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0914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30914B
CN111030914B CN201911318296.0A CN201911318296A CN111030914B CN 111030914 B CN111030914 B CN 111030914B CN 201911318296 A CN201911318296 A CN 201911318296A CN 111030914 B CN111030914 B CN 1110309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computing
terminal device
computing device
domain name
request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82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30914A (zh
Inventor
杨峰
陈炜
李秋香
游志强
王亚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1829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309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30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0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309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309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H04L67/025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for remote control or remote monitoring of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0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 H04L61/4511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using domain name system [D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2Network 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user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其中方法包括:第一终端设备获取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根据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通过通信隧道向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边缘计算设备,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建立第一终端设备与边缘计算设备的通信隧道来进行数据传输,可以降低P2P通信的平均时延,改善传输过程网络不稳定的弊端。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每时每刻都会有海量的数据在互联网中传输。点对点(peer to peer,P2P)通信可以实现两个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目前,P2P通信的传输路径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网关→云端服务器→网关→第二终端设备。
可见,目前的P2P通信需要经过云端服务器,存在时延长、传输过程网络不稳定的弊端。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可以降低P2P通信的平均时延,改善传输过程网络不稳定的弊端。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获取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数据信息用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数据信息。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
边缘计算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隧道建立请求消息,所述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包括鉴权信息;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验证,若所述鉴权信息验证通过,则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所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通信隧道参数信息;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根据所述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搭载在第一终端设备上,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数据信息用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数据信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搭载在边缘计算设备上,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
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隧道建立请求消息,所述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包括鉴权信息;
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验证,若所述鉴权信息验证通过,则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所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通信隧道参数信息;根据所述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相互连接,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条或多条指令,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上述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所述的装置;或者包括第五方面和第六方面所述的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获取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根据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通过通信隧道向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边缘计算设备,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可见,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建立第一终端设备与边缘计算设备的通信隧道来进行数据传输,即数据传输路径为第一终端设备→边缘计算设备→第二终端设备,可以降低P2P通信的平均时延,改善传输过程网络不稳定的弊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应用场景架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移动边缘计算指的是在网络的边缘(通过边缘计算设备)来处理数据,这样能够减少请求响应时间、降低网络通信的时延、减少网络带宽同时改善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不稳定的弊端。移动边缘计算,是一种分散式运算的架构。在这种架构下,将应用程序、数据资料与服务的运算,由网络中心节点,移往网络逻辑上的边缘节点来处理。在理想环境中,移动边缘计算指的就是在数据产生源附近分析、处理数据,减少数据的流转,进而降低网络通信的平均时延,改善传输过程网络不稳定的弊端。边缘计算设备是位于终端设备和云端服务器之间具有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节点。例如,边缘计算设备可以是腾讯智能边缘连接器(Tencent Smart EdgeConnector,TSEC)网关,链接边缘(Link Edge)连接器等。云端服务器是部署在通信网络中,根据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TSEC控制器、云端域名服务器。TSEC控制器用于对TSEC网关进行管理以及接收终端的请求消息(携带终端位置信息)。例如,监控各个TSEC网关是否正常工作。一个TSEC控制器可以对一个或多个TSEC网关进行管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架构图。在图1中,终端设备101和终端设备103均接入通信网络中。其中,通信网络可以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5G)网络以及其他未来的新型通信网络,例如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下面以5G网络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
在5G网络中,终端设备101和终端设备103通过边缘计算设备102实现数据通信。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101向终端设备103发送指令,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101接收终端设备103回传的数据。
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103为无人驾驶汽车,车上装有高清摄像头以及感应器。高清摄像头以及感应器获取的视频以及道路数据经过边缘计算设备102实时回传给终端设备101。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101观看回传的视频,并对道路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终端设备101发出转向、刹车、加速等控制指令。控制指令经过边缘计算设备102下达给无人驾驶汽车。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101和终端设备103的形态用于举例,并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终端设备101可以是智能手机(如Android手机等)、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s,MID)、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眼镜等终端设备。终端设备103可以是智能机器人、无人飞行器、无人汽车、智能家电等设备。
例如,终端设备103是智能机器人,机器人上安装有360°高清摄像头。摄像头拍摄的视频经过边缘计算设备实时回传给终端设备101。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101观看回传的视频,并通过边缘计算设备102向智能机器人下达指令,实现远程操作。再例如,终端设备103是无人飞行器,无人飞行器上装有高清摄像头。摄像头拍摄的视频经过边缘计算设备实时回传给终端设备101。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设备101观看回传的视频,并通过边缘计算设备102向无人飞行器下达指令,实现远程操作。
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201~步骤204。其中:
201、第一终端设备获取与其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其中,边缘计算设备是位于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之间具有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节点。例如,边缘计算设备可以是腾讯智能边缘连接器(Tencent Smart EdgeConnector,TSEC)网关,链接边缘(Link Edge)连接器等。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可以是距离第一终端设备最近的边缘计算设备,或者第一终端设备可以接入的边缘计算设备。例如,假设第一终端设备位于区域A,边缘计算设备分别位于区域A和区域B,则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是位于区域A的边缘计算设备。又例如,第一终端设备请求类型A业务或正在进行类型A业务,边缘计算设备1用于处理类型A业务,边缘计算设备2用于处理类型B业务,则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是边缘计算设备1。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是指可以用于查找到边缘计算设备并与之建立连接的信息。具体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可以是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例如,边缘计算设备的IP地址为172.163.1.3。边缘计算设备可以包括多个服务器,即边缘计算设备有多个IP地址,这多个IP地址中包括用于进行P2P通信的服务器(或称为P2P服务器)的IP地址,那么可将该P2P服务器的IP地址作为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202、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其中,被封装的数据包在公共互联网络上传递时所经过的逻辑路径称为隧道。隧道技术是一种通过使用互联网络的基础设施在网络之间传递数据的方式。使用隧道传递的数据可以是不同协议的数据包。
第一终端设备在获取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的情况下,根据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向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发送隧道建立请求消息,隧道建立请求消息用于请求与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可以理解是该IP地址为私网IP地址。边缘计算设备在接收到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的情况下,可注册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例如将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记录在通信记录表中)。
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可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鉴权信息,鉴权信息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的证书、密钥或者第一终端设备的身份识别号等可以用于唯一标记第一终端设备的信息。边缘计算设备在接收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后,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鉴权信息在权限表检验第一终端设备是否具备建立通信隧道权限。若第一终端设备具备通信隧道权限,则鉴权信息验证通过,并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隧道参数信息,隧道参数信息用于构建隧道。若第一终端设备不具备通信隧道权限,则鉴权信息验证失败,则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拒绝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拒绝隧道建立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第一终端设备不具备通信隧道权限。相应的,若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则表示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与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若第一终端设备接收到拒绝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则表示第一终端设备不能与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其中,隧道参数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隧道类型、数据加密方式,密钥等。隧道类型可以包括但不限于IPIP(IP in IP)隧道、互联网协议安全(Internet ProtocolSecurity,IPsec)隧道、通用路由封装(GenericRouting Encapsulation,GRE)隧道及虚拟扩展局域网(Virtual ExtensibleLocalAreaNetwork,VXLAN)隧道等。加密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对称加密及非对称加密等。第一终端设备接收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后,通过隧道参数信息与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203、第一终端设备通过通信隧道向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
其中,数据信息是第一终端设备需要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的信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和与第二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可以是同一边缘计算设备。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隧道参数信息(例如密钥)对数据信息以及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进行封装打包得到数据包。然后,第一终端设备通过通信隧道将数据包发送给边缘计算设备。边缘计算设备在收到数据包后,通过隧道参数信息(密钥)对数据包进行解封装,得到数据信息及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
例如,假设第一终端设备需要将数据A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通过密钥K对数据A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进行加密,得到加密后的数据包B。第一终端设备将数据包B通过通信隧道发送给边缘计算设备。边缘计算设备在接收到数据包B后,采用密钥K对数据包B进行解析得到数据A和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表明数据A是第一终端设备需要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的。
204、边缘计算设备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数据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
边缘计算设备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确定第二终端设备,并与之建立通信隧道。建立通信隧道的具体实现方式与步骤202中的具体实现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赘述。边缘计算设备在与第二终端设备建立通信隧道后,通过通信隧道将数据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
特别的,边缘计算设备1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边缘计算设备2与第二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第一终端设备通过隧道参数信息(例如密钥)对数据信息以及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进行封装打包得到数据包1。然后,第一终端设备通过通信隧道将数据包1发送给边缘计算设备1。边缘计算设备1在收到数据包1后,通过隧道参数信息(密钥)对数据包1进行解封装,得到数据信息及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由于边缘计算设备1与第二终端设备不具有关联关系,因此,边缘计算设备1可以根据路由表查找并确定与第二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2。边缘计算设备1将第二终端的地址信息及数据包进行封装打包得到数据包2。然后边缘计算设备1将数据包2发送给边缘计算设备2。边缘计算设备2在收到数据包2后,对数据包2进行解封装,得到数据信息及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边缘计算设备2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数据信息发送给与之关联的第二终端设备。
可见,在图2所描述的方法中,通过建立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通信隧道,使得数据在第一终端设备→边缘计算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的路径上传输,可以降低P2P通信的平均时延,改善传输过程网络不稳定的弊端。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301~步骤307。其中:
301、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域名解析请求消息。
其中,域名解析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解析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在一实施方式中,与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的UPF会对第一终端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信息进行监听。与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的UPF是指与第一终端设备最近,可与边缘计算设备(比如TSEC网关)建立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的UPF。在监听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后会对域名解析请求消息进行识别,并根据配置规则将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发送给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
具体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可以是域名系统(服务)协议(Domain Name System,DNS)请求,UPF监听到DNS请求后,根据配置规则将DNS请求消息发送给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中用于进行P2P通信的服务器。其中,DNS是一种网络目录服务,主要用于域名与IP地址的相互转换。它作为将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能够使人更方便地访问互联网。域名(Domain Name),又称网域,是由一串用点分隔的名字组成的Internet上某一台计算机或计算机组的名称,用于在数据传输时对计算机的定位标识(有时也指地理位置)。例如,域名可以是www.qq.com,IP地址可以是173.162.3.6。配置规则具体可以是根据业务类型将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发送给对应的边缘计算设备。
例如,假设UPF监听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属于业务类型A,边缘计算设备1用于处理业务类型A,边缘计算设备2用于处理业务类型B。则此时,UPF根据配置规则将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发送给边缘计算设备1。
302、边缘计算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域名解析响应消息。
在一实施方式中,边缘计算设备在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其中,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包括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具体的,边缘计算设备将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及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发送给UPF,UPF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3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向边缘计算设备发送隧道建立请求消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建立请求消息及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UPF根据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将建立请求消息转发给边缘计算设备。具体的实现方式与步骤301中第一终端设备向边缘计算设备发送域名解析请求消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304、边缘计算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
在一实施方式中,边缘计算设备在收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后,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其中,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隧道参数信息。具体的,边缘计算设备将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及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发送给UPF,UPF根据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发送给第一终端设备。
305、第一终端设备根据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通信隧道的起点为第一终端设备,终点为边缘计算设备。可以理解的是,通信隧道会经过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UPF。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通信隧道的起点为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UPF,终点为边缘计算设备。由于基站设备到UPF间本身建有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传输协议(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GTP),且用户的数据在基站设备和用户面功能(UPF)间传输并不依靠终端的IP区分。因此,在第一终端设备分配有固定私网IP地址的前提下(可以理解为此时第一终端设备与边缘计算设备间已建立通信隧道),隧道的起点可以选在UPF,即在UPF和边缘计算设备之间建隧道,而第一终端设备和UPF间不建隧道。
306、第一终端设备通过通信隧道向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
307、边缘计算设备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数据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
步骤306和步骤307的具体实现方式与图2步骤203和步骤204中的具体实现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图3所描述的方法是一种本地域名系统(服务)协议(Local DomainName System,LDNS)方式实现P2P通信。LDNS方式指的是DNS请求被边缘计算设备截获,不会到达云端域名服务器。
可见,在图3所描述的方法中,在UPF的配合下第一终端设备通过LDNS方式来获取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并通过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建立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通信隧道,使得数据在第一终端设备→边缘计算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的路径上传输,可以降低P2P通信的平均时延,改善传输过程网络不稳定的弊端。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与图5中数据传输方法对应的应用场景架构图。如图4所示,图4在图1的基础上加入了云端服务器404。云端服务器404是部署在通信网络中,根据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服务器。终端设备401可以通过云端服务器404获取边缘计算设备402的地址信息。并在获取边缘计算设备402的地址信息之后,根据边缘计算设备402的地址信息与边缘计算设备402建立通信隧道,通过边缘计算设备402与终端设备403之间的数据传输。具体的数据传输方法如图5所示,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步骤501~步骤507。
其中:
501、第一终端设备向云端服务器发送请求消息。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发送请求消息,5G核心网根据解析到的云端服务器地址将请求消息转发给云端服务器。其中,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与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求消息中不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UPF在与云端服务器进行信令交互的过程中,将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携带在信令中。或,为第一终端设备提供接入服务的基站设备与云端服务器进行信令交互的过程中,将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携带在信令中。
其中,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终端的地理坐标(通过GPS或者北斗获取),5G/4G基站的身份标识号(identity document,ID),边缘UPF的身份标识号及其它任何可以推断终端位置的信息(比如运营商分给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
502、云端服务器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响应消息。
在一实施方式中,云端服务器存储有边缘计算设备索引表,边缘计算设备索引表记录了与各个区域相关联(最近)的边缘计算设备。云端服务器在接收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后,从云端服务器中存储的边缘计算设备索引表中确定与第一终端设备距离相关联(最近)的边缘计算服务器的地址信息。然后向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UPF发送响应消息。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UPF将响应消息转发给第一终端设备。其中,响应消息中包括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例如,假设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请求信息中包含的是第一终端设备的地理坐标,且地理位置坐标为区域M的B街道,云端服务器中存储的边缘计算设备索引表如表1所示:
Figure BDA0002326458160000111
表1为一个示例性的边缘计算设备索引表。根据表1可知,区域M的B街道对应区域M,云端服务器确定与区域M相关联(最近)的边缘计算设备为边缘计算设备1。云端服务器向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UPF发送响应消息。与第一终端设备关联的UPF将响应消息转发给第一终端设备。响应消息中包括边缘计算设备1的地址信息。
503、第一终端设备根据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向边缘计算设备发送隧道建立请求消息。
504、边缘计算设备向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
505、第一终端设备根据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506、第一终端设备通过通信隧道向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
507、边缘计算设备根据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数据信息发送给第二终端设备。
步骤503~步骤507的具体实现方式与图3步骤303~步骤307中的具体实现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可见,在图5所描述的方法中,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云端服务器来获取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并通过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建立第一终端设备与第二终端设备的通信隧道,使得数据在第一终端设备→边缘计算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的路径上传输,可以降低P2P通信的平均时延,改善传输过程网络不稳定的弊端。
需要说明的是,图2,图3以及图5的实施例中,UPF与第一终端设备之间省略了基站设备。
上述详细阐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为了便于更好地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相应地,下面提供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
请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搭载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终端设备或边缘计算设备上。图6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图2,图3和图5所描述的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
若数据传输装置搭载在第一终端设备上,则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通信单元601,用于获取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处理单元602,用于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数据信息用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数据信息。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602还用与通过所述通信单元601,获取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具体用于:
向云端服务器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云端服务器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接收来自所述云端服务器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602还用于通过所述通信单元601,获取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具体用于:
发送域名解析请求消息,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解析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接收域名解析响应消息,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602还用于,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隧道建立请求消息;
接收来自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所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通信隧道参数信息;
根据所述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图2,图3和图5所示的提示方法所涉及的部分步骤可由图6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各个单元来执行。例如,图2中所示的步骤201可由图6所示的通信单元601执行,步骤202和步骤203可由图6所示的处理单元602执行。图3中所示的步骤301,步骤303,步骤305和步骤306可由图6所示的处理单元602执行。图5中所示的步骤501,步骤503,步骤505和步骤506可由图6所示的处理单元602执行。
若数据传输装置搭载在边缘计算设备上,则各个单元的详细描述如下:
通信单元60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隧道建立请求消息,所述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包括鉴权信息;
处理单元602,用于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验证,若所述鉴权信息验证通过,则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所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通信隧道参数信息;根据所述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所述通信单元601,还用于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
所述处理单元6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602还用于:
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图2,图3和图5所示的提示方法所涉及的部分步骤可由图6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各个单元来执行。例如,图2中所示的步骤204可由图6所示的处理单元602执行。图3中所示的步骤302,步骤304和步骤307可由图6所示的处理单元602执行。图5中所示的步骤502,步骤504和步骤507可由图6所示的处理单元602执行。
图6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中的各个单元可以分别或全部合并为一个或若干个另外的单元来构成,或者其中的某个(些)单元还可以再拆分为功能上更小的多个单元来构成,这可以实现同样的操作,而不影响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技术效果的实现。上述单元是基于逻辑功能划分的,在实际应用中,一个单元的功能也可以由多个单元来实现,或者多个单元的功能由一个单元实现。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也可以包括其它单元,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功能也可以由其它单元协助实现,并且可以由多个单元协作实现。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可以通过在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随机存取存储介质(RAM)、只读存储介质(ROM)等处理元件和存储元件的例如计算机的通用计算装置上运行能够执行如图2,图3和图5中所示的相应方法所涉及的各步骤的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来构造如图6中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以及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提示方法。所述计算机程序可以记载于例如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装载于上述计算装置中,并在其中运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有益效果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有益效果相似,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的原理和有益效果,为简洁描述,在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至少包括处理器701、通信接口702和存储器703。其中,处理器701、通信接口702和存储器703可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其中,处理器701(或称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是终端的计算核心以及控制核心,其可以解析终端内的各类指令以及处理终端的各类数据,例如:CPU可以用于解析用户向终端所发送的开关机指令,并控制终端进行开关机操作;再如:CPU可以在终端内部结构之间传输各类交互数据,等等。通信接口702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移动通信接口等),受处理器701的控制可以用于收发数据;通信接口702还可以用于终端内部数据的传输以及交互。存储器703(Memory)是终端中的记忆设备,用于存放程序和数据。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存储器703既可以包括终端的内置存储器,当然也可以包括终端所支持的扩展存储器。存储器703提供存储空间,该存储空间存储了终端的操作系统,可包括但不限于:Android系统、iOS系统、Windows Phone系统等等,本申请对此并不作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作为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作为边缘计算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数据传输装置作为第一终端设备,则处理器701通过运行存储器703中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如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702获取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数据信息用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数据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器701获取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的具体实施方式为:
通过通信接口702向云端服务器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云端服务器确定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位置信息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通过通信接口702接收来自所述云端服务器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器701获取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的具体实施方式为:
通过通信接口702发送域名解析请求消息,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解析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通过通信接口702接收域名解析响应消息,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器701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的具体实施方式为:
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隧道建立请求消息;
接收来自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所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通信隧道参数信息;
根据所述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数据传输装置作为边缘计算设备,则处理器701通过运行存储器703中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执行如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702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隧道建立请求消息,所述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包括鉴权信息;
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验证,若所述鉴权信息验证通过,则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所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通信隧道参数信息;
根据所述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
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处理器701还执行如下操作:
通过通信接口702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获取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有益效果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有益效果相似,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的原理和有益效果,为简洁描述,在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该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包括图2,图3和图5中的第一终端设备和边缘设备。可选的,该数据传输系统还可以包括云端服务器。可选的,该数据传输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一条或多条指令,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提示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提示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个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一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本申请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申请实施例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闪存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域名解析请求消息,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解析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其中,与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的UPF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进行监听;当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后,所述UPF对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进行识别,并根据配置规则将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发送给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备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UPF接收所述边缘计算设备返回的域名解析响应消息,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分配有固定私网IP地址,则所述通信隧道的起点是所述UPF,所述通信隧道的终点是所述边缘计算设备;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所述数据信息用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向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发送所述数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包括: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隧道建立请求消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所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通信隧道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根据所述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3.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边缘计算设备通过与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的UPF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解析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其中,所述UPF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进行监听;当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后,所述UPF对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进行识别,并根据配置规则将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发送给所述边缘计算设备;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通过所述UPF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隧道建立请求消息,所述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包括鉴权信息;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验证,若所述鉴权信息验证通过,则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所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通信隧道参数信息;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根据所述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建立通信隧道;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分配有固定私网IP地址,则所述通信隧道的起点是所述UPF,所述通信隧道的终点是所述边缘计算设备;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4.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终端设备、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相关联的UPF和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
所述UPF,用于对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进行监听;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用于请求解析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有关联关系的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当监听到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后,对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进行识别,并根据配置规则将所述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发送给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用于发送域名解析请求消息,通过所述UPF接收所述边缘计算设备返回的域名解析响应消息,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根据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若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分配有固定私网IP地址,则所述通信隧道的起点是所述UPF,所述通信隧道的终点是所述边缘计算设备;通过所述通信隧道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数据信息,所述数据信息携带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用于通过所述UPF接收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解析请求消息,并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域名解析响应消息,根据所述第二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将所述数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终端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体用于通过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地址信息向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发送隧道建立请求消息,所述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包括鉴权信息;
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具体用于接收来自第一终端设备的隧道建立请求消息;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验证,若所述鉴权信息验证通过,则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所述隧道建立响应消息包括通信隧道参数信息;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具体用于接收来自所述边缘计算设备的隧道建立响应消息;根据所述通信隧道参数信息与所述边缘计算设备建立通信隧道。
6.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相互连接,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
所述处理器被配置用于调用所述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一条或多条指令,所述一条或多条指令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1911318296.0A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Active CN1110309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8296.0A CN111030914B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8296.0A CN111030914B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0914A CN111030914A (zh) 2020-04-17
CN111030914B true CN111030914B (zh) 2021-08-24

Family

ID=70210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8296.0A Active CN111030914B (zh) 2019-12-19 2019-12-19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309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54833B (zh) * 2020-06-02 2023-09-19 Tcl通讯(宁波)有限公司 传感器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2040189B (zh) * 2020-09-01 2022-06-24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前端设备的监控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0319A (zh) * 2019-01-16 2019-04-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接入信息的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951880A (zh) * 2019-03-15 2019-06-2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072257A (zh) * 2019-03-07 2019-07-30 武汉星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ec下用户互通的方法
CN110098947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的部署方法、设备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8947A (zh) * 2018-01-31 2019-08-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的部署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9640319A (zh) * 2019-01-16 2019-04-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接入信息的调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072257A (zh) * 2019-03-07 2019-07-30 武汉星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ec下用户互通的方法
CN109951880A (zh) * 2019-03-15 2019-06-2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30914A (zh) 2020-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65150B2 (en) End-to-end M2M service layer sessions
US10972463B2 (en) Blockchain-based NB-IoT devices
US20210084443A1 (en) Methods of joint registration and de-registration for proximity services and internet of things services
US20210297410A1 (en) Mec platform deploy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596191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US8806608B2 (en) Authentication serv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ccess to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WO2021013225A1 (zh) 一种实现信息关联的方法及装置
EP363394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ssl handshake
CN113766019B (zh) 基于云端以及边缘计算相结合的物联网系统
CN113572835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26339A (zh) 一种数据连接通道的接入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1030914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数据传输系统
JP7476366B2 (ja) 中継方法、中継システム、及び中継用プログラム
US2023019950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motely Managing Devices, and Program Therefor
US11422864B2 (en) Advanced resource link binding management
CN107135190B (zh) 基于传输层安全连接的数据流量归属识别方法及装置
Kafle et al. Directory service for connected vehicles
WO202303007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WO2023061370A1 (zh) 基于中继集群的通信
CN116782275A (zh) 一种终端设备接入核心网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8018517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7119562A (zh) 远程接入专网方法、装置、终端、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2294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