一切换条件。
需说明的是,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还可以包括第一本体相对于地面的角度、第二本体相对于地面的角度,即通过第一本体内的角度传感器确定第一本体相对于地面的角度,通过第二本体内的角度传感器确定第二本体相对于地面的角度,从而区分具有相同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的基础上的不同物理模式,如区分站立模式和帐篷模式。
在通过电子设备的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来确定第一切换条件或第三切换条件时,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数据、加速度传感器采集的加速度数据、噪音传感器采集的噪音数据、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数据、陀螺以传感器采集的角速度数据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的,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当前所处场景,当确定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散热模式中指定的场景时,确定满足第一切换条件;当确定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中指定的场景时,确定满足第二切换条件。
例如,第二散热模式中指定的场景可以为办公场景,第一散热模式中指定的场景可以为游戏场景等。而确定办公场景和游戏场景的传输数据不同。
在本申请又一装置实施例中,第四切换条件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未充电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所述第二切换条件,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
需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二散热模式包括多个子模式,在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所述电子设备能够在多个子模式下自动切换,具体的可以通过改变CPU功耗、GPU功耗、显卡功耗、风扇转速等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来切换不同的子模式。在本申请另一装置实施例中,处理器还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第一子模式下,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二数据;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距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下的第二子模式;到达所述第二时间,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子模式下运行。
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包括多个子模式,将基于第二数据确定的第二时间下的子模式称之为第二散热模式包括的第二子模式。其中,第二时间晚于当前时间,即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子模式下基于第二数据确定将来一段时间后电子设备应该处于哪种子模式。
其中,处理器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二数据,包括:获取电子设备的用户历史数据,所述用户历史数据包括历史时间中不同时间点下使用的不同子模式;相应的,处理器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距所述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下的第二子模式,包括:在所述用户历史数据中确定与距所述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对应的第二子模式。
需说明的是,用户历史数据包括历史时间中不同时间点下使用的不同子模式,即能够表征用户在不同时间下使用子模式的用户使用行为,电子设备能够预先统计用户历史数据。
本申请又一装置实施例中,处理器还用于在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包括所述第三子模式;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三子模式下运行。
其中,处理器获取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包括:记录所述电子设备关机时所处的子模式,或者,过去预设一段时间内使用频次最高的子模式;
相应的,所述处理器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关机时所处的子模式确定为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或者,将过去预设一段时间内使用频次最高的模式确定为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
或者,所述处理器获取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包括:确定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用户类型;相应的,所述处理器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包括:在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确定与所述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或者,在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确定当前时间下与所述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
具体的,电子设备能够基于用户经常使用电子设备的散热模式、使用不同散热模式的持续时间,以及使用第二散热模式中各个子模式的持续时间、用户是否经常手动切换散热模式等用户使用数据来对确定使用电子设备的用户类型,用户类型一般包括:CPU重度使用用户(经常进行分析计算)、GPU重度使用用户(经常打游戏)、轻办公用户(对性能要求不高,要求静音)、轻娱乐用户(对性能要求不高,要求静音),移动办公用户(要求长电)。
一种方式下,不同的用户类型可以对应不同的子模式,因此能够基于用户类型确定与其对应的第三子模式。
另一种方式下,用户在不同时间下可以具有不同的使用习惯,那么,对于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可以对应不同的用户类型,因此还能够确定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当前时间下与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包括:
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获取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获取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其中,所述第二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三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
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三散热模式;所述第四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大,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三切换指令通过如下方式生成:
接收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基于所述手动切换操作生成第三切换指令;
或者,满足第三切换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推荐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接收用户针对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确认操作,生成第二切换指令;
所述第四切换指令通过如下方式生成:
接收用户的手动切换操作,基于所述手动切换操作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或者,满足第四切换条件,在所述电子设备上推荐所述第三散热模式,接收用户针对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手动确认操作,生成第四切换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只能通过所述第二散热模式进行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噪声最大,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噪声最小;
或者,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风扇的转速最大,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散热风扇的转速最小;
或者,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电子设备的特定位置的温度最大,所述第三散热模式的电子设备的特定位置的温度最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切换条件或所述第三切换条件通过以下第一数据中的任意一种确定:
所述电子设备的芯片的处理数据,其中,所述芯片的处理数据包括: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持续时间、C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的周期性、GPU的使用率大于特定阈值下当前显存的大小;
所述电子设备的应用数据,所述应用数据包括: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占用内存的大小、电子设备当前进程中的插件、当前运行的应用程序是否属于预设应用程序列表;
所述电子设备所处物理模式,所述物理模式至少能够表征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的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角度;
所述电子设备的传感器采集的传感数据。
5.根据权要求2所述的方法,所述第四切换条件包括: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未充电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电量;
所述第二切换条件,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充电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包括多个子模式,在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所述电子设备能够在多个子模式下自动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电子设备当前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第一子模式下,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二数据;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距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下的第二子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包括所述第二子模式,所述第二时间晚于所述当前时间;
到达所述第二时间,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二子模式下运行;
其中,所述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二数据,包括:
获取电子设备的用户历史数据,所述用户历史数据包括历史时间中不同时间点下使用的不同子模式;
相应的,所述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确定所述电子设备距所述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下的第二子模式,包括:
在所述用户历史数据中确定与距所述当前时间相距第一时长的第二时间对应的第二子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在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与所述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
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包括所述第三子模式;
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在所述第三子模式下运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所述获取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包括:记录所述电子设备关机时所处的子模式,或者,过去预设一段时间内使用频次最高的子模式;
相应的,所述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包括:在所述电子设备开机时,将所述电子设备关机时所处的子模式确定为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或者,将过去预设一段时间内使用频次最高的模式确定为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
或者,所述获取与电子设备相关的第三数据,包括:确定使用所述电子设备的用户类型;
相应的,所述在所述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基于所述第三数据确定电子设备开机后的第三子模式,包括:在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确定与所述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或者,在电子设备再次开机时,确定当前时间下与所述用户类型对应的第三子模式。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设备,用于存储驱动程序;
处理器,通过运行所述驱动程序,所述驱动程序用于在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散热模式,获取第一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三散热模式,获取第二切换指令,切换到第二散热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三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式下,获取第四切换指令,切换到所述第三散热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一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所述第二切换指令包括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或者满足第二切换条件时自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自动切换指令;
所述第三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
所述第四切换指令为手动切换到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手动切换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所述第二散热模式和所述第三散热模式中,所述第一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大,所述第二散热模式的散热能力最小。
CN202010116207.0A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2950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6207.0A CN111295081B (zh)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6207.0A CN111295081B (zh)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5081A true CN111295081A (zh) 2020-06-16
CN111295081B CN111295081B (zh) 2021-10-22

Family

ID=71029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6207.0A Active CN111295081B (zh) 2020-02-25 2020-02-25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9508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7732A (en) * 1996-11-14 2000-03-14 Telcom Semiconductor, Inc. Intelligent power management for a variable speed fan
CN101009874A (zh) * 2006-12-15 2007-08-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温度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4317375A (zh) * 2014-11-12 2015-01-28 重庆蓝岸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散热器硬件的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
CN110109521A (zh) * 2019-05-10 2019-08-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37732A (en) * 1996-11-14 2000-03-14 Telcom Semiconductor, Inc. Intelligent power management for a variable speed fan
CN101009874A (zh) * 2006-12-15 2007-08-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温度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4317375A (zh) * 2014-11-12 2015-01-28 重庆蓝岸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散热器硬件的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
CN110109521A (zh) * 2019-05-10 2019-08-0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5081B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10139B2 (en) Software 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a switching processing unit for displaying animation images in an environment operating base on type of power supply
EP2639676A2 (en) User interface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US10474507B2 (en) Terminal applic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0101875B2 (en) Compute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apable of changing performance mode using dedicated button
CN109710139B (zh) 一种页面处理方法、装置、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N108253724B (zh) 一种冰箱工作模式控制方法和装置、冰箱
WO2016192189A1 (zh) 一种降低终端设备功耗的方法及装置
WO2018036505A1 (zh) 一种终端后台应用程序的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11240555A (zh) 利用摄像装置的智能物联网菜单
CN110765034B (zh) 一种数据预取方法及终端设备
WO2018072726A1 (zh) 应用启动的管控方法和管控设备
JP2013541114A (ja) 設定変更から生じるバッテリー寿命の表示
US1071839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dentifying an action
JP2004302996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ファン制御方法
CN111295081B (zh) 一种模式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8564539B (zh) 一种显示图像的方法和装置
CN105549857A (zh) 一种电子终端的控制方法及电子终端
CN109619796B (zh) 开关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066289B (zh) 服务器、家用电器和在其中用于提供信息的方法
CN110848919A (zh) 风机的控制方法及装置、主控板和电器设备
CN115802561A (zh) 一种智能家居照明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988338B (zh) 应用切换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1766983B (zh) 一种基于嵌入式触摸屏的触控方法、存储介质及智能设备
CN114279059B (zh) 新风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空调室内机及存储介质
CN117412088A (zh) 终端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