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8866B - 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08866B CN111208866B CN201911381031.5A CN201911381031A CN111208866B CN 111208866 B CN111208866 B CN 111208866B CN 201911381031 A CN201911381031 A CN 201911381031A CN 111208866 B CN111208866 B CN 1112088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me
- value
- terminal
- difference value
- time differe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04—Generating or distributing clock signals or signals derived directly therefrom
- G06F1/10—Distribution of clock signals, e.g. ske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装置,涉及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获取针对预设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并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时间差值;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所述相对时间差值为初始相对时间差值的绝对值;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本发明实施例通过相对时间差值调整两个终端的系统时间,无需依赖第三方NTP时间同步服务,保证两个终端之间两者时间的基准一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一种系统时间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终端设备主机和服务器等网络设备的时间基本处于无序的状态,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不断涌现,计算机的时间同步问题成为愈来愈重要的事情。由于音视频同步、时差等相关媒体流问题的解决方式需要通过一个统一的时间基准,通常使用NTP(Network TimeProtocol,网络校时协议)协议,该协议可以调整时钟抖动率,可以建立一个即时缓和、调整时间变化,并用一群受托服务器来提供准确、稳定时间的协议;当局域网可以访问互联网时,可以只安装NTP客户端软件,到互联网上的公共NTP服务器进行自动修正时间;当局域网不能访问互联网时,若要将各个计算机的时间统一,则需架设一台NTP服务器。
在Web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网页即时通信,一个支持网页浏览器进行实时语音对话或视频对话的接口)标准技术中对RTT(Round-Trip Time,往返时延)的计算,需要采用共同的NTP时间(即NTP服务器协助统一时间基准);这种解决音视频同步、时差等相关媒体流问题的方式依赖第三方NTP服务,且在一定条件下受到了限制。进一步地,若在不依赖第三方NTP服务的情况下,在带宽预测和自适应码流中采用丢包预测的情况下,需要计算丢包率和RTT时延,以通过这两个参数计算出合理的发送带宽;但在RTT的计算中需要两个不同物理设备之间两者时间的基准一致,这样在信息的交互过程中才能保证时延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相应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涉及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获取针对预设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并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时间差值;所述第一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所述相对时间差值为初始相对时间差值的绝对值;所述初始相对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和第二时间差值的差值;所述第二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
当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所述第二差值时,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和/或,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二差值时,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初始时延值;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
第一终端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一终端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生成第一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初始时延值;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
第一终端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一终端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生成第二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二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终端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包括:
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和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一时间值为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
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第二时间值和第三时间值,并生成第四时间值;所述第二消息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生成的消息;所述第二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四时间值为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
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二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以及所述第四时间值,得到所述初始时延值。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系统时间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时间差值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针对预设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所述第一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第一时间差值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时间差值;
相对时间差值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所述相对时间差值为初始相对时间差值的绝对值;所述初始相对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和第二时间差值的差值;所述第二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系统时间值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可选地,所述系统时间值调整模块包括:
第一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所述第二差值时,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第二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用于和/或,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二差值时,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可选地,所述第一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包括:
初始时延值获取单元,用于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一目标时延值生成单元,用于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生成第一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可选地,所述第二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包括:
初始时延值获取单元,用于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二目标时延值生成单元,用于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生成第二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二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可选地,所述初始时延值获取单元包括:
第一数据发送子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和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一时间值为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
第二数据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第二时间值和第三时间值,并生成第四时间值;所述第二消息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生成的消息;所述第二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四时间值为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
初始时延值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二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以及所述第四时间值,得到所述初始时延值。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系统时间调整方法的步骤。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系统时间调整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相对时间差值而不是绝对时间作为时间基准,在两个不同的终端中,分别将其当前系统时间与相同的时间节点的差值进行作差,得到的值就是两个终端的相对时间差值;可以通过以两个终端中任一终端的当前系统时间为基准,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该终端的系统时间,无需依赖第三方NTP时间同步服务,保证两个终端之间两者时间的统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实施例一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实施例二的步骤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视联网的组网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种节点服务器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接入交换机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种以太网协转网关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思想为采用不同终端之间的相对时间差值为基准,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两个终端之间任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在不依赖第三方NTP时间同步服务的情况下,保证两个终端之间两者时间的统一。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实施例一的步骤流程图,涉及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第一终端获取针对预设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并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时间差值;所述第一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通过视联网协议进行网页即时通信,此时可以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相对时间差值作为基准去调整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为了确定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相对时间差值,首先需要确定第一终端与预设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即第一终端可以首先选取临近的时间节点,并通过将第一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与选取的时间节点进行作差,以确定相对时间差值所需的第一时间差值。
步骤102,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所述相对时间差值为初始相对时间差值的绝对值;所述初始相对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和第二时间差值的差值;所述第二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通过视联网协议进行网页即时通信,此时可以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相对时间差值作为基准去调整第一终端或者第二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为了确定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的相对时间差值,第一终端可以将确定好的预设时间节点和第一时间差值发送给第二终端,第二终端可以通过将第二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与选取好的同一时间节点作差,以确定第二时间差值;然后通过第一时间差值与第二时间差值的差值,以确定原始相对时间差值;由于原始相对时间差值可能为正数或负数,第二终端将原始相对时间差值的绝对值确定为相对时间差值。
步骤103,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一种情况下,第一终端可以接收第二终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以便以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为时间基准,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即第一终端可以通过加/减相对时间差值的方法调整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以保证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的系统时间同步。
还可以存在另一种情况,第二终端可以以第二终端的系统时间为时间基准,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第二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即第二终端可以通过加/减相对时间差值的方法调整第二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以保证第二终端与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同步。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相对时间差值而不是绝对时间作为时间基准,在两个不同的终端中,分别将其当前系统时间与相同的时间节点的差值进行作差,得到的值就是两个终端的相对时间差值;可以通过以两个终端中任一终端的当前系统时间为基准,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该终端的系统时间,无需依赖第三方NTP时间同步服务,保证两个终端之间两者时间的基准一致。
参照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实施例二的步骤流程图,涉及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可以进行网页即时通信,即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进行消息之间的通信,假设由第一终端发送消息至第二终端,则第一终端可以为发送端,第二终端可以为接收端。
步骤201,发送端获取针对预设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并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时间差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发送消息至接收端,为了保证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时间基准一致,可以通过确定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相对时间差值,以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与接收端的系统时间一致,或者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接收端的系统时间与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一致。
发送端可以随机选取一个临近时间节点,通过采用其当前的系统时间与临近时间节点的差值,确定发送端基于临近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并可以将确定好的临近时间节点和第一时间差值发送给接收端,以便接收端根据临近时间节点和第一时间差值计算所需的相对时间差值。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端选取临近时间节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以其当前的系统时间为标准进行选取,还可以以绝对真实时间为标准进行选取,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步骤202,发送端接收由接收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接收端可以根据临近时间节点和第一时间差值计算所需的相对时间差值,即接收端可以通过采用其当前的系统时间与同一临近时间节点的差值,确定接收端基于同一临近时间节点的第二时间差值,并可以采用第一时间差值和第二时间差值的差值,确定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相对时间差值,以通过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接收端或发送端任一端的系统时间值。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时间差值和第二时间差值的差值可能为正数,也可能为负数,可以确定其绝对值为相对时间差值。在一种情况下,发送端可以接收由接收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根据时间差值调整发送端的系统时间值;在另一种情况下,接收端可以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值。
步骤203,发送端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其系统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一种情况下,发送端可以接收由接收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时间基准,根据将时间基准准与相对时间差值进行加/减计算,来调整发送端的系统时间值;在另一种情况下,接收端可以以其系统时间为时间基准,根据将时间基准与相对时间差值进行加/减计算,来调整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步骤203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
子步骤S11,当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所述第二差值时,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第一终端可以为发送端,第二终端可以为接收端,发送端可以接收由接收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在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时间基准的情况下,根据将时间基准与相对时间差值进行加/减计算,来调整发送端的系统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时间基准的情况下,可以存在一种情况,当发送端的第一时间差值大于接收端的第二时间差值时,此时不作为时间基准的一端,即接收端的系统时间比发送端的系统时间滞后,则发送端可以在以其系统时间为基准减去相对时间差值,以调整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与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同步。
例如,假设发送端的当前系统时间为15:26,选取的时间节点A为15:22,接收端的当前系统时间为15:24,则第一时间差值B=4s,第二时间差值C=2s;此时B>C,且相对时间差值D=2s;则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基准,接收端的系统时间比发送端的系统时间滞后,发送端可以在其当前系统时间15:26为基准减去相对时间差值2s,将其系统时间由15:26调整为15:24,保证与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同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初始时延值,子步骤S11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
子步骤S111,第一终端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可以进行网页即时通信,即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进行消息之间的通信,假设由第一终端发送消息至第二终端,则第一终端可以为发送端,第二终端可以为接收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消息通信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计算RTT时延值的情况下,发送端可以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系统时间,以校准两端的系统时间,保证两端之间系统时间的同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生成第一消息,并将该第一消息发送给接收端,发送端在计算RTT时延值的情况下,其系统时间值可以包括其当前的系统时间,还可以包括在没有进行两端时间校准操作的情况下,发送端所计算的初始时延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子步骤S111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
子步骤S1111,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和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一时间值为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消息,则发送端可以计算该第一消息的RTT时延值,RTT时延值指的是针对第一消息的往返时间,表示从发送端发送第一消息开始,到发送端接收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消息之间全部经历的时延,其不包括第一消息以及确认消息传送的时间。
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可以是访问请求,记录此时的当前系统时间为第一时间值t1,并将该第一时间值t1和访问请求一同发送给接收端,以便接收端接收和响应访问请求。需要说明的是,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消息,可以是某种请求,还可以是某种数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子步骤S1112,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第二时间值和第三时间值,并生成第四时间值;所述第二消息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生成的消息;所述第二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四时间值为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将访问请求以及第一时间值t1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接收访问请求,并记录此时的系统时间为第二时间值t2;接收端可以响应访问请求和生成针对访问请求的响应消息,并将响应消息发送给接收端,记录此时的系统时间为第三时间值t3;发送端接收由接收端发送的响应消息,并记录此时的系统时间为第四时间值t4。
子步骤S1113,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二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以及所述第四时间值,得到所述初始时延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时间值t1、第二时间值t2、第三时间值t3、第四时间值t4,得到针对访问请求的RTT时延值;由于RTT时延值不包括访问请求的传输时间,即采用第四时间值t4与第一时间值t1的差值;且接收端在响应访问请求时需要进行逻辑处理,逻辑处理时间为第三时间值t3与第二时间值t2的差值;将t4-(t3-t2)-t1作为RTT时延值,但由于第四时间值t4与第一时间值t1记录的是发送端的系统时间,第三时间值t3和第二时间值t2记录的是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在没有进行两端在没有进行两端时间校准操作的情况下,发送端所计算出来的RTT时延值为初始时延值,即t4-(t3-t2)-t1为初始时延值,发送端可以通过相对时间差值,调整该初始时延值为两端时间校准后的目标时延值。
子步骤S112,第一终端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生成第一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当发送端的第一时间差值大于接收端的第二时间差值时,若此时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基准,则接收端的系统时间比发送端的系统时间滞后,发送端可以在以其系统时间为基准减去相对时间差值,以调整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与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同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通过计算第一时间值t1、第二时间值t2、第三时间值t3、第四时间值t4,得到针对访问请求的初始时延值t4-(t3-t2)-t1;当发送端的第一时间差值大于接收端的第二时间差值时,若此时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基准,则可以将初始时延值t4-(t3-t2)-t1减去相对时间差值,以调整初始时延值得到目标延时值,保证目标延时值为在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同步的情况下的RTT时延值。
子步骤S12,和/或,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二差值时,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在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时间基准的情况下,可以存在一种情况,当发送端的第一时间差值小于接收端的第二时间差值时,此时不作为时间基准的一端,即接收端的系统时间比发送端的系统时间超前,则发送端可以在以其系统时间为基准加上相对时间差值,以调整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与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同步。
例如,假设发送端的当前系统时间为11:31,选取的时间节点A为11:30,接收端的当前系统时间为11:34,则第一时间差值B=1s,第二时间差值C=4s;此时B<C,且相对时间差值D=3s;则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基准,接收端的系统时间比发送端的系统时间超前,发送端可以在其当前系统时间11:31为基准加上相对时间差值3s,将其系统时间由11:31调整为11:34,保证与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同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初始时延值,子步骤S12可以包括:
子步骤S121,第一终端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可以进行网页即时通信,即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可以进行消息之间的通信,假设由第一终端发送消息至第二终端,则第一终端可以为发送端,第二终端可以为接收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消息通信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计算RTT时延值的情况下,发送端可以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系统时间,以校准两端的系统时间,保证两端之间系统时间的同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生成第一消息,并将该第一消息发送给接收端,发送端在计算RTT时延值的情况下,其系统时间值可以包括其当前的系统时间,还可以包括在没有进行两端时间校准操作的情况下,发送端所计算的初始时延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子步骤S121可以包括如下子步骤:
子步骤S1211,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和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一时间值为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消息,则发送端可以计算该第一消息的RTT时延值,RTT时延值指的是针对第一消息的往返时间,表示从发送端发送第一消息开始,到发送端接收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消息之间全部经历的时延,其不包括第一消息以及确认消息传送的时间。
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消息,该第一消息可以是访问请求,记录此时的当前系统时间为第一时间值t1,并将该第一时间值t1和访问请求一同发送给接收端,以便接收端接收和响应访问请求。需要说明的是,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的第一消息,可以是某种请求,还可以是某种数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加以限制。
子步骤S1212,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第二时间值和第三时间值,并生成第四时间值;所述第二消息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生成的消息;所述第二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四时间值为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将访问请求以及第一时间值t1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接收访问请求,并记录此时的系统时间为第二时间值t2;接收端可以响应访问请求和生成针对访问请求的响应消息,并将响应消息发送给接收端,记录此时的系统时间为第三时间值t3;发送端接收由接收端发送的响应消息,并记录此时的系统时间为第四时间值t4。
子步骤S1213,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二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以及所述第四时间值,得到所述初始时延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时间值t1、第二时间值t2、第三时间值t3、第四时间值t4,得到针对访问请求的RTT时延值;由于RTT时延值不包括访问请求的传输时间,即采用第四时间值t4与第一时间值t1的差值;且接收端在响应访问请求时需要进行逻辑处理,逻辑处理时间为第三时间值t3与第二时间值t2的差值;将t4-(t3-t2)-t1作为RTT时延值,但由于第四时间值t4与第一时间值t1记录的是发送端的系统时间,第三时间值t3和第二时间值t2记录的是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在没有进行两端在没有进行两端时间校准操作的情况下,发送端所计算出来的RTT时延值为初始时延值,即t4-(t3-t2)-t1为初始时延值,发送端可以通过相对时间差值,调整该初始时延值为两端时间校准后的目标时延值。
子步骤S122,第一终端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生成第二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二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当发送端的第一时间差值小于接收端的第二时间差值时,若此时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基准,则接收端的系统时间比发送端的系统时间超前,发送端可以在以其系统时间为基准加上相对时间差值,以调整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与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同步。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通过计算第一时间值t1、第二时间值t2、第三时间值t3、第四时间值t4,得到针对访问请求的初始时延值t4-(t3-t2)-t1;当发送端的第一时间差值小于接收端的第二时间差值时,若此时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基准,则可以将初始时延值t4-(t3-t2)-t1加上相对时间差值,以调整初始时延值得到目标延时值,保证目标延时值为在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系统时间同步的情况下的RTT时延值。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相对时间差值而不是绝对时间作为时间基准,在两个不同的终端中,可以通过以两个终端中任一终端的系统时间为基准,根据另一终端的系统时间与该基准的超前或滞后,以及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作为基准终端的系统时间;还可以以两个终端中任一终端的原始RTT时延值为基准,根据另一终端的系统时间与该基准的超前或滞后,以及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原始RTT时延值,无需依赖第三方NTP时间同步服务,保证不同终端之间时间的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参照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两个终端之间可以通过网页即时通信进行音视频业务之间的通信,且进行网页即时通信的RTT计算。如图3所示,分为左右两个框图,左框图可以为发送端在计算RTT时的过程,右框图为与发送端通信的接收端在计算RTT时的过程。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发送端在计算RTT时延值前,可以判断接收端与发送端之间是否进行了时间校准操作;在没有进行时间校准的情况下,发送端可以选取临近的时间节点A,与其当前系统时间作比差,得出第一时间差值B;将时间节点A和第一时间差值B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将时间节点A,与其当前系统时间作差,得出第二时间差值C。由于发送端将时间节点A和第一时间差值B发送给接收端时需要信令交互时间,第一时间差值B和第二时间差值C的差值可以在1ms的范围内上下浮动,即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相对时间差值(D=B-C)可以在1ms的范围内上下浮动。
在音视频业务中,发送端可以获取网页即时通信的RTT算法所需的发送时间、接收时间以及逻辑时间。发送端可以发送音视频数据,且携带发送音视频数据时的系统时间为第一时间值t1到接收端;接收端在接收音视频数据后,可以记录接收音视频数据时的系统时间值为第二时间值t2;接收端在对音视频数据进行逻辑业务处理后,可以生成确认消息并回复给发送端,并记录发送确认消息时的系统时间值为第三时间值t3;发送端接收确认消息,并记录接收确认消息时的系统时间为第四时间值t4,计算初始RTT时延值为t4-(t3-t2)-t1。
在一种情况下,当第一时间差值B大于第二时间差值C时,发送端可以计算目标RTT时延值为t4-(t3-t2)-t1-|B-C|-1ms;在另一种情况下,当第一时间差值B小于第二时间差值C时,发送端可以计算目标RTT时延值为t4-(t3-t2)-t1+|B-C|-1ms;其中1ms为相对时间差值所允许的上下浮动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假设发送端的当前系统时间为11:31,选取的时间节点A为11:30,接收端的当前系统时间为11:34,则第一时间差值B=1s,第二时间差值C=4s,此时相对时间差值D=3s;假设发送端发送音视频数据的系统时间为11:39,接收端接收到音视频数据的系统时间为11:41,接收端完成逻辑处理后发送确认消息的系统时间为11:42,发送端接收到确认消息的系统时间为11:44,则此时初始RTT时延值为t4-(t3-t2)-t1=4s;由于B<C,以发送端的系统时间为基准,计算的目标RTT时延值为6.999s。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相对时间差值而不是绝对时间作为时间基准,在两个不同的终端中,分别将其当前系统时间与相同的时间节点的差值进行作差,得到的值就是两个终端的相对时间差值;可以通过以两个终端中任一终端的系统时间为基准,根据另一终端的系统时间与该基准的超前或滞后,以及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作为基准终端的系统时间;还可以以两个终端中任一终端的原始RTT时延值为基准,根据另一终端的系统时间与该基准的超前或滞后,以及根据相对时间差值调整原始RTT时延值,无需依赖第三方NTP时间同步服务,保证不同终端之间时间的统一。
参照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装置实施例的结构框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模块:
第一时间差值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针对预设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所述第一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第一时间差值发送模块402,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时间差值;
相对时间差值接收模块403,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所述相对时间差值为初始相对时间差值的绝对值;所述初始相对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和第二时间差值的差值;所述第二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系统时间值调整模块404,用于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系统时间值调整模块可以包括如下子模块;
第一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所述第二差值时,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第二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用于和/或,当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二差值时,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初始时延值;第一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可以包括如下单元:
初始时延值获取单元,用于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一目标时延值生成单元,用于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生成第一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初始时延值;第二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可以包括如下单元:
初始时延值获取单元,用于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二目标时延值生成单元,用于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生成第二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二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初始时延值获取单元可以包括如下子单元:
第一数据发送子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和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一时间值为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
第二数据接收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第二时间值和第三时间值,并生成第四时间值;所述第二消息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生成的消息;所述第二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四时间值为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
初始时延值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二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以及所述第四时间值,得到所述初始时延值。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包括:
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互联网以及视联网,视联网是一种局域以太网硬件实时大带框传输网络,用于高速传输高清视频及专用协议的专用网络;且第一终端以及第二终端可以是4G多网卡聚合终端,4G多网卡聚合终端是一款可采用多网卡链路同时传输的终端产品。
视联网是网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一个实时网络,能够实现高清视频实时传输,将众多互联网应用推向高清视频化,高清面对面。
视联网采用实时高清视频交换技术,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将所需的服务,如高清视频会议、视频监控、智能化监控分析、应急指挥、数字广播电视、延时电视、网络教学、现场直播、VOD点播、电视邮件、个性录制(PVR)、内网(自办)频道、智能化视频播控、信息发布等数十种视频、语音、图片、文字、通讯、数据等服务全部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通过电视或电脑实现高清品质视频播放。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下对视联网进行介绍:
视联网所应用的部分技术如下所述:
网络技术(Network Technology)
视联网的网络技术创新改良了传统以太网(Ethernet),以面对网络上潜在的巨大视频流量。不同于单纯的网络分组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或网络电路交换(CircuitSwitching),视联网技术采用Packet Switching满足Streaming需求。视联网技术具备分组交换的灵活、简单和低价,同时具备电路交换的品质和安全保证,实现了全网交换式虚拟电路,以及数据格式的无缝连接。
交换技术(Switching Technology)
视联网采用以太网的异步和包交换两个优点,在全兼容的前提下消除了以太网缺陷,具备全网端到端无缝连接,直通用户终端,直接承载IP数据包。用户数据在全网范围内不需任何格式转换。视联网是以太网的更高级形态,是一个实时交换平台,能够实现目前互联网无法实现的全网大规模高清视频实时传输,将众多网络视频应用推向高清化、统一化。
服务器技术(Server Technology)
视联网和统一视频平台上的服务器技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器,它的流媒体传输是建立在面向连接的基础上,其数据处理能力与流量、通讯时间无关,单个网络层就能够包含信令及数据传输。对于语音和视频业务来说,视联网和统一视频平台流媒体处理的复杂度比数据处理简单许多,效率比传统服务器大大提高了百倍以上。
储存器技术(Storage Technology)
统一视频平台的超高速储存器技术为了适应超大容量和超大流量的媒体内容而采用了最先进的实时操作系统,将服务器指令中的节目信息映射到具体的硬盘空间,媒体内容不再经过服务器,瞬间直接送达到用户终端,用户等待一般时间小于0.2秒。最优化的扇区分布大大减少了硬盘磁头寻道的机械运动,资源消耗仅占同等级IP互联网的20%,但产生大于传统硬盘阵列3倍的并发流量,综合效率提升10倍以上。
网络安全技术(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视联网的结构性设计通过每次服务单独许可制、设备与用户数据完全隔离等方式从结构上彻底根除了困扰互联网的网络安全问题,一般不需要杀毒程序、防火墙,杜绝了黑客与病毒的攻击,为用户提供结构性的无忧安全网络。
服务创新技术(Service Innovation Technology)
统一视频平台将业务与传输融合在一起,不论是单个用户、私网用户还是一个网络的总合,都不过是一次自动连接。用户终端、机顶盒或PC直接连到统一视频平台,获得丰富多彩的各种形态的多媒体视频服务。统一视频平台采用“菜谱式”配表模式来替代传统的复杂应用编程,可以使用非常少的代码即可实现复杂的应用,实现“无限量”的新业务创新。
视联网的组网如下所述:
视联网是一种集中控制的网络结构,该网络可以是树型网、星型网、环状网等等类型,但在此基础上网络中需要有集中控制节点来控制整个网络。
如图5所示,视联网分为接入网和城域网两部分。
接入网部分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3类:节点服务器,接入交换机,终端(包括各种机顶盒、编码板、存储器等)。节点服务器与接入交换机相连,接入交换机可以与多个终端相连,并可以连接以太网。
其中,节点服务器是接入网中起集中控制功能的节点,可控制接入交换机和终端。节点服务器可直接与接入交换机相连,也可以直接与终端相连。
类似的,城域网部分的设备也可以分为3类:城域服务器,节点交换机,节点服务器。城域服务器与节点交换机相连,节点交换机可以与多个节点服务器相连。
其中,节点服务器即为接入网部分的节点服务器,即节点服务器既属于接入网部分,又属于城域网部分。
城域服务器是城域网中起集中控制功能的节点,可控制节点交换机和节点服务器。城域服务器可直接连接节点交换机,也可直接连接节点服务器。
由此可见,整个视联网络是一种分层集中控制的网络结构,而节点服务器和城域服务器下控制的网络可以是树型、星型、环状等各种结构。
形象地称,接入网部分可以组成统一视频平台(虚线圈中部分),多个统一视频平台可以组成视联网;每个统一视频平台可以通过城域以及广域视联网互联互通。
视联网设备分类
1.1本发明实施例的视联网中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3类:服务器,交换机(包括以太网网关),终端(包括各种机顶盒,编码板,存储器等)。视联网整体上可以分为城域网(或者国家网、全球网等)和接入网。
1.2其中接入网部分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3类:节点服务器,接入交换机(包括以太网网关),终端(包括各种机顶盒,编码板,存储器等)。
各接入网设备的具体硬件结构为:
节点服务器:
如图6所示,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601、交换引擎模块602、CPU模块603、磁盘阵列模块604;
其中,网络接口模块601,CPU模块603、磁盘阵列模块604进来的包均进入交换引擎模块602;交换引擎模块602对进来的包进行查地址表605的操作,从而获得包的导向信息;并根据包的导向信息把该包存入对应的包缓存器606的队列;如果包缓存器606的队列接近满,则丢弃;交换引擎模602轮询所有包缓存器队列,如果满足以下条件进行转发:1)该端口发送缓存未满;2)该队列包计数器大于零。磁盘阵列模块604主要实现对硬盘的控制,包括对硬盘的初始化、读写等操作;CPU模块603主要负责与接入交换机、终端(图中未示出)之间的协议处理,对地址表605(包括下行协议包地址表、上行协议包地址表、数据包地址表)的配置,以及,对磁盘阵列模块604的配置。
接入交换机:
如图7所示,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下行网络接口模块701、上行网络接口模块702)、交换引擎模块703和CPU模块704;
其中,下行网络接口模块701进来的包(上行数据)进入包检测模块705;包检测模块705检测包的目地地址(DA)、源地址(SA)、数据包类型及包长度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符合,则分配相应的流标识符(stream-id),并进入交换引擎模块703,否则丢弃;上行网络接口模块702进来的包(下行数据)进入交换引擎模块703;CPU模块704进来的数据包进入交换引擎模块703;交换引擎模块703对进来的包进行查地址表706的操作,从而获得包的导向信息;如果进入交换引擎模块703的包是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则结合流标识符(stream-id)把该包存入对应的包缓存器707的队列;如果该包缓存器307的队列接近满,则丢弃;如果进入交换引擎模块703的包不是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则根据包的导向信息,把该数据包存入对应的包缓存器707的队列;如果该包缓存器707的队列接近满,则丢弃。
交换引擎模块703轮询所有包缓存器队列,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分两种情形:
如果该队列是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则满足以下条件进行转发:1)该端口发送缓存未满;2)该队列包计数器大于零;3)获得码率控制模块产生的令牌;
如果该队列不是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则满足以下条件进行转发:1)该端口发送缓存未满;2)该队列包计数器大于零。
码率控制模块708是由CPU模块704来配置的,在可编程的间隔内对所有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包缓存器队列产生令牌,用以控制上行转发的码率。
CPU模块704主要负责与节点服务器之间的协议处理,对地址表306的配置,以及,对码率控制模块708的配置。
以太网协转网关:
如图8所示,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下行网络接口模块801、上行网络接口模块802)、交换引擎模块803、CPU模块804、包检测模块805、码率控制模块808、地址表806、包缓存器807和MAC添加模块809、MAC删除模块810。
其中,下行网络接口模块801进来的数据包进入包检测模块805;包检测模块805检测数据包的以太网MAC DA、以太网MAC SA、以太网length or frame type、视联网目地地址DA、视联网源地址SA、视联网数据包类型及包长度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符合则分配相应的流标识符(stream-id);然后,由MAC删除模块810减去MAC DA、MAC SA、length or frame type(2byte),并进入相应的接收缓存,否则丢弃;
下行网络接口模块801检测该端口的发送缓存,如果有包则根据包的视联网目地地址DA获知对应的终端的以太网MAC DA,添加终端的以太网MAC DA、以太网协转网关的MACSA、以太网length or frame type,并发送。
以太网协转网关中其他模块的功能与接入交换机类似。
终端:
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业务处理模块和CPU模块;例如,机顶盒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视音频编解码引擎模块、CPU模块;编码板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视音频编码引擎模块、CPU模块;存储器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CPU模块和磁盘阵列模块。
1.3城域网部分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2类:节点服务器,节点交换机,城域服务器。其中,节点交换机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交换引擎模块和CPU模块;城域服务器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交换引擎模块和CPU模块构成。
2、视联网数据包定义
2.1接入网数据包定义
接入网的数据包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目的地址(DA)、源地址(SA)、保留字节、payload(PDU)、CRC。
如下表所示,接入网的数据包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DA | SA | Reserved | Payload | CRC |
其中:
目的地址(DA)由8个字节(byte)组成,第一个字节表示数据包的类型(例如各种协议包、组播数据包、单播数据包等),最多有256种可能,第二字节到第六字节为城域网地址,第七、第八字节为接入网地址;
源地址(SA)也是由8个字节(byte)组成,定义与目的地址(DA)相同;
保留字节由2个字节组成;
payload部分根据不同的数据报的类型有不同的长度,如果是各种协议包的话是64个字节,如果是单组播数据包话是32+1024=1056个字节,当然并不仅仅限于以上2种;
CRC有4个字节组成,其计算方法遵循标准的以太网CRC算法。
2.2城域网数据包定义
城域网的拓扑是图型,两个设备之间可能有2种、甚至2种以上的连接,即节点交换机和节点服务器、节点交换机和节点交换机、节点交换机和节点服务器之间都可能超过2种连接。但是,城域网设备的城域网地址却是唯一的,为了精确描述城域网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引入参数:标签,来唯一描述一个城域网设备。
本说明书中标签的定义和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的定义类似,假设设备A和设备B之间有两个连接,那么数据包从设备A到设备B就有2个标签,数据包从设备B到设备A也有2个标签。标签分入标签、出标签,假设数据包进入设备A的标签(入标签)是0x0000,这个数据包离开设备A时的标签(出标签)可能就变成了0x0001。城域网的入网流程是集中控制下的入网过程,也就意味着城域网的地址分配、标签分配都是由城域服务器主导的,节点交换机、节点服务器都是被动的执行而已,这一点与MPLS的标签分配是不同的,MPLS的标签分配是交换机、服务器互相协商的结果。
如下表所示,城域网的数据包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DA | SA | Reserved | 标签 | Payload | CRC |
即目的地址(DA)、源地址(SA)、保留字节(Reserved)、标签、payload(PDU)、CRC。其中,标签的格式可以参考如下定义:标签是32bit,其中高16bit保留,只用低16bit,它的位置是在数据包的保留字节和payload之间。
基于视联网的上述特性,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构思之一,遵循视联网的协议,由某个4G多网卡聚合终端与另一个4G多网卡聚合终端通过网页即时通信进行音视频业务上的通信,由一个4G多网卡聚合终端发送音视频数据到另一个4G多网卡聚合终端,计算该音视频数据在这两个4G多网卡聚合终端上的RTT往返时延值。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一种系统时间调整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涉及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获取针对预设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并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时间差值;所述第一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所述相对时间差值为初始相对时间差值的绝对值;所述初始相对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和第二时间差值的差值;所述第二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其中调整系统时间值的第一终端为两个需要进行时间同步的终端中的任一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的步骤包括:
当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大于所述第二时间差值时,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的步骤包括:
和/或,当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小于所述第二时间差值时,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初始时延值;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的步骤包括:
第一终端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一终端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生成第一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一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包括初始时延值;所述第一终端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的步骤包括:
第一终端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
第一终端采用所述初始时延值和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生成第二目标时延值;所述第二目标时延值为所述第一终端调整后的初始时延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生成第一消息,并获取针对所述第一消息的初始时延值的步骤包括:
第一终端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消息和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一时间值为发送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
第一终端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第二消息、第二时间值和第三时间值,并生成第四时间值;所述第二消息为所述第二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生成的消息;所述第二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一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向所述第一终端发送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所述第四时间值为所述第一终端接收到所述第二消息时的时间值;
第一终端根据所述第一时间值、所述第二时间值、所述第三时间值以及所述第四时间值,得到所述初始时延值。
7.一种系统时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涉及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时间差值获取模块,用于获取针对预设时间节点的第一时间差值;所述第一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第一时间差值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发送所述第一时间差值;
相对时间差值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终端发送的相对时间差值;所述相对时间差值为初始相对时间差值的绝对值;所述初始相对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和第二时间差值的差值;所述第二时间差值为所述第二终端当前的系统时间和所述预设时间节点的差值;
系统时间值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相对时间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其中,调整系统时间值的第一终端为两个需要进行时间同步的终端中的任一终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时间值调整模块包括:
第一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大于所述第二时间差值时,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差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第二系统时间值调整子模块,用于和/或,当所述第一时间差值小于所述第二时间差值时,采用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与所述相对时间差值的和值,调整所述第一终端的系统时间值。
9.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81031.5A CN111208866B (zh) | 2019-12-27 | 2019-12-27 | 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381031.5A CN111208866B (zh) | 2019-12-27 | 2019-12-27 | 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08866A CN111208866A (zh) | 2020-05-29 |
CN111208866B true CN111208866B (zh) | 2022-10-28 |
Family
ID=70784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381031.5A Active CN111208866B (zh) | 2019-12-27 | 2019-12-27 | 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0886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97635A (zh) * | 2020-12-09 | 2021-04-02 | 北京智联友道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cbtc仿真系统的虚拟时钟系统的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8158383A (zh) * | 2023-11-22 | 2024-06-07 | 湖北星纪魅族集团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50873A (en) * | 1992-11-03 | 1996-08-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rocessing system for use as a network node for performing anonymous time synchronization in a network |
JPH08307950A (ja) * | 1995-05-12 | 1996-11-22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離隔システムの時刻合わせ方法 |
NZ537902A (en) * | 2002-08-08 | 2005-08-26 | Tait Electronics Ltd |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A2667711A1 (en) * | 2008-06-02 | 2009-12-02 | James Roy Bradle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it prediction |
CN103384263A (zh) * | 2012-05-03 | 2013-11-0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数据同步的时间戳管理方法及其终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530861C (en) * | 2005-11-14 | 2016-05-31 | Power Measurement Ltd. | Time coordinating energy monitoring system |
CN101247169A (zh) * | 2007-02-15 | 2008-08-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在通信网络中实现时间同步的方法和系统以及设备 |
US8838776B2 (en) * | 2007-09-26 | 2014-09-16 | Vega Grieshaber Kg | Method for the automatic time synchronisation of devices in network-based systems |
CN101510801B (zh) * | 2009-03-02 | 2013-12-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时间调整方法、系统以及基站和终端 |
TWI545926B (zh) * | 2014-04-18 | 2016-08-11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時間同步方法及系統 |
CN106559157A (zh) * | 2015-09-29 | 2017-04-0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时钟同步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
CN107171969B (zh) * | 2016-03-07 | 2020-06-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6533603A (zh) * | 2016-12-20 | 2017-03-22 | 创新科存储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分布式系统的时间同步方法和装置 |
CN108964819B (zh) * | 2017-05-19 | 2019-1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时钟调整、时钟偏差计算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9392074B (zh) * | 2017-08-04 | 2022-02-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时钟校准方法和装置 |
CN108536003A (zh) * | 2018-05-24 | 2018-09-14 | 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 | 精密授时系统及方法及授时服务系统 |
CN109068384A (zh) * | 2018-08-23 | 2018-12-21 |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时间同步方法及系统 |
-
2019
- 2019-12-27 CN CN201911381031.5A patent/CN11120886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50873A (en) * | 1992-11-03 | 1996-08-27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Processing system for use as a network node for performing anonymous time synchronization in a network |
JPH08307950A (ja) * | 1995-05-12 | 1996-11-22 | Fuji Electric Co Ltd | 離隔システムの時刻合わせ方法 |
NZ537902A (en) * | 2002-08-08 | 2005-08-26 | Tait Electronics Ltd |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
CA2667711A1 (en) * | 2008-06-02 | 2009-12-02 | James Roy Bradle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it prediction |
CN103384263A (zh) * | 2012-05-03 | 2013-11-0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数据同步的时间戳管理方法及其终端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基于分布式算法的时间同步系统的研究和实现;张卓等;《电力系统通信》;20070510(第05期);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08866A (zh) | 2020-05-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737768B (zh) | 一种基于监控系统的监控方法和监控装置 | |
CN110475090B (zh) | 一种会议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9120879B (zh) | 一种视频会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 |
CN109547163B (zh) | 一种数据传输速率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
CN110022295B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视联网系统 | |
CN109561072B (zh) |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及系统 | |
CN110049273B (zh) | 一种基于视联网的会议录制方法和中转服务器 | |
CN109040656B (zh) | 一种视频会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 |
CN111478884B (zh) | 不同视联网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10224988B (zh) | 一种图像数据的处理方法、系统及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11208866B (zh) | 一种系统时间调整方法和装置 | |
CN110138729B (zh) | 一种数据获取方法和视联网系统 | |
CN109714568B (zh) | 一种视频监控数据的同步方法以及装置 | |
CN109005378B (zh) | 一种视频会议的处理方法和系统 | |
CN108881134B (zh) | 一种基于视频会议的通信方法和系统 | |
CN111211982B (zh) | 数据转发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 |
CN110072154B (zh) | 一种基于视联网的建群方法和中转服务器 | |
CN109889516B (zh) | 一种会话通道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 |
CN109861929B (zh) | 一种数据缓存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1510341A (zh) | 一种视联网的网络测试方法及装置 | |
CN111245733A (zh)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0677315A (zh) | 一种状态监控的方法和系统 | |
CN110557411A (zh) | 基于视联网的视频流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10808896B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177244B (zh) | 一种轮询会议终端的方法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