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0246A -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0246A
CN111160246A CN201911384432.6A CN201911384432A CN111160246A CN 111160246 A CN111160246 A CN 111160246A CN 201911384432 A CN201911384432 A CN 201911384432A CN 111160246 A CN111160246 A CN 111160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lm vein
camera
infrared light
mobile terminal
near infra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844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慧莉
詹恩毅
聂为清
孙恺斌
林智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iguan Yizhangto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icrow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icrow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icrow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844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6024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160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024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6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r fraudulent calling
    • H04M1/6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 H04M1/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by electronic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6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to restrict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Image Inpu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掌静脉识别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在移动终端的电路主板上嵌入了正对终端背盖的摄像头和近红外光发射管,能够在电路主板的主控电路的控制下,对用户掌静脉图像进行拍摄以及识别。基于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时多采用手持的方式:相较于指纹识别,本发明通过红外感知技术,能够剔除手上污渍的干扰,并且掌静脉不易被复制,安全性较高;相较于人脸识别,对于一般程度的皮肤损伤,本发明同样适用,且无需用户特别地将镜头正对人脸,在正常的手持状态下即可完成识别,十分方便快捷;相较于虹膜识别,本发明也无需用户特别地将镜头正对人脸,十分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掌静脉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已经运用的包括有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视网膜识别、面部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其对应的生物识别的生物特征有手形、指纹、虹膜、脸形、视网膜、脉搏、耳廓等,行为特征有签字、声音、按键力度等。生物识别技术可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目前的移动终端如广泛使用的手机主要采用的生物识别方式主要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
指纹识别需要将手指纹放在特定的位置进行感应,在手指上沾有水或者油等影响指纹识别的污渍时,指纹识别很容易失效,如果是开机指纹识别,则会转向输入密码(或其他方式),同样因为用户手指还沾有污渍的原因,无法输入密码或输入密码错误,最终导致开机失败。并且,人的指纹易于通过很多方式被获取到,在有人故意作为时,很容易通过提取的指纹窃取移动终端里的重要信息,指纹识别的安全性并不是很高。
人脸识别需要用户将人脸正对摄像头,需要用户配合的地方较多,且人脸的不定因素较多,例如整容或者毁容等将导致原有的人脸特征丢失,则无法在不改变原有人脸识别特征的情况下识别成功,如果是面对特别相像的双胞胎或多胞胎,则只有不断改善算法,才能进行准确识别,这增大了开发难度。
虹膜识别需要用户将人脸正对摄像头,需要用户配合的地方较多,操作上仍有不方便的地方。
静脉识别是生物识别的一种。其一种实现方式是通过取得个人静脉分布图,依据专用比对算法从静脉分布图提取特征值;另一种方式通过红外线CCD摄像头获取手指、手掌、手背静脉的图像,将静脉的数字图像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特征值存储。静脉比对时,实时采取静脉图,运用先进的滤波、图像二值化、细化手段对数字图像提取特征,采用复杂的匹配算法同存储在主机中静脉特征值比对匹配,从而对个人进行身份鉴定,确认身份。
如果将掌静脉识别技术应用于移动终端上,则相比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掌静脉识别认证是最安全、最易操作而识别率也非常高的认证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的生物识别方式仍存在安全性不够高、操作性不强、开发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方法,包括步骤:
S1.在移动终端的电路主板表面嵌入至少两个正对终端背盖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电路主板电性连接;
S2.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电路主板表面嵌入至少四个正对所述终端背盖的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电路主板电性连接;
S3.在所述终端背盖中嵌入可见光滤光片;
S4.所述电路主板控制所述摄像头和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在对用户掌静脉进行识别时工作以及对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优选地,所述摄像头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对应于用户手掌区域的位置。
优选地,每个所述摄像头的周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与摄像头之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
优选地,每个所述摄像头的周围均匀分布有四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对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具体为:
独立对每个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若识别未通过则将所有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或者,
直接对所有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作为一种极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所述摄像头均匀分布于手机背盖的中下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系统,对应于上述识别方法,包括所述移动终端的主控电路,还包括连接所述主控电路的摄像头模块和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
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设有多个嵌入所述主控电路所在的电路主板的近红外光发射管,用于为所述摄像头模块提供拍摄用户掌静脉图像所需的红外光;
所述摄像头模块设有多个嵌入所述电路主板的摄像头,用于在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的发光照射下,拍摄所述用户掌静脉图像;
所述主控电路用于控制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摄像头模块工作,以及对所述用户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在该系统中,与上述识别方法相一致地,所述摄像头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对应于用户手掌区域的位置;每个所述摄像头的周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与摄像头之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
所述主控电路对所述用户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具体为:独立对每个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若识别未通过则将所有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或者,
直接对所有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对应于上述识别方法及识别系统,设有包括主控电路的电路主板,以及包覆所述电路主板背面的终端背盖,所述电路主板表面嵌有正对所述终端背盖的至少两个摄像头和至少四个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均与所述主控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终端背盖中嵌入有可见光滤波片。
在该移动终端中,与上述识别方法及识别系统相一致地,所述摄像头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对应于用户手掌区域的位置;每个所述摄像头的周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与摄像头之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在移动终端的电路主板上嵌入了正对终端背盖的摄像头和近红外光发射管,能够在电路主板的主控电路的控制下,对用户掌静脉图像进行拍摄以及识别。基于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时多采用手持的方式:
相较于指纹识别,本发明通过红外感知技术,能够剔除手上污渍的干扰,并且掌静脉不易被复制,安全性较高;
相较于人脸识别,对于一般程度的皮肤损伤,本发明同样适用,且无需用户特别地将镜头正对人脸,在正常的手持状态下即可完成识别,十分方便快捷;
相较于虹膜识别,本发明也无需用户特别地将镜头正对人脸,十分方便快捷。
综合来看,本发明安全性高、操作性强,采用了滤光片对可见光进行了过滤,进一步提高了识别精度,而掌静脉的识别技术已经被不同程度地公开,有赖于此,本申请容易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系统的模块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3提供的摄像头A和近红外光发射管B的安设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例的给出仅仅是为了说明目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包括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因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基础上,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许多改变。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方法,如图1所示的步骤流程图,包括步骤:
S1.在移动终端的电路主板1表面嵌入至少两个正对终端背盖2的摄像头A,所述摄像头A与所述电路主板1电性连接;
S2.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电路主板1表面嵌入至少四个正对所述终端背盖2的近红外光发射管B,所述摄像头A与所述电路主板1电性连接;
S3.在所述终端背盖2中嵌入可见光滤光片21;
S4.所述电路主板1控制所述摄像头A和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在对用户掌静脉进行识别时工作以及对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优选地,所述摄像头A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对应于用户手掌区域的位置。每个所述摄像头A的周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所述摄像头A与摄像头A之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
作为一种极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所述摄像头为微距摄像头,所述摄像头A均匀分布于手机背盖的中下部。如图3所示,每个所述摄像头A的周围均匀分布有四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所述摄像头A与摄像头A之间均匀分布有4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
当电路主板1需要对用户掌静脉进行识别时,则控制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发出既定波长的红外光,并控制摄像头A进行拍摄,获取到用户掌静脉图像,然后采用内部的识别认证算法判断识别是否成功。用户基本只需要保持正常的持握状态就可以进行掌静脉的读取。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对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具体为:独立对每个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若识别未通过则将所有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为直接对所有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具体的识别算法和图像拼接技术,现有技术已多有公开,本实施例则不再赘述。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若是笔记本电脑,则可将摄像头A和近红外光发射管B分布在电脑键盘空白的位置,如触摸板的右边;若是平板电脑,则可以分布在电脑背面合理的位置。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系统,对应于上述实施例1所述的识别方法,包括所述移动终端的主控电路10,还包括连接所述主控电路10的摄像头模块20和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30;
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30设有多个嵌入所述主控电路10所在的电路主板1的近红外光发射管B,用于为所述摄像头模块20提供拍摄用户掌静脉图像所需的红外光;
所述摄像头模块20设有多个嵌入所述电路主板1的摄像头A,用于在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30的发光照射下,拍摄所述用户掌静脉图像;
所述主控电路10用于控制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30、摄像头模块20工作,以及对所述用户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在该系统中,与上述识别方法相一致地,所述摄像头A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对应于用户手掌区域的位置;每个所述摄像头A的周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所述摄像头A与摄像头A之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
同样,作为一种极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所述摄像头A均匀分布于手机背盖的中下部。如图3所示,每个所述摄像头A的周围均匀分布有四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所述摄像头A与摄像头A之间均匀分布有4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
当主控电路10需要对用户掌静脉进行识别时,则控制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发出既定波长的红外光,并控制摄像头A进行拍摄,获取到用户掌静脉图像,然后采用内部的识别认证算法判断识别是否成功。用户基本只需要保持正常的持握状态就可以进行掌静脉的读取。
同样,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电路10对所述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具体为:独立对每个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若识别未通过则将所有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为直接对所有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若是笔记本电脑,则可将摄像头A和近红外光发射管B分布在电脑键盘空白的位置,如触摸板的右边;若是平板电脑,则可以分布在电脑背面合理的位置。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3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对应于上述实施例1所述的识别方法及实施例2所述的识别系统,设有包括主控电路10的电路主板1,以及包覆所述电路主板1背面的终端背盖2,所述电路主板1表面嵌有正对所述终端背盖22的至少两个摄像头A和至少四个近红外光发射管B,所述摄像头A、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均与所述主控电路10电性连接;所述终端背盖2中嵌入有可见光滤波片21。
在该移动终端中,与上述识别方法及识别系统相一致地,所述摄像头A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对应于用户手掌区域的位置;每个所述摄像头A的周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所述摄像头A与摄像头A之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
同样,作为一种极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所述摄像头为微距摄像头,所述摄像头A均匀分布于手机背盖的中下部。如图3所示,每个所述摄像头A的周围均匀分布有四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所述摄像头A与摄像头A之间均匀分布有4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
当主控电路10需要对用户掌静脉进行识别时,则控制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B发出既定波长的红外光,并控制摄像头A进行拍摄,获取到用户掌静脉图像,然后采用内部的识别认证算法判断识别是否成功。用户基本只需要保持正常的持握状态就可以进行掌静脉的读取。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若是笔记本电脑,则可将摄像头A和近红外光发射管B分布在电脑键盘空白的位置,如触摸板的右边;若是平板电脑,则可以分布在电脑背面合理的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在移动终端的电路主板1上嵌入了正对终端背盖22的摄像头A和近红外光发射管B,能够在电路主板1的主控电路10的控制下,对用户掌静脉图像进行拍摄以及识别。基于用户在使用移动终端时多采用手持的方式:
相较于指纹识别,本发明通过红外感知技术,能够剔除手上污渍的干扰,并且掌静脉不易被复制,安全性较高;
相较于人脸识别,对于一般程度的皮肤损伤,本发明同样适用,且无需用户特别地将镜头正对人脸,在正常的手持状态下即可完成识别,十分方便快捷;
相较于虹膜识别,本发明也无需用户特别地将镜头正对人脸,十分方便快捷。
综合来看,本发明安全性高、操作性强,采用了滤光片对可见光进行了过滤,进一步提高了识别精度,而掌静脉的识别技术已经被不同程度地公开,有赖于此,本申请容易实现。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在移动终端的电路主板表面嵌入至少两个正对终端背盖的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电路主板电性连接;
S2.在所述移动终端的电路主板表面嵌入至少四个正对所述终端背盖的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与所述电路主板电性连接;
S3.在所述终端背盖中嵌入可见光滤光片;
S4.所述电路主板控制所述摄像头和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在对用户掌静脉进行识别时工作以及对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对应于用户手掌区域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摄像头的周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与摄像头之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摄像头的周围均匀分布有四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4中,所述对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具体为:
独立对每个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若识别未通过则将所有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或者,
直接对所有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所述摄像头均匀分布于手机背盖的中下部。
7.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系统,包括所述移动终端的主控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主控电路的摄像头模块和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
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设有多个嵌入所述主控电路所在的电路主板的近红外光发射管,用于为所述摄像头模块提供拍摄用户掌静脉图像所需的红外光;
所述摄像头模块设有多个嵌入所述电路主板的摄像头,用于在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的发光照射下,拍摄所述用户掌静脉图像;
所述主控电路用于控制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模块、摄像头模块工作,以及对所述用户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的掌静脉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对应于用户手掌区域的位置;每个所述摄像头的周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与摄像头之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
所述主控电路对所述用户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具体为:独立对每个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若识别未通过则将所有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或者,
直接对所有所述摄像头拍摄的掌静脉图像进行拼接合成,再对拼接合成后的掌静脉图像进行识别。
9.一种移动终端,设有包括主控电路的电路主板,以及包覆所述电路主板背面的终端背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主板表面嵌有正对所述终端背盖的至少两个摄像头和至少四个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均与所述主控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终端背盖中嵌入有可见光滤波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设有四个,均匀分布于对应于用户手掌区域的位置;每个所述摄像头的周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所述摄像头与摄像头之间均匀分布有至少两个所述近红外光发射管。
CN201911384432.6A 2019-12-28 2019-12-28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 Pending CN11116024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84432.6A CN111160246A (zh) 2019-12-28 2019-12-28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84432.6A CN111160246A (zh) 2019-12-28 2019-12-28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0246A true CN111160246A (zh) 2020-05-15

Family

ID=70558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84432.6A Pending CN111160246A (zh) 2019-12-28 2019-12-28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60246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77422U (zh) * 2012-06-18 2013-01-16 北京鑫光智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静脉认证装置
CN103258199A (zh) * 2013-06-07 2013-08-21 浙江大学 一种获取完整的手掌静脉图像的系统及其方法
CN204258901U (zh) * 2014-04-15 2015-04-08 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终端的手掌静脉识别装置和包括它的智能手机
CN105187726A (zh) * 2015-06-17 2015-12-23 广州市巽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移动图像处理装置、处理方法及用途
CN105224906A (zh) * 2014-05-27 2016-01-06 常熟安智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掌静脉识别智能系统
CN106372611A (zh) * 2016-09-09 2017-02-01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手掌静脉特征的身份识别方法、系统及图像采集装置
CN107220631A (zh) * 2017-06-12 2017-09-29 成都芯软科技股份公司 掌静脉采集装置及掌静脉识别系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77422U (zh) * 2012-06-18 2013-01-16 北京鑫光智信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静脉认证装置
CN103258199A (zh) * 2013-06-07 2013-08-21 浙江大学 一种获取完整的手掌静脉图像的系统及其方法
CN204258901U (zh) * 2014-04-15 2015-04-08 深圳市中科微光医疗器械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移动终端的手掌静脉识别装置和包括它的智能手机
CN105224906A (zh) * 2014-05-27 2016-01-06 常熟安智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掌静脉识别智能系统
CN105187726A (zh) * 2015-06-17 2015-12-23 广州市巽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移动图像处理装置、处理方法及用途
CN106372611A (zh) * 2016-09-09 2017-02-01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手掌静脉特征的身份识别方法、系统及图像采集装置
CN107220631A (zh) * 2017-06-12 2017-09-29 成都芯软科技股份公司 掌静脉采集装置及掌静脉识别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0708B (zh) 解锁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438854B (zh) 使用移动设备捕获的图像执行基于指纹的用户认证的系统和方法
WO2015113479A1 (zh) 一种具有人机交互机制的移动终端虹膜识别装置和方法
KR101016420B1 (ko) 비접촉식 손가락 정맥 영상 취득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휴대용모바일 기기
EP1589491A2 (en) Biometric data card and authentication method
US20080285813A1 (en) Apparatus and recognition method for capturing ear biometric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KR102538405B1 (ko) 생체 인증 시스템, 생체 인증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WO2013051019A1 (en) Evolved biometric system with enhanced feature and method for the same
CN208607673U (zh) 一种非接触式指掌静脉融合特征识别装置
CN204791017U (zh) 基于多生物特征模态的移动终端用户身份认证装置
WO2015194017A1 (ja) ウェアラブル装置および認証方法
CN107527021A (zh) 生物识别模式开启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3614731A (zh) 使用软生物特征的认证验证
CN107451453A (zh) 解锁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KR101875182B1 (ko) 생체정보를 이용한 다중 안전 잠금 기능을 구비하는 해킹방지용 금융 거래 중계 시스템의 처리 방법
CN107437016A (zh) 应用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826410B (zh) 一种人脸识别的方法和设备
KR20040048114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다중생체인식을 통한 인증 장치 및 방법
WO2020073169A1 (zh) 生物特征识别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713275A (zh) 一种集成虹膜识别功能的USBKey身份认证系统与方法
KR20200032923A (ko) 스마트 단말기를 이용한 비접촉 지문인증 방법
CN104933427A (zh) 一种嵌入式手指三模态特征采集设备
CN111160246A (zh) 一种移动终端及其掌静脉识别方法、系统
JP7002348B2 (ja) 生体認証装置
CN107463885A (zh) 生物识别模式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07

Address after: 518109 1011, Taojing Jinhua building, Taoyuan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angmait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1 office on the second floor of the office building of Dongya village committee, Ruhu Town,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WICROW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06

Address after: 518042 303, Floor 3, Building 6, Anhua Community, No. 18, Tairan 8th Road, Tian'an Community, Shato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Zhiguan Yizhangtong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09 1011, Taojing Jinhua building, Taoyuan community, Dalang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hangmaito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