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24033A - 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24033A
CN111024033A CN201911364518.2A CN201911364518A CN111024033A CN 111024033 A CN111024033 A CN 111024033A CN 201911364518 A CN201911364518 A CN 201911364518A CN 111024033 A CN111024033 A CN 1110240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rock
monitoring point
ejector rod
sett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645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静
张贵科
金伟
万永波
孙全
张坤
李文慧
杨彬
黄攀
祝国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645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240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24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240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5/00Measuring height; Measuring distances transverse to line of sight; Levelling between separated points; Surveyors' leve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15/00Surveying instrument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3/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所述监测点装置包括监测点设备,所述监测点设备用于为堆石坝沉降监测提供监测点或为监测设备本身,还包括用于支撑监测点设备的支撑装置和用于对支撑装置进行保护的外套管;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基座及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下端与第一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监测点设备设置在第一顶杆的上端,且第一顶杆由多根杆段串联而成;所述外套筒套设在第一顶杆的外侧,且外套管的内径大于第一顶杆的外径,监测点设备位于外套筒的外侧。所述系统和方法基于所述监测点装置,采用本方案提供的方案,不仅可避免监测系统在运行期间失效,同时可有效实现对堆石坝沉降进行实时监测。

Description

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堆石坝沉降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堆石坝的规模不断增大,目前最大坝高达到了300m级,高坝大库给堆石坝的施工和安全运行带来了更高的挑战,沉降变形是监控堆石坝施工质量和运行状态的关键指标。因此,沉降变形监测对堆石坝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
目前堆石坝沉降变形常用监测仪器有水管式沉降仪、电磁式沉降环、大量程电位器式位移计等。
水管式沉降仪采用的是连通管原理(仪器结构简图见图1),即在坝内沉降变形监测点位置安装水管式沉降仪,并和大坝下游观测房之间通过“U型”连通水管连接,通过测读装置读取管内液面的变化来获取沉降变形监测值。但是,在堆石坝填筑施工期,下游观测房修建需要时间,导致无法及时获取沉降变形监测值,在测读装置安装完成前的沉降变形监测值无法及时获取,即无法获得堆石坝填筑全过程的沉降量。同时,在堆石坝填筑施工期,该监测仪器只能人工观测读数,无法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在电站运行期,还存在连通水管容易滋生微生物、发生堵塞、漏水等问题,导致测值不准。
电磁式沉降环,采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仪器结构简图见图2),一般在坝内沿高程每间隔5m布置一个沉降变形监测点,在监测点位置将电磁式沉降环安装在沉降管外。管口高程通过大地测量手段获取,然后通过从管口放入的电磁式沉降仪测量管口与沉降环之间的距离来获取每个监测点处的沉降变形监测值。但是,电磁式沉降环能正常工作的前提是其依附的沉降管在坝内要完好存活,而从国内诸多大型堆石坝工程实例来看,在堆石坝填筑施工期,沉降管保护困难,且埋入坝内后受围压影响极易发生变形或断裂,导致电磁式沉降仪无法从管口放入,整个监测系统失效。同时,在堆石坝填筑施工期和电站运行期,该监测仪器只能人工观测读数,无法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
大量程电位器式位移计,采用电位器式传感器(仪器结构简图见图3),将电信号转化为位移量进行沉降监测。一般在坝内沿高程分层埋设,每间隔30m布置一个沉降变形监测点,在每层的底部埋设锚固钢板,中部采用传递杆连接,外套钢管保护,然后在每层的顶部再安装沉降钢板和大量程电位器式传感器来获取沉降变形监测值。但是,由于采用分层埋设,传感器需要在堆石坝填筑达到每层顶部高程时才能安装,沉降变形从那时才能开始监测,之前填筑过程中的沉降变形没有捕捉到,测得的沉降变形偏小,即无法获得堆石坝填筑全过程的沉降量。同时,在堆石坝填筑施工期,该监测仪器只能人工观测读数,无法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在电站运行期,还存在仪器电缆保护不便、超量程(目前电位器式传感器最大量程1200mm)等问题,导致整个监测系统失效。
通过以上分析,目前堆石坝沉降变形常用监测仪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无法获得堆石坝填筑全过程的沉降量、施工期保护困难和无法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运行期由于各种问题导致监测系统失效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提出的目前堆石坝沉降变形常用监测仪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均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无法获得堆石坝填筑全过程的沉降量、施工期保护困难和无法实现自动化实时监测、运行期由于各种问题导致监测系统失效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采用本方案提供的装置、系统和方法,不仅可避免监测系统在运行期间失效,同时可有效实现对堆石坝沉降进行实时监测。
本发明提供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包括监测点设备,所述监测点设备用于为堆石坝沉降监测提供监测点或为监测设备本身,还包括用于支撑监测点设备的支撑装置和用于对支撑装置进行保护的外套管;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基座及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下端与第一基座固定连接,所述监测点设备设置在第一顶杆的上端,且第一顶杆由多根杆段串联而成;
所述外套筒套设在第一顶杆的外侧,且外套管的内径大于第一顶杆的外径。
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在堆石坝填筑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一基座固定在堆石坝的底部,如预埋的堆石坝内;
所述第一顶杆竖直安装;
所述外套管外套在第一顶杆外侧,外套管作为第一顶杆与堆石坝的隔离管,由于外套管的内径大于第一顶杆的外径,优选采用:在第一顶杆的周向方向上,各点与外套管的管壁之间均具有间隙;
随着堆石坝临时填筑面的升高,逐级增加所述杆段的数量,使得随着第一顶杆总长度的增加,保持监测点始终位于堆石坝临时填筑面的上方;
通过监测所述监测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
监测点设备工作不受外套管影响,如设置为监测点设备位于外套筒外侧即可。
以下以监测点设备提供监测点为例对本方案进行说明:本方案中,由于第一基座用于与堆石坝固定连接,这样,在堆石坝发生沉降时,第一基座随堆石坝同时沉降;设置为还包括第一顶杆和外套管,以上第一顶杆旨在实现监测点设备与第一基座刚性连接,以使得监测点设备随第一基座同步沉降,即堆石坝发生沉降时,所述监测点亦发生空间位置变化;设置为还包括外套管,旨在避免因为堆石坝直接与第一顶杆接触,在堆石坝填筑过程中和稳定过程中,因为堆石坝施加在第一顶杆上的挤压力、牵扯力,导致第一顶杆在受剪、受拉扯情况下发生扭曲、断裂等,从而可避免堆石坝沉降监测失效或失去数据准确性:堆石坝对本监测点装置的作用力作用在作为保护管的外套管上;设置为所述第一顶杆由多根杆段串联而成,这样,根据临时填筑面的升高,可在原有第一顶杆的基础上,在原有第一顶杆的上方继续堆叠连接杆段,使得监测点设备上的监测点能够支撑在更高的位置上以适应临时填筑面提升,区别于现有技术,在整个堆石坝填筑和养护过程中,对堆石坝的相应操作并不影响对堆石坝沉降进行监测,故由于仅需要在第一顶杆上增加杆段以增长第一顶杆过程中暂时移除第一基座与监测点设备的连接关系,区别于现有堆石坝沉降监测,本方案从监测连续性方面可有效实现对堆石坝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由堆石坝开始阶段极少间断的延伸到完成填筑,并延续到后续养护过程甚至堆石坝的整个使用过程。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监测点设备实际上仅需要提供随第一基座同步沉降的监测点即可,根据具体监测手段不同,如采用雷达、全站仪甚至GPS设备均可实现所述监测点在空间中位置变化的监测,如采用雷达、全站仪时,所述监测点提供所需的波反射面即可,为GPS设备时,所述监测点设置可解算空间位置的GPS模块即可;所述监测点设备亦可以为实现位置监测功能的功能模块本身,此情况下如在堆石坝两侧的边坡上设置位置固定、用于监测点设备位置解算的参考点即可,但考虑到堆石坝施工对监测点设备的影响,优选考虑监测点设备设置为提供监测点的方案。
作为所述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作为一种方便实现第一顶杆随着临时填筑面的升高而增长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串联通过螺纹连接实现。具体的,相连的两杆段可通过相连的杆段端部中,其中一个设置外螺纹段、另一个设置内螺纹孔,外螺纹段螺纹连接于所述内螺纹孔中实现相应连接,亦可通过在两杆段端之间设置丝扣等通过螺纹实现连接的连接件。
为使得外套管的长度能够适应第一顶杆的长度变化,以使得沿着第一顶杆的轴线方向,外套管能够为第一顶杆各点提供全面的堆石坝防挤压、牵扯保护,设置为:所述外套管由多根管段串联而成。即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外套管的长度随着第一顶杆长度增长而增长。
为使得外套管在堆石坝的挤压、牵扯下,相邻管道之间能够通过在竖直方向间距发生变化等方式,使得外套管上受力更小以保持外套管在使用过程中的完好性,以为第一顶杆提供更为可靠的防护性能,设置为:相邻的管段通过伸缩节串联。为进一步优化外套管的受力,优选设置为所述伸缩节不仅能够被拉长,同时两管接头可错位,以使得相邻管道之间能够相对错位,即采用能够在径向方向产生变形,如采用没有径向刚性约束的波纹管式伸缩节。
作为一种重量轻,以便于施工,且强度高的外套管实现方式,作为一种重量轻,以便于施工、同时刚度好,以利于监测点设备位置准确性的第一顶杆实现方式,设置为:所述外套管为PE管道,所述第一顶杆为钢管。
本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监测点装置。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包括所述监测点装置的系统,采用本系统实现堆石坝沉降,具有如上所述的可避免监测系统在运行期间失效、可有效实现对堆石坝沉降进行连续性实时监测、便于获得可靠沉降数据的特点。
作为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更为完整的,设置为:还包括基准点设备,所述基准点设备用于测量基准点设备到所述监测点的距离或提供位置监测参考点。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针对监测点设备提供监测点的情况,所述基准点设备为全站仪、雷达、满足高程拟合需要的GPS模块点等,考虑到堆石坝的设置一般为两边与边坡相接,基准点设备设置在空间中位置固定的边坡上即可,考虑到边坡对GPS信号覆盖的影响,优选采用基于全站仪、雷达的监测系统;针对监测点设备本身为全站仪、雷达、满足高程拟合需要的GPS模块点等,所述基准点设备提供参考点或GPS模块点。
作为一种精度高、且便于实现自动化的具体方案,设置为:所述基准点设备为超宽带雷达。
作为一种基准点设备架空设置的技术方案,设置为:还包括第二基座、下端与第二基座固定连接的第二顶杆,所述基准点设备安装于第二顶杆上。
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堆石坝沉降监测方法,该方法用于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采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监测点装置提供堆石坝沉降监测用监测点;
在堆石坝填筑过程中,将所述第一基座固定在堆石坝的底部;
所述第一顶杆竖直安装;
所述外套管外套在第一顶杆外侧,外套管作为第一顶杆与堆石坝的隔离管;
随着堆石坝临时填筑面的升高,逐级增加所述杆段的数量,使得随着第一顶杆总长度的增加,保持监测点始终位于堆石坝临时填筑面的上方;
通过监测所述监测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采用本方法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具有如上所述的可避免监测系统在运行期间失效、可有效实现对堆石坝沉降进行连续性实时监测、便于获得可靠沉降数据的特点。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方案提供的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方法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具有可避免监测系统在运行期间失效、可有效实现对堆石坝沉降进行连续性实时监测、便于获得可靠沉降数据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运用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监测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示意图为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用于反映实现基准设备架空设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依次为:1、第一基座,2、外套管,3、伸缩节,4、第一顶杆,5、临时填筑面,6、监测点设备,7、第二基座,8、第二顶杆,9、膨胀螺栓,10、基准点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结构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包括监测点设备6,所述监测点设备6用于为堆石坝沉降监测提供监测点或为监测设备本身,还包括用于支撑监测点设备6的支撑装置和用于对支撑装置进行保护的外套管2;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基座1及第一顶杆4,所述第一顶杆4下端与第一基座1固定连接,所述监测点设备6设置在第一顶杆4的上端,且第一顶杆4由多根杆段串联而成;
所述外套筒套设在第一顶杆4的外侧,且外套管2的内径大于第一顶杆4的外径,监测点设备位于外套筒的外侧。
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在堆石坝填筑的过程中,将所述第一基座1固定在堆石坝的底部,如预埋的堆石坝内;
所述第一顶杆4竖直安装;
所述外套管2外套在第一顶杆4外侧,外套管2作为第一顶杆4与堆石坝的隔离管,由于外套管2的内径大于第一顶杆4的外径,优选采用:在第一顶杆4的周向方向上,各点与外套管2的管壁之间均具有间隙;
随着堆石坝临时填筑面5的升高,逐级增加所述杆段的数量,使得随着第一顶杆4总长度的增加,保持监测点始终位于堆石坝临时填筑面5的上方;
通过监测所述监测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
以下以监测点设备6提供监测点为例对本方案进行说明:本方案中,由于第一基座1用于与堆石坝固定连接,这样,在堆石坝发生沉降时,第一基座1随堆石坝同时沉降;设置为还包括第一顶杆4和外套管2,以上第一顶杆4旨在实现监测点设备6与第一基座1刚性连接,以使得监测点设备6随第一基座1同步沉降,即堆石坝发生沉降时,所述监测点亦发生空间位置变化;设置为还包括外套管2,旨在避免因为堆石坝直接与第一顶杆4接触,在堆石坝填筑过程中和稳定过程中,因为堆石坝施加在第一顶杆4上的挤压力、牵扯力,导致第一顶杆4在受剪、受拉扯情况下发生扭曲、断裂等,从而可避免堆石坝沉降监测失效或失去数据准确性:堆石坝对本监测点装置的作用力作用在作为保护管的外套管2上;设置为所述第一顶杆4由多根杆段串联而成,这样,根据临时填筑面5的升高,可在原有第一顶杆4的基础上,在原有第一顶杆4的上方继续堆叠连接杆段,使得监测点设备6上的监测点能够支撑在更高的位置上以适应临时填筑面5提升,区别于现有技术,在整个堆石坝填筑和养护过程中,对堆石坝的相应操作并不影响对堆石坝沉降进行监测,故由于仅需要在第一顶杆4上增加杆段以增长第一顶杆4过程中暂时移除第一基座1与监测点设备6的连接关系,区别于现有堆石坝沉降监测,本方案从监测连续性方面可有效实现对堆石坝沉降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由堆石坝开始阶段极少间断的延伸到完成填筑,并延续到后续养护过程甚至堆石坝的整个使用过程。
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监测点设备6实际上仅需要提供随第一基座1同步沉降的监测点即可,根据具体监测手段不同,如采用雷达、全站仪甚至GPS设备均可实现所述监测点在空间中位置变化的监测,如采用雷达、全站仪时,所述监测点提供所需的波反射面即可,为GPS设备时,所述监测点设置可解算空间位置的GPS模块即可;所述监测点设备6亦可以为实现位置监测功能的功能模块本身,此情况下如在堆石坝两侧的边坡上设置位置固定、用于监测点设备6位置解算的参考点即可,但考虑到堆石坝施工对监测点设备6的影响,优选考虑监测点设备6设置为提供监测点的方案。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细化:
作为一种方便实现第一顶杆4随着临时填筑面5的升高而增长的技术方案,设置为:所述串联通过螺纹连接实现。具体的,相连的两杆段可通过相连的杆段端部中,其中一个设置外螺纹段、另一个设置内螺纹孔,外螺纹段螺纹连接于所述内螺纹孔中实现相应连接,亦可通过在两杆段端之间设置丝扣等通过螺纹实现连接的连接件。
为使得外套管2的长度能够适应第一顶杆4的长度变化,以使得沿着第一顶杆4的轴线方向,外套管2能够为第一顶杆4各点提供全面的堆石坝防挤压、牵扯保护,设置为:所述外套管2由多根管段串联而成。即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外套管2的长度随着第一顶杆4长度增长而增长。
为使得外套管2在堆石坝的挤压、牵扯下,相邻管道之间能够通过在竖直方向间距发生变化等方式,使得外套管2上受力更小以保持外套管2在使用过程中的完好性,以为第一顶杆4提供更为可靠的防护性能,设置为:相邻的管段通过伸缩节3串联。为进一步优化外套管2的受力,优选设置为所述伸缩节3不仅能够被拉长,同时两管接头可错位,以使得相邻管道之间能够相对错位,即采用能够在径向方向产生变形,如采用没有径向刚性约束的波纹管式伸缩节3。
作为一种重量轻,以便于施工,且强度高的外套管2实现方式,作为一种重量轻,以便于施工、同时刚度好,以利于监测点设备6位置准确性的第一顶杆4实现方式,设置为:所述外套管2为PE管道,所述第一顶杆4为钢管。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包括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监测点装置。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包括所述监测点装置的系统,采用本系统实现堆石坝沉降,具有如上所述的可避免监测系统在运行期间失效、可有效实现对堆石坝沉降进行连续性实时监测、便于获得可靠沉降数据的特点。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细化:
作为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更为完整的,设置为:还包括基准点设备10,所述基准点设备10用于测量基准点设备10到所述监测点的距离或提供位置监测参考点。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针对监测点设备6提供监测点的情况,所述基准点设备10为全站仪、雷达、满足高程拟合需要的GPS模块点等,考虑到堆石坝的设置一般为两边与边坡相接,基准点设备10设置在空间中位置固定的边坡上即可,考虑到边坡对GPS信号覆盖的影响,优选采用基于全站仪、雷达的监测系统;针对监测点设备6本身为全站仪、雷达、满足高程拟合需要的GPS模块点等,所述基准点设备10提供参考点或GPS模块点。
作为一种精度高、且便于实现自动化的具体方案,设置为:所述基准点设备10为超宽带雷达。
作为一种基准点设备10架空设置的技术方案,设置为:还包括第二基座7、下端与第二基座7固定连接的第二顶杆8,所述基准点设备10安装于第二顶杆8上。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公开了一种堆石坝沉降监测方法,该方法用于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采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监测点装置提供堆石坝沉降监测用监测点;
在堆石坝填筑过程中,将所述第一基座1固定在堆石坝的底部;
所述第一顶杆4竖直安装;
所述外套管2外套在第一顶杆4外侧,外套管2作为第一顶杆4与堆石坝的隔离管;
随着堆石坝临时填筑面5的升高,逐级增加所述杆段的数量,使得随着第一顶杆4总长度的增加,保持监测点始终位于堆石坝临时填筑面5的上方;
通过监测所述监测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采用本方法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具有如上所述的可避免监测系统在运行期间失效、可有效实现对堆石坝沉降进行连续性实时监测、便于获得可靠沉降数据的特点。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具体的包括监测原理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为基于超宽带雷达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如图1,该监测系统包括基准点和监测点:基准点设置基准点设备10,监测点设置监测点设备6。基准点作为不动点,修建于一侧岸坡稳定的基岩上,针对以上包括第二基座7、第二顶杆8的方案,第二基座7通过膨胀螺栓9固定于基岩上,所述基准点负责和监测点之间的测距指令下达和汇集所有监测数据并传输至后台。监测点与被测对象堆石坝牢固结合,代表被测对象的沉降变形。
根据以上监测系统布置,沉降变形监测计算原理如下:
在直角三角形OCD中,边长CD代表沉降变形方向;边长OD代表基准点和监测点之间的斜边距离,该距离通过超宽带雷达基准点和监测点设备6之间发射的雷达信号测得;边长OC代表基准点和监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该距离是已知值。因此,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监测点沉降变形方向边长
Figure BDA0002338072360000121
边长CD的变化量即为监测点沉降变形量。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包括监测点设备(6),所述监测点设备(6)用于为堆石坝沉降监测提供监测点或为监测设备本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支撑监测点设备(6)的支撑装置和用于对支撑装置进行保护的外套管(2);
所述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基座(1)及第一顶杆(4),所述第一顶杆(4)下端与第一基座(1)固定连接,所述监测点设备(6)设置在第一顶杆(4)的上端,且第一顶杆(4)由多根杆段串联而成;
所述外套筒(2)套设在第一顶杆(4)的外侧,且外套管(2)的内径大于第一顶杆(4)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通过螺纹连接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2)由多根管段串联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管段通过伸缩节(3)串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2)为PE管道,所述第一顶杆(4)为钢管。
6.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监测点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准点设备(10),所述基准点设备(10)用于测量基准点设备(10)到所述监测点的距离或提供位置监测参考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点设备(10)为超宽带雷达。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堆石坝沉降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基座(7)、下端与第二基座(7)固定连接的第二顶杆(8),所述基准点设备(10)安装于第二顶杆(8)上。
10.堆石坝沉降监测方法,该方法用于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监测点装置提供堆石坝沉降监测用监测点;
在堆石坝填筑过程中,将所述第一基座(1)固定在堆石坝的底部;
所述第一顶杆(4)竖直安装;
所述外套管(2)外套在第一顶杆(4)外侧,外套管(2)作为第一顶杆(4)与堆石坝的隔离管;
随着堆石坝临时填筑面的升高,逐级增加所述杆段的数量,使得随着第一顶杆(4)总长度的增加,保持监测点始终位于堆石坝临时填筑面的上方;
通过监测所述监测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实现堆石坝沉降监测。
CN201911364518.2A 2019-12-26 2019-12-26 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Pending CN1110240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4518.2A CN111024033A (zh) 2019-12-26 2019-12-26 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64518.2A CN111024033A (zh) 2019-12-26 2019-12-26 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24033A true CN111024033A (zh) 2020-04-17

Family

ID=70214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64518.2A Pending CN111024033A (zh) 2019-12-26 2019-12-26 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24033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2384A (zh) * 2020-09-14 2020-11-10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超宽带雷达沉降监测实施方法
CN112665549A (zh) * 2021-01-08 2021-04-16 武汉理工大学 岩土工程路基沉降自动监测系统以及监测方法
CN115450267A (zh) * 2022-06-07 2022-12-09 中国葛洲坝集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土石坝沉降管接力安装埋设结构及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12384A (zh) * 2020-09-14 2020-11-10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超宽带雷达沉降监测实施方法
CN112665549A (zh) * 2021-01-08 2021-04-16 武汉理工大学 岩土工程路基沉降自动监测系统以及监测方法
CN115450267A (zh) * 2022-06-07 2022-12-09 中国葛洲坝集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土石坝沉降管接力安装埋设结构及其方法
CN115450267B (zh) * 2022-06-07 2023-10-27 中国葛洲坝集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土石坝沉降管接力安装埋设结构及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24033A (zh) 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及监测方法
CN105890537B (zh) 高拱坝变形监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的技术方案及系统
CN104613885A (zh) 一种隧道内管道监测预警系统
CN213092515U (zh) 一种基于边坡内部应力应变监控的滑坡监测与预警系统
CN204177381U (zh) 一种光纤光栅测斜仪器
CN104613318B (zh) 一种隧道内管道在线监测方法
CN108106595B (zh) 一种边坡变形的监测预警装置
CN112504336A (zh) 一种滑坡区管道变形监测系统
CN102269578A (zh) 空间结构竖向变形测量装置
CN106959302A (zh) 一种基于低相干干涉技术的桩体完整性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10207655A (zh) 路基沉降监测用沉降计及监测方法
CN104596405A (zh) 地下雨污管道变形接触式实时监测装置与方法
CN103591982B (zh) 一种电力隧道结构问题的监测方法
CN115637743A (zh) 一种深大基坑施工智能监测变形的方法
CN210741454U (zh) 一种桥梁墩台形变监测系统
CN110485388B (zh) 基于流速水头校正的水工隧洞动态水压监测结构及方法
CN209512835U (zh) 一种静力水准仪大量程多级串联系统
CN109853578B (zh) 一种具有实时监测预警功能的基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186445B (zh) 无线监测炭质岩边坡表面变形的测试设备及其应用方法
CN114705338A (zh) 一种海上风电桩基础的冲刷实时监测装置和监测方法
CN107764232B (zh) 一种穿河盾构隧道河床竖向变形的测量系统及其施工、测量方法
CN211452298U (zh) 堆石坝沉降监测点装置、监测系统
CN110686612B (zh) 一种基于形状传感器的测斜装置及测斜方法
CN105043611A (zh) 一种膨胀土侧向膨胀力原位测试装置
CN104952226A (zh) 一种深基坑变形无线测试方法、测试装置及测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