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4376B - 一种地震救生床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震救生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4376B
CN111184376B CN202010128886.3A CN202010128886A CN111184376B CN 111184376 B CN111184376 B CN 111184376B CN 202010128886 A CN202010128886 A CN 202010128886A CN 111184376 B CN111184376 B CN 1111843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bed
supporting
plate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88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84376A (zh
Inventor
张少腾
高明智
余娟
赵钊
刘晶
张应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enter filed Critical Xuzhou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01012888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843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84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4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84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43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7/00Sofas; Couches; Be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7/00Sofas; Couches; Beds
    • A47C17/86Parts or details for beds, sofas or couches only not fully covered in a single one of the sub-groups A47C17/02, A47C17/04, A47C17/38, A47C17/52, A47C17/64, or A47C17/84; Drawers in or under bed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9/00Bedsteads
    • A47C19/04Extensible bedsteads, e.g. with adjustment of length, width, height
    • A47C19/045Extensible bedsteads, e.g. with adjustment of length, width, height with entire frame height or inclination adjust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ursing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救生床,属于救生装置领域。该装置包括:罩体,其具有一收纳室,收纳室上端开口;床板,其位于收纳室内;升降装置,位于收纳室内,用于带动床板上下移动;第一挡板,其一侧铰接在罩体的一侧;第二挡板,其一侧铰接在罩体的另一侧;罩体对应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侧板上均开设有卡设面;第一挡板与床板之间通过第一拉绳相连接,第二挡板与床板之间通过第二拉绳相连接;床板下移时,通过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分别带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翻转。本发明升降装置下移时,通过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拉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即可实现翻转,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可以有效的将重物落下的冲击力分散。

Description

一种地震救生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救生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震救生床。
背景技术
床为供人睡卧的家具,一般摆于卧室。经过千百年的演化不仅是睡觉的工具,也是家庭的装饰品之一。床的种类有平板床、四柱床、双层床等。
但是普通的床无法在地震等较大的震动产生的自然灾害中对睡在床上的人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就出现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防震床。
现在的防震床基本上都是在床的四周加设了立柱,在立柱的上端加设一些支撑杆或者顶盖板等。这样的设置固然可以增加抗震能力,但是不仅不美观,而且更加的笨重,占用了大量的空间,上部的顶盖板还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申请号为201410640066.7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防地震床。其包括床板、床腿和两个防震支架;床板为长方形板状;床腿设置在床板的一侧的四个角上;两个防震支架层叠设置在床板设置有床腿的一侧;防震支架包括防护槽、压缩弹簧、防护板和防护梁;压缩弹簧的一端与防护槽的槽底相抵,另一端与防护板的一端相抵;防护板为弧形板;防护板设置在防护槽内;防护梁设置在防护板远离压缩弹簧的一端,能被压缩弹簧顶起;防护梁上设置有锁紧装置。本发明将防震支架设置在床板的下方,在需要的时候才弹出对人体进行防护,平时看上去和普通床一样美观实用,使人躺在床上时能够直接看到房顶,不会产生压抑的感觉,且节省了空间,便于运输和搬运。
但是这种防护板的驱动方式较为复杂,压缩弹簧的弹力方向一般是直线型的,在圆弧形的驱动方向的工作环境中,会极大的降低压缩弹簧的工作性能,且由于很多年可能都不会发生地震,在非防护时,压缩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常年的压缩和生锈,极易造成压缩弹簧失效而无法有效将防护板推出,复杂的结构使得造价成本高,难度大,工作的稳定性也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救生床,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护床制造难度大、长时间存放后工作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一种地震救生床,包括:
罩体,其具有一收纳室,所述收纳室上端开口;
床板,其位于所述收纳室内;
升降装置,位于所述收纳室内,用于带动所述床板上下移动;
第一挡板,其一侧铰接在所述罩体的一侧;
第二挡板,其一侧铰接在所述罩体的另一侧;
所述罩体对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侧板上均开设有卡设面,所述卡设面用于限位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可翻转角度,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侧面分别贴合在两个所述卡设面上时,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垂直,呈倒V字形结构,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上翻呈垂直状态时,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盖设在所述罩体的上方;
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床板之间通过第一拉绳相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床板之间通过第二拉绳相连接;所述床板下移时,通过所述第一拉绳和所述第二拉绳分别带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翻转。
更优地,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所述罩体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卡紧块,所述第二挡板远离所述罩体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卡紧槽,所述卡紧块与所述卡紧槽相适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上翻呈垂直状态时,所述卡紧块插入所述卡紧槽内;所述第一拉绳较所述第二拉绳短,以使所述床板下移时,先带动所述第一挡板翻转,而后带动所述第二挡板翻转。
更优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上翻呈垂直状态时的外侧面上均嵌设有若干滚珠。
更优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内均开设有减重槽,所述减重槽内均设置有非牛顿流体。
更优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动伸缩杆、两套支撑装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两个第一支撑块和两个第二支撑块,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均铰接有所述第一支撑块,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均铰接有所述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均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床板下侧,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相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上。
更优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动伸缩杆、两套支撑装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滑栓,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滑栓穿过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内,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均铰接至所述床板的下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一连杆相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二连杆相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上。
更优地,还包括监测装置,其包括处理器和用于检测震动的检测器,所述检测器和所述电动伸缩杆均信号连接至所述处理器。
更优地,所述检测器包括地震座、导电球、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所述地震座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导电球的锥形槽和收纳槽,所述锥形槽和所述收纳槽之间贯通地开设有导向槽,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均设置在所述收纳槽的底部,当所述导电球位于所述收纳槽内时,接通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均信号连接至所述处理器。
更优地,所述收纳槽内设置有向下且向内延伸的弹性挡片。
更优地,所述床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信号连接至所述处理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震救生床,升降装置下移时,通过第一拉绳和第二拉绳拉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即可实现翻转,结构简单,稳定性高;翻转后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呈垂直状态,呈倒V字形结构,可以有效的将重物落下的冲击力分散;防护时,床板竖直下移,人体始终处于床板上,避免床板翻转等操作所导致的人体掉落,从而对人体造成其他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震救生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检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震救生床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震救生床另一技术方案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一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第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震救生床另一技术方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一挡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地震救生床的系统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罩体,101、卡设面,11、第一挡板,111、卡紧块,12、第二挡板,121、卡紧槽,13、第一拉绳,14、第二拉绳,15、滚珠,16、非牛顿流体,20、床板,30、电动伸缩杆,31、第一支撑杆,311、第一滑槽,32、第二支撑杆,321、第二滑槽,33、滑栓,34、第一连杆,35、第二连杆,40、地震座,401、导向槽,402、挡块,403、收纳槽,41、导电球,42、弹性挡片,43、第一电极片,44、第二电极片,50、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震救生床,包括罩体10、床板20、升降装置、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
罩体10呈长方形结构,整体形状和普通的床相似,其具有一收纳室,收纳室上端开口;
床板20位于收纳室内,非防护状态下,床板20上端面可超出罩体10或与罩体10上端持平;
升降装置位于收纳室内,用于带动床板20上下移动,升降装置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可升降结构,如气缸、液压缸或电动伸缩杆30等;
如图2所示,第一挡板11一侧铰接在罩体10的一侧;第二挡板12一侧铰接在罩体10的另一侧;
如图3所示,罩体10对应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的侧板上均开设有卡设面101,两个卡设面101与水平面分别呈45°和135°夹角,卡设面101用于限位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的可翻转角度,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上翻时,抵触在卡设面101上,从而形成限位作用,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的侧面分别贴合在两个卡设面101上时,第一挡板11与第二挡板12相垂直,呈倒V字形结构,如图6所示,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上翻呈垂直状态时,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盖设在罩体10的上方,用于封挡罩体10的上端口;由于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上翻呈防护状态时,两侧会形成间隙,因此可以将罩体10的两端设置一三角形的防护板,可以在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上翻时,形成一完整的防护区域。
如图6所示,第一挡板11的宽度比第二挡板12的宽度少一个第二挡板12的板厚,以便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翻转时不会形成V字形的间隙,但是当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的宽度不同时,需要第一挡板11先翻转到位,而后第二挡板12再翻转到位,才能使两者形成预设状态,因此第一拉绳13比第二拉绳14短,第一拉绳13和第二拉绳14分别连接在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上的位置相对应,因此升降装置下移时,先带动第一挡板11翻转,后带动第二挡板12翻转,因此第一挡板11会先翻转至预设位置,而后第二挡板12翻转至预设位置,形成如图6所示的状态。
在发生地震时,人只需操控升降装置,使升降装置带动床板20下移即可,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会在升降装置的下移过程中翻转形成防护。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于地震时,房屋倒塌冲击力较大,仅仅依靠卡设面101所形成的限位,结构不稳定,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很容易在较大的冲击力作用下造成不稳定,当重物只落至第一挡板11上时,由于第一挡板11仅有铰接处能够提供支撑力,因此当冲击力较大时容易遭受破坏。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7-10所示,第一挡板11远离罩体10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卡紧块111,第二挡板12远离罩体10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卡紧槽121,卡紧块111与卡紧槽121相适应,第一挡板11与第二挡板12上翻呈垂直状态时,卡紧块111插入卡紧槽121内;第一拉绳13较第二拉绳14短,以使床板20下移时,先带动第一挡板11翻转,而后带动第二挡板12翻转,当第一挡板11翻转至预设位置时,第一挡板11的一侧面抵靠在卡设面101上,而后第二挡板12翻转至预设位置,卡紧块111刚好插入卡紧槽121中。卡紧块111和卡紧槽121相互支撑,由于此时第一挡板11和第二当面与水平面分别呈45°和135°,第一挡板11承受重物冲击时,一侧由第一挡板11与罩体10的铰接处提供支撑力,另一侧卡紧在第二挡板12上,由第二挡板12与罩体10的铰接处提供支撑力,从而无论第一挡板11还是第二挡板12受力时,均有两处同时提供支撑力,避免单侧受力造成结构不稳导致破坏,造成第一挡板11和/或第二挡板12倾翻,无法形成有效支撑。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或二的基础上,由于重物冲击到第一挡板11和/或第二挡板12上时冲击力较大,对第一挡板11和/或第二挡板12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上翻呈垂直状态时的外侧面上均嵌设有若干滚珠15,重物冲击时,滚珠15可以把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使重物的冲击方向发生偏移,从而将冲击力“卸”掉一部分,降低对第一挡板11和/或第二挡板12的破坏。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或二或三的基础上,由于第一挡板11和/或第二挡板12要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因此对两者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一般采用钢板制成。而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提高钢板的强度只能通过增加钢板的厚度。而钢板较厚时,会导致整个救生床的重量较重,不便运输和安装,而平常无需第一挡板11和/或第二挡板12提供较高的结构强度,仅需在承受重物冲击时,才需提供较高的结构强度。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内均开设有减重槽,减重槽内均设置有非牛顿流体16。减重槽可以降低第一挡板11和/或第二挡板12的重量,非牛顿流体16不满足牛顿黏性实验定律,其剪应力与剪切应变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在承受快速冲击时,黏度和硬度会上升,从而提供较高的支撑力。可以采用聚氯乙烯溶液、橡胶溶液等非牛顿流体16。由于这些非牛顿流体16的密度较钢铁小,因此可以降低救生床的重量,且在承受冲击时,可以提供较高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一至四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升降装置包括电动伸缩杆30、两套支撑装置、第一连杆34、第二连杆35、两个第一支撑块和两个第二支撑块,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每个第一支撑杆31的一端均铰接有第一支撑块,每个第二支撑杆32的一端均铰接有第二支撑块,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均可滑动地设置在床板20下侧,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的中部相铰接,第一支撑杆3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34相连接,第二支撑杆3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35相连接,电动伸缩杆3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杆34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连杆35上。
当需要将床板20上升时,控制电动伸缩杆30收缩,缩短第一连杆34和第二连杆35等距离,第一连杆34和第二连杆35之间的距离缩短时,带动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转动,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在床板20上滑动,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相向靠拢时向上提升,带动床板20上移。需要床板20下降时,只需使电动伸缩杆30伸长,使第一连杆34和第二连杆35相互远离,使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呈大X形结构,则床板20会在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的带动下下移。
实施例六:
由于实施例五中,当床板20升高时,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会相互靠近,从而对床板20的支撑点距离较近,床板20两侧的区域失去支撑造成结构不稳,因此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升降装置包括电动伸缩杆30、两套支撑装置、第一连杆34、第二连杆35和滑栓33,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第一支撑杆31上开设有第一滑槽311,第二支撑杆32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滑栓33穿过第一滑槽311和第二滑槽并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滑槽311和第二滑槽内,两个第一支撑杆31和两个第二支撑杆32的一端均铰接至床板20的下侧,两个第一支撑杆31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一连杆34相连接,两个第二支撑杆32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二连杆35相连接,电动伸缩杆30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杆34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二连杆35上。
电动伸缩杆30伸长时,通过第一连杆34和第二连杆35带动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移动,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移动时,滑栓33在第一滑槽311和第二滑槽内移动,而第一支撑杆31和第二支撑杆32在床板20上的铰接点未发生变化,两个支撑点之间始终保持较远的距离,支撑结构稳定。
实施例七:
在实施例一至六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包括监测装置,其包括处理器和用于检测震动的检测器,检测器和电动伸缩杆30均信号连接至处理器。当检测器检测到震动时,发送信号至处理器,处理器控制电动伸缩杆30动作,带动床板20下移,使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2上翻形成防护,对人体形成保护。
具体地,如图4所示,检测器包括地震座40、导电球41、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地震座4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导电球41的锥形槽和收纳槽403,锥形槽和收纳槽403之间贯通地开设有导向槽401,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均设置在收纳槽403的底部,当导电球41位于收纳槽403内时,接通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均信号连接至处理器。导向槽401优选地朝向收纳槽403的一侧较低。
当震动时,导电球41受到震动会从锥形槽内脱离,通过导向槽401进入收纳槽403内,落至收纳槽403内时,导电球41接触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接通,处理器接收信号,控制电动伸缩杆30伸长,使床板20下移。
为了使导电球能够顺利通过导向槽进入收纳槽403内,在锥形槽的周侧设置有挡块402,其一侧开口且开口侧与导向槽401贯通。
进一步地,收纳槽403内设置有向下且向内延伸的弹性挡片42。由于地震的震级较小或者非地震产生的临时震动时,导电球41落入收纳槽403会产生误报。弹性挡片42会对导电球41形成支撑,避免临时震动导致导电球41接通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而当发生较强的地震或发生真实地震时(地震一般会持续一定的时间,非瞬时),地震座40会受到持续的震动或较大幅度的震动,此时导电球41会在惯性的作用下落入收纳槽403底部接通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而为了防止持久震动造成导电球41跳起,使得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断开,当导电球41落入收纳槽403底部时,弹性挡片42会对导电球41形成挤压,防止导电球41跳起。
实施例八:
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为了防止日间地震而人没有躺在床上,而救生床由于检测到震动而下降封死,人员无法有效进入救生床内,本实施例中,在床板20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50,压力传感器50信号连接至处理器。在检测到震动,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接通,处理器收到信号时,处理器先判断压力传感器50是否达到预设的阈值,当处理器检测到压力传感器50的压力达到预设阈值且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接通时,才控制电动伸缩杆30动作。当压力传感器50检测到的压力值未达到预设阈值时,则判定床上没有人员,不进行动作。待人员到达床板20上,压力传感器50检测到压力,达到预设阈值,再判断第一电极片43和第二电极片44接通,则控制电动伸缩杆30动作,使床板20下移。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地震救生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罩体,其具有一收纳室,所述收纳室上端开口;
床板,其位于所述收纳室内;
升降装置,位于所述收纳室内,用于带动所述床板上下移动;
第一挡板,其一侧铰接在所述罩体的一侧;
第二挡板,其一侧铰接在所述罩体的另一侧;
所述罩体对应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侧板上均开设有卡设面,所述卡设面用于限位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可翻转角度,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侧面分别贴合在两个所述卡设面上时,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垂直,呈倒V字型结构,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上翻呈垂直状态时,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盖设在所述罩体的上方;
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床板之间通过第一拉绳相连接,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床板之间通过第二拉绳相连接;所述床板下移时,通过所述第一拉绳和所述第二拉绳分别带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翻转;
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上翻呈垂直状态时的外侧面上均嵌设有若干滚珠;
所述床板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信号连接至处理器;
所述第一挡板远离所述罩体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卡紧块,所述第二挡板远离所述罩体的一侧开设有若干卡紧槽,所述卡紧块与所述卡紧槽相适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上翻呈垂直状态时,所述卡紧块插入所述卡紧槽内;所述第一拉绳较所述第二拉绳短,以使所述床板下移时,先带动所述第一挡板翻转,而后带动所述第二挡板翻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生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内均开设有减重槽,所述减重槽内均设置有非牛顿流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生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动伸缩杆、两套支撑装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两个第一支撑块和两个第二支撑块,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每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均铰接有所述第一支撑块,每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均铰接有所述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均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床板下侧,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中部相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相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相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生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动伸缩杆、两套支撑装置、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滑栓,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交叉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滑栓穿过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内,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均铰接至所述床板的下侧,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一连杆相连接,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之间通过第二连杆相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杆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杆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生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监测装置,其包括处理器和用于检测震动的检测器,所述检测器和所述电动伸缩杆均信号连接至所述处理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生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器包括地震座、导电球、第一电极片和第二电极片,所述地震座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导电球的锥形槽和收纳槽,所述锥形槽和所述收纳槽之间贯通地开设有导向槽,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均设置在所述收纳槽的底部,当所述导电球位于所述收纳槽内时,接通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所述第一电极片和所述第二电极片均信号连接至所述处理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地震救生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槽内设置有向下且向内延伸的弹性挡片。
CN202010128886.3A 2020-02-28 2020-02-28 一种地震救生床 Active CN1111843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8886.3A CN111184376B (zh) 2020-02-28 2020-02-28 一种地震救生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8886.3A CN111184376B (zh) 2020-02-28 2020-02-28 一种地震救生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4376A CN111184376A (zh) 2020-05-22
CN111184376B true CN111184376B (zh) 2021-11-05

Family

ID=70702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8886.3A Active CN111184376B (zh) 2020-02-28 2020-02-28 一种地震救生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843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45241A (zh) * 2020-12-07 2021-03-26 温州大学瓯江学院 一种家庭用地震预警防震减灾多功能上下床
CN113173194B (zh) * 2021-04-19 2022-07-08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车钩防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06556Y (zh) * 1999-12-10 2000-11-22 李长疆 防地震家庭两用床
CN201244142Y (zh) * 2008-05-24 2009-05-27 李凤春 抗震自动救护床
CN102008195B (zh) * 2010-10-08 2012-08-22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地震救生床
CN202112697U (zh) * 2011-04-29 2012-01-18 浙江工业大学 地震救生床的床板下降和保护罩上升机构
CN204549936U (zh) * 2015-01-12 2015-08-12 孙明亮 自动升降装置
CN107242721B (zh) * 2017-08-14 2019-08-20 连云港盛富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避震躲劫袭防火床具
CN207390192U (zh) * 2017-10-25 2018-05-22 浙江永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轮毂下料装置
CN108634691A (zh) * 2018-04-26 2018-10-12 广东知识城运营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防地震安全性高的床
CN108703574A (zh) * 2018-05-21 2018-10-26 巢湖学院 一种翻转拱形防地震安全床装置
CN109898670A (zh) * 2019-04-10 2019-06-18 西南林业大学 一种clt装饰板及其连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4376A (zh)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84376B (zh) 一种地震救生床
KR20130116861A (ko) 내충격 구조체
CN104389350B (zh) 一种万向铰抗拉隔震支座
CN109653391A (zh) 一种抗倾覆自复位隔震装置
WO2008137723A3 (en) Retrieval and fall arrest system for manhole applications
CN109018649B (zh) 一种可自动展开具有防护功能的缓冲包装箱
NZ786285A (en) Aseismic assembly and modular building
CN201227036Y (zh) 床用安全防震护架
CN106983308A (zh) 安全床
CN114753656B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卸料平台
CN215519415U (zh) 一种用于玻璃幕墙的转角连接装置
CN205250991U (zh) 防震沙发
CN212926953U (zh) 一种建筑工程房建用安全防护装置
CN200975126Y (zh) 防倾覆建筑结构
CN108018950A (zh) 一种竖向高度可调节的隔震支座
CN211113146U (zh) 一种具有位移锁定功能的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
US20160097208A1 (en) Barrier safety gate
CN216386202U (zh) 一种灭火器振撞试验用工装
CN102068125A (zh) 多功能抗震救生桌椅
CN218205940U (zh) 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活动板房
CN207609237U (zh) 一种地桩与立柱的固定结构
CN201704998U (zh) 一种防震装置
CN202739371U (zh) 升降弹簧抗震床
CN217481120U (zh) 一种具有缓冲抗震功能的人防门
CN214269834U (zh) 一种电梯用缓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