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7595B -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7595B
CN111277595B CN202010064870.0A CN202010064870A CN111277595B CN 111277595 B CN111277595 B CN 111277595B CN 202010064870 A CN202010064870 A CN 202010064870A CN 111277595 B CN111277595 B CN 1112775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server
data
name
do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48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77595A (zh
Inventor
冯云鸽
邓永生
黎永青
李洪钧
方林
裴永东
谭红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CHITONG DIGITAL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CHITONG DIGITA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CHITONG DIGITAL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CHITONG DIGITAL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6487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775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77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7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77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7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15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providing single-sign-on or fed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2Indexing; Data structures therefor; Storage structures
    • G06F16/2282Tablespace storage structures; Management thereof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04Tools and structures for managing or administering access control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2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 G06F21/6218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to a system of files or objects, e.g. local or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or datab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Bioeth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用户数据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步骤包括:在所述服务器端设备上建立用户信息表,所述用户信息表至少包括用户名、所属域信息、用户ID列表和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通过所述用户名、所属域信息、用户ID列表和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实现服务器对多个用户账号以及多台终端设备的访问权限管理。本发明给出了在个人用户拥有多种智能终端设备,以及个人用户拥有多个用户账户的情况下,服务器设备对用户、设备和数据的管理机制,使用户能方便、快捷、安全的访问和使用服务器设备,并能高效的实现数据共享和同步。

Description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用户数据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一台服务器端设备同时服务于多个用户的情形是很常见的。比如,互联网用户采用PC的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例如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此种情况下,服务器一般接受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服务器会分别保存各个账户的用户数据信息。用户为了访问服务器并获得服务器的使用权限,就必须记住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同一个用户采用不同的终端来访问同一个服务端设备获得类似或者相同服务的情形逐渐增多。目前的常用做法是,用户采用同一个账户、不同的终端登录到同一个服务器后,将获得完全相同的服务,在执行数据同步后,所有的终端都会获取相同的用户数据。举例:微信、QQ、知乎、各种流行的音乐播放器、云笔记等APP和对应的服务器就都是如此。
但是,如果用户要求采用不同的终端登录时,能够获取不同的用户数据;而当采用某个终端登录到服务端设备获取某种服务时,对于同一用户账户使用其他终端登录到服务端设备已经产生的用户数据,做到既可以互相隔离,又可以共享访问;进一步地,如果要求不同的用户能组成一个域,在同一个域内,不同用户产生的数据之间也既可以互相隔离,又可以实现数据共享,那么目前的这种机制就无法满足需求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为了克服上述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本发明使得用户可以采用多个终端登录到服务端设备获得相同的服务,而且,不同的终端设备产生的用户数据,在服务端设备中可以分别保存。这样用户使用某个终端登录到服务端设备后,除了可以访问本终端产生的用户数据,也可以访问采用其他终端在服务端设备产生的用户数据。另外,可以针对多个用户创建不同的域,同一个域内的不同用户产生的数据,在用户授权许可之后,可以在域内实现用户数据共享。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步骤包括:
S1,用户ID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服务器;
S2,服务器查找用户ID是否已经预存在用户ID列表中,当用户ID预存在用户ID列表中时,获得用户ID对应的用户名,以用户名完成服务器的登陆,否则返回步骤S1,用户ID列表中存储了多个用户ID账号,每一个用户ID账号均可用于登陆服务器;
S3,服务器查找所述用户终端的信息是否已经预存在所述用户名下的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当所述用户终端的信息已经预存在所述用户名下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时,服务器在预存的所述用户名对应的所属域信息中查找所述用户名所在的域;
S4,服务器在用户终端显示用户名具有使用权限的数据,用户名具有使用权限的数据是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或用户名所属域中其他用户的数据;
S5,用户ID对用户名具有使用权限的数据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查看或下载服务器中其他用户的数据;下载、修改或删除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将用户终端的数据导入用户终端对应的服务器区域;
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包括当前用于登陆服务器的用户终端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以及用户名的其他用户终端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
用户ID列表、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所属域信息存储在服务器的用户信息表中。
作为优选方案,用户名为用户信息表中唯一的用户名,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
作为优选方案,所属域信息用于标识用户名所在的域,每一个用户名属于一个或多个域。
作为优选方案,用户信息表中还包括共享用户列表,共享用户列表中存储有每一个用户名下,每一个域中的其他共享用户,
方法中S5的步骤为:服务器在用户终端显示用户名可以管理的数据,用户名可以管理的数据包括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以及用户名对应的域中其他特定用户的数据;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包括登录服务器所用用户终端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以及其他用户终端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
其他特定用户是指存储在共享用户列表中的其他共享用户,其他共享用户是用户名所在的域对应的共享用户。
作为优选方案,用户ID的账号类型包括个人社交账号、电话号码、邮件账户。
作为优选方案,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存储了终端设备的共享状态、设备序列号、设备类型、生产厂家。
作为优选方案,方法还包括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服务器域创建;用户信息注册;更改、添加或删除用户信息表中的信息。
作为优选方案,用户信息注册的步骤包括:
S11、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在用户名对应的用户ID列表中保存至少一个用户ID;
S12、在用户名对应的所属域信息中选取新注册的用户名所能访问的域,其中,被选取的域已经存在于服务器中;
S13、在用户名下所能访问的域对应的共享用户列表中选取共享用户名,共享用户名被允许查看和复制新注册的用户名下的数据,共享用户名已经存在于用户名所能访问的域中;
S14、将用户终端自身的设备类型和设备序列号存储到用户名对应的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
S15、管理员对新注册用户进行授权;
S16、用户信息表中生成新注册用户对应的用户信息,在服务器中设置新注册用户相应的访问路径和数据存储空间。
作为优选方案,添加用户信息表中的信息包括添加新的用户终端,添加新的用户终端步骤包括:
S21、已注册的用户通过新的用户终端登录服务器;
S22、当服务器在已注册的用户对应的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查找不到新的用户终端时,在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增加新的用户终端的设备名称,以及新的用户终端相应的设备信息;
S23、在服务器中设置新的用户终端相应的访问路径和数据存储空间,更新用户信息表。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服务器和至少一个用户终端,服务器存储了数据以及上述方法涉及的用户信息表,基于用户信息表,实现了用户账号和用户终端对服务器中存储数据的访问权限管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给出了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本发明给出了在个人用户拥有多种智能终端设备,以及个人用户拥有多个用户账户的情况下,服务器设备对用户、设备和数据的管理机制,使用户能方便、快捷、安全的访问和使用服务器设备,并能高效的实现数据共享和同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用户信息表数据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用户信息表相应的数据存储架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基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基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的用户信息注册过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基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的用户信息的修改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发明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基于用户信息表,实现了对多个用户账号、多个用户终端访问服务器的权限管理。
用户信息表建立在服务器上,用于服务器对用户终端和账号进行权限管理,用户信息表数据结构图如图1所示,至少包括用户名、所属域、用户ID列表和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还包括用户类型、用户昵称、用户密码、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共享用户列表和其他信息。
其中,所属域包含域名、域密码(可以设置密码提示问题和答案,对于具备指纹识别能力的服务器,可以保存管理员指纹信息)等。刚出厂的设备可以有一个缺省域名和域密码,域信息可由管理员用户修改、添加和删除。
用户信息包含用户所属的域,用户所述的域至少有一个,当设置了所属的域,默认状态下,域中的其他用户不可以访问本用户名下的数据。在所属域设置完毕之后,还可以通过共享用户列表来设置是否将本用户名下的数据共享给所在域的其他用户,设置的权限包括:不允许共享,共享给域内所有用户,共享给域内指定的用户。当共享用户列表中存储了可以共享的用户名后,域中存储于共享用户列表中的其他用户就可以访问本用户名下的数据。例如,用户名为用户1的用户,所述域为家庭域、工作域和娱乐域,家庭域中还有用户2、用户3和用户4,则用户1与用户2、用户3、 用户4在同一个家庭域中,默认用户2、用户3、 用户4不可以查看和复制用户1中的数据(即是用户1家庭域对应的共享用户列表为空),当用户1家庭域对应的共享用户列表中存储了用户2、用户3、 用户4,则用户2、用户3、 用户4可以查看和复制用户1中的数据;当用户1家庭域对应的共享用户列表中存储了用户2,则用户2可以查看和复制用户1中的数据,用户3和用户4不能查看和复制用户1中的数据。
对于用户名所在的每一个域,都对应着一个共享用户列表,当共享用户列表中包含了所在域的所有用户时,将本用户名下的数据共享给所在域内的所有其他用户;当共享用户列表中包含了所在域的部分用户时,该部分用户可以查看和复制本用户名下的数据,而域内其他用户不能查看和复制本用户名下的数据。当域对应的共享用户列表为空时,不允许共享,所在域内可能只有本用户名一个用户,或者虽然有其他用户,但是域内所有其他用户不能查看和复制本用户名下的数据。用户ID列表是一个子列表,子列表的每项包括账户类型和账号。这样允许一个用户拥有多个ID,使得同一个用户可以使用多种账号登录。账号类型可以是微信账号、手机号码、身份证件号、电子邮件账号等。比如,某个用户可以同时拥有一个微信账号和电子邮件账号。同一种类型的账号,在域内的不同用户之间不得重复。每个用户的ID列表中至少有一个有效账号值。用户ID列表中的所有账号都关联着同一个用户名,这个用户名是唯一的。
用户终端设备列表中保存着访问服务器所采用的用户终端的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序列号(必须有设备序列号,不能缺省),以及设备类型、生产厂家,共享状态表存储着用户终端设备的名称以及是否共享该设备数据的状态参数。共享状态表中相应的共享状态设置为共享的用户终端,其他用户可以访问,如果设置为不能共享,该用户终端存储的数据,只能被本用户名访问,而其他用户名不能访问。
服务端设备对域和用户信息的内容,都保存在服务端设备的“用户信息表”中,当有用户访问和使用该服务器时,服务器端运行的程序将当前的访问用户账号和设备与“用户信息表”中的用户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实现,已注册的每个用户根据所在的域,访问所用的终端设备,在所在域中的共享权限,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和使用。与用户信息表相应的数据存储架构如图2所示。
基于用户信息表,对服务器的用户和数据进行管理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步骤包括:
S1,用户ID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服务器。建立用户终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链接,用户终端上有客户端程序,通常为具备特定功能的APP,通过该APP,实现了用户终端通过已注册的用户ID访问服务器以获得服务,客户端程序可能运行在不同的智能终端设备上,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
S2,服务器查找用户ID是否预存在用户ID列表中,当用户ID预存在用户ID列表中时,获得所述用户ID对应的用户名,当用户ID不存在用户ID列表中时,发出“该用户ID不存在”的提示,返回步骤S1,该用户ID没有访问服务器的权限,更进一步可提示用户进行注册。
S3,服务器查找用户终端的信息是否预存在用户名对应的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找到用户ID对应的用户名以后,同时也就可以获得用户名下的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读取用户终端的设备序列号,在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查找,是否存在该设备序列号。
当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存在该设备序列号时,用户ID可以访问本用户终端之前在服务器存储的数据,用户ID还可以访问本用户名下其他用户终端共享出的数据。
S4,服务器在预存的所述用户名对应的所属域信息中查找所述用户名所在的域以及共享用户,服务器根据域以及共享用户列表将共享用户的数据显示在该用户名下。共享数据文件夹下存储有以域名命名的文件夹,每个域名文件夹下有共享用户子文件夹,共享用户子文件夹中存储着各共享用户允许域内用户查看和复制的数据。根据每个域对应的共享用户列表,域文件夹中,可能没有子文件夹(没有共享用户),可能有部分共享用户的文件夹(部分域内的用户为共享用户),也可能有所有域内用户的文件夹(全部域内用户都未共享用户)。
S4,服务器根据用户名对应的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以及用户名所在的域以及共享用户列表,在访问服务器的用户终端显示用户名下可以访问的数据,可以访问的数据包括本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以及本用户名对应的域中其他用户(域内全部用户或部分用户)的数据;本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包括登录服务器所用用户终端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以及其他用户终端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
S5,用户对显示在用户终端中,用户名下的数据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将用户名下的数据下载到用户终端,用户名下的数据包括本用户终端预存的信息,还包括其他用户终端在服务器中预存的数据;将用户终端的数据导入所述用户终端对应的文件夹中;以及修改或删除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对于其他共享用户的数据,本用户名下只能查看和复制服务器中其他共享用户的数据。
实施例2
除了建立用户信息表,并基于用户信息表对服务器的用户进行管理以外,本方法还包括对用户信息表的管理,也即是对用户进行管理,包括:服务器域的创建和管理、用户信息注册、用户信息和数据管理、用户信息删除。
服务器域的创建和管理具体是指:
域由服务端设备购买者用客户端程序初建。创建域时可以设置域名,密码(还可以输入密码提示问题及其答案,对于具备指纹识别能力的服务器,可以初始化并保存管理员指纹信息。这样,当管理员忘记密码或者更换客户端设备或者程序的时候,可以通过正确回答密码提示问题,对于具备指纹识别能力的服务端设备,可以验证管理员指纹,获得更改域名和密码的权限)。
没有在服务端设备上注册个人信息的用户,可以用客户端注册用户并申请加入指定的域,用户信息注册过程如图4所示,步骤包括:
1、用户使用智能终端上的APP申请注册新用户。
2、用户申请要加入的指定域。
3、用户设置个人账户信息。注册时,用户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创建至少一个账号。创建账号时,可以选择个人社交账号、电话号码、邮件账户作为账号类型。如前述,用户可以创建多个账号。对于新注册的用户,客户端程序自动获取用户正使用的客户端设备的类型和序列号(如手机的IMEI码)提交给服务端设备,后者(服务端)将它添加到该用户的设备列表中去。
4、服务器判断个人信息是否正确及管理员进行授权许可,新用户加入域需要该域管理员的许可(域管理员通过客户端程序进行操作)。当用户注册信息错误或者拒绝授权时,返回到注册初始界面,注册失败,当用户注册信息正确并且给予授权时,设置共享域或指定用户共享信息。用户注册之后,还可以设置是否允许共享用户数据,如果设置为只共享给域内部分用户,则还应该选择共享数据给域内的那些用户;最后,还可以设置是否共享本终端设备产生的用户数据。
5、服务器更新及保存用户信息表,用户注册完成。
用户信息和数据管理包括:
1、已经注册账户的用户,可以使用客户端更改密码、更改账户的数据共享设置、更改其某个设备的数据共享设置。
2、已经注册账户的用户,登录到服务端设备后,如果其当前所使用的终端设备不在该用户的终端设备列表中,则可以自动添加,无需管理员再授权。
3、用户登录之后,除了可以查看和修改本用户当前正使用的终端设备在服务端设备保存的用户数据,还可以查看和修改本用户的其他允许数据共享的其他终端设备在服务端保存的用户数据,以及查看本域内其他用户共享出来的数据(如果该用户设置为,将数据共享给域内所有用户,或者虽然仅共享为域内部分用户,但是本用户账户在其共享列表之内;注意只能查看该用户允许数据共享的终端设备的数据)。
4、已经注册账户的用户,使用了新的终端设备,并且,该终端设备已在服务器设备上的“用户信息表”中添加了该设备的信息;比如,新换的手机、平板等,可以选择从服务器设备上同步,之前属于个人用户下的任何一台终端设备中的数据到本终端设备上,具体方法是登陆已经注册的账户,在用户名下的设备文件夹中,查找旧手机的名称对应的文件夹,将该文件夹中的数据导出到新手机。
用户信息的修改流程如图5所示。用户信息的修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修改,一方面,修改用户信息表中的用户名、密码、增加账号、修改共享信息等,修改完成后服务器检查用户信息,若用户信息错误,则返回重新登录服务器设备,修改失败,若用户信息正确,则服务器更新及保存用户信息表,用户信息更新完成。另一方面用户申请新的终端设备的添加,当用户添加新的终端设备后,服务器检查终端设备信息,若终端设备信息错误,则返回重新登录服务器设备,添加失败;若终端设备信息正确,则服务器更新及保存用户信息表,用户信息更新完成。
用户信息删除包括:
1、已经注册账户的用户,可以使用客户端删除该用户下创建的账户信息(比如,微信账号、电话号码、邮件账号等),但必需至少保留一个现有的账号不能被删除。
2、管理员可以删除任何用户,用户信息一旦被管理员删除后,用户要想再次访问和使用该服务器设备,只能重新进行新用户注册。
所有的用户信息,都存储在服务器设备的“用户信息表”中,无论是任何用户修改了相关的用户信息内容,比如,用户名,密码,账户添加和删除,设备列表添加和删除,共享信息等,服务器设备都将自动更新和保存“用户信息表”。
实施例3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本发明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可以结合一种基于云存储的智能数据同步方法及其系统进行用户管理,具体实施方式为:
云盘系统提供各种方便、快捷并且安全的方式让使用者分享重要的数据文件。通过智能终端APP管理,使用者可以将云盘系统上(固定云盘、移动云盘)的文件分享给其他用户,并且可以自定义使用容量、用户权限来进一步提升安全性,通过设置不同的域管理不同的用户;并且,可以使用不同的终端设备进行数据文件的分享、查看和访问。步骤包括:
1、使用者购买云盘系统相关设备,设备主要指固定云盘、移动云盘,云盘设备中已有一个缺省的域和密码(所有出厂设置均相同)。
2、管理员(一般是家里的年轻人)下载云盘系统相对应的APP到自己的智能手机,利用该APP在云盘上创建家庭域,包括创建域名、设置密码等。
3、云盘使用者(可能是任意家庭其他用户,包括域管理员自身),也下载云盘APP到各自的智能手机,利用APP,申请加入云盘家庭域(设置用户名、账户、密码等),申请之后,经域管理员批准(也是利用APP操作)后加入,此时使用者的智能手机信息被自动添加到云盘的“用户设备列表”中;
4、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者使用APP,将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产生的各种文件,如照片、视频、音乐等,同步到云盘上;如果他(她)愿意,可以选择共享自己的文件给其他用户;
5、使用者也可以在属于自己的任何一台智能终端设备上(手机或平板等),进行属于你的个人数据或你所在的域中,其他用户的数据查看和分享,可以用你之前注册时的任何一个账号进行登录,云盘能分析和记忆你属于那个用户ID。
6、其他用户共享文件,在一个域中,使用者可以共享你的数据文件给其他用户;同样,你也能访问到该域中,其他用户共享出来的数据文件,互相共享数据文件,能实现共同的照片、视频、音乐分享等。
7、如果使用者更换了新的手机,也可以用之前注册的账号登录,来同步你之前存储在云盘上的数据文件;并且,此时使用者的智能手机信息同样会被自动添加到云盘的“用户设备列表”中;
8、使用者(指属于该移动云盘域下的家庭成员或其他用户)可以借肋移动云盘,方便携带的特点,可以把你在户外产生的数据文件,非常及时的备份到移动云盘上,待回到家后,再备份到家庭中的固定云盘上。你也可以,从你的家庭中的固定云盘上同步你需要的数据文件到你的移动云盘上,到户外使用时,可以方便你对数据的查看和访问。
9、云盘支持高清HDMI输出,通过安装授权的第三方应用APP,非常方便的实现,固定云盘与TV的连接,或采用投屏方式,可以与其他用户和朋友一起分享云盘中的视频、照片等。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包括多个用户终端,一个云端服务器和一个移动云盘。
云端服务器中存储了备份的数据和用户信息表,备份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视频、照片、文字类文档、音频数据等,云端服务器根据用户信息表进行账号和访问设备的管理。
本文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案和/或方法可由软件(在硬件上执行)、硬件或其组合来执行。硬件模块可包括例如通用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或做控制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软件模块(在硬件上执行)可用多种软件语言(例如计算机代码)表达,包括C、C++、Java®、Ruby、Visual Basic®、和/或其他面向对象、过程或其他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计算机代码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做代码或做指令、诸如由编译器产生的机器指令、用于产生网页服务的代码以及包含由使用解释器的计算机执行的更高级指令的文件。计算机代码的其他实例包括但不限于控制信号、加密的代码和压缩的代码。
虽然上文已经描述各种实施方案,但应了解,所述实施方案仅以举例的方式而不是以限制性的方式来呈现。虽然如上所述的方法指示某些事件以一定顺序发生,但是某些事件的排序可变化。另外,某些事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在并行过程中同时执行,以及如上所述依序执行。

Claims (10)

1.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S1,用户ID通过用户终端登录服务器;
S2,服务器查找所述用户ID是否已经预存在用户ID列表中,当所述用户ID预存在用户ID列表中时,获得所述用户ID对应的用户名,以所述用户名完成服务器的登陆,否则返回步骤S1,所述用户ID列表中存储了多个用户ID账号,每一个所述用户ID账号均可用于登陆服务器;
S3,服务器查找所述用户终端的信息是否已经预存在所述用户名下的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当所述用户终端的信息已经预存在所述用户名下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时,服务器在预存的所述用户名对应的所属域信息中查找所述用户名所在的域;
S4,所述服务器在所述用户终端显示所述用户名具有使用权限的数据,所述用户名具有使用权限的数据是所述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或所述用户名所属域中其他用户的数据;
S5,所述用户ID对所述用户名具有使用权限的数据进行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查看或下载服务器中所述其他用户的数据;下载、修改或删除所述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将所述用户终端的数据导入所述用户终端对应的服务器区域;
所述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包括当前用于登陆服务器的用户终端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以及所述用户名的其他用户终端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
所述用户ID列表、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所属域信息存储在所述服务器的用户信息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名为所述用户信息表中唯一的用户名,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属域信息用于标识所述用户名所在的域,每一个所述用户名属于一个或多个域。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信息表中还包括共享用户列表,所述共享用户列表中存储有每一个用户名下,每一个域中的其他共享用户,
所述方法中S5的步骤为:所述服务器在所述用户终端显示所述用户名可以管理的数据,所述用户名可以管理的数据包括所述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以及所述用户名对应的域中其他特定用户的数据;所述用户名下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包括登录服务器所用用户终端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以及其他用户终端预先在服务器中存储的数据;
所述其他特定用户是指存储在共享用户列表中的其他共享用户,所述其他共享用户是用户名所在的域对应的共享用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ID的账号类型包括个人社交账号、电话号码、邮件账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存储了终端设备的共享状态、设备序列号、设备类型、生产厂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用户的管理,包括:服务器域创建;用户信息注册;更改、添加或删除所述用户信息表中的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信息注册的步骤包括:
S11、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在用户名对应的用户ID列表中保存至少一个用户ID;
S12、在用户名对应的所属域信息中选取新注册的用户名所能访问的域,其中,被选取的域已经存在于服务器中;
S13、在用户名下所能访问的域对应的共享用户列表中选取共享用户名,所述共享用户名被允许查看和复制新注册的用户名下的数据,所述共享用户名已经存在于所述用户名所能访问的域中;
S14、将用户终端自身的设备类型和设备序列号存储到用户名对应的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
S15、管理员对新注册用户进行授权;
S16、用户信息表中生成新注册用户对应的用户信息,在服务器中设置所述新注册用户相应的访问路径和数据存储空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所述用户信息表中的信息包括添加新的用户终端,添加新的用户终端步骤包括:
S21、已注册的用户通过新的用户终端登录所述服务器;
S22、当服务器在所述已注册的用户对应的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查找不到所述新的用户终端时,在用户终端设备及共享状态表中增加所述新的用户终端的设备名称,以及所述新的用户终端相应的设备信息;
S23、在服务器中设置所述新的用户终端相应的访问路径和数据存储空间,更新用户信息表。
10.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服务器和至少一个用户终端,所述服务器存储了数据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用户信息表,基于所述用户信息表,实现了用户账号和用户终端对服务器中存储数据的访问权限管理。
CN202010064870.0A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 Active CN1112775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4870.0A CN111277595B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4870.0A CN111277595B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7595A CN111277595A (zh) 2020-06-12
CN111277595B true CN111277595B (zh) 2022-02-15

Family

ID=71003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4870.0A Active CN111277595B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775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7248B (zh) * 2020-12-24 2023-06-09 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共享设备管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5268A (zh) * 2014-03-17 2014-07-23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帐号与多目标设备的控制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0336886A (zh) * 2019-07-11 2019-10-15 上海企久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主体、多用户、多终端协同的智慧园区云服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61476B2 (en) * 2014-05-16 2016-06-07 Safe Text Ltd. Messag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150350221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Apple Inc. Shared data within a famil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5268A (zh) * 2014-03-17 2014-07-23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多帐号与多目标设备的控制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0336886A (zh) * 2019-07-11 2019-10-15 上海企久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主体、多用户、多终端协同的智慧园区云服务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空间数据管理与服务共享应用系统建设研究;焦汉科 等;《科技地理信息》;20190321;第17卷(第3期);第66-10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7595A (zh) 2020-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8374912B2 (en) Model training system and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KR102055533B1 (ko) 서비스 처리 방법, 장치 및 서버
TWI412261B (zh) 根據存取權提供服務的方法
JP2022000757A5 (zh)
CN105659558B (zh) 计算机实现的方法、授权服务器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器
US20150339464A1 (en) Restricted accounts on a mobile platform
TWI511064B (zh) 用於公用目錄服務之系統與方法
CN105827683A (zh) 一种数据同步的方法、服务器及电子设备
CN113748684B (zh) 媒体合作伙伴集成系统及方法
CN111541546B (zh) 多平台登陆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介质
WO2017193074A1 (en) Script manager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CN112511653B (zh) 物联网设备的服务权限激活方法、配置方法及注册方法
CN105871794A (zh) 分布式文件系统数据存储的方法、客户端、服务器及系统
CN114726632B (zh) 一种登录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882154B2 (en) Template representation of security resources
WO2018022387A1 (en) Bulk joining of computing devices to an identity service
US2013019815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database applications
CN111277595B (zh) 一种适用于多用户、多终端的用户和数据管理方法
CN113031928B (zh) web系统生成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038388A (zh) 一种多用户操作系统运行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KR20210144327A (ko) 블록체인 방식의 디스크 공유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KR20150065108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주소록 관리 방법
JP2012141883A (ja) サービス提供サーバ、認可情報取得方法及び認可情報取得プログラム
KR20110137720A (ko) 컨텐츠 제공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