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71467B - 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71467B
CN111071467B CN202010010866.6A CN202010010866A CN111071467B CN 111071467 B CN111071467 B CN 111071467B CN 202010010866 A CN202010010866 A CN 202010010866A CN 111071467 B CN111071467 B CN 1110714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
control valve
pressure
valve
oxygen concent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108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71467A (zh
Inventor
刘卫华
彭孝天
张瑞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to CN2020100108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714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714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14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714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14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37/00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fuel supply for power plant
    • B64D37/32Safety meas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reventing explosive cond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1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 B64D1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the air being condition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1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 B64D1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the air being conditioned
    • B64D13/08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the air being conditioned the air being heated or cool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1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 B64D1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the air being conditioned
    • B64D2013/0603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 B64D2013/0651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comprising filters, e.g. dust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1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 B64D1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the air being conditioned
    • B64D2013/0603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 B64D2013/0662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with humidity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1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 B64D1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air-treatment apparatus for aircraft crew or passengers, or freight space, or structural parts of the aircraft the air being conditioned
    • B64D2013/0603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 B64D2013/0681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with oxygen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属于航空系统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系统为将飞行器燃油箱中空纤维膜制氮惰化系统与座舱环境控制系统耦合,即将惰化系统中高氧浓度的排气通过引射泵引射与环控系统中涡轮冷却器出口的低温气体混合,然后送至座舱,调节座舱内的温度、压力、氧气浓度及空气洁净度,保障司乘人员健康与生理需要。本发明有效减少了座舱环控系统的发动机引气量,降低了燃油代偿损失;增加座舱氧浓度水平,有利于提升座舱压力高度、减轻座舱结构重量;降低了膜制氮装置排气压力,增加分离膜内外压差,提高膜装置分离效率。

Description

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空系统技术领域,涉及飞行器燃油箱惰化系统与环控系统耦合,特别涉及一种飞机座舱弥散式供氧系统,具体是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近50年来,全球范围内运输类飞机燃油箱爆炸事故共发生18起,总计542人遇难,已成为民用航空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1996年波音747飞机TWA800中央翼油箱的可燃蒸汽被点燃导致爆炸,全机人员丧生,促使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颁发了一系列修正案、咨询通报和适航规章,强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点火源和可燃蒸汽浓度,以减少运输类飞机燃油箱可燃性,增加燃油箱安全。我国民用航空局也制定了类似的航空规章。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及美国国家运输安全部均认为燃油箱惰化是一种可行的降低油箱燃爆风险的技术措施,其中,中空纤维膜制取富氮气体的机载制氮惰化技术是目前最经济、实用的飞机油箱燃爆抑制技术,在波音和空客的各种型号飞机以及我国国产机型中均有应用。其原理是把来自发动机引气,经过温度调节、压力调节、去除臭氧、水分、杂质等污染物后,通入由中空纤维膜构成的空气分离装置内分离成富氧气体和富氮气体,富氮气体充入燃油箱进行洗涤或冲洗惰化,富氧气体作为废气给予排出。
另外,为保障飞机在飞行时,司乘人员的生命健康与设备的正常使用,部分飞机通过设置空气循环制冷系统来调节座舱的温度、压力、氧浓度及空气洁净度,其原理是,来自飞机发动机引气,经过温度调节、压力调节、去除臭氧、水分、杂质等污染物后,进入涡轮冷却器膨胀降温,低温清洁空气进入座舱。
但是,无论是惰化系统,还是空气循环系统,均需提供发动机引气,降低了飞行的可用功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即将惰化系统中高氧浓度的排气与环控系统涡轮冷却器出口气体混合后,再送至座舱,实现调温、调压和弥散式供氧一体化,以确保司乘人员的生理需要。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所述的耦合系统包括发动机引气,所述的发动机引气后分别设置两个股流通道,所述的发动机引气的其一股流通道后连接气体调节装置,气体调节装置后连接空气分离模块,空气分离模块包含气体入口、富氮气体出口、富氧气体出口,所述的发动机引气通过气体调节装置调节后通过气体入口进入空气分离模块;
所述的空气分离模块的富氮气体出口分别并联连接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所述的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的出口后依次连接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一氧浓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阻火器、油箱、第二阻火器,第二阻火器的出口端将废气排至机外;油箱上方分别设置有碳氢化合物浓度传感器、第二氧气浓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
所述的空气分离模块的富氧气体出口依次连接引射泵、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第三流量传感器、第三控制阀、混合阀;
所述的发动机引气的其二股流通道后通过第四控制阀依次连接初级换热器、压气机、次级换热器、涡轮、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第四压力传感器、第四流量传感器、第五控制阀;所述的第五控制阀连接至混合阀的另一入口,上述的系统形成耦合系统。
进一步,所述的气体调节装置与发动机引气的其一股流出口连接,气体调节装置依次为第一控制阀、过滤器、干燥机、加热器、湿度调节器、臭氧转换器、第二控制阀,以及第二控制阀出口并联连接的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以及所述的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出口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臭氧浓度传感器、颗粒度检测仪。
进一步,所述的耦合系统通过自动控制器控制,所述的自动控制器包括一个电流输入端和一个电流输出端;所述的自动控制器电流输出端并联连接第一控制阀、加热器、湿度调节器、臭氧转换器、第二控制阀、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引射泵、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
进一步,所述的自动控制器电流输入端并联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臭氧浓度传感器、颗粒度检测仪、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一氧浓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碳氢化合物浓度传感器、第二氧气浓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第三流量传感器、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第四压力传感器、第四流量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的初级换热器包含冷侧通道、热侧通道;所述的次级换热器包含冷侧通道、热侧通道;所述的第四控制阀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初级换热器热侧通道、压气机、次级换热器热侧通道、涡轮、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第四压力传感器、第四流量传感器、第五控制阀、混合阀;所述的初级换热器的冷侧通道、次级换热器的冷侧通道相通,通过将初级换热器的冷侧通道、次级换热器的冷侧通道冲压空气排出机外。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为:
当油箱不处于惰化状态时,开启中空纤维膜制取富氮气体的机载制氮惰化系统,此时第一控制阀、加热器、湿度调节器、臭氧转换器、第二控制阀、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引射泵、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打开;
发动机引气其一股流经第一控制阀后进入系统,先在过滤器、干燥机中进行过滤、干燥处理,然后分别在加热器、湿度调节器中进行调温、调湿,在臭氧转换器中将臭氧除去,流过第二控制阀,在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或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中进行压力调节;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湿度传感器、臭氧浓度传感器、颗粒度检测仪分别测得分离膜前气体的压力、温度、流量、湿度、臭氧浓度、颗粒度等参数并将信号传输到所述自动控制器,自动控制器分别输出反馈信号给加热器、湿度调节器、臭氧转换器、第二控制阀、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
调节后的气体进入空气分离模块,产生富氮气体及富氧气体;所述富氮气体在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或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中进行压力调节,依次流过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一氧浓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阻火器后,流入油箱进行冲洗惰化,油箱中多余气体流经第二阻火器后排至机外;
发动机引气其二股流经第四控制阀后,首先在初级换热器热侧通道中被冲压空气冷却,然后进入用涡轮驱动的压气机中升压,在次级换热器中被冲压空气再次冷却后流入涡轮进行膨胀降温;低温低压的气体依次流经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第四压力传感器、第四流量传感器、第五控制阀、混合阀其一入口;
空气分离模块产生的富氧气体在引射泵抽吸作用下,依次流过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第三流量传感器、第三控制阀,与来自环控系统的低温空气在混合阀中混合,然后送至座舱供司乘人员呼吸使用;
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第三流量传感器、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第五温度传感器、第四压力传感器、第四流量传感器将采集的信号传输到所述自动控制器,自动控制器通过调节第三控制阀、第五控制阀的开度来调节流入座舱混合气体的温度、压力。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将飞行器燃油箱惰化系统与环控系统耦合,即将惰化系统中高氧浓度的排气通过引射泵引射与环控系统中涡轮冷却器出口的低温气体混合,然后送至座舱,调节座舱内的温度、压力、氧气浓度及空气洁净度,保障司乘人员健康与生理需要;
2)本发明的系统有效减少了座舱环控系统的发动机引气量,降低了燃油代偿损失;增加座舱氧浓度水平,有利于提升座舱压力高度、减轻座舱结构重量;降低了膜制氮装置排气压力,增加分离膜内外压差,提高膜装置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示意图;
其中,1-第一控制阀,2-过滤器,3-干燥机,4-加热器,5-湿度调节器,6-臭氧转换器,7-第二控制阀,8-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9-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10-第一压力传感器,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第一流量传感器,13-湿度传感器,14-臭氧浓度传感器,15-颗粒度检测仪,16-空气分离模块,17-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8-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19-第二流量传感器,20-第一氧浓度传感器,21-第二温度传感器,22-第二压力传感器,23-第一阻火器,24-油箱,25-第二阻火器,26-碳氢化合物浓度传感器,27-第二氧气浓度传感器,28-第三温度传感器,29-引射泵,30-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1-第四温度传感器,32-第三压力传感器,33-第三流量传感器,34-第三控制阀,35-混合阀,36-第四控制阀,37-初级换热器,38-压气机,39-次级换热器,40-涡轮,41-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2-第五温度传感器,43-第四压力传感器,44-第四流量传感器,45-第五控制阀,46-自动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示意图,本发明的系统包含发动机引气、第一控制阀1、过滤器2、干燥机3、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臭氧转换器6、第二控制阀7、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9、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一温度传感器11、第一流量传感器12、湿度传感器13、臭氧浓度传感器14、颗粒度检测仪15、空气分离模块16、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18、第二流量传感器19、第一氧浓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第二压力传感器22、第一阻火器23、油箱24、第二阻火器25、碳氢化合物浓度传感器26、第二氧气浓度传感器27、第三温度传感器28、引射泵29、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0、第四温度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2、第三流量传感器33、第三控制阀34、混合阀35、第四控制阀36、初级换热器37、压气机38、次级换热器39、涡轮40、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第五控制阀45、自动控制器46。
空气分离模块16包含气体入口、富氮气体出口、富氧气体出口;初级换热器37包含冷侧通道、热侧通道;次级换热器39包含冷侧通道、热侧通道;混合阀35包含两个入口、一个出口;所述发动机引气通过管道同时与第一控制阀1其一端、第四控制阀36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1其二端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过滤器2、干燥机3、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臭氧转换器6、第二控制阀7其一端;所述第二控制阀7其二端通过管道同时与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其一端、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9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其二端、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9其二端通过管道同时与第一压力传感器10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其二端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1、第一流量传感器12、湿度传感器13、臭氧浓度传感器14、颗粒度检测仪15、空气分离模块16入口。
所述的空气分离模块16富氮气体出口通过管道同时与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其一端、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18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其二端、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18其二端通过管道同时与第二流量传感器19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19其二端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第一氧浓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第二压力传感器22、第一阻火器23、油箱24入口;
所述油箱27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二阻火器25其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阻火器25其二端废气排至机外;碳氢化合物浓度传感器26通过探杆与所述油箱24连接;第二氧气浓度传感器27通过探杆与所述油箱24连接;第三温度传感器28通过探杆与所述油箱24连接;所述空气分离模块16富氧气体出口通过管道与引射泵29其一端连接;所述引射泵29其二端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0、第四温度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2、第三流量传感器33、第三控制阀34、混合阀35其一入口;所述第四控制阀36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初级换热器37热侧通道、压气机38、次级换热器39热侧通道、涡轮40、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第五控制阀45、混合阀35其二入口;
所述涡轮40通过轴与压气机38连接;冲压空气通过管道依次流经次级换热器39冷侧通道、初级换热器37冷侧通道排至机外;所述混合阀35出口气体送至座舱。
自动控制器46包含一个电流输入端和一个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一温度传感器11、第一流量传感器12、湿度传感器13、臭氧浓度传感器14、颗粒度检测仪15、第二流量传感器19、第一氧浓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第二压力传感器22、碳氢化合物浓度传感器26、第二氧气浓度传感器27、第三温度传感器28、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0、第四温度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2、第三流量传感器33、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通过电缆并联并与所述自动控制器46电流输入端连接;所述自动控制器46电流输出端通过电缆分别与第一控制阀1、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臭氧转换器6、第二控制阀7、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引射泵29、第三控制阀34、第四控制阀36、第五控制阀45电流输入端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工作过程如下:
当油箱不处于惰化状态时,开启中空纤维膜制取富氮气体的机载制氮惰化系统,此时第一控制阀1、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臭氧转换器6、第二控制阀7、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引射泵29、第三控制阀34、第四控制阀36、第五控制阀45打开;
所述发动机引气其一股流经第一控制阀1后进入系统,先在过滤器2、干燥机3中进行过滤、干燥处理,然后分别在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中进行调温、调湿,在臭氧转换器6中将臭氧除去,流过第二控制阀7,在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或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9中进行压力调节;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一温度传感器11、第一流量传感器12、湿度传感器13、臭氧浓度传感器14、颗粒度检测仪15分别测得分离膜前气体的压力、温度、流量、湿度、臭氧浓度、颗粒度等参数并将信号传输到所述自动控制器46,自动控制器46分别输出反馈信号给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臭氧转换器6、第二控制阀7、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
调节后的气体进入空气分离模块16,产生富氮气体及富氧气体;所述富氮气体在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或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18中进行压力调节,依次流过第二流量传感器19、第一氧浓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第二压力传感器22、第一阻火器26后,流入油箱24进行冲洗惰化,油箱中多余气体流经第二阻火器25后排至机外;
所述发动机引气其二股流经第四控制阀36后,首先在初级换热器37热侧通道中被冲压空气冷却,然后进入用涡轮40驱动的压气机38中升压,在次级换热器39中被冲压空气再次冷却后流入涡轮40进行膨胀降温;低温低压的气体依次流经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第五控制阀45、混合阀35其一入口;
空气分离模块16产生的富氧气体在引射泵29抽吸作用下,依次流过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0、第四温度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2、第三流量传感器33、第三控制阀34,与来自环控系统的低温空气在混合阀35中混合,然后送至座舱供司乘人员呼吸使用;
所述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0、第四温度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2、第三流量传感器33、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将采集的信号传输到所述自动控制器46,自动控制器46通过调节第三控制阀34、第五控制阀45的开度来调节流入座舱混合气体的温度、压力。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耦合系统包括发动机引气,所述的发动机引气后分别设置两个股流通道,所述的发动机引气的其一股流通道后连接气体调节装置,气体调节装置后连接空气分离模块(16),空气分离模块(16)包含气体入口、富氮气体出口、富氧气体出口,所述的发动机引气通过气体调节装置调节后通过气体入口进入空气分离模块(16);
所述的空气分离模块(16)的富氮气体出口分别并联连接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18),所述的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18)的出口后依次连接第二流量传感器(19)、第一氧浓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第二压力传感器(22)、第一阻火器(23)、油箱(24)、第二阻火器(25),第二阻火器(25)的出口端将废气排至机外;油箱(24)上方分别设置有碳氢化合物浓度传感器(26)、第二氧气浓度传感器(27)、第三温度传感器(28);
所述的空气分离模块(16)的富氧气体出口依次连接引射泵(29)、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0)、第四温度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2)、第三流量传感器(33)、第三控制阀(34)、混合阀(35);
所述的发动机引气的其二股流通道后通过第四控制阀(36)依次连接初级换热器(37)、压气机(38)、次级换热器(39)、涡轮(40)、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第五控制阀(45);所述的第五控制阀(45)连接至混合阀(35)的另一入口,上述的系统形成耦合系统;
所述的气体调节装置与发动机引气的其一股流出口连接,气体调节装置依次为第一控制阀(1)、过滤器(2)、干燥机(3)、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臭氧转换器(6)、第二控制阀(7),以及第二控制阀(7)出口并联连接的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9);以及所述的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9)出口后依次连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一温度传感器(11)、第一流量传感器(12)、湿度传感器(13)、臭氧浓度传感器(14)、颗粒度检测仪(15);
所述的耦合系统通过自动控制器(46)控制,所述的自动控制器(46)包括一个电流输入端和一个电流输出端;
所述的自动控制器(46)电流输出端并联连接第一控制阀(1)、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臭氧转换器(6)、第二控制阀(7)、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引射泵(29)、第三控制阀(34)、第四控制阀(36)、第五控制阀(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动控制器(46)电流输入端并联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一温度传感器(11)、第一流量传感器(12)、湿度传感器(13)、臭氧浓度传感器(14)、颗粒度检测仪(15)、第二流量传感器(19)、第一氧浓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第二压力传感器(22)、碳氢化合物浓度传感器(26)、第二氧气浓度传感器(27)、第三温度传感器(28)、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0)、第四温度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2)、第三流量传感器(33)、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初级换热器(37)包含冷侧通道、热侧通道;所述的次级换热器(39)包含冷侧通道、热侧通道;所述的第四控制阀(36)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有初级换热器(37)热侧通道、压气机(38)、次级换热器(39)热侧通道、涡轮(40)、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第五控制阀(45)、混合阀(35);所述的初级换热器(37)的冷侧通道、次级换热器(39)的冷侧通道相通,通过将初级换热器(37)的冷侧通道、次级换热器(39)的冷侧通道冲压空气排出机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为:
当油箱不处于惰化状态时,开启中空纤维膜制取富氮气体的机载制氮惰化系统,此时第一控制阀(1)、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臭氧转换器(6)、第二控制阀(7)、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引射泵(29)、第三控制阀(34)、第四控制阀(36)、第五控制阀(45)打开;
发动机引气其一股流经第一控制阀(1)后进入系统,先在过滤器(2)、干燥机(3)中进行过滤、干燥处理,然后分别在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中进行调温、调湿,在臭氧转换器(6)中将臭氧除去,流过第二控制阀(7),在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或第一手动压力调节阀(9)中进行压力调节;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一温度传感器(11)、第一流量传感器(12)、湿度传感器(13)、臭氧浓度传感器(14)、颗粒度检测仪(15)分别测得分离膜前气体的压力、温度、流量、湿度、臭氧浓度、颗粒度,并将信号传输到所述自动控制器(46),自动控制器(46)分别输出反馈信号给加热器(4)、湿度调节器(5)、臭氧转换器(6)、第二控制阀(7)、第一电动压力调节阀(8);
调节后的气体进入空气分离模块(16),产生富氮气体及富氧气体;所述富氮气体在第二电动压力调节阀(17)或第二手动压力调节阀(18)中进行压力调节,依次流过第二流量传感器(19)、第一氧浓度传感器(20)、第二温度传感器(21)、第二压力传感器(22)、第一阻火器(23)后,流入油箱(24)进行冲洗惰化,油箱中多余气体流经第二阻火器(25)后排至机外;
发动机引气其二股流经第四控制阀(36)后,首先在初级换热器(37)热侧通道中被冲压空气冷却,然后进入用涡轮(40)驱动的压气机(38)中升压,在次级换热器(39)中被冲压空气再次冷却后流入涡轮(40)进行膨胀降温;低温低压的气体依次流经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第五控制阀(45)、混合阀(35)其一入口;
空气分离模块(16)产生的富氧气体在引射泵(29)抽吸作用下,依次流过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0)、第四温度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2)、第三流量传感器(33)、第三控制阀(34),与来自环控系统的低温空气在混合阀(35)中混合,然后送至座舱供司乘人员呼吸使用;
第三氧气浓度传感器(30)、第四温度传感器(31)、第三压力传感器(32)、第三流量传感器(33)、第四氧气浓度传感器(41)、第五温度传感器(42)、第四压力传感器(43)、第四流量传感器(44)将采集的信号传输到所述自动控制器(46),自动控制器(46)通过调节第三控制阀(34)、第五控制阀(45)的开度来调节流入座舱混合气体的温度、压力。
CN202010010866.6A 2020-01-06 2020-01-06 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10714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0866.6A CN111071467B (zh) 2020-01-06 2020-01-06 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0866.6A CN111071467B (zh) 2020-01-06 2020-01-06 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71467A CN111071467A (zh) 2020-04-28
CN111071467B true CN111071467B (zh) 2021-05-25

Family

ID=70322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10866.6A Active CN111071467B (zh) 2020-01-06 2020-01-06 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714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46257B (zh) * 2020-07-27 2022-03-11 重庆交通大学 飞行器燃油箱惰化系统及燃油箱防爆方法
CN111994289A (zh) * 2020-09-02 2020-11-27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飞机燃油箱惰化系统及惰化方法
CN112014138A (zh) * 2020-09-23 2020-12-01 西安翔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测试机载空气分离装置的试验设备及其试验方法
CN112572806B (zh) * 2021-01-27 2022-03-0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综合利用飞机舱室压力的环控与制氮耦合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12960124B (zh) * 2021-02-20 2023-09-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环控与机载制氮耦合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12937882A (zh) * 2021-04-09 2021-06-11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 飞机供电和燃油箱惰化一体系统及飞机燃油箱惰化方法
CN113968347A (zh) * 2021-10-13 2022-01-25 安徽建筑大学 一种机载膜法制氮的供气系统
CN115140309B (zh) * 2022-06-24 2023-09-12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 飞机多功能货舱食物贮藏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42853A1 (en) * 2015-01-08 2016-07-13 Airbus Group India Private Limited On-board aircraft oxygen enriched air and nitrogen enriched air 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7840315A (zh) * 2017-12-21 2018-03-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带膨胀机的机载制氧‑制氮耦合系统及方法
CN108568193A (zh) * 2017-06-22 2018-09-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膜分离法的飞机环境控制和油箱惰化耦合系统和方法
CN108639359A (zh) * 2018-06-06 2018-10-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带离子迁移膜的耗氧型燃油箱惰化系统
CN109018387A (zh) * 2018-09-03 2018-12-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采用高压除水的飞机油箱惰化装置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42853A1 (en) * 2015-01-08 2016-07-13 Airbus Group India Private Limited On-board aircraft oxygen enriched air and nitrogen enriched air 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8568193A (zh) * 2017-06-22 2018-09-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膜分离法的飞机环境控制和油箱惰化耦合系统和方法
CN107840315A (zh) * 2017-12-21 2018-03-2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带膨胀机的机载制氧‑制氮耦合系统及方法
CN108639359A (zh) * 2018-06-06 2018-10-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带离子迁移膜的耗氧型燃油箱惰化系统
CN109018387A (zh) * 2018-09-03 2018-12-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采用高压除水的飞机油箱惰化装置及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71467A (zh)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71467B (zh) 飞机膜制氮油箱惰化与座舱环境控制的耦合系统及方法
CN111071468B (zh) 一种能量回收式燃油箱惰化系统构型及其工作方法
US7048231B2 (en) In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of aircraft on-board inert gas generating systems by turbocharging
CN102917950B (zh) 用于飞行器的使用混合操作的空气调节系统
US6997013B2 (en) Cooling system for an on-board inert gas generating system
US7306644B2 (en) Gas gener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erting aircraft fuel tanks
US7172156B1 (en) In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of aircraft on-board inert gas generating systems by turbocharging
US6729359B2 (en) Modular on-board inert gas generating system
US8839641B1 (en) Flow control system for an aircraft
CN111071466A (zh) 一种飞机燃油箱惰化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8639359B (zh) 一种带离子迁移膜的耗氧型燃油箱惰化系统
CN112960125B (zh) 一种飞机舱室环境控制与机载制氮耦合系统
CN112960124B (zh) 一种环控与机载制氮耦合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11994289A (zh) 一种飞机燃油箱惰化系统及惰化方法
CN110963059B (zh) 基于中空纤维膜机载制氮技术的座舱增压增氧装置及方法
CN112441242A (zh) 一种膜制氮与燃料电池耦合的燃油箱惰化系统及使用方法
CN111114803A (zh) 一种提高机载中空纤维膜分离效率的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2572806B (zh) 综合利用飞机舱室压力的环控与制氮耦合系统及工作方法
CN211711102U (zh) 基于中空纤维膜机载制氮技术的座舱增压增氧装置
DE102004017879B4 (de) System zur Luftaufbereitung
CN111086645B (zh) 一种利用环控制冷系统降低油箱可燃性的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12722292A (zh) 一种油箱惰化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10963060A (zh) 基于空气动力涡轮驱动的座舱增压供氧系统
CN214608098U (zh) 一种飞机环境控制与油箱惰化的耦合系统
CN214029169U (zh) 一种油箱惰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