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1813B - 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1813B
CN110971813B CN201811161970.4A CN201811161970A CN110971813B CN 110971813 B CN110971813 B CN 110971813B CN 201811161970 A CN201811161970 A CN 201811161970A CN 110971813 B CN110971813 B CN 1109718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face
compensation
region
shoo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619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1813A (zh
Inventor
郭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ey Grapefruit Network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6197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7181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18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8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18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8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根据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根据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所述拍摄区域进行拍摄。本公开实施例实现了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对应对焦点的确定,以根据对焦点分别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保证了人脸区域的清晰度,并且提高了拍摄区域的整体清晰度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中所集成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其中,电子设备的拍照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目前,采用电子设备进行图像或者视频拍摄时,一般情况下,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自动对所要拍摄的区域进行对焦,并且,其所选取的对焦点为拍摄区域的中心位置。尤其是在户外进行图像或视频拍摄时,一般将对焦点对焦在被拍摄者所在的背景上,而非被拍摄者的人脸,从而导致进行人脸拍摄时容易出现拍摄者的人脸不清晰的情况,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以确定对对焦点所在的区域进行对焦,保证人脸区域的清晰度,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焦方法,该方法包括:
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所述拍摄区域进行拍摄。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在所述拍摄区域中的比例和位置,确定人像模式,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包括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
根据所述人像模式确定对应的补偿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人脸区域的权重系数大于所述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包括: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调整各区域中对焦点对应的焦距,以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各区域中的对焦点位于对应区域的中心处。
进一步的,所述对焦点的数量根据拍摄设备的性能确定。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对焦装置,该装置包括:
识别模块,用于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
对焦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所述拍摄区域进行拍摄。
进一步的,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人像模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在所述拍摄区域中的比例和位置,确定人像模式,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包括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
补偿区域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像模式确定对应的补偿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人脸区域的权重系数大于所述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
进一步的,所述对焦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调整各区域中对焦点对应的焦距,以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各区域中的对焦点位于对应区域的中心处。
进一步的,所述对焦点的数量根据拍摄设备的性能确定。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装置;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装置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装置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对焦方法。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装置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对焦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通过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根据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根据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实现了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对应对焦点的确定,以根据对焦点分别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保证了人脸区域的清晰度,并且提高了拍摄区域的整体清晰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焦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拍摄区域的显示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拍摄区域的显示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拍摄区域的显示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头贴人像模式下拍摄区域显示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身人像模式下拍摄区域显示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身人像模式下拍摄区域显示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半身人像模式下拍摄区域显示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于竖屏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显示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对焦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拍摄区域的分割显示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拍摄区域的分割显示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焦点的显示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对焦点的显示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焦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各实施例中,每个实施例中同时提供了可选特征和示例,实施例中记载的各个特征可进行组合,形成多个可选方案,不应将每个编号的实施例仅视为一个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公开,而非对本公开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公开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焦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提高图像清晰度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对焦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以采用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装置可以配置于电子设备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两个或多个物理实体构成,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实体构成。一般而言,该电子设备需配置有摄像头,以具备拍摄功能,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平板或照相机等。参考图1,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0、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
其中,拍摄区域即为摄像头中镜头对应的取景区域,具体可以理解为在启动电子设备中所集成的相机镜头后,用户将镜头朝向目标物所在范围进行拍摄的区域。在实施例中,该拍摄区域中需具有人脸区域,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拍摄区域内的人脸特征进行识别,以确定该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
其中,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对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进行识别确定。具体来说,人脸识别技术包含人脸检测、人脸跟踪和人脸比对三个部分,在实施例中,主要采用人脸检测技术来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特征,以检测出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其中,人脸检测在实际中主要用于人脸识别的预处理,即在图像中准确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人脸图像中包含的模式特征十分丰富,如直方图特征、颜色特征、模板特征、结构特征及Haar特征等。人脸检测就是把这其中有用的信息挑出来,并利用这些特征实现人脸检测。一般来说,人脸检测方法可包括参考模板法、人脸规则法、样品学习法、特征子脸法。在实施例中,通过人脸检测技术对人脸特征进行识别,以确定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
当然,在一个拍摄区域内可以只包含有一个人脸区域,也可以包括多个人脸区域,在此并不进行限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示例性地,假设用户需对一对情侣进行拍摄,则在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对该拍摄区域进行人脸识别时,会识别两个不相同的人脸特征,从而可确定该拍摄区域中包含有两个人脸,进而可确定该拍摄区域中有两个人脸区域。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脸区域中只能对应一个人脸,以根据人脸区域处于整个拍摄区域的不同比例和位置确定多个人脸区域对应级别的高低。示例性地,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拍摄区域的显示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该拍摄区域中包含有多个人脸区域,假设对A、B和C三个用户进行合影拍摄时,用户A站在中间位置,而用户B和用户C站在用户A的两侧,在对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进行识别确定时,A、B和C三个用户分别对应一个人脸区域,并根据三个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的不同位置确定三个人脸区域的级别高低,可选的,用户A对应人脸区域处于拍摄区域的中间位置,则用户A所对应人脸区域的级别最高,而用户C或用户B所对应人脸区域处于拍摄区域的两侧,则用户C和用户B对应人脸区域的级别相对用户A对应人脸区域的级别较低。
当然,在实施例中,可以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在的位置对多个人脸区域的级别高低进行确定,但在不同的场合,可根据不同的分类对多个人脸区域的级别高低进行确定,对此并不进行限定。比如,也可以人脸区域所在的比例对多个人脸区域的级别高低进行确定。示例性地,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拍摄区域的显示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该拍摄区域中包含有两个人脸区域,比如,该拍摄区域中一个为宝宝的人脸区域,另一个为成年人的人脸区域。在对宝宝进行纪念日拍摄时,需有成年人在一旁扶着、抱着等,宝宝所在的人脸区域在整个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成年人所对应的人脸区域在整个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来说,宝宝所对应的人脸区域在整个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则此时宝宝所对应人脸区域的级别最高,而陪在一侧的成年人所对应的人脸区域的级别相对比较低。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对对焦方法进行描述,在实施例中以拍摄区域中只包含有一个人脸区域为例对焦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即在拍摄区域中只包含有一个人脸。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拍摄区域的显示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该拍摄区域中只包含有一个人脸区域。具体来说,采用人脸识别技术对拍摄区域中的所有人脸特征进行检测,检测出每个人脸的位置、大小和各个主要面部器官的位置信息,以确定如图4所示的人脸区域。
步骤120、根据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
其中,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可以理解为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具体来说,在启动电子设备中所集成的摄像头之后,可通过摄像头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但在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之前,在摄像头中所集成的显示屏中会显示有拍摄区域对应的预览图片,在摄像头得到该预览图片后,可通过图像分割、图像分解技术并按照预设规则,将该预览图片分割为多个区域。其中,图像分割技术主要是采用预设的图像分割算法将预览图片分割成互不重叠,且具有各自特征的区域。在实施例中,可根据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将拍摄区域分割为多个区域,并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补偿区域的位置可根据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而确定,即当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处于不同的人像模式时,其对应的补偿区域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其中,人像模式指的是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不同比例大小,可包括大头贴人像模式、半身人像模式和全身人像模式。具体的,大头贴人像模式为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高达80%以上;而半身人像模式为人脸区域和对应的上半身区域均在拍摄区域中;而全身人像模式为人脸区域和对应的全身区域均在拍摄区域中。示例性地,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头贴人像模式下拍摄区域显示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拍摄区域中只有人脸区域,并没有人脸区域对应的上半身区域和全身区域。由于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的比例达到了80%以上,并且人脸区域处于拍摄区域的正中央,则可直接根据该人脸区域确定两个补偿区域,即可达到对拍摄区域的不同区域分别进行对焦,以保证拍摄区域的整体清晰度,即确定该人脸对应的补偿区域为区域A和区域B,并且作为补偿区域的区域A和区域B的位置分别处于人脸区域的左上侧和右上侧,从而保证了人脸区域的清晰度,以及各个补偿区域的清晰度,使得整个拍摄区域的清晰度更加均衡。
又如,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半身人像模式下拍摄区域显示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拍摄区域中除了包含有人脸区域,还包含有人脸区域对应的上半身区域,同时人脸区域处于拍摄区域的正中央,为了使得人脸区域的下巴部分的清晰度也得到补偿,使得整个人脸区域的清晰度达到均衡,则在确定补偿区域时需考虑人脸区域对应的上半身区域的清晰度补偿,则在半身人像模式下,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可为三个,分别为区域A、区域B和区域C,并且作为补偿区域的区域A、区域B和区域C的位置分别处于人脸区域的左上侧、右上侧和正下侧,从而减少了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之间的清晰度的差值,使得整个拍摄区域的清晰度更加均衡。
又如,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身人像模式下拍摄区域显示示意图。如图7所示,在拍摄区域中除了包含有人脸区域,既包含有人脸区域对应的上半身区域,也包含有人脸区域对应的下半身区域,并且人脸区域处于拍摄区域的正中央位置,为了使得人脸区域对应身体区域的清晰度度也得到补偿,使得人脸区域对应的整个全身区域的清晰度达到均衡,则在确定补偿区域时需考虑人脸区域对应的身体区域的清晰度补偿,则在全身人像模式下,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可为四个,分别为区域A、区域B、区域C和区域D,并且作为补偿区域的区域A、区域B、区域C和区域D的位置分别处于人脸区域的左上侧、右上侧、左下侧和右下侧,从而减少了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之间的清晰度的差值,同时保证了人脸区域的清晰度,以及使得整个拍摄区域的清晰度更加均衡。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5、图6和图7中所示的补偿区域,只是示例性地表示出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所在的位置,并不对补偿区域的比例大小进行限定。在实施例中,只是示例性地对人脸区域处于拍摄区域的中央位置,对不同人像模式下对补偿区域的确定进行说明,比如,图5、图6和图7中确定补偿区域的方式。当然,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也会存在人脸区域处于拍摄区域的右侧或左侧位置,以及上侧或下侧位置,当人脸区域处于拍摄区域的不同位置时,其对应补偿区域的位置也会随之进行调整的。示例性地,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半身人像模式下拍摄区域显示示意图,如图8所示,人脸区域处于拍摄区域的右侧位置,并且人脸区域所占拍摄区域的比例大小为30%左右,为了减少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之间的清晰度差值,以保证人脸区域的清晰度以及整个拍摄区域的整体清晰度,可直接在人脸区域的正上方和正下方设定两个补偿区域,比如,图8所示的区域A和区域B作为补偿区域,以对人脸区域进行亮度补偿。当然,在大头贴人像模式和全身人像模式下,人脸区域也可处于拍摄区域的不同位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补偿区域与人脸区域之间的位置关系,可预先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设置,并保存在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中。比如,在大头贴人像模式下,并且人脸模式处于拍摄区域的中央位置,同时补偿区域的个数为2个,则补偿区域的位置应该位于人脸区域的左上侧和右上侧;而补偿区域的个数可为3个,则补偿区域的位置可以位于人脸区域的左上侧、右上侧以及正下方。
步骤130、根据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
其中,权重系数,可以理解为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不同重要程度。一般来说,权重系数越大,说明对应区域的重要程度越高。优选的,人脸区域的权重系数大于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在实施例中,人脸区域的权重系数最大,即人脸区域在整个拍摄区域的所有区域中的重要程度最高。示例性地,假设权重系数的范围在0-1000之间,则人脸区域的权重系数可设置为800;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可设置为40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拍摄区域中至少包括有两个补偿区域,其中,两个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可相同,也可不相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的大小与其对应的区域位置有关。比如,如图8所示的两个补偿区域A和B,由于区域A位于人脸区域的正上方,而区域B位于人脸区域的正下方,此时,区域A的权重系数相对区域B的权重系数来说,区域A的权重系数会更大一些。
当然,也可通过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优先级来表示各个区域的权重系数。比如,将可设置五个等级,分别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和第五级,同时每个等级对应一个权重系数,其中,每一级对应的优先级程度依次降低,即第一级对应的优先级最高,而第五级对应的优先级最低。同样地,第一级对应的权重系数最大,而第五级对应的权重系数最小。当然,上述只是示例性地对权重系数的范围,以及优先级的级别进行举例说明,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每个人脸区域和/或补偿区域中均分配有一个对焦点,在电子设备调整摄像头的焦距之前,综合考虑各个对焦点以及该对焦点的权重,设定摄像头的最佳焦距,各个区域对应对焦点的权重系数越大,摄像头对该区域进行拍摄时,其对应摄像头的光圈就越小,进而所得到图像的清晰度也就越高。
具体来说,在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之后,需根据拍摄区域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清晰度进行调整。其中,在电子设备中集成有感光传感器,以对拍摄区域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进行感知确定。比如,在不同天气情况下,拍摄区域所处环境的光线强度也是不同的。示例性地,当环境为下雨天时,其光线强度比较差;反之,当环境为晴天时,其光线强度就比较好。同时,也需要确定拍摄区域中各个区域的当前清晰度,并根据各个区域的当前清晰度以及对应环境的光线强度,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所对应摄像头的焦距进行调整,以对各个区域的清晰度进行调整,从而减小整个拍摄区域中各个区域之间的清晰度的差值,以使得整个拍摄区域的清晰度达到均衡。其中影响图像清晰度的因素可包括:摄像头的设置参数、拍照环境、拍摄远近等。其中,摄像头的设置参数可包括:焦距、对焦值、白平衡、闪光灯、曝光补偿等;拍摄环境可包括:光线强弱、雾霭、下雨天、阴影等因素;拍摄远近具体为:拍摄区域距离摄像头的镜头越近,其拍摄出的图像越清晰;反之,其拍摄出的图像越模糊。在实施例中,可通过调整摄像头中镜头的焦距,来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清晰度进行调整。其中,调整焦距的大小,是针对电子设备中摄像头的设置参数进行适应地修改。其中,摄像头中的镜头距离拍摄区域的远近与摄像头的焦距是一一对应的,一般而言,焦距越大,表明摄像头中的镜头距离拍摄区域越远;反之,焦距越小,表明摄像头中的镜头距离拍摄区域越近。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的大小也是预先存储在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中。具体来说,在确定人脸区域中对应的补偿区域之后,将对焦点分配给人脸区域和对应的补偿区域,并从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中调取各个区域对应的权重系数,以根据各个区域对应的权重系数大小确定各个区域对应的对焦点,以为摄像头提供最佳焦距,从而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以使得整个拍摄区域的整体清晰度达到均衡。
示例性的,在采用电子设备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时,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处于竖屏模式。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于竖屏模式下电子设备的显示示意图,如图9所示,具备拍摄功能的摄像头位于电子设备的上方,当显示屏处于横屏模式进行拍摄时,具备拍摄功能的摄像头位于电子设备的两侧。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根据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根据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实现了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对应对焦点的确定,以根据对焦点分别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保证了人脸区域的清晰度,以及提高了拍摄区域的整体清晰度的效果。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对焦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对焦方法作进一步地具体化。参考图10,本实施例中的对焦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0、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
步骤220、根据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的比例和位置,确定人像模式。
其中,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包括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具体来说,当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大小,以及所占的位置不同时,其对应的人像模式也是不同的。具体的,对人像模式进行分类的方式,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对人像模式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230、根据人像模式确定对应的补偿区域。
在实施例中,不同人像模式对应补偿区域的位置也是不同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对人像模式和补偿区域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来说,在电子设备中的镜头对准拍摄区域时,电子设备会自动获取到拍摄区域对应的画面(可以理解为,拍摄区域对应的预览图片),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对该画面中的人脸特征进行识别,以确定对应的人脸区域,然后采用图像分割技术对该画面进行分割,以得到多个不同的区域,并根据人脸区域在该画面中的位置,确定补偿区域的位置。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分割之后所得到的区域综合应覆盖整个拍摄区域对应的画面,以及各个区域之间应该是互不重叠的。示例性地,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拍摄区域的分割显示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电子设备的摄像头获取到拍摄区域300对应的画面时,电子设备根据人脸区域301在拍摄区域300的比例大小和位置,确定人脸区域301对应的三个补偿区域,分别为区域302、区域303和区域304,以将整个拍摄区域300分割为四个区域,并且各个区域之间是互不重叠的,以及人脸区域301和三个补偿区域构成了整个拍摄区域300。又如,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拍摄区域的分割显示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电子设备的摄像头获取到拍摄区域400对应的画面时,电子设备根据人脸区域401在拍摄区域400的比例大小和位置,确定人脸区域401对应的三个补偿区域,分别为区域402、区域403和区域404,以将整个拍摄区域400分割为四个区域,但四个区域之和并未覆盖整个拍摄区域400。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对拍摄区域对应的画面进行分割处理时,在画面中并没有分割线对各个区域进行分割显示,则在实施例中,以虚线将各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割显示,从而使用户更直观地了解对拍摄区域的分割显示。
步骤240、根据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调整各区域中对焦点对应的焦距。
其中,各区域中的对焦点位于对应区域的中心处。具体来说,在电子设备获取到拍摄区域对应的画面时,根据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位置,确定补偿区域的位置,并将对焦点分配至人脸区域和每个补偿区域中。其中,各区域中的对焦点位于对应区域的中心位置,并以一定的形式在画面上进行显示,以提示用户对焦点所在的位置。比如,对焦点的位置可以圆形、虚框、矩形虚框、闪烁的光点等形式在画面上进行显示。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焦点的显示示意图。图13是在图11的基础上,对拍摄区域中各区域对应的对焦点对应的位置进行确定,如图13所示,将拍摄区域300中分为人脸区域301、补偿区域302、补偿区域303和补偿区域304,在确定各个区域的位置之后,电子设备自动将对焦点分配至各区域中,并以圆形虚框的形式在画面上进行显示,比如,人脸区域301对应的对焦点为3011,补偿区域302、补偿区域303和补偿区域304分别对应的为对焦点3021、对焦点3031和对焦点3041。由于各区域对应的对焦点均位于对应区域的中心处,其中心位置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对区域中心位置进行计算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到,在此不再进行具体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以不同的标号对整个拍摄区域300中不同区域对应的不同对焦点进行表示,以体现拍摄区域中不同的人脸区域/补偿区域均对应有一个对焦点和测光点。又如,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对焦点的显示示意图。图14是在图12的基础上,对拍摄区域中各区域对应的对焦点对应的位置进行确定。如图14所示,人脸区域401对应的对焦点为4011,补偿区域402、补偿区域403和补偿区域404分别对应的为对焦点4021、对焦点4031以及对焦点4041。其中,对焦点的获取方式和位置如同图13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中,对焦点的数量根据拍摄设备的性能确定。具体来说,在启动电子设备的拍照功能时,电子设备自动检测自身所支持的最大对焦点数,并根据最大对焦点数和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位置,确定该拍摄区域所需要的对焦点个数。一般而言,补偿区域的个数与人脸区域的个数之和为对焦点的个数。当然,拍摄区域中所需要的对焦点个数也可以小于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对焦点数。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电子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对焦点数为5,但对拍摄区域进行人脸检测,以确定人像模式为大头贴人像模式,并且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的正中央位置,则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为2个,即拍摄区域所需要的对焦点个数为3。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拍摄区域中所包含的人脸区域的数量一般为1个,并且,每个拍摄区域中所需要的对焦点数量至少为3个。
在实施例中,在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之后,获取各个补偿区域对应的当前清晰度,根据各个补偿区域的当前清晰度和补偿区域的位置,确定各个补偿区域对应的权重系数,以减少人脸区域附近的各个补偿区域与人脸区域之间的清晰度差值。具体来说,在确定补偿区域之后,电子设备自动将对焦点分配至各区域的中心位置,并按照各区域的权重系数和当前亮度值,确定各个区域对应的对焦点,以使摄像头在对不同区域进行拍摄时,综合考虑各个对焦点以及该对焦点的权重,自动调整摄像头对应的最佳焦距,以减少补偿区域和人脸区域之间的清晰度差值,从而保证了拍摄区域中各个区域的清晰度,进而提高了拍摄区域的整体清晰度效果。其中,对焦就是测定拍摄时摄像头中镜头距离拍摄区域的远近程度,从而为摄像头提供合适的焦距。
步骤250、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
具体来说,在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时,需根据各区域对应对焦点以及该对焦点的权重,设定摄像头中对应的最佳焦距,以使得摄像头根据该焦距调节摄像头中镜头与拍摄区域之间的距离,以对拍摄区域中的各个区域进行拍摄。也可理解为,电子设备将摄像头中的焦距调整为最佳焦距,以对同一个拍摄区域中的不同区域进行拍摄,并在获取到各个区域对应的图像后,采用图像合成算法将同一个拍摄区域中不同区域对应的图像进行合成,以组成拍摄区域对应的图像。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根据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调整各区域中对焦点对应摄像头中的焦距,以根据不同的焦距对各个区域进行对焦和拍摄,以降低人脸区域附近的补偿区域和人脸区域之间的清晰度差值,保证人脸区域的清晰度,以及提高了拍摄区域的整体清晰度的效果,从而提升了用户的拍摄体验。
当然,本方案中通过将拍摄区域分割为多个区域,并为每个区域分配一个对焦点的方法,也适用于对拍摄区域中的每个区域分配一个测光点,以分别对拍摄区域中的各个区域进行测光和拍摄,提高拍摄区域的整体亮度,进而提高拍摄区域的整体视觉效果。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案只适用于拍摄区域中存在人脸区域的情况。但在采用电子设备进行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其拍摄区域也会存在无人脸的情况,此时选用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自动对焦策略对拍摄区域进行对焦和拍摄。其中,自动对焦策略,可以理解为自动为拍摄区域分配一个对焦点,并根据对焦点对应摄像头的焦距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的策略。具体的,在确定拍摄区域后,自动在拍摄区域的中心位置分配一个对焦点。同时,电子设备自动获取该拍摄区域的当前清晰度,并根据当前清晰度和拍摄区域与摄像头中镜头之间的距离,确定对焦点的焦距,并以焦距对拍摄区域进行对焦和拍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自动对焦策略是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常用的拍摄策略,在此并不进行赘述。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焦装置的结构框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提高图像清晰度的情况,该装置可以采用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该装置可以配置于电子设备中,例如典型的是手机、平板电脑和计算机等。如图15所示,该装置具体包括:识别模块510、确定模块520和对焦模块530。其中:
识别模块510,用于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
确定模块520,用于根据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
对焦模块530,用于根据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根据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根据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实现了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对应对焦点的确定,以根据对焦点分别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提高了拍摄区域的整体清晰度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520,包括:
人像模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在所述拍摄区域中的比例和位置,确定人像模式,其中,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包括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
补偿区域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像模式确定对应的补偿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人脸区域的权重系数大于所述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
进一步的,所述对焦模块530,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所述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调整各区域中对焦点对应的焦距,以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各区域中的对焦点位于对应区域的中心处。
进一步的,所述对焦点的数量根据拍摄设备的性能确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对焦装置可执行本公开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对焦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参考图16,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终端设备或服务器)600的结构示意图。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车载终端(例如车载导航终端)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图16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6所示,电子设备600可以包括处理装置(例如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等)6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6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装置6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6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6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6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处理装置601、ROM 602以及RAM 603通过总线6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605也连接至总线604。
通常,以下装置可以连接至I/O接口605:包括例如触摸屏、触摸板、键盘、鼠标、摄像头、麦克风、加速度计、陀螺仪等的输入装置606;包括例如液晶显示器(LCD)、扬声器、振动器等的输出装置607;包括例如磁带、硬盘等的存储装置608;以及通信装置609。通信装置609可以允许电子设备600与其他设备进行无线或有线通信以交换数据。虽然图16示出了具有各种装置的电子设备600,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或具备所有示出的装置。可以替代地实施或具备更多或更少的装置。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装置6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或者从存储装置608被安装,或者从ROM 60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装置601执行时,执行本公开实施例的对焦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上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公开中,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电线、光缆、RF(射频)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
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根据人脸区域与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根据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拍摄区域进行拍摄。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上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其中,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例如,第一获取单元还可以被描述为“获取至少两个网际协议地址的单元”。
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公开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其中,所述根据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包括:根据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将拍摄区域分割为至少两个区域,并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所述拍摄区域进行拍摄;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包括: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调整各区域中对焦点对应的焦距,以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各区域中的对焦点位于对应区域的中心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包括:
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在所述拍摄区域中的比例和位置,确定人像模式,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包括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
根据所述人像模式确定对应的补偿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区域的权重系数大于所述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焦点的数量根据拍摄设备的性能确定。
5.一种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识别模块,用于识别拍摄区域内的人脸区域;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其中,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大小和位置,将拍摄区域分割为至少两个区域,并确定人脸区域对应的补偿区域;
对焦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以对所述拍摄区域进行拍摄;其中,所述对焦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调整各区域中对焦点对应的焦距,以对所述人脸区域和补偿区域进行对焦,各区域中的对焦点位于对应区域的中心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人像模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脸区域在所述拍摄区域中的比例和位置,确定人像模式,所述人脸区域与所述拍摄区域的比重包括人脸区域在拍摄区域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
补偿区域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人像模式确定对应的补偿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脸区域的权重系数大于所述补偿区域的权重系数。
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装置;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装置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对焦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装置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对焦方法。
CN201811161970.4A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9718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61970.4A CN110971813B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61970.4A CN110971813B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813A CN110971813A (zh) 2020-04-07
CN110971813B true CN110971813B (zh) 2021-12-10

Family

ID=70029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61970.4A Active CN110971813B (zh) 2018-09-30 2018-09-30 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7181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18947B (zh) * 2021-03-23 2023-11-24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图像的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7306A (zh) * 2008-03-28 2009-09-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及其对焦方法
CN104735350A (zh) * 2015-03-02 2015-06-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412422A (zh) * 2016-09-05 2017-02-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装置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3247A (ja) * 2006-03-03 2007-09-13 Fujifilm Corp 焦点調節量決定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ならびに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7306A (zh) * 2008-03-28 2009-09-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摄像装置及其对焦方法
CN104735350A (zh) * 2015-03-02 2015-06-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6412422A (zh) * 2016-09-05 2017-02-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对焦方法、装置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813A (zh) 2020-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82400B2 (en) Method of image processing based on plurality of frames of images,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US11089207B2 (en) Imaging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mera module in night scen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9348089B (zh) 夜景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322646B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7798669B (zh) 图像去雾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9692959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20057198A1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600741B1 (en) Enhanced image generation based on multiple images
CN111028190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8234858B (zh) 图像虚化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09218627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624438B1 (en) Exposure control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411498B (zh) 图像拍摄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313626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38165A (zh) 确定编码参数组的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971814B (zh) 一种拍摄调整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971813B (zh) 一种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022662A (zh) 图像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5210362B (zh) 图像调整设备、图像调整方法和图像捕获设备
CN115022526B (zh) 全景深图像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10971812B (zh) 一种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099101B (zh) 摄像参数调节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3240602A (zh) 图像去雾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3709353A (zh) 图像采集方法和设备
CN111353929A (zh)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9

Address after: Room 1445A, No. 55 Xili Road,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000

Patentee after: Honey Grapefruit Network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0 408, 4th floor, 51 Zhichun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