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6507B - 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6507B
CN111246507B CN201811424934.2A CN201811424934A CN111246507B CN 111246507 B CN111246507 B CN 111246507B CN 201811424934 A CN201811424934 A CN 201811424934A CN 111246507 B CN111246507 B CN 1112465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array probe
tested
array
pro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2493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46507A (zh
Inventor
张翔
潘冲
任雨鑫
吴翔
徐菲
魏贵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ICT
Priority to CN20181142493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465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46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65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46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65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6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simulated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0082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 H04B17/0087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or channel si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91Modelling the propagation channel
    • H04B17/3912Simulation models, e.g. distribution of spectral power density or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for a given geographic reg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nd Detecting Electric Faul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暗室中悬挂有阵列探头,且为该阵列探头设置一个加权装置,被测基站被置于暗室中与阵列探头正对的位置;加权装置接收到信号发射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时,将该下行信号划分为与阵列探头的探头个数相同路数下行信号,针对划分后的每一路下行信号确定对应阵列探头的权值,并加权到划分后的对应下行信号上,发送给对应的探头;阵列探头通过每个探头将对应加权后的信号发射;被测基站通过空口接收阵列探头发射的信号,并通过射频测试仪表统计被测基站下行测试指标。该方法在测试成本低的情况下,提高了近场射频测试的精确性以及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无线网络流量呈爆炸性增长。新一代5G(第五代)移动技术需要在有限的频段内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以提升小区容量和用户体验速率。3GPP(第三代伙伴计划)讨论并引入了Massive(大规模)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6GHz以下频段基站通过采用64阵子、128或192天线的配置,同时并行传输高达16流的独立数据,相比传统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不增加系统带宽的情况下,基站的峰值速率提升8倍。而5G引入的毫米波无线通信设备,通过采用更高频段、更大带宽与Massive MIMO技术,可实现峰值速率的进一步抬升。
传统无线基站的OTA(空中接口)测试多采用无源方式,通过远场直接测试、或近场测试后数学变换的方式,得到被测件的方向图、前后比等指标。由于5G设备射频单元与天线的连接更紧密,特别是毫米波设备无法单独拆分天线器件,所以传统无源测试方式无法直接用于5G基站。
由于上述原因,Massive MIMO的射频测试采用OTA方式已逐渐成为共识。测试指标包括传统天线OTA指标,如:测试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增益、方向性、波瓣宽度、前后比等,还包括传统采用传导手段测试的射频指标,如EVM、ACLR、OBUE等。3GPP规定的5G基站设备测试可采用3种测试场地方案:
(1)远场:被测基站设备与测试探头的测试距离超过2D2/λ,其中D为被测基站天线的口面尺寸,λ为被测基站的波长。通过较长的测试距离,使得测试探头在被测基站附近形成准平面波效果。由于低频5G基站体积巨大,以3.5GHz频段的5G基站为例,通过2D2/λ计算的远场暗室长度将超过70米,测试成本将及其昂贵。
(2)紧缩场:为了减少暗室尺寸,紧缩场引入了抛物面形状的反射面,通过反射面的反射实现平面波效果。以测试3.5GHz频段的5G基站为例,紧缩场长度约为12米。并且要求恒温恒湿。随相比远场成本大幅下降,但仍价格昂贵,维护要求高。
(3)近场:被测基站和测试探头距离进一步拉近,测试探头测量出近场非平面波结果,通过数学方法进行平面波拟合。因此,近场方案严格依赖于近远场变换算法,3GPP并没有规定此算法,并且业界尚未提供5G近场射频测试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在测试成本低的情况下,提高了近场射频测试的精确性以及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
暗室中悬挂有阵列探头,且为该阵列探头设置一个加权装置,被测基站被置于暗室中与阵列探头正对的位置;
加权装置接收到信号发射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时,将该下行信号划分为与阵列探头的探头个数L相同路数下行信号,针对划分后的每一路下行信号确定对应阵列探头的权值,并加权到划分后的对应下行信号上,发送给对应的探头;
阵列探头通过每个探头将对应加权后的信号发射;
被测基站通过空口接收阵列探头发射的信号,并通过射频测试仪表统计被测基站下行测试指标。
由上面的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中被测基站被置于暗室中与阵列探头针对的位置,且每个阵列探头对应一个加权装置用于对信号进行加权,在不改变基站和阵列探头的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多个来波方向被测基站的指标的测试。该方案在测试成本低的情况下,提高了近场射频测试的精确性以及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射频测试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基站下行指标的近场射频测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基站上行指标的近场射频测试流程示意图;
图4为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获得的被测基站天线面不同位置的功率误差示意图;
图5为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获得的被测基站天线面不同位置的相位误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应用于5G系统中,被测基站被置于暗室中与阵列探头针对的位置,且每个阵列探头对应一个加权装置用于对信号进行加权,在不改变基站和阵列探头的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多个来波方向被测基站的指标的测试。该方案在测试成本低的情况下,提高了近场射频测试的精确性以及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射频测试所基于的5G系统包括:暗室、阵列探头、被测基站、加权装置和信号收发测试仪。
这里的暗室可以为圆柱状暗室或矩形暗室,但不限于圆柱状暗室或矩形暗室,暗室的壁内侧粘贴吸波材料。
暗室内可以挂接一个或多个阵列探头,用于对一个或多个被测基站进行指标测试,挂接多个阵列探头时,各阵列探头之间的距离使各阵列探头之间不进行影响为准。
阵列探头可以为单极化天线,也可以为双极化天线,若采用单极化天线,且针对被测基站进行射频相关指标测试时,将被测基站的长边平行于y轴进行测试,并将被测基站的宽边平行于y分别进行测试;
或,使用两组方向垂直的阵列探头分别测试。
在测试前暗室中悬挂有阵列探头,且为该阵列探头设置一个加权装置,被测基站被置于暗室中与阵列探头正对的位置即可。
上述5G系统还可以包括:测试轨道;
被测基站通过测试轨道被传送至暗室中与阵列探头正对的位置,其中,测试轨道与阵列探头平行。
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射频测试系统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垂直水平面的方向为y轴,水平面由x轴和z轴组成为例,实际测试中不限于图1中所示基站与阵列探头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是在x轴方向上正对。
被测基站与阵列探头的相位中心距离为d,d>10·λ,其中,λ为被测系统的波长;天线阵列的相位中心为天线阵列的物理中心;被测基站的相位中心为被测基站的物理中心。
如图1中假设被测基站的相位中心坐标为(0,0,0),则阵列探头的相位中心作为为(0,d,0)。
加权装置可以为调相网络设备,也可以为固定幅度相位夹具,其一侧通过L个端口与阵列探头的探头一一对应,其中,L为阵列探头的个数。
加权装置的另一侧通过一个端口与信号收发测试仪采用导线相连。
这里的信号收发测试仪可以为射频测试仪表,也可以为矢量网络分析仪,还可以是信号源的信号发射装置和频谱分析仪的组合,用于收发;上述给出集中可实现信号收发和测试的仪表,但并不限于上述所给出的各种仪表。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实现近场射频测试的过程。
远场建模:
假设阵列探头沿z轴方向有M行探头(单极化或双极化),相两个探头的间距为Δz;沿x轴方向有N列探头,相两个探头的间距为Δx。假设被测基站沿z轴方向有P行均匀采样点,相两个采样点的间距为Δz';沿x轴方向有Q列均匀采样点,相两个采样点的间距为Δx'。设被测基站xy平面入射角度为
Figure BDA0001881373960000055
(定义为x轴正方向朝y轴正方向沿逆时针旋转至入射角方向),被测基站xz平面入射角度为θ(定义为z轴正方向朝xy平面顺时针旋转至入射角方向)。
本申请实施例中加权装置中预先存储每路信号对应的权值,无论上行测试还是下行测试,确定权值的方法相同,可以通过下述方法确定,并存储到加权装置中使用:
确定的权值W为:
Figure BDA0001881373960000051
其中,
Figure BDA0001881373960000052
Δμp·q,m·n为阵列探头中第m行,第n列的探头到采样点(p,q)的距离;
Figure BDA0001881373960000053
其中,
Figure BDA0001881373960000054
为被测基站xy平面入射角度,θ为被测基站xz平面入射角度;Δz'为z轴方向相邻两个采样点的间距;Δx'为沿x轴方向相邻两个采样点的间距;
[ ]-1表示矩阵求逆;wm·n表示针对第m行,第n列的探头所确定的权值;Δγp·q,m·n表示第m行,第n列的探头到采样点(p,q)的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差;Δφp,q为采样点(p,q)相比采样点(1,1)的远场相位差;1≤m≤M,1≤n≤N,1≤p≤P,1≤q≤Q;P为沿z轴方向的采样点的个数,Q为沿x轴方向的采样点的个数,M为阵列探头的行数,N为阵列探头的列数。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基站下行指标的近场射频测试流程示意图。具体步骤为:
步骤201,加权装置接收到信号发射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时,将该下行信号划分为与阵列探头的探头个数相同路数下行信号,针对划分后的每一路下行信号确定对应阵列探头的权值,并加权到划分后的对应下行信号上,发送给对应的探头。
步骤202,阵列探头通过每个探头接收加权装置发送的信号并发送给被测基站。
步骤203,被测基站通过空口接收阵列探头发射的信号。
步骤204,射频测试仪表根据被测基站接收到的信号统计被测基站下行测试指标。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基站上行指标的近场射频测试流程示意图。具体步骤为:
步骤301,被测基站发送上行信号。
步骤302,阵列探头接收到被测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时,将接收到的上行信号送入加权装置。
步骤303,加权装置针对接收到的阵列探头中每个探头发送的上行信号确定对应的权值,并加权到对应的上行信号;将加权后的各上行信号合路为一路上行信号,发送给射频测试仪表。
步骤304,射频测试仪表根据接收到的上行信号统计被测基站上行测试指标。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权值,或在暗室中增加阵列探头来进行不同发射或接收角度的测试。
如果通过调整权值,可以在不改变阵列探头和被测基站相对位置的前提下,完成多个角度的远场模拟。
如果在暗室中增加阵列探头进行不同发射和接收角度的测试,可以同时针对一个相同的被测基站同时测量,也可以针对不同的被测基站同时进行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的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完成被测基站的无源和有源天线指标,如天线放线图、基站灵敏度、前后比等;射频指标,如误差向量幅度、相邻频道泄露比等。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与现有实现效果的比较。
阵列探头平行于测试轨道和被测基站,位于暗室的顶端,设其相位中心坐标为(0,15λ,0),假设阵列探头沿z轴方向有8行探头(单极化或双极化),相邻两个探头的间距为0.5λ;沿x轴方向有8列探头,相邻两个探头的间距为0.5λ。设被测基站xy平面入射角度为0°,被测基站xz平面入射角度为90°。采用本申请提供的近场射频测试方法生成w矩阵,w矩阵参数转化为幅度(dB)及相位(度)分别参见表1和表2所示内容。
-25.6648 -14.7788 -10.6514 -9.53065 -9.99895 -10.2215 -13.6968 -24.8679
-16.2362 -8.04153 -4.20575 0 -0.69879 -2.48188 -4.74862 -14.5024
-15.8844 -15.4209 -5.16962 -1.11623 -4.88728 -8.24426 -6.59845 -13.1306
-21.6839 -10.9833 -6.62819 -6.57925 -1.87527 -5.45012 -20.1619 -20.3889
-17.459 -14.1988 -5.63607 -2.12891 -5.49059 -6.10904 -14.4242 -22.8592
-12.5901 -6.57795 -7.92867 -4.31083 -1.29836 -5.13635 -14.2653 -15.0618
-14.2714 -4.71184 -2.52158 -0.65622 -0.08552 -4.25172 -7.70111 -15.8068
-24.7252 -13.6645 -10.2655 -10.0141 -9.57474 -10.6716 -14.6617 -25.4401
表1
Figure BDA0001881373960000071
Figure BDA0001881373960000081
表2
表1所示内容为W矩阵幅度对应的内容;表2所示内容为W矩阵相位所对应内容。
在加权装置中置入w矩阵数据后,在被测基站的天线面处,功率相位相比远场的误差参见图4,图4为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获得的被测基站天线面不同位置的功率误差示意图。
参见图5,图5为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获得的被测基站天线面不同位置的相位误差示意图。
从图4和图5两张仿真图可以看出,在距离被测基站15λ(约1.3米)处,采用48个探头阵列,即可实现模拟远场效果,相比真实远场,功率最大误差小于0.1dB,幅度最大误差小于0.1°。
综上所述,本申请通过被测基站被置于暗室中与阵列探头针对的位置,且每个阵列探头对应一个加权装置用于对信号进行加权,在不改变基站和阵列探头的位置的情况下,进行多个来波方向被测基站的指标的测试。该方案测试精确,测试结果与远场和紧缩场可比拟。可同时支持天线指标测试和射频指标测试。测试系统成本低,对测试场地的尺寸要求小;且测试效率高,在不改变阵列探头和被测基站相对位置的前提下,可完成多个角度的远场模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暗室中悬挂有阵列探头,且为该阵列探头设置一个加权装置,被测基站被置于暗室中与阵列探头正对的位置;
加权装置接收到信号发射设备发送的下行信号时,将该下行信号划分为与阵列探头的探头个数相同路数下行信号,针对划分后的每一路下行信号确定对应阵列探头的权值,并加权到划分后的对应下行信号上,发送给对应的探头;
阵列探头通过每个探头将对应加权后的信号发射;
被测基站通过空口接收阵列探头发射的信号,并通过射频测试仪表统计被测基站下行测试指标;
其中,确定的权值W为:
Figure FDA0003838001980000011
其中,[]-1表示矩阵求逆;wm·n表示针对第m行,第n列的探头所确定的权值;Δγp·q,m·n表示第m行,第n列的探头到采样点(p,q)的幅度和相位的矢量差;Δφp,q为采样点(p,q)相比采样点(1,1)的远场相位差;1≤m≤M,1≤n≤N,1≤p≤P,1≤q≤Q;P为沿z轴方向的采样点的个数,Q为沿x轴方向的采样点的个数,M为阵列探头的行数,N为阵列探头的列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被测基站发送上行信号;
阵列探头接收到被测基站发送的上行信号时,将接收到的上行信号送入加权装置;
加权装置针对接收到的阵列探头中每个探头发送的上行信号确定对应的权值,并加权到对应的上行信号;将加权后的各上行信号合路为一路上行信号,发送给射频测试仪表;
射频测试仪表根据接收到的上行信号进行上行测试指标统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Figure FDA0003838001980000021
其中,Δμp·q,m·n为阵列探头中第m行,第n列的探头到采样点(p,q)的距离;
Figure FDA0003838001980000022
其中,
Figure FDA0003838001980000023
为被测基站xy平面入射角度,θ为被测基站xz平面入射角度;Δz'为z轴方向相邻两个采样点的间距;Δx'为沿x轴方向相邻两个采样点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阵列探头使用单极化天线,且针对被测基站进行射频相关指标测试时,将被测基站的长边平行于y轴进行测试或被测基站的宽边平行于y分别进行测试;
或,使用两组方向垂直的阵列探头分别测试。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测基站通过测试轨道被传送至暗室中与阵列探头正对的位置,其中,测试轨道与阵列探头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暗室为圆柱状暗室或矩形暗室,壁内侧粘贴吸波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被测基站与阵列探头的相位中心距离为d,d>10·λ,其中λ为被测系统的波长;其中,天线阵列的相位中心为天线阵列的物理中心;被测基站的相位中心为被测基站的物理中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加权装置为调相网络设备,或固定幅度相位夹具,其一侧通过L个端口与阵列探头的探头一一对应,其中,L为阵列探头的探头个数。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调整权值,或在暗室中增加阵列探头来进行不同发射或接收角度的测试。
CN201811424934.2A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 Active CN1112465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24934.2A CN111246507B (zh)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24934.2A CN111246507B (zh)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6507A CN111246507A (zh) 2020-06-05
CN111246507B true CN111246507B (zh) 2022-11-11

Family

ID=70873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24934.2A Active CN111246507B (zh) 2018-11-27 2018-11-27 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465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514429B (zh) * 2021-06-22 2024-05-24 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 天线性能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0298A (zh) * 2012-07-27 2012-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天线系统射频指标及无线指标的测试方法与装置
CN102854401A (zh) * 2012-09-11 2013-01-0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阵列天线方向图时域测量方法
CN102857310A (zh) * 2012-07-27 2013-0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天线系统无线指标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6788791A (zh) * 2016-10-31 2017-05-31 北京中科国技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暗室多波面控制器测试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08347268A (zh) * 2017-01-23 2018-07-31 是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执行多输入多输出(mimo)空中下载测试的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0298A (zh) * 2012-07-27 2012-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天线系统射频指标及无线指标的测试方法与装置
CN102857310A (zh) * 2012-07-27 2013-0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源天线系统无线指标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2854401A (zh) * 2012-09-11 2013-01-02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阵列天线方向图时域测量方法
CN106788791A (zh) * 2016-10-31 2017-05-31 北京中科国技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暗室多波面控制器测试系统、方法及装置
CN108347268A (zh) * 2017-01-23 2018-07-31 是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执行多输入多输出(mimo)空中下载测试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6507A (zh) 2020-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6264B (zh) 对大规模多入多出无线系统执行空中测试的系统和方法
US2021025010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tes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o vehicles
US1068431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sting analog beamforming device
Fan et al. A step toward 5G in 2020: Low-cost OT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assive MIMO base stations
US1057436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alibrating out the radiation channel matrix in a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over-the-air (OTA) radiated test system
US10033473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erforming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over-the-air testing
CN109889239B (zh) 一种用于mimo ota测试的双暗室结构及测试方法
US1093558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eam dynamics and multi-user performance of base station
CN101299858B (zh) 信号处理装置、方法和采用该装置的智能天线测试系统
CN113225147A (zh) 一种阵列天线总辐射功率的测量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133386A (zh) 一种天线测试方法和设备
CN106788791B (zh) 暗室多波面控制器测试系统、方法及装置
Shen et al. OTA measurement for IoT wireless devi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KR20210093346A (ko) 무선 단말의 무선 성능을 테스트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Qi et al. An efficient TIS measurement technique based on RSSI for wireless mobile stations
Gao et al. A virtual over-the-air method for 5G massive MIMO base station testing with flexible virtual probes
CN111246507B (zh) 一种近场射频测试方法
Kildal et al. Verification of the Random Line-of-Sight Measurement Setup at 1.5-3 GHz Including MIMO Throughput Measurements of a Complete Vehicle
CN109839543B (zh) 一种天线的幅相一致性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Okano et al. Impact of number of probe antennas for MIMO OTA spatial channel emulator
JP5667742B2 (ja) アンテナ測定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206294185U (zh) 支持siso和mimo‑ota的配置水平环的暗室
WO2024045649A1 (zh) 一种有源阵列天线方向图的近场空口快速测量系统及方法
CN111413553A (zh) 一种天线测试系统及测试方法
WO2023016571A1 (zh) 射频指标测量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