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4936A - 一种传输方法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输方法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94936A
CN111294936A CN201910043921.9A CN201910043921A CN111294936A CN 111294936 A CN111294936 A CN 111294936A CN 201910043921 A CN201910043921 A CN 201910043921A CN 111294936 A CN111294936 A CN 1112949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gical channel
channel
information
configuration
pus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4392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94936B (zh
Inventor
苗金华
皮埃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PCT/CN2019/100960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0113997A1/zh
Priority to US17/299,076 priority patent/US20220061070A1/en
Priority to KR1020217018380A priority patent/KR20210091279A/ko
Priority to EP19893974.6A priority patent/EP3893570A4/en
Publication of CN111294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4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949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49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gulatory allocation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04L1/001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based on latency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3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wireless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04W72/56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 H04W72/569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of the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source or recipient of the traffic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传输方法及终端,解决在资源重叠的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的传输方案会影响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发送时延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方法包括: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资源重叠时,优先在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从而解决了现有资源重叠的传输方案会影响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发送时延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传输方法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应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输方法及终端。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上行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或者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反馈,如果和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传输发生碰撞,或者,两个PUSCH传输发生碰撞,例如在时间上重叠,此时,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会选择优先发送PUSCH,或将HARQ反馈或CSI复用到PUSCH信道上,停止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信道发送,进而在下一个可用的SR资源上发送触发的SR,或丢弃HARQ反馈信息。但是这样会造成一些紧急业务的SR被延迟发送或HARQ反馈时延增加的问题。例如,当SR是为紧急业务配置时,比如是为低时延高可靠URLLC业务配置的SR,这样会造成SR的发送延迟,进而影响网络侧调度缓存状态报告(Buffer Status Report,BSR),从而影响对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时延。
又例如,URLLC业务配置为配置授权类型1的传输方式,增强移动宽带eMBB业务会配置为动态授权方式进行传输。而URLLC对时延要求更高,eMBB业务对时延较低。但现有做法是,当配置授权与动态授权资源相碰撞或重叠时,UE会优先发送动态授权,这样会对延时要求较高的业务造成更大的延迟。
根据上述描述可知,在资源重叠的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的传输方案会影响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发送时延,进而对业务的性能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输方法及终端,用以解决在资源重叠的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的传输方案会影响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发送时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
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或者,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和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均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其中,所述控制信息包括调度请求SR、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CSI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获取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逻辑信道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
根据所述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逻辑信道的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参数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优先级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低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包括:
在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在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优先级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在第一优先级高于或者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优先级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第二优先级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判断所述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道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
第一MCS信息为支持预设调制方式,第二MCS信息不支持预设调制方式;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第一MCS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第二MCS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
其中,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SR的传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SR的调度请求配置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触发SR的逻辑信道;
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获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所传输数据的逻辑信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收发机、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或者,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和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均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其中,所述控制信息包括调度请求SR、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CSI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逻辑信道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
根据所述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逻辑信道的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优先级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优先级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优先级高于或者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优先级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第二优先级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道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
第一MCS信息为支持预设调制方式,第二MCS信息不支持预设调制方式;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第一MCS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第二MCS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
其中,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SR的传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SR的调度请求配置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触发SR的逻辑信道;
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获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所传输数据的逻辑信道。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传输方法的步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指示模块,用于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逻辑信道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
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逻辑信道的传输时延。
其中,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优先级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用于在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用于在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用于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优先级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用于在第一优先级高于或者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优先级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第二优先级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
其中,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确定单元,用于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道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
第一MCS信息为支持预设调制方式,第二MCS信息不支持预设调制方式;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第一MCS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第二MCS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资源重叠时,优先在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从而解决了现有资源重叠的传输方案会影响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发送时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网络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SR的一种传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PUSCH传输和SR传输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PUSCH和第二PUSCH的传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的结构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发明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并且能够将本发明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
以下描述提供示例而并非限定权利要求中阐述的范围、适用性或者配置。可以对所讨论的要素的功能和布置作出改变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各种示例可恰适地省略、替代、或添加各种规程或组件。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网络系统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包括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12,其中,终端11可以是用户终端(User Equipment,UE)或者其他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Computer)、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或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等终端侧设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终端11的具体类型。网络侧设备12可以是基站,例如宏站、LTE eNB、5G NR NB等;网络侧设备也可以是小站,如低功率节点(LPN:low powernode)、pico、femto等小站,或者网络侧设备可以接入点(AP,access point);基站也可以是中央单元(CU,central unit)与其管理是和控制的多个传输接收点(TRP,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共同组成的网络节点。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并不限定网络侧设备的具体类型。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先对SR和HARQ反馈进行如下说明。
1)调度请求。
如果用户设备没有上行数据要传输,网络侧并不需要为该UE分配上行资源,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UE需要告诉网络侧自己是否有上行数据需要传输,以便网络侧决定是否给UE分配上行资源。为此NR提供了一个上行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的机制。
UE通过SR告诉网络侧是否需要上行资源以便用于上行共享信道(Uplink-SharedChannel,UL-SCH)传输,但并不会告诉网络侧有多少上行数据需要发送(这是通过缓存状态报告BSR上报的)。网络侧收到SR后,给UE分配多少上行资源取决于网络侧的实现,通常的做法是至少分配足够UE发送BSR的资源。其中,上述UL-SCH是与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存在对应关系的。
网络侧不知道UE什么时候需要发送上行数据,即不知道UE什么时候会发送SR。因此,网络侧需要在已经分配的SR资源上检测是否有SR上报。
SR传输有两种形式:
专用SR传输:使用网络配置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CHannel,PUCCH)专用资源。
随机接入SR传输:通过随机接入过程获取上行资源。
考虑到不同业务具有不同的时延要求,5G系统中允许网络终端配置多套专用SR资源,根据不同业务选择其中的SR资源,还可以配置每个逻辑信道和专用SR资源的映射关系。终端一旦有常规BSR触发,则终端首先确定触发常规BSR的逻辑信道,然后根据该逻辑信道和专用SR资源的映射关系选择确定可用的专用SR资源,并利用该资源发送SR。如果触发常规BSR的逻辑信道没有配置专用SR资源,将会触发终端发起随机接入SR。一旦随机接入SR触发,需要取消所有挂起的SR。
此外,终端任何一套专用SR达到最大传输次数后,也会触发随机接入SR。并且专用SR失败后,终端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处理,包括通知RRC层释放所有服务小区对应的PUCCH资源、通知RRC层释放所有服务小区对应的SRS资源,清空上/下行半持续调度的资源。
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实体可以被配置0个,1个或多个SR配置。一个SR配置包括多个带宽部分BWP和小区上的一系列PUCCH资源。对于一个逻辑信道,每个BWP上最多只能配置一个PUCCH资源。
每一个SR配置对应1个或多个逻辑信道。每个逻辑信道可以对应0个或1个SR。这些由RRC信令配置。
其中,这里认为触发的且没有被发送的SR为pending(等待)SR,也即处于挂起状态的SR。
UE是因为没有上行PUSCH资源才发送SR的,所以UE只能在PUCCH上发送SR。网络侧可以为每个UE分配一个专用的SR资源用于发送SR。该SR资源是周期性的,每n个时隙或符号出现一次。
如图2所示,UE在数据到达后,触发了一个SR,并在下一个最近的SR传输机会上发送了SR,接着UE收到了UL授权,并在UL授权指示的PUSCH(UL-SCH)上发送了数据,一般是指包含BSR的数据包。
2)HARQ反馈。
在UE接收到了下行DL数据后,UE需要在UL进行HARQ反馈。对于时延要求较高的业务,其HARQ反馈的时延要求也要高于普通业务,比如URLLC业务的HARQ反馈时延要求,要高于eMBB业务的HARQ反馈时延需求。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
步骤301: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具体的,上述第一逻辑信道是与在第一传输资源上传输的媒体接入控制分组数据单元MAC PDU所对应的逻辑信道,第二逻辑信道是与在第二传输资源上传输的MAC PDU所对应的逻辑信道。
这里,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或者,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和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均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上述资源重叠可以具体是资源在时域上重叠。
上述控制信息包括调度请求SR、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CSI中的至少一项。这里的CSI是基于网络下行控制信息DCI指示的。
其中,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SR的传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SR的调度请求配置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触发SR的逻辑信道。
这里,BSR触发SR,使得SR变为已触发或挂起状态,触发所述BSR的逻辑信道所对应的SR配置是对应所述已触发或挂起SR的SR配置,即触发所述BSR的逻辑信道是触发SR的逻辑信道;
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获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所传输数据的逻辑信道。
且,上述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是指要求传输时延较低的逻辑信道。
步骤302: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例如,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则在第一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即优先发送第一逻辑信道数据,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则在第二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即优先发送第二逻辑信道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方法,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资源重叠时,优先在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从而解决了现有资源重叠的传输方案会影响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发送时延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获取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逻辑信道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
根据所述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上述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逻辑信道的传输时延。
上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优先级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其中,逻辑信道要求的时延越短,则将PUSCH的持续时间设置的较短;或设置较大的SCS长度;或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或配置较高的优先级。
进一步地,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低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包括:
在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下面结合实施例一来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上述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SR的传输资源,上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步骤一:网络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中包括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
举例来讲,对于逻辑信道1,其参数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maxPUSCH-Duration为0.5个时隙,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的上行授权的PUSCH持续时间最大为0.5个时隙;对于逻辑信道2,其参数maxPUSCH-Duration为0.25个时隙,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的上行授权的PUSCH持续时间最大为0.25个时隙。一般认为,maxPUSCH-Duration越短,则表示该逻辑信道要求的时延越短。
步骤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
步骤三:当终端设备至少一个SR处于挂起状态时,MAC实体将针对每个挂起的SR:
参见图4,在当前挂起SR的SR配置的PUCCH资源与UL-SCH重叠时,如果SR配置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UL-SCH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的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则指示物理层在PUCCH资源上发送SR;
例如,当前SR配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为逻辑信道1,且逻辑信道1配置的参数maxPUSCH-Duration为0.25个时隙,而当前与其重叠,或碰撞的UL-SCH传输数据获取的逻辑信道配置的maxPUSCH-Duration为0.5个时隙。由于0.25个时隙小于0.5个时隙,那么认为该SR配置可以优先于该UL-SCH发送,物理层发送该SR。
进一步地,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在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下面结合实施例二来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二:上述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SR的传输资源,上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步骤一:网络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中包括SCS列表信息。
举例来讲,对于逻辑信道1,其参数能够使用的SCS列表allowedSCS-List中的子载波间隔为120KHz和60KHz,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的上行授权的子载波间隔为120KHz和60KHz;对于逻辑信道2,其参数allowedSCS-List中的子载波间隔为240KHz,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的上行授权的子载波间隔为240KHz。一般认为,allowedSCS-List中SCS数值越大,则表示该逻辑信道要求的时延越短。
步骤二: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
步骤三:当所述终端设备至少一个SR处于挂起状态时,MAC实体将针对每个挂起的SR:
参见图4,在当前挂起SR的SR配置的PUCCH资源与UL-SCH重叠时,如果SR配置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的第一子载波间隔大于或者等于所述UL-SCH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的第二子载波间隔,则指示物理层在PUCCH资源上发送SR;
例如,当前SR配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为逻辑信道1,且逻辑信道1配置的参数allowedSCS-List中最大子载波间隔为120KHz,而当前与其重叠,或碰撞的UL-SCH传输数据获取的逻辑信道配置的allowedSCS-List中最大子载波间隔为60KHz。由于120大于60,那么认为该SR配置可以优先于该UL-SCH发送,物理层发送该SR。
进一步地,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下面结合实施例三来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三:上述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SR的传输资源,上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步骤一:网络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中包括配置授权信息。
举例来讲,对于逻辑信道1,其参数configuredGrantType1Allowed为true,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对于逻辑信道2,其参数configuredGrantType1Allowed为false,表示该逻辑信道不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一般认为,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能减少数据传输时延。
步骤二:终端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
步骤三:当所述终端设备至少一个SR处于挂起状态时,MAC实体将针对每个挂起的SR:
参见图4,在当前挂起SR的SR配置的PUCCH资源与UL-SCH重叠时,如果SR配置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而所述UL-SCH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那么将指示物理层在PUCCH资源上发送SR;
例如,当前SR配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为逻辑信道1,且逻辑信道1配置的参数configuredGrantType1Allowed为true,而当前与其重叠,或碰撞的UL-SCH传输数据获取的逻辑信道配置的configuredGrantType1Allowed为false,那么认为该SR配置可以优先于该UL-SCH发送,物理层发送该SR。
进一步地,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优先级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在第一优先级高于或者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优先级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第二优先级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
本发明实施例中,逻辑信道要求的时延越短,则逻辑信道配置的优先级越高。
例如,当前SR配置所对应的逻辑信道为逻辑信道1,且逻辑信道1配置的优先级为第一优先级,而当前与其重叠,或碰撞的UL-SCH传输数据获取的逻辑信道配置的优先级为第二优先级,且第一优先级高于第二优先级,那么认为该SR配置可以优先于该UL-SCH发送,物理层发送该SR。
进一步地,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判断所述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第二配置授权信道为不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
第一MCS信息为支持预设调制方式,第二MCS信息不支持预设调制方式;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第一MCS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第二MCS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
下面结合实施例四来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四:上述第一传输资源和第二传输资源均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步骤一:网络侧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中包括所述逻辑信道能够使用的最长的PUSCH持续时间信息,SCS列表信息,MCS表格信息和是否允许使用配置授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举例来讲,对于逻辑信道1,其参数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maxPUSCH-Duration为0.5个时隙,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的上行授权的PUSCH持续时间最大为0.5个时隙;对于逻辑信道2,其参数maxPUSCH-Duration为0.25个时隙,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的上行授权的PUSCH持续时间最大为0.25个时隙。一般认为,maxPUSCH-Duration越短,则表示该逻辑信道要求的时延越短。
举例来讲,对于逻辑信道1,其参数能够使用的SCS列表allowedSCS-List中的子载波间隔为120KHz和60KHz,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的上行授权的子载波间隔为120KHz和60KHz;对于逻辑信道2,其参数allowedSCS-List中的子载波间隔为240KHz,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的上行授权的子载波间隔为240KHz。一般认为,allowedSCS-List中SCS数值越大,则表示该逻辑信道要求的时延越短。
举例来讲,对于逻辑信道1,其参数configuredGrantType1Allowed为true,表示该逻辑信道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对于逻辑信道2,其参数configuredGrantType1Allowed为false,表示该逻辑信道不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一般认为,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能减少数据传输时延。
步骤二: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配置信息。
步骤三:当所述终端设备执行数据传输时:
参见图5,如果数据传输的UL-SCH信道资源发生碰撞,当配置授权传输的PUSCH持续时间(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与PDCCH调度的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相重叠时,UE需要判断:
第一PUSCH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是否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所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和/或,第一PUSCH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第一SCS的长度是否大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所对应的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第二SCS的长度;
和/或,第一PUSCH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是否支持配置授权类型1;
和/或,第一PUSCH所对应的第一逻辑信道是否支持64QAM调度:
如果满足是,UE将在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内发送数据;
否则,UE将在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内发送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的传输方法,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资源重叠时,优先在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从而解决了现有资源重叠的传输方案会影响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发送时延的问题。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收发机、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其中,在图6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60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620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610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630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60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620可以存储处理器60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或者,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和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均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其中,所述控制信息包括调度请求SR、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CSI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的,处理器600还用于读取存储器620中的程序,执行如下步骤:
获取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逻辑信道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
根据所述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逻辑信道的传输时延。
可选的,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优先级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的,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时;
处理器600还用于读取存储器620中的程序,执行如下步骤:
在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可选的,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时;
处理器600还用于读取存储器620中的程序,执行如下步骤:
在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可选的,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配置授权信息时;
处理器600还用于读取存储器620中的程序,执行如下步骤: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可选的,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优先级信息时;
处理器600还用于读取存储器620中的程序,执行如下步骤:
在第一优先级高于或者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优先级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第二优先级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
可选的,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时;
处理器600还用于读取存储器620中的程序,执行如下步骤:
判断所述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第二配置授权信道为不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
第一MCS信息为支持预设调制方式,第二MCS信息不支持预设调制方式;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第一MCS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第二MCS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
其中,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SR的传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SR的调度请求配置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触发SR的逻辑信道。
这里,BSR触发SR,使得SR变为已触发或挂起状态,触发所述BSR的逻辑信道所对应的SR配置是对应所述已触发或挂起SR的SR配置,即触发所述BSR的逻辑信道是触发SR的逻辑信道;
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获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所传输数据的逻辑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资源重叠时,优先在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从而解决了现有资源重叠的传输方案会影响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发送时延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能实现上述应用于终端侧的方法实施例中的所有实现方式,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
确定模块701,用于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指示模块702,用于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或者,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和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均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所述控制信息包括调度请求SR、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CSI中的至少一项。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逻辑信道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
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逻辑信道的传输时延。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优先级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用于在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用于在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用于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优先级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用于在第一优先级高于或者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优先级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第二优先级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确定子模块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确定单元,用于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第二配置授权信道为不能够使用配置授权类型;
第一MCS信息为支持预设调制方式,第二MCS信息不支持预设调制方式;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第一MCS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第二MCS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SR的传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SR的调度请求配置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触发SR的逻辑信道。
这里,BSR触发SR,使得SR变为已触发或挂起状态,触发所述BSR的逻辑信道所对应的SR配置是对应所述已触发或挂起SR的SR配置,即触发所述BSR的逻辑信道是触发SR的逻辑信道;
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获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所传输数据的逻辑信道。
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资源重叠时,优先在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从而解决了现有资源重叠的传输方案会影响时延要求较高业务的发送时延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6)

1.一种传输方法,应用于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或者,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和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均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息包括调度请求SR、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CSI中的至少一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获取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逻辑信道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
根据所述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逻辑信道的传输时延。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优先级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低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包括:
在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在第一SCS大于或等于第二SCS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优先级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在第一优先级高于或者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优先级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第二优先级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
11.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包括:
判断所述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道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
第一MCS信息为支持预设调制方式,第二MCS信息不支持预设调制方式;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第一MCS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第二MCS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SR的传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SR的调度请求配置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触发SR的逻辑信道;
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获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所传输数据的逻辑信道。
13.一种终端,包括:收发机、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控制信息的传输资源,所述第二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或者,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和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均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信息包括调度请求SR、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反馈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CSI中的至少一项。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所述逻辑信道包括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
根据所述逻辑信道的配置信息,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用于指示逻辑信道的传输时延。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优先级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21.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在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的情况下,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优先级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在第一优先级高于或者等于第二优先级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第一优先级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第二优先级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优先级。
23.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最大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的持续时间信息、子载波间隔SCS列表信息、调制与编码策略MCS列表信息和配置授权信息时;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
判断所述配置信息是否满足预设条件;
在满足预设条件时,确定第一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否则,确定第二逻辑信道为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个:
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小于或者等于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大于或者等于第二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第二配置授权信道为不允许使用配置授权类型1;
第一MCS信息为支持预设调制方式,第二MCS信息不支持预设调制方式;
其中,第一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持续时间;第二PUSCH的持续时间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PUSCH的持续时间;
第一SCS为第一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所述第二SCS为第二逻辑信道上配置的最大SCS;
第一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第二配置授权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的配置授权信息;
第一MCS信息为第一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第二MCS信息为第二逻辑信道支持的MCS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SR的传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所述SR的调度请求配置对应的逻辑信道,或触发SR的逻辑信道;
在所述第一传输资源为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时,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为获取所述上行共享信道资源所传输数据的逻辑信道。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传输方法的步骤。
26.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第一传输资源与第二传输资源重叠时,在第一逻辑信道和第二逻辑信道中确定时延要求较高的逻辑信道;
指示模块,用于指示物理层在确定的逻辑信道对应的传输资源上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一传输资源对应,所述第二逻辑信道与所述第二传输资源对应。
CN201910043921.9A 2018-12-06 2019-01-17 一种传输方法及终端 Active CN1112949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9/100960 WO2020113997A1 (zh) 2018-12-06 2019-08-16 传输方法及终端
US17/299,076 US20220061070A1 (en) 2018-12-06 2019-08-16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KR1020217018380A KR20210091279A (ko) 2018-12-06 2019-08-16 전송 방법 및 단말
EP19893974.6A EP3893570A4 (en) 2018-12-06 2019-08-16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ERMINA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867617 2018-12-06
CN201811486761 2018-1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4936A true CN111294936A (zh) 2020-06-16
CN111294936B CN111294936B (zh) 2023-04-14

Family

ID=71025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43921.9A Active CN111294936B (zh) 2018-12-06 2019-01-17 一种传输方法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061070A1 (zh)
EP (1) EP3893570A4 (zh)
KR (1) KR20210091279A (zh)
CN (1) CN11129493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1517A (zh) * 2020-10-16 2021-02-02 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上行信息发送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3950157A (zh) * 2020-07-16 2022-01-18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WO2022027672A1 (zh) * 2020-08-07 2022-02-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3010418A1 (en) * 2021-08-05 2023-02-09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multi-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usch) configured gran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7496B (zh) * 2019-03-29 2023-07-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1399408B2 (en) * 2020-02-13 2022-07-26 PanPsy Technologies, LLC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processes in inactive stat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9658A (zh) * 2012-04-16 2013-10-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码道调度方法及装置
WO2018133398A1 (zh) * 2017-01-19 2018-07-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终端
CN108811099A (zh) * 2017-05-03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资源的调度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3540B2 (ja) * 2012-05-30 2016-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制御方法
US10440695B2 (en) * 2015-06-30 2019-10-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EP3206452B1 (en) * 2016-02-10 2019-10-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Priority-optimized sidelink data transfer in the case of autonomous resource allocation in lte prose communication
RU2711053C1 (ru) * 2016-03-30 2020-01-14 Идак Холдингз, Инк. Обработка плоскости пользователя в беспроводных системах
WO2017179881A1 (en) * 2016-04-11 2017-10-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of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for d2d communication
US10218558B2 (en) * 2016-04-25 2019-02-26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Media access control mechanism in a wireless device
WO2018075828A1 (en) * 2016-10-19 2018-04-26 Convida Wireless, Llc Apparatus
US20180176937A1 (en) * 2016-12-16 2018-06-21 Asustek Computer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handling multiple uplink resource colli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566528B1 (en) * 2017-01-04 2023-10-11 Nokia Technologies Oy Scheduling request with different numerologies
US10448423B2 (en) * 2017-03-22 2019-10-15 Ofinno, Llc Data multiplexing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MX2019011641A (es) * 2017-04-02 2019-12-05 Fg innovation co ltd Metodo de transmision de paquete de datos de canal logico y sistema de comunicacion inalambrica.
EP4274353A3 (en) * 2017-05-04 2023-11-22 ResMed, Inc. Scheduling request in a wireless device
US10524294B2 (en) * 2017-05-04 2019-12-31 Ofinno, Llc Scheduling request transmission
US10485017B2 (en) * 2017-05-30 2019-11-19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schedule request
US10674528B2 (en) * 2017-06-15 2020-06-02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without dynamic scheduling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US10750526B2 (en) * 2017-06-15 2020-08-18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 scheduling request
WO2019033428A1 (zh) * 2017-08-18 2019-02-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上行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和终端
EP3682700B1 (en) * 2017-09-11 2023-08-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ast transmission of scheduling request
US10687248B2 (en) * 2017-09-25 2020-06-16 Ofinno, Llc Packet duplication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CN110881223B (zh) * 2017-09-29 2022-04-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请求的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3473637B (zh) * 2017-09-29 2022-05-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度请求配置方法、发送方法以及对应装置
JP7138170B2 (ja) * 2017-11-14 2022-09-15 アイディーエーシー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無線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補助的なアップリンク送信
CN108401517B (zh) * 2017-12-08 2022-01-1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缓存状态报告传输和装置
US11589257B2 (en) * 2018-04-10 2023-02-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LCP) procedure by a relay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device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9658A (zh) * 2012-04-16 2013-10-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码道调度方法及装置
WO2018133398A1 (zh) * 2017-01-19 2018-07-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终端
CN108811099A (zh) * 2017-05-03 2018-1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资源的调度方法和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Intra-UE Prioritization and Multiplexing for IIoT"",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4 R2-1816364》 *
CATT: ""Multiplexing of UL transmissions of different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2BIS R1- 1803768》 *
ERICSSON: ""On prioritization between overlapping configured and dynamic grants"", 《3GPP TSG_RAN\WG2_RL2 R2-1817178》 *
HUAWEI, HISILICON: "" LCP with Multiple Numerologies"", 《3GPP TSG-RAN WG2 #97 R2-1701203》 *
QUALCOMM INC等: ""New MCS table and LCP restrictions"",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AH NR 1802 R2-1810426》 *
VIVO: ""Discussion on handling UL multiplexing of transmissions with different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2 R1-1801550》 *
VIVO: ""Interaction between MAC and PHY for intra-UE prioritization"",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4 R2-1816942》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50157A (zh) * 2020-07-16 2022-01-18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WO2022027672A1 (zh) * 2020-08-07 2022-02-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311517A (zh) * 2020-10-16 2021-02-02 紫光展锐(重庆)科技有限公司 上行信息发送方法及相关产品
WO2023010418A1 (en) * 2021-08-05 2023-02-09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s for multi-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usch) configured gra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4936B (zh) 2023-04-14
US20220061070A1 (en) 2022-02-24
EP3893570A1 (en) 2021-10-13
KR20210091279A (ko) 2021-07-21
EP3893570A4 (en) 2022-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94936B (zh) 一种传输方法及终端
US1127786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LBT mode and method for LBT mode switching
KR102233105B1 (ko) 상향링크 정보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RU2767971C2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запроса планирования, способ обработки запроса планирования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KR102467048B1 (ko) 히든 노드 문제와 사용자 단말들의 채널 점유를 고려한 상향 링크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11197320B2 (en) Uplink transmission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EP2824972A1 (en) Resource requests in small cell networks
CN106954277B (zh) 一种调度请求处理方法和装置
EP3860026A1 (en)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CN110225547B (zh) 一种调度请求发送、接收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8668374B (zh) 一种调度请求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49977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hannel
EP367558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2150368B1 (ko) 상향링크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관련 장치
KR20220154076A (ko) 히든 노드 문제와 사용자 단말들의 채널 점유를 고려한 상향 링크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EP3706488B1 (en) Uplink data packet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user terminal
US20220174687A1 (en)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WO2020113997A1 (zh) 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08024341B (zh) 一种调度方法、终端及基站
EP3837910B1 (en) Shared resource configuration for bandwidth parts
EP3684130B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3766643A (zh) 波束失败恢复方法、装置及设备
TWI753575B (zh) 波束失敗恢復請求的發送、接收方法、終端及基地台
CN113015256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30361942A1 (en) Uplink data sending method and configura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03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Applicant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