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9822B - 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19822B CN111219822B CN202010110096.2A CN202010110096A CN111219822B CN 111219822 B CN111219822 B CN 111219822B CN 202010110096 A CN202010110096 A CN 202010110096A CN 111219822 B CN111219822 B CN 1112198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ntilation
- cavity
- control
- air
- window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8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6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1538 clean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347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87 air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1 depo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5925 Dipte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24F7/013—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using wall or window fans, displacing air through the wall or window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 B08B1/1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leaning tool
- B08B1/14—Wipes; Absorbent members, e.g. swabs or sponges
- B08B1/143—Wip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7/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doors or windows
- E06B7/02—Special arrangements or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doors or windows for providing ventilation, e.g. through double windows; Arrangement of ventilation ros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7/00—Special arrangements or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doors or windows
- E06B7/02—Special arrangements or measures in connection with doors or windows for providing ventilation, e.g. through double windows; Arrangement of ventilation roses
- E06B7/08—Louvre doors, windows or grilles
- E06B7/084—Louvre doors, windows or grilles with rotatable lamellae
- E06B7/086—Louvre doors, windows or grilles with rotatable lamellae interconnected for concurrent movem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75—Systems using thermal walls, e.g. double wind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75—Systems using thermal walls, e.g. double window
- F24F2005/0078—Double window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5—Mounting a ventilator fan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玻璃窗户具有双层玻璃且双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内腔,通风内腔中设置百叶装置将通风内腔隔离为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两个腔道;并按照夏季室内制冷通风模式和冬季室内供暖通风模式两种方式控制实现房间通风。本发明既能够将双层玻璃作为通风通道以更好满足室内新风量要求,又可以调节反射热辐射以更好地实现室内保温隔热,更高地降低室内空调能耗,还具有能够方便实现双层玻璃内部清洁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房间通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房屋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很多高档住宅房屋均会安装新风系统,对房屋内的温度和通风实现调控。同时,根据最新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明确规定,民用建筑房间均需要考虑一定新风量的通风设计要求,但同时因为此动作会带来室外未进行处理的空气送入房间及室内滞留的空气排到室外使得空调设备必须额外负担处理这部分空气的工作而产生相当一部分的能耗。
现有的住宅房屋,一般采用安装空调进行温度控制,但空调通常不能满足新风通风要求。建筑房间要满足新风通风要求,一般需要安装新风机。新风机是一种能够对房间引入新风并进行净化处理的空气调节设备。新风机一般包括排风式新风机或送风式新风机两大类型。安装使用时,一般是房间内安装空调装置和送风式新风机联用,或者房间内安装空调装置和排风式新风机联用。房间内安装送风式新风机(简称送风机)时,依靠房间门窗缝隙排风,而安装排风式新风机(简称排风机)时,是依靠房间门窗缝隙进风。为避免功能重复,一般不会在房间内同时安装送风机和排风机。这样依靠房间门窗缝隙进风或者排风,外排空气中热能或冷能往往没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房屋内外温差较大时,房屋窗户成为房屋内外热交换集中位置,会导致房屋内的热能或冷能从窗户位置产生较大的损耗,不利于房间整体温控能耗负荷的降低。
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些新风系统会同时具备通风、温度调节以及空气过滤,甚至湿度调节等功能。例如申请号CN201410058724.1,名称为“多功能新风机及其应用”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新风机。又如申请号CN201611172058.X,名称为“一种多功能新风机”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新风机。再例如发明人曾申请专利的CN209655509U公开的一种多功能新风机。但上述这些新风机系统,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为高昂,一般在大型商场等地方场合采用,尚未在民用住宅中推广普及应用。而且这些新风机系统,仍然未能解决房屋窗户位置会成为房间保温薄弱位置,进而导致房间整体温控负荷提高的问题。
目前,部分房屋窗户采用了双层玻璃设计,能够具有一定的保暖效果,但普通的通风窗户更主要的为隔音设计,其热传递屏蔽效果仍然较为有限,同时也不具备通风效果,难以在房间整体通风温控系统中产生更多的有益性。我国专利CN108193994A曾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双层玻璃通风窗,包括双层玻璃、能量回收单元和自动控制单元,能够对室外新风或室内回风进行调湿、调温和净化,同时还具有遮阳及降噪功能,满足室内空气品质要求。该专利中看似将空气净化、温度调节、湿度调节等多种功能均设置在了窗户上,提高了窗户功能性,但实际上玻璃窗户有其自身屋内采光和透视屋外的功能以及安装位置、大小等要求限制,并不适合直接将空气净化、温度调节、湿度调节等功能都集成在窗户上,其对应的室内环境控制效果也远不如采用新风机和空调装置产生的效果。同时其双层玻璃内部通风后,仅仅考虑依靠静电除尘装置实现玻璃内腔的清洁,其清洁效果有限,还存在长期使用后,玻璃内腔难以清洁导致透视和采光效果变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人还曾设计了一种双层玻璃窗户并申请了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20201702178,其结构包括矩形的窗户边框,窗户边框内部前后间隔地竖向固定设置有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内腔,其特点在于,窗户边框上端还分别设置有向外连通到外侧的上部外侧风道以及向内连通到内侧的上部内侧风道,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相通设置且三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者通断切换的上部风道切换装置;窗户边框下端还分别设置有向外连通到外侧的下部外侧风道以及向内连通到内侧的下部内侧风道,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相通设置且三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者通断切换的下部风道切换装置。
这样,该窗户可以通过上部风道切换装置和下部风道切换装置控制风道的通断和切换,以适用于不同情况的进排风需求。使其能够和送风式新风机或者排风式新风机联用,满足室内新风量要求的同时降低室内空调能耗。但该双层玻璃窗户只是简单地利用了双层玻璃作为通风道,其对室内保温和降低能耗的效果仍然较为有限,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提高。
故发明人考虑再设计一种能够利用窗户进行通风切换控制的技术,使其能够更好地降低窗户热传递效应,提高室内保温隔热性能,降低房屋温控系统整体能耗。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能够将双层玻璃作为通风通道,并使其和送风机联用实现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既能够更好地满足室内新风量要求,又可以调节反射热辐射以更好地实现室内保温隔热,更好地降低室内空调能耗的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房间内预先安装空调设备和排风机(又可以称排风式新风机),房间窗户安装采用具有通风功能的玻璃窗户,玻璃窗户具有双层玻璃且双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内腔,其特征在于,通风内腔中设置百叶装置能将通风内腔隔离为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两个腔道;并按照以下运行控制模式实现房间通风;
1)夏季室内制冷通风模式,此时空调设备制冷,室内空气温度低于玻璃窗户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开启排风机排风,室内压强小于室外压强;此时调整百叶装置使其玻璃百叶反射侧朝向室外,同时控制玻璃窗户风道切换实现进风,控制风道使得室外空气从下部外侧风道进入窗户,一部分空气向上经外侧通风腔从上部外侧风道流出,另一部分空气直接从下部内侧风道进入房间。这样因为夏季太阳辐射强时窗户玻璃被照射后会累积热量导致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故一部分进风从窗户下端直接进入室内,避免流经通风内腔被玻璃加热导致提高室内负荷;而另一部分进风在外侧通风腔中被玻璃加热后向上流动并从上部外侧风道排出,这样在外侧通风腔中形成向外循环流动的风流可以带走一部分玻璃的热量,同时外侧通风腔中的上升气流还可以进一步带走外侧通风道中由于玻璃百叶反射汇聚的热量,更好地达到降低室内空调冷负荷的效果。
更加具体地说,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门窗留缝进行排风具有以下优势:1)通风窗的开口面积是固定的,相较于开窗通风不会存在开窗面积的大小不好把握的问题。2)在满足送风需求的同时,形成了空气在外侧通风腔中的外循环流通,对玻璃及空腔进行了降温,降低了室内空调负荷;达到了节能的目标。3)通过组织空气经过竖直通道(即通风内腔),此时空腔内空气温度低于玻璃温度,可阻挡室外高温直接传递到室内,相当于一个风幕,降低室内负荷,实现节能。而这种情况下,通风窗的综合传热系数是不会比普通的密封双层玻璃窗差的。4)部分空气从外侧通风腔中循环向外流动能够更好地带走受玻璃百叶反射汇聚于该外侧通风腔中的热量,故能够让窗户更好地起到阻隔室内外热量传递,对室内隔热降荷的效果。
2)冬季室内供暖通风模式,此时空调设备供暖,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开启排风机排风,室内压强小于室外压强;此时调整百叶装置使其玻璃百叶反射侧朝向室内,另一侧朝向室外吸收太阳光照热量,同时控制玻璃窗户风道切换实现进风,使得室外空气从下部外侧风道进入,向上流经内侧通风腔后从上部内侧风道流进入室内。该过程中室外的低温空气通过玻璃夹层进入室内,在玻璃夹层通道中预热,提高进气温度后再进入室内,利用窗户玻璃温度对进气预热,达到降低室内供暖负荷的目的,同时进入空气在玻璃之间经内侧通风内腔从下往上流动,当有太阳光照时能够更好地将玻璃百叶吸收的太阳光照热量随风流带入到房间内。更好地降低室内供暖负荷。
更加具体地说,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门窗留缝进风的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通风窗的开口面积是固定的,相较于开窗通风不会存在开窗面积的大小不好把握的问题,开窗通风容易因开窗面积不精准带来能量浪费且无法形成有效的气流组织。2)微加热的空气进入室内相较于从窗缝进入可以减少人的不舒适感:直接由窗缝渗进来的风会带来很强烈的冷风感,在冬天是非常难受的。3)新鲜冷空气从上方进入房间,而房间上方的空气温度是比较高的。新鲜空气进入房间之后的换热效果更好,因为这个原因下,热舒适性也会更好。4)进入玻璃窗户的风流从内侧通风腔向房间内流动,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照射在玻璃上的太阳光照能量尽可能的传递进入房间的,更好地降低室内空调负荷。
作为优化,本方法采用具有反射切换功能的通风窗户实现,所述通风窗户包括矩形的窗户边框,窗户边框内部前后间隔地竖向固定设置有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内腔,窗户边框上端还分别设置有向外连通到外侧的上部外侧风道以及向内连通到内侧的上部内侧风道,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相通设置且三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者通断切换的上部风道切换装置;窗户边框下端还分别设置有向外连通到外侧的下部外侧风道以及向内连通到内侧的下部内侧风道,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相通设置且三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者通断切换的下部风道切换装置;其中,还设置有百叶装置,百叶装置的百叶为兼具有热反射效果和透光效果的玻璃百叶,玻璃百叶旋转闭合后能够形成一个和窗户玻璃平行的百叶隔层。
这样,本窗户可以通过上部风道切换装置和下部风道切换装置控制风道的通断和切换,以适用于不同情况的进排风需求。同时,在此基础上增设了百叶装置,这样当用于夏季室内空调制冷使用时,可以调整玻璃百叶使其向外反射太阳光线,更好地屏蔽通过玻璃窗户向室内传递的热辐射,降低室内空调制冷负荷。而当用于冬季室内空调供暖使用时,可以调整玻璃百叶使其向内反射光线同时向外吸热,更好地吸收太阳光线热量,降低室内空调供暖负荷。
作为优化,所述上部风道切换装置包括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沿窗户长度方向安装在上部转轴安装腔中部,上部转轴安装腔形成于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交汇处位置,所述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上部转轴安装腔、上部外侧风道和上部内侧风道均为沿窗户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条形,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上固定设置有上部挡板连接构件,上部挡板连接构件外侧固定连接有上部风道切换挡板,上部风道切换挡板宽度大于上部外侧风道宽度、上部内侧风道宽度和通风内腔上端宽度,使得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时可以控制上部风道切换挡板依次切换到屏蔽上部外侧风道、通风内腔上端、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正对的上部转轴安装腔顶部位置;上部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和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相连并控制其转动的上部转轴控制机构。
这样,可以通过控制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带动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里外上下四个位置。当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上方时,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处于三方贯通状态;当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外时关闭上部外侧风道,打开并贯通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当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下时关闭通风内腔上端,打开并贯通上部内侧风道和上部外侧风道;当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内时关闭上部内侧风道,打开并贯通上部外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这样,就可以依靠简单的控制机构,在玻璃窗户上端沿玻璃窗户整个长度方向实现进排风的切换控制。
进一步地,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任意二者之间的连接部位在垂直于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同一直径圆所在的圆弧形,使得上部转轴安装腔整体呈水平的圆柱形,所述上部风道切换挡板外侧面外凸形成和圆柱形匹配的弧形面。
这样,能够更好地方便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带动上部风道切换挡板旋转,并对应地控制三个通道的通断切换。
进一步地,上部外侧风道和上部内侧风道水平正对设置且和通风内腔相互垂直,且三者宽度一致。
这样,更加方便通过上部风道切换挡板的旋转精确地控制风道的通断切换。
进一步地,上部风道切换挡板整体为弧形板状结构,上部挡板连接构件整体呈垂直于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的扇形板状结构,上部挡板连接构件外侧面固定于上部风道切换挡板内侧面。
这样可以使得在上部风道切换挡板内侧和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之间最大程度留出空间供风流经过,最低程度降低风阻。
进一步地,上部挡板连接构件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靠近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两端位置。
这样使得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和上部风道切换挡板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固定在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一端端部的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和一个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固定安装在一个竖向设置的上部转轴控制用竖轴的上端,上部转轴控制用竖轴可转动地安装在窗户边框一侧上部的竖轴安装腔内,上部转轴控制用竖轴下端固定安装有一个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和一个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的安装轴可转动地水平向内穿出窗户边框并安装上部转轴控制用旋钮。
这样,只需转动上部转轴控制用旋钮,即可通过两对斜齿轮的配合带动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进而控制上部风道的通断切换,实现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三者之间任意二者或者三者全部的连通。采用斜齿轮的配合传动,可以使得控制精确、稳定并可靠。
作为另外的选择,所述上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安装在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一端端部的上部转轴控制用伺服电机,还包括一个位于窗户边框下部一端的控制面板,伺服电机的电线经窗户边框内部走线和控制面板相连并受控制面板控制。
这样,可以实现对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的电动控制,使其控制更加自动化。
作为优化,所述下部风道切换装置包括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沿窗户长度方向安装在下部转轴安装腔中部,下部转轴安装腔形成于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交汇处位置,所述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下部转轴安装腔、下部外侧风道和下部内侧风道均为沿窗户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条形,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上固定设置有下部挡板连接构件,下部挡板连接构件外侧固定连接有下部风道切换挡板,下部风道切换挡板宽度大于下部外侧风道宽度、下部内侧风道宽度和通风内腔下端宽度,使得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时可以控制下部风道切换挡板依次切换到屏蔽下部外侧风道、通风内腔下端、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正对的下部转轴安装腔底部位置;下部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和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相连并控制其转动的下部转轴控制机构。
这样,可以通过控制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带动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里外上下四个位置。当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下方时,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处于三方贯通状态;当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外时关闭下部外侧风道,打开并贯通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当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上时关闭通风内腔下端,打开并贯通下部内侧风道和下部外侧风道;当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内时关闭下部内侧风道,打开并贯通下部外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这样,就可以依靠简单的控制机构,在玻璃窗户下端沿玻璃窗户整个长度方向实现进排风的切换控制。
进一步地,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任意二者之间的连接部位在垂直于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同一直径圆所在的圆弧形,使得下部转轴安装腔整体呈水平的圆柱形,所述下部风道切换挡板外侧面外凸形成和圆柱形匹配的弧形面。
这样,能够更好地方便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带动下部风道切换挡板旋转,并对应地控制三个通道的通断切换。
进一步地,下部外侧风道和下部内侧风道水平正对设置且和通风内腔相互垂直,且三者宽度一致。
这样,更加方便通过下部风道切换挡板的旋转精确地控制风道的通断切换。
进一步地,下部风道切换挡板整体为弧形板状结构,下部挡板连接构件整体呈垂直于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的扇形板状结构,下部挡板连接构件外侧面固定于下部风道切换挡板内侧面。
这样可以使得在下部风道切换挡板内侧和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之间最大程度留出空间供风流经过,最低程度降低风阻。
进一步地,下部挡板连接构件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靠近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两端位置。
这样使得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和下部风道切换挡板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下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固定在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一端端部的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和一个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固定安装在一个竖向设置的下部转轴控制用竖轴的下端,下部转轴控制用竖轴可转动地安装在窗户边框一侧下部的竖轴安装腔内,下部转轴控制用竖轴上端固定安装有一个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和一个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的安装轴可转动地水平向内穿出窗户边框并安装下部转轴控制用旋钮。
这样,只需转动下部转轴控制用旋钮,即可通过两对斜齿轮的配合带动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进而控制下部风道的通断切换,实现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三者之间任意二者或者三者全部的连通。采用斜齿轮的配合传动,可以使得控制精确、稳定并可靠。
作为另外的选择,所述下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安装在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一端端部的下部转轴控制用伺服电机,还包括一个位于窗户边框下部一端的控制面板,伺服电机的电线经窗户边框内部走线和控制面板相连并受控制面板控制。
这样,可以实现对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的电动控制,使其控制更加自动化。
作为优化,百叶装置包括多个水平设置且沿同一竖直方向排布在窗户的通风内腔中部的玻璃百叶,玻璃百叶左右两端具有水平设置的百叶转轴,玻璃百叶一端的百叶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窗户边框上,另一侧的百叶转轴可转动地穿过一个竖向设置的百叶安装架后和百叶控制机构相连;玻璃百叶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具有透光效果的反射材料层,使得玻璃百叶一侧形成具有光热反射效果的反射侧而另一侧形成具有光热吸收效果的吸热侧。
这样,将百叶设置于通风内腔内部,具有更好的隐蔽性,产品整体性更好,更不易损坏,同时不易积灰利于保持玻璃镜面清洁,提高热反射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反射材料层采用low-e反射膜得到。这样是因为low-e反射膜具有对可见光高透过而对中远红外线高反射透光的效果,故具有热反射性高而透光效果好的特点,提高反射侧的热反射和热屏蔽效果。
进一步地,反射材料层外再设置有一层具有透光性的吸热材料层。这样使得吸热侧具有更好地吸热效果,同时不影响窗户的内外透视。
进一步地,吸热材料层由具有透光性的玻璃吸热镀膜得到。
这样,可购买成熟镀膜产品制备,利于制作,同时玻璃吸热镀膜具有能吸收大量红外线辐射能,并保持较高可见光透过率。
进一步地,所述百叶控制机构,包括一端沿相同方向垂直固定在各百叶转轴上的短连杆,各短连杆另一端均可转动连接在同一个竖向设置的长连杆上,长连杆一端具有一个竖向设置的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长连杆端部固定设置有横向的连杆转轴,长连杆依靠连杆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的大直径端端面并形成曲柄连杆机构,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和一个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传动连接,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端部固定有一个齿轮轴,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的齿轮轴可转动地向室内方向水平穿出窗户边框并固定有一个百叶控制旋钮。
这样,可以通过旋转百叶控制旋钮带动被动斜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长连杆和短连杆带动百叶转轴转动,进而实现对百叶的开合和翻转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靠等优点,并能够根据需要灵活调节百叶的转动角度,以更好地透光或遮光。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转轴和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设置于长连杆的下端,所述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和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直接啮合传动。
这样,传动结构更加简单,传动更加可靠快捷。
作为优化,所述玻璃百叶转动为竖直状态时上下相邻的玻璃百叶相接闭合形成百叶隔层,并使得通风内腔被隔离为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两个腔道,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上端的通风内腔中还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腔道上端切换挡板,腔道上端切换挡板和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相连,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能够控制腔道上端切换挡板平动并实现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上端的通断切换;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下端的通风内腔中还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腔道下端切换挡板,腔道下端切换挡板和下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相连,下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能够控制腔道下端切换挡板平动并实现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下端的通断切换。
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玻璃百叶反射效果。同时在不同状况的通风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通过控制两个腔道的通风切换进一步提高窗户在通风过程中的隔热保温效果。
作为优化,百叶隔层位于通风内腔中心处,使得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宽度相同。
这样,更加方便实现两个腔道的切换控制。
作为一种选择,所述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采用电缸或电动推杆得到,所述电缸或电动推杆的输出端沿房间内外方向水平设置且和上端切换挡板内外方向的一端相连。下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可采用相同结构实现。
这样可以方便购买成熟现有产品装配得到,利于制造,方便实现电控。
作为另一种选择,所述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包括一个设置于窗户边框室内一侧外部的挡板控制用拨片,挡板控制用拨片拨动方向的两侧各连接有一个拉绳,拉绳通过定滑轮组变向后分别和腔道上端切换挡板的内外两端相连,使得左右拨动挡板控制用拨片能够拉动腔道上端切换挡板沿内外方向移动。腔道下端挡板可采用相同结构的控制机构或者和腔道上端挡板联动的方式实现内外移动控制切换。
这样,采用拨片式的机械传动结构控制,占据空间较小且控制更加稳定可靠。
作为另一种选择,所述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包括一个设置于窗户边框室内一侧外部的挡板控制用旋钮,挡板控制用旋钮转动方向的两侧各连接有一个拉绳,拉绳通过定滑轮组变向后分别和腔道上端切换挡板的内外两端相连,使得左右转动挡板控制用旋钮能够拉动腔道上端切换挡板沿内外方向移动。腔道下端挡板可采用相同结构的控制机构或者和腔道上端挡板联动的方式实现内外移动控制切换。
这样,采用旋钮式的机械传动结构控制,占据空间较小且控制更加稳定可靠。
作为优化,还设置有窗户内腔清洁结构,窗户内腔清洁结构包括竖向设置于窗户边框一侧内部的清洁装置安装腔,清洁装置安装腔和双层玻璃之间的通风内腔整体连通设置,清洁装置安装腔内置入装有窗户内腔清洁装置,窗户内腔清洁装置整体呈竖向的长条形且长度大于窗户玻璃高度,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具有一个位于前侧的前侧清洁面和一个位于后侧的后侧清洁面,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采用柔性的清洁材料(清洁棉)得到且高度和窗户玻璃高度基本一致,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被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二者宽度小于双层玻璃之间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的宽度,前侧清洁面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螺纹孔,螺纹孔用于和清洁用螺杆可拆卸连接,窗户边框内腔的上下两端对应螺纹孔位置各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清洁用开槽,清洁用开槽外侧覆盖安装有可拆卸的开槽挡板,清洁装置安装腔外侧覆盖安装有可拆卸的安装腔挡板。
这样,当通风窗户的玻璃内腔中积灰需要清洁时,将安装腔挡板拆卸打开,把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取出,在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上粘上清洁液。再将开槽挡板拆卸打开,将窗户内腔清洁装置置入清洁装置安装腔并水平移动到双层玻璃之间的内侧通风腔或者外侧通风腔中,再将两个清洁用螺杆分别穿过窗户边框上下两端的清洁用开槽并旋入固定到窗户内腔清洁装置上下的两个螺纹孔中。这样从窗户边框外部手持清洁用螺杆带动窗户内腔清洁装置整体水平移动,使得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各自和对应的通风腔侧面相贴,实现对内侧通风腔或者外侧通风腔的清洁。整个清洁过程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可靠的优点。清洁完毕后,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可清洗干净并干燥后置入回清洁装置安装腔中,再重新将开槽挡板和安装腔挡板安装复位避免漏风即可。
作为优化,清洁材料为清洁棉。具有成本低廉且清洁效果好的优点。
进一步地,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包括一个位于上端的安装块和位于下端的安装块,还包括一个位于前侧的前清洁块和位于后侧的后清洁块,两个安装块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窗户边框内腔宽度,上端的安装块下表面和下端的安装块上表面各设置有一个沿前后方向的滑槽,所述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的上下两端可滑动地卡接配合在滑槽内,前清洁块前侧采用柔性的清洁材料得到并形成前侧清洁面,后清洁块后侧采用柔性的清洁材料得到并形成后侧清洁面;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之间还设置有伸缩控制机构,伸缩控制机构能够控制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在清洁工位和非清洁工位之间切换,清洁工位时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呈外扩状态且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向外超出两个安装块前后侧面;清洁工位时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之间距离大于双层玻璃之间的内侧通风腔以及外侧通风腔的宽度,清洁工位时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被压缩后的最短极限距离小于内侧通风腔以及外侧通风腔的宽度;非清洁工位时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整体缩回两个安装块的滑槽内。
这样,在清洁时,可以通过伸缩控制机构控制使得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沿滑槽前后两侧滑出一小部分,并使得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贴紧到对应通风腔的前后侧面上。这样在控制清洁装置移动时,可以同时实现对应通风腔前后两个内侧面的清洁而提高效率,且这样无需人为施加压紧力,避免人为施力不均导致装置或窗户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控制机构包括竖向设置于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之间的中部连杆,中部连杆前后两侧成对的铰接设置有短连杆,前侧的短连杆前端铰接在前清洁块后侧面,后侧的短连杆后端铰接在后清洁块前侧面,中部连杆的一端为控制端且控制端可抽动地插入到安装块中部的插槽内,中部连杆控制端沿左侧或右侧水平向外固定连接有一个拨杆,拨杆外部伸出安装块侧面并形成拨动部,安装块侧面拨杆所在位置处具有和插槽相通的弹性卡槽,弹性卡槽上下两端形成有两个弹性卡槽位,拨杆能够在两个弹性卡槽位上下拨动并控制每对短连杆在展平打开状态以及弯折收拢状态之间切换,短连杆呈展平打开状态时推动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沿滑槽前后两侧滑出一小部分构成清洁工位,短连杆呈弯折收拢状态时带动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缩回滑槽构成非清洁工位。
这样,通过从安装块侧面控制拨杆上下拨动,即可控制前后清洁块在清洁工位和非清洁工位切换,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快捷的优点。同时当前后清洁块呈清洁工位状态时,每对短连杆恰好为水平状态,可以使得前后清洁块之间的压紧力被相互抵消而产生自锁效果,保证了清洁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短连杆有多对且沿高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在中部连杆上。
这样更好地保证施力平衡,提高控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短连杆一端铰接在中部连杆侧面,另一端铰接在前清洁块或后清洁块侧面外凸形成的支耳上。
这样结构简单且连接可靠。
进一步地,弹性卡槽内侧面设置有弹性材料层且在上下两端的自身卡槽宽度方向上外扩形成两个弹性卡槽位。
这样能够更好地方便拨杆在施加外力后能够在弹性卡槽内拨动并能够在拨动到位后保持在弹性卡槽位中。
进一步地,中部连杆下端为控制端,弹性卡槽位于下端的安装块右侧面上。
这样,拨杆位于装置下方右侧,更加方便人手操作控制。
综上所述,本发明既能够将双层玻璃作为通风通道以更好满足室内新风量要求,又可以调节反射热辐射以更好地实现室内保温隔热,更高地降低室内空调能耗,还具有能够方便实现双层玻璃内部清洁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所采用的具有反射切换功能的通风窗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显示窗户内部上部风道切换装置和下部风道切换装置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玻璃窗户的侧视剖视图。
图4为图3中单独上部位置放大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取消上部风道切换装置和下部风道切换装置后,显示百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单独百叶显示机构下部放大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窗户内腔清洁装置的正视图。
图8为图7的左视图。
图9为图8转化为清洁工位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玻璃窗户和排风机以及空调设备联用时,夏季室内制冷通风模式的空气流动方向控制示意简图。
图11为本发明中,玻璃窗户和排风机以及空调设备联用时,冬季室内供暖通风模式的空气流动方向控制示意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0-11中的玻璃窗户结构简化示意,图中箭头表示风流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时:
一种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房间内预先安装空调设备和排风机(又可以称排风式新风机),房间窗户安装采用具有通风功能的玻璃窗户,玻璃窗户具有双层玻璃且双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内腔,其特征在于,通风内腔中设置百叶装置能将通风内腔隔离为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两个腔道;并按照以下运行控制模式实现房间通风;
1)夏季室内制冷通风模式,(参见图10)此时空调设备制冷,室内空气温度低于玻璃窗户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开启排风机排风,室内压强小于室外压强;此时调整百叶装置使其玻璃百叶反射侧朝向室外,同时控制玻璃窗户风道切换实现进风,控制风道使得室外空气从下部外侧风道进入窗户,一部分空气向上经外侧通风腔从上部外侧风道流出,另一部分空气直接从下部内侧风道进入房间。这样因为夏季太阳辐射强时窗户玻璃被照射后会累积热量导致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故一部分进风从窗户下端直接进入室内,避免流经通风内腔被玻璃加热导致提高室内负荷;而另一部分进风在外侧通风腔中被玻璃加热后向上流动并从上部外侧风道排出,这样在外侧通风腔中形成向外循环流动的风流可以带走一部分玻璃的热量,同时外侧通风腔中的上升气流还可以进一步带走外侧通风道中由于玻璃百叶反射汇聚的热量,更好地达到降低室内空调冷负荷的效果。
更加具体地说,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门窗留缝进行排风具有以下优势:1)通风窗的开口面积是固定的,相较于开窗通风不会存在开窗面积的大小不好把握的问题。2)在满足送风需求的同时,形成了空气在外侧通风腔中的外循环流通,对玻璃及空腔进行了降温,降低了室内空调负荷;达到了节能的目标。3)通过组织空气经过竖直通道(即通风内腔),此时空腔内空气温度低于玻璃温度,可阻挡室外高温直接传递到室内,相当于一个风幕,降低室内负荷,实现节能。而这种情况下,通风窗的综合传热系数是不会比普通的密封双层玻璃窗差的。4)部分空气从外侧通风腔中循环向外流动能够更好地带走受玻璃百叶反射汇聚于该外侧通风腔中的热量,故能够让窗户更好地起到阻隔室内外热量传递,对室内隔热降荷的效果。
2)冬季室内供暖通风模式(参见图11),此时空调设备供暖,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开启排风机排风,室内压强小于室外压强;此时调整百叶装置使其玻璃百叶反射侧朝向室内,另一侧朝向室外吸收太阳光照热量,同时控制玻璃窗户风道切换实现进风,使得室外空气从下部外侧风道进入,向上流经内侧通风腔后从上部内侧风道流进入室内。该过程中室外的低温空气通过玻璃夹层进入室内,在玻璃夹层通道中预热,提高进气温度后再进入室内,利用窗户玻璃温度对进气预热,达到降低室内供暖负荷的目的,同时进入空气在玻璃之间经内侧通风内腔从下往上流动,当有太阳光照时能够更好地将玻璃百叶吸收的太阳光照热量随风流带入到房间内。更好地降低室内供暖负荷。
更加具体地说,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门窗留缝进风的方式具有以下优势:1)通风窗的开口面积是固定的,相较于开窗通风不会存在开窗面积的大小不好把握的问题,开窗通风容易因开窗面积不精准带来能量浪费且无法形成有效的气流组织。2)微加热的空气进入室内相较于从窗缝进入可以减少人的不舒适感:直接由窗缝渗进来的风会带来很强烈的冷风感,在冬天是非常难受的。3)新鲜冷空气从上方进入房间,而房间上方的空气温度是比较高的。新鲜空气进入房间之后的换热效果更好,因为这个原因下,热舒适性也会更好。4)进入玻璃窗户的风流从内侧通风腔向房间内流动,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照射在玻璃上的太阳光照能量尽可能的传递进入房间的,更好地降低室内空调负荷。
实施时,本方法采用图1-图9所述具有反射切换功能的通风窗户实现,该通风窗户包括矩形的窗户边框1,窗户边框1内部前后间隔地竖向固定设置有双层玻璃2,双层玻璃2之间形成通风内腔3,窗户边框1上端还分别设置有向外连通到外侧的上部外侧风道4以及向内连通到内侧的上部内侧风道5,上部外侧风道4、上部内侧风道5和通风内腔上端相通设置且三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者通断切换的上部风道切换装置;窗户边框下端还分别设置有向外连通到外侧的下部外侧风道6以及向内连通到内侧的下部内侧风道7,下部外侧风道6、下部内侧风道7和通风内腔下端相通设置且三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者通断切换的下部风道切换装置。其中,还设置有百叶装置,百叶装置的百叶为兼具有热反射效果和透光效果的玻璃百叶40,玻璃百叶40旋转闭合后能够形成一个和窗户玻璃平行的百叶隔层。
这样,可以通过上部风道切换装置和下部风道切换装置控制风道的通断和切换,以适用于不同情况的进排风需求,更好地降低房屋温控能耗。
其中,参见图2-4,所述上部风道切换装置包括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8,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8沿窗户长度方向安装在上部转轴安装腔9中部,上部转轴安装腔9形成于上部外侧风道4、上部内侧风道5和通风内腔上端交汇处位置,所述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8、上部转轴安装腔9、上部外侧风道4和上部内侧风道5均为沿窗户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条形,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8上固定设置有上部挡板连接构件10,上部挡板连接构件10外侧固定连接有上部风道切换挡板11,上部风道切换挡板11宽度大于上部外侧风道4宽度、上部内侧风道5宽度和通风内腔上端宽度,使得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8转动时可以控制上部风道切换挡板11依次切换到屏蔽上部外侧风道4、通风内腔上端、上部内侧风道5和通风内腔上端正对的上部转轴安装腔9顶部位置;上部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和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相连并控制其转动的上部转轴控制机构。
这样,可以通过控制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带动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里外上下四个位置。当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上方时,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处于三方贯通状态;当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外时关闭上部外侧风道,打开并贯通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当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下时关闭通风内腔上端,打开并贯通上部内侧风道和上部外侧风道;当上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内时关闭上部内侧风道,打开并贯通上部外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这样,就可以依靠简单的控制机构,在玻璃窗户上端沿玻璃窗户整个长度方向实现进排风的切换控制。
其中,上部外侧风道4、上部内侧风道5和通风内腔上端任意二者之间的连接部位在垂直于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8平面上的投影均为同一直径圆所在的圆弧形,使得上部转轴安装腔9整体呈水平的圆柱形,所述上部风道切换挡板11外侧面外凸形成和圆柱形匹配的弧形面。
这样,能够更好地方便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带动上部风道切换挡板旋转,并对应地控制三个通道的通断切换。
其中,上部外侧风道4和上部内侧风道5水平正对设置且和通风内腔相互垂直,且三者宽度一致。
这样,更加方便通过上部风道切换挡板的旋转精确地控制风道的通断切换。
其中,上部风道切换挡板11整体为弧形板状结构,上部挡板连接构件10整体呈垂直于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8的扇形板状结构,上部挡板连接构件10外侧面固定于上部风道切换挡板11内侧面。
这样可以使得在上部风道切换挡板内侧和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之间最大程度留出空间供风流经过,最低程度降低风阻。
其中,上部挡板连接构件10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靠近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8两端位置。
这样使得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和上部风道切换挡板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其中,所述上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固定在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一端端部的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12,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12和一个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13啮合,所述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13固定安装在一个竖向设置的上部转轴控制用竖轴14的上端,上部转轴控制用竖轴14可转动地安装在窗户边框1一侧上部的竖轴安装腔内,上部转轴控制用竖轴14下端固定安装有一个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15,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15和一个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16啮合,所述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16的安装轴可转动地水平向内穿出窗户边框并安装上部转轴控制用旋钮17。
这样,只需转动上部转轴控制用旋钮,即可通过两对斜齿轮的配合带动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进而控制上部风道的通断切换,实现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三者之间任意二者或者三者全部的连通。采用斜齿轮的配合传动,可以使得控制精确、稳定并可靠。
作为另外的实施选择,所述上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安装在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一端端部的上部转轴控制用伺服电机,还包括一个位于窗户边框下部一端的控制面板,伺服电机的电线经窗户边框内部走线和控制面板相连并受控制面板控制。这样,可以实现对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的电动控制,使其控制更加自动化。
本实施方式中,参见图2-4,所述下部风道切换装置包括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18,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18沿窗户长度方向安装在下部转轴安装腔19中部,下部转轴安装腔19形成于下部外侧风道6、下部内侧风道7和通风内腔下端交汇处位置,所述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18、下部转轴安装腔19、下部外侧风道6和下部内侧风道7均为沿窗户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条形,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18上固定设置有下部挡板连接构件20,下部挡板连接构件20外侧固定连接有下部风道切换挡板21,下部风道切换挡板21宽度大于下部外侧风道6宽度、下部内侧风道7宽度和通风内腔下端宽度,使得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18转动时可以控制下部风道切换挡板依次切换到屏蔽下部外侧风道6、通风内腔下端、下部内侧风道7和通风内腔下端正对的下部转轴安装腔底部位置;下部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和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相连并控制其转动的下部转轴控制机构。
这样,可以通过控制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带动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里外上下四个位置。当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下方时,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处于三方贯通状态;当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外时关闭下部外侧风道,打开并贯通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当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上时关闭通风内腔下端,打开并贯通下部内侧风道和下部外侧风道;当下部风道切换挡板转动至向内时关闭下部内侧风道,打开并贯通下部外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这样,就可以依靠简单的控制机构,在玻璃窗户下端沿玻璃窗户整个长度方向实现进排风的切换控制。
其中,下部外侧风道6、下部内侧风道7和通风内腔下端任意二者之间的连接部位在垂直于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同一直径圆所在的圆弧形,使得下部转轴安装腔19整体呈水平的圆柱形,所述下部风道切换挡板21外侧面外凸形成和圆柱形匹配的弧形面。
这样,能够更好地方便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带动下部风道切换挡板旋转,并对应地控制三个通道的通断切换。
其中,下部外侧风道6和下部内侧风道7水平正对设置且和通风内腔相互垂直,且三者宽度一致。
这样,更加方便通过下部风道切换挡板的旋转精确地控制风道的通断切换。
其中,下部风道切换挡板21整体为弧形板状结构,下部挡板连接构件20整体呈垂直于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的扇形板状结构,下部挡板连接构件20外侧面固定于下部风道切换挡板21内侧面。
这样可以使得在下部风道切换挡板内侧和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之间最大程度留出空间供风流经过,最低程度降低风阻。
其中,下部挡板连接构件20为两个且间隔设置于靠近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18两端位置。
这样使得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和下部风道切换挡板的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其中,所述下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固定在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18一端端部的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22,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22和一个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23啮合,所述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23固定安装在一个竖向设置的下部转轴控制用竖轴24的下端,下部转轴控制用竖轴24可转动地安装在窗户边框一侧下部的竖轴安装腔内,下部转轴控制用竖轴24上端固定安装有一个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25,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25和一个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26啮合,所述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26的安装轴可转动地水平向内穿出窗户边框并安装下部转轴控制用旋钮27。
这样,只需转动下部转轴控制用旋钮,即可通过两对斜齿轮的配合带动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进而控制下部风道的通断切换,实现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三者之间任意二者或者三者全部的连通。采用斜齿轮的配合传动,可以使得控制精确、稳定并可靠。
作为另外的实施选择,所述下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安装在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一端端部的下部转轴控制用伺服电机,还包括一个位于窗户边框下部一端的控制面板,伺服电机的电线经窗户边框内部走线和控制面板相连并受控制面板控制。这样,可以实现对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的电动控制,使其控制更加自动化。
参见图5-6,本实施方式中,百叶装置包括多个水平设置且沿同一竖直方向排布在窗户的通风内腔中部的玻璃百叶40,玻璃百叶左右两端具有水平设置的百叶转轴41,玻璃百叶40一端的百叶转轴41可转动地安装在窗户边框上,另一侧的百叶转轴可转动地穿过一个竖向设置的百叶安装架(图中未显示百叶安装架)后和百叶控制机构相连;玻璃百叶40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具有透光效果的反射材料层,使得玻璃百叶一侧形成具有光热反射效果的反射侧42而另一侧形成具有光热吸收效果的吸热侧43。
这样,将百叶设置于通风内腔内部,具有更好的隐蔽性,产品整体性更好,更不易损坏,同时不易积灰利于保持玻璃镜面清洁,提高热反射效果。
其中,所述反射材料层采用low-e反射膜得到。这样是因为low-e反射膜具有对可见光高透过而对中远红外线高反射透光的效果,故具有热反射性高而透光效果好的特点,提高反射侧的热反射和热屏蔽效果。
其中,反射材料层外再设置有一层具有透光性的吸热材料层。这样使得吸热侧具有更好地吸热效果,同时不影响窗户的内外透视。
其中,吸热材料层由具有透光性的玻璃吸热镀膜得到。
这样,可购买成熟镀膜产品制备,利于制作,同时玻璃吸热镀膜具有能吸收大量红外线辐射能,并保持较高可见光透过率。
其中,所述百叶控制机构,包括一端沿相同方向垂直固定在各百叶转轴上的短连杆44,各短连杆44另一端均可转动连接在同一个竖向设置的长连杆45上,长连杆45一端具有一个竖向设置的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46,长连杆45端部固定设置有横向的连杆转轴,长连杆依靠连杆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46的大直径端端面并形成曲柄连杆机构,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46和一个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47传动连接,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47端部固定有一个齿轮轴,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的齿轮轴可转动地向室内方向水平穿出窗户边框并固定有一个百叶控制旋钮48。
这样,可以通过旋转百叶控制旋钮带动被动斜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长连杆和短连杆带动百叶转轴转动,进而实现对百叶的开合和翻转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可靠等优点,并能够根据需要灵活调节百叶的转动角度,以更好地透光或遮光。
其中,所述连杆转轴和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46设置于长连杆45的下端,所述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和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直接啮合传动。
这样,传动结构更加简单,传动更加可靠快捷。
其中,所述玻璃百叶转动为竖直状态时上下相邻的玻璃百叶相接闭合形成百叶隔层,并使得通风内腔被隔离为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两个腔道,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上端的通风内腔中还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腔道上端切换挡板49,腔道上端切换挡板49和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相连,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能够控制腔道上端切换挡板平动并实现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上端的通断切换;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下端的通风内腔中还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腔道下端切换挡板50,腔道下端切换挡板50和下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相连,下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能够控制腔道下端切换挡板平动并实现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下端的通断切换。
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玻璃百叶反射效果。同时在不同状况的通风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通过控制两个腔道的通风切换进一步提高窗户在通风过程中的隔热保温效果。
其中,百叶隔层位于通风内腔中心处,使得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宽度相同。
这样,更加方便实现两个腔道的切换控制。
实施时作为一种可实施方案选择,所述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采用电缸或电动推杆得到,所述电缸或电动推杆的输出端沿房间内外方向水平设置且和上端切换挡板内外方向的一端相连。下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可采用相同结构实现(图中未显示)。
这样可以方便购买成熟现有产品装配得到,利于制造,方便实现电控。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方案选择,所述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包括一个设置于窗户边框室内一侧外部的挡板控制用拨片,挡板控制用拨片拨动方向的两侧各连接有一个拉绳,拉绳通过定滑轮组变向后分别和腔道上端切换挡板的内外两端相连,使得左右拨动挡板控制用拨片能够拉动腔道上端切换挡板沿内外方向移动。腔道下端挡板可采用相同结构的控制机构或者和腔道上端挡板联动的方式实现内外移动控制切换(图中未显示)。
这样,采用拨片式的机械传动结构控制,占据空间较小且控制更加稳定可靠。
作为另一种可实施方案选择,所述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包括一个设置于窗户边框室内一侧外部的挡板控制用旋钮,挡板控制用旋钮转动方向的两侧各连接有一个拉绳,拉绳通过定滑轮组变向后分别和腔道上端切换挡板的内外两端相连,使得左右转动挡板控制用旋钮能够拉动腔道上端切换挡板沿内外方向移动。腔道下端挡板可采用相同结构的控制机构或者和腔道上端挡板联动的方式实现内外移动控制切换(图中未显示)。
这样,采用旋钮式的机械传动结构控制,占据空间较小且控制更加稳定可靠。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见图7-9,还设置有窗户内腔清洁结构,窗户内腔清洁结构包括竖向设置于窗户边框一侧内部的清洁装置安装腔,清洁装置安装腔和双层玻璃之间的通风内腔3整体连通设置,清洁装置安装腔内置入装有窗户内腔清洁装置,窗户内腔清洁装置整体呈竖向的长条形且长度大于窗户玻璃高度,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具有一个位于前侧的前侧清洁面和一个位于后侧的后侧清洁面,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采用柔性的清洁材料(清洁棉)得到且高度和窗户玻璃高度基本一致,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被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二者宽度小于双层玻璃之间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的宽度,前侧清洁面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螺纹孔,螺纹孔用于和清洁用螺杆28可拆卸连接,窗户边框内腔的上下两端对应螺纹孔位置各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清洁用开槽29,清洁用开槽外侧覆盖安装有可拆卸的开槽挡板30,清洁装置安装腔外侧覆盖安装有可拆卸的安装腔挡板31。
这样,当通风窗户的玻璃内腔中积灰需要清洁时,将安装腔挡板拆卸打开,把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取出,在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上粘上清洁液。再将开槽挡板拆卸打开,将窗户内腔清洁装置置入清洁装置安装腔并水平移动到双层玻璃之间的内侧通风腔或者外侧通风腔中,再将两个清洁用螺杆分别穿过窗户边框上下两端的清洁用开槽并旋入固定到窗户内腔清洁装置上下的两个螺纹孔中。这样从窗户边框外部手持清洁用螺杆带动窗户内腔清洁装置整体水平移动,使得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各自和对应的通风腔(内侧通风腔或者外侧通风腔)侧面相贴,实现对通风腔的清洁。整个清洁过程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可靠的优点。清洁完毕后,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可清洗干净并干燥后置入回清洁装置安装腔中,再重新将开槽挡板和安装腔挡板安装复位避免漏风即可。
其中,清洁材料为清洁棉。具有成本低廉且清洁效果好的优点。
其中,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包括一个位于上端的安装块32和位于下端的安装块,还包括一个位于前侧的前清洁块33和位于后侧的后清洁块34,两个安装块32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窗户边框内腔宽度,上端的安装块下表面和下端的安装块上表面各设置有一个沿前后方向的滑槽,所述前清洁块33和后清洁块34的上下两端可滑动地卡接配合在滑槽内,前清洁块33前侧采用柔性的清洁材料得到并形成前侧清洁面,后清洁块34后侧采用柔性的清洁材料得到并形成后侧清洁面;前清洁块33和后清洁块34之间还设置有伸缩控制机构,伸缩控制机构能够控制前清洁块33和后清洁块34在清洁工位和非清洁工位之间切换,清洁工位时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呈外扩状态且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向外超出两个安装块前后侧面;清洁工位时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之间距离大于双层玻璃之间的内侧通风腔以及外侧通风腔的宽度,清洁工位时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被压缩后的最短极限距离小于内侧通风腔以及外侧通风腔的宽度;非清洁工位时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整体缩回两个安装块的滑槽内。
这样,在清洁时,可以通过伸缩控制机构控制使得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沿滑槽前后两侧滑出一小部分,并使得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贴紧到对应通风腔的前后侧面上。这样在控制清洁装置移动时,可以同时实现对应通风腔前后两个内侧面的清洁而提高效率,且这样无需人为施加压紧力,避免人为施力不均导致装置或窗户损坏。
其中,所述伸缩控制机构包括竖向设置于前清洁块33和后清洁块34之间的中部连杆35,中部连杆35前后两侧成对的铰接设置有短连杆36,前侧的短连杆36前端铰接在前清洁块33后侧面,后侧的短连杆36后端铰接在后清洁块34前侧面,中部连杆35的一端为控制端且控制端可抽动地插入到安装块32中部的插槽内,中部连杆35控制端沿左侧或右侧水平向外固定连接有一个拨杆37,拨杆37外部伸出安装块侧面并形成拨动部,安装块侧面拨杆所在位置处具有和插槽相通的弹性卡槽38,弹性卡槽38上下两端形成有两个弹性卡槽位,拨杆37能够在两个弹性卡槽位上下拨动并控制每对短连杆36在展平打开状态以及弯折收拢状态之间切换,短连杆36呈展平打开状态时推动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沿滑槽前后两侧滑出一小部分构成清洁工位,短连杆呈弯折收拢状态时带动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缩回滑槽构成非清洁工位。
这样,通过从安装块侧面控制拨杆上下拨动,即可控制前后清洁块在清洁工位和非清洁工位切换,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快捷的优点。同时当前后清洁块呈清洁工位状态时,每对短连杆恰好为水平状态,可以使得前后清洁块之间的压紧力被相互抵消而产生自锁效果,保证了清洁过程中的稳定性。
其中,短连杆36有多对且沿高度方向均匀间隔布置在中部连杆上。
这样更好地保证施力平衡,提高控制的稳定性。
其中,短连杆36一端铰接在中部连杆侧面,另一端铰接在前清洁块或后清洁块侧面外凸形成的支耳上。
这样结构简单且连接可靠。
其中,弹性卡槽38内侧面设置有弹性材料层且在上下两端的自身卡槽宽度方向上外扩形成两个弹性卡槽位。
这样能够更好地方便拨杆在施加外力后能够在弹性卡槽内拨动并能够在拨动到位后保持在弹性卡槽位中。
其中,中部连杆35下端为控制端,弹性卡槽38位于下端的安装块右侧面上。这样,拨杆位于装置下方右侧,更加方便人手操作控制。
这样,本窗户可以通过上部风道切换装置和下部风道切换装置控制风道的通断和切换,以适用于不同情况的进排风需求。
另外,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在窗户中集成设置隔音、过滤以及防蚊虫等功能模块结构,但这些均可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和本申请发明点无关,不属于本申请对现有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地方,故不在此展开详述。
Claims (8)
1.一种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房间内预先安装空调设备和排风机,房间窗户安装采用具有通风功能的玻璃窗户,玻璃窗户具有双层玻璃且双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内腔,其特征在于,通风内腔中设置百叶装置能将通风内腔隔离为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两个腔道;并按照以下运行控制模式实现房间通风;
1)夏季室内制冷通风模式,此时空调设备制冷,室内空气温度低于玻璃窗户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开启排风机排风,室内压强小于室外压强;此时调整百叶装置使其玻璃百叶反射侧朝向室外,同时控制玻璃窗户风道切换实现进风,控制风道使得室外空气从下部外侧风道进入窗户,一部分空气向上经外侧通风腔从上部外侧风道流出,另一部分空气直接从下部内侧风道进入房间;
2)冬季室内供暖通风模式,此时空调设备供暖,室内空气温度高于室外空气温度,开启排风机排风,室内压强小于室外压强;此时调整百叶装置使其玻璃百叶反射侧朝向室内,另一侧朝向室外吸收太阳光照热量,同时控制玻璃窗户风道切换实现进风,使得室外空气从下部外侧风道进入,向上流经内侧通风腔后从上部内侧风道流进入室内;
本方法采用具有反射切换功能的通风窗户实现,所述通风窗户包括矩形的窗户边框,窗户边框内部前后间隔地竖向固定设置有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之间形成通风内腔,窗户边框上端还分别设置有向外连通到外侧的上部外侧风道以及向内连通到内侧的上部内侧风道,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相通设置且三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者通断切换的上部风道切换装置;窗户边框下端还分别设置有向外连通到外侧的下部外侧风道以及向内连通到内侧的下部内侧风道,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相通设置且三者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控制三者通断切换的下部风道切换装置;其中,还设置有百叶装置,百叶装置的百叶为兼具有热反射效果和透光效果的玻璃百叶,玻璃百叶旋转闭合后能够形成一个和窗户玻璃平行的百叶隔层;
所述上部风道切换装置包括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沿窗户长度方向安装在上部转轴安装腔中部,上部转轴安装腔形成于上部外侧风道、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交汇处位置,所述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上部转轴安装腔、上部外侧风道和上部内侧风道均为沿窗户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条形,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上固定设置有上部挡板连接构件,上部挡板连接构件外侧固定连接有上部风道切换挡板,上部风道切换挡板宽度大于上部外侧风道宽度、上部内侧风道宽度和通风内腔上端宽度,使得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时可以控制上部风道切换挡板依次切换到屏蔽上部外侧风道、通风内腔上端、上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上端正对的上部转轴安装腔顶部位置;上部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和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相连并控制其转动的上部转轴控制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固定在上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一端端部的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和一个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固定安装在一个竖向设置的上部转轴控制用竖轴的上端,上部转轴控制用竖轴可转动地安装在窗户边框一侧上部的竖轴安装腔内,上部转轴控制用竖轴下端固定安装有一个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和一个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上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的安装轴可转动地水平向内穿出窗户边框并安装上部转轴控制用旋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风道切换装置包括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沿窗户长度方向安装在下部转轴安装腔中部,下部转轴安装腔形成于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交汇处位置,所述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下部转轴安装腔、下部外侧风道和下部内侧风道均为沿窗户长度方向设置的长条形,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上固定设置有下部挡板连接构件,下部挡板连接构件外侧固定连接有下部风道切换挡板,下部风道切换挡板宽度大于下部外侧风道宽度、下部内侧风道宽度和通风内腔下端宽度,使得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转动时可以控制下部风道切换挡板依次切换到屏蔽下部外侧风道、通风内腔下端、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正对的下部转轴安装腔底部位置;下部风道切换装置还包括和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相连并控制其转动的下部转轴控制机构;
下部外侧风道、下部内侧风道和通风内腔下端任意二者之间的连接部位在垂直于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同一直径圆所在的圆弧形,使得下部转轴安装腔整体呈水平的圆柱形,所述下部风道切换挡板外侧面外凸形成和圆柱形匹配的弧形面;
所述下部转轴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固定在下部风道切换控制用转轴一端端部的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被动斜齿轮和一个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出端主动斜齿轮固定安装在一个竖向设置的下部转轴控制用竖轴的下端,下部转轴控制用竖轴可转动地安装在窗户边框一侧下部的竖轴安装腔内,下部转轴控制用竖轴上端固定安装有一个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被动斜齿轮和一个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啮合,所述下部转轴控制用输入端主动斜齿轮的安装轴可转动地水平向内穿出窗户边框并安装下部转轴控制用旋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百叶装置包括多个水平设置且沿同一竖直方向排布在窗户的通风内腔中部的玻璃百叶,玻璃百叶左右两端具有水平设置的百叶转轴,玻璃百叶一端的百叶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窗户边框上,另一侧的百叶转轴可转动地穿过一个竖向设置的百叶安装架后和百叶控制机构相连;玻璃百叶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具有透光效果的反射材料层,使得玻璃百叶一侧形成具有光热反射效果的反射侧而另一侧形成具有光热吸收效果的吸热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控制机构,包括一端沿相同方向垂直固定在各百叶转轴上的短连杆,各短连杆另一端均可转动连接在同一个竖向设置的长连杆上,长连杆一端具有一个竖向设置的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长连杆端部固定设置有横向的连杆转轴,长连杆依靠连杆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的大直径端端面并形成曲柄连杆机构,百叶控制用被动斜齿轮和一个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传动连接,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端部固定有一个齿轮轴,百叶控制用主动斜齿轮的齿轮轴可转动地向室内方向水平穿出窗户边框并固定有一个百叶控制旋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百叶转动为竖直状态时上下相邻的玻璃百叶相接闭合形成百叶隔层,并使得通风内腔被隔离为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两个腔道,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上端的通风内腔中还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腔道上端切换挡板,腔道上端切换挡板和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相连,上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能够控制腔道上端切换挡板平动并实现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上端的通断切换;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下端的通风内腔中还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腔道下端切换挡板,腔道下端切换挡板和下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相连,下端挡板切换控制机构能够控制腔道下端切换挡板平动并实现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下端的通断切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窗户内腔清洁结构,窗户内腔清洁结构包括竖向设置于窗户边框一侧内部的清洁装置安装腔,清洁装置安装腔和双层玻璃之间的通风内腔整体连通设置,清洁装置安装腔内置入装有窗户内腔清洁装置,窗户内腔清洁装置整体呈竖向的长条形且长度大于窗户玻璃高度,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具有一个位于前侧的前侧清洁面和一个位于后侧的后侧清洁面,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采用柔性的清洁材料得到且高度和窗户玻璃高度一致,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被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二者宽度小于双层玻璃之间内侧通风腔和外侧通风腔的宽度,前侧清洁面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一个螺纹孔,螺纹孔用于和清洁用螺杆可拆卸连接,窗户边框内腔的上下两端对应螺纹孔位置各具有一个水平设置的清洁用开槽,清洁用开槽外侧覆盖安装有可拆卸的开槽挡板,清洁装置安装腔外侧覆盖安装有可拆卸的安装腔挡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窗户内腔清洁装置包括一个位于上端的安装块和位于下端的安装块,还包括一个位于前侧的前清洁块和位于后侧的后清洁块,两个安装块前后方向的宽度小于窗户边框内腔宽度,上端的安装块下表面和下端的安装块上表面各设置有一个沿前后方向的滑槽,所述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的上下两端可滑动地卡接配合在滑槽内,前清洁块前侧采用柔性的清洁材料得到并形成前侧清洁面,后清洁块后侧采用柔性的清洁材料得到并形成后侧清洁面;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之间还设置有伸缩控制机构,伸缩控制机构能够控制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在清洁工位和非清洁工位之间切换,清洁工位时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呈外扩状态且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向外超出两个安装块前后侧面;清洁工位时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之间距离大于双层玻璃之间的内侧通风腔以及外侧通风腔的宽度,清洁工位时前侧清洁面和后侧清洁面被压缩后的最短极限距离小于内侧通风腔以及外侧通风腔的宽度;非清洁工位时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整体缩回两个安装块的滑槽内;
所述伸缩控制机构包括竖向设置于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之间的中部连杆,中部连杆前后两侧成对的铰接设置有短连杆,前侧的短连杆前端铰接在前清洁块后侧面,后侧的短连杆后端铰接在后清洁块前侧面,中部连杆的一端为控制端且控制端可抽动地插入到安装块中部的插槽内,中部连杆控制端沿左侧或右侧水平向外固定连接有一个拨杆,拨杆外部伸出安装块侧面并形成拨动部,安装块侧面拨杆所在位置处具有和插槽相通的弹性卡槽,弹性卡槽上下两端形成有两个弹性卡槽位,拨杆能够在两个弹性卡槽位上下拨动并控制每对短连杆在展平打开状态以及弯折收拢状态之间切换,短连杆呈展平打开状态时推动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沿滑槽前后两侧滑出一小部分构成清洁工位,短连杆呈弯折收拢状态时带动前清洁块和后清洁块缩回滑槽构成非清洁工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10096.2A CN111219822B (zh) | 2020-02-23 | 2020-02-23 | 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10096.2A CN111219822B (zh) | 2020-02-23 | 2020-02-23 | 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19822A CN111219822A (zh) | 2020-06-02 |
CN111219822B true CN111219822B (zh) | 2021-07-23 |
Family
ID=70807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10096.2A Active CN111219822B (zh) | 2020-02-23 | 2020-02-23 | 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1982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59256B (zh) * | 2022-03-08 | 2023-06-27 | 江苏环亚医用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医疗机构用可控式空调输送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41545B2 (en) * | 2006-07-19 | 2010-01-05 |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 Ventilated window for indo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buildings |
CN103267334A (zh) * | 2013-05-16 | 2013-08-28 | 华南理工大学 | 采用可采光太阳能集热技术的被动式蓄能太阳能通风系统 |
CN204266818U (zh) * | 2014-11-28 | 2015-04-15 |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动式集热、遮阳、通风集成窗 |
CN104775728A (zh) * | 2014-12-23 | 2015-07-15 | 冯刚克 | 双层通风保温窗及节能通风空调系统 |
CN204738716U (zh) * | 2015-06-23 | 2015-11-04 | 湖南大学 | 一种光伏百叶半导体温控节能窗 |
-
2020
- 2020-02-23 CN CN202010110096.2A patent/CN1112198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41545B2 (en) * | 2006-07-19 | 2010-01-05 | Purdue Research Foundation | Ventilated window for indoor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buildings |
CN103267334A (zh) * | 2013-05-16 | 2013-08-28 | 华南理工大学 | 采用可采光太阳能集热技术的被动式蓄能太阳能通风系统 |
CN204266818U (zh) * | 2014-11-28 | 2015-04-15 |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动式集热、遮阳、通风集成窗 |
CN104775728A (zh) * | 2014-12-23 | 2015-07-15 | 冯刚克 | 双层通风保温窗及节能通风空调系统 |
CN204738716U (zh) * | 2015-06-23 | 2015-11-04 | 湖南大学 | 一种光伏百叶半导体温控节能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19822A (zh) | 2020-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53601B (zh) | 被动式集热、遮阳、通风集成窗 | |
CN111206864B (zh) | 玻璃窗内腔清洁结构及其清洁方法 | |
KR100399310B1 (ko) | 에너지 절약형 다기능 환기 창호 | |
CN111021913B (zh) | 基于送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 |
CN109629995B (zh) | 一种多功能光伏百叶外窗 | |
CN211692182U (zh) | 一种双层玻璃窗户 | |
CN111219822B (zh) | 基于排风机和通风窗户的空调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 |
KR20110057373A (ko) | 에너지 절약형 다기능 블라인드 창호 | |
CN211623242U (zh) | 具有反射切换功能的通风窗户 | |
KR20140023709A (ko) | 열교환 기능을 갖는 이중창호 장치 | |
CN211623200U (zh) | 一种通风窗户百叶装置结构 | |
CN111207491B (zh) | 一种基于排风式新风机的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 |
GB2125531A (en) | Solar heating | |
CN111207492B (zh) | 一种基于送风式新风机的房间通风控制方法 | |
CN211692183U (zh) | 通风切换控制装置及其玻璃窗 | |
CN211598394U (zh) | 一种通风玻璃窗内腔清洁装置 | |
KR101155791B1 (ko) | 이동가능한 블라인드를 구비한 창호시스템 | |
CN2911159Y (zh) | 一种电驱动自下上升的内遮阳百叶 | |
CN217128660U (zh) | 一款带遮阳功能的幕墙系统 | |
JPS59137736A (ja) | 太陽熱の取入れ及び換気を行う窓 | |
CN221839859U (zh) | 一种空调导风板结构及空调出风口 | |
CN216341815U (zh) | 防眩光遮阳装置 | |
CN217105713U (zh) | 一种具有遮阳隔音功能的节能幕墙 | |
CN219953194U (zh) | 一种具有节能效果的可调节百叶遮阳装置 | |
CN215519457U (zh) | 一种带有空气过滤清洁装置的绿色建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