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反射滤波器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半导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反射滤波器,一种具有上述无反射滤波器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简称FBAR)作为一种MEMS芯片在通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FBAR滤波器具有尺寸小(μm级)、谐振频率高(GHz)、品质因数高(1000)、功率容量大、滚降效应好等优良特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声表面波(SAW)滤波器和陶瓷滤波器,在无线通信射频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其高灵敏度的优势也能应用到生物、物理、医学等传感领域。
薄膜体声波谐振器用于体声波滤波器中。体声波滤波器具有低插入损耗、高矩形系数、高功率容量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当代无线通讯系统中,是决定射频信号进出通讯系统质量的重要元器件。
图9所示的是某个梯形(Ladder)拓扑结构(常用结构)滤波器的抽象电路图。如图9所示,该滤波器包含1个输入端(Input)、1个输出端(Output)、位于输出和输入端之间有4个串联体声波谐振器Rs1-4,在串联体声波谐振器和地(GND)之间还有3个并联体声波谐振器Rp1-3。
在本发明中,Input表示输入端口,Output表示输出端口。
图10为现有技术中的格形(Lattice)拓扑结构(常用结构)滤波器的抽象电路图。其中Input1和Input2表示输入端口,Output1和Output2表示输出端口,Rp1和Rp2表示并联谐振器,而Rs1与Rs2表示串联谐振器。
图11是图9和图10中的通用滤波器的频率-插入损耗曲线图。
如图11所示,通带内反射系数低,通带外(阻带内)反射系数高,反射强;即输入端的输入电信号若位于通带内,则传输至输出端;若位于阻带内,则全反射至输入端,此时输出端无信号输出。当被反射的信号功率较大,返回至输入端之后,会对之后的电路造成不确定的影响,破坏有源电路的稳定性。另外,级间的反射会造成滤波器响应的恶化、不能通过直接级联增强滤波器的响应、反射式滤波器带外端口终端混频器性能敏感、其阻带中呈现的无功终端影响系统性能等问题使得无反射滤波系统的需求日益提高。
采用传统的体声波谐振器构成的滤波器,对于在某些特定场合下要求全频均为低反射甚至无反射状态,无法实现。近年来,随着体声波谐振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开发并实现具有定制响应的基于体声波谐振器的无反射滤波器,具有极大的社会需求,也是一个业界公认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一种基于体声波谐振器的无反射滤波器,提出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体声波谐振器,包括:
对称的双端口电路,所述电路包括串联谐振器支路和多个并联谐振器支路,每一个串联谐振器支路设置有串联谐振器单元,每一个并联谐振器支路设置有并联谐振器单元,其中:
串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并联模块,且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支路的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串联模块;或
串联谐振器单元包括有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串联模块,且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支路的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并联模块。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还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无反射滤波器。
附图说明
以下描述与附图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本发明所公布的各种实施例中的这些和其他特点、优点,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部件,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由体声波谐振器与电感并联形成的并联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由体声波谐振器与电感串联形成的串联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无反射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图3中的结构的无反射滤波器的传输特性及反射特性曲线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无反射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还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无反射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图6中的结构的无反射滤波器的传输特性及反射特性曲线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无反射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9为现有技术中的梯形拓扑结构滤波器的抽象电路图;
图10为现有技术中的格形拓扑结构滤波器的抽象电路图;
图11为图9和图10中的滤波器的传输特性及反射特性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由体声波谐振器R与电感L并联形成的并联模块的电路结构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由体声波谐振器R与电感L串联形成的串联模块的电路结构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无反射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在图3中,电路结构沿图3中的虚线BB’形成左右对称部分,具有两个端口,分别是输入端口(Input)和输出端口(Output),其中左边结构包括:
1.四个体声波谐振器R101、R102、R103和R104
2.四个电感L101、L102、L103和L104
3.一个电阻r101
其中,谐振器R101和电感L101,以及谐振器R103和电感L103形成在体声波谐振器上并联电感的并联模块;谐振器R102和电感L102,以及谐振器R104 和电感L104形成在体声波谐振器上串联电感的串联模块。
在本发明中,电路结构的左右对称表示不仅是结构对称,也是数值对称,即相对称位置的元器件的值一样。
具体的,电路结构的左侧包括:
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101和电感L101形成的并联模块;
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102和电感L102形成的串联模块;
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104和电感L104形成的串联模块;
电阻器件或电阻r101,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输入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连接到电阻器件r101的一端,电阻器件r101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 (GND);以及
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103和电感L103形成的并联模块,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电阻器件r101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
此外,如图3所示,电阻器件r101的另一端与r201的另一端彼此电连接。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图3中的结构的无反射滤波器的传输特性及反射特性曲线图。
从图4可以看出,单级滤波器的S11(端口反射系数)在全频段的回波损耗可以达到-35dB以下。
另外,从图4可以看出,图3中的电路结构可以实现低通、带通和高通三通特性。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无反射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图5是图3中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器件精简图,在图5中,连接在两个端口之间的两个并联模块合并为一个并联模块,电阻器件或电阻的第二端均连接到一个并联谐振器单元。具体的,图5中的电路结构包括:
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连接在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301和电感L301形成的并联模块;
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第一电阻器件r301,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302和电感L302形成的串联模块,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输入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 r301的一端连接;
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第二电阻器件r302,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304和电感L304形成的串联模块,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输出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与第二电阻器件 r302的一端连接;
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306和电感L306形成的串联模块,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r301的另一端以及第二电阻器件r302的另一端均连接,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
第四并联谐振器单元,第四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303和电感L303形成的并联模块,其一端连接在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另一端接地;和
第五并联谐振器单元,第五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305和电感L305形成的并联模块,其一端连接在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另一端接地。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还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无反射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图6与图3的不同在于,图3与图6中的串联模块与并联模块的位置互换。
在图6中,电路结构沿图6中的虚线BB’形成左右对称部分,具有两个端口,分别是输入端口(Input)和输出端口(Output),其中左边结构包括:
1.四个体声波谐振器R401、R402、R403和R404
2.四个电感L401、L402、L403和L404
3.一个电阻r401
其中,谐振器R401和电感L401,以及谐振器R403和电感L403形成在体声波谐振器上串联电感的串联模块;谐振器R402和电感L402,以及谐振器R404 和电感L404形成在体声波谐振器上并联电感的并联模块。
具体的,电路结构的左侧包括:
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401和电感L401形成的串联模块;
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402和电感L402形成的并联模块;
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404和电感L404形成的并联模块;
电阻器件或电阻r401,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输入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连接到电阻器件r401的一端,电阻器件r401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 (GND);以及
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403和电感L403形成的串联模块,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电阻器件r401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
此外,如图6所示,电阻器件r401的另一端与r501的另一端彼此电连接。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于图7中的结构的无反射滤波器的传输特性及反射特性曲线图。
从图7可以看出,单级滤波器的S11(端口反射系数)在0-6.5GHz频段的回波损耗可以达到-35dB以下。
另外,从图7可以看出,图6中的电路结构可以实现双通带特性。换言之,图6中的滤波器为双通带滤波器。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无反射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图8是图6中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器件精简图,在图8中,两个串联模块合并为一个串联模块,电阻器件或电阻的第二端均连接到一个并联谐振器单元。具体的,图8中的电路结构包括:
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连接在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401和电感L401形成的串联模块;
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第一电阻器件r401,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402和电感L402形成的并联模块,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输入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 r401的一端连接;
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第二电阻器件r501,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502和电感L502形成的并联模块,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输出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与第二电阻器件 r501的一端连接;
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404和电感L404形成的并联模块,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r401的另一端以及第二电阻器件r501的另一端均连接,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
第四并联谐振器单元,第四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403和电感L403形成的串联模块,其一端连接在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另一端接地;和
第五并联谐振器单元,第五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R503和电感L503形成的串联模块,其一端连接在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另一端接地。
虽然没有示出,基于本发明的无反射滤波器也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LC无反射带通滤波器结合使用。相应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滤波器组件,其包括: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LC无反射带通滤波器;以及上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至少一个无反射滤波器(也可以是级联形式的多个无反射滤波器)与LC带通滤波器依次串联连接在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电阻器件的电阻值与端口阻抗相当或相同。例如,端口阻抗是50Ohm,则两个电阻器件的电阻值也为50Ohm。这里的相当表示两者相差不超过10%。
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将多个上述无反射滤波器级联以形成无反射滤波器的级联单元。
基于以上实施例及其附图,本发明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无反射滤波器,包括:
对称的双端口电路,所述电路包括串联谐振器支路和多个并联谐振器支路,每一个串联谐振器支路设置有串联谐振器单元,每一个并联谐振器支路设置有并联谐振器单元,
其中:
串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并联模块,且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支路的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串联模块。
2、根据1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
所述对称的双端口电路的对称两侧中的每一侧的并联谐振器支路包括连接在两个并联谐振器单元之间的电阻器件。
3、根据1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
所述对称的双端口电路的对称两侧中的每一侧的多个并联谐振器支路中的一个并联谐振器支路的并联谐振器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并联模块,所述一个并联谐振器支路一端接地且另一端经由包括串联模块的并联谐振器单元连接到串联谐振器支路。
4、根据1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
所述对称的双端口电路的对称两侧中的每一侧包括:
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为串联连接在双端口之间的两个串联谐振器单元中的一个;
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电阻器件,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对应一侧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连接到电阻器件的一端,电阻器件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以及
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且
所述对称两侧的电阻器件的另一端彼此电连接。
5、根据1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
所述对称的双端口电路包括:
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连接在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之间;
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第一电阻器件,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的一端连接;
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第二电阻器件,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与第二电阻器件的一端连接;
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的另一端以及第二电阻器件的另一端均连接,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
第四并联谐振器单元,其一端连接在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另一端接地;和
第五并联谐振器单元,其一端连接在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另一端接地。
6、一种无反射滤波器,包括:
对称的双端口电路,所述电路包括串联谐振器支路和多个并联谐振器支路,每一个串联谐振器支路设置有串联谐振器单元,每一个并联谐振器支路设置有并联谐振器单元,
其中:
串联谐振器单元包括有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串联模块,且至少两个并联谐振器支路的并联谐振器单元包括由彼此并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并联模块。
7、根据6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
所述对称的双端口电路的对称两侧中的每一侧的并联谐振器支路包括连接在两个并联谐振器单元之间的电阻器件。
8、根据6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
所述对称的双端口电路的对称两侧中的每一侧的多个并联谐振器支路中的一个并联谐振器支路的并联谐振器包括由彼此串联的体声波谐振器和电感形成的串联模块,所述一个并联谐振器支路一端接地且另一端经由包括并联模块的并联谐振器单元连接到串联谐振器支路。
9、根据6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
所述对称的双端口电路的对称两侧中的每一侧包括:
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为串联连接在双端口之间的两个串联谐振器单元中的一个;
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电阻器件,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对应一侧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连接到电阻器件的一端,电阻器件的另一端连接到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以及
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到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所述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且
所述对称两侧的电阻器件的另一端彼此电连接。
10、根据6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
所述对称的双端口电路包括:
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连接在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之间;
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第一电阻器件,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的一端连接;
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和第二电阻器件,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端口与第一串联谐振器单元之间、另一端与第二电阻器件的一端连接;
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的另一端以及第二电阻器件的另一端均连接,第三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接地;
第四并联谐振器单元,其一端连接在第一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一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另一端接地;和
第五并联谐振器单元,其一端连接在第二并联谐振器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器件的一端之间、另一端接地。
11、根据2-5和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
所述电阻器件的电阻值与端口阻抗相同或相当。
1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根据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前端、滤波放大模块等中间产品,以及手机、WIFI、无人机等终端产品。
13、根据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电子设备包括由彼此级联的多个所述无反射滤波器组成的级联单元。
14、根据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滤波器组件,所述滤波器组件包括: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LC无反射带通滤波器;以及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反射滤波器,其中:至少一个无反射滤波器与LC无反射带通滤波器依次串联连接在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
15、根据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由彼此级联的多个所述无反射滤波器组成的级联单元,且所述级联单元与LC无反射带通滤波器依次串联连接在输入端口与输出端口之间。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