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同步对比相电流故障分量的配网单相接地选线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定位的传统算法局限性大、正确率低、检测元件安装要求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同步对比相电流故障分量的配网单相接地选线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取配网线路的三相电流突变量;
判断所述三相电流突变量是否满足稳态,如果所述三相电流突变量满足稳态,判断配网线路的三相电流是否发生突变,如果所述三相电流发生突变,确定故障发生时刻;
记录故障发生时刻前的零序电流有效值,截取故障发生时刻后一个周波的三相电流突变波形;
基于所述三相电流突变波形求取相电流故障特征量,所述相电流故障特征量包括: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突变量不平衡度、任意两相电流突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任意两相电流突变量之间的巴氏距离。
基于所述相电流故障特征量进行就地研判,获取配网线路中每条线路可能发生故障的相对权重;
对所述相对权重进行二次研判,获取最终研判结果;
基于最终研判结果、配网线路拓扑结构、零序电流有效值进行故障线路选线。
进一步地,所述三相电流突变量的提取方法,包括:
获取配网线路当前的三相电流和前一周波的三相电流;
将当前的三相电流减去前一周波的三相电流,获取三相电流突变量。
进一步地,配网线路当前的三相电流和前一周波的三相电流的获取方法,包括:利用数模转换器进行采样,采样频率不低于5k Hz。
进一步地,所述三相电流是否发生突变的判断方法,包括:
叠加配网线路三相电流各相的相电流突变量;
基于叠加结果判定所述三相电流是否发生突变。
进一步地,所述三相电流发生突变的判定条件,包括:
Δk1+Δk2+Δk3>Kset0·ΔKmax;
式中,Δk1、Δk2、Δk3为基于采样值获取的配网线路三相电流对应相的相电流突变量,Kset0为故障确认系数,ΔKmax为稳态下三相电流突变量的最大值。
进一步地,所述故障发生时刻的确定方法,包括:
确定三相电流发生突变时的周波区间;
基于所述周波区间向前和向后各拓展不少于一个周波,作为故障发生时刻确定区间;
在所述故障发生时刻确定区间内,顺序提取各采样时刻的相电流突变量,并将其与相电流突变量预设阈值进行比较;
当连续n个采样时刻的相电流突变量均大于相电流突变量预设阈值时,确定所述连续n个采样时刻中的第一个采样时刻为故障发生时刻,其中n为预设常数。
进一步地,所述相电流突变量预设阈值,其表达式如下:
Kset1*IN;
式中,Kset1为故障突变量占比系数,IN为突变发生前的三相电流有效值。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相电流故障特征量进行就地研判,获取配网线路中每条线路可能发生故障的相对权重,包括:
基于所述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皮尔逊相关系数、巴氏距离,分别获取其最大值、中间值、最小值;
判断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的最大值ΔImax是否大于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预设阈值Iset;
如果ΔImax>Iset,判断突变量不平衡度R是否大于突变量不平衡度预设阈值Rset,ΔImax是否大于制动参数C1与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的中间值ΔImed的乘积;
如果R>Rset且ΔImax>C1·ΔImed,判断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最小值ρmin是否小于-0.3,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最大值ρmax是否大于0.7,巴氏距离的最大值Bmax是否大于0.7,巴氏距离的最小值Bmin是否小于0.2;
如果满足ρmin<0.3且ρmax>0.7,但不满足Bmax>0.7且Bmin<0.2,对应线路可能发生故障的相对权重如下:
如果不满足ρmin<0.3且ρmax>0.7,但满足Bmax>0.7且Bmin<0.2,对应线路可能发生故障的相对权重如下:
如果满足ρmin<0.3且ρmax>0.7,也满足Bmax>0.7且Bmin<0.2,对应线路可能发生故障的相对权重如下:
式中,X为对应线路可能发生故障的相对权重,ρset为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差异确认阈值,Bset为巴氏距离的差异确认阈值。
进一步地,对所述相对权重进行二次研判,获取最终研判结果,包括:
对相对权重X与最终结果权重值XSET进行比较;
如果X≥XSET,确定所述相对权重X为最终研判结果;
如果X<XSET,求取所有线路两两之间零序电流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巴氏距离;
将所有线路两两之间零序电流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巴氏距离,以及对应线路可能发生故障的相对权重X输入预先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获取最终研判结果。
进一步地,基于最终研判结果、配网线路拓扑结构、零序电流有效值进行故障线路选线,包括:
基于最终研判结果和配网线路拓扑结构,确定故障区域;
采用就地控制分闸或/和主站遥控的方式隔离故障区域,提取故障区域隔离后的零序电流有效值I0′N;
判断I0′N是否小于零序电流故障占比系数Kset2与故障发生时刻前的零序电流有效值I0N的乘积;
如果I0′N<Kset2·I0N,判定故障复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方法对配网线路二次三相电流进行采集,实时计算每条线路三相电流突变量,当三相电流发生突变时,截取故障时刻后一个周波的三相电流突变波形来进行相电流故障特征量计算;通过计算得到的特征量对每条线路进行单独故障研判并给出相对权重;用神经网络大数据对每条下路的就地研判结果、相对权重和它们各自的特征量数据进行二次研判并给出最终的研判结果。本发明方法无需任何电压信号接入,仅需三相电流采样信号的接入。适用于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及不同的接地过度电阻,同时适用于老旧环网柜/配电房的改造和新的环网柜/配电房建,判别结果准确可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基于同步对比相电流故障分量的配网单相接地选线方法,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对配网线路二次三相电流进行采集,实时计算每条线路三相电流突变量;
步骤二,判断三相电流突变量是否满足稳态,如果满足稳态则认定系统处于正常稳定运行状态,则执行步骤三,否则返回执行步骤一;
步骤三,判断三相电流突变量是否发生突变,如果发生突变则认定系统发生故障,确定故障发生时刻,截取故障发生时刻后一个周波的三相电流突变波形据此来求取相电流故障特征量,同时记录故障发生时刻前的零序电流有效值;
步骤四,根据相电流故障特征量对每条线路单独就地研判并给出相对权重;
步骤五,利用神经网络大数据对每条下路的就地研判结果及其相对权重和它们各自的特征量数据进行二次研判,给出最终研判结果;
步骤六,结合最终研判结果和配网线路拓扑结构,确定故障区域;
步骤七,采用就地控制分闸或主站遥控的方式隔离故障区域,同时结合零序电流监测来判断故障是否复归。
步骤一中,三相电流突变量ΔK的计算方法,为AD(数模转换器)当前的采样值k减去一个周波前的采样值k',即ΔK=K-K′。本实施例中,采用AD采样值直接作差而非使用换算过的FFT值,以利于有效缓解CPU在高频采样计算中断中的计算量从而使整个算法更为稳定可靠。同时,采样频率应不低于5k Hz。
步骤二中,三相电流突变量是否满足稳态的判断方法,是指当ΔK持续小于Kset且持续时间不小于TS时,可认为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式中,Kset为稳态最大突变量阈值,TS为稳态确认时间。判定是否满足稳态的目的,是避免出现由于网络波动频繁导致误触发的问题。
步骤三中,三相电流突变量是否发生突变,采用三相电流突变量叠加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即当Δk1+Δk2+Δk3>Kset0·ΔKmax时确认发生突变。式中,Δk1、Δk2、Δk3为基于采样值获取的三相电流对应相的相电流突变量,Kset0为故障确认系数,ΔKmax为稳态下三相电流突变量的最大值。
确定故障发生时刻时,首先,确定三相电流发生突变时的周波区间;然后,以该周波区间为基础向前和向后各拓展三个周波,共计七个周波作为故障发生时刻确定区间,截取该七个周波的相电流原始采样点数据;接着,计算电流突变量ΔIf=If1-If0。式中,If0为截取的七个周波中的某个电流原始采样点,If1为该采样点后一个周波的电流原始采样点。当连续n个ΔIf的值都大于Kset1·IN时,则确认这连续n个采样点中的第一个点为故障发生时刻。式中,n为设定常数,Kset1为故障突变量占比系数,IN为突变发生前的三相电流有效值。确定故障发生时刻后,即可进一步截取故障发生时刻后一个周波的三相电流突变量数据ΔI={ΔI1,ΔI2,ΔI3,.....Δ.NI},式中,ΔI1,ΔI2,ΔI3分别为故障发生时刻后一个周波中的第1、第2、第3个采样点数据,N为一个周波的采样点个数。同时,基于该故障发生时刻,可记录故障发生时刻前的零序电流有效值I0N。
所述相电流故障特征量包括: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突变量不平衡度、任意两相电流突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任意两相电流突变量之间的巴氏距离。具体如下:
(1)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为ΔIA1,ΔIB1,ΔIC1,基于每相电流的突变数据ΔI求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Δ(k)为相电流突变量离散采样点数列,N为工频周波采样点数,N不应低于100。
(2)相电流的突变量不平衡度为R,基于每条线路的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求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ΔImax为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的最大值,ΔIave为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的平均值。R越却趋近于0则三相电流突变量越平衡,反之则越不平衡。
(3)皮尔逊相关系数ρ1,1,ρ1,2,ρ1,3,基于任意两相相电流突变量的离散采样点数列Δk1,Δk2,Δk3求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Δk1和Δk2为任意两相相电流突变量的离散采样点数列,N为工频周波采样点数。ρ∈[-1,1],ρ越接近于1表示两组数据越正相似;ρ越接近于-1表示两组数据越负相似;ρ越接近于0表示两组数据越不相似。
(4)巴氏距离B1,1,B1,2,B1,3,对于任意两相相电流突变量的离散点采样数列Δk1和Δk2,令Δk1和Δk2所有的点处于区域r中,将r平均分为M个子区域,则有:
式中,N为工频周波采样点数,Δkmr1为区域r中的第m个子区域中存在属于Δk1的离散采样点个数;Δkmr2为区域r中的第m个子区域中存在属于Δk2的离散采样点个数。B越接近于1说明两组数据在概率分布上越相似,反之越不相似。
步骤四中,其就地研判方法结合配电网络典型模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的配电网络典型模型框图,图2中所示正常运行的配电网,对于各线路相电流I的组成有:
I=IL+IC,
式中,IL为线路的相负荷电流,IC为线路的相对地电容电流;
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由于故障后三相线电流的幅值、相位仍保持不变,所以输电线路的各相负荷电流在故障前后并不变化,即有:
IL=IL′,
式中,IL′为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线路的相负荷电流。对于非故障线路的各相、故障线路的非故障相以及故障线路故障相的下游区段,相电流在故障前后的差异性(即相电流突变量ΔI)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地电容电流的变化ΔIC上,即:
式中,I′为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线路相电流,Δu为该线路该相的相电压突变量,C为该线路该相的对地电容值。
而对于故障线路故障相的上游区段,相电流突变量除包含了本身对地电容电流的变化量之外,还由流经接地点的接地电流IK组成,即: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对于非故障线路以及故障线路下游,由于其三相的相电压突变量保持一致,故对应的各相相电流突变量也保持一致,即其上三相电流突变量幅值相等、波形一致;对于故障线路上游,由于接地电流会经故障相上的故障点流向大地,所以其上故障相和其余两非故障相的相电流突变量和相似程度会存在明显差异。根据以上结论,步骤四中,通过计算三相电流的突变量有效值、任意两相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任意两相之间的巴氏距离,可以分别得到其对应的最大值、中间值和最小值,其中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的最大值、中间值和最小值依次为ΔImax、ΔImed、ΔImin,任意两相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最大值、中间值和最小值依次为ρmax、ρmed、ρmin,任意两相之间的巴氏距离的最大值、中间值和最小值依次为Bmax、Bmed、Bmin,本步骤中还需用到步骤三中求取的三相电流突变量不平衡度R。就地研判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判断ΔImax是否大于预设阈值Iset,若满足,则进行第二步判断,否则认为无故障。本实施例中,Iset取值为20mA(二次值)。
第二步,判断是否满足R>Rset且ΔImax>C1·ΔImed,若满足,则进行第三步判断,否则认为无故障。式中,Rset为不平衡度阈值,C1为制动参数,用于区别负荷波动及相间短路引起的电流突变。本实施例中,Rset取值为0.5,C1取值为1.5。
第三步,同时判断两个条件,内容如下:
条件1:ρmin<-0.3且ρmax>0.7;
条件2:Bmax>0.7且Bmin<0.2;
由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巴氏距离在过渡接地电阻不同时存在互补关系,以上两个条件任满足其一,则认为发生故障并进行第四步权重计算,否则认为非故障。
第四步,对应第三步的两个判断条件,计算对应线路可能发生故障的相对权重X,具体步骤为:
式中,ρset为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差异确认阈值,Bset为巴氏距离的差异确认阈值。本实施例中,ρset取值为1.5,Bset取值为0.8;
然后,根据第三步满足的具体条件是条件1还是条件2,计算最终判断权重X。若满足条件1,则X=X1;若满足条件2,则X=X2;若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则X为X1和X2中的较大者。X的最大值取1。步骤四中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巴氏距离相配合的方式来描述两组突变量离散点数列的方式,其原因在于:当接地电阻较低时,皮尔逊相关系数的区分能力优于巴氏距离;反之巴氏距离区分能力优于皮尔逊相关系数。参照相电流突变量的不平衡度进行具体区分。
步骤五中,若步骤四得出的权重X≥XSET,则直接使用就地研判结果为最终研判结果,其中XSET为设定的最终结果权重值。若X<XSET,则计算所有线路两两之间的零序电流的皮尔逊相关系数ρI01,ρI02,......和巴氏距离BI01,BI02,......,并将所有线路两两之间的零序电流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和巴氏距离以及就地研判结果及其权重X作为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算法的入口参数,获取最终研判结果。本实施例中采用4层DNN网络,其中两层隐含层,其神经元个数均与输入层相同,并使采用随机梯度下降法配合数十组RTDS仿真数据进行20万次训练,训练目标0.01,学习速率自适应。
步骤六中,电网线路拓扑结构应明确进线、出线、支线间隔及电流流向。当网络运行方式改变后需要同步进线改变,改变的是方式为人为修改定值参数或是主站直接下发拓扑信息。
步骤七中,故障的复归参照故障发生时刻前的零序电流有效值I0N。首先,采用就地控制分闸或主站遥控的方式隔离故障区域,提取故障区域隔离后的零序电流有效值I0′N,如果满足I0′N<Kset2·I0N,则认为故障复归,重复步骤一,准备进行下一次判断。式中,Kset2为零序电流故障占比系数。
下面,结合典型的配电网电缆线路配置对本发明方法作进一步说明。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中典型的配电网电缆线路配置框图。变电站A为110KV/10KV变电站,#01和#02环网柜为201出现开关后1母上相连的两个环网柜,其中01#环网柜的内部细节如图3右侧部分所示,间隔1#为进线间隔,配置开关K11间隔5#为出线间隔,配置开关为K12,其余间隔为支线间隔。集中式数据传输设备(Distribution Terminal Unit,DTU)是01#环网柜的监测单元,能够同时监测这5个间隔的三相电流数据,用于实施本发明方法。#01和#02环网柜中安装的集中式DTU与配电自动化主站通过光纤进行通信及数据交互。
系统正常运行时,集中式DTU判断本线路处于正常状态,完成稳态判断并实时对三相电流突变量进行计算。
当单相地接故障发生在F1位置时,集中式DTU01#和DTU02#同时判断相电流突变事件发生,在确定三相电流发生突变时的周波区间后,同时截取该周波区间的前三个周波和后三个周波的数据进行分析。完成故障起始点确认后得出所有间隔的故障点后第一个突变周波数据,从而计算出每个间隔的三相电流突变量有效值、电流不平衡度、皮尔逊相关系数、巴氏距离。通过得出的相电流突变特征量就地研判出01#环网柜的间隔1和间隔5处于故障上游,其余处于故障下游,相对权重为X1;02#环网柜所有间隔都处于故障下游,相对权重为X2,并将就地研判结果和相电流突变特征量作为神经网络判别算法的入口参数进行二次研判。由于X1和X2皆大于设定权重XSET,因而二次研判沿用就地研判结果,结合线路拓扑结构判断故障发生于K12和K21之间。DTU通过光纤将研判结果告知配电自动化主站,接着通过配电自动化主站遥控或是就地直接遥控开关K12和K21进行分闸进行故障隔离。DTU01#和DTU02#判断零序电流满足I0′N<Kset2·I0N,确认故障复归,等待进行下一次判断。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