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81433B - 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 - Google Patents

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81433B
CN111181433B CN202010060471.7A CN202010060471A CN111181433B CN 111181433 B CN111181433 B CN 111181433B CN 202010060471 A CN202010060471 A CN 202010060471A CN 111181433 B CN111181433 B CN 1111814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loop
output voltage
control mode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04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81433A (zh
Inventor
林加富
陈书生
陈新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Kehua Digital Energy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ngzhou Kehua Technology Co Ltd
Kehua Dat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ngzhou Kehua Technology Co Ltd, Kehua Data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ngzhou Ke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6047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814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81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1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81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814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25Arrangements for modifying reference values, feedback values or error values in the control loop of a conver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逆变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其中,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在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本发明通过切换逆变器的控制模式实现以软件控制方式降低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从而无需在逆变器并网端接入电阻器件,可以降低逆变器损耗,提高逆变器效率。

Description

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并网逆变器是一种特殊的逆变器,除了可以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外,其输出的交流电可以与电网(市电)的频率及相位同步,以输出到电网。现有技术中,为了使并网电流的谐波符合并网要求,需要在逆变器的并网端加入一定的储能器件(例如电感和电容)。然而,当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逆变器停止运行,储能器件会进行放电,可能导致瞬态电压和持续时间都超过标准要求。
现有技术中的解决方式通常是根据储能器件的大小,在逆变器的输出LN接口两端并上一定大小的电阻器件,利用电阻器件来消耗储能器件释放的能量,使得瞬态电压快速下降。然而,该方式由于增加了电阻器件,会造成成本提高,并且由于电阻器件的耗能,还会造成逆变器效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瞬态电压使得成本提高和逆变器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
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
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包括:
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当前占空比小于并网占空比;
其中,所述并网占空比表示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占空比。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包括:
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基于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包括:
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基于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逆变器包括三相逆变器,所述三相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包括第一输出电压和第二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表示三相中的火线和零线之间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二输出电压表示三相中的两个火线之间的输出电压;
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第一预设阈值,且,控制所述第二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第二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基于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包括:
监测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每一相的电压瞬时值;
若监测到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任一相的电压瞬时值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且,该相的电压瞬时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的第一时长,则判定电网与逆变器断开;否则,判定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
基于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一方面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包括:
将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三相电压正交到DQ坐标系下进行锁相,得到电压相位;
若所述电压相位与预设的标准电压相位的偏离度大于预设的偏离度阈值,则判定电网与逆变器断开;
若所述偏离度不大于所述偏离度阈值,则判定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电网监测单元,用于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
模式切换单元,用于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
输出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任一项所述逆变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任一项所述逆变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可见,应用本发明提供的逆变器控制方法,通过切换逆变器的控制模式实现以软件控制方式降低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从而无需在逆变器并网端接入电阻器件,可以降低逆变器损耗、提高逆变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并网逆变器与电网断开时,为了防止损害与逆变器连接到同一电路的电力设备,对逆变器并网侧的瞬态电压有一定要求,例如,根据《NB-T 32004-2013光伏发电并网逆变器技术规范》标准规定,光伏并网逆变设备与电网断开时,为了防止损害与逆变器连接到同一电路的电力设备,其瞬态电压不应超过表1中列出的限值,表1参考如下:
表1某标准要求的瞬态电压范围
Figure BDA0002374301870000051
常规的解决方案是,根据储能器件(电感L,电容C)的大小,在逆变器的输出LN接口(三相输出中火线与零线之间的输出接口)两端并上一定大小的放电电阻,通过电阻的放电耗能使得瞬态电压快速下降,该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操作过电压(操作逆变器与电网断开时,瞬态电压过高且持续时间超过标准要求),但是由于增加了电阻器件且利用电阻放电的方式浪费了电能,故会造成成本增加和逆变器效率降低。本发明利用软件控制的方式在逆变器与断网断开连接时,控制逆变器功率管的占空比,实现对瞬态电压的控制。
参见图1,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图,详述如下:
在步骤101中、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逆变器可以监测其与电网是否断开,并在监测到逆变器与电网断开时执行相应的控制动作。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01的实现方法可以包括:
监测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每一相的电压瞬时值;
若监测到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任一相的电压瞬时值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且,该相的电压瞬时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的第一时长,则判定电网与逆变器断开;否则,判定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逆变器可以为三相逆变器,检测该三相逆变器输出的每一相的电压瞬时值(若为单相逆变器,则直接检测该单相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瞬时值),当存在输出的某一相的电压瞬时值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且,该相的电压瞬时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的第一时长,则判定电网与逆变器断开。其中,第一阈值和第一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定,例如,该第一阈值可以为390伏,第一时长可以为四分之一个电网交流电周期,或者比四分之一个电网交流电周期更小。本实施例利用了电压瞬时检测法,检测速度快,只需四分之一个周期即可检测出电网与逆变器断开。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01的实现方法可以包括:
将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三相电压正交到DQ坐标系下进行锁相,得到电压相位;
若所述电压相位与预设的标准电压相位的偏离度大于预设的偏离度阈值,则判定电网与逆变器断开;
若所述偏离度不大于所述偏离度阈值,则判定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压快速锁相检测方法检测电网是否断开,在正常电网下(未断开),三相电压为相差120°的正弦交流量(对于单相逆变器只有一相),可以通过将三相电压正交到DQ坐标系下进行锁相,正常电网为50Hz,当电网断开时,电压相位会突然变化,通过检测电压相位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电网是否断开的检测。本实施例需要至少半个周期判断出电网是否断开。
可选的,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101的实现方法可以包括:
电网电压有效值检测方法
实时检测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每一相的电网电压:计算电网电压的有效值,实时记录正常并网状态下的每一相电网电压有效值,当有一相电压有效值瞬间变大,另外两相瞬间变小,则判断电网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压有效值检测方法检测电网是否断开,需要至少一个周期才能判断出电网断开。
在步骤102中、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
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时,逆变器可以工作于第一控制模式,通过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控制逆变器的输出,使逆变器的输出与电网相匹配。
具体的,在第一控制模式下,可以通过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反馈的电网电流,来计算逆变器开关管的占空比,然后可以通过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Width Modulation,简称SVPWM)得到逆变器的开关管的驱动信号,进而利用该驱动信号控制三相开关管的开通和关闭。
在电网未断开前,逆变器可以工作于第一控制模式,逆变器开关管的占空比的大小取决于逆变器的母线电压、电网电压和电网电流。逆变器处于稳态状态,此时其占空比固定不变,逆变器可以实时记录此时的占空比。
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暂时不停止逆变器的运行,可以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使逆变器工作于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
在步骤103中、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暂时不停止逆变器的运行,可以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使逆变器工作于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在该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从而使逆变器在电网断开时,避免由于储能元件的放电而产生超出标准的瞬态电压。
可选的,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可以包括:
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当前占空比小于并网占空比;其中,所述并网占空比表示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占空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逆变器切换到第二控制模式,在该第二控制模式下,可以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当前占空比小于并网占空比,从而使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并网占空比可以在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时进行记录。
可选的,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可以包括: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逆变器的应用环境的要求确定对应的预设时间和对应的预设阈值,例如,在一种应用场景中,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为1000伏,可以在切换至第二控制模式后,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0.2秒内由1000伏降低至390伏。
可选的,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包括: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控制模式是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可以通过调整输出电压控制环(即外环)的给定电压来实现将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环路控制方式可以将逆变器的输出电压调整值趋于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从而可以在预设时间内持续调整(降低)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使得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随之降低,进而实现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可选的,所述逆变器包括三相逆变器,所述三相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包括第一输出电压和第二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表示三相中的火线和零线之间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二输出电压表示三相中的两个火线之间的输出电压;
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第一预设阈值,且,控制所述第二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第二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示例性的,对于三相逆变器,可以在第二控制模式下,通过调整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三相逆变器的第一输出电压在0.0002秒内降低至910伏,以及,控制三相逆变器的第二输出电压在0.0002秒内降低至1580伏;进一步的,还可以控制三相逆变器的第一输出电压在0.0006秒内降低至710伏,以及,控制三相逆变器的第二输出电压在0.0006秒内降低至1240伏。也即,本发明还可以设置多个预设时间和多个第一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例如设置方式可参考表1示出的瞬态电压标准要求,使逆变器的输出电压符合上述表1中的要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预设时间之后,例如,在储能元件中的能量降低到不足以产生过高的瞬态电压时,可以停止逆变器的运行,从而安全的实现电网断开时并网逆变器的停机。
由上可知,本发明通过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可见,应用本发明提供的逆变器控制方法,通过切换逆变器的控制模式实现以软件控制方式降低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从而无需在逆变器并网端接入电阻器件,可以降低逆变器损耗、提高逆变器效率。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下为本发明的装置实施例,对于其中未详尽描述的细节,可以参考上述对应的方法实施例。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如图2所示,逆变器的控制装置2包括:电网监测单元21,模式切换单元22和输出控制单元23。
电网监测单元21,用于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
模式切换单元22,用于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
输出控制单元23,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
可选的,输出控制单元23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当前占空比小于并网占空比;
其中,所述并网占空比表示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占空比。
可选的,输出控制单元23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可选的,输出控制单元23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可选的,所述逆变器包括三相逆变器,所述三相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包括第一输出电压和第二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表示三相中的火线和零线之间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二输出电压表示三相中的两个火线之间的输出电压;
输出控制单元23还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第一预设阈值,且,控制所述第二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第二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由上可知,由上可知,本发明通过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可见,应用本发明提供的逆变器控制方法,通过切换逆变器的控制模式实现以软件控制方式降低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从而无需在逆变器并网端接入电阻器件,可以降低逆变器损耗、提高逆变器效率。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终端3包括:处理器30、存储器31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31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3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32。所述处理器3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32时实现上述各个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101至步骤103。或者,所述处理器3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32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2所示单元21至23的功能。
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32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31中,并由所述处理器30执行,以完成本发明。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32在所述终端3中的执行过程。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32可以被分割成电网监测单元,模式切换单元和输出控制单元,各单元具体功能如下:
电网监测单元,用于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
模式切换单元,用于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
输出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
所述终端3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所述终端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30、存储器3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仅仅是终端3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终端3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终端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3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31可以是所述终端3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终端3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31也可以是所述终端3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终端3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3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终端3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31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及所述终端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3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终端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终端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
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
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其中,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包括:
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当前占空比小于并网占空比;
其中,所述并网占空比表示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占空比;
或者;
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包括:
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包括:
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器包括三相逆变器,所述三相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包括第一输出电压和第二输出电压,所述第一输出电压表示三相中的火线和零线之间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二输出电压表示三相中的两个火线之间的输出电压;
所述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第一预设阈值,且,控制所述第二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第二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预设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包括:
监测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每一相的电压瞬时值;
若监测到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任一相的电压瞬时值大于预设的第一阈值,且,该相的电压瞬时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的持续时长大于预设的第一时长,则判定电网与逆变器断开;否则,判定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包括:
将逆变器输出到电网的三相电压正交到DQ坐标系下进行锁相,得到电压相位;
若所述电压相位与预设的标准电压相位的偏离度大于预设的偏离度阈值,则判定电网与逆变器断开;
若所述偏离度不大于所述偏离度阈值,则判定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
6.一种逆变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电网监测单元,用于监测电网是否与逆变器断开;
模式切换单元,用于当监测到电网与逆变器断开时,将逆变器的控制模式由第一控制模式切换为第二控制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基于电网电流反馈的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母线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所述第二控制模式表示内环为逆变器输出电流控制环、外环为逆变器输出电压控制环的双闭环控制模式;
输出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控制模式下,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降低;
其中,所述输出控制单元具体用于,通过调整所述输出电压控制环的给定电压,控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当前占空比小于并网占空比;其中,所述并网占空比表示电网未与逆变器断开时逆变器的功率管的占空比;
或者;
所述输出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控制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在预设时间内降低至预设阈值。
7.一种终端,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的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逆变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的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逆变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2010060471.7A 2020-01-19 2020-01-19 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 Active CN1111814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0471.7A CN111181433B (zh) 2020-01-19 2020-01-19 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0471.7A CN111181433B (zh) 2020-01-19 2020-01-19 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1433A CN111181433A (zh) 2020-05-19
CN111181433B true CN111181433B (zh) 2021-11-09

Family

ID=70652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0471.7A Active CN111181433B (zh) 2020-01-19 2020-01-19 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81433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8164A (zh) * 2009-01-19 2009-07-08 华北电力大学 独立与并网双模式运行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1694944A (zh) * 2009-10-28 2010-04-14 盐城工学院 基于电容电流内环的并网无缝切换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3278261U (zh) * 2013-02-28 2013-11-0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8164A (zh) * 2009-01-19 2009-07-08 华北电力大学 独立与并网双模式运行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CN101694944A (zh) * 2009-10-28 2010-04-14 盐城工学院 基于电容电流内环的并网无缝切换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3278261U (zh) * 2013-02-28 2013-11-06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光伏逆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81433A (zh) 2020-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23446B2 (ja) 電気回路網上の短絡を処理するシステム
US20170229872A1 (en) Inverter pre-charge circuit
CN103986403A (zh) 变频调速系统及方法
JP6334336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09687399B (zh) 逆变器过流保护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4142519A (zh) 光伏供电系统的防逆流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162112A (zh) 光伏并离网系统的母线电压控制方法及光伏并离网系统
CN110729762B (zh) 孤岛扰动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09633283B (zh) 母线电容容值监测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Feroura et al. Finite-set model predictive voltage control for islanded three phase current source inverter
CN111342502B (zh) 基于双向变换器的Forsmark效应抑制方法及装置
CN111181433B (zh) 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终端
CN109638795B (zh) 组串式光伏逆变系统急停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797968B (zh) 不间断电源防掉电方法、系统及终端设备
CN112510814A (zh) Ups供电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05322773A (zh) 缓启动电路及其操作方法
JP6258806B2 (ja) 系統連系用電力変換装置
CN105226658A (zh) 一种有源电力滤波器及其峰值电流限制方法
Suresh et al. Reduction of transients in switches using embedded machine learning
CN115441496A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Sillapawicharn A fast single-phase voltage sag detection for voltage sag compensation system
CN109962634B (zh) 逆变器控制方法、逆变器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Kalyan et al. Analysis and design of 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 based power quality improvement
CN114070012B (zh) 母线防反灌控制方法、装置、控制设备及电源系统
CN113098247B (zh) 电源反峰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63000 Beidou Industrial Park, Jinfeng Industrial Area, Fujian, Zhangzhou

Applicant after: ZHANGZHOU KEHUA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Kehua Data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101 Ma Long Road 457, Torch Garden, Xiamen Torch High-tech Zone,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Kehua Data Co.,Ltd.

Applicant before: ZHANGZHOU KEHUA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after: 361101 Ma Long Road 457, Torch Garden, Xiamen Torch High-tech Zone,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Kehua Data Co.,Ltd.

Applicant after: ZHANGZHOU KEHUA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101 Ma Long Road 457, Torch Garden, Xiamen Torch High-tech Zone, Fuji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XIAMEN KEHUAHENGSHENG LIMITED BY SHARE Ltd.

Applicant before: ZHANGZHOU KEHUA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27

Address after: 361001 room 208-38, Hengye building, No. 100, Xiangxing Road, Xiamen Torch High tech Zone (Xiang'an) Industrial Zone, Xiamen, Fujian

Patentee after: Xiamen Kehua shun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3000 Beidou Industrial Park, Jinfeng Industrial Area, Fujian, Zhangzhou

Patentee before: ZHANGZHOU KEHUA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Kehua Data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