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8531B - 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8531B
CN111038531B CN201811212233.2A CN201811212233A CN111038531B CN 111038531 B CN111038531 B CN 111038531B CN 201811212233 A CN201811212233 A CN 201811212233A CN 111038531 B CN111038531 B CN 1110385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axle
wheel
series
end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122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8531A (zh
Inventor
刘兴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21223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385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38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8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8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8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CLOCOMOTIVES; MOTOR RAILCARS
    • B61C9/00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system used;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 B61C9/38Transmission systems in or for locomotives or motor railcars with electric motor propul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现用车轴中间断开,电机安装在车轴上,电机转子和车轴直联,电机转子直接驱动车轴旋转(或通过减速机驱动车轴旋转),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可以提高车辆牵引和制动能力,减小轮轨磨耗和制动磨耗,延长轮轨寿命。

Description

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现用车轴中间断开,电机安装在车轴上,电机转子和车轴直联,电机转子直接驱动车轴旋转(或通过减速机驱动车轴旋转),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提高车辆牵引和制动能力,减小轮轨磨耗和制动磨耗,延长轮轨寿命。
背景技术
随着高速铁路的发展,轮轨磨耗问题尤为突出,研究表明:
随着列车运行里程的增加,车轮踏面磨耗增大,等效锥度逐渐增大,转向架横向加速度随车轮磨耗增加逐渐增大。
列车制动时,闸瓦、轮轨都有磨耗,并容易产生高温。
减小踏面等效锥度有助于抑制蛇行运动,但轮缘磨耗显著加剧,车轮使用寿命大为缩短,这种办法仅在一些高速客运列车采用。
列车速度不能超过蛇行运动的临界速度。当蛇行运动发生时(有些列车超过200km/h后),车轮振动加速度是平常的10倍以上,转向架出现4Hz横向振动(轮对有规律地撞击轨道),轮轨横向力约80kN。
蛇行运动主要原因:转向架固定轴距较小(但能很好地通过小半径曲轨);踏面等效锥度变大;轮对定位刚度较低等。
轮轨间隙对列车性能的影响:锥形踏面轮轨间隙6.5mm,锥度未能随横移量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过早发生轮缘接触;磨耗形踏面轮轨间隙9.5mm,轮轨接触分布均匀,可避免过早发生轮缘接触现象。当轮轨间隙较大时,临界速度明显提高,曲线的通过性能较好,对锥形踏面的影响更明显,在直线运行时,轮对横移量、接触压力密度和接触摩擦功等相差不大,在通过曲线时,上述指标差异明显。车轮踏面间隙8.0mm时,各项指标介于6.5mm和9.5mm之间,更为靠近9.5mm的结果。因此,轮轨间隙过小,会过早发生轮缘接触,降低临界速度;轮轨间隙适当增大,轮轨接触分布更均匀,临界速度高,曲线通过性能较好,在轨道不平顺作用下,有利于降低轮缘接触次数和磨耗。
中国铁路货车采用双列圆锥轴承(轴承两端有密封装置),安装在转向架的侧架导框内,外圈上面为承载鞍,通过减振垫传递载荷,轴承外面不再有箱体。
列车转向架总体组成为:
结构有焊接构架式,三大件式,准构架式;车轴数目一般为二轴或三轴;轮对定位方式有导框式(货车),干摩擦式导柱(客车),转臂式(现已成为主流);一系减振装置(轮对与转向架之间)有减振垫(货车),圆形弹簧(客车);二系减振装置(转向架与车体之间)为圆形弹簧(摇枕弹簧),现被空气弹簧逐步代替;载荷传递方式有心盘集中承载,全旁承承载;制动装置有踏面制动(闸瓦制动),单元盘型制动和复合制动(盘型和踏面同时制动)。
无驱动装置为拖车转向架,有驱动装置为动力转向架,转向架电机数量为2台。
加拿大已研制出自行导向的货车转向架,载重试验时,轮缘作用力减小60%,轮轨间冲角减小75%。
中国普通铁路坡度最大33‰,列车需要3台机车联合制动(下行时),否则速度过快极易出轨。中国运煤专线(大同-秦皇岛)万吨列车,也是3台机车牵引。
中国普通客车的车轮直径910mm。C70货车部分参数:载重70T,自重≤23.6T,车轮直径840mm,最小曲线半径145m,最大速度120km/h。
中国CRH2A动车组编组方式:4节动车配4节拖车(4M4T),每4节作为一个单元,牵引功率4800kW,最高时速250km/h,车轮直径860mm,采用笼型异步电机。电机部分参数:
相数3相,极数4极,功率300kW,电压2KV,电流106A,频率140Hz,转速4140r/min。
中国铁路机车(动车)自备主变,通过弓网获取电能,变压器降压,四象限整流器转换成直流电,逆变器转换成三相交流电源(调压调频,电压2KV),输入三相异步(同步)电机,通过减速机驱动机车。
2012年,中国首台HXD1D机车下线,采用水冷IGBT(3300V/1200A)变流器,异步电机,卧式主变,微机网络控制系统,全悬挂转向架(电机固定在转向架上),最大牵引功率7200KW,最大速度160km/h。
中国地铁机车现已采用永磁直驱转向架,车轴为电机转子,励磁线圈与电机外壳为定子,电机直接驱动车轴旋转,取消减速机和联轴器等,减少传动消耗,降低机械噪声,提高电机传动效率和发电效率(再生制动时)。现有刚性抱轴(电机刚性固定在转向架上)和弹性抱轴(电机弹性固定在转向架上)两种型式。
独立旋转车轮(简称“独立车轮”)与传统轮对(现用轮对)相比,缺少纵向蠕滑力矩的导向作用,轮对失去自动对中能力,限制了独立车轮的应用。独立车轮有3种形式:
1.两端车轮安装轴承(有公共轴),两个车轮自由旋转,公共轴不旋转,公共轴可以设计成“U”形;
2.一端车轮安装轴承,另一端车轮和车轴刚性联接(和传统轮对一样),有公共轴,两个车轮自由旋转,公共轴也旋转;
3.车轮两端安装轴承,无公共轴,两个车轮自由旋转(适用于变轨距)。
20世纪80年代末,德国亚琛工业技术大学研制了独立车轮转向架(无公共轴),试验速度达到507km/h,随后又装车进行了线路动力学试验。独立车轮的动力学特性:
1.不发生蛇行运动。
2.轮轨摩擦系数影响对中性能较大。列车在试验速度100km/h时,当摩擦系数较小(μ=0.1),运行一段距离回到轨道中心线,为过阻尼运动;当摩擦系数增大到某一数值,独立车轮横移量在初始有所变化,一定时间后稳定在某一定值,即车轮贴近轨道某一侧运行。
3.直线轨道不平顺响应。在试验速度100km/h时,独立车轮在某一时段贴近一侧轨道,某一时段贴近另一侧轨道。简单的说,独立车轮受到轨道不平顺等外来干扰,会使车轮随机发生横向移动。
现有磨耗型踏面是为刚性轮对设计,采用较小的左右轮接触角差(防止蛇行运动)。由于独立车轮导向主要依靠重力复原力,重力复原力大小与左右轮接触角差成正比关系。为解决独立车轮的对中问题,可以使用接触角曲线反推法,重新设计踏面形状。接触角曲线反推法实用性强,在MATLAB语言中,利用样条插值工具箱中的函数,进行微分和积分的反复计算,设计出合适的踏面形状,能彻底解决独立车轮的对中问题。
在离铁路线一定的范围内,土体中传播的振动频率主要集中在4-50Hz,列车低于300km/h产生的振动,主要频率在5Hz左右。
振动分为定则振动和随机振动两大类。随机振动在任何时刻不能正确预知其大小,无法用确定性函数来描述,但它是大量现象的集合,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要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描述其规律。在定则振动中,可以考察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确定关系;在随机振动中,只能确定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统计特性。
列车振动包含自激振动和随机振动等。列车正常运行时,振动都有阻尼,能逐渐衰减,但列车速度超过蛇行运动的临界速度,振动虽有阻尼作用也不能收敛,引起车体失稳。
蛇行运动不需要外界能量输入,只和列车速度有关,属于自激振动。
若阻尼系统阻力范围足够大,亚阻尼能保留车辆产生的有益震动,减少轮轨磨损;临界阻尼能令车辆产生匹配的震动,保证车辆的平稳性与舒适性;过阻尼能抑制车辆产生的有害震动,使车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
基于大数据分析,动车组车轮磨耗统计表明:在同一条线路上运行,速度为350km/h的动车组(不同类型),在一个修理周期内,磨耗量样本统计均值及磨耗量统计分布不尽相同,但在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武广段,分析得出的规律完全一致:短编组动车组的车轮磨耗均值高于长编组动车组,CRH380B型动车组的车轮磨耗均值高于CRH380A型动车组(中国)。
列车车辆重载时,车轴向上微弯,轮对内侧距离减小2mm。
干燥轨面的制动粘着系数为0.1824,潮湿轨面为0.0968(按120km/h计算),二者比值为1.88。
中国专利“特殊交流电机”(专利号2009202762894),其特征是:提高电机绕组绝缘电压(相间绝缘及对地绝缘),要求与供电电压相适应;多台电机的绕组分相串联连接,自动平衡多台电机的拖动功率。拖动功率自动平衡原理:
多台电机的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当任意一台电机负荷较大时,势必引起此台电机电流升高,逼迫另外电机的电压电流上升增大拖动力矩并提高转速,同时此台电机因另外电机的电压上升导致本身电压降低,只能减小拖动力矩并降低转速,来配合另外的电机处于“同步”状态。简单的说,多台交流电机的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每台电机流过相同电流,机械特性由硬变软,自动利用电压进行调速。
现用汽车发动机一般放在车头位置,传动系统包括差速器和传动轴等,其他车轴(后轴)使用轴承连接车轮(独立车轮)。
现在电动汽车电池可达到85kW.h,最大巡航里程480km,变频技术现已成熟,现已开发出7.5kW电动客车用永磁电机。
轿车在都市中行驶时,发动机输出功率只有7.5kW左右(大马拉小车)。
普通汽车陡坡上行时,发动机处于过负荷状态(短时);下行时因发动机处于制动状态,浪费燃油(天然气)。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车辆的缺点和不足,提高车辆的运行性能,本专利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多电机驱动方法”,具体描述如下:
车轴中间断开,电机转子和车轴直联,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电机转子直接驱动车轴旋转;或者车轴中间断开,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电机转子通过减速机驱动车轴旋转。
本专利的有益效果是:
1.列车车辆能提高制动性能(实现再生制动),减小轮轨磨耗,延长轮轨寿命,增强车辆爬坡能力,节能降噪(取消减速机,联轴器),能更好地通过小半径曲轨,而且大部分零部件通用,也适用于改造现有车辆。
2.汽车车辆能增强车辆爬坡能力(增加了驱动电机),提高制动性能(实现再生制动),减小制动磨耗,节能降噪(再生制动或只使用电机驱动),而且大部分零部件通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列车车辆双电机结构剖面图。车轴中间断开,电机转子和车轴直联,车轴中间安装推力盘,连体端盖联接两个电机外壳,外壳设置引线喇叭口和固定座,固定座焊接在电机外壳上。轮对轴承定位为导框式(侧架两端),其他轴承定位为轴套和止口。一系减振装置为减振垫。
图2是图1的左视图(略去车轮及其左侧的部件)。二系减振装置为圆形弹簧(摇枕弹簧),摇枕和钢板上焊接定位圆环(钢板焊接T型钢上),心盘式集中承载。侧架中间焊接T型钢和U型钢,电机采用弹性抱轴,弹性组件包括蛇形弹簧和固定座,固定座焊接在T型钢上。
图3是固定座剖面图。固定座包括锁紧螺栓、锁紧螺母、压板和销轴(设置台阶)。锁紧螺母的厚度等于蛇形弹簧的厚度,锁紧螺母下方可设平垫调整间隙(厚度)。
图4是图3另一种结构剖面图。销轴不带台阶,其余和图3相同。
图5是弹性组件结构图(略去锁紧螺栓及压板)。蛇形弹簧联接两个固定座,两个固定座可上下浮动,也可横向移动。
图6是喇叭口结构剖面图。喇叭口焊接在电机外壳上,每个电机设置3个,用电缆分别引出三相绕组的头和尾。
图7是连体端盖结构图。设置通风孔,轴承孔,止口和长螺孔(通孔)。
图8是另一种弹性组件结构图。两个固定座之间用板簧(或平板)联接。平板联接时,两个固定座上下浮动,平板可跟随弯曲变形(弹性变形),也可横向移动。
图9是第三种弹性组件结构图。吊环固定在电机外壳(螺栓螺孔联接)和T型钢(螺栓螺母联接)上,成为固定环,拉伸弹簧联接两个固定环,拉伸弹簧中心线对准车轴的轴心。
图10是图1的俯视图(略去喇叭口,取消固定座)。电机采用刚性抱轴,电机端盖使用现用端盖,刚性组件包括销轴和安装孔。
图11是图10的左视图(略去车轮及左侧部件),安装孔焊接在T型钢上。
图12是销轴和轴孔结构剖面图。销轴固定在安装孔内,轴向限位采用止口和挡板,挡板用小螺栓固定在销轴上。
图13是另一种刚性组件结构图。电机支架使用螺栓螺母固定在T型钢和L型钢上(利于装配)。其余和图12相同。
图14是图1的左视图。弹性组件采用板簧等。
图15是列车车轴单电机布置剖面图。连体端盖的两侧设置轴承,支撑车轴(2套轴承)和电机转子(1套轴承),车轴端头使用螺栓固定挡板(轴向固定轴承),电机采用弹性抱轴。其余和图1相同。
图16是图15另一种结构剖面图。连体端盖一侧布置轴承,支撑车轴(1套轴承)和电机转子(1套轴承)。其余和图15相同。
图17是列车车辆双电机和减速机结构图。连体端盖使用轴承支撑车轴,减速机外壳后端固定在转向架上,外壳焊接螺孔座,使用螺栓固定在轴承端盖上,电机为刚性抱轴。
图18是轮轨位置关系图(未画剖面线)。在直线段轨道,左侧车轮贴近轨道(两点接触,A点和C点),车轮为磨耗形踏面(LM),车轮名义直径840mm(轮辋内侧向外70mm处的直径),轨距1435mm(标准轨距),车轮内侧距离1350mm(最小距离),轮辋宽度135mm,轮缘高度27mm,轮缘厚度32mm。轨道规格43kg/m,上宽70mm。A点和B点为轮轨接触点,A点车轮直径845mm(840+2×2.5=5),B点车轮直径840mm(名义直径),C点为轮缘接触点(与轨道内侧距离2mm)。A点与轨道内侧距离13mm(11+2=13),B点与轨道内侧距离18mm,A点和B点与其中心线距离为(11+2+1435+18)/2=733mm。
图19是另一种轮轨位置关系图。曲线段轨道(外轨加高),轨距1456mm(共加宽21mm,其中15mm为加宽距离,6mm为标准轨距最大公差值)。A点车轮直径842mm(840+2×1=842),B点车轮直径836mm(840-2×2=836)。A点与轨道内侧距离17mm(16+1=17),B点与轨道内侧距离15mm,A点和B点与其中心线距离为(16+1+1456+15)/2=744mm。C点为轮缘接触点(与轨道内侧距离1mm)。
图20是汽车双电机结构剖面图(后轴)。电机上方设置底座,底座中心设置螺孔,车轮采用橡胶轮胎,车轴和轮毂使用键联接(或压装)。其余和图1相同。
图21是轴头结构放大图。车轴和轮毂使用键联接,大螺母将轮毂固定在车轴上(轴向),装饰罩使用螺栓固定在轮辐上。
图22是图20的减振装置结构图。电机底座上设置减振板簧,使用螺母(螺栓)、套筒和压板固定。板簧利用底座中心的螺栓限位(前后方向)。
图23是压板放大图。压板两头为方形,中间为圆形,圆形能改善和板簧的接触条件。
图24是双电机接线图。A0、B0、C0为电源接线端(接入三相交流电源),2台电机的绕组分相串联连接,末台电机绕组Y点短接。
图25是末台电机反转接线图。电机绕组U2-X2和W2-Z2交换接线(边相绕组调换接线)。
图26是4台电机接线图。4台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使用Δ接法。任意一台电机反转,本台电机的两个边相绕组调换接线即可(实现正转)。
图1中1.侧架,2.减振垫,3.承载鞍,4.轴承组件,5.车轴,6.车轮,7.电机端盖,8.轴承端盖,9.轴承I,10.喇叭口,11.连体端盖,12.固定座,13.电机外壳,14.轴承II,15.轴套I,16.电机转子,17.推力盘
图2中18.蛇形弹簧,19.心盘,20.心盘轴,21.摇枕,22.弹簧座,23.圆弹簧,24.T型钢(倒用)
图3中25.锁紧螺栓,26.锁紧螺母,27.压板孔,28.销轴I,29.压板I
图5中30.加强筋,31.平面
图7中32.长螺孔,33.通风孔
图8中34.板簧I
图9中35.吊环,36.拉伸弹簧,37.紧固螺母
图10中38.刚性组件
图12中39.电机支架,40.挡板,41.小螺栓,42.中孔,43.销轴II
图15中44.轴套II
图20中45.橡胶轮胎,46.轮辐,47.键,48.轴套III
图21中49.大螺母,50.装饰罩
图22中51.板簧II,52.压板II,53.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实施例中(第1个实施例),列车车辆使用二轴转向架,导框式轮对定位(轴承定位),现用车轴中间断开(同心轴),车轴(5)位置安装2台电机,轴承I(9)和轴承II(14)的内径略大于轮毂内径,方便从车轴(5)两端进行装配。电机转子(16)和车轴(5)直联,中间的轴头安装推力盘(17),产生较小轴向力,推力盘(17)之间产生圆周摩擦力。推力盘(17)和车轴(5)采用过盈配合,防止推力盘(17)在车轴(5)上转动。
电机采用弹性抱轴,两个电机外壳(13)之间使用连体端盖(11)联接,使用螺栓拧入长螺孔(32),连体端盖(11)两侧设置轴承孔和止口,并设置通风孔(33),电机内的风流能串通流动,利于散热。每个喇叭口(10)引出电机单相绕组的头和尾,分相串联连接后,2台电机绕组成为Y或Δ接法,称为“平行串联”。电机通过A0、B0、C0接线端接入电源,电机转子(16)直接驱动车轴(5)旋转。
弹性抱轴使用弹性组件,电机和转向架的固定座(12)使用弹簧连接,弹簧应有一定的刚度,在电机外壳(13)受到电磁力时,防止电机外壳(13)旋转。销轴I(28)用压板I(29)限位,锁紧螺栓(25)的头部压紧压板I(29),锁紧螺栓(25)和锁紧螺母(26)固定在平面(31)上,蛇形弹簧(18)两端能围绕销轴I(28)旋转,因此电机外壳(13)可跟随车轮(6)横向移动,电机外壳(13)和转向架之间也能上下浮动。
若两固定座(12)之间距离450mm,车轮(6)横向移动8mm,弹簧伸长量不超过0.1mm。
C70货车重载时,单轴对轨道压力Z=(70+23.6)/4=23.4T
若只计算自重23.6T,单轴对轨道压力Z=(23.6)/4=5.9T(23.4/5.9=3.966≈4)
潮湿轨面制动粘着系数0.0968,单轴制动力Fz=5.9×1000×9.8×0.0968=5597N
车轮(6)直径840mm,单轴制动力矩Mz=5597×0.84/2=2351N.m
若换算成电机功率(极数8极,频率50Hz,同步转速750r/min),单轴制动功率为:
Pz=Mz×n0/9550=2351×750/9550=184.6kW
其中n0--电机同步转速r/min,9550--转矩系数
干燥轨面时,单轴制动功率Pz=184.6×1.88=347kW
干燥轨面时,每个车轮制动功率Pz1=347/2=173.5kW
若车轮(6)对轨道压力不平衡,误差按20%计算,每个车轮制动功率为:
Pz1=173.5×0.8=138.8≈139kW
潮湿轨面时,若车轮(6)对轨道压力不平衡,每个车轮制动功率为:
Pz1=(184.6/2)×0.8=73.8≈74kW
若电机极数为6极(n0=1000r/min),频率50Hz,单轴制动功率为:
Pz=2351×1000/9550=246.2kW(潮湿轨面)
干燥轨面时,单轴制动功率Pz=246.2×1.88=462.86kW
干燥轨面时,每个车轮制动功率Pz1=462.86/2=231.43kW
若车轮(6)对轨道压力不平衡,每个车轮制动功率为:
Pz1=231.43×0.8=185.1≈185kW
潮湿轨面时,若车轮(6)对轨道压力不平衡,每个车轮制动功率为:
Pz1=(246.2/2)×0.8=98.5≈99kW
图24使用条件举例计算:
2台电机额定电压Ue=660/1140V(Δ/Y),额定功率Pe=160KW,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末台电机绕组Y点短接,接入2KV电源(电机按照2KV的绝缘标准制造和试验,即绝缘电压2KV,下同),每台电机单相绕组电压为:Ux=(2000/1.732)/2=577V
在额定电流和功率因数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电机功率公式,输出功率正比于供电电压,所以单台电机输出功率Pc为:
Pc=Pe×(577/660)=160×0.874=139.8≈140KW(8极电机,可用于干燥轨面)
若额定功率90KW,单台电机输出功率Pc为:
Pc=Pe×(577/660)=90×0.874=78.7≈79KW(8极电机,可用于潮湿轨面)
若额定功率210KW,单台电机输出功率Pc为:
Pc=Pe×(577/660)=210×0.874=183.5≈184KW(6极电机,可用于干燥轨面)
若额定功率110KW,单台电机输出功率Pc为:
Pc=Pe×(577/660)=110×0.874=96.1≈96KW(6极电机,可用于潮湿轨面)
若4台电机额定电压330/580V(Δ/Y),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末台电机绕组Y点短接,接入2KV电源。每台电机单相绕组电压为:
Ux=(2000/1.732)/4=289V(289/330=0.876)
图26使用条件举例计算:
4台电机额定电压580/1000V(Δ/Y),额定功率160KW,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成为Δ接法,接入2KV电源,每台电机单相绕组电压为:Ux=2000/4=500V
单台电机输出功率Pc为:
Pc=Pe×(500/580)=160×0.862=137.9≈138KW(8极电机,可用于干燥轨面)
若额定功率90KW,单台电机输出功率Pc为:
Pc=Pe×(500/580)=90×0.862=77.6≈78KW(8极电机,可用于潮湿轨面)
若额定功率210KW,单台电机输出功率Pc为:
Pc=Pe×(500/580)=210×0.862=181KW(6极电机,可用于干燥轨面)
若额定功率110KW,单台电机输出功率Pc为:
Pc=Pe×(500/580)=110×0.862=94.8≈95KW(6极电机,可用于潮湿轨面)
若2台电机额定电压1140/1970V(Δ/Y),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成为Δ接法,接入2KV电源。每台电机单相绕组电压为:Ux=2000/2=1000V(1000/1140=0.877)
若电机极数为8极或6极,频率50Hz,车轮(6)直径840mm,列车速度为:
0.84×3.14×(750/60)×3600=119km/h(8极)
0.84×3.14×1000×60=158km/h(6极)
若电机极数为8极、6极、4极(n0=1500r/min)或2极(n0=3000r/min),频率50Hz,车轮(6)直径860mm,列车速度为:
0.86×3.14×750×60=122km/h(8极)
0.86×3.14×1000×60=162km/h(6极)
0.86×3.14×1500×60=243km/h(4极)
0.86×3.14×3000×60=486km/h(2极)
若电机极数为6极、4极或2极,频率50Hz,车轮(6)直径910mm,列车速度为:
0.91×3.14×1000×60=171km/h(6极)
0.91×3.14×1500×60=257km/h(4极)
0.91×3.14×3000×60=514km/h(2极)
在本专利中,现用车轴中间断开后,左右车轮成为独立车轮,并且有驱动能力,成为动力车轮。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等于左右车轮有了电气联系。
电机功率公式:P=M×n/9550=1.732×U×I×cosφ
式中M-转矩,n-转速,U-电压,I-电流,cosφ-功率因数
2台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电机流过相同的电流):
P1=M1×n1/9550=1.732×U1×I1×cosφ
P2=M2×n2/9550=1.732×U2×I2×cosφ
P1/P2=(M1×n1)/(M2×n2)=U1/U2(U1+U2=常数)
图18中,前轴车轮接触点为A点、B点和C点,A点车轮直径D1=845mm,B点车轮直径D2=840mm。由于轨距公差是随机的,轮轨磨损也不一样,轮轨接触点横向变化也是随机的,接触点为A点、B点和C点,只是发生在某一瞬间。
若后轴车轮接触点也是A点和B点,称为“偏心运行”。
若后轴车轮接触点和前轴车轮相反,称为“对角运行”。
若列车2台电机额定电压660/1140V(Δ/Y),额定功率Pe=160KW,极数8极,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末台电机绕组Y点短接,接入2KV电源。变频器在工频(50Hz)状态,列车以速度V=117km/h运行(在直线段),车轮(6)转速n及转差率δ为:
n1=V×1000/(D1×3.14×60)=117×1000/(0.845×3.14×60)=735r/min
δ1=(n0-n1)/n0=(750-735)/750=0.02(2%)
n2=V×1000/(D2×3.14×60)=117×1000/(0.84×3.14×60)=739r/min
δ2=(n0-n1)/n0=(750-739)/750=0.015(1.5%)
两车轮的转速差为4r/min(739-735=4)。
若是传统轮对,轮对本身角速度相等(刚性连接),大直径车轮(左侧车轮)视为纯滚动,小直径车轮(右侧车轮)发生纵向蠕滑,以弥补两车轮的转速差(4r/min),右侧车轮增加了摩擦阻力(轮轨滚动摩擦系数0.05,滑动摩擦系数0.15),加上左侧车轮的线速度较大,会使现用车轴向前偏摆(水平方向),带动转向架偏转。
需要注意: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电压是根据转速高低自动分配,是转速决定电压,电压跟随转速,转速取决于车轮(6)直径和需要的线速度。
因电压跟随转速,电机功率跟随电压,转速比值为:
n1/(n1+n2)=735/(739+735)=0.49864
n2/(n1+n2)=739/(739+735)=0.50136
电源电压2KV,左侧电机电压为:2000×0.49864=997.28V
左侧电机功率为:160×(997.28/1140)=140KW,其转矩和轮轨作用力为:
M1=P1×9550/n1=140×9550/735=1819N.m
F1=M1/(D1/2)=1819/(0.845/2)=4304N
右侧电机电压为:2000×0.50136=1002.72V
右侧电机功率为:160×(1002.72/1140)=141KW,其转矩和轮轨作用力为:
M2=P2×9550/n2=141×9550/739=1822N.m
F2=M2/(D2/2)=1822/(0.84/2)=4338N
前轴车轮的轮轨作用力差为:F2-F1=4338-4304=34N
左右车轮的轮轨作用力差简称“力差”,力差会因为车轮(6)直径变化而变化。若车轮(6)“偏心运行”,前后轴车轮的力差均为34N,力差和68N。A点和B点与其中心线距离为733mm,产生的偏转力矩为68×0.733=50N.m。虽然偏转力矩较小,但也会干扰车轮(6)改变运行状态(由“偏心运行”变成“对角运行”)。
后轴车轮在外来干扰和重力复原力主要作用下,会向右移动,同时前轴车轮在外来干扰和重力复原力主要作用下,也会向右移动。若情况相反则反向移动,车轮(6)不会贴近轨道的某一侧,保持较长的运行时间。
左车轮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右车轮存在转矩和轮轨作用力,在移动过程中始终起到阻尼作用,这种阻尼称为“横向阻尼”。反之亦然,左侧车轮也起到横向阻尼作用。因在移动范围内都有阻尼作用,所以阻力范围较大。每个车轮都能产生横向阻尼。
车轮(6)在重力复原力等作用下,一直有逐步对中运行的趋势。
解决独立车轮的对中问题,可使用背景技术中的“接触角曲线反推法”。
图19中,A点车轮直径D1=842mm,B点车轮直径D2=836mm。A点与轨道内侧距离17mm,B点与轨道内侧距离15mm。电机参数同图18。轨道曲线半径145m,左侧为内轨,右侧为外轨。
内轨A点曲线半径为:RA=145×1000-1456/2-17=144.255m
外轨B点曲线半径为:RB=145×1000+1456/2+15=145.743m
A点曲线半径圆周长度为:LA=144.255×2×3.14=905.921m
B点曲线半径圆周长度为:LB=145.743×2×3.14=915.266m
轨道中心圆周长度为:L0=145×2×3.14=910.6m
A点圆周长度每1°弧长为:LA1=905.921/360=2.516m/1°
B点圆周长度每1°弧长为:LB1=915.266/360=2.542m/1°
轨道中心圆周长度每1°弧长为:L01=910.6/360=2.529m/1°
若变频器调节运行速度(频率25Hz),列车速度V=58.5km/h(117/2=58.5km/h=16.25m/s),列车每秒经过曲轨半径的角度为:16.25/2.529=6.425°
前轴两车轮的转速n为:
n1=6.425×LA1×60/(D1×3.14)=6.425×2.516×60/(0.842×3.14)=367r/min
n2=6.425×LB1×60/(D2×3.14)=6.425×2.542×60/(0.836×3.14)=373r/min
两车轮的转速差为6r/min(373-367=6),转速比值为:
n1/(n1+n2)=367/(373+367)=0.49595
n2/(n1+n2)=373/(373+367)=0.50405
电源电压2KV,左侧电机电压为:2000×0.49595=991.9V
因速度减半,功率也减半(80KW),左侧电机功率为:80×(991.9/1140)=70KW
其转矩和轮轨作用力为:
M1=P1×9550/n1=70×9550/367=1822N.m
F1=M1/(D1/2)=1822/(0.842/2)=4327N
右侧电机电压为:2000×0.50405=1008.1N
右侧电机功率为:80×(1008.1/1140)=71KW,其转矩和轮轨作用力为:
M2=P2×9550/n2=71×9550/373=1811N.m
F2=M2/(D2/2)=1811/(0.836/2)=4333N
前轴车轮的力差为:F2-F1=4333-4327=6N
若车轮(6)“偏心运行”,前后轴车轮的力差为6N,力差和12N。因A点和B点与中心线距离为744mm,产生的偏转力矩为12×0.744=9N.m,利于列车转向。
若是传统轮对,左侧车轮视为纯滚动,右侧车轮出现纵向蠕滑,以弥补两车轮的转速差(6r/min),右侧车轮摩擦阻力增加,不利于列车转向。若使轮对贴近外侧轨道,列车必须提速,但又受到曲轨半径的限速,因此列车在曲轨上运行,处于不利条件,轮轨磨耗较大。在本专利中,不存在此问题。
经比较可知,列车在曲轨上速度不要过高,若车轮(6)靠近内侧轨道运行,也利于列车转向和减小磨耗。
由上述可知,在直线段轨道,列车保持两车轮(同心轴)的线速度相等;在曲线段轨道,两车轮经过曲轨半径的角度相等,轮轨没有纵向蠕滑,能减小磨耗。
转向架上4台电机,除上述平行串联外,还有交叉串联和全部串联,共3种串联方法。交叉串联也称为对角串联,前后轴对角电机绕组串联连接;全部串联就是4台电机绕组串联连接。
交叉串联,全部串联和平行串联的上述情况相同。
若列车在曲轨上速度不是太高,车轮(6)靠近内侧轨道运行,采用任何一种串联方法,都有利于列车转向,并能减小轮轨磨耗(包括直线段轨道)。
在本专利中,是把3种技术(独立车轮、电机直驱和绕组串联)组合使用,发挥了各自的优点:
1.独立车轮不发生蛇行运动;
2.一根现用车轴中间断开,装配2个电机转子,从设计、加工到装配都相对简单;
4.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1台变频器可以控制2台或4台电机,节约成本;
3.独立车轮增加驱动能力后,也能保证车轮(6)线速度相等(直线段),经过曲轨半径的角度相等(曲线段),不存在纵向蠕滑,能减小磨耗。
传统轮对没有驱动能力,被动受到牵引运行,轮对中心偏离轨道中心,横向作正弦运动,轮对本身不产生横向阻尼,处于“自由”振动状态,当列车速度超过其临界速度,轮对振动频率接近车体固有频率,横向振动加速度超标,蛇行运动就会发生。
若列车速度218km/h(60m/s)发生蛇行运动,转向架以4Hz横向撞击轨道,轨道被撞击的周期长度为7.5m(1Hz撞击2次)。前后轴的左车轮撞击左侧的轨道,然后右车轮撞击右侧的轨道,轨道每隔7.5m被撞击1次。
在本专利中,若左侧2个车轮贴近轨道,也就是车轮(6)“偏心运行”,由于重力复原力和横向阻尼等作用,车轮(6)不会自激振动,会逐步对中运行。受到外来干扰影响时,车轮(6)运行状态重新发生变化,因而不会发生有规律的蛇行运动。
外来干扰包括轨道不平顺、弯道、车体振动、邻车车体振动(传递到本身车体)、轨距公差变化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各种振动。
在背景技术中,动车组车轮的磨耗统计表明:短编组动车组的车轮(6)磨耗量均值高于长编组动车组。其原因是:
动车组在运行时,任何一个时间段,每个轮对、转向架和车体都会发生各种振动(包括随机振动),每个车体不会只影响相邻的两个车体,而是每个车体通过传递振动和状态改变而相互影响,从而改变动车组整体的运行状态。长编组动车组的振动次数相对高于短编组动车组,随机振动也是。大部分振动通过各自阻尼装置衰减,但在某一瞬间,振动之间也能相互阻尼,使振动衰减或者消失。外来干扰(随机振动或是其他正常振动),也能成为有益的阻尼作用,抑制其他有害的振动。也可以理解为:长编组动车组多出短编组动车组的振动,多数成为有益的阻尼作用,抑制了部分有害振动,其外在表现即为轮对磨耗量相对减小。
因是同一条高铁线路,路谱条件相同,若单独考虑动车组多出车体部分的影响,把多出车体部分的振动看作是外来干扰(包括随机振动),可以理解为:外来干扰能够改变一个系统(短编组动车组)的运行状态,运行状态改变后趋向于有利因素(长编组动车组车轮磨耗量相对减小);或者是外来干扰输入到短编组动车组后,相当于长编组动车组做出响应,响应的结果是其统计特性:轮对磨耗量相对减小。因此可以判定外来干扰能成为有益的振动输入。
现用独立车轮受到外来干扰影响(如轨道不平顺等),会变换贴近的轨道,防止一侧轨道和轮对过度磨损,也可以认为外来干扰为有益的振动输入。
相对而言,转向架上设置4台电机,比现用转向架多出2台电机,若4台电机绕组全部串联连接,相当于4个独立车轮有了电气联系,4个独立车轮会相互干扰,不会是同样的运行状态,因此每个独立车轮之外的振动都可以看作外来干扰。
若单独考虑多出的2台电机,把2台电机产生的振动看作是外来干扰,可以认为是有益的振动输入。
列车运行时,任何一个时刻,每个车轮、转向架和车体都处在振动条件下。一般情况下,振动会阻尼减小,或者抵消消失,或者变成干扰,静态平衡只是发生在某一瞬间,每个车轮和其他部件都在调整状态(有能量输入时主动调整,受到外来干扰时被动调整),就列车整体而言,是在运动中实现动态平衡,也是各部件调整后的外在表现。由于速度过高引起的蛇行运动,超出其他振动的阻尼或抵消能力,或使有益振动变成了有害振动,可以认为是破坏了动态平衡。
以振动性质分析蛇行运动:列车速度不超过蛇行运动的临界速度时,车体固有振动起到有益的阻尼作用(有益振动),能抑制有害振动(轮对横向振动);列车速度接近临界速度时,轮对振动频率接近车体固有振动频率,因二者发生共振,车体固有振动不再起到有益的阻尼作用,而是加强振动变成有害振动,引起车体蛇行失稳。若轮对振动频率远离车体固有振动频率,车体固有振动可认为是有益振动。
传统轮对蛇行运动和轮轨磨耗的根本原因是:轮对本身角速度相等,但两车轮的线速度不同,轮轨之间发生蠕滑。若采用独立车轮,二者都能解决。
轮轨的正常磨耗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轮对横移量不超标,振动频率远离车体固有频率,是可以接受的。若轮对出现振幅较大的“偏心运行”或“对角运行”,是一种极端状态(蛇行运动),一般是在振幅较小状态下“对角运行”,不论是传统轮对还是本专利中的车轮(6)。
车轮(6)在“对角运行”状态下,转向架中心线和轨道中心线会出现夹角,夹角会左右变化(水平方向偏摆)。若夹角的幅值在允许范围内,夹角变化频率远离车体固有频率,可以认为是正常状态。传统轮对也是“对角运行”,被动受到牵引运行,对外干扰的能力不是很大(一个转向架上轮对也有相互干扰作用)。在本专利中,夹角变化频率,是受到外来干扰变化的结果,独立车轮都有驱动能力,都产生振动,而且有电气联系,都有对外干扰和相互干扰的能力,加上其他外来干扰,夹角变化频率肯定要高于传统轮对,其振幅(轮对横移量)会小一些,能减少轮缘磨耗。若传统轮对的夹角变化频率,看作是一种基波(频率较低,振幅较高),而本专利中的夹角变化频率,可以看作是谐波(频率较高,振幅较低)。
若要改变车轮(6)、转向架或车体的运行状态,自身能量或干扰能量必须大于同一时刻的各种阻力。在轮轨初始条件下(完全对中),若使车轮(6)出现振幅较大的“偏心运行”,必须和转向架、车体一起受力横向移动,还要克服横向阻尼以及外来干扰阻力;若使车轮(6)出现振幅较大的“对角运行”,转向架要克服心盘偏转阻力(与车体连接部位的圆周摩擦阻力),横向阻尼以及外来干扰阻力,但最终都要受到轮缘的约束。
一些高速列车,为抑制蛇行运动,踏面减小了等效锥度,轮缘磨耗显著加剧,车轮使用寿命大为缩短,这种办法已经被接受。在本专利中,车轮(6)“对角运行”产生的轮缘磨耗,也可以被接受(对中问题在背景技术已经解决)。
图15实施例中(第2个实施例),列车车辆使用二轴转向架,现用车轴中间断开(完全不接触),车轴(5)位置安装1台电机,形成“对角驱动”。连体端盖(11)用2套轴承支撑左侧车轴(5),电机转子(16)和右侧车轴直联。2台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形成Y或Δ接法,成为交叉串联(也是全部串联)。其余和图1实施例相同。
“对角驱动”的优点是可增加电机的单机容量(长度增加),电机数量少,缺点是车轮(6)磨耗不均匀,可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例如驱动轮加厚轮辋。
在本专利中,现用车轴中间断开是指:
1.车轴(5)中间通过推力盘(17)接触;
2.车轴(5)中间不完全接触,指两车轴之间间隙较小,有轴向窜动时偶而接触;
3.车轴(5)中间完全不接触,指两车轴之间间隙较大,不会接触。
不论哪一种情况,统称为“现用车轴中间断开”。现用差速器虽然传动轴中间断开,但是必须通过齿轮连接,属于不完全断开。
图16实施例中(第3个实施例),连体端盖(11)用1套轴承支撑左侧车轴(5),连体端盖(11)一侧设置轴承孔。其余和图15实施例相同。
刚性抱轴分为销轴、安装孔和螺栓、螺母两种固定型式,使用连体端盖(11)后,刚性抱轴的特点是:
1.转向架和电机外壳(13)一起承载,能分担导框内轴承的一部分载荷;
2.车轮(6)轴承定位刚度较高。
图1实施例,图15实施例和图16实施例也可以使用刚性抱轴。
图17实施例中(第4个实施例),列车车辆使用二轴转向架,电机采用刚性抱轴,现用车轴中间断开,连体端盖(11)使用4套轴承支撑车轴(5)。2台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后,成为Y或Δ接法。其他均为已知技术,电机接入A0、B0、C0接线端取得电源,通过联轴器和减速机,驱动车轴(5)旋转。
若车轮(6)直径840mm,轮辋厚度65mm(磨损极限42mm,剩余23mm),电机直径取550mm,电机外壳(13)与轨道的安全间隙为103mm(轮辋磨损后)。车轮(6)内侧最小距离1350mm,轴承端盖(8)与轮毂的安全间隙取25mm,则1台电机长度为650mm(1350/2-25=650),电机外形尺寸为550mm×650mm(直径×长度),可使用水冷方式。
以C70货车为例,使用图14转向架,称为“动拖车辆”,可作为机车,也可作为拖车。若4台电机额定电压580/1000V(Δ/Y),额定功率210KW,电机绕组分相串联,成为Δ接法,接入2KV电源,电机单相绕组电压Ux=2000/4=500V,单台电机输出功率Pc为:
Pc=Pe×(500/580)=210×0.862=181≈180KW(载重70T时,Pmax=180×4=720KW)
每个转向架电机功率为720KW(4×180=720),每辆“动拖车辆”功率为1440KW(2×720=1440),5辆“动拖车辆”功率为7200KW(5×1440=7200)。
“动拖车辆”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使用,若5辆“动拖车辆”为一个单元,牵引功率7200KW,可代替一辆机车。
现用列车车辆转向架之间的空间较大,能够容纳变流器和主变等,注意采取隔振和防水措施,设置受电弓和控制系统等,成为“动拖车辆”。
若是改造现用列车车辆,把变流器、主变和控制系统等集中到一个车辆,增大变流器和主变的容量,成为“集中动力车辆”,供给其他“动拖车辆”电源,实现集中控制。
若“动拖车辆”和列车车辆混合使用,不是为了提高运行速度,而是为了增加车辆个数或代替机车,并且增加了有益的振动输入(外来干扰),能减小磨耗。
现用机车和“动拖车辆”同时使用,若机车减速机的速比等于二者轮径之比,电机可以使用同一频率电源,否则动力系统必须分开调频。
现用机车电机布置在转向架和车轴之间,占用转向架固定轴距的空间,需加长固定轴距,通过曲轨性能较差,需要加大轨道曲轨半径,给施工和运行造成困难。电机采用高转速(为缩小体积),但变频器调节频率超过工频后,需切换主变接头调高电压(提高功率),控制和操作比较复杂。“动拖车辆”会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电机直径不超过车轮(6)直径,不需要加长固定轴距,转向架能很好地通过小半径曲轨;变频器调节频率不超过工频,不需要切换主变接头,控制和操作相对简单。
使用“动拖车辆”后,随着列车运行里程的增加,踏面等效锥度增大反而有利:
重力复原力跟随增大,车轮(6)对中能力增加,也能减小轮缘磨耗,改善列车动态性能,延长车轮(6)修理周期和使用寿命。
“动拖车辆”和现用列车车辆相比,新的技术效果是:
1.不发生蛇行运动;
2.不存在纵向蠕滑,减小非正常磨耗;
3.一台变频器可以控制2台或4台电机;
4.增加有益的振动输入(外来干扰),减小磨耗;
5.对于普通客车或货车,也能分散布置动力,增加爬坡能力,实现再生制动,提高牵引和制动性能,减小正常磨耗(闸瓦制动磨耗等)。
若6台或8台电机全部串联,电机额定电压380/660V或290/500V(Δ/Y),电机绕组分相串联,成为Δ接法,接入2KV电源,单相绕组电压为Ux6=2000/6=333V(333/380=0.877),Ux8=2000/8=250V(250/290=0.862),也可以正常工作。三轴转向架(6台电机)或一辆列车(二轴转向架,8台电机),均可使用1台变频器。
现用独立车轮与本专利的区别特征:
1.有公共轴,公共轴中间没有断开;
2.无公共轴,车轴(5)中间没有使用连体端盖(11)连接;
3.车轴(5)没有和电机转子(16)直联。
图1实施例中,连体端盖(11)通过轴承支撑电机转子(16);图15和图16实施例中,连体端盖(11)通过轴承支撑电机转子(16)和车轴(5);图17实施例中,连体端盖(11)通过轴承支撑车轴(5);图20实施例和图1实施例相同。
连体端盖(11)两侧或一侧设置轴承孔,可设置1套或多套轴承(附图中为1套或2套)。图17实施例,同一车轴(5)的轴承因间隔较大,中间添加1套轴承,成为3套轴承(总数6套)。图15和图16实施例,也是设置多套轴承(加上转子轴承)。轴承可使用密封式(自带密封)。
图20实施例中(第5个实施例),汽车车轴(5)安装2台电机,2个车轮采用橡胶轮胎(45)。电机采用板簧II(51)连接到车架上,板簧II(51)使用压板II(52)、套筒(53)、螺栓和螺母固定在电机底座上。其余和图1实施例相同。
和现用汽车相比,新的技术效果是:
1.不需要差速器;
2.不需要发电机,利用发动机和变频器给蓄电池充电,或再生制动时充电;
3.1台变频器可以控制2台电机;
4.节能环保,速度较低时只使用电机驱动;
5.增加爬坡能力,提高牵引性能;
6.实现再生制动,减小正常磨耗(闸瓦制动磨耗等);
7.蓄电池组可设置在车体底侧,能降低车体重心,提高安全性。
若汽车车轮直径570mm,电机极数4极,频率50Hz,速度n和转差率δ为:
n=0.57×3.14×1480×60=158.934km/h=44.148m/s
δ=(n0-n)/n0=(1500-1480)/1500=0.013(1.3%)
用变流升压器将蓄电池变成三相交流220V电源,2台电机额定电压127V,绕组分相串联。汽车弯道行驶,外侧电机电压127V,外轮速度44.148m/s,内侧电机电压93V(220-127=93),内轮速度44.148×(93/127)=32.329m/s。若汽车放慢速度,44.148m为外轮行走圆周长度,其曲率半径为44.148/(3.14×2)=7.03m;32.329m为内轮行走圆周长度,其曲率半径为32.329/(3.14×2)=5.148m,平均曲率半径为(7.03+5.148)/2=6.089≈6m。
若外轮行走圆周长度为158.934km,其曲率半径为158.934/(3.14×2)=25.308km;内轮行走圆周长度为116.384km(32.329×3600=116.384),其曲率半径为116.384/(3.14×2)=18.533km,平均曲率半径为(25.308+18.533)/2=21.921≈22km。
需要注意:不论频率(电压)如何变化,2台电机电压(速度)的最小比值为:
93/127=32.329/44.148=0.732(若电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比值可以再小一些)
本专利适用于三相异步电机,目前不适用于同步电机。
现用转向架、一系减振装置、二系减振装置和刚性抱轴等均属于已知技术。
上述实施例和计算方法只是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都是受保护的权利内容。
本专利所述“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组合应用3种技术,制造和改造成本较低,车辆增加了驱动能力,提高了车辆牵引和制动性能,节能环保降噪,还能满足特殊场合需求(主要是增强了车辆爬坡和制动能力),具有应用重复性,工业实用性较为广阔。

Claims (6)

1.一种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其特征是:车轴中间断开,电机转子和车轴直联,两个车轴中间的轴头安装推力盘,推力盘和车轴采用过盈配合,两个电机外壳之间设置连体端盖,连体端盖联接两个电机外壳,电机外壳和转向架设置固定座,固定座之间采用蛇形弹簧、板簧、平板或拉伸弹簧联接,电机绕组采用平行串联,交叉串联或全部串联,进行分相串联连接,电机转子直接驱动车轴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其特征是:固定座包括锁紧螺栓、锁紧螺母、压板I和销轴I。
3.一种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其特征是:车轴中间断开,电机转子和车轴直联,车轴和电机外壳之间设置连体端盖,连体端盖联接车轴和电机外壳,电机外壳和转向架设置固定座,固定座之间采用蛇形弹簧、板簧、平板或拉伸弹簧联接,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电机转子直接驱动车轴旋转。
4.一种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其特征是:车轴中间断开,两个车轴之间设置连体端盖,连体端盖联接两个车轴,电机固定在转向架上,电机绕组采用平行串联,交叉串联或全部串联,进行分相串联连接,电机转子通过联轴器和减速机驱动车轴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其特征是:连体端盖设置多套轴承。
6.一种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其特征是:车轴中间断开,电机转子和车轴直联,两个电机外壳之间设置连体端盖,连体端盖联接两个电机外壳,板簧II联接电机底座和车架,板簧II采用压板II、套筒、螺栓和螺母固定在电机底座上,电机绕组分相串联连接,电机转子直接驱动车轴旋转。
CN201811212233.2A 2018-10-12 2018-10-12 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 Active CN1110385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12233.2A CN111038531B (zh) 2018-10-12 2018-10-12 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212233.2A CN111038531B (zh) 2018-10-12 2018-10-12 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8531A CN111038531A (zh) 2020-04-21
CN111038531B true CN111038531B (zh) 2023-11-07

Family

ID=70230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12233.2A Active CN111038531B (zh) 2018-10-12 2018-10-12 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38531B (zh)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宋雷鸣."列车传动与控制",宋雷鸣,第57-61页,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05月。.《列车传动与控制》.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第57页倒数第1-3段,第58页第1-6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8531A (zh) 2020-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58996A1 (zh) 永磁直驱地铁列车
CN209290406U (zh) 高速动车组轴箱内置动力转向架
CN109436005A (zh) 高速动车组轴箱内置动力转向架及具有该转向架的轨道车辆
CN101857033B (zh) 一种80km/h速度等级B型地铁车辆转向架
CN108045390A (zh) 宽轨地铁车辆轴箱内置式转向架
CN105197047A (zh) 一种橡胶轮胎低地板转向架
CN101823492A (zh) 一种160km/h宽轨高速客运电力机车用三轴转向架
CN108032864B (zh) 一种纵向驱动的轴箱内置式转向架
CN101269663B (zh) 机车用四轴高速转向架
Okamoto How bogies work
RU2454340C2 (ru) 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ой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ый пассажирский состав
CN108128321B (zh) 轮毂式独立车轮转向架
CN206264726U (zh) 多用途机车轮对
CN201619580U (zh) 一种160km/h宽轨高速客运电力机车用三轴转向架
WO2021135198A1 (zh) 适用于高速铁路货车的无摇枕构架式转向架
CN111038531B (zh) 提高车辆性能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2530007B (zh) 铁路重载货车车辆的支重轮及其转向架
CN103612644A (zh) 一种电力调车机车用Bo转向架
CN209142144U (zh) 转向架构架、转向架及单轨列车
CN203543987U (zh) 一种电力调车机车用Bo转向架
CN201670246U (zh) 一种80km/h速度等级B型地铁车辆转向架
CN111301468A (zh) 一种轮轨低动力作用转向架
CN212332662U (zh) 一种悬挂式货运空铁的一系悬挂装置
WO2021120622A1 (zh) 一种铁路自发电快速货车转向架
US11318965B2 (en) Locomotive bogie having an anti-pitching geomet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