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19890B - 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19890B
CN111119890B CN201911289341.4A CN201911289341A CN111119890B CN 111119890 B CN111119890 B CN 111119890B CN 201911289341 A CN201911289341 A CN 201911289341A CN 111119890 B CN111119890 B CN 1111198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
rock stratum
energy
ground
fractu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8934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19890A (zh
Inventor
杜涛涛
徐刚
王传朋
陆闯
李岩
潘俊锋
高家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d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d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d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d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8934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198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198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98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198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198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CMINING OR QUARRYING
    • E21C41/00Methods of underground or surface mining; Layouts therefor
    • E21C41/16Methods of underground mining; Layouts therefor
    • E21C41/18Methods of underground mining; Layouts therefor for brown or hard co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7/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use in mines or tunnels, not covered elsewhere
    • E21F17/18Special adaptations of signalling or alarm devic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包括:获取岩层中用于表征围岩活动的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根据所述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分析用于表征围岩活动是否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若是,分析大能量事件在所述顶板岩层分布的层位,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的层位为地面压裂目标岩层。本发明能够通过地面压裂有效改变厚层坚硬顶板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其强度和完整性,并以期从根本上消除开采过程中厚层、巨厚顶板突然断裂诱发严重冲击地压灾害的威胁,是实现冲击地压治理的战略性措施,以及达到冲击地压灾害源头治理的新防冲手段,有利于降低了防冲成本,提高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水平。

Description

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煤矿采掘深度和开采强度的日益增大,我国冲击地压矿井已增加至300余座,冲击地压发生条件、发生类型复杂多样,冲击地压防治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煤层上方的厚、巨厚岩层严重制约着地区冲击地压防治水平的提升,成为地区难以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有,厚层、巨厚顶板距离煤层远,处理难度极大,投入成本高,目前井下采用的顶板爆破和水力压裂,只能对小范围内的低位顶板岩层进行局部预裂,对于高位厚层顶板,上述解决方案无法实现大范围处理,从而导致冲击地压事故的频繁发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井下采用的顶板爆破和水力压裂方法,无法对大范围的高位厚层顶板进行卸压,从而导致冲击地压事故的频繁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利用井上井下微震联合监测系统,获取岩层中用于表征围岩活动的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
根据所述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分析用于表征围岩活动是否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
若是,分析大能量事件在所述顶板岩层分布的层位,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的层位为目标岩层。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通过利用井上井下微震联合监测系统,获取所述地面压裂目标岩层中用于表征围岩活动的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根据所述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分析用于表征围岩活动是否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若是,分析大能量事件在所述顶板岩层分布的层位,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的层位为目标岩层,从而为后续通过地面压裂有效改变厚层坚硬顶板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其强度和完整性,并以期从根本上消除开采过程中厚层、巨厚顶板突然断裂诱发严重冲击地压灾害的威胁奠定基础,是实现冲击地压治理的战略性措施,以及达到冲击地压灾害源头治理的新防冲手段,有利于降低了防冲成本,提高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水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对图1所示方法确定的目标岩层进行进一步验证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确定地压压裂区域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岩层关键层能量传播衰减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微震事件分布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开采活动与地面压裂区域的关系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井上井下微震监测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针对现有厚层、巨厚顶板距离煤层远,处理难度极大,投入成本高等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能够有效通过地面压裂有效改变厚层、巨厚顶板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其强度和完整性,并以期从根本上消除开采过程中厚层、巨厚顶板突然断裂诱发严重冲击地压灾害的威胁,是实现冲击地压治理的战略性措施,以及达到冲击地压灾害源头治理的新防冲手段,有利于降低防冲成本,提高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水平,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10、获取岩层中用于表征围岩活动的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例如,利用图7所示的井上井下微震联合监测系统,具体可以采用波兰的ARP2000地面微震监测系统,其中,ARP系统的应用实现了“ARAMIS M/E井下微震监测系统+ARP2000P地面微震监测系统”井上下联合监测;也可以采用单独ARAMIS M/E井下微震监测系统或ARP2000P地面微震监测系统来实现监测。
步骤20、根据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分析用于表征围岩活动是否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
该步骤具体包括对于发生在顶板岩层,煤层及底板岩层的微震事件占比或能量大小分析;
当用顶板岩层微震事件次数大于在底板岩层微震事件次数和/或煤层微震事件次数,或者顶板岩层微震事件能量大于在底板岩层微震事件和/或煤层微震事件的能量,则确定用于表征围岩活动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
步骤30、当用于表征围岩活动是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时,分析大能量事件在顶板岩层分布的层位,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的层位为地面压裂目标岩层。
该步骤具体包括:根据井上下联合微震监测到的微震事件,按照监测到的微震事件能级水平,把最大能级事件投影至顶板岩层,将顶板岩层中最大能级的微震事件占比最大的岩层确定为目标岩层。
另外,当最大能级发生数量不足以确定目标岩层时,继续分析次最大能级事件至能够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在的岩层层位,从而确定目标岩层;所述最大能级发生数量不足是能量事件在不同岩性(例如,中砂岩、细砂岩和/或粗砂岩岩层)具有分布,且分布各岩层对比差异小。
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井上井下联合微震监测系统监测到的数据包括:微震事件2923次,其中,微震事件能级大于104J有25次,大于105J有8次,发生在顶板中的微震事件有2708次,占比93%,发生在煤层中的微震事件有47次,占比1%,发生在底板中的微震事件有168次,占比6%。监测结果表明,围岩活动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煤层及底板岩层在开采过程产生的微震事件所占比例较低,即通过地面ARP2000+井下微震监测系统的监测结果能够确定围岩剧烈活动的主要为顶板岩层活动。
进一步地,通过平面、剖面投影确定微震事件对应于平面分布下的走向垂直层位的分布等级结果,包括102J及以下微震事件、103J微震事件、104J微震事件、105J及以上微震事件。参见图5所示,根据微震事件分布等级结果确定微震事件在垂直层位上,主要分布在煤层顶板上方区域(例如,0-190m),其中,煤层顶板上方第一区域(例如,84-190m)岩层以小能量事件发生为主,表明岩层破裂发展高度达到190m,甚至更高;104J及以上微震事件主要发生在煤层顶板上方第二区域(例如,23-84m)的厚层中粒砂岩岩层,该岩层属于厚层难垮顶板,通过监测发现,期间引起现场剧烈能量释放主要发生该岩层中,尤其以40.5-84m的高度岩层能量释放最为剧烈,从而得到该区域厚层中粒砂岩是造成工作面动力效应的主要岩层,对冲击危险具有主要的控制作用,即将此岩层作为目标岩层;102J及以下微震事件主要分布在煤层顶板上方第三区域(例如,0-23m)。
如图4所示,根据微震事件分布等级结果能够确定大能量事件发生的主要层位,即大能量事件主要发生在煤层顶板上方23-84m范围内的中粒砂岩岩层,该岩层属于厚层难垮顶板,通过实际的回采过程监测可知,引起现场剧烈能量释放的区域主要发生在中粒砂岩岩层中,尤其以煤层顶板上方40.5-84m区域内的岩层能量释放最为剧烈。可见,该区域的厚层中粒砂岩是引起工作面动力效应的主要岩层,对冲击危险具有主要的控制作用。
本实施例利用井上井下微震监测系统,根据监测到的大能量事件(一般>105J)主要发生层位确定主要致灾岩层,可见,岩层控制并不是处理的高度越高越好,而是需要根据能量传递、衰减计算结果,将确定的主要冲击致灾岩层或冲击致灾关键岩层作为地面压裂的目标岩层。
为了对上述步骤10-步骤30所确定的地面压裂目标岩层是否准确,本发明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还包括:
步骤40、利用关键层理论,计算出具有可压裂性的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待分析的压裂区域信息(即,地质资料)进行可压裂性实验测试分析,确定具有可压裂性的多个压裂区域信息,以及通过关键层理论分析,确定该具有可压裂性的多个压裂区域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也可以先对待分析的压裂区域信息进行关键层理论分析,得到一个或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再对所得到的一个或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进行可压裂性实验测试分析,确定一个或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此处不对待分析的压裂区域信息以及预地面压裂岩层的分析顺序进行具体限定。
具体实施中,通过调研、勘察所有准备压裂区域内的钻孔柱状资料,根据钻孔柱状资料绘制距离工作面煤层上方的岩层赋存特征。具体为,根据岩层厚度、埋深、岩性、沿走向、倾向的变化特征,以及含水层、隔水层,确定厚层、巨厚顶板的层位和岩性,以及根据岩层的赋存特征,制定地面压裂的可压裂性测试方案,以便通过在实验室开展相关测试,获取岩层杨式模量、泊松比、脆性系数、岩层脆性矿物含量、黏土矿物含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镜质体反射率,从而确定岩层的可压裂性,为地面压裂可行性提供必要的依据。
进一步地,根据关键层理论计算工作面煤层上方的关键岩层,确定工作面煤层上方的若干关键岩层,即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其中,关键层理论计算方法可参照钱鸣高等编著的《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中的第2章第2.2节关键层的一般力学分析和2.3节关键层判别方法,以及《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中第6章第二节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的相关内容,以便后续根据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得到影响冲击地压的地面压裂目标岩层,即冲击地压主控岩层。
步骤50、根据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
其中,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的确定包括:根据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利用岩层释放能量衰减特征计算出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利用岩层释放能量衰减特征计算出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具体可以包括:对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进行弯曲能量计算,得到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的岩层释放能量;以及,根据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的岩层释放能量,计算出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的岩层释放能量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
在计算出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的岩层释放能量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之后,通过比较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将剩余能量最大的预地面压裂岩层确定为地面压裂目标岩层。具体实施中,根据具有可压裂性的岩层,利用岩层关键层理论计算出工作面煤层上方的多个岩层关键层,即具有可压裂性的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由于不同层位的岩层关键层对工作面煤层冲击地压的程度影响不同,对多个岩层关键层进行弯曲能量计算,以及根据计算出的岩层释放能量确定能量传递、作用至工作面煤层上的剩余能量,从而通过对比能量传递、作用至工作面煤层上的多个剩余能量,确定理论上的地面压裂目标岩层。
对于本实施例可以按照上述方案,利用关键层理论,计算出具有可压裂性的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以及根据计算出的具有可压裂性的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可见,本发明能够基于待分析的压裂区域信息,利用关键层理论计算出具有可压裂性的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并根据计算出的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确定冲击地压主控岩层或主要致灾岩层,以便后续通过地面压裂有效改变厚层坚硬顶板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其强度和完整性,并以期从根本上消除开采过程中厚层、巨厚顶板突然断裂诱发严重冲击地压灾害的威胁,是实现冲击地压治理的战略性措施,以及达到冲击地压灾害源头治理的新防冲手段,有利于降低了防冲成本,提高了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水平。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若存在多个关键层,则从多个关键层中确定影响冲击地压的主控关键层,即地面压裂目标岩层。例如,根据岩层关键层理论分析确定存在2层关键层,即关键层1和关键层2,对关键层1和关键层2进行弯曲能量计算,得到关键层1和关键层2的释放能量,并进一步计算出关键层1和关键层2的释放能量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并通过比较确定剩余能量最大的关键层,即地面压裂目标岩层。
如图4所示,关键层1通过弯曲能量计算得到的弹性弯曲能量为E1,弹性弯曲能量释放传递至r1处煤层的剩余能量为E1';同理,关键层2通过弯曲能量计算得到的弹性弯曲释放能量为E2,弹性弯曲能量释放传递至r2处煤层的剩余能量为E'2,若E1'>E'2,则关键层1对工作面煤层冲击地压的影响程度大于关键层2对工作面煤层冲击地压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关键层1为冲击地压主控岩层,优先处理关键层1。其中,假设工作面煤层上方的n层岩层断裂并释放的弹性弯曲能量为En,震源距离开采煤层的距离为r1,r2,…,rn,该弹性弯曲能量在岩体中以指数形式衰减,衰减指数(阻尼)为η,关键层断裂传播至煤层的剩余能量的计算公式具体为:
Figure BDA0002315842840000071
衰减规律为E'n=Enr
其中,M为工作面煤层顶板岩层的弯矩;
Figure BDA0002315842840000072
为工作面煤层顶板岩层弯曲下沉的转角。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可压裂性及关键层理论分析,确定分布在煤层顶板上方的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即,关键层),通过对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进行弯曲能量计算,利用现场实践获取到的能量传递过程中的衰减特征,确定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并根据传递至工作面煤层中的剩余能量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即冲击地压主控岩层或主要致灾岩层。
本发明再将通过步骤40-50确定的地面压裂目标岩层与通过步骤10-30确定的地面压裂目标岩层进行比对,看是否一致,若一致则表明通过步骤10-30确定的地面压裂目标岩层无误,这样可以保证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的精准性,为后续治理冲击地压提供了基础。
另外,本发明在确定地压地面压裂目标岩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确定地压压裂区域,具体包括:
步骤60、根据计算得到的岩层移动边界角,确定采空区裂隙带的侧向发展区域。
步骤70、根据所确定的采空区裂隙带的侧向发展区域,得到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
具体实施中,当压裂区域尚未进行开采,则不存在开采活动对地面压裂的影响;当压裂区域已开采,存在临近采空区、开采活动影响压裂区域岩层时,通过分析、评估开采活动对地面压裂的影响,合理确定目标岩层与开采活动影响区域的相对关系,从而确定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
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根据计算得到的岩层移动边界角,确定采空区裂缝带侧向发展区域,以便分析、评估开采活动对地面压裂的影响,其中,通常利用裂缝角来确定采空区裂缝带侧向发展区域,但由于裂缝角无法通过公式进行理论计算,因此本实施例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岩层移动边界角,以近似获得裂缝角。具体为:
1)井下钻探。在井下进行钻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行业标准《导水裂缝带高度的钻孔冲洗液漏失量观测方法》,在临空巷道施工扇形孔,根据钻孔的漏失量和钻孔窥视计算得到岩层移动边界角,从而确定顶板裂缝的侧向发展区域以及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
2)地面下沉变形观测数据分析。当矿井开展地面变形观测数据分析时,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岩层移动边界角,该岩层移动边界角用于表征裂缝角,通常计算得到的岩层移动边界角大于裂缝角,可用于确定裂隙带侧向发展区域以及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即水平井位置距离岩层移动边界线的距离大于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的压裂半径,从而有效避免受到临近裂缝带的影响。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要,岩层移动边界角可以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各地区的边界角、裂缝角进行相应地校正及调整。此外,当矿井无实测地面下沉变形观测数据时,可以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获取符合实际应用场景的边界角、裂缝角。
如图5所示,考虑到观测数据存在的误差,通常利用地表下沉曲线获取下沉10mm的点为临界变形边界点A,将临界变形边界点A至采空区边界点B的连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作为地面移动边界角δ,即利用地面移动边界角δ代替裂缝角,从而划定临界采空区裂缝带的侧向发展区域,并进一步确定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
如图6所示,利用地面布置的监测台站和井下工作面采场布置的微震台站进行联合监测,根据监测到的顶板岩层的活动区域(包括顶板岩层活动平面范围及垂直高度),确定开采活动对地面压裂的影响。例如,若顶板岩层的活动范围为基于103J及以下微震事件分布的区域,则判别为微裂缝发展为主,利于地面压裂的应力场调整形成更大的压裂簇;若顶板岩层的活动范围为基于大于105J的大能量事件分布的区域,则判别为较大的裂缝发展,对起裂、扩展存在不利影响。
步骤80、获取所述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和井下卸压工程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
步骤90、根据所述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和井下卸压工程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得到地面压裂区域。
具体实施中,井下卸压工程包括井下水力压裂工程、井下爆破工程等,根据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和井下卸压工程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判定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受井下卸压工程形成裂缝的影响。具体为,对井下卸压工程进行平面、剖面投影,以井下水力压裂工程为例,同理分析井下爆破工程的影响,按照井下卸压工程的最大卸压区域,根据现场实测及实践经验获取井下水力压裂区域(例如,半径5-25m,压裂高度忽略不计),以及裂缝所覆盖的区域,或者,井下爆破工程的顶板爆破裂隙圈区域(例如,半径2.5-10m)、装药段的圆柱体区域,以避免地面压裂区域裂缝与井下卸压工程形成的裂缝导通造成压力、流量损失,同时后续地面压裂区域的确定能够有效降低地面压裂区域受井下卸压工程的影响,以及在地面压裂区域高度方向上,保证地面压裂区域与井下卸压工程的裂缝发展区域不重合(即存在相对距离),能够有效避免井下卸压工程与地面压裂区域裂缝导通,减少相互影响。
此外,在地面压裂的目标岩层的确定过程中,通过分析地面压裂目标岩层与含(隔)水层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地面压裂目标岩层与含(隔)水层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水平井的位置,保证目标岩层与含(隔)水层存在一定距离,以避免地面压裂后导致工作面煤层上方的主要含(隔)水层导通。
通过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首先,通过步骤10-30的方法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的精准性,然后,再通过步骤40-50的方法进行验证,同时,结合开采活动引起的裂隙扩展对地面压裂的起裂、扩展的影响,以及基于现场地面将裂缝角简化为岩层移动边界角,根据采空区裂隙带侧向发展区域调整地面压裂区域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方向的位置,综合确定地面压裂岩层的平面和剖面位置,为治理冲击地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以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通过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现有厚层、巨厚顶板距离煤层远,处理难度极大,投入成本高的技术方案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的方法,是后续能够有效解决地面压裂厚层、巨厚顶板,而地面压裂目标岩层的准确确定是地面压裂成功与否的根本,是能否实现冲击地压动力灾害治理的基础,是最终保障矿井安全开采的前提。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矿井厚层、或者巨厚岩层赋存条件各异,充分考虑影响冲击地压的厚层顶板距离煤层的高度不同、致灾岩层属于单层或多层不确定、冲击地压主控岩层依靠单一方法或手段难以准确实现、开采影响、确定的主控岩层对含(隔)水层等影响不可忽视,才能有效避免地面压裂的保压问题,因此,合理、可靠的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能够保证地面压裂有效、顺利地实施,且达到解决冲击地压动力灾害难题的预期。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所必须的,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岩层中用于表征围岩活动的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
根据所述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分析用于表征围岩活动是否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
若是,分析大能量事件在所述顶板岩层分布的层位,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的层位为地面压裂目标岩层;
其中,所述分析大能量事件在所述顶板岩层分布的层位,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的层位为目标岩层包括:
根据井上下联合微震监测到的微震事件,按照监测到的微震事件能级水平,把最大能级事件投影至顶板岩层,将顶板岩层中最大能级的微震事件占比最大的岩层确定为地面压裂目标岩层;
在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的层位为地面压裂目标岩层之后,对确定的所述地面压裂目标岩层进行验证,具体包括:
利用关键层理论,计算出具有可压裂性的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
根据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判断所述目标岩层是否为最终的地面压裂目标岩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不同能量等级的微震事件分析用于表征围岩活动是否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包括:
对于发生在顶板岩层,煤层及底板岩层的微震事件占比或能量大小分析;
当用顶板岩层微震事件次数大于在底板岩层微震事件次数和/或煤层微震事件次数,或者顶板岩层微震事件能量大于在底板岩层微震事件和/或煤层微震事件的能量,则确定用于表征围岩活动主要发生在顶板岩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岩层分布的层位,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的层位为地面压裂目标岩层还包括:
当最大能级发生数量不足以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时,继续分析次最大能级事件至能够确定大能量事件集中发生在的岩层层位,从而确定目标岩层;所述最大能级发生数量不足是能量事件在不同岩性具有分布,且分布各岩层对比差异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
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利用岩层释放能量衰减特征计算出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岩层释放能量衰减特征计算出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包括:
对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进行弯曲能量计算,得到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的岩层释放能量;
根据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的岩层释放能量,计算出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的岩层释放能量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包括:
通过比较所述多个预地面压裂岩层传递至工作面煤层的剩余能量,将剩余能量最大的预地面压裂岩层确定为地面压裂目标岩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地面压裂目标岩层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根据计算得到的岩层移动边界角,确定采空区裂隙带的侧向发展区域;
根据所确定的采空区裂隙带的侧向发展区域,得到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和井下卸压工程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
根据所述地面压裂待确定区域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和井下卸压工程的平面区域及垂直高度,得到地面压裂区域。
CN201911289341.4A 2019-12-12 2019-12-12 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Active CN1111198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9341.4A CN111119890B (zh) 2019-12-12 2019-12-12 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89341.4A CN111119890B (zh) 2019-12-12 2019-12-12 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9890A CN111119890A (zh) 2020-05-08
CN111119890B true CN111119890B (zh) 2021-11-02

Family

ID=704989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89341.4A Active CN111119890B (zh) 2019-12-12 2019-12-12 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198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79813B (zh) * 2021-05-31 2022-02-18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动载的巷道支护方法
CN117669267B (zh) * 2024-01-30 2024-04-05 北京科技大学 一种矿震矿井地面水力压裂合理改造尺寸设计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4482A (zh) * 2012-05-18 2012-08-22 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冲击地压预测预警方法
CN103397883A (zh) * 2013-08-21 2013-11-20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多煤层开采矿井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方法
CN104239691A (zh) * 2014-08-21 2014-12-24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危险性实测综合评价方法
CN108594295A (zh) * 2018-05-31 2018-09-28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煤层爆破卸压效果评价方法
CN109667562A (zh) * 2018-12-19 2019-04-23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采动体瓦斯井上下联合全域抽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4482A (zh) * 2012-05-18 2012-08-22 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冲击地压预测预警方法
CN103397883A (zh) * 2013-08-21 2013-11-20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多煤层开采矿井冲击地压综合防治方法
CN104239691A (zh) * 2014-08-21 2014-12-24 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冲击危险性实测综合评价方法
CN108594295A (zh) * 2018-05-31 2018-09-28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煤层爆破卸压效果评价方法
CN109667562A (zh) * 2018-12-19 2019-04-23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采动体瓦斯井上下联合全域抽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沟煤矿坚硬厚层顶板下冲击地压危险时期的微震特征及解危措施;李浩荡等;《煤炭学报》;20130430;第38卷;第6-1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19890A (zh) 2020-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05722B (zh) 一种地面压裂区域卸压源头治理冲击地压的布井方法
CN111159856B (zh) 一种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CN111119890B (zh) 基于微震监测地面压裂区域卸压防冲的目标岩层确定方法
Zhang et al. Longwall mining–induced damage and fractures: field measurements and simulation using FDM and DEM coupled method
Zhou et al. Study of rock burst risk evolution in front of deep longwall panel based on passive seismic velocity tomography
CN115788435A (zh) 煤矿井上下立体防治冲击地压的系统和方法
Meng et al. In situ investig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failure depth of an inclined coal seam floor: a case study
Pa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key parameters of high‐position hard roofs for vertical‐well stratified fracturing to release strong ground pressure behavior in extra‐thick coal seam mining
Johnson Jr et al. Applications of indirect hydraulic fracturing to improve coal seam gas drainage for the Surat and Bowen Basins, Australia
CN111932128B (zh) 一种煤层底板承压含水层定向钻注浆层位确定方法
CN114519257A (zh) 一种地表沉陷类别预计方法
CN116049964B (zh) 一种新建矿井人造解放层防冲方法
CN116050171B (zh) 一种掘进巷道人造解放层防冲方法
CN115929304B (zh) 一种回采工作面人造解放层防冲方法
Mu et al. Investigation of strong strata behaviors in the close-distance multiseam coal pillar mining
CN116167223B (zh) 一种人造解放层确定方法
CN116258000A (zh) 一种人造解放层防冲方法
Mu et al. Failure mechanism of gob-side roadway under overlying coal pillar multiseam mining
Niu et al.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gas concentration evolution during protective coal seam mining
Zhang et al. Influence of longwall mining on the stability of shale gas wells in barrier pillars
CN112901169B (zh) 一种不对称孤岛工作面的冲击失稳判别与防冲开采方法
Abolfazlzadeh Application of seismic monitoring in caving mines
Liu et 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a Movement and Surface Subsidence Induced by Multiseam Mining
CN117027802B (zh) 地面水平井分段压裂区域超前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的方法
Zhang et al. FLAC3D Modeling Eval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NV-35 Gas Well Pillar Stud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Du Taotao

Inventor after: Xu Gang

Inventor after: Wang Chuanpeng

Inventor after: Lu Chuang

Inventor after: Li Yan

Inventor after: Pan Junfeng

Inventor after: Gao Jiaming

Inventor before: Du Taotao

Inventor before: Xu G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Chuanpeng

Inventor before: Lu Chuang

Inventor before: Li Yan

Inventor before: Pan Junfeng

Inventor before: Gao Jiami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