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0213A - 电子支付管理机构 - Google Patents

电子支付管理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0213A
CN111210213A CN201910017364.3A CN201910017364A CN111210213A CN 111210213 A CN111210213 A CN 111210213A CN 201910017364 A CN201910017364 A CN 201910017364A CN 111210213 A CN111210213 A CN 111210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payment
model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lectronic pay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173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00173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1021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10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021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08Payment architectures
    • G06Q20/085Payment architectures involving remote charge determination or related payment systems
    • G06Q20/0855Payment architectures involving remote charge determination or related payment systems involving a third part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Fina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ash Registers Or Receiv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支付管理机构,所述机构包括:请求接收设备,设置在支付设备上,用于在用户发起电子支付时,接收支付请求信号;型号检测设备,位于所述请求接收设备的附近,与所述请求接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支付请求信号时,对支付设备的处理器型号进行检测,以获得对应的型号信息。本发明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设计可靠,方便操作。为了获得更具有参考价值的热量数据,建立了基于本端数据测量和远端数据测量的热量分析机制,更关键的是,所述热量分析机制引入了距离配置策略,同时还进一步优化了电子支付的研制机制。

Description

电子支付管理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支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支付管理机构。
背景技术
根据电子支付发展的具体情况,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将触角伸向第三方支付业务,其主因是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又被称为金融互联网;另一部分是互联网平台与金融融合,接近于纯粹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平台为代表,从事互联网支付和代销金融产品业务。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支付管理机构,所述机构包括:请求接收设备,设置在支付设备上,用于在用户发起电子支付时,接收支付请求信号。
更具体地,在所述电子支付管理机构中,所述机构还包括:型号检测设备,位于所述请求接收设备的附近,与所述请求接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支付请求信号时,对支付设备的处理器型号进行检测,以获得对应的型号信息。
更具体地,在所述电子支付管理机构中,所述机构还包括:支付控制设备,与所述型号检测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型号信息与预设型号信息一致时,控制当前支付操作进入密码输入界面;接地控制设备,与辐射提取设备连接,位于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用于基于接收到的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确定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接地引线数量;即时通知设备,与所述接地控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接地引线数量与实际接地引线数量不符时,执行相应的现场通知操作;现场检测设备,与型号检测设备连接,设置在型号检测设备的一侧,用于对型号检测设备的电磁辐射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现场电磁辐射量;异地检测设备,设备在型号检测设备的远端,与支付控制设备连接,用于对支付控制设备的电磁辐射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异地电磁辐射量;定距处理设备,包括红外发射单元、红外接收单元和嵌入式处理芯片,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和所述嵌入式处理芯片设置在所述现场检测设备上,所述红外发射单元设置在所述异地检测设备上,以用于基于所述红外发射单元发射红外信号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单元接收红外信号的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现场检测设备和所述异地检测设备之间的距离以作为设备间距输出。
本发明需要具备以下四处关键的发明点:
(1)为了获得更具有参考价值的热量数据,建立了基于本端数据测量和远端数据测量的热量分析机制,更关键的是,所述热量分析机制引入了距离配置策略;
(2)基于设备本身的辐射量以及周围设备的辐射量,对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进行估算;
(3)基于确定的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确定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接地引线数量;
(4)当支付设备的处理器型号与预设型号信息一致时,控制当前支付操作进入密码输入界面,否则,直接退出当前电子支付。
本发明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设计可靠,方便操作。为了获得更具有参考价值的热量数据,建立了基于本端数据测量和远端数据测量的热量分析机制,更关键的是,所述热量分析机制引入了距离配置策略,同时还进一步优化了电子支付的研制机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执行移动支付的主体为移动支付设备。移动支付是指使用普通手机或智能手机完成支付或确认支付,而不是用现金、支票或银行卡支付。买方可以使用移动电话购买一系列的服务、数字产品或实体商品。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移动支付将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当前,在电子支付中,无法建立基于本端数据测量和远端数据测量的热量分析机制,导致获得的热量数据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缺乏基于支付设备的处理器型号支付验证机制,导致电子支付的安全性不足。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搭建了一种电子支付管理机构,能够有效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案示出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包括:
请求接收设备,设置在支付设备上,用于在用户发起电子支付时,接收支付请求信号。
接着,继续对本发明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的具体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所述电子支付管理机构中还可以包括:
型号检测设备,位于所述请求接收设备的附近,与所述请求接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支付请求信号时,对支付设备的处理器型号进行检测,以获得对应的型号信息。
所述电子支付管理机构中还可以包括:
支付控制设备,与所述型号检测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型号信息与预设型号信息一致时,控制当前支付操作进入密码输入界面;
接地控制设备,与辐射提取设备连接,位于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用于基于接收到的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确定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接地引线数量;
即时通知设备,与所述接地控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接地引线数量与实际接地引线数量不符时,执行相应的现场通知操作;
现场检测设备,与型号检测设备连接,设置在型号检测设备的一侧,用于对型号检测设备的电磁辐射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现场电磁辐射量;
异地检测设备,设备在型号检测设备的远端,与支付控制设备连接,用于对支付控制设备的电磁辐射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异地电磁辐射量;
定距处理设备,包括红外发射单元、红外接收单元和嵌入式处理芯片,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和所述嵌入式处理芯片设置在所述现场检测设备上,所述红外发射单元设置在所述异地检测设备上,以用于基于所述红外发射单元发射红外信号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单元接收红外信号的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现场检测设备和所述异地检测设备之间的距离以作为设备间距输出;
参数调整设备,与所述定距处理设备连接,用于基于所述设备间距确定所述现场检测设备的现场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以及所述异地检测设备的异地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
辐射提取设备,与所述参数调整设备连接,用于基于所述现场电磁辐射量、所述现场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所述异地电磁辐射量和所述异地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估算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
无线通信设备,与所述参数调整设备连接,用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向配置服务器请求配置策略以获得加密后的配置策略,并对所述加密后的配置策略进行解密操作;
所述无线通信设备还与热量评估设备连接,用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向配置服务器请求配置策略以获得加密后的配置策略,并对所述加密后的配置策略进行解密操作;
本端测量设备,与型号检测设备连接,设置在型号检测设备的一侧,用于对型号检测设备所在环境的热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本端热量数值;
远端测量设备,设备在型号检测设备的远端,与支付控制设备连接,用于对支付控制设备所在环境的热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远端热量数值;
距离测量设备,包括红外发射单元、红外接收单元和嵌入式处理芯片,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和所述嵌入式处理芯片设置在所述本端测量设备上,所述红外发射单元设置在所述远端测量设备上,以用于基于所述红外发射单元发射红外信号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单元接收红外信号的间隔时间确定所述本端测量设备和所述远端测量设备之间的距离以作为设备间距输出;
热量评估设备,与所述距离测量设备连接,用于基于所述设备间距确定所述本端测量设备的本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以及所述远端测量设备的远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还用于基于所述本端热量数值、所述本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所述远端热量数值和所述远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确定型号检测设备的设备内部热量。
所述电子支付管理机构中:
在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中,所述配置策略用于基于所述设备间距确定所述现场检测设备的现场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以及所述异地检测设备的异地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
所述电子支付管理机构中:
在所述接地控制设备中,基于接收到的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确定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接地引线数量包括:接收到的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越大,确定的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接地引线数量越多。
所述电子支付管理机构中:
所述支付控制设备还用于接收到的型号信息与预设型号信息不一致时,直接退出当前电子支付。
所述电子支付管理机构中:
在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中,所述配置策略用于基于所述设备间距确定所述本端测量设备的本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以及所述远端测量设备的远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
其中,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无线接收单元和无线发送单元,所述无线接收单元和所述无线发送单元共用同一供电输入端子。
所述电子支付管理机构中:
所述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加解密单元,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单元和所述无线发送单元连接。
另外,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为GPRS通信设备。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的简称,他是GSM移动电话用户可用的一种移动数据业务。GPRS可说是GSM的延续。GPRS和以往连续在频道传输的方式不同,是以封包(Packet)式来传输,因此使用者所负担的费用是以其传输资料单位计算,并非使用其整个频道,理论上较为便宜。GPRS的传输速率可提升至56甚至114Kbps。
GPRS经常被描述成“2.5G”,也就是说这项技术位于第二代(2G)和第三代(3G)移动通讯技术之间。他通过利用GSM网络中未使用的TDMA信道,提供中速的数据传递。GPRS突破了GSM网只能提供电路交换的思维方式,只通过增加相应的功能实体和对现有的基站系统进行部分改造来实现分组交换,这种改造的投入相对来说并不大,但得到的用户数据速率却相当可观。而且,因为不再需要现行无线应用所需要的中介转换器,所以连接及传输都会更方便容易。如此,使用者既可联机上网,参加视讯会议等互动传播,而且在同一个视讯网络上(VRN)的使用者,甚至可以无需通过拨号上网,而持续与网络连接。
GPRS分组交换的通信方式在分组交换的通信方式中,数据被分成一定长度的包(分组),每个包的前面有一个分组头(其中的地址标志指明该分组发往何处)。数据传送之前并不需要预先分配信道,建立连接。而是在每一个数据包到达时,根据数据报头中的信息(如目的地址),临时寻找一个可用的信道资源将该数据报发送出去。在这种传送方式中,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方同信道之间没有固定的占用关系,信道资源可以看作是由所有的用户共享使用。由于数据业务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现出一种突发性的业务特点,对信道带宽的需求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数据传送将能够更好地利用信道资源。例如一个进行WWW浏览的用户,大部分时间处于浏览状态,而真正用于数据传送的时间只占很小比例。这种情况下若采用固定占用信道的方式,将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内存(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电子支付管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包括:
请求接收设备,设置在支付设备上,用于在用户发起电子支付时,接收支付请求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还包括:
型号检测设备,位于所述请求接收设备的附近,与所述请求接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支付请求信号时,对支付设备的处理器型号进行检测,以获得对应的型号信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还包括:
支付控制设备,与所述型号检测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型号信息与预设型号信息一致时,控制当前支付操作进入密码输入界面;
接地控制设备,与辐射提取设备连接,位于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用于基于接收到的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确定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接地引线数量;
即时通知设备,与所述接地控制设备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的接地引线数量与实际接地引线数量不符时,执行相应的现场通知操作;
现场检测设备,与型号检测设备连接,设置在型号检测设备的一侧,用于对型号检测设备的电磁辐射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现场电磁辐射量;
异地检测设备,设备在型号检测设备的远端,与支付控制设备连接,用于对支付控制设备的电磁辐射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异地电磁辐射量;
定距处理设备,包括红外发射单元、红外接收单元和嵌入式处理芯片,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和所述嵌入式处理芯片设置在所述现场检测设备上,所述红外发射单元设置在所述异地检测设备上,以用于基于所述红外发射单元发射红外信号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单元接收红外信号的间隔时间确定所述现场检测设备和所述异地检测设备之间的距离以作为设备间距输出;
参数调整设备,与所述定距处理设备连接,用于基于所述设备间距确定所述现场检测设备的现场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以及所述异地检测设备的异地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
辐射提取设备,与所述参数调整设备连接,用于基于所述现场电磁辐射量、所述现场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所述异地电磁辐射量和所述异地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估算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
无线通信设备,与所述参数调整设备连接,用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向配置服务器请求配置策略以获得加密后的配置策略,并对所述加密后的配置策略进行解密操作;
所述无线通信设备还与热量评估设备连接,用于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向配置服务器请求配置策略以获得加密后的配置策略,并对所述加密后的配置策略进行解密操作;
本端测量设备,与型号检测设备连接,设置在型号检测设备的一侧,用于对型号检测设备所在环境的热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本端热量数值;
远端测量设备,设备在型号检测设备的远端,与支付控制设备连接,用于对支付控制设备所在环境的热量进行测量动作,以获得对应的远端热量数值;
距离测量设备,包括红外发射单元、红外接收单元和嵌入式处理芯片,所述红外接收单元和所述嵌入式处理芯片设置在所述本端测量设备上,所述红外发射单元设置在所述远端测量设备上,以用于基于所述红外发射单元发射红外信号以及所述红外接收单元接收红外信号的间隔时间确定所述本端测量设备和所述远端测量设备之间的距离以作为设备间距输出;
热量评估设备,与所述距离测量设备连接,用于基于所述设备间距确定所述本端测量设备的本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以及所述远端测量设备的远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还用于基于所述本端热量数值、所述本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所述远端热量数值和所述远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确定型号检测设备的设备内部热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中,所述配置策略用于基于所述设备间距确定所述现场检测设备的现场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以及所述异地检测设备的异地电磁辐射量的影响因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接地控制设备中,基于接收到的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确定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接地引线数量包括:接收到的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电磁辐射量越大,确定的型号检测设备周围的集成电路板区域的接地引线数量越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付控制设备还用于接收到的型号信息与预设型号信息不一致时,直接退出当前电子支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中,所述配置策略用于基于所述设备间距确定所述本端测量设备的本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以及所述远端测量设备的远端热量数值的影响因子;
其中,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包括无线接收单元和无线发送单元,所述无线接收单元和所述无线发送单元共用同一供电输入端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支付管理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线通信设备还包括加解密单元,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单元和所述无线发送单元连接。
CN201910017364.3A 2019-01-08 2019-01-08 电子支付管理机构 Withdrawn CN11121021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7364.3A CN111210213A (zh) 2019-01-08 2019-01-08 电子支付管理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17364.3A CN111210213A (zh) 2019-01-08 2019-01-08 电子支付管理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0213A true CN111210213A (zh) 2020-05-29

Family

ID=70789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17364.3A Withdrawn CN111210213A (zh) 2019-01-08 2019-01-08 电子支付管理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1021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72911B2 (en) Location-based credential selection for wireless transactions
US20110225421A1 (en) Method of obtaining content for mobile terminal, mobile terminal using the method, an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the mobile terminal
US805569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fac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20062467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iable billing of content delivered over networks
CN113115285A (zh)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11028025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session layer retry logic based on signal quality
US8631472B1 (en) Triggers for session persistence
CN106464502B (zh) 用于通信装置的认证的方法和系统
US2018001866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ccessing a service
US11481852B2 (en) Secure tokens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a resource in a resource distribution network
CN107682316A (zh) 动态密码发送策略的生成方法和动态密码发送方法
CN110619515B (zh) 电子支付管理方法及存储介质
KR101439136B1 (ko) 결제 채널 관리 시스템
CN111210213A (zh) 电子支付管理机构
CN109479007B (zh) 一种数据业务控制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US20210117961A1 (en) Secure tokens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a resource in a resource distribution network
US1029877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determine a telecommunications account status
KR100582389B1 (ko) Rf 결제시 중간 이벤트를 차단하는 모바일 커머스무선통신 단말기 및 그 방법
US20150066604A1 (en) Fare pay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CN115544324A (zh) 一种用户数据分析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8595131B2 (en) Method for paying for a service offered by means of a data network
CN110175824A (zh) 用于进行资源配置的设备及资源配置方法
TWI530119B (zh)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Strengthen the Method of Wireless Network Rights Management
CN110990831B (zh) 网络数据即时更新机构
CN111435392B (zh) 网络数据即时更新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9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