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7671A -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7671A
CN111107671A CN201811272830.4A CN201811272830A CN111107671A CN 111107671 A CN111107671 A CN 111107671A CN 201811272830 A CN201811272830 A CN 201811272830A CN 111107671 A CN111107671 A CN 111107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terminal device
information
sci
terminal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728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07671B (zh
Inventor
薛祎凡
才宇
曾勇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2728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0767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12806 priority patent/WO202008331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107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7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07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7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对应的,还提供了相应的终端设备。实施本申请,可有效提高物物直连传输的效率。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万物互联也在不断加速,万物互联的技术不仅包括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LOT)技术和增强机器类通信(enhanced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eMTC),还可包括物联物、端到端(device to device,D2D)技术等等。
其中,对于D2D技术来说,两个终端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可以直接发送数据,即不需要先把数据发送给基站,再通过核心网的转发等等,可以大大减少数据时延。也就是说,在上述物物直连(sidelink)传输中,UE与UE之间互相通信。如一个UE可以给多个UE发送信号,同时也可以接收多个UE的信号。
由此,物物直连传输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正在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能够有效提高物物直连传输的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idelink controlinformation,SCI);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通过SCI来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等,可以使得第二终端设备能够根据该SCI得到收发端是哪两个UE,即使得该第二终端设备能够有效得知发送数据的UE是哪个UE,以及该数据是否是发送给该第二终端设备的,从而可有效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提高了物物直连传输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
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SCI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SCI以及所述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SCI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SCI以及所述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其中,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SCI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SCI以及所述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具体用于通过第一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SCI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SCI以及所述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内的指令或程序,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内的指令或程序,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用于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第十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存储器可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可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使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所述的相应的方法;所述收发器,可用于支持所述终端设备与其他网元如第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以及所述收发器,具体可用于执行如第三方面所述的相应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存储器可以是物理上独立的单元,也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第二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一终端设备,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内的指令或程序,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以及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
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二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内的指令或程序,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SCI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根据所述SCI以及所述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二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内的指令或程序,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以及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具体用于通过第一信道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第二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存储器可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可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使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实现上述第七方面所述的相应的方法;所述收发器,可用于支持所述终端设备与其他网元如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以及所述收发器,具体可用于执行如第七方面所述的相应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存储器可以是物理上独立的单元,也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第二十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终端设备,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内的指令或程序,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以及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第二十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二十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有一种传输路径的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物物直连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3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物物直连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3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物物直连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3d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物物直连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3e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物物直连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3f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物物直连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3g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物物直连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两个(项)”是指两个或三个及三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下将具体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场景。
在一般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如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在UE1和UE2需要进行数据交互的情况下,传输路径可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UE与UE之间传输路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UE1可先向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 B,eNodeB)1发送数据,该eNB1再将该数据发送给核心网(core network,CN),该CN可包括如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PDN网关(PDN gateway,PGW)和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management entity,MME);该CN接收到该数据之后,该CN将该数据发送给eNB2,该eNB2再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UE2。
可理解,图1所示的传输路径仅为一种示例,在具体实现中,UE1和UE2可能属于同一个小区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图1所示的传输路径不作唯一性限定。
然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中新无线(new radio,NR)是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组织中新近提出的一个课题,位于release 14中。在过去的近10年中,3GPP组织提出的LTE标准已经被全世界广泛使用,被称作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th-generation,4G)。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都分别采用了4G 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和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模式的传输技术,并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高速便捷的移动网络服务。
而随着新一代5G技术进入讨论阶段,原先4G LTE里已经达到的系统结构和接入流程是否继续采纳?一方面,由于通信系统是后项兼容的,所以后来研发的新技术倾向于兼容之前已经标准化的技术;而另一方面,由于4G LTE已经存在了大量的现有设计,如果为了达到兼容,必然要牺牲掉5G的很多灵活度,从而降低性能。所以,目前在3GPP组织中两个方向并行研究,两个方向中,不考虑后向兼容的技术讨论组,被称为5G NR。
进一步地,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万物互联也在不断加速,3GPP规范引入了多个万物互联的技术,NB-IOT技术,eMTC技术等,这些都是物联网技术,另外3GPP还引入了物联物、端到端的技术,例如D2D。其中,D2D是一种概述,而邻近服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ProSe)基于近距离的服务,这是3GPP中实现D2D技术的一种业务名称。而SL(sidelink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是实现ProSe服务的一种技术。其中,车联万物或车载技术(vehicle-to-everything,V2X)也是一种物联物技术。
在物物直连系统中,如在D2D技术中(又称为邻近服务(proximity-basedservice,ProSe)),在UE1和UE2需要进行数据交互的情况下,该传输路径可如图2a和图2b所示。如图2a所示,UE1与UE2之间可直接进行数据交互。又如图2b所示,UE1与UE2仅通过eNB进行数据交互。
也就是说,在sidelink中,两个UE之间可以直接传输数据,而不需要先把数据发送给基站,再通过核心网的转发,再发给接收UE。从而可以大大减少数据时延,但是由于UE的发射功率有限,sidelink一般仅限于距离较近的通信。如对于D2D技术来说,可应用于基于邻近特性的社交应用,如通过D2D进行内容分享、互动游戏等邻近UE之间数据的传输;还可解决自然灾害引起通信基础设施损坏导致通信中断而给救援带来障碍的问题,如在该场景下,通过D2D,两个邻近的UE之间仍然能够建立无线通信;又如还可基于D2D向用户推送商品打折促销、影院预告等信息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D2D所应用的场景不作唯一性限定。
以下将以D2D为例,来说明sidelink通信的场景。
如图3a至图3g所示,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sidelink通信的场景示意图。
图3a所示的场景即为UE1和UE2均为小区覆盖范围外。
图3b所示的场景即为UE1在小区覆盖范围内,UE2在小区覆盖范围外。
图3c所示的场景即为UE1和UE2在同一个小区内,且在一个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如PLMN1。
图3d所示的场景即为UE1和UE2在一个PLMN中如PLMN1,但在不同的小区。
图3e所示的场景即为UE1和UE2分别在不同的PLMN,不同的小区,且UE1和UE2在2个小区的共同覆盖范围内。如UE1在PLMN1中,而UE2在PLMN2中。
图3f所示的场景即为UE1和UE2分别在不同的PLMN,不同的小区,且UE1在2个小区的共同覆盖范围内,UE2在服务小区的覆盖范围内。
图3g所示的场景即为UE1和UE2分别在不同的PLMN,不同的小区,且UE1和UE2分别在各自的服务小区的覆盖范围内。
可理解,以上所示的场景也可适用于车联万物,也可称为车载技术(vehicle toeverying,V2X)中,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是一种将前向纠错编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和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相结合而形成的技术。
FEC通过添加冗余信息,使得接收端能够纠正一部分错误,从而减少重传的次数。对于FEC无法纠正的错误,接收端会通过ARQ机制请求发送端重发数据。接收端使用检错码,通常为CRC校验,来检测接收到的数据包是否出错。如果无错,则接收端会发送一个肯定应答(acknowledgement,ACK)给发送端,发送端收到ACK后,会接着发送下一个数据包。如果出错,则接收端会丢弃该数据包,并发送一个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ment,NACK)给发送端,发送端收到NACK后,会重发相同的数据。
前面介绍的ARQ机制采用丢弃数据包并请求重传的方式。虽然这些数据包无法被正确解码,但其中还是包含了有用的信息,如果丢弃了,这些有用的信息就丢失了。通过使用HARQ with soft combining(带软合并的HARQ),接收到的错误数据包会保存在一个HARQ缓存中,并与后续接收到的重传数据包进行合并,从而得到一个比单独解码更可靠的数据包(“软合并”的过程)。然后对合并后的数据包进行解码,如果还是失败,则重复“请求重传,再进行软合并”的过程。
根据重传的比特信息与原始传输是否相同,带软合并的HARQ分为软合并(chasecombining)和增量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两类。软合并中重传的比特信息与原始传输相同;增量冗余中重传的比特信息不需要与原始传输相同。
在LTE中,sidelink中传输数据和/或信令时是基于资源池的来进行传输的。所谓资源池,是一个逻辑上的概念,即一个资源池包括多个物理资源,其中任意一个物理资源可用于传输数据。在UE需要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UE需要从资源池中使用一个资源进行传输。如UE收受到网络设备如基站的控制,根据网络设备的指示信息,从资源池中选择一个资源进行数据传输;又如UE自主从资源池中随机选择一个资源进行数据传输。同时在LTE中,sidelink技术中仅定义了广播的业务方式,即一个UE发送信号,不管哪些UE能够接收到该信号,也不管接收信号的UE是否能够成功对该信号进行解码。
然而新无线(new radio,NR)技术中,需要引入单播或组播业务的sidelink传输。由此,在UE与UE之间进行传输时,如何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的UE成为主流课题。
同时,在NR的非sidelink传输(即蜂窝网)中,已经有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反馈的机制。其流程如下:基站向UE发送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UE在接收到该DCI后,从中获取到下行数据传输的相关参数,并接收相应的下行数据;UE在接收完下行数据后,再向基站发送反馈信息。其中,该反馈信息可用于指示下行数据是否正确接收。其中,DCI中仅包含了UE(即接收端)的标识信息,而没有包含网络设备(即发送端)的标识信息。这是因为在蜂窝网中,使用哪个基站服务哪个UE是在UE接入网络的时候就已经分配好了的。
然而在sidelink场景下,UE和UE之间互相通信。一个UE可以给多个UE发送信号,同时也可以接收多个UE的信号。由此,在UE与UE之间进行传输时,在接收端UE接收到SCI以及数据之后,需要向发送端UE发送反馈信息的情况下,如何指示发送端和接收端的UE亟待解决。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通信方法可应用于图3a至图3g所示的任意场景。如图4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
401、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SCI。
其中,该SCI可用于指示或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1)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2)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
3)该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4)该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
5)该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
也就是说,该SCI可用于指示或包括上述所示的5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本申请实施例中,标识信息可以包括UE出厂设置时的标识,也可以包括专用于sidelink通信的标识,还可以包括UE之间互相协商好的标识,还可以包括网络设备分配的标识信息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标识信息不作唯一性限定。作为一种示例,该标识信息可以包括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RNTI)。
具体的,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也就是说,该第一标识信息可以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而第二标识信息可以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其余部分标识信息,即该第一标识信息和该第二标识信息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完整标识信息。举例来说,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为16个比特,则该第一标识信息可以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前8个比特,该第二标识信息可以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后8个比特。
如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为16个比特,第一标识信息为第一终端设备的高8位比特,第二标识信息为第一终端设备的低8位比特;该第一标识信息也可以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高8位比特,或者,该第一标识信息还可以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高4位比特,相应的,第二标识信息可以为第一终端设备的低8位比特,或者,为低12位比特。可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第一标识信息和该的第二标识信息具体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哪部分不作唯一性限定。
可理解,相应的,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也可以分为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即该第三标识信息为该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第四标识信息为该第二终端设备的其余部分标识信息,即该第三标识信息和该第四标识信息为该第二终端设备的完整标识信息。对于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包括的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等等也可参见前述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SCI中还可以包括一些调度指示信息,该调度指示信息可用于指示数据发送的参数,比如数据率,调制阶次和数据占用的物理资源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SCI中所包括的其他内容不作限定。
402、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其中,SCI中包括数据的调度信息。
以下将具体描述该SCI中所包括的信息。
其中,在SCI用于指示或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的情况下,该SCI中所包括的信息可如下所示:
实施例一、
该SCI中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
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依据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也就是说,该SCI中可以直接包括以上四项信息中的任意一项。如该SCI中可以直接包括UE1的标识信息和UE2的标识信息,又或者,该SCI中直接包括UE1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2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又或者,该SCI中直接包括UE2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1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又或者,该SCI中不直接包括UE1的标识信息和/或UE2的标识信息,而是包括依据UE1和UE2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其中,CRC信息可以首先基于SCI中的调度信息或指示信息等等,以及预先设置的公式,计算得到CRC;然后将计算得到的CRC使用UE(如UE1和/或UE2)的标识信息进行加扰,得到最终的CRC信息。其中,使用UE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最终的CRC信息,具体可理解为:如UE的标识信息用24比特的比特串表示,且将调度信息或指示信息作为输入,根据预先设置的公式计算得到的CRC也为24比特的比特串,则将该UE的24比特的比特串和该CRC的24比特的比特串进行“或”操作,即称为加扰。可理解,以上仅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得到CRC信息的方法,以及以上所提供的加扰方式也仅为一种示例,不应将以上理解为对本实施例的限定。
举例来说,V2X中的UE标识(identity,ID)为16-bit,计算得到的CRC也为16-bit,则可以直接用UE1的ID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得到CRC信息;又或者直接用UE2的ID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
又举例来说,V2X中的UE ID为8-bit,计算得到的CRC为16-bit,则可以直接用UE1和UE2的级联ID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得到CRC信息。
可理解,在通过UE1和UE2的ID进行加扰的情况下,本实施例对于该UE1和UE2的顺序不作限定。如可将UE1的ID作为高8-bit,将UE2的ID作为低8-bit;又如将UE1的ID作为低8-bit,将UE2的ID作为高8-bit;又如将UE1和UE2的ID分别拆分为两个4-bit,然后再进行级联等等,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可理解,本实施例一可应用于计算得到的CRC的比特位与UE(UE1和/或UE2)的标识信息的比特位相同的情况下,在该情况下,可避免比特位不同而导致的比特位补齐或比特位截取等繁琐操作,提高了得到CRC信息的效率。
实施例二、
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如为A包括第一标识信息A1(该A1即为A的部分)和第二标识信息A2(该A2为该A的剩余部分),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B包括第三标识信息B1(该B1即为B的部分)和第四标识信息B2(该B2即为B的剩余部分);
该SCI中包括该第一标识信息A1、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B以及依据该第二标识信息A2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该SCI中包括该第三标识信息B1、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A以及依据该第四标识信息B2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也就是说,该SCI中可直接包括UE1的部分标识信息和UE2的完整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1剩下的部分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该SCI中也可以直接包括UE2的部分标识信息和UE1的完整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2剩下的部分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其中,对于UE1的部分标识信息和UE2的部分标识信息的具体比特位不作限定,如可根据计算得到的CRC的比特位来决定第二标识信息的比特位,以及第四标识信息的比特位等等,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举例来说,V2X中的UE ID为16-bit,计算得到的CRC为8-bit,则可以直接用UE1的部分ID如依据UE1的低8-bit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得到CRC信息;又或者,直接用UE1的高8-bit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得到CRC信息。又或者,直接用UE2的低8-bit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得到CRC信息,又或者,直接用UE2的高8-bit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得到CRC信息。可理解,除了依据上述ID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之外,还可以依据UE1或UE2的其余部分ID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如使用UE1的低4-bit以及UE1高4-bit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得到CRC信息等等,本实施例对于UE的部分标识信息具体为哪部分标识信息不作唯一性限定。
可理解,对于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以及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的具体描述可参考前述实施例,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施例二可应用于计算得到的CRC的比特位小于UE的标识信息的比特位的情况下,在该情况下,可通过UE的部分标识信息进行加扰得到CRC信息。
实施例三、
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如为A包括该第一标识信息A1和第二标识信息A2,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如为B包括该第三标识信息B1和第四标识信息B2;
该SCI中包括依据该第一标识信息A1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B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以及该SCI中还包括该第二标识信息A2;
或者,该SCI中包括依据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A和该第三标识信息B1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以及该SCI中还包括第四标识信息B2。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该SCI中可以直接包括UE1的部分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1剩下的部分标识信息以及UE2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该SCI中直接包括UE2的部分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2剩下的部分标识信息以及UE1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其中,可根据计算得到的CRC的比特位来决定第一标识信息的比特位,以及第三标识信息的比特位。
举例来说,V2X的UE ID为10-bit,计算得到的CRC为16-bit,则可以用UE1的完整ID以及UE2ID中的6-bit进行级联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可理解,本实施例,对于UE2ID中的6-bit具体为UE2的哪6-bit不作限定,以及对于UE1的ID与UE2ID中的6-bit的高低位顺序也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三可应用于计算得到的CRC的比特位大于UE的标识信息的比特位的情况下,在该情况下,可通过一个UE的完整标识信息以及另一个UE的部分标识信息进行加扰得到CRC信息。
以上详细介绍了SCI指示UE1的完整标识信息和UE2的完整标识信息的情况,以下介绍SCI指示一个UE的完整标识信息和另一个UE的部分标识信息的情况。
该情况下,以实施例三中所描述的例子为例,如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
则在SCI中包括依据该第一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数据中包括该第二标识信息。
或者,在该SCI中包括依据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该数据中包括该第四标识信息。
也就是说,该情况下,在根据计算得到的CRC的比特位决定了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三标识信息的比特位之后,剩下的第二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可包含于数据中。
以下介绍SCI指示UE的部分标识信息的情况。
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第一标识信息和该第二标识信息,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第三标识信息和该第四标识信息;
该SCI中包括依据该第一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该数据中包括第二标识信息以及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或者,该SCI中包括依据该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该数据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该第四标识信息。
也就是说,该情况下,在根据计算得到的CRC的比特位决定了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三标识信息之后,第二标识信息和UE2的完整标识信息可包含于数据中,以及第四标识信息和UE1的完整标识信息也可包含于数据中。
可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各有侧重,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未详尽描述的实现方式,可对应参考其他实施例的实现方式,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403、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SCI确定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SCI以及该数据确定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举例来说,V2X的UE ID为16-bit,计算得到的CRC也为16-bit,可以直接用UE2ID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UE2解扰成功,则可进一步读取SCI中所包括的UE1ID,从而可得到发送端UE是哪一个。该例子中UE2可以在解扰SCI时,可以直接通过UE2ID确定是否是调度给自己的数据,有效节省了UE2解扰SCI的时间,提高了解扰效率。
又举例来说,V2X的UE ID为16-bit,计算得到的CRC也为16-bit,可以直接用UE1ID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可理解,由于是通过UE1ID进行加扰,UE2在接收到SCI时,也需要使用UE1ID进行解扰。那么UE2如何知道使用哪个UE ID进行解扰呢?该情况下如果两个UE之间要进行单播(unicast)传输,说明在该次传输前,这两个UE已经建立了高层的连接(session)。则UE2在解扰SCI时,可以使用已经与其建立了session的其他UE的ID分别进行解扰。如果解扰成功,则可知UE1ID,从而进一步读取SCI中所包括的UE2ID,判断该数据是否是发给自己的。
又举例来说,V2X的UE ID为8-bit,CRC校验为16-bit,可以直接用两个UE ID进行级联,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UE2在解扰SCI时,可以使用已经与其建立了session的其他各个UE的ID联合自己的ID分别进行解扰,从而得到UE1ID。
又举例来说,V2X的UE ID为10-bit,CRC校验为16-bit,可以用UE2ID以及UE1ID中的6-bit进行级联,对计算得到的CRC进行加扰。UE1ID的其余4-bit可包括于SCI中。UE2在解扰SCI时,可以使用已经与其建立了session的其他各个UE的ID联合自己的ID分别进行解扰。如果解扰成功,则进一步读取SCI中的UE1ID的剩余部分,判断UE1是哪一个。
其中,在数据中包含UE的标识信息的情况下,在UE2解扰成功,接收到数据后,便可根据SCI中的标识信息以及数据中的剩余标识信息得到完整的标识信息。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通过SCI来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等,可以使得第二终端设备能够根据该SCI得到收发端是哪两个UE,即使得该第二终端设备能够有效得知发送数据的UE是哪个UE,以及该数据是否是发送给该第二终端设备的,从而可有效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提高了物物直连传输的效率。
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通信方法可应用于图3a至图3g所示的任意场景。如图5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
501、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该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
502、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该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
其中,上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上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上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上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上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或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的情况下,该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的时频资源以及接收到反馈信息时的时频资源来得到第二终端设备是哪个。可理解,该情况下,时频资源可以由网络设备预先设置,从而可使得第一终端设备有效得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在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或包括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的情况下,该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是否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过数据来确定该反馈信息是否是发送给自己的。
其中,在反馈信息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的情况下,该反馈信息中所包括的信息可如下所示:
实施例一、
该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
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依据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标识信息可以包括UE出厂设置时的标识,也可以包括专用于sidelink通信的标识,还可以包括UE之间互相协商好的标识,还可以包括网络设备分配的标识信息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标识信息不作唯一性限定。作为一种示例,该标识信息可以包括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ty,RNTI)。
该反馈信息中可以直接包括以上四项信息中的任意一项。如该反馈信息中可以直接包括UE1的标识信息和UE2的标识信息,又或者,该反馈信息中直接包括UE1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2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又或者,该反馈信息中直接包括UE2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1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又或者,该反馈信息中不直接包括UE1的标识信息和/或UE2的标识信息,而是包括依据UE1和UE2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实施例二、
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第一标识信息和该第二标识信息,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第三标识信息和该第四标识信息;
该反馈信息中包括该第一标识信息、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该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该反馈信息中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该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该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也就是说,该反馈信息中可直接包括UE1的部分标识信息和UE2的完整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1剩下的部分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该反馈信息中也可以直接包括UE2的部分标识信息和UE1的完整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2剩下的部分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其中,对于UE1的部分标识信息和UE2的部分标识信息的具体比特位不作限定,如可根据计算得到的CRC的比特位来决定第二标识信息的比特位,以及第四标识信息的比特位等等,本实施例不作限定。
实施例三、
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第一标识信息和该第二标识信息,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该第三标识信息和该第四标识信息;
该反馈信息中包括该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该第二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该反馈信息中包括该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该反馈信息中可以直接包括UE1的部分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1剩下的部分标识信息以及UE2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或者,该反馈信息中直接包括UE2的部分标识信息,以及依据UE2剩下的部分标识信息以及UE1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其中,可根据计算得到的CRC的比特位来决定第一标识信息的比特位,以及第三标识信息的比特位。
可理解,对于图5所示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具体描述可对应参考图4中的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描述,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可理解,在NR中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分为5种格式(format)。不同的格式要么是时域长度不同(1~2个符号,或者4~14个符号),要么是承载的信息比特数不同(小于或等于2比特,或者大于2比特)。其中,PUCCH承载的信息比特数小于或者等于2比特时,PUCCH采用ZC序列(或者类似ZC的QPSK序列)的方式来发送。比如,有4个可用序列,就可以表示00/01/10/11这四种情况,等价于携带2比特的信息。PUCCH承载的信息比特数大于2比特的时候,信息比特会经过CRC校验、信道编码、加扰、以及调制等处理,再映射到物理资源上。
基于此,在物物直连如D2D以及V2X中,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该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包括:
该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该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该反馈信息,该第一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二终端设备通过该第一信道发送的该反馈信息;其中,该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本实施例中,第一信道可理解为发送反馈信息的信道,如该第一信道也可称为反馈信道,又或者为其他名称等等,本实施例对于该第一信道的名称不作限定。其中,在反馈信息小于或者等于2比特时,该第一信道可ZC(zadoff-chu)序列(或者类似ZC的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序列)的方式来发送反馈信息。该情况下,该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可根据UE1的标识信息和UE2的标识信息来生成。
进一步地,在采用ZC序列的方式发送时,还需要确认采用的ZC序列是什么,以及在采用正交掩码的情况下,该正交掩码是什么。由此,可如下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确定该ZC序列。
如UE1ID和UE2ID分别是4-bit。当不采用正交掩码时,可以使用两个ID共同从256个可选ZC序列中选择一个序列作为使用的ZC序列。
又如,UE1ID和UE2ID分别是4-bit。采用正交掩码时,可以使用两个ID共同从128个可选ZC序列中选择一个序列作为使用的ZC序列,同时从剩下的2个可选正交掩码序列中选择一个作为使用的正交掩码序列。
可理解,以上ZC序列的根序列以及正交掩码序列仅为一种示例,在具体实现中,还可以先从4个可选正交掩码序列中选择使用的正交掩码序列,进而从剩下的64个可选ZC序列中选择使用的ZC序列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定。
又如,UE1ID和UE2ID分别是4-bit。其中,根据UE1ID的前2-bit和UE2ID的前2-bit确定了反馈信息使用的物理资源的时频位置。不采用正交掩码时,可以使用两个UE1和UE2剩余的部分ID对应的可选ZC序列中,如16个可选ZC序列中选择一个序列作为使用的ZC序列。
又如,UE1ID和UE2ID分别是4-bit。其中,根据UE1ID的前2-bit和UE2ID的前2-bit确定了反馈信息使用的物理资源的时频位置。采用正交掩码时,可以使用两个UE1和UE2剩余的部分ID对应的可选ZC序列中,如8个可选ZC序列中选择一个序列作为使用的ZC序列,同时从2个可选正交掩码序列中选择一个作为使用的正交掩码序列。
又如,UE1ID和UE2ID分别是4-bit。其中,根据UE1ID确定了反馈信息使用的物理资源的时频位置。采用正交掩码时,可以使用UE2ID从8个可选ZC序列中选择一个ZC序列作为使用的ZC序列,同时从2个可选正交掩码序列中选择一个使用的正交掩码序列。
可理解,以上所示的比特仅为一种示例,在具体实现中,UE可能包括更多的比特,由此还可能有更多的可选序列,从而从该可选序列中有更多的选择一个序列作为ZC序列的根序列,其余序列选择一个作为正交掩码序列。
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中的ZC序列可以根据UE1ID和/或UE2ID来生成,以及正交掩码序列也可由UE1ID和/或IE2ID来生成,对于具体的方式不作唯一性限定。
5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反馈信息来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可以使得第一终端设备能够根据该反馈信息得到发送该反馈信息的UE是哪个,从而可有效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提高了物物直连传输的效率。
进一步地,根据图4和图5所示的通信方法,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通信方法也可应用于图3a至图3g所示的任意场景。如图6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
601、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SCI。
602、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其中,SCI中包括数据的调度信息。
603、第二终端设备根据SCI确定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SCI以及该数据确定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604、第二终端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
605、第一终端设备根据反馈信息确定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可理解,对于图6所示的通信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对应参考图4和图5所示的具体实现方式,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可有效提高收发两端对信息交互的效率,提高了物物直连传输的效率。
上述详细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下面提供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
参见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一终端设备可包括:
发送单元701,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该SCI用于指示或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该SCI用于指示或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该SCI用于指示或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该发送单元701,还用于向该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该SCI中包括该数据的调度信息。
可选的,如图7所示,该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
接收单元702,用于接收来自该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其中,该反馈信息用于反馈该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该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确定单元703,用于根据该反馈信息确定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其中,对于SCI中所包含的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反馈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图4至图6所示的方法,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实施本申请实施例,通过SCI和反馈信息来指示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等,可以使得第二终端设备能够根据该SCI得到收发端是哪两个UE,也可以使得第一终端设备能够根据该反馈信息得到收发端是哪两个UE,从而可有效提高信息交互的效率,提高了物物直连传输的效率。
参见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第二终端设备可包括:
接收单元80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该SCI用于指示或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该SCI用于指示或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该SCI用于指示或包括该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该接收单元801,还用于接收来自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该SCI中包括该数据的调度信息;
确定单元802,用于根据该SCI确定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该第二终端设备根据该SCI以及该数据确定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可选的,如图8所示,该第二终端设备还包括:
发送单元803,用于向该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用于反馈该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该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该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可理解,对于图7和图8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对应参考图4至图6所示的实现方式,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900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可执行如图4至图6所示出的方法中的第一终端设备的操作,或者,该终端设备也可执行如图4至图6所示的方法中第二终端设备的操作。又或者该终端设备也可以执行图7所示的第一终端设备的操作,或者,该终端设备也可以执行图8所示的第二终端设备的操作。
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终端设备的主要部件。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900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射频链路、天线以及输入输出装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终端设备执行图4至图6所描述的流程。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射频链路主要用于基带信号与射频信号的转换以及对射频信号的处理。天线主要用于收发电磁波形式的射频信号。终端设备9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装置,例如触摸屏、显示屏,键盘等主要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以及对用户输出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种类的终端设备可以不具有输入输出装置。
当终端设备开机后,处理器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软件程序,解释并执行软件程序的,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当需要通过无线发送数据时,处理器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基带信号至射频链路,射频链路将基带信号进行射频处理后将射频信号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送。当有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时,射频链路通过天线接收到射频信号,将射频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并将基带信号输出至处理器,处理器将基带信号转换为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处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便于说明,图9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处理器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CPU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可选的,该处理器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或者CPU和NP的组合。处理器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硬件芯片。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存储器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存储器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存储器还可以包括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
示例性的,在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具有收发功能的天线和射频链路视为终端设备900的收发单元901,将具有处理功能的处理器视为终端设备900的处理单元902。
如图9所示,终端设备900可以包括收发单元901和处理单元902。收发单元也可以称为收发器、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901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901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901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示例性的,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接收器、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发单元901、处理单元902可能集成为一个器件,也可以分立为不同的器件,此外,处理器与存储器也可以集成为一个器件,或分立为不同器件。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收发单元901可用于执行图4所示的步骤401和步骤402所示的方法。又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收发单元901还可用于执行图5所示的步骤501和步骤502所示的方法。
又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902可用于执行控制收发单元901执行图4所示的步骤401和步骤402所示的方法,以及执行图4所示的步骤403所示的方法,以及该处理单元902还可用于控制收发单元901执行图5所示的步骤501和步骤502所示的方法,以及该处理单元902还可用于执行图5所示的步骤503所示的方法。
举例来说,该处理单元902可用于控制收发单元901来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以及反馈信息等等,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又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收发单元901还可用于执行发送单元701和接收单元702所示的方法。或者,还可用于执行接收单元801和发送单元803所示的方法。可理解,如收发单元可单独执行发送单元701所示的方法,该收发单元也可在处理器的控制下,执行发送单元701所示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收发单元在具体实现中是如何执行相应的方法不作限定。
又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902还可用于执行确定单元703所示的方法,或者,用于执行确定单元802所示的方法。
又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902还可用于控制收发单元901执行发送单元701和接收单元702,以及接收单元801和发送单元803所示的方法。
可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实现方式,具体可参考前述各个实施例,这里不再详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该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20)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
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
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
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的情况下,
所述SCI中还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或者,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7.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
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
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
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发送的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道使用的ZC序列根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生成。
12.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SCI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第二终端设备根据所述SCI以及所述数据确定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13.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14.一种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内的指令或程序,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直连链路控制信息SCI;其中,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或者,所述SCI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部分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SCI中包括所述数据的调度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SCI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
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
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所述SCI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以及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以及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二标识信息;
或者,所述SCI中包括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三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所述数据中包括所述第四标识信息。
17.一种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存储器内的指令或程序,所述收发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收发器用于向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数据;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其中,所述反馈信息用于反馈所述数据是否正确接收,以及所述反馈信息还用于指示或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确定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
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循环冗余校验CRC信息;
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第一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一标识信息和第二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包括第三标识信息和第四标识信息;
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二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或者,所述反馈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三标识信息,以及依据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四标识信息加扰得到的CRC信息。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指令,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相应的方法;或者,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相应的方法。
CN201811272830.4A 2018-10-27 2018-10-27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111076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72830.4A CN111107671B (zh) 2018-10-27 2018-10-27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PCT/CN2019/112806 WO2020083317A1 (zh) 2018-10-27 2019-10-23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72830.4A CN111107671B (zh) 2018-10-27 2018-10-27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7671A true CN111107671A (zh) 2020-05-05
CN111107671B CN111107671B (zh) 2022-01-14

Family

ID=70331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72830.4A Active CN111107671B (zh) 2018-10-27 2018-10-27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07671B (zh)
WO (1) WO202008331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51041A1 (de) * 1998-03-30 1999-10-0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verbindungsaufbau für ankommende anrufe in einem intelligenten mobilkommunikationsnetz sowie dienstesteuerungseinheit daruf
CN104871442A (zh) * 2012-12-20 2015-08-26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至装置(d2d)的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6559733A (zh) * 2015-09-25 2017-04-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V2x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322414A (zh) * 2017-01-17 2018-07-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34026B1 (ko) * 2015-02-26 2023-05-19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유니캐스트 디바이스 대 디바이스(d2d) 통신과 그룹캐스트 d2d 통신을 식별하는 방법
US10638455B2 (en) * 2016-04-11 2020-04-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of logical channel prioritization for D2D commun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9051041A1 (de) * 1998-03-30 1999-10-0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verbindungsaufbau für ankommende anrufe in einem intelligenten mobilkommunikationsnetz sowie dienstesteuerungseinheit daruf
CN104871442A (zh) * 2012-12-20 2015-08-26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至装置(d2d)的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6559733A (zh) * 2015-09-25 2017-04-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V2x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322414A (zh) * 2017-01-17 2018-07-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反馈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7671B (zh) 2022-01-14
WO2020083317A1 (zh) 2020-04-30
WO2020083317A9 (zh) 2020-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000143A1 (zh) 传输上行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EP4096128A1 (en)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formation
WO2018018620A1 (zh) 反馈ack/nack信息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CN111435885B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5141728A1 (ja) 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ユーザ端末
US11044053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code block group-based communication operation
US20170331594A1 (en) User equipment, network device, and 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WO2020063410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US20200067644A1 (en) Data feedback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WO2014187358A1 (zh) 一种机器类通信业务信息的传输方法、基站、终端和系统
WO2015013965A1 (zh) 一种数据传输资源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WO2022150937A1 (zh) 用于接收数据的方法与装置和用于发送数据的方法与装置
JP7466662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応答コードブックの決定方法、装置及びそのデバイス
TWI685225B (zh) 通信方法和終端設備
EP369116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O2022022236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1107671B (zh) 通信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4024659B (zh) 数据的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EP4101101A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isabling of option 1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eedback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WO2019191911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15102675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050018A1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TWI809625B (zh) 電信方法、電信系統及電信裝置
EP4329416A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carrying out wireless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O2018192091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