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77594A - 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77594A
CN111177594A CN201911295488.4A CN201911295488A CN111177594A CN 111177594 A CN111177594 A CN 111177594A CN 201911295488 A CN201911295488 A CN 201911295488A CN 111177594 A CN111177594 A CN 111177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ying
burial
dimensional code
management server
depar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954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1129548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775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77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775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5Retrieval from the web
    • G06F16/955Retrieval from the web using information identifiers, e.g.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 [URL]
    • G06F16/9554Retrieval from the web using information identifiers, e.g.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s [URL] by using bar c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17/00Coffins; Funeral wrappings; Funeral urns
    • A61G17/007Coffins; Funeral wrappings; Funeral u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material used, e.g. biodegradable material; Use of several materia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3/00Monuments; Tombs; Burial vaults; Columbari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using light without selection of wavelength, e.g. sensing reflected white light
    • G06K7/1404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 G06K7/1408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the method be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code
    • G06K7/14172D bar c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互联网殡葬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用户移动终端用于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对逝者进行形式安葬后,管理服务器获取形式安葬信息,确定形式安葬完成;在形式安葬完成后,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时,人机交互终端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并接收和显示管理服务器反馈的逝者信息;管理服务器用于对若干逝者信息、安葬信息进行管理,并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本发明不同于传统的墓碑安葬形式,结合互联网的新型安葬形式,不仅可实现人们对已逝亲人的祭祀,而且环保,节省土地资源。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互联网殡葬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墓碑安葬形式,每一个逝者的骨灰盒均需要一个单独的墓地,会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而且现有的骨灰盒很难降解,可以存放很多年,因此现有的墓碑安葬形式浪费土地且不环保。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墓碑安葬形式,结合互联网的新型安葬形式,不仅可实现人们对已逝亲人的祭祀,而且环保,节省土地资源。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包括人机交互终端、用户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记忆墙和立体安葬架,所述人机交互终端、用户移动终端分别与管理服务器通信;所述人机交互终端和记忆墙位于广场区;所述记忆墙用于存放若干逝者的二维码牌;所述立体安葬架用于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安葬于安葬区;
所述用户移动终端,用于在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
所述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对逝者进行形式安葬后,所述管理服务器通过终端获取形式安葬信息,从而确定形式安葬完成;
在形式安葬完成后,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时,人机交互终端将获取的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并接收和显示管理服务器反馈的逝者信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
所述管理服务器,用于对若干逝者的逝者信息进行管理,对安葬区的安葬信息进行管理,并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
优选地,所述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扫描二维码后进入平台,查看逝者信息,所述逝者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人物简介、基本资料、档案资料和人物照片。
优选地,所述用户在购买福位后,得到与所述福位对应的二维码牌;
所述二维码牌包括外壳和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卡片,所述卡片上印刷有二维码;每个二维码牌具有唯一的二维码和ID号。
优选地,所述在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具体为:
所述用户移动终端在扫描二维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对所述二维码进行激活,激活后获取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反馈表单给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在表单上编辑好逝者信息后,将带有逝者信息的表单提交给管理服务器。
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还包括二维码终端,所述二维码牌内设有通信模块,所述二维码牌内的通信模块与二维码终端进行短距离通信;
所述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后,所述二维码牌内的通信模块发送ID号给二维码终端,所述二维码终端根据ID号发送形式安葬信息给管理服务器。
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还包括管理终端,所述管理终端用于发送形式安葬信息给管理服务器。
优选地,所述立体安葬架上设有若干层,每一层设有若干骨灰格,每个骨灰格内可放置一个骨灰盒,所述骨灰盒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生态循环安葬原则为:将安葬区划分为多个安葬片区,鉴于骨灰盒随时间的降解程度,N年为一个轮换期,某一安葬片区的轮换期到后,所述安葬片区重新使用。
优选地,所述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具体为:
设置每一年的多个安葬时间节点,在每个安葬时间节点,对若干逝者的骨灰盒进行集体安葬;
某一安葬片区在进行集体安葬后,获取管理人员输入的安葬时间节点,基于安葬时间节点计算所述安葬片区的安葬时间T;
当某一安葬片区的安葬时间T大于等于N年时,提醒管理人员所述安葬片区轮换期到,可以重新使用。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用户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
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对逝者进行形式安葬后,所述管理服务器通过终端获取形式安葬信息,从而确定形式安葬完成;
在形式安葬完成后,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时,人机交互终端将获取的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并接收和显示管理服务器反馈的逝者信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
管理服务器对若干逝者的逝者信息进行管理,对安葬区的安葬信息进行管理,并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同于传统的墓碑安葬形式,结合互联网的新型安葬形式,不仅可实现人们对已逝亲人的祭祀,而且环保,节省土地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施例中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 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术语“如果”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当...时”或“一旦”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可以依据上下文被解释为意指“一旦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一旦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描述条件或事件]”。
具体实现中,本发明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诸如具有触摸敏感表面(例如,触摸屏显示器和/或触摸板)的移动电话、膝上型计算机或平板计算机之类的其它便携式设备。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并非便携式通信设备,而是具有触摸敏感表面(例如,触摸屏显示器和/或触摸板) 的台式计算机。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人机交互终端、用户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记忆墙和立体安葬架,所述人机交互终端、用户移动终端分别与管理服务器通信;所述人机交互终端和记忆墙位于广场区;所述记忆墙用于存放若干逝者的二维码牌;所述立体安葬架用于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安葬于安葬区;
所述用户移动终端,用于在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
所述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对逝者进行形式安葬后,所述管理服务器通过终端获取形式安葬信息,从而确定形式安葬完成;
在形式安葬完成后,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时,人机交互终端将获取的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并接收和显示管理服务器反馈的逝者信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
所述管理服务器,用于对若干逝者的逝者信息进行管理,对安葬区的安葬信息进行管理,并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
本实施例彻底抛弃了传统墓碑安葬形式,通过广场的形式来寄托人们对逝者的哀思。本实施例的广场区和安葬区毗邻,本实施例的广场内设有记忆墙、人文纪念堂、人文雕塑、人机交互终端等,在广场周边的安葬区设有草坪、种植有鲜花和其他绿色植物,安葬区划分为多个安葬片区,多个安葬片区轮换安葬。
本实施例中用户在购买福位后,得到与所述福位对应的二维码牌;所述二维码牌包括外壳和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卡片,所述卡片上印刷有二维码;每个二维码牌具有唯一的二维码和ID号。
所述在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具体为:所述用户移动终端在扫描二维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对所述二维码进行激活,激活后获取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反馈表单给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在表单上编辑好逝者信息后,将带有逝者信息的表单提交给管理服务器。
本实施例的用户在购买福位(福位即安葬墓地)后,会得到两个相同的二维码牌,一个二维码牌用于后期嵌入记忆墙,另一个二维码牌用户可带回家。用户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进行激活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填写逝者信息,用户移动终端将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存储逝者信息并对逝者信息进行管理。
用户购买福位后,将亲人的骨灰盒交给广场管理者,管理者将骨灰盒进行存放,以备后期与其他的骨灰盒一起集体安葬。用户将其中的一块二维码牌交给管理者,管理者将该二维码牌嵌入存放在记忆墙。本实施例的记忆墙,每平米可存放400个二维码牌,每100平米可存放40000个二维码牌,因此一面精美的记忆墙可存放几十万逝者的二维码牌。
本实施例中,将逝者的二维码牌存放在记忆墙上,为一种形式上的安葬,在后期,在集中安葬的时间节点,管理者将会把若干逝者的骨灰盒一起安葬。本实施例的管理服务器可通过两种方式,来确定是否进行形式安葬(或者确定二维码牌是否存放在记忆墙上)。
其中一种方式,本实施例的系统还包括二维码终端,所述二维码牌内设有通信模块,所述二维码牌内的通信模块与二维码终端进行短距离通信(例如蓝牙通信)。所述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后,所述二维码牌内的通信模块发送 ID号给二维码终端,所述二维码终端根据ID号发送形式安葬信息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由此确认形式安葬完成。
另一种方式,在将二维码牌存放在记忆墙上后,管理终端发送形式安葬信息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由此确认形式安葬完成。
在形式安葬完成后,用户可通过广场上的人机交互终端,查看逝者信息,对逝者进行祭祀。在人机交互终端上,用户输入二维码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后,管理服务器将对应的逝者的相关信息反馈给人机交互终端,人机交互终端的显示屏显示逝者信息,所显示的逝者信息中包括类似于墓碑的图片,用户可将显示屏当做墓碑,对逝者进行祭祀。人机交互终端的显示屏在平时可播放安葬广告等信息。
用户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进入平台,从而查看逝者信息,所述逝者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人物简介、基本资料、档案资料和人物照片,所述逝者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显示。管理服务器中的逝者信息会永久保存,以供用户随时查看和祭祀。
本实施例的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是指用户可通过电子化的家族祠堂对逝者进行祭祀。用户在用户移动终端上点击家族祠堂的按键,在终端界面上即显示电子化的家族祠堂(以图片进行展示),在用户点击并购买祭祀产品后,所购买的祭祀产品将摆放在家族祠堂的中。本实施例的电子化祭祀,每户可根据自生爱好与需求,通过选择不同的模板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祠堂页面;家族祠堂页面可电子化文明祭扫,祭扫形式为通过选择不同电子化祭祀产品实现,具体产品为:鲜花、香,蜡烛,水果,贡品,列祖列宗牌位等组成;每个祠堂有牌匾,牌匾提示其祠堂的专有性。本实施例的通过电子化祭祀实现环保与文明祭扫功能。
本实施例不仅具有实现电子化祭祀的功能,还具有远程预约祭扫的功能,通过中心大数据调控可实现分时段祭扫,缓解每年清明祭扫高峰的交通压力。
本实施例的立体安葬架上设有若干层,每一层设有若干骨灰格,每个骨灰格内可放置一个骨灰盒,所述骨灰盒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本实施例的安葬模式采用集体安葬形式,每年可分2-4次集体安葬。所述的立体安葬架3-6米深,每0.5米为一层,每层有六格,每层可放置6个骨灰盒,因此每平方米的土地可安葬36-72个骨灰盒,每亩土地可安葬23940-47880个骨灰盒,相比于传统的安葬方式,基本土地需求从千亩下降到几亩,极大的扩展了土地利用率。
在集体安葬时间节点,管理员会通知逝者家属,将几十或几百或几千的骨灰盒进行集体安葬。
本实施例的管理服务器对逝者信息、安葬信息进行管理,所述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具体为:
设置每一年的多个安葬时间节点,在每个安葬时间节点,对若干逝者的骨灰盒进行集体安葬;
某一安葬片区在进行集体安葬后,获取管理人员输入的安葬时间节点,基于安葬时间节点计算所述安葬片区的安葬时间T;
当某一安葬片区的安葬时间T大于等于N年时,提醒管理人员所述安葬片区轮换期到,可以重新使用。
本实施例的生态循环安葬原则为:将安葬区划分为多个安葬片区,鉴于骨灰盒随时间的降解程度,N年为一个轮换期,某一安葬片区的轮换期到后,所述安葬片区重新使用。本实施例的骨灰盒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通过科技手段的自然降解,每三年为一个循环,某一安葬片区的骨灰盒自然降解后,即可循环使用。例如安葬区分为安葬片区一、安葬片区二、安葬片区三、安葬片区四……。在2015.09.01这天,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安葬到安葬片区一,骨灰盒在土壤里自然降解,在2018.09.01这天,安葬时间T为3年,轮换期为3年,在这天管理服务器发送提醒信息给管理终端,从而提醒管理人员安葬片区一轮换期到,可重新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墓碑安葬形式,结合互联网的新型安葬形式,不仅可实现人们对已逝亲人的祭祀,而且环保,节省土地资源;采用立体安葬架的方式,每平方米的土地可安葬若干36-72个骨灰盒,相比于传统的安葬方式,基本土地需求从千亩下降到几亩,极大的扩展了土地利用率;本实施例的骨灰盒采用可降解的材料制成,相比于传统安葬方式,在短时间内进行自然降解,因此用于安装的土地可循环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节省了土地资源;本实施例采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安葬形式,可永久保存逝者信息,便于用户随时祭祀悼念。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S1,用户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
S2,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对逝者进行形式安葬后,所述管理服务器通过终端获取形式安葬信息,从而确定形式安葬完成;
S3,在形式安葬完成后,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时,人机交互终端将获取的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并接收和显示管理服务器反馈的逝者信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
S4,管理服务器对若干逝者的逝者信息进行管理,对安葬区的安葬信息进行管理,并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
本实施例彻底抛弃了传统墓碑安葬形式,通过广场的形式来寄托人们对逝者的哀思。本实施例的人机交互终端和记忆墙位于广场区;所述记忆墙用于存放若干逝者的二维码牌;与广场区毗邻的为安葬区,通过立体安葬架将逝者的骨灰盒安葬于安葬区。本实施例的广场内设有记忆墙、人文纪念堂、人文雕塑、人机交互终端等,在广场周边的安葬区设有草坪、种植有鲜花和其他绿色植物,安葬区划分为多个安葬片区,多个安葬片区轮换安葬。
本实施例中用户在购买福位后,得到与所述福位对应的二维码牌;所述二维码牌包括外壳和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卡片,所述卡片上印刷有二维码;每个二维码牌具有唯一的二维码和ID号。
所述在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具体为:所述用户移动终端在扫描二维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对所述二维码进行激活,激活后获取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反馈表单给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在表单上编辑好逝者信息后,将带有逝者信息的表单提交给管理服务器。
本实施例的用户在购买福位(福位即安葬墓地)后,会得到两个相同的二维码牌,一个二维码牌用于后期嵌入记忆墙,另一个二维码牌用户可带回家。用户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进行激活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填写逝者信息,用户移动终端将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存储逝者信息并对逝者信息进行管理。
用户购买福位后,将亲人的骨灰盒交给广场管理者,管理者将骨灰盒进行存放,以备后期与其他的骨灰盒一起集体安葬。用户将其中的一块二维码牌交给管理者,管理者将该二维码牌嵌入存放在记忆墙。本实施例的记忆墙,每平米可存放400个二维码牌,每100平米可存放40000个二维码牌,因此一面精美的记忆墙可存放几十万逝者的二维码牌。
本实施例中,将逝者的二维码牌存放在记忆墙上,为一种形式上的安葬,在后期,在集中安葬的时间节点,管理者将会把若干逝者的骨灰盒一起安葬。本实施例的管理服务器可通过两种方式,来确定是否进行形式安葬(或者确定二维码牌是否存放在记忆墙上)。
其中一种方式,本实施例的所述二维码牌内设有通信模块,所述二维码牌内的通信模块与二维码终端进行短距离通信(例如蓝牙通信)。所述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后,所述二维码牌内的通信模块发送ID号给二维码终端,所述二维码终端根据ID号发送形式安葬信息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由此确认形式安葬完成。
另一种方式,在将二维码牌存放在记忆墙上后,管理终端发送形式安葬信息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由此确认形式安葬完成。
在形式安葬完成后,用户可通过广场上的人机交互终端,查看逝者信息,对逝者进行祭祀。在人机交互终端上,用户输入二维码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后,管理服务器将对应的逝者的相关信息反馈给人机交互终端,人机交互终端的显示屏显示逝者信息,所显示的逝者信息中包括类似于墓碑的图片,用户可将显示屏当做墓碑,对逝者进行祭祀。人机交互终端的显示屏在平时可播放安葬广告等信息。
用户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进入平台,从而查看逝者信息,所述逝者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人物简介、基本资料、档案资料和人物照片,所述逝者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显示。管理服务器中的逝者信息会永久保存,以供用户随时查看和祭祀。
本实施例的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是指用户可通过电子化的家族祠堂对逝者进行祭祀。用户在用户移动终端上点击家族祠堂的按键,在终端界面上即显示电子化的家族祠堂(以图片进行展示),在用户点击并购买祭祀产品后,所购买的祭祀产品将摆放在家族祠堂的中。本实施例的电子化祭祀,每户可根据自生爱好与需求,通过选择不同的模板可以选择不同风格的祠堂页面;家族祠堂页面可电子化文明祭扫,祭扫形式为通过选择不同电子化祭祀产品实现,具体产品为:鲜花、香,蜡烛,水果,贡品,列祖列宗牌位等组成;每个祠堂有牌匾,牌匾提示其祠堂的专有性。本实施例的通过电子化祭祀实现环保与文明祭扫功能。
本实施例不仅具有实现电子化祭祀的功能,还具有远程预约祭扫的功能,通过中心大数据调控可实现分时段祭扫,缓解每年清明祭扫高峰的交通压力。
本实施例的立体安葬架上设有若干层,每一层设有若干骨灰格,每个骨灰格内可放置一个骨灰盒,所述骨灰盒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本实施例的安葬模式采用集体安葬形式,每年可分2-4次集体安葬。所述的立体安葬架3-6米深,每0.5米为一层,每层有六格,每层可放置6个骨灰盒,因此每平方米的土地可安葬36-72个骨灰盒,每亩土地可安葬23940-47880个骨灰盒,相比于传统的安葬方式,基本土地需求从千亩下降到几亩,极大的扩展了土地利用率。
在集体安葬时间节点,管理员会通知逝者家属,将几十或几百或几千的骨灰盒进行集体安葬。
本实施例的管理服务器对逝者信息、安葬信息进行管理,所述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具体为:
设置每一年的多个安葬时间节点,在每个安葬时间节点,对若干逝者的骨灰盒进行集体安葬;
某一安葬片区在进行集体安葬后,获取管理人员输入的安葬时间节点,基于安葬时间节点计算所述安葬片区的安葬时间T;
当某一安葬片区的安葬时间T大于等于N年时,提醒管理人员所述安葬片区轮换期到,可以重新使用。
本实施例的生态循环安葬原则为:将安葬区划分为多个安葬片区,鉴于骨灰盒随时间的降解程度,N年为一个轮换期,某一安葬片区的轮换期到后,所述安葬片区重新使用。本实施例的骨灰盒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通过科技手段的自然降解,每三年为一个循环,某一安葬片区的骨灰盒自然降解后,即可循环使用。例如安葬区分为安葬片区一、安葬片区二、安葬片区三、安葬片区四……。在2015.09.01这天,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安葬到安葬片区一,骨灰盒在土壤里自然降解,在2018.09.01这天,安葬时间T为3年,轮换期为3年,在这天管理服务器发送提醒信息给管理终端,从而提醒管理人员安葬片区一轮换期到,可重新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墓碑安葬形式,结合互联网的新型安葬形式,不仅可实现人们对已逝亲人的祭祀,而且环保,节省土地资源;采用立体安葬架的方式,每平方米的土地可安葬若干 36-72个骨灰盒,相比于传统的安葬方式,基本土地需求从千亩下降到几亩,极大的扩展了土地利用率;本实施例的骨灰盒采用可降解的材料制成,相比于传统安葬方式,在短时间内进行自然降解,因此用于安装的土地可循环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节省了土地资源;本实施例采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安葬形式,可永久保存逝者信息,便于用户随时祭祀悼念。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述步骤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步骤可结合为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可拆分为多个步骤,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人机交互终端、用户移动终端、管理服务器、记忆墙和立体安葬架,所述人机交互终端、用户移动终端分别与管理服务器通信;所述人机交互终端和记忆墙位于广场区;所述记忆墙用于存放若干逝者的二维码牌;所述立体安葬架用于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安葬于安葬区;
所述用户移动终端,用于在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
所述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对逝者进行形式安葬后,所述管理服务器通过终端获取形式安葬信息,从而确定形式安葬完成;
在形式安葬完成后,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时,人机交互终端将获取的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并接收和显示管理服务器反馈的逝者信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
所述管理服务器,用于对若干逝者的逝者信息进行管理,对安葬区的安葬信息进行管理,并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移动终端还用于扫描二维码后进入平台,查看逝者信息,所述逝者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人物简介、基本资料、档案资料和人物照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在购买福位后,得到与所述福位对应的二维码牌;
所述二维码牌包括外壳和位于所述外壳内的卡片,所述卡片上印刷有二维码;每个二维码牌具有唯一的二维码和ID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具体为:
所述用户移动终端在扫描二维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对所述二维码进行激活,激活后获取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并将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管理服务器反馈表单给用户移动终端,用户在表单上编辑好逝者信息后,将带有逝者信息的表单提交给管理服务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维码终端,所述二维码牌内设有通信模块,所述二维码牌内的通信模块与二维码终端进行短距离通信;
所述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后,所述二维码牌内的通信模块发送ID号给二维码终端,所述二维码终端根据ID号发送形式安葬信息给管理服务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理终端,所述管理终端用于发送形式安葬信息给管理服务器。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安葬架上设有若干层,每一层设有若干骨灰格,每个骨灰格内可放置一个骨灰盒,所述骨灰盒采用可降解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循环安葬原则为:将安葬区划分为多个安葬片区,鉴于骨灰盒随时间的降解程度,N年为一个轮换期,某一安葬片区的轮换期到后,所述安葬片区重新使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具体为:
设置每一年的多个安葬时间节点,在每个安葬时间节点,对若干逝者的骨灰盒进行集体安葬;
某一安葬片区在进行集体安葬后,获取管理人员输入的安葬时间节点,基于安葬时间节点计算所述安葬片区的安葬时间T;
当某一安葬片区的安葬时间T大于等于N年时,提醒管理人员所述安葬片区轮换期到,可以重新使用。
10.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用户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牌上的二维码后进入平台,并将获取的逝者信息发送给管理服务器;
二维码牌存放于记忆墙上,对逝者进行形式安葬后,所述管理服务器通过终端获取形式安葬信息,从而确定形式安葬完成;
在形式安葬完成后,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时,人机交互终端将获取的用户名和密码发送给管理服务器,并接收和显示管理服务器反馈的逝者信息,在人机交互过程中用户对逝者进行祭祀;
管理服务器对若干逝者的逝者信息进行管理,对安葬区的安葬信息进行管理,并根据生态循环安葬原则,在安葬时间节点提醒管理人员将若干逝者的骨灰盒集体安葬到对应的安葬区。
CN201911295488.4A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 Pending CN1111775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95488.4A CN111177594A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95488.4A CN111177594A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77594A true CN111177594A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53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95488.4A Pending CN111177594A (zh) 2019-12-16 2019-12-16 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7759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1407A (zh) * 2022-07-13 2022-08-30 江西天境精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骨灰存放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2277A (ja) * 2000-11-24 2002-08-09 Komeisha:Kk 墓碑管理システム及び墓碑管理方法並びに情報記録媒体
CN102661079A (zh) * 2012-05-29 2012-09-12 于寅辰 数控移动墓穴地立体入葬殿堂公墓
CN204960474U (zh) * 2015-09-28 2016-01-13 陈长春 生态节地型殡葬系统
CN106401104A (zh) * 2016-06-07 2017-02-15 黎阳福 一种载有扫码区域的瓷砖面板及其扫墓信息获取方法
CN107327205A (zh) * 2017-08-29 2017-11-07 黄建湘 一种新颖的立体葬
CN108397037A (zh) * 2018-03-14 2018-08-14 上海技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立体智能生态节地葬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2277A (ja) * 2000-11-24 2002-08-09 Komeisha:Kk 墓碑管理システム及び墓碑管理方法並びに情報記録媒体
CN102661079A (zh) * 2012-05-29 2012-09-12 于寅辰 数控移动墓穴地立体入葬殿堂公墓
CN204960474U (zh) * 2015-09-28 2016-01-13 陈长春 生态节地型殡葬系统
CN106401104A (zh) * 2016-06-07 2017-02-15 黎阳福 一种载有扫码区域的瓷砖面板及其扫墓信息获取方法
CN107327205A (zh) * 2017-08-29 2017-11-07 黄建湘 一种新颖的立体葬
CN108397037A (zh) * 2018-03-14 2018-08-14 上海技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立体智能生态节地葬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61407A (zh) * 2022-07-13 2022-08-30 江西天境精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骨灰存放设备的智能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ng Van Gogh on demand: China and the readymade
US9690960B1 (en) Memorial data system
Watenpaugh Preserving the medieval city of Ani: cultural heritage between contest and reconciliation
CN101401098A (zh) 用于在需要的场所检索、关联、注释和管理电子文档的便携式数据端口设备和方法
CN103488860A (zh) 远程纪念遗体被埋葬在纪念设施中的死者的纪念系统和方法
US2013013530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sualizing a Virtual Environment Online
Montusiewicz et al. Preparation of 3D models of cultural heritage objects to be recognised by touch by the blind—case studies
Zhang et al. Digital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using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Micoli et al. Design of digital interaction for complex museum collections
CN111177594A (zh) 一种新型节地生态循环安葬系统及方法
Belardi et al. Built environment’s sustainability: the design of the Gypso| TechA of the University of Perugia
JP2022506754A (ja) 対話型gps統合3dモデル化空間を作成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ung et al. Pavilion as an architecture of new placeness: a case of Serpentine Pavilion project
Aricò et al. 3D Data Integration for Web Fruition of Underground Archaeological Sites: A Web Navigation System for the Hypogeum of Crispia salvia (Marsala, Italy)
Kuljian The Congress of the People and the Walter Sisulu Square of Dedication: from public deliberation to bureaucratic imposition in Kliptown
Barton et al. Cultural-heritage inventory implementations: The versatility of the Arches system
Haviser Community archaeology as an essential element for successful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Pickford Dialectical Reflections on Peter Eisenman's Memorial for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Mason Conserving rwandan genocide memorials
Liro et al. Symbolic religious landscape: religious and patriotic symbolism in the pilgrimage centres in Poland
Cernicova-Buca et al.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Loc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in Post-Communist Regional Centers: Yekaterinburg, Gyumri, Timisoara
Gigliotti The Memorialization of Genocide
Trentin et al. Historic Graffiti as a Visual Mediu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ground Built Heritage
Bakhteari et al. Geometry-based modeling for characteriz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Ourchin domes
Pillatt et al. Discovering England’s burial spaces: Supporting community herit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