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00044A - 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00044A
CN111000044A CN201811189124.3A CN201811189124A CN111000044A CN 111000044 A CN111000044 A CN 111000044A CN 201811189124 A CN201811189124 A CN 201811189124A CN 111000044 A CN111000044 A CN 111000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cattail
feed
tannin
tea catt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891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111891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000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00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00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3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plant origin, e.g. roots, seeds or hay; from material of fungal origin, e.g. mushrooms
    • A23K10/37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plant origin, e.g. roots, seeds or hay; from material of fungal origin, e.g. mushrooms from waste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40/00Shaping or working-up of 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40/10Shaping or working-up of animal feeding-stuffs by agglomeration; by granulation, e.g. making pow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7Re-use of by-products of food processing for fodder produc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Zoolog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将茶蒲粉碎后,不必采用任何非物理方法进行前处理,如脱毒、去毒或降毒等方法处理,而是直接将茶蒲粉添加到畜禽、水产、宠物及反刍兽饲料中使用,即每吨饲料中添加1到30公斤;同时在对茶蒲中所含单宁和茶皂素检测后,可优化茶蒲用量;发明要点在于首次在饲料业内,对茶蒲采用Hormesis模型或双相剂量效应模式,来研判活性成份含量、茶蒲用量和功效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明关键点在于掌握茶蒲的合理用量,既能达到无副作用、又能促进动物健康生长,减少发病率,同时成本低,效果好,使用简单又方便的效果,该发明实用性强,同时也具有新颖性和创新性,且极易推广和普及。

Description

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山茶属植物副产品加工应用领域,具体涉及将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到术语名称,特作如下说明:若行业术语的定义及内涵本身并不清晰或无标准共识时,以发明人下列定义为准,并首选作广义性的或扩张性的解释,除非另有特别的说明,最终有歧议的词语解释权归本专利发明人和申请人所有。若本专利所指的术语与行业术语有冲突,其完全共性或共同属性的部分,发明人也可以全部或部分予以认可;
1.油茶树:也称山茶树,指山茶科(Theacea)山茶属(Camellia.Linnaeus)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果实用于榨油,且有一定栽培经营面积的多年生乔木或灌木树种的统称。包括分布最广的普通油茶(C.Oleifera Abel)、小果油茶(C.meiocarpa)、滇山茶(C.reticulata)、浙江红花油茶(C.chekangoleosa)、攸县油茶(C.yuhsiensis)和越南油茶(C.vietnamensis)等地方油茶,也包括兼具观赏和产油双功能的各类山茶树。
2.茶树:也称茶叶树,指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Sinensis(Linnaeus)O.Kuntze 植物;其叶子或芽经适当加工后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包括绿茶(龙井茶、珠茶、黄山毛峰、都匀毛尖等)、红茶(祁门工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等)、乌龙茶(铁观音茶、武夷岩茶、凤凰单枞茶等)、白茶(白毫银针茶、白牡丹茶、贡眉茶等)、黄茶(蒙顶黄芽茶、霍山黄芽茶、君山银针茶等)、黑茶、普洱茶等各类茶树。
3.茶籽:包括山茶籽(也称油茶籽)和茶叶籽,是山茶科植物果实的种籽;茶籽中茶籽壳 (也称茶籽内壳)约占茶籽总重量的1/3,茶籽仁(也称茶仁)约占重量的2/3。呈茶褐色或黑色,多呈三角状,有光泽;油茶籽外层为外种皮或称为果壳,也就是茶(果)蒲;但实为茶蒲的原料,在有些发表的文献中,被称为茶籽壳,需要特别注意。
4.茶蒲:或称茶果蒲,有的地方也称为茶包;指的是油茶果或茶叶籽的外种皮,即果皮(壳),果皮多呈扁圆形或橄榄形,约占茶果总重量的2/3;在本专利中,不仅包括上述油茶树果和茶叶籽的果皮(大而厚的外种皮,也可称为茶果壳);同时在此特别强调,本专利中茶蒲还包括油茶籽和茶叶籽的内壳(薄小脆的内种皮,有人也称为茶籽壳),茶籽内壳重约为茶籽总重的1/3,以及上述两类茶果的茶蒲同源混合物或异源混合物。
5.茶叶籽:即日常中饮用的各类茶(叶)树的果实,为茶叶生产的副产品。
6.茶油:以茶叶籽或油茶(山茶)籽为原料,经过压榨和或浸提等方法而获得的油制品。 7.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指来源于茶(叶)树和油茶树中各类部位,其分子结构中有若干个酚性羟基的植物成份总称,包括茶单宁(主要指缩合单宁,也称为原花青素),黄酮类、花色苷(由花色素与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和酚酸(含缩酚酸,如绿原酸)等,其来源通常是茶叶,但同时也可以来自茶粕或茶蒲等各类山茶科植物的其他部位。
8.单宁Tannin:也称鞣质,其他领域也称为栲胶;是植物多酚的一类,其传统定义是指“能沉淀蛋白质(还包括生物碱、明胶)的水溶性酚类化合物;通常为分子量在500~3000,甚至5000之间的酚类化合物。
9.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属于为缩合单宁(CT),也有人称为原花色素,是由单体黄烷-3-醇类物质以不同聚合度连接而成的多酚类化合物,在结构上由不同数量儿茶素或表儿茶素结合而成;通常原花青素是儿茶素、或表儿茶素、或儿茶素与表儿茶素形成的二聚体或三,四聚体;目前将二~五聚体称为低聚体(简称OPC),将六聚体及以上称为高聚体(PPC)之分。目前研究表明原花青素具有广泛的生化和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护肝解毒、抗菌及抗癌等功能,目前已经成为医药、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及食品、化妆品的重要添加剂。
10.茶皂素Tea saponin:也称山茶皂甙或油茶皂苷,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包括油茶和茶树等) 中各类皂素的统一称呼;属于主体结构相似的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皂苷的同系混合物;其单体结构由皂苷元、糖链、糖醛酸或有机酸组成,具有皂甙的通性。茶皂素具有苦辛辣味,明显地刺激鼻粘膜,并具有溶血性等特征,被一些营养学专家认为是抗营养因子。
11.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狭义是指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称为黄酮类化合物。通常为黄色,4位具有酮式羰基,最多见的就是2-苯基色原酮(2-苯基苯并γ吡喃酮)类,即黄酮醇;广义是指凡两个苯环(A环、B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成份称为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6C-3C-6C的基本骨架,且常有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基。
12.茶蒲产品中成份含量和相关项目的检测方法,若无特殊说明,首选按以下法进行检测。
1)单宁按LY/T1083-2008标准或参考GB/T15686-2008(高粱)测单宁的方法进行检测。
2)茶多酚检测:可参考GB/T 8313-2008标准或其他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检测。
3)茶皂素采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的重量法或经典香草醛一硫酸法进行检测。
13.Hormesis:中文译为毒物兴奋效应或低剂量促进效应;是用来描述毒性因子的专业术语。这种剂量-效应关系模型,既不是传统毒物风险评估中应用最多的阈值模型(threshold model),也不是线性非阈值模型(linear non-threshold model),而是双相剂量效应模型,也可称为U型或J型曲线模式,即高剂量时致毒因素(如有毒物质)对生物体有害,而低剂量时对生物体有益。
技术背景:我国是油茶大国,根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司长杨超透露,2017年全国油茶林达到 6000多万亩,油茶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吨;这意味着有相应油茶蒲的量将达到500-600万吨。另外,我国也是产茶叶大国,茶叶籽油也作为新资源食品2009年获得卫生部批准,茶叶籽油的副产品,茶叶籽果壳,即茶叶蒲也会越来越多。
现有技术现状:我国大量的茶蒲(源自油茶树和茶叶树)通常作为燃料使用,仅有少量用于生产糠醛、木糖醇、活性炭等化工原料和用于栽培食用菌。众多研究表明茶蒲中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也可称含有丰富茶多糖和膳食纤维;同时含有较丰富的单宁 (也有人称为鞣质,以缩合单宁为主,属于茶多酚的主要成份)以及少量茶皂素和黄酮类等活性成份。
一:从茶蒲中提取多酚、原花青素(单宁,鞣质)或抗氧化物质的现有技术
1.徐化能的专利101961427B《同时提取油茶蒲多糖和多酚的方法》中介绍油茶蒲多糖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多糖。油茶蒲多酚特征成分为没食子酸、鞣花酸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抗癌活性和安全性。
2.淦永鉴等2015年在《食品工业科技》上发表《油茶籽壳提取物抗氧化及抗癌活性研究》表明油茶籽壳中的多酚和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能和抗癌活性。
3.陈亚琪等2010年发表的文章《油茶蒲提取物抗氧化及抗癌活性研究》表明,油茶蒲中还含有鞣花酸(EA)和3-甲基-鞣花酸-4′-O-葡萄糖苷(MEAG)。
4.CN102641387A公开了《一种从油茶果壳中用超临界方法提取多酚的方法》;
5.CN103393845A公开了《一种采用大孔树脂分离油茶果壳中多酚的方法》;
6.余红军等2010年发表《油茶籽壳中多糖和原花青素的超声波提取工艺》的文章;
7.林深生(1997)的研究表明油茶壳的丙酮-水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其抗氧化成分主要为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类。
8.张亮亮的专利文献CN 102210786A《一种从油茶壳中提取天然抗氧化物质的方法》中表明油茶壳原花色素中存在原花青素和原翠雀素两种构型,具有很强的抗氧化生物活性功能。
9.陆英的专利文献CN 104083534 A《油茶籽壳原花青素的制备方法》。
10.徐曼在2009年发表的《油茶果壳单宁成分的提取及其分析试验初报》中阐明油茶壳中含有局部棓酰化的原花色素缩合单宁。
11.干小英的专利文献CN107669817A《一种油茶果壳抗肠炎微囊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其应用》中阐述油茶果壳中含有鞣质,鞣质是结构复杂的多元酚化合物,具有抗炎、止泻、止血、抗突变、抗肿瘤等功效;油茶鞣质结构复杂,不易产生耐药性,可作为抗生素替代药物。
二:从茶蒲中提取三萜皂苷或茶皂素的现有技术
1.吴磊的专利文献CN107236018A名称《从油茶蒲中提取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及其制备方法》中阐明茶蒲含有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其化学名称为27-羟基-28-O-β-D-葡萄糖基-齐墩果烯-3-O-[a-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且具有独特的双糖链三萜皂苷结构,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可广泛应用在抗肿瘤药品、食品和保健品等产品中;这说明茶蒲具有防癌抗癌的活性物质基础和巨大潜质。
2.钮琰星的专利文献CN106810590A名称《一种从油茶蒲中提取茶皂素并联产多糖的方法》中阐述茶皂素,又名茶皂苷,属于三萜类皂苷,具有乳化、润湿、去污、发泡、稳泡能力,且不受水质硬度影响,还具有抗渗、消炎、镇痛、抗癌等生理作用。同时油茶多糖具有抗肿瘤、抗辐射、抗氧化、抗衰老等生物活性。
三:从茶蒲中提取黄酮类物质的现有技术和应用
1.沈建福的发明专利文献CN101744948B《一种油茶蒲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证明茶蒲中含有一定量的芦丁等黄酮类成份。
2.朱伯荣的发明专利CN103923048B《一种从茶果壳中同步提取制备黄酮苷元和糠醛的方法》阐述茶果壳中含有黄酮化合物、多缩戊糖等有效成分;同时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癌、抗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作用。
3.汪秀2016年发表的文章《油茶籽壳总黄酮对黄曲霉毒素B1致肝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表明油茶籽壳总黄酮能减少黄曲霉毒素B1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
4.郭会琴2015年发表文章《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法测定油茶果壳中5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中表明油茶果壳中,含有芦丁、槲皮素、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等。
5.姜天甲2010年《油茶籽壳总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研究》
四:从茶蒲中提取多糖类物质的现有技术
沈建福的专利CN101560266A公开了《一种油茶蒲多糖及其用途》,表明油茶蒲多糖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多糖。
陈丛瑾的发明CN103030710B《一种油茶果壳资源化利用的方法》,该发明先将油茶果壳直接用醇提+水提方法提取活性成分多酚和多糖,或者将油茶果壳经微波预处理再用醇提+水提方法提取活性成分多酚和多糖,然后再将残渣添加助剂,在微波炉或高温炉中热解制备活性炭或热解制备生物油产品或水热处理制备生物油和生物炭产品。
五:从茶蒲中提取其他活性成份的现有技术
沈建福的专利102139019B《油茶蒲提取物制备药物的用途》表明油茶蒲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制5α-还原酶活性、抗前列腺增生、抗前列腺癌、抑制痤疮的作用。同时油茶蒲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自由基、抗氧化、抗辐射、保护心脑血管等生理和药理活性,具有安全、无毒、性能稳定、长期食用无副作用等优点。可将油茶蒲提取物单独或与其它辅料复配制成保健食品、药品或日化用品,用于相关疾病的防治。
谢勇等2013年发表文章《油茶蒲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特性分析》介绍可提取油茶蒲中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尤其是在烘焙食品中。膳食纤维作为一种营养素,添加在食品中可补充人体所缺乏的膳食纤维;应用于保健食品开发时,IDF可以发挥减肥、调理肠胃、润肠通便等作用。
胡国田的专利文献CN101695336A《茶籽壳生物活性提取物应用及制备方法》。
现有技术缺陷:目前本领域或相邻领域的各类技术专家都在研究从茶蒲中提取各类活性物质,如茶多酚、单宁(鞣质或栲胶)、黄酮、茶皂素或茶多糖等,并发表了大量的技术文章,申请了不少的专利;但以上提取工艺都只能获得部分活性成分;都会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或损失;同时无论采用任何溶剂提取,通常都耗时较长,并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回收溶剂有时较困难,后处理工序繁杂,有时成品需要真空干燥,所以生产的成本很高;一些所谓的专利技术往往具有较强较浓的学术性和超前的理论性,但通常并不具有真正的经济实用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有的发明专利在授权后一,两年就不续费而自动放弃专利权,根本谈不上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以及授权他人实施。从这些短命专利的实质来看,从其本质上来讲,若采用经济学手段进行比较分析,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根本不具有实用性和实践可行性,是低劣质量专利,有些甚至可以认为是垃圾专利,只是为了专利的虚名和其他不当利诱而进行的专利申请,其并不是为实用性和成果转化而来。
存在技术问题:茶蒲是油茶或茶叶产业的前端废弃物,在油茶或茶叶产区,茶蒲主要作为燃料来使用,如有些茶农将茶蒲当柴火烧,用来熏蜡肉;很多的茶蒲或被废弃路边和山头,总之有大量的茶蒲被丢弃,仅有少量用于生产糠醛、木糖醇、活性炭等化工原料和栽培食用菌;目前利用率极低,可能还不到1%;在原产地茶蒲的价格非常低廉,通常每吨只有几百元;处于不利用或利用价值极其低廉的状态,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含有丰富活性成份的茶蒲并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应用,其真正的内在价值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和确认,其独特的生物学活性价值和潜在的巨大药用价值更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实际使用,属于急待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
发明内容: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由于茶蒲被认为是低档农副产品,同时茶蒲本身一直没有被国家卫计委批准为新资源食品,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原料或食药同源的食品,国内也没有任何地方有食用的习惯,即普遍认为不宜直接食用或使用。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农业部颁布的《饲料饲料原料目录》和《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及增补版中都没有查到茶蒲、油茶果壳、茶籽壳或茶树籽(果)壳;上述物质更不在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即任何形式的茶蒲都还没有被列入在饲料允许的任何目录中合法使用。
在生物化学领域,包括饲料领域和食品保健医药领域,到目前还没有发现完整直接利用茶蒲的技术方案,即现有技术都是先采用各类提取/萃取技术来获得茶蒲中某种或某些活性成份,再进行产品开发利用的技术方案。
发明人所申请保护的技术方案是: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具体来讲:就是将茶蒲去杂后干燥,接着粉碎或超微破壁粉碎,再按适当比例,直接将茶蒲粉添加到动物饲料中技术方案。
下面先重点介绍茶蒲所含几种活性成份:茶多酚、茶单宁、原花青素、茶皂素、茶黄酮等。
首先再次明确茶多酚、茶单宁、原花青素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原花青素概念最窄,属于单宁之一;茶单宁属于茶多酚之一,茶多酚概念最宽。
一: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山茶科植物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根据杨贤强《茶多酚化学》中的介绍,茶多酚主要包括黄烷醇类(也称为缩合单宁或茶单宁)、花色苷类(有的也称为花青素或花色素)、黄酮类(含黄酮苷、黄酮醇)和酚酸类(包括缩酚酸)等四类成份;其中主要以黄烷醇类(即儿茶素类)最为重要,并占大多数,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儿茶素是多羟基黄烷-3-醇之总称。
茶多酚在抗氧化、抗炎、抗辐射、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保肝护肝及防龋等方面都有功效;并可以作为抗氧化剂、保香和保色剂。
刘冬英在2009年《茶多酚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一文中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茶多酚经口急性毒性试验LD50>10g/kg(BW),属实际无毒级。
茶多酚已被列入国标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主要功能是抗氧化剂。
二:茶单宁
1.单宁的定义和来源:是植物多酚的一类,其定义是指“能沉淀蛋白质(还包括生物碱、明胶)的水溶性酚类化合物;是有特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一类多元酚化合物,是植物在生存适应过程中为了抵御病毒、菌类等微生物或动物攻击、或环境的胁迫而形成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这些化合物不参与植物的主要代谢功能,是植物体内积累的“次生化合物”,但它们起植物的防御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防护剂,防止病毒、微生物或动物的伤害,因而也被称为植保素。
2.结构和分类:按单宁是否能够被水解,将单宁分为水解单宁和缩合单宁。
水解单宁是由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与葡萄糖或多元酚通过酯键形成的化合物;其遇酸、碱或酶容易水解生成小分子物质,其产物为没食子酸或鞣花酸与葡萄糖。
缩合单宁是不易水解的单宁,是由黄烷-3-醇的缩合形成的聚合物,分子中黄烷醇的2位通过碳-碳键与儿茶酚或苯三酚结合,不含有糖残基。
3.主要特点:
收敛性:单宁是具有较丰富的多羟基的酚类物质,含有多种化学键,即氢键、共价键、离子键和疏水键,通过这些化学键,特别是氢键与疏水键与蛋白质的极性基团(主要是肽基,此外还有胍基,羟基,羰基等)发生氢键结合;并发生多种交联反应,形成不溶性复合物或沉降。石碧等证实了氨基酸疏水性越强,与单宁的结合就越好;有研究表明单宁与蛋白质结合具有选择性,是一种分子识别机制;有″手-手套″模型之说;蛋白质分子中疏水集团较集中的部位构成″疏水袋″,单宁分子进入″疏水袋″,并通过氢键使结合较牢固,这是单宁最重要的特征。
涩感:单宁与唾液中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易在口腔中产生沉淀;从而增加舌头和口腔内表面的摩擦力而引起干燥和粗糙的感觉。单宁涩感的强弱与其分子质量大小密切相关。如果单宁分子太小,酚羟基数量不够则不足以键合蛋白质;而太大则很难进入蛋白质内部,与蛋白质活性部位结合;通常单宁的分子质量在500~3000范围时,才能与蛋白质形成稳定结合。有研究表明,聚合原花青素(聚合度为12~34)比低聚原花色素(2~15)收敛感更强。
4.在动物方面的功能和用途
1)单宁的多酚羟基化学结构和独特的化学性质使单宁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
2)单宁具有收敛性,可有效防控(预防和治疗)动物和人的腹泻/拉稀;单宁通过抑制肠道病原菌和物理收敛的双重作用,迅速有效控制腹泻,见效快和效果显著;包括解决仔猪、犊牛、家禽、家兔、宠物腹泻或水便等问题,可以替代部分氧化锌。
3)单宁能有效抑制常见的一些病原菌,如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并抑制病原菌在动物肠道的定植。单宁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促生长剂在饲料中长期使用,不仅在于其有明显的抗菌效果,而且在于细菌对它不易产生耐受性。
4)单宁易与寄生虫内部的肠壁蛋白质结合,促使该蛋白质沉淀,影响寄生虫肠道的渗透性和对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利用;具有一定的杀灭或驱除寄生虫的功效,是天然的驱寄生虫药;特别是在反刍动物上使用可明显减少寄生虫感染。
5)单宁可与蛋白质结合,且比较稳定,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当单宁-蛋白质复合物流经真胃 (pH2.5)和小肠(pH8.0-9.0)时,蛋白质与单宁即分离,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降解,蛋白质降解形成容易吸收的小分子肽,因此单宁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类过瘤胃蛋白质的保护作用。
6)单宁酸能与金属、生物碱和糖苷(见苷)等生成沉淀,对这些物质具有解毒缓毒的作用。
总之单宁的效果是多方面的:预防腹泻,促进肠道健康,提高幼龄动物的存活率;提高营养吸收,改善饲料利用率;改善动物机体的抗氧化状态和肉的品质;最终表现是动物的生产性能好(如长得快,产量高和更健康),同时经济效益得到的提高。
单宁已经被批准为食品添加剂,植物单宁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美国FDA将单宁归为GRAS产品,另外茶单宁也归属于茶多酚的范畴之内。
副作用:单宁通常为带负电荷的活性分子,易和唾液中带正电荷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手- 手套模式)并沉淀,会使口腔产生干涩感,即涩味,这是植物抵御性动物或昆虫噬食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1)单宁具有强烈涩味,适口性差;当单宁在饲料中添加量高时,影响饲料适口性和动物采食量,单宁因其涩味和动物不愿意采食而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抗营养因子。
2)单宁通过与蛋白质、糖类、酶类、金属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物质,严重影响畜禽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利用,会降低饲料营养价值;故被一些专家认为是抗营养因子。
新的认识:虽然单宁会与饲料中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和铁离子等相吸附,但这种吸附被认为有些是可逆的,在肠道的特定环境中有些结合是易解吸的。新的研究表明:单宁因具有很强的极性,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的特性,且这种复合物在pH值3.5~7.5时不溶于水,可稳定存在;但是这种复合物,在低于或高于此范围则会迅速分解;即当单宁一蛋白质复合物流经真胃(pH 2.5)和小肠(pH8.0~9.0)时,蛋白质与单宁立即分离,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降解,形成容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并分离释放出蛋白质。
研究表明茶蒲中既包含有水解单宁,也含有缩合单宁,以缩合单宁为主,属于天然混合型单宁;特别是徐曼在2009年发表的《油茶果壳单宁成分的提取及其分析试验初报》中经检测证明油茶壳中含有的单宁含量达到11.06%;黎先胜等人报道油茶果壳中单宁(鞣质)含量为 9.23%。
陈秋平等分析确定油茶蒲提取物中特征化合物主要为没食子酸、鞣花酸和3-O-甲基鞣花酸 -4’-O-β-D-吡喃葡萄糖(MEAG)。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鞣花酸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较强的抗癌、消炎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等功能,因此高纯度鞣花酸被广泛用于药品、保健食品及化妆品中,作为抗氧化、皮肤美白等功能因子。
三:原花青素是具有C6-C3-C6结构的黄烷醇及其聚合体,被归为缩合单宁,在本专利中来自山茶科植物的单宁也称为茶单宁。
原花青素是由不同数量的儿茶素或表儿茶素及没食子酸酯结合而成;按分子结构又可以分成①表儿茶素(Epicatechin EC),②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③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④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几种。按原花青素中儿茶素类单体的多少,即按聚合度的大小又可分为低聚体和高聚体;通常将二至五聚体称为低聚体,将六聚体及以上的称为高聚体;高低聚体是相对而言的,不同学者的分类略有差异。
傅颖在2009年发表文章《原花青素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保健功能研究》介绍原花青素具有高效、低毒、高生物利用率的特点;是清除自由基很强的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是VE的50倍,VC的20倍。其半致死量为LD50==3g/kg(BW),安全性很高。
谢文利等2009年研究试验表明:小鼠给药原花青素的半数致死量(LD50)高达2.75g/Kg(BW),表明原花青素安全性非常高。
余红军和李立祥等2010年从油茶壳中提取原花青素,原花青素是安全无毒的新型抗氧化剂。
陈秋平等2014年在《油茶蒲中没食子酸的酸提取工艺》发现,油茶蒲中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如没食子酸、鞣花酸等,具有抗氧化、抗癌、降血糖、降脂、预防前列腺疾病等多种功效。
李丽敏等2013年在《中国粮油学报》上发表《8种油茶蒲提取物中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中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总抗氧化能力法发现油茶蒲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且多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相关性。
谢凤2015年在文章《油茶多酚的提取及功能研究进展》中报道:多酚的抗氧化能力与其结构有关,根据酚类化合物的O-H键解离能(BDE)可以预测,其抗氧化活性的强弱顺序为:表棓儿茶素棓酸酯>表儿茶素棓酸酯>棓酸>BHT>BHA>表棓儿茶素>α-生育酚>咖啡酸>表儿茶素>阿魏酸>鞣花酸>维生素E。基于C-H和O-H键解离能的差值,表儿茶素、鞣花酸及阿魏酸可用于只含一个双键的油脂体系;表棓儿茶素、表儿茶素棓酸酯、表棓儿茶素棓酸酯、棓酸、咖啡酸、α-生育酚、BHT及BHA是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体系的有效抗氧化剂。
四:茶皂素:是一类结构相近的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皂苷的混合物,是一种良好的表面活性剂,有较好的洗涤效果,同时还具有溶血、消炎、祛痰、抗真菌、抗突变的作用,可用作杀菌剂、杀虫剂、利尿剂等。
张星海2003年在《茶皂素性质及应用研究近况》及江和源2007在《茶皂素的性质、制备与应用》的文章中都介绍说,茶皂素是一种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临界胶束浓度(CMC) 为0.5%左右,具有良好稳定的乳化功效、发泡能力,还具有其他表面活性剂所没有的抗渗、消炎、杀菌等药效。
张星海的文章还提到茶皂素可刺激动物体内激素的分泌,如肾上腺及质激素(皮质甾酮),由于皮质甾酮对糖代谢作用很强,可促进糖元异生和葡萄糖新生,抑制血糖的利用,因此能使血糖暂时增加。茶皂素也能降低肝及血清中的胆固醇水平,因而有降血脂作用。
五: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界广泛分布的多酚类天然产物。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一与B一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C环)相互连接构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用C6一C3一C6表示。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菌、抗癌、抗炎、抗病毒、消炎、抗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调节、血管舒张保护心脑;并能改善记忆,抗抑郁焦虑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理功能及药理作用,其黄酮类提取物已用于食品、化妆品等产品中;也有一些被开发成新型植物药,如银杏总黄酮,并有良好的功效。常见的茶黄酮化合物有:槲皮素、芦丁、山柰酚。
姜天甲2010年《油茶籽壳总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研究》中表明油茶籽壳中黄酮类物质以槲皮素和芦丁为主。
郭会琴2015年发表文章《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法测定油茶果壳中5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中表明油茶果壳中,含有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槲皮素等。
叶勇(Yong Ye,et a1.Isolation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iesof a novel biflavonoid from the shells of Camellia oleifera Abel[J].Fitoterapia,2012,83,1585 -1589.)等人从油茶壳中分离到二聚山柰酚
同时有公开文献表明茶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山奈酚、柚皮素及其衍生物等;如陈虹霞等在2011年《林产化学与工业》上发表的文章《油茶饼粕中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与结构鉴定》中,指出油茶饼粕中黄酮苷主要为山奈酚3-O-[2-O-β-D-半乳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和为山奈酚3-O-[2-O-β-D-木糖-6-O-α-L-鼠李糖]-β-D-葡萄糖苷。
侯留鑫等在2013年在《食品科学》上发表文章《一种新型茶叶籽黄酮单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中,分离到新的黄酮类化合物,即柚皮素-7-O-(β-D-吡喃木糖基(1→6))(β-D- 葡萄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江河源等在2005年《茶叶科学》上发表文章《茶籽饼粕中黄酮苷的HPLC分析、制备与MS鉴定》中,指出茶籽饼粕中的黄酮苷,主要有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山奈酚-3-O-(6-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半乳糖苷两种。
同时在王成章授权专利101899070B《一种中压柱快速分离油茶饼粕中黄酮苷的制备方法》和高进勇专利申请号201610027047.6《一种油茶粕中黄酮苷的快速制备方法》的文献中,介绍说茶粕中还含有黄酮类天然活性成份,具有抗炎,抗氧化,雌性激素样作用以及抗菌及抗病毒等功效,并能使血管舒张,保护心脑;改善记忆,抗抑郁焦虑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理活性,黄酮类已有不少被开发成新型植物药,如银杏总黄酮等,并具有解肝脏毒的作用。
茶蒲和茶粕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应该是结构相近,功能等同的,有明显参考和借鉴意义。
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不对茶蒲采用任何提取或分离工艺的前提下,就直接高效高价值利用茶蒲的技术问题;同时茶蒲有点辛辣,又具有苦涩味,适口性差不能直接作为饲料原料大量使用的技术问题。
目前将茶蒲粉碎加工后(不再作任何提取或深加工),就直接将茶蒲粉加到饲料中应用的技术方案,一直未见有公开文献报道。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大量的茶蒲被浪费或当柴烧的现状,同时解决茶蒲无法高效利用的难题,让大量的茶蒲(农副产品)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也为了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明人在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学术文献和专利资料的基础上,科学辩证地理解活性成份之间的量效关系,结合具体实施例,设定合理用量,科学且实用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发明人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后并结合工作经验,总结出本发明的几个关键突破点:
一:茶蒲或茶单宁若使用剂量过大,则有一定副作用或是有毒有害的;但合适的较低剂量则是有益的,具有积极意义。发明人首次在饲料界猜测茶蒲的用量(剂量)和效果(功效)之间的关系模型,可能属于双相剂量效应模型,即Hormesis模型。
二;发明人从茶蒲本质成份上深入仔细分析,推定其所含有的几种主要活性成份特征,相应的有效含量特征及对应的功效特征(如抗氧化抗菌抗病毒、肠道收敛、消炎、提高免疫力等),这三种特征其完全符合饲料添加剂的主要技术特征。
三:同时从茶蒲的有效活性成份组成和实际含量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论分析,茶蒲应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肠道收敛、消炎、提高免疫力之功效;从实施例的应用效果上看,茶蒲的确具有促进生长,提高日增重,减少发病率的确凿功效;因此茶蒲是一种功效显著的绿色添加剂,能够部分取代或完全替代市场上替抗促生长的植提添加剂,是真正物美价廉的产品。
四:发明人在深入了解Hormesis模型之后;深刻分析茶蒲中主要活性成份的作用机理,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和具体实施例,得出茶蒲高剂量时,如茶蒲在饲料中用量超过3%,对动物体有害,会影响采食量和阻碍生长;而茶蒲低剂量使用,如茶蒲在饲料中用量为0.5-2%时对动物体有益;这种量效关系模式,完全符合典型的双相剂量效应曲线特征。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就是挑选茶蒲在饲料中的合理用量范围,也就是茶蒲低剂量促进效应中的剂量使用范围,即从理论上的最低起效剂量(Lowest Observed Effect Level)到无可见有害剂量(NOAEL,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即最大无害剂量)的范围,这就是本专利中的茶蒲用量保护范围,具体来说,每吨饲料中添加茶蒲的用量范围,畜禽水产宠物饲料为从1到20公斤;反刍动物精料中的用量为每吨添加茶蒲2到30公斤。
三:发明人总结的发明原理和发明要点有如下十条:
1.发明人从茶蒲的比较优势特征(如油茶果壳中约含茶单宁8-11%,茶皂素2--6%左右)总结出的三个技术特征,即丰富多样的活性成份特征,有效含量特征及实际功效特征,认定茶蒲应当首选归为功能性添加剂,而不应该归属于饲料原料(如膳食纤维类)。
2.在发明人眼里茶蒲浑身都是宝,其所含有多种天然活性成份,如茶多酚包括单宁(含原花青素)、茶皂素和黄酮等,品种丰富且含量较高;这些独特的活性成份,本身天然聚在一起,可能具有天生的进化好的协同作用,根本不必费时费力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或萃取出来;况且有的活性成份是很难通过溶剂完全提取出来的;有的在提取过程中活性就下降或全部丧失。茶蒲直接添加到饲料中使用,全部活性和特定功能营养,没有任何成份流失或活性下降;所有的有效成份全部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各自独特的生物活性。
3.发明人认为茶蒲中的单宁具有较强的极性,与蛋白质易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复合物;单宁 -蛋白质复合物在pH4.0-7.0时是稳定的,低于或高于此范围则会迅速分解,而瘤胃pH介于 5.0-7.0,蛋白质与单宁结合的比较稳定,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当单宁-蛋白质复合物流经真胃(pH2.5)和小肠(pH8.0-9.0)时,蛋白质与单宁即分离,经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降解,蛋白质降解形成容易吸收的小分子肽,因此单宁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类过瘤胃蛋白质的保护作用;单宁在单胃动物肠中也是利用了先解吸的原理,然后单宁再对肠粘膜具有保护收敛的功效作用。
4.发明人认为茶蒲中茶单宁和茶皂素等具有特定的分子化学结构,能够损伤反刍动物瘤胃中原虫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性,从而阻止、抑制甚至破坏瘤胃原虫,并将瘤胃内的原虫数量作合理的限制,原虫对细菌的吞噬就会减少减慢,这样有利于增加瘤胃内的各类纤维分解菌的繁殖;一方面瘤胃里的细菌数量会增加,从而菌体蛋白量会增加;另一方面对粗饲料包括对整个饲料的利用率都会有所提高;另外单宁还具有一定的抗内寄生虫活性,主要是抗线虫和蛔虫;单宁会破坏其幼虫的角质层和消化组织结构,从而将幼虫杀死。当然若茶蒲的用量过大,将导致瘤胃内原虫的数量急剧减少,也不利于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和各种微生物群体间的平衡,从而瘤胃功能下降,产奶量也降低。同时茶蒲量过大也影响反刍动物的采食量。
5.发明人认为茶蒲中的活性成份之一茶皂素,其发挥功效的主要原因是其优异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同时具有亲水基团,又有亲油基团,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茶皂素并不需要被吸收进入肠道细胞内才发挥作用;茶皂素多数是在肠腔内就发挥活性作用,①茶皂素能够抑制或杀灭鱼肠道的一些常见寄生虫。②很强很稳定的乳化作用,能促进油脂的消化和吸收;③能与肠道细胞粘膜上的胆固醇结合,活化细胞脂筏,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肠细胞对营养物质的吸收;④能激活肠道相关细胞,增强肠道抵抗力
6.发明人能准确认识到茶蒲的双相剂量效应模型或U型模式,即高剂量时对动物体有害,而低剂量时对动物体有益;结合相关茶蒲的动物试验结果,科学分析,综合研判,初步推定最低起效剂量(LOEL,Lowest Observed Effect Level),最佳效果剂量(MRL,Maximum Response Level)和无可见有害剂量(NOAEL,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Level)三个关键值,以及三个剂量值之间的比例关系;NOAEL值平均约是LOEL值的10-20倍。
7.综合考虑茶蒲中活性成份含量,茶蒲的用量,以及使用效果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制定合理的茶蒲饲料级产品的质量标准,统一规范地在饲料中的推荐茶蒲的用法用量和功效预期。
8.本发明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茶蒲科学准确定位为功能性饲料添加剂,而不是将其作为极低价值的纤维类饲料原料;同时在饲料行业内,首次对茶蒲的剂量和效果之间的关系,采用双相剂量效应模型(Hormesis)来科学研判茶蒲的功效;在科学准确分析每批茶蒲有效成份含量(茶单宁和茶皂素)的基础上,可以合理规范地制定茶蒲产品的质量标准。
9.在科学理性地设置茶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恰当合理的推荐用量,以达到产品质量标准或制订行业标准,产品效果可预期化;并达到茶蒲的使用安全方便高效,真正最大程度地全面发挥茶蒲的所有功效;并使产品质量保持稳定,不出现波动;并能够使产品的生产实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10.本发明具有极强的实用性,非常有利于实现茶蒲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升级换代;茶蒲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准确定位,其附加值将迅速提升;为做专做大做强茶蒲产业链,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积累丰富的实际应用经验。
发明人的技术方案:首次在动物饲料业内,对茶蒲采用Hormesis模型(双相剂量效应模型,低剂量促进效应)来科学研判茶蒲的用量和功效之间的关系,初步确定茶蒲在每吨饲料中的用量范围为:畜禽水产宠物料中添加1公斤到20公斤,反刍动物精料中添加2公斤到30公斤。同时最佳使用剂量应位于上述相应中间剂量的位置;采用上述相应剂量即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不仅无害,反而有益,能提高畜禽等各类动物的健康生长性能,如延长饲料保质期,促进生长,日增重提高,病死率降低,同时能减轻霉菌毒素的危害,并改善肉品质量;并能减少促生长抗生素以及高鋅和合成类抗氧化剂的使用;对反刍动物来说,能提高奶质奶量,提高产毛量,减少寄生虫感染,促进反刍动物健康生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主要是使用方法:
一:茶蒲产品的制备方法:
1)采购各类茶蒲(包括油茶果壳、茶叶树果壳和籽内壳),去除杂质异物,晒干或烘干;
2)对上述原料进行机械性粉碎,可按目数分组,如普通级100左右或超微粉级300目左右。 3)检测茶皂素含量和单宁(也可测茶多酚)含量,并做记录;
4)检测产品中其他常规成份(如粗蛋白和或灰份等)和卫生指标等项目,并做记录。
5)复查合格后,分装,打包,贴上相应品级的标签即可。
二:茶蒲产品的使用方法:
在准确分析茶蒲中的单宁和茶皂素含量的基础上,可设置一定的产品质量标准(如单宁含量不小于5或8%,茶皂素含量不小于2%),根据茶蒲Hormesis理论的双相剂量效应模型,茶蒲在低剂量使用时具有有益的促进效应;从理论上分析,有最低起效剂量(LOEL),无可见有害剂量(NOAEL),和最佳效果剂量(MRL,Maximum Response Level)三个关键值。在理论上, NOAEL的值是LOEL值的10-20倍。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些试验数据,设定茶蒲在每吨饲料中的用量范围,畜禽水产宠物饲料为1到20公斤,反刍动物精料为2到30公斤。
更详细的技术方案,可包括茶蒲粉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采购油茶蒲和茶叶籽蒲,去除杂质异物,去除发霉部份;晒干或烘干使水份小于10%。
2)对上述原料进行机械性粉碎,达到普通级粉(100目左右)或超微粉(300目左右)。
3)检测上述茶单宁和或茶多酚以及茶皂素的含量;对茶单宁或茶多酚的含量,设置一定的标准作为评判是否合格的标准。
4)如不合格原料,则可与其他高浓度茶单宁或茶多酚原料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
5)对步骤四的原料进行复检,直至达到质量标准合格为止。
6)对上述合格半成品,再检测其他指标以符合饲料卫生标准要求,记录每批检测结果。
7)复查合格后,产品分装,贴上相应品级的标签。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重点在于茶蒲在饲料中用法用量与用途。
产品用途:可按靶动物分为:肉禽用、蛋禽用、猪用、水产用、宠物用、反刍动物用。因为产品以茶单宁和茶皂素为主要活性成份,用途主要体现在茶单宁和茶皂素所具有的天然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收敛防腹泻,促生长等功效。
使用方法:直接混匀到饲料中,供各种动物摄取产品中的活性成份。
产品标准和使用剂量:依据饲料中蛋白浓度的高低,对畜禽饲料而言,蛋白高的,本发明的产品用量也多些;蛋白低的,用量少一些。幼龄动物饲料比成年动物饲料,添加量大一些。
反刍动物耐受性强,用量要大些;综合考虑上述原理,在基于对常规茶蒲中有效活性成份茶单宁和茶皂素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计算本发明产品在各种动物饲料中的用量;将每吨全价饲料中的茶蒲粉的用量控制在如下范围:肉禽1到20公斤,蛋禽1到10公斤,猪1到 20公斤,水产1到10公斤,宠物10到20公斤;反刍动物2到30公斤(按精料计算);同时在单胃动物全价饲料中,将来自茶蒲中的单宁用量控制在2000ppm以下,反刍动物饲料中,来自茶蒲中的单宁用量控制在3000ppm以下;同时将单胃动物饲料中茶皂素用量控制在不超过500ppm,反刍动物精料中茶皂素的用量控制在不超过1000ppm。
发明的技术优点和技术效果:
一 茶蒲来源广泛,可大量快速生产和实现产业化;饲料级茶蒲的需求量会更大,广大茶农的副产品得到高效利用,茶蒲不仅会好卖,同时价格也会上升,茶农收入能有所提高。
二 茶蒲粉加工成本低。茶蒲加工成茶蒲细粉,生产方法很简易,生产过程零排放,无污染;茶蒲全部充分利用,只需要粉碎机即可,粉碎加工成本较低(每吨约增加几百元粉碎成本),即使是超微破壁粉碎也不会增加很多成本。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几乎无门槛,易学易用易推广;唯一可能需要技术的是检测分析茶蒲中单宁和茶皂素含量,这完全可以抽样送到第三方进行检测。茶蒲的销售因为茶蒲能在饲料中按饲料添加剂来销售和使用,即茶蒲的用途扩大,用户群猛增;从不能用到能用,再到好用;是从零到一的质变,这是巧妙的创新;因此茶蒲销往饲料行业或养殖行业的量,会呈现爆发性增长,各相关参与方的综合经济效益都会显著增加。
三 使用方便,且使用成本低。饲料内直接添加茶蒲产品,不必提取或其他(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处理,可长期直接低剂量添加,方法简便,使用成本低,抗病促生长效果显著且确切。同时可部分或完全替代价格贵多了的其它植提饲料添加剂,能明显节省成本;同时也可部分或完全替代促生长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的残留和污染。
四 茶蒲产品可在动物饲料中广泛使用,长期使用,且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五 茶蒲产品能够抗菌防病,促生长,同时也具有消炎,抗氧化,增强动物免疫力的功效;是纯天然和无公害的,是极富前景的替抗促生长绿色产品。不仅物美价廉,更是物超所值;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多方受益,无论是茶农还是茶蒲生产商,还是客户(饲料或养殖企业) 都很容易采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举多得,多方共同受益的好事;因此很容易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普遍使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 本发明科学且简单地解决了茶蒲一直当柴火使用,无法真正高效充分利用的技术问题,茶蒲在发明人推荐用量的范围内,能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增重,降低病死率;对反刍动物能促进生长,提高产奶量;同时不用担心茶蒲有毒副作用;此发明能高效合理地利用茶蒲资源,是利国利民之善举。
技术效果(一):采用该方法,生产简易,使用方便,无污染零排放,原料全部利用、生产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茶蒲得到高效全面利用,有明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效果(二):茶蒲这样使用,可完全替代价格贵多了的进口单宁类添加剂,也可在饲料中减少或停用促生长抗生素,以及降低合成类抗氧化剂的使用。
技术效果(三):茶蒲粉具有天然抗氧化,提高饲料品质,延长保质期的功效;同时对肠道具有收敛性,减缓肠道蠕动,降低腹泻等肠道问题;具有抑菌促生长,可少用停用抗生素;增强免疫能力和抵抗力;促进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死亡率和环境氨气;体内抗氧化,改善肉质。反刍动物使用还具有甲烷排放少,鼓气少,肠道线虫少,稀粪少;过瘤胃蛋白高,产奶高,奶质好。
技术效果(四):使用茶蒲粉长期在饲料中添加,有助于无抗及低抗饲料的生产和使用;为绿色饲料,绿色养殖,生产无污染无残留的健康放心畜禽产品,打下扎实基础。
发明要点之一:发明人认为茶蒲浑身都是宝,如茶多酚、茶单宁(或原花青素或鞣质);且本身含量就较高,徐曼在2009年发表的《油茶果壳单宁成分的提取及其分析试验初报》中经检测证明油茶壳中含有的单宁含量高达11.06%;庄瑞林以及黎先胜等人报道油茶果壳中单宁(鞣质)含量为9.23%。根本不必要费时费力用有机溶剂进行提取;而且有的活性成份是很难通过一种或二种溶剂完全提取出来的;直接超微粉碎使用即可,且没有任何活性成分流失,所有的活性成分,包括独特的双糖链型三萜皂苷,以及少量的黄酮类,甚至是极少量的神经酰胺,角鲨烯等稀有生物活性成份,都完好地全保留和全保真,无化学性损伤。
发明要点之二:充分考虑茶蒲原料中有效成份的浓度差异;可优化原料配比或复配,避免因原料差异而导致的质量波动,使半成品或成品中茶单宁的含量稳定,有明确的分析保证值,有利于产品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以便于质量抽查和监督。
发明要点之三:理性辩证地评价茶蒲中的天然活性成份,如茶单宁(即原花青素,有人也称为丹宁,鞣质或茶多酚)和茶皂素;而不是看重其他成份(如膳食纤维等)。在分析检测茶蒲中有效活性成份含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活性成分含量、用量和效果(功效)三者之间的辩证逻辑关系之后,在科学合理设定最终有效成份用量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靶动物和使用目的,合理优化产品有效成份含量和使用剂量,以达到使用安全方便高效的目的。
发明要点之四:发明人认为茶蒲或茶蒲粉口摄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通常在单胃动物中将茶蒲中单宁用量控制在2500ppm以下,在反刍动物中,将茶蒲中单宁用量在3000pmm(精料) 或0.2%干物质以下;通常认为都是有益的;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病毒,具有一定的收敛性,防止肠道腹泻;但超过这个用量添加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副作用,如采食量下降,同时也会导致肠道绒毛变短和肠道损伤。同时也要控制茶蒲中茶皂素合理用量,将在单胃动物饲料中的用量不超过500ppm,反刍动物精料中的用量不超过1000ppm。
补充说明:在专利申请文件初审通过,并公开或发明专利授权之后的计划。
发明人打算是先申请专利保护,后报产品批文或报请列入允许使用目录。发明专利是推动和促进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一定前瞻性和领先性,其所发明的产品(包括技术方案或使用方案),有可能暂时还未获得到国家批准或列入允许目录,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同时茶蒲是茶农或产茶油企业的广义副产品,是天然植物源成份,目前不在农业部和卫计委禁止使用的产品黑名单上,也不在允许使用的白名单上。
发明人打算在所申请专利获得专利授权或临时保护后,在有一定权利保护的前提下,会积极准备各项资料和报告,向农业部和卫计委等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申报允许使用或获得行政许可的批文,然后再实际投入实施(授权生产和或销售)。
实施例一:茶蒲饲料级产品的制备方法如下:
1.采购产自浙江省产的油茶蒲(果壳)20千克,去除异物杂质晒干。
2.对上述原料,用粉碎机进行粉碎过筛,粉碎成约200目左右。
3.检测上述茶蒲粉中的茶单宁和茶皂素含量,结果分别为8.5%和2.3%。
实施例二:茶蒲在猪上的使用情况
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方法:在江苏某养猪场进行,选取平均体重约19+/-0.5千克的仔猪60头,随机分为5组(栏),按每组12头。饲料由市场购得的商品化浓缩料,按厂商推荐配方配制而成,不使用高梁原料,也不添加单宁类的饲料添加剂;试验猪只均在同一猪舍内饲养,只是不同栏圈;第1组为空白组(T0),不添加茶蒲,但额外添加10克/千克玉米粉,第2到第5组为试验组,试验组额外添加实施例一制备的茶蒲粉,剂量分别按1克(T1)、5克(T2)、10克(T3)和20克(T4)/千克饲料添加;同时T1和T2组再额外添加9克和5克/千克玉米粉,T4组添加20克/千克茶蒲粉时扣减10克/千克的饲料。饲养管理按以前方式正常进行,不做任何改变;试验为期21天,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称重;试验结果如下表:
Figure BSA0000171933320000141
结论:添加茶蒲粉组的猪只日增重有所提高,且以T3组即10克/千克组的效果为较好;超过 20克/千克增重反而有所下降。
实施例三:茶蒲在肉鸡上的使用情况。
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试验方法:在江苏某养鸡场进行,选择14日龄大小相近,平均体重为430+/-10克的肉鸡2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40头,地面垫料平养,自由采食和饮水,控制舍内温度;试验鸡只均在同一鸡舍内饲养。饲料为玉米-豆粕型的商品化饲料,饲料原料中不含有高梁,也不添加任何单宁类的饲料添加剂;第1组为空白组(T0),不添加茶蒲,但额外添加10克/千克玉米粉,第2到第5组为试验组,试验组额外添加实施例一制备的茶蒲粉,剂量分别按1克(T1)、5克(T2)、10克(T3)和20克(T4)/千克饲料添加;同时T1和T2组再额外添加9克和5克/千克玉米粉,T4组添加20克/千克茶蒲粉时扣减10 克/千克的饲料。饲养管理按以前方式正常进行,试验为期28天;试验鸡只在开始和出栏时进行称重并记录,并对垫料情况作评估,对试验期间的死淘情况做统计;试验结果如下表:
Figure BSA0000171933320000151
结论:在肉鸡料中添加茶蒲能促进生长,减少病死率,垫料水份减少;且茶蒲用量5--10克/ 千克为效果较佳。
实施例四:茶蒲在羊上的使用情况
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30头体重相近的羊,随机分成6组,每组5头,每组的总重达到50公斤左右;饲料为商品化浓缩料按厂商推荐配方配制而成,饲料原料中不含有高梁,也不添加任何单宁类的饲料添加剂。空白对照组饲料不加茶蒲为T0,五个试验组,分别在日粮里额外添加实施例一制备的茶蒲粉:2克/千克(T1),5克/千克(T2),10克/千克(T3),20 克/千克(T4),30克/千克(T5),试验为期28天,其他按常规方式进行。试验只记录增重指标,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T0)相比,茶蒲试验组的羊只总增重分别提高1.34%(T1),4.83% (T2),6.45%(T3),5.92%(T4),0.52%(T5)。结论: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茶蒲,能提高其生长性能,且以精料中添加量为5--20克/千克为佳;添加量太少或太大,其效果不明显。
实施例五:茶蒲在鱼上的使用情况
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大小体重相近的鲤鱼300条,平均45克左右,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0条鱼;空白对照组(基础饵料不加茶蒲T0);四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饵料上分别添加实施例一制备的茶蒲粉,1(T1)、2(T2)、5(T3)、10(T4)克/千克,试验期30天;其他按常规方式投料和管理,观察不同剂量茶蒲对鲤鱼生长性能和存活率(或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T0)相比,茶蒲试验组的鱼总增重分别提高1.29%(T1)、6.37%(T2)、 9.62%(T3)和3.51%(T4);各组死亡数是5条(T0)、4条(T1)、2条(T2)、1条(T3)、 1条(T4);试验表明:鱼饲料中添加茶蒲1--10克/千克,能促进鱼健康生长,且以茶蒲用量在5克/千克剂量组增重效果最为明显;同时添加茶蒲能增强鱼体抵抗力,减少鱼只死亡。
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并不能涵盖全部的可能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直接明显的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例如将茶蒲直接粉碎后,加载体进行稀释,在饲料中添加量,按稀释比例进行相应调整的技术方案,就是等同或等效的简单替代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保护范围,不仅包括生产和销售饲料级茶蒲或茶蒲型饲料添加剂的行为,同时也包括直接或间接将茶蒲用于饲料、预混料和浓缩料的使用行为;在没有发明人授权情况下,饲料级茶蒲任何生产(包括销售)单位和个人,或是按本发明技术方案(茶蒲用量选择)直接或间接将茶蒲用于饲料(包括养殖)的任何使用单位或个人,都应视为侵犯本专利权。

Claims (10)

1.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其技术特征如下:将茶蒲加工成茶蒲粉后,适量直接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使用,不必对茶蒲进行非物理方式的前处理,如脱毒、去毒或解毒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蒲,是指包括,但不限于山茶油果和茶叶树果这两类茶果的外种皮(果壳)、内种皮(籽壳)、还包括同源茶蒲混合物及异源茶蒲混合物等多种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适量添加到饲料中,其技术特征是指:每吨全价饲料中添加1到30千克茶蒲粉,若是在预混合饲料或浓缩饲料中添加,则按相应的比例做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其技术特征在于:在猪禽水产宠物的全价饲料中,每吨添加茶蒲粉量为1到20千克,优选5到10千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其技术特征在于:反刍动物精料中添加量为2到30千克,优选10到20千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茶蒲在猪禽水产宠物全价饲料中的添加量,其技术特征在于:所述最终饲料中,以单宁含量计,总量不超过2500ppm,优选500-1000ppm;以茶皂素含量计,总量不超过500ppm,优选100-250pp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茶蒲在反刍动物精料中的添加量,其技术特征在于:单宁总量不超过3000ppm,优选1000-2000ppm;以茶皂素含量计,总量不超过1000ppm,优选250-750ppm。
8.根据权利要求6和7所述,其技术特征在于:可根据茶蒲中单宁和或茶皂素的含量来优化茶蒲在饲料中的添加量。
9.一种含茶蒲的全价饲料,其技术特征是:茶蒲占全价饲料总重量比例为0.1-3%,优选0.5-1.5%。
10.茶蒲用于动物饲料中,其技术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功效,抗氧化提高饲料品质,延长保质期;对肠道具有收敛性,降低腹泻等肠道问题;有抗菌抗病毒功效,促进动物健康生长,能少用或停用促生长抗生素,能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减轻减缓霉菌毒素所造成的器官损伤,减少病死率,降低养殖环境中氨气等臭味;体内抗氧化,能改善肉质肉味;反刍动物使用茶蒲还具有减少寄生虫感染,提高奶质和增加奶量,减少鼓气的功效。
CN201811189124.3A 2018-10-05 2018-10-05 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Pending CN1110000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89124.3A CN111000044A (zh) 2018-10-05 2018-10-05 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89124.3A CN111000044A (zh) 2018-10-05 2018-10-05 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0044A true CN111000044A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11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89124.3A Pending CN111000044A (zh) 2018-10-05 2018-10-05 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00004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7536A (zh) * 2022-04-29 2022-07-15 思南县梵真坊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山地油茶林下养鹅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47536A (zh) * 2022-04-29 2022-07-15 思南县梵真坊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种山地油茶林下养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wafor et al.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nutritive benefits of chicory (Cichorium intybus) as an ideal complementary and/or alternative livestock feed supplement
Makkar et al. Bioactivity of phytochemicals in some lesser-known plants and their effect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livestock and aquaculture production systems
Singh et al. Phytogenic feed additives in animal nutrition
Etuk et al.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in sorghum: chemistry, mode of action and effects on livestock and poultry.
Kim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red ginseng marc and α‐tocopherol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meat quality of broiler chicken
Alagbe et al. Chemical Evaluation of the Proximate, Minerals, Vitamins and Phytochemical Analysis of Danielle Oliveri Stem Bark
CN101843298A (zh) 一种饲料添加剂植物复合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Faniyi et al. Assessment of herbs and spices extracts/meal on rumen fermentation
CN110140808A (zh) 茶粕作为水产动物和反刍动物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CN105961912A (zh) 一种防治鱼病的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使用方法
CN102187942B (zh) 改善猪肉品质和安全性能的植物提取物及制备方法与用途
John Supplementing broiler chicken diet with Uvaria chamae leaf meal: effects on immune response, gut microbial population and growth performance
Akwukwaegbu et al. Pumpkin (Telfairia occidentalis) Pod
CN104026353B (zh) 4%肉羊预混料
CN111919976A (zh) 一种兔用饲料添加剂及其应用和制备方法
US20210045412A1 (en) Preparation method and use method of tea dreg being directly used as additive that promotes healthy growth of animal
CN107996837A (zh) 饲用诱食抑菌抗氧化复合营养添加剂
CN111000044A (zh) 茶蒲直接用于饲料中的使用方法
Çakmak et al. Valorization of tea waste: Composition, bioactivity, extraction methods, and utilization
CN113974006A (zh) 一种提高猪生长性能和改善肉品质的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Seyedin et al.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alfalfa hay by Berberis vulgaris leaf modulated the growth performance, meat quality and antioxidant status of fattening lambs
Ma et al. Hovenia acerba Lindl.: an insight into botany, phytochemistry, bioactivity, quality control, and exploitation
Nathaniel Efficacy of Moringa oleifera and Moringa stenopetala leaves on growth performance, haemato-biochemical profiles and gut microbiota in Broiler chicken
CN109418991A (zh) 茶粕茶蒲用于食品和保健品的使用方法
Okwesili et al. Oral administration of Vernonia amygdalina leaf extract: implications on performance of broiler finishers raised in derived Savanna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