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0310A -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0310A
CN111200310A CN202010086671.XA CN202010086671A CN111200310A CN 111200310 A CN111200310 A CN 111200310A CN 202010086671 A CN202010086671 A CN 202010086671A CN 111200310 A CN111200310 A CN 111200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circuit
battery
thermoelectric effect
effec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66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二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uanggong Teleco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uanggong Telec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uanggong Teleco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uanggong Teleco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8667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003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00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03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 charging set comprising a non-electric prime mover rotating at constant spe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其中,移动终端包括热电效应模组、切换开关、第一电路、第二电路以及发热元器件;其中: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电池,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所述电池;所述发热元器件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导热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用于将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为所述电池充电;所述切换开关还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由所述电池供电并用于吸收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本发明既避免了移动终端温度的升高,又延长了移动终端的续航时间,提高了移动终端电池电量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终端在工作中,所消耗的大部分电能都转换成了热量,如此,一方面,导致了移动终端温度的升高,另一方面,导致了移动终端续航时间的缩短,由此,当前移动终端电池电量利用率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电池电量利用率偏低的缺陷,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热电效应模组、切换开关、第一电路、第二电路以及发热元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电池,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所述电池;
所述发热元器件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导热连接;
所述切换开关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用于将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切换开关还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由所述电池供电并用于吸收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控制器,用于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
所述切换开关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令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指令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的剩余电量,并具体用于在所述剩余电量小于第一阈值时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
和/或,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采集所述发热元器件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所述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时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所述第二指令。
可选地,所述切换开关包括双刀双掷开关。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路包括:
第一DC/DC转换电路,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切换开关电连接;
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另一端电连接;
充电芯片,所述充电芯片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充电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
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切换开关的另一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路包括:
第二DC/DC转换电路,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切换开关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切换开关的另一端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导热连接。
可选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或者散热膜。
可选地,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通孔,所述散热组件通过所述通孔与外界连通;
和/或,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外壳,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外壳导热连接。
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热电效应模组、切换开关、第一电路、第二电路以及发热元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电池,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所述电池;
所述发热元器件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导热连接;
所述切换开关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用于将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切换开关还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由所述电池供电并用于吸收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
所述切换开关根据所述第一指令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二指令;
所述切换开关根据所述第二指令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
可选地,在所述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的剩余电量;
判断所述剩余电量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若是,则执行所述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的步骤;
和/或,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采集所述发热元器件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
若是,则执行所述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二指令的步骤。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中的移动终端包括热电效应模组,通过对切换开关的控制,既可以利用热电效应模组将移动终端中发热元器件
产生的热量转换为电能为移动终端的电池充电,又可以基于移动终端的电池放电,利用热电效应模组来吸收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以降低该发热元器件的温度,如此,既避免了移动终端温度的升高,又延长了移动终端的续航时间,提高了移动终端电池电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移动终端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移动终端的模块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移动终端的一种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移动终端的另一种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包括:热电效应模组1、切换开关2、第一电路3、第二电路4以及发热元器件5。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热电效应模组1包括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连接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热源端11、与P型半导体连接的第一散热端12以及与N型半导体连接的第二散热端1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热源端11、第一散热端12以及第二散热端13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元器件5与热源端11导热连接,从而在发热元器件5与热电效应模组1之间进行热传递,其中,发热元器件5可以是在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器件,例如可以包括芯片等。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与热电效应模组1导热连接的散热组件,具体地,散热组件用于与第一散热端12与第二散热端13导热连接,其中,散热组件可以包括散热器,也可包括散热膜。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可以直接与移动终端的外壳导热连接,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传递,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外壳上设有的通孔与外界环境连通以进行热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开关2用于电连接第一电路3与热电效应模组1,第一电路3中连接有本实施例移动终端的电池,从而热电效应模组1可以将发热元器件5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为电池充电。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开关2还用于电连接第二电路4与热电效应模组1,第二电路4中也连接有本实施例移动终端的电池,从而热电效应模组1可以由电池供电并可以用于吸收发热元器件5产生的热量,以使得发热元器件5在适宜温度下工作。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元器件5由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而产生热量,使得热源端11的温度升高,并在热源端11与两个散热端之间存在温度差,继而在载流子浓度梯度的驱动下,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向低温端扩散,使得第一散热端12与第二散热端13之间产生电压,实现了热量向电能的转换。从而在切换开关2电连接至第一电路3时,由于温差产生的电压可以经由第一电路3为电池充电。
而在切换开关2电连接至第二电路4时,电池经由第二电路4为热电效应模组1供电,在第一散热端12和第二散热端13之间产生电压,导致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并使得热源端11成为较之散热端的冷端,以用于吸收发热元器件5产生的热量,从而达到对发热元器件5进行降温的效果,进而能够保障移动终端在适宜温度下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热电效应模组,通过对切换开关的控制,既可以利用热电效应模组将移动终端中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转换为电能为移动终端的电池充电,又可以基于移动终端的电池放电,利用热电效应模组来吸收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以降低该发热元器件的温度,如此,既避免了移动终端温度的升高,又延长了移动终端的续航时间,提高了移动终端电池电量的利用率。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还包括控制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包括控制器6,具体地,控制器6用于向切换开关2发送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切换开关2具体用于根据第一指令电连接第一电路3与热电效应模组1,以及根据第二指令电连接第二电路4与热电效应模组1。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6还用于获取电池的剩余电量,并具体用于在剩余电量小于第一阈值时向切换开关2发送第一指令,以电连接第一电路3和热电效应模组1,进而将发热元器件5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为电池充电,其中,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自定义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采集发热元器件5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7,温度传感器7将采集到的发热元器件5的温度发送至控制器6,控制器6可以对采集到的温度大小进行判断,并在发热元器件5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时向切换开关2发送第二指令,以电连接第二电路4和热电效应模组1,进而热电效应模组1可以吸收发热元器件5产生的热量,以降低发热元器件5的温度,其中,第二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自定义设置。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实现了在电池的剩余电量较低时电连接第一电路和热电效应模组以对电池进行充电,以及在发热元器件的温度较高时电连接第二电路和热电效应模组以吸收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提高移动终端电池电量的利用率,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开关2可以包括双刀双掷开关。
第一电路3可以包括第一DC/DC转换电路、二极管、充电芯片以及电池。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当切换开关2接通触点b和触点d时,电流从第一散热端12经由触点b依次从第一DC/DC转换电路、二极管、充电芯片流入电池正极,并从电池负极经由触点d流入第二散热端13。其中,第一DC/DC转换电路可以将热电效应模组1产生的充电电压转换成固定电压,例如,可以转换成5V电压,二极管可以防止电流倒灌,充电芯片可以用于控制对电池的充电。
第二电路4可以包括第二DC/DC转换电路以及电池。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当切换开关接通触点a和触点c时,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入第二DC/DC转换电路,并经由触点c流入第二散热端13,第一散热端12流出的电流可以经由触点a流入电池负极。其中,第二DC/DC转换电路可以将电池的输出电压转换成固定电压。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基于具体的切换开关、第一电路以及第二电路,实现了热电效应模组将移动终端中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转换为电能为移动终端的电池充电与基于移动终端的电池放电利用热电效应模组来吸收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的切换,有利于提高移动终端电池电量的利用率,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包括:热电效应模组、切换开关、第一电路、第二电路以及发热元器件。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热电效应模组包括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连接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热源端、与P型半导体连接的第一散热端以及与N型半导体连接的第二散热端。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热源端、第一散热端以及第二散热端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元器件与热源端导热连接,从而在发热元器件与热电效应模组之间进行热传递,其中,发热元器件可以是在移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热量的元器件,例如可以包括芯片等。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与热电效应模组导热连接的散热组件,具体地,散热组件用于与第一散热端与第二散热端导热连接,其中,散热组件可以包括散热器,也可包括散热膜。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组件可以直接与移动终端的外壳导热连接,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热传递,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外壳上设有的通孔与外界环境连通以进行热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开关用于电连接第一电路与热电效应模组,第一电路中连接有本实施例移动终端的电池,从而热电效应模组可以将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为电池充电。在本实施例中,切换开关还用于电连接第二电路与热电效应模组,第二电路中也连接有本实施例移动终端的电池,从而热电效应模组可以由电池供电并可以用于吸收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以使得发热元器件5在适宜温度下工作。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元器件由于移动终端的使用而产生热量,使得热源端的温度升高,并在热源端与两个散热端之间存在温度差,继而在载流子浓度梯度的驱动下,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向低温端扩散,使得第一散热端与第二散热端之间产生电压,实现了热量向电能的转换。从而在切换开关电连接至第一电路时,由于温差产生的电压可以经由第一电路为电池充电。
而在切换开关电连接至第二电路时,电池经由第二电路为热电效应模组供电,在第一散热端和第二散热端之间产生电压,导致了P型半导体与N型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运动,并使得热源端成为较之散热端的冷端,以用于吸收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从而达到对发热元器件进行降温的效果,进而能够保障移动终端在适宜温度下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向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
切换开关根据第一指令电连接第一电路与热电效应模组。
具体地,在执行向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的步骤之前,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获取电池的剩余电量的步骤,以及判断电池的剩余电量是否小于第一阈值的步骤,并在判断电池的剩余电量小于第一阈值时执行向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的步骤,以电连接第一电路和热电效应模组,进而将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为电池充电,其中,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自定义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
向切换开关发送第二指令;
切换开关根据第二指令电连接第二电路与热电效应模组。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还可以包括用于采集发热元器件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在执行向切换开关发送第二指令的步骤之前,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判断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的步骤,并在判断发热元器件的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时执行向切换开关发送第二指令的步骤,以电连接第二电路和热电效应模组,进而热电效应模组可以吸收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以降低发热元器件的温度,其中,第二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自定义设置。
本实施例实现了在电池的剩余电量较低时电连接第一电路和热电效应模组以对电池进行充电,以及在发热元器件的温度较高时电连接第二电路和热电效应模组以吸收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提高移动终端电池电量的利用率,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热电效应模组、切换开关、第一电路、第二电路以及发热元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电池,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所述电池;
所述发热元器件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导热连接;
所述切换开关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用于将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切换开关还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由所述电池供电并用于吸收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控制器,用于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
所述切换开关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令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以及根据所述第二指令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的剩余电量,并具体用于在所述剩余电量小于第一阈值时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
和/或,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采集所述发热元器件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所述温度大于第二阈值时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所述第二指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开关包括双刀双掷开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包括:
第一DC/DC转换电路,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切换开关电连接;
二极管,所述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一DC/DC转换电路的另一端电连接;
充电芯片,所述充电芯片的一端与所述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充电芯片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
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切换开关的另一端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包括:
第二DC/DC转换电路,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一端与所述切换开关的一端电连接;
所述电池的正极与所述第二DC/DC转换电路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电池的负极与所述切换开关的另一端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导热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或者散热膜。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有通孔,所述散热组件通过所述通孔与外界连通;
和/或,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外壳,所述散热组件与所述外壳导热连接。
10.一种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热电效应模组、切换开关、第一电路、第二电路以及发热元器件;其中: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电池,所述第二电路包括所述电池;
所述发热元器件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导热连接;
所述切换开关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用于将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转换成电能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切换开关还用于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所述热电效应模组由所述电池供电并用于吸收所述发热元器件产生的热量;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
所述切换开关根据所述第一指令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二指令;
所述切换开关根据所述第二指令电连接所述第二电路与所述热电效应模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的剩余电量;
判断所述剩余电量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若是,则执行所述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的步骤;
和/或,
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用于采集所述发热元器件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在所述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一指令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判断所述温度是否大于第二阈值;
若是,则执行所述向所述切换开关发送第二指令的步骤。
CN202010086671.XA 2020-02-11 2020-02-11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12003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6671.XA CN111200310A (zh) 2020-02-11 2020-02-11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6671.XA CN111200310A (zh) 2020-02-11 2020-02-11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0310A true CN111200310A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46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6671.XA Pending CN111200310A (zh) 2020-02-11 2020-02-11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0031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33951A1 (zh) * 2011-09-06 2013-03-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实现温度智能控制的方法
CN203119517U (zh) * 2013-01-04 2013-08-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充电装置
CN104410141A (zh) * 2014-12-03 2015-03-11 中山大学 一种对发热体降温并回收发热体能源的方法
CN104993552A (zh) * 2015-07-31 2015-10-21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充电方法和智能终端
CN106708126A (zh) * 2017-01-13 2017-05-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温度调节装置及移动终端
TWM571078U (zh) * 2018-12-01 Active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g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71078U (zh) * 2018-12-01 Active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ging device
WO2013033951A1 (zh) * 2011-09-06 2013-03-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实现温度智能控制的方法
CN203119517U (zh) * 2013-01-04 2013-08-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充电装置
CN104410141A (zh) * 2014-12-03 2015-03-11 中山大学 一种对发热体降温并回收发热体能源的方法
CN104993552A (zh) * 2015-07-31 2015-10-21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池充电方法和智能终端
CN106708126A (zh) * 2017-01-13 2017-05-2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温度调节装置及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09174B2 (en) Device for improving endurance of terminal and terminal thereof
CN202663092U (zh) 一种电池过充电保护电路
JP2007299746A (ja) 電源管理を具えた燃料電池
US6764781B2 (en) Intermittent cooling of fuel cell
CN103490755B (zh) Mos芯片并联均流集成开关及其封装模块
CN111200310A (zh) 移动终端及其控制方法
KR20130085325A (ko) 연료 전지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저온 운전 방법
CN202168027U (zh) 一种基于mosfet的直流电机控制器
CN203119517U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充电装置
CN103346364B (zh) 一种利用电池内阻对电池进行加热的温控装置
CN206865206U (zh) 一种智能终端的发电装置及具有该发电装置的智能终端
CN216749863U (zh) 一种具有耐击穿结构的二极管
CN211405868U (zh) 一种输出可调的升压电路及照明灯、风扇
CN216751515U (zh) 一种理想二极管电路
CN221962153U (zh) 手机壳散热电路及手机壳
CN218276661U (zh) 一种基于BiGaN的BMS电路
CN221304812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组低温脉冲自加热系统
CN105449827A (zh) 一种基于igbt的双电池切换电路
CN214045484U (zh) 可降低工作温度的马达控制电路
CN217848984U (zh) 一种芯片供电电路
CN218228712U (zh) 一种动力电池加热系统及电动车辆
CN112440790B (zh) 充电桩及其加热散热和热回收装置、方法
CN109950961B (zh) 一种单双向开关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21501255U (zh) 电解水机的充电电极防腐蚀电路、电解水机及水槽装置
CN221929365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宝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