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5217A - 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 Google Patents

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5217A
CN111245217A CN202010128716.5A CN202010128716A CN111245217A CN 111245217 A CN111245217 A CN 111245217A CN 202010128716 A CN202010128716 A CN 202010128716A CN 111245217 A CN111245217 A CN 1112452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switching signal
period
energy storag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87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玉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2871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452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45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52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1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ripples from dc input o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其中,所述电压变换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升压电路,用于在每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直流电压和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所述第二升压电路,用于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接收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所述第一升压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和所述直流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关信号,将接收的直流电压和存储的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以驱动负载工作。

Description

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涉及但不限于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背景技术
Boost升压电路是一种常见的开关直流升压电路,它通过开关管的导通和断开来控制电感储存和释放能量,从而使输出电压比输入电压高。目前,手机主板、显示面板中的驱动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等普遍使用大量的电源(Power)生成电路,也即电压变换电路,这些电路均采用了简单的Boost升压电路来实现。
然而,这些采用简单的Boost升压电路来实现的电压变换电路,却存在输入电流纹波较大和开关损耗较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升压电路,用于在每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直流电压和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所述第二升压电路,用于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接收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所述第一升压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和所述直流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关信号,将接收的所述直流电压和存储的所述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以驱动负载工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压变换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控制第一升压电路,在每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直流电压和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控制第二升压电路,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接收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其中,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与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并联;控制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和所述直流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关信号,将接收的所述直流电压和存储的所述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以驱动负载工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任一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第二升压电路用于存储直流电压,因此,在第二时段内第二升压电路的电流是逐渐增加的;而第一升压电路在第二时段用于将接收的直流电压和存储的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输出给负载,以驱动负载工作,因此,在第二时段内第一升压电路的电流是逐渐减小的;如此,使得电压变换电路上的整体电流在第二时段内的变化范围缩小,从而能够减小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电流纹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又一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再一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压变换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终端的一种硬件实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需要指出,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或不同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压变换电路,该电路主要应用于终端的主板、显示面板的驱动IC中,其中,所述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机器人、无人机等包括电压变换电路的电子设备。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压变换电路10包括:并联的第一升压电路11和第二升压电路12;其中,
第一升压电路11,用于在每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直流电压(Vin)和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一开关信号存储直流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二升压电路12在所述周期的第一时段,接收第一开关信号还是第二开关信号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升压电路12,可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接收直流电压和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一开关信号存储直流电压;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升压电路12,还可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接收直流电压和第二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二开关信号存储直流电压。
第二升压电路12,用于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接收直流电压和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一开关信号存储直流电压。
可以理解地,升压电路,它是通过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来控制电感存储和释放能量的。因此,升压电路具备以下特点,即,在存储电压的过程中,也就是充电过程中,电路的电流是逐渐增加的;在将存储的电压和接收的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的过程中,也就是放电的过程中,电路的电流是逐渐减小的。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时段和第二时段在所述周期中的时序不做限定,第一时段可以在第二时段之前,也可以在第二时段之后。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在每一时段内可以持续接收直流电压和开关信号。
第一升压电路11,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和直流电压,并根据第二开关信号,将接收的直流电压和存储的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以驱动负载13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开关信号与第二开关信号的值相反。例如,第一开关信号为高电平,第二开关信号为低电平;反之,在第一开关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二开关信号为高电平。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第二升压电路用于存储直流电压,因此,在第二时段内第二升压电路的电流是逐渐增加的;而第一升压电路在第二时段用于将接收的直流电压和存储的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输出给负载,以驱动负载工作,因此,在第二时段内第一升压电路的电流是逐渐减小的;如此,使得电压变换电路上的整体电流在第二时段内的变化范围缩小,从而能够减小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电流纹波。
可以理解地,输入电流纹波为直流稳定量上的交流分量,该值为电路的最大电流与最小电流的差值。因此,对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压变换电路而言,在第二时段内整体电流的变化范围越小,输入的电流纹波就越小。
并且,由于电压变换电路包括两个并联的升压电路,总电流为两个升压电路的电流之和,因此能够支持更大电流的输入。这样,输入电流越大,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出功率就越大,从而使得电压变换电路能够支持更多或者更大的负载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升压电路,还可以用于在所述周期的下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根据第一开关信号,产生所述驱动电压,以驱动负载工作;如此,能够确保负载在第一时段时也可以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第一个周期的第一时段外,在每一其他周期的第一时段内,第一升压电路均能够根据第一开关信号产生所述驱动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再提供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电压变换电路20包括:并联的第一升压电路21和第二升压电路22;第一升压电路21,包括第一储能模块211、第一开关212和第一二极管213;其中,
第一储能模块211,用于在每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直流电压Vin。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储能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储能元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储能模块可以包括一电感元件和/或一电容元件。
第一开关212,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接收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一开关信号,导通第一储能模块211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一电性连接,以使第一储能模块211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开关的类型不做限定。第一开关可以是三极管或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Transistor,MOSFET)等开关管。在实现时,如图2B所示,电压变换电路20还可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23,该模块与第一开关212的一端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输出第一开关信号,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输出第二开关信号。在实现时,第一控制模块可以采用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方式,来控制第一开关的导通与关闭。
第一二极管213,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性连接被导通的状态下,截止所述直流电压回流至第一储能模块211的第二端,从而避免第一储能模块211中存储的电压被抵消;
第二升压电路22,包括第三储能模块221和第二开关222;其中,
第三储能模块221,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
同样地,第三储能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储能元件。例如,第三储能模块包括一电感元件和/或一电容元件。
第二开关222,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接收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一开关信号,导通第三储能模块221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二电性连接,以使第三储能模块221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第二开关的型号通常与第一开关相同。如图2B所示,电压变换电路20还包括第二控制模块24,与第二开关222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输出第一开关信号或者第二开关信号,所述第二时段内输出第一开关信号。类似地,第二控制模块也可以采用PWM控制方式,来控制第二开关的导通与关闭。但是这样,需要保证在每一周期的第二时段输出的开关信号均为第一开关信号,既保证第二开关在每一周期的第二时段均是导通的,这样才能够确保在第二时段内,第二升压电路的电流是逐渐增加的,而此时由于第一升压电路的电流是逐渐减小的,因此能够降低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入电流纹波。或者,第二控制模块还可以采用其他控制方式,控制第二开关在整个周期始终处于闭合状态,这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关可以通过一根导线代替。
第一储能模块211,还用于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第一开关212,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二开关信号,断开第一储能模块211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一电性连接,以使第一二极管213导通;第一二极管213,用于在导通时,将接收的直流电压和第一储能模块211释放的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并输出给负载23,以驱动负载23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电压变换电路可以应用于终端的主板或者显示面板的驱动IC中。在显示面板中,负载23可以是像素电路。
第三储能模块221和第二开关222在所述第二时段内的工作状态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的工作状态相同,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压变换电路,不仅能够减小输入电流纹波,还能够节约电路功耗。这是因为,Boost升压电路的损耗主要在于当开关管导通时,消耗在导通电阻上的功耗,即,P=I2R。假设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压变换电路与Boost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相同,均为I;那么,对于包括并联的两路升压电路的电压变换电路而言,每一路升压电路的电流为原来的1/2,消耗的总功耗为P=2*(1/2)2I2R=1/2I2R,可见电路功耗相比于单个Boost升压电路而言,降低了一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电压变换电路20的第二升压电路22还包括第二二极管223,用于在所述第二电性连接被导通的状态下,截止所述直流电压回流至第三储能模块221的第二端;如此,能够防止直流电压反向输入至第三储能模块221中,从而避免抵消第三储能模块221中存储的电压,进而避免因第二升压电路的电流降低,而导致的输入电流纹波增加。
本申请实施例再提供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再一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电压变换电路30包括:第一升压电路31和第二升压电路32;第一升压电路31,包括第一储能模块311、第一开关312和第一二极管313;其中,
第一储能模块311,用于在每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直流电压Vin;第一开关312,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接收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一开关信号,导通第一储能模块311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一电性连接,以使第一储能模块311存储所述直流电压;第一二极管313,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性连接被导通的状态下,截止所述直流电压回流至第一储能模块311的第二端;
第二升压电路32,包括第三储能模块321和第二开关322;其中,第三储能模块321,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第二开关322,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接收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一开关信号,导通第三储能模块321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二电性连接,以使第三储能模块321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第一储能模块311,还用于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第一开关312,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二开关信号,断开第一储能模块311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一电性连接,以使第一升压电路31通过导通的第一二极管313,将接收的直流电压和第一储能模块311释放的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并输出给负载33,以驱动负载33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开关的型号通常与第一开关相同。如图3所示,电压变换电路30还包括第一控制模块34和第二控制模块35;其中,第一控制模块34与第一开关312连接,第二控制模块35与第二开关322连接;第一控制模块34用于在第一时段输出第一开关信号,在第二时段输出第二开关信号。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输出第一开关信号或者第二开关信号,在第二时段内输出第一开关信号。
第二升压电路32,此时在第二时段的工作状态,即为接收第一开关信号时的工作状态,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第一升压电路31还包括第二储能模块314,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性连接被断开的状态下,存储所述直流电压和第一储能模块311释放的直流电压。
第二储能模块至少包括一个储能元件,例如,第二储能模块包括一电容元件。
基于此,第一储能模块311,还用于在所述周期的下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
第一开关312,还用于在所述周期的下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第一开关信号,导通第一储能模块311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一电性连接,以使第一储能模块311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第一二极管313,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性连接被导通的状态下,截止所述直流电压回流至第一储能模块311的第二端,以使第一升压电路31通过第二储能模块314产生所述驱动电压,以驱动负载33工作。
可以理解地,在第一时段内,第二储能模块输出的驱动电压与第一储能模块在第二时段内输出的驱动电压是相等的。如此,能够确保负载持续且稳定地工作。
下面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在一个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的示例性应用。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电压变换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电压变换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电容C1、第一二极管D1、第一开关管Q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二电感L2、第二开关管Q2、第二二极管D2、第一控制模块401和第二控制模块402;其中,L2、C3、Q2和D2均为第二升压电路中的元件;L1、C1、D1、Q1和C2均为第一升压电路中的元件。
L1的第一端和C1的第一端均与电源正极连接,用于接收直流电压Vin,C1的第二端接地,L1的第二端与D1的正极和Q1的第一端连接;Q1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模块401连接,用于接收第一控制模块401输出的PWM1信号,Q1的第三端接地;D1的负极与C2的第一端和负载403的第一端连接;C2的第二端和负载403的第二端均接地;
L2的第一端和C3的第一端均与电源正极连接,用于接收直流电压Vin,C3的第二端接地;L2的第二端与Q2的第一端和D2的正极连接,Q2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模块402连接,用于接收第二控制模块402输出的PWM2信号,Q2的第三端和D2的负极接地。
需要说明的是,Q1为第一开关的一种示例,Q2为第二开关的一种示例。L1和C1为第一储能模块中的元件,C2为第二储能模块中的元件,C3和L2为第三储能模块中的元件。
电压变换电路至少具有两种工作状态;其中,工作状态1为:当Q1和Q2都是接收的高电平信号时,直流电源经过电感L1、L2与地相连,输出电容C2通过输出电阻放电;工作状态2,当Q1和Q2两个开关管中一个接收的为高电平信号,另一个接收的为低电平信号时,接收高电平信号的开关管通过电感、开关管与地相连,另一个接收低电平信号的开关管,与之连接电感的感生电压使此时的电压方向反向,使正向的二极管导通,然后与输出电容和输出电阻相连接。这种电路结构能够减小输入电流纹波,降低开关损耗,从而提高电压变换电路的变换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能够提高电压变换电路的变换效率,是因为变换效率等于该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而该电压变换电路的损耗降低,输出功率就会增大,从而使得该电压变换电路的变换效率增加。
并且,由于电压变换电路包括两个并联的升压电路,该电压变换电路的总电流为两个升压电路的电流之和,因此该电压变换电路能够支持更大电流的输入。这样输入电流越大,该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出功率就越大,从而能够支持更多或者更大的负载工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交错Boost式的电压变换电路,该电路采用两个工作在断续导通模式(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DCM)下的升压电路交错并联运行,从而能够减小输入电流纹波,降低开关损耗,进而提高电压变换电路的变换效率。开关损耗的降低,一方面,能够降低包括上述电压变换电路的驱动IC的功耗,从而满足客户对于更低功耗的液晶显示器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包含上述电压变换电路的手机主板的功耗。
基于前述的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压变换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具有电压变换电路的终端,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电压变换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501至步骤503:
步骤501,控制电压变换电路的第一升压电路,在每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直流电压和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步骤501,控制电压变换电路的第二升压电路,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接收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其中,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与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并联;
步骤503,控制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和所述直流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关信号,将接收的所述直流电压和存储的所述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以驱动负载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和所述直流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关信号,将接收的直流电压和存储的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包括:控制第一升压电路中的第一储能模块,在所述第二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控制第一升压电路中的第一开关,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所述第二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关信号,断开所述第一储能模块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一电性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二极管导通;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在导通时,将接收的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储能模块释放的直流电压变换为所述驱动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在所述周期的下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产生所述驱动电压,以驱动所述负载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升压电路中的第二储能模块,在所述第一电性连接被断开的状态下,存储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储能模块释放的直流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储能模块,在所述周期的下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在所述周期的下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导通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储能模块存储所述直流电压;控制所述第一二极管,在所述第一电性连接被导通的状态下,截止所述直流电压回流至所述第一储能模块的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升压电路通过所述第二储能模块产生所述驱动电压,以驱动所述负载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在所述第一时段接收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在所述第一时段接收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包括:控制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中的第三储能模块,在所述第一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控制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中的第二开关,在所述第一时段内,接收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导通所述第三储能模块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二电性连接,以使所述第三储能模块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第二升压电路中的第二二极管,在所述第二电性连接被导通的状态下,截止所述直流电压回流至所述第三储能模块的第二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控制电压变换电路的第一控制模块,通过与所述第一开关的连接,在所述第一时段输出所述第一开关信号给所述第一开关,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输出所述第二开关信号给所述第一开关;控制电压变换电路的第一控制模块,通过与所述第二开关的连接,在所述第一时段和所述第二时段内输出所述第一开关信号。
以上方法实施例的描述,与上述电路实施例的描述是类似的,具有同电路实施例相似的有益效果。对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电路实施例的描述而理解。
对应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终端的一种硬件实体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终端6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或“另一些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或“在一些实施例中”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上述本申请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装置或者电路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电路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电路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电压变换电路的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电路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电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电路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电路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电路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联的第一升压电路和第二升压电路;其中,
所述第一升压电路,用于在每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直流电压和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所述第二升压电路,用于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接收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所述第一升压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和所述直流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关信号,将接收的所述直流电压和存储的所述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以驱动负载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压电路,还用于在所述周期的下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产生所述驱动电压,以驱动所述负载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包括第一储能模块、第一开关和第一二极管;其中,
所述第一储能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
所述第一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所述第二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关信号,断开所述第一储能模块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一电性连接,以使所述第一二极管导通;
所述第一二极管,用于在导通时,将接收的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储能模块释放的所述直流电压变换为所述驱动电压,并输出给所述负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压电路还包括第二储能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性连接被断开的状态下,存储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储能模块释放的所述直流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储能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周期的下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
所述第一开关,还用于在所述周期的下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导通所述第一电性连接,以使所述第一储能模块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所述第一二极管,用于在所述第一电性连接被导通的状态下,截止所述直流电压回流至所述第一储能模块的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升压电路通过所述第二储能模块产生所述驱动电压,以驱动所述负载工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压电路,还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接收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第三储能模块和第二开关;其中,
所述第三储能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在第一端接收所述直流电压;
所述第二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内,接收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导通所述第三储能模块的第二端与地的第二电性连接,以使所述第三储能模块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压电路还包括第二二极管,用于在所述第二电性连接被导通的状态下,截止所述直流电压回流至所述第三储能模块的第二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和第二控制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输出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在所述第二时段内输出所述第二开关信号;
所述第二控制模块,与所述第二开关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时段和所述第二时段内输出所述第一开关信号。
9.一种电压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升压电路,在每一周期的第一时段内,接收直流电压和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
控制第二升压电路,在每一所述周期的第二时段内,接收所述直流电压和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开关信号存储所述直流电压;其中,所述第二升压电路与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并联;
控制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在所述第二时段内,接收第二开关信号和所述直流电压,并根据所述第二开关信号,将接收的所述直流电压和存储的所述直流电压变换为驱动电压,以驱动负载工作。
10.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
CN202010128716.5A 2020-02-28 2020-02-28 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Pending CN1112452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8716.5A CN111245217A (zh) 2020-02-28 2020-02-28 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8716.5A CN111245217A (zh) 2020-02-28 2020-02-28 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5217A true CN111245217A (zh) 2020-06-05

Family

ID=70880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8716.5A Pending CN111245217A (zh) 2020-02-28 2020-02-28 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45217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5010A (zh) * 2010-03-29 2012-12-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电路
US20140119070A1 (en) * 2012-10-30 2014-05-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N107979265A (zh) * 2016-10-20 2018-05-01 雅达电子国际有限公司 交错式电源及对应的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35010A (zh) * 2010-03-29 2012-12-1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开关电源电路
US20140119070A1 (en) * 2012-10-30 2014-05-01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N107979265A (zh) * 2016-10-20 2018-05-01 雅达电子国际有限公司 交错式电源及对应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aek et al. High boost converter using voltage multiplier
US9484758B2 (en) Hybrid bootstrap capacitor refresh technique for charger/converter
US8674669B2 (en) Switching regulator with a single inductor in a multiple output power supply configuration
CN102522066B (zh) 给光源供电的差分驱动电路及驱动系统
US20040201281A1 (en) Single-inductor multiple-output switching converters in PCCM with freewheel switching
US9698677B2 (en) Brownout recovery circuit for bootstrap capacitor and switch power supply circuit
US20120112719A1 (en) Rectifier circuit
US8581561B2 (en) DC-DC boost converter circuit with an output stabilizatio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US7796405B2 (en) Phase shifted DC-DC converter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at light load
US9537411B2 (en) Flyback active clamping power converter
CN101981794A (zh) 用于调节输出电压的方法
US7629779B2 (en) Multiple output multiple topology voltage converter
US20220255429A1 (en) Voltage converter
CN102195478A (zh) 直流/直流升压转换器
CN103633831B (zh) 控制电路、时间计算单元及控制电路操作方法
US10554119B1 (en) Inverter apparatus with overcurrent protection control
TWI565193B (zh) 電源轉換裝置
US11063512B1 (e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CN112653324A (zh) 一种无直接供电的升压转换器系统
TW201119202A (en) Buck-store and boost-restore converter
WO2019177685A1 (en) Coupled-inductor cascaded buck convertor with fast transient response
CN111245217A (zh) 电压变换电路及方法、终端
CN106059300B (zh) 一种基于脉冲跨周期宽度调制模式的电压变换器
US20200235670A1 (en) Voltage regulating apparatus
CN113659819A (zh) 一种掉电延时控制方法及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