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4066B - 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84066B
CN110984066B CN201911146518.5A CN201911146518A CN110984066B CN 110984066 B CN110984066 B CN 110984066B CN 201911146518 A CN201911146518 A CN 201911146518A CN 110984066 B CN110984066 B CN 1109840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dal
artificial
artificial tidal
longitudinal
bea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65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84066A (zh
Inventor
姚昱婷
孔俊
丁宇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hai University HHU
Original Assignee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hai University HHU filed Critical Hohai University HHU
Priority to CN20191114651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840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84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4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84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4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02Stream regulation, e.g. breaking up subaqueous rock, cleaning the beds of waterways, directing the water flow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2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combined with other agricultural processing, e.g. fertilising, plan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3/00Engineering works in connection with control or use of streams, rivers, coasts, or other marine sites; Sealings or joints for engineering works in general
    • E02B3/18Reclamation of land from water or mars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2Improving land use; Improving water use or availability; Controlling ero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属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包含高滩、横向人工潮沟、纵向人工潮沟、分层滨海湿地系统和外海;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相会交错设置在高滩之间形成网状结构,使得来自外海的潮水能够在中间自由流通;分层滨海湿地系统为高滩和横向人工潮沟之间、高滩和纵向人工潮沟之间的过渡地带;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用于引纳潮水,从而恢复系统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当波浪潮汐作用强烈时,在外海中修建防护工程。本发明还公开了其建设方法,有效调节波浪和潮汐的作用,以减少自然灾害;滨海湿地恢复可有效降解污染,恢复原来的生态系统与自然平衡机制;通过生态恢复,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escription

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
背景技术
滨海湿地作为重要的湿地类型,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效益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高、最具保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
全国第一次和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的结果显示:2003年~2013年的10年时间里,我国近海和海岸湿地面积减少了136.12万公顷,减少率为22.91%,是各类湿地中消失最快的(全国湿地平均减少率为8.82%)。快速且大范围的围垦是造成滨海湿地锐减的主要原因。
日趋增强的围垦显著改变了沿海滩涂自然演变规律,使原来的生态系统与自然平衡机制不复存在。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可以利用潮汐波浪作用恢复湿地生态,同时,调节波浪和潮汐的作用以减少自然灾害;本发明还公开了其建设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包含高滩、横向人工潮沟、纵向人工潮沟、分层滨海湿地系统和外海;所述的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相会交错设置在高滩之间形成网状结构,使得来自外海的潮水能够在中间自由流通;所述的分层滨海湿地系统为高滩和横向人工潮沟之间、高滩和纵向人工潮沟之间的过渡地带;所述的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用于引纳潮水,从而恢复系统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当波浪潮汐作用强烈时,在所述的外海中修建防护工程。
进一步的,所述的高滩为天然岸滩,所述的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为人工开挖;所述的纵向人工潮沟的高程在低潮位附近,横向人工潮沟的高程在高滩与纵向人工潮沟之间。
高滩,其指在潮上带与潮间带的区域;高滩一般为生态遭受破坏的海滩,其土质的可塑性较高,不易松散也不易流动,在开挖后能保持稳定形态;高滩向陆地的延伸范围可以达到需要进行生态恢复的全部海岸地区;横向人工潮沟的作用是加强纵向人工潮沟之间的流通性;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宽度不宜过宽,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宽度越大,则开挖量越大,工程建设成本越高。
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的建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高滩取3~4个地点取表层土样,对土质进行鉴定;检测高滩土质不同位置的指标,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分、总砷、有效硼、氟化物、氯化物、含盐度等,从而对其生态可恢复性进行综合判定;
S2:测定外海的水文条件;搜集验潮站历年的潮位资料和该海域的波浪统计资料进行水动力泥沙现场勘测,若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强烈,首先在外海内修建防护工程从而防止高滩中生态恢复工程遭到过强水流作用的破坏;
S3:测定高滩基质的天然休止角R,确定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两侧岸壁的坡度i;
S4:确定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间距D、个数n、底高程Hbottom、底部宽度Wbottom、顶部开挖宽度Wtop;绘制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平面布置图和横断面设计图,以及围堰的平面布置图和断面设计图;
S5:于小潮期,在高滩的外海侧修建围堰;围堰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S6:清理自然状态滩面,在施工区内由下坡脚至上坡顶中间段设置数个用于供每个施工段面的开挖标高控制的相等边点,进行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土方开挖;开挖后的基质直接覆盖于两侧潮沟附近,并在分层滨海湿地系统中分层次种植不同植被;
S7:拆除围堰;
S8:定期对生态恢复工程进行维护。
进一步的,首先,在生态恢复工程施工前,测量潮滩基质的地下水位随潮位的波动过程,绘制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取各测量点的地下水位逐日最大水位差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在高滩距离海岸最高潮位点50m、30m、15m、10m、6m、4m、2m同一直线上的7个测量点,钻取3~4m深的直径为4~6cm的孔,钻孔的深度Hdr取决于高滩的高程与高潮位的高程差Δh,以及平均潮差A;
Hdr=Δh+A (I);
在钻井内安装4~6cm的PVC管,并将PVC管插到底部,在PVC管内放入能够测量并记录水位的测量仪,进行为期28天的水位测量,对每个测量点的潮差取28日的平均值,得到A1、A2、A3、A4、A5、A6、A7;将(50,A1)、(30,A2)、(15,A3)、(10,A4)、(6,A5)、(4,A6)、(2,A7)与(0,A)拟合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在曲线上找到1/3A~1/2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D,将D作为纵向人工潮沟的间距;根据整个高滩的面积,纵向人工潮沟的间距D可取20m~50m之间,当D值大于50m或者小于20m时,取该上下限值,即50m或者20m;横向人工潮沟的间距为纵向人工潮沟间距的2~4倍,且横向人工潮沟的个数n不少于1条;
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坡度i取决于高滩土质的天然休止角R,当测量得到的休止角小于35度时,采用粒径为1~4cm的碎石护面以保证潮沟的边坡稳定性;潮沟的底高程Hbottom与该海域的平均低潮位一致;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底部宽度Wbottom为1~2m,因此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顶部开挖宽度Wtop按照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2282352740000031
最终,横向人工潮沟和纵向人工潮沟的开挖总底面积不应超过高滩总面积的10%,若超过高滩总面积的10%,应重新调整设计人工潮沟底部宽度Wbottom和个数n;
纵向人工潮沟,靠近外海一侧的纵轴线以平行于外海的波浪入射方向为佳,纵轴线与波浪入射方向的夹角不超过15°;
分层滨海湿地系统,分为饱和区、潮间带、过渡带、缓冲带,按照水位波动幅度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在(50,A1)、(30,A2)、(15,A3)、(10,A4)、(6,A5)、(4,A6)、(2,A7)与(0,A)拟合成的曲线上到95%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L1,曲线上到85%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L2曲线上到65%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L3;将L1以上区域作为饱和区,将L1~L2作为潮间带,将L2~L3作为过渡带,其余区域作为缓冲带;
在饱和区、淹没区、潮间带、过渡带、缓冲带内分别种植不同种类的耐盐植被,如芦苇、盐蒿、碱蓬等;耐盐植被应选择高滩附近同一纬度带沿海区域生长的植被,避免外来生物入侵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选取经过论证的其他植被进行移植;随着每天的潮涨潮落,分层滨海湿地系统区域时而被淹没,时而又暴露出来;植物为动物提供生活和繁衍的栖息地,同时有利于加固分层滨海湿地系统,使整个生态系统不容易因为受潮汐作用发生破坏。
进一步的,所述的S5包括以下步骤:
5.1)材料、机械准备;
5.2)测量放线,测设前根据图纸和测设基准资料和测量标志点,平面控制测设采用全站仪控制,标高控制采用DS3水准仪控制;
5.3)护坡毛石抛填,采用陆上挖掘机与自卸汽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施工;
5.4)分层填压拌合料内墙,采用陆上挖掘机配合推土机及自卸汽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施工;在背风侧预留2m左右缺口,以利于海水排出,减少海水带走填料;
5.5)龙口合拢,龙口合拢需选择大潮汛刚过一个小潮汛期间完成,因此合拢前因密切关注天气情况;
5.6)堰内海水抽排,围堰排水主要分为围堰形成后一次性排水和基槽经常性排水,经常性排水包括基槽渗水和天然降水,本工程经常性排水采取深井降水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的S6包括以下步骤:
6.1)种子纯度在98%以上,发芽率85%以上;播种前先做好发芽试验,以确定播种量,植被种子需有种子质量鉴定书;
6.2)将整个植被覆盖区划分成若干小区,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法;为做到播种均匀,用专用播种机械后退播撒,播种后轻轻镇压使种子入土0.2cm~1cm;
6.3)覆盖100g/m2的无纺布等覆盖物防止雨水冲刷种子流失,待幼苗长出3cm~6cm时可以拆除无纺布。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通过人工开槽,在滨海光滩开挖形成垂直于海岸线的潮沟以及平行于海岸线的潮沟,形成新的水文分布特征;利用在潮汐和波浪作用下的水位变化过程,促进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体交换,促进湿地内的水文过程,满足湿地不同高程植被根系的水气生境需要,促进不同高程滩地的植被发育。由于每天的潮涨潮落,一些区域时而被淹没,时而又暴露出来,形成新的含氧量变化大、区域广、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通过人工开挖的沟渠,有效调节波浪和潮汐的作用,以减少自然灾害;滨海湿地恢复可有效降解污染,恢复原来的生态系统与自然平衡机制;通过生态恢复,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为进一步修建休闲旅游栖息设施提供良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景观价值,为发展旅游业提供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的钻井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高滩,2-横向人工潮沟,3-纵向人工潮沟,4-分层滨海湿地系统,5-外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包含高滩1、横向人工潮沟2、纵向人工潮沟3、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和外海5。高滩1为天然岸滩,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为人工开挖。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设置在高滩1之间,以一定的间距呈连续间断布置,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为高滩1和横向人工潮沟2、高滩1和纵向人工潮沟3之间的过渡地带。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用于引纳潮水,从而恢复系统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当波浪潮汐作用强烈时,在外海5中修建防护工程。
高滩1,其指在潮上带与潮间带的区域。高滩1一般为生态遭受破坏的海滩,其土质的可塑性较高,不易松散也不易流动,在开挖后能保持稳定形态。高滩1向陆地的延伸范围可以达到需要进行生态恢复的全部海岸地区。
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相互交叉,连接构成呈网状,使得来自外海5的潮水能够在中间自由流通。纵向人工潮沟3的高程在低潮位附近,横向人工潮沟2的高程在高滩1与纵向人工潮沟3之间。横向人工潮沟2的作用是加强纵向人工潮沟3之间的流通性。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宽度不宜过宽,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宽度越大,则开挖量越大,工程建设成本越高。
如图2所示,在生态恢复工程施工前,需要钻井测量潮滩基质的地下水位随潮位的波动过程,绘制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取各测量点的地下水位逐日最大水位差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在高滩1距离海岸最高潮位点50m、30m、15m、10m、6m、4m、2m同一直线上的7个测量点,分别为#1、#2、#3、#4、#5、#6、#7,钻取3~4m深的直径为4~6cm的孔,钻孔的深度Hdr取决于高滩1的高程与高潮位的高程差Δh,以及平均潮差A。
Hdr=Δh+A (I);
在钻井内安装4~6cm的PVC管,并将PVC管插到底部,在PVC管内放入能够测量并记录水位的测量仪,进行为期28天的水位测量,对每个测量点的潮差取28日的平均值,得到A1、A2、A3、A4、A5、A6、A7。将(50,A1)、(30,A2)、(15,A3)、(10,A4)、(6,A5)、(4,A6)、(2,A7)与(0,A)拟合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在曲线上找到1/3A~1/2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D,将D作为纵向人工潮沟3的间距。根据整个高滩1的面积,纵向人工潮沟3的间距D可取20m~50m之间,当D值大于50m或者小于20m时,取该上下限值,即50m或者20m。横向人工潮沟2的间距为纵向人工潮沟3间距的2~4倍,且横向人工潮沟2的个数n不少于1条。
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坡度i取决于高滩1土质的天然休止角R,当测量得到的休止角小于35度时,采用粒径为1~4cm的碎石护面以保证潮沟的边坡稳定性。潮沟的底高程Hbottom与该海域的平均低潮位一致。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底部宽度Wbottom为1~2m,因此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顶部开挖宽度Wtop按照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2282352740000061
最终,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开挖总底面积不应超过高滩1总面积的10%,若超过高滩1总面积的10%,应重新调整设计人工潮沟底部宽度Wbottom和个数n。
纵向人工潮沟3,靠近外海5一侧的纵轴线以平行于外海5的波浪入射方向为佳,纵轴线与波浪入射方向的夹角不超过15°。
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分为饱和区、潮间带、过渡带、缓冲带,按照水位波动幅度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在(50,A1)、(30,A2)、(15,A3)、(10,A4)、(6,A5)、(4,A6)、(2,A7)与(0,A)拟合成的曲线上到95%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L1,曲线上到85%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L2曲线上到65%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L3。将L1以上区域作为饱和区,将L1~L2作为潮间带,将L2~L3作为过渡带,其余区域作为缓冲带。
在饱和区、淹没区、潮间带、过渡带、缓冲带内分别种植不同种类的耐盐植被,如芦苇、盐蒿、碱蓬等。耐盐植被应选择高滩1附近同一纬度带沿海区域生长的植被,避免外来生物入侵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选取经过论证的其他植被进行移植。随着每天的潮涨潮落,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区域时而被淹没,时而又暴露出来。植物为动物提供生活和繁衍的栖息地,同时有利于加固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使整个生态系统不容易因为受潮汐作用发生破坏。
该结构的生态自修复系统的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高滩1取3~4个地点取表层土样,对土质进行鉴定。检测高滩1土质不同位置的指标,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分、总砷、有效硼、氟化物、氯化物、含盐度等,从而对其生态可恢复性进行综合判定。
S2:测定外海5的水文条件。搜集验潮站历年的潮位资料和该海域的波浪统计资料进行水动力泥沙现场勘测,若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强烈,首先在外海5内修建防护工程从而防止高滩1中生态恢复工程遭到过强水流作用的破坏。
S3:测定高滩1基质的天然休止角R,确定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两侧岸壁的坡度i。
S4:确定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间距D、个数n、底高程Hbottom、底部宽度Wbottom、顶部开挖宽度Wtop。绘制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平面布置图和横断面设计图,以及围堰的平面布置图和断面设计图。
S5:于小潮期,在高滩1的外海侧修建围堰。围堰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S6:清理自然状态滩面,在施工区内由下坡脚至上坡顶中间段设置数个用于供每个施工段面的开挖标高控制的相等边点,进行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土方开挖;开挖后的基质直接覆盖于两侧潮沟附近,并在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中分层次种植不同植被。
S7:拆除围堰。
S8:定期对生态恢复工程进行维护。
所述S5包括以下步骤:
5.1)材料、机械准备;
5.2)测量放线,测设前根据图纸和测设基准资料和测量标志点,平面控制测设采用全站仪控制,标高控制采用DS3水准仪控制;
5.3)护坡毛石抛填,采用陆上挖掘机与自卸汽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施工;
5.4)分层填压拌合料内墙,采用陆上挖掘机配合推土机及自卸汽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施工;在背风侧预留2m左右缺口,以利于海水排出,减少海水带走填料;
5.5)龙口合拢,龙口合拢需选择大潮汛刚过一个小潮汛期间完成,因此合拢前因密切关注天气情况;
5.6)堰内海水抽排,围堰排水主要分为围堰形成后一次性排水和基槽经常性排水,经常性排水包括基槽渗水和天然降水,本工程经常性排水采取深井降水方式。
S6包括以下步骤:
6.1)种子纯度在98%以上,发芽率85%以上。播种前先做好发芽试验,以确定播种量,植被种子需有种子质量鉴定书;
6.2)将整个植被覆盖区划分成若干小区,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法。为做到播种均匀,用专用播种机械后退播撒,播种后轻轻镇压使种子入土0.2cm~1cm。
6.3)覆盖100g/m2的无纺布等覆盖物防止雨水冲刷种子流失,待幼苗长出3cm~6cm时可以拆除无纺布。

Claims (4)

1.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的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包含高滩(1)、横向人工潮沟(2)、纵向人工潮沟(3)、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和外海(5);所述的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相会交错设置在高滩(1)之间形成网状结构,使得来自外海(5)的潮水能够在中间自由流通;所述的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为高滩(1)和横向人工潮沟(2)之间、高滩(1)和纵向人工潮沟(3)之间的过渡地带;所述的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用于引纳潮水,从而恢复系统的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当波浪潮汐作用强烈时,在所述的外海(5)中修建防护工程;所述的高滩(1)为天然岸滩,所述的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为人工开挖;所述的纵向人工潮沟(3)的高程在低潮位附近,横向人工潮沟(2)的高程在高滩(1)与纵向人工潮沟(3)之间;该建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对高滩(1)取3~4个地点取表层土样,对土质进行鉴定;检测高滩(1)土质不同位置的指标,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分、总砷、有效硼、氟化物、氯化物、含盐度,从而对其生态可恢复性进行综合判定;
S2:测定外海(5)的水文条件;搜集验潮站历年的潮位资料和该海域的波浪统计资料进行水动力泥沙现场勘测,若波浪和潮汐的作用强烈,首先在外海(5)内修建防护工程从而防止高滩(1)中生态恢复工程遭到过强水流作用的破坏;
S3:测定高滩(1)基质的天然休止角R,确定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两侧岸壁的坡度i;
S4:确定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间距D、个数n、底高程Hbottom、底部宽度Wbottom、顶部开挖宽度Wtop;绘制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平面布置图和横断面设计图,以及围堰的平面布置图和断面设计图;
S5:于小潮期,在高滩(1)的外海侧修建围堰;围堰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S6:清理自然状态滩面,在施工区内由下坡脚至上坡顶中间段设置数个用于供每个施工段面的开挖标高控制的相等边点,进行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土方开挖;开挖后的基质直接覆盖于两侧潮沟附近,并在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中分层次种植不同植被;
S7:拆除围堰;
S8:定期对生态恢复工程进行维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的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
首先,在生态恢复工程施工前,测量潮滩基质的地下水位随潮位的波动过程,绘制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取各测量点的地下水位逐日最大水位差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在高滩(1)距离海岸最高潮位点50m、30m、15m、10m、6m、4m、2m同一直线上的7个测量点,钻取3~4m深的直径为4~6cm的孔,钻孔的深度Hdr取决于高滩(1)的高程与高潮位的高程差Δh,以及平均潮差A;
Hdr=Δh+A (I);
在钻井内安装4~6cm的PVC管,并将PVC管插到底部,在PVC管内放入能够测量并记录水位的测量仪,进行为期28天的水位测量,对每个测量点的潮差取28日的平均值,得到A1、A2、A3、A4、A5、A6、A7;将(50,A1)、(30,A2)、(15,A3)、(10,A4)、(6,A5)、(4,A6)、(2,A7)与(0,A)拟合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在曲线上找到1/3A~1/2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D,将D作为纵向人工潮沟(3)的间距;
根据整个高滩(1)的面积,纵向人工潮沟(3)的间距D取20m~50m之间,当D值大于50m或者小于20m时,取该上下限值,即50m或者20m;横向人工潮沟(2)的间距为纵向人工潮沟(3)间距的2~4倍,且横向人工潮沟(2)的个数n不少于1条;
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坡度i取决于高滩(1)土质的天然休止角R,当测量得到的休止角小于35度时,采用粒径为1~4cm的碎石护面以保证潮沟的边坡稳定性;潮沟的底高程Hbottom与该海域的平均低潮位一致;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底部宽度Wbottom为1~2m,因此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顶部开挖宽度Wtop按照下式计算;
Figure FDA0002940013540000021
最终,横向人工潮沟(2)和纵向人工潮沟(3)的开挖总底面积不应超过高滩(1)总面积的10%,若超过高滩(1)总面积的10%,应重新调整设计人工潮沟底部宽度Wbottom和个数n;
纵向人工潮沟(3),靠近外海(5)一侧的纵轴线以平行于外海(5)的波浪入射方向为佳,纵轴线与波浪入射方向的夹角不超过15°;
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分为饱和区、潮间带、过渡带、缓冲带,按照水位波动幅度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在(50,A1)、(30,A2)、(15,A3)、(10,A4)、(6,A5)、(4,A6)、(2,A7)与(0,A)拟合成的曲线上到95%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L1,曲线上到85%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L2曲线上到65%A的点对应的距离长度L3;将L1以上区域作为饱和区,将L1~L2作为潮间带,将L2~L3作为过渡带,其余区域作为缓冲带;
在饱和区、淹没区、潮间带、过渡带、缓冲带内分别种植不同种类的耐盐植被;耐盐植被应选择高滩(1)附近同一纬度带沿海区域生长的植被,避免外来生物入侵带来的负面影响或选取经过论证的其他植被进行移植;随着每天的潮涨潮落,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区域时而被淹没,时而又暴露出来;植物为动物提供生活和繁衍的栖息地,同时有利于加固分层滨海湿地系统(4),使整个生态系统不容易因为受潮汐作用发生破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的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5包括以下步骤:
5.1)准备材料、机械;
5.2)测量放线,测设前根据图纸和测设基准资料和测量标志点,平面控制测设采用全站仪控制,标高控制采用DS3水准仪控制;
5.3)护坡毛石抛填,采用陆上挖掘机与自卸汽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施工;
5.4)分层填压拌合料内墙,采用陆上挖掘机配合推土机及自卸汽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施工;在背风侧预留2m缺口,以利于海水排出,减少海水带走填料;
5.5)龙口合拢,龙口合拢需选择大潮汛刚过一个小潮汛期间完成,因此合拢前因密切关注天气情况;
5.6)堰内海水抽排,围堰排水主要分为围堰形成后一次性排水和基槽经常性排水,经常性排水包括基槽渗水和天然降水,本工程经常性排水采取深井降水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的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S6包括以下步骤:
6.1)种子纯度在98%以上,发芽率85%以上;播种前先做好发芽试验,以确定播种量;
6.2)将整个植被覆盖区划分成若干小区,播种方式采用撒播法;为做到播种均匀,用专用播种机械后退播撒,播种后镇压使种子入土0.2cm~1cm;
6.3)覆盖100g/m2的无纺布覆盖物防止雨水冲刷种子流失,待幼苗长出3cm~6cm时拆除无纺布。
CN201911146518.5A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 Active CN1109840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6518.5A CN110984066B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6518.5A CN110984066B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4066A CN110984066A (zh) 2020-04-10
CN110984066B true CN110984066B (zh) 2021-06-01

Family

ID=70085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6518.5A Active CN110984066B (zh) 2019-11-21 2019-11-21 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840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07420B (zh) * 2020-10-29 2024-02-02 大连海洋大学 一种河口湿地植被生境修复方法
CN112772037B (zh) * 2020-12-17 2022-03-15 南京大学 一种通过构建生态潮沟修复滩涂生态的方法
CN112663558B (zh) * 2020-12-18 2022-03-11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内河港池中风化岩开挖施工工艺
CN113216073B (zh) * 2021-05-06 2022-06-28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沿海湿地构建和围填海生态修复方法
CN114215000B (zh) * 2021-12-30 2022-10-04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水系重构的湿地生态修复方法
CN114793740B (zh) * 2022-05-19 2024-02-20 华东师范大学 聚集式红树林人工定植系统及其方法
CN115510371B (zh) * 2022-11-24 2023-03-28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一种污水深海排放调压井控制水位的测算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9192A (zh) * 2012-04-06 2012-08-01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提高滩涂高程形成红树林宜林地的方法
CN104264698A (zh) * 2014-09-05 2015-01-07 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粘土心墙土石围堰施工方法
CN106245576A (zh) * 2016-08-18 2016-12-21 上海市苏沃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规模江河湖海近岸湿地的改造方法
KR20180025164A (ko) * 2016-08-30 2018-03-08 주식회사 한국종합환경연구소 인공 조수 웅덩이 및 그를 사용한 연안 생물 서식지 조성방법
CN109588191A (zh) * 2018-12-19 2019-04-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9192A (zh) * 2012-04-06 2012-08-01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提高滩涂高程形成红树林宜林地的方法
CN104264698A (zh) * 2014-09-05 2015-01-07 中国葛洲坝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粘土心墙土石围堰施工方法
CN106245576A (zh) * 2016-08-18 2016-12-21 上海市苏沃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大规模江河湖海近岸湿地的改造方法
KR20180025164A (ko) * 2016-08-30 2018-03-08 주식회사 한국종합환경연구소 인공 조수 웅덩이 및 그를 사용한 연안 생물 서식지 조성방법
CN109588191A (zh) * 2018-12-19 2019-04-0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用于恢复虾塘排污口区域滩涂上的红树林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4066A (zh) 2020-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84066B (zh) 一种人工潮沟滩涂生态自修复系统及建设方法
CN103898870B (zh) 一种格宾网生态石笼河道护坡施工方法
CN105970875B (zh) 利用自然能量在海滩促淤固砂的方法
CN111149457A (zh) 一种滨海盐碱土工程改良系统及方法
JP5460779B2 (ja) 人工ヨシ原造成方法
CN106368227A (zh) 一种稀土迹地边坡生态防水力侵蚀系统及方法
Greggio et al. Irrigation management in coastal zones to prevent soil and groundwater salinization
CN102383408B (zh) 高水位不透水盐碱地的绿化方法和绿化体系
CN102144523A (zh) 滨海盐碱地行道结冰植树法
JP5153977B2 (ja) 人工ヨシ原およびその造成方法
CN111877256A (zh) 一种采煤沉陷区生态屏障的构筑方法
KR200412590Y1 (ko) 사면녹화용 식생블록
CN206245320U (zh) 一种稀土迹地边坡生态防护系统
CN103609386B (zh) 一种泥质海岸带植槽或植穴造林方法
Eryani Sedimenta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in river estuary for control the water damage in downstream of Ayung River
CN115316066A (zh) 一种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水土资源综合整治方法
CN112772037B (zh) 一种通过构建生态潮沟修复滩涂生态的方法
Gupta et al. Salt affected soils: reclamation and management
Xu et al. Soil salinization and mitigation measures in land reclamation regions
CN212278758U (zh) 一种盐碱地水资源收集和盐碱土改良系统
CN111851394A (zh) 一种地表水生态恢复系统
CN110771294A (zh) 一种滨海重盐碱地光板地的生态修复方法
CN112385348B (zh) 利用芦苇阻盐、排盐治理高盐碱土地的方法
CN220606483U (zh) 一种排水渠联合透水混凝土对西北地区盐碱地脱盐装置
CN115839079B (zh) 用于高寒区地下土壤层的人工重构修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