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71273A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71273A
CN110971273A CN201911193742.XA CN201911193742A CN110971273A CN 110971273 A CN110971273 A CN 110971273A CN 201911193742 A CN201911193742 A CN 201911193742A CN 110971273 A CN110971273 A CN 1109712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t frequency
frequency range
modulation signal
amplitude value
load mod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937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71273B (zh
Inventor
贾玉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9374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712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71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71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712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7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interrog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二谐振频率范围,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本申请的实施例同时还公开了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将非接触读卡器、非接触卡和点对点(Peer-to-Peer)功能整合到单一芯片上,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开创了不计其数的全新机遇。
目前,具有NFC模块的电子设备与通信对端如读卡设备之间通信时常常出现较大范围的连续盲区;然而,现有技术无法实现既缩小电子设备的连续盲区又能维持通信装置的频率带宽。
申请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实现既缩小电子设备的连续盲区又能维持通信装置的频率带宽的问题。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所述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所述通信失败表征在所述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所述通信装置;
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可选的,所述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降低所述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
提高所述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
在提高所述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所述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所述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可选的,所述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包括:
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
可选的,所述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通信装置的第三谐振频率范围;所述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
相应的,所述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
降低所述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大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所述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通信装置对应的寄存器中,获取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一种信息处理装置,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获得单元,用于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所述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所述通信失败表征在所述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所述通信装置;
处理单元,用于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通信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如下步骤:
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所述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所述通信失败表征在所述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所述通信装置;
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如下步骤:
基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降低所述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
提高所述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
在提高所述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所述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所述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可选的,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如下步骤:
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
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通信失败表征在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第一范围内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通信装置;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二谐振频率范围,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如此,在电子设备确定自身与通信对端之间的通信失败,存在第一范围的连续盲区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实现既缩小电子设备的连续盲区又能维持通信装置的频率带宽,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既缩小电子设备的连续盲区又能维持通信装置的频率带宽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这里,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做出简要说明,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
1)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使用了NFC技术的设备可以在彼此靠近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交换,是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及互连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的,通过在单一芯片上集成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通信的功能,利用移动终端实现移动支付、电子票务、门禁、移动身份识别、防伪等应用。
2)Felica技术,NFC技术的其中一种兼容标准。
3)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Card emulation Of Middle,COM)。
4)NFC读卡设备,NFC Reader。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参照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通信装置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其中,通信失败表征在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第一范围内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通信装置。这里,通信装置包括NFC模块,通信对端包括NFC读卡设备。目标范围包括电子设备在通信对端的某一方向上的目标距离内的范围,例如,电子设备在通信对端的正上方的目标距离内的范围。第一范围属于目标范围内上述某一方向上的部分区域。
可以理解的,通信装置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可以是该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对端进行通信的过程中,通过测试的谐振频率范围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通信装置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还可以是该电子设备出厂设置的谐振频率范围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设备,以及诸如台式计算机等固定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从电子设备的通信装置对应的寄存器中,获取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步骤102、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
其中,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二谐振频率范围,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确定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的情况下,基于当前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对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进行重新配置,并且确保电子设备基于配置后的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时,连续盲区减小甚至消除,并且确保电子设备的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符合预设要求,提高产线生产良率,提升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通信失败表征在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第一范围内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通信装置;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二谐振频率范围,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如此,在电子设备确定自身与通信对端之间的通信失败,存在第一范围的连续盲区的情况下,通过调节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实现既缩小电子设备的连续盲区又能维持通信装置的频率带宽,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既缩小电子设备的连续盲区又能维持通信装置的频率带宽的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参照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其中,通信失败表征在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第一范围内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通信装置。
步骤202、基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降低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
这里,电子设备确定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的情况下,先基于当前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降低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如此,实现降低连续盲区范围。
步骤203、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并且在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
其中,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这里,电子设备在降低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之后,虽然确保了连续盲区范围的减小甚至消除,但是通信装置对应的通信带宽也减小了,进而,电子设备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并且在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以确保通信装置的通信带宽维持在预设带宽范围。进而,实现既缩小电子设备的连续盲区又能维持通信装置的频率带宽,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既缩小电子设备的连续盲区又能维持通信装置的频率带宽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参照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其中,通信失败表征在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第一范围内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通信装置。
步骤302、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这里,电子设备确定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的情况下,先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如此,以拓展通信装置的通信带宽,为后续降低谐振频率以减小连续盲区并确保带宽范围在预设范围奠定基础。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302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之后,还可以执行如下步骤:获得通信装置的第三谐振频率范围;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一谐振频率范围。
这里,电子设备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后,获得通信装置的第三谐振频率范围,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即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属于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如此,拓展了带宽。
步骤303、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303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降低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大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其中,第三目标谐振频率与第二目标谐振频率可以相同。当然,第三目标谐振频率也可以与第二目标谐振频率可以不同,例如,第三目标谐振频率大于第二目标谐振频率。
这里,电子设备在拓展带宽之后,可以通过一次调节,将最大谐振频率调制合适的参数如第三目标谐振频率,此时,既可以确保通信装置的带宽符合预设带宽范围,同时也减小甚至消除了连续盲区,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既缩小电子设备的连续盲区又能维持通信装置的频率带宽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相关技术中,NFC Felica技术遵循JIS:X6319-4标准,与ISO14443-A和ISO14443-B形成国际主流的NFC技术标准,其中心频率为13.56MHz。Felica技术可也应用于公交、轨道交通、便利店、门禁等多个场景。
在电子设备上市之前,如果要使用Felica技术的话,需要通过Felica测试认证,该测试认证包含了多种NFC Reader的兼容性测试。E-Money是其中一款NFC Reader,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便利店,针对该Reader的测试,其中一个要求是在0~15mm垂直高度内,不允许超过3mm的连续盲区,电子设备经常因为达不到这个要求而导致失败的情况,尤其是当电子设备离该Reader较近时如1cm距离内,比较容易出现通信失败的情况。
针对这种通信失败的情况,可也降低谐振频率fo值,以改善电子设备和Reader之间的耦合,进而减小连续盲区范围。然而,这种调整方法在当原本连续盲区较大时,可能需要将fo降到很低的值,才能通过测试,这样就会导致fo的上限值下降的比较厉害,压缩了最终能通过测试的fo带宽,会造成后续产线生成的良率的降低。比如,其他Reader上测试能通过的fo范围是13.41MHz~13.86MHz,总共450kHz的带宽,而在当前Reader上,当fo=13.86MHz的时候产生了8mm的盲区,为了减小盲区,仅靠降低fo值,最后需要将fo降低到13.71MHz才能通过测试,这样的话,通过测试的fo范围就是13.41MHz~13.71MHz,带宽300kHz,然而,电子设备如手机谐振频率只有在300kHz的范围内才能通过测试,超出范围就会失败,那就意味着产线生产出来的手机的fo必须落在这个300kHz的范围内,否则就会是不良机。对于具有NFC通信模块的手机来说,这个300kHz是一个比较小的范围,会在产线产生比较多的不良机。目前,对于产线生产,按照器件公差理论分析和实际生产的数据统计,产线能接受的带宽是大于等于400kHz。基于上述内容,在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示例性的,以电子设备为手机,通信对端为读卡设备为例,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进行说明,该方法应用手机,参照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手机进入信息处理流程,获得针对其他读卡设备能够通过测试的参数,并基于该参数进行手机与当前读卡设备之间的通信测试。
这里,针对其他读卡设备能够通过测试的参数包括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如fo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如第一COM。
在该fo范围内,最小值标记为fomin,最大值标记为fomax1,通常,其他读卡设备能测试通过的带宽大于等于400kHz,即也就是fo=fomax1-fomin,且fo≥400kHz。在该范围内,对当前读卡设备如E-Money进行测试,若在目标范围内产生了连续盲区,则降低fomax1直至盲区小于等于3mm,此时谐振频率范围的最大值标记为fomax2。为了达到合适的带宽,希望fomax2-fomin≥400kHz,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带宽,则提高fomax2至fomax3,使得fomax3-fomin≥400kHz,并降低第一COM值,直至能通过E-Money的测试。
步骤402、手机确定自身与当前读卡设备之间的连续盲区范围大于预设参数,执行步骤403。
这里,预设参数可以是3毫米。
示例性的,第一COM值=0x80,其他读卡设备上能通过测试的fo范围是在13.41MHz~13.86MHz,此时,fomin为13.41MHz;fomax1为13.86MHz,在该范围内对E-Money做测试,测试结果如图5,横轴是高/中/低频三个频点,纵轴是手机在当前读卡设备的正上方的目标范围即测试高度,图5中与横轴平行的虚线是测试高度要求,例如测试高度大于等于15mm,白色背景黑色小点填充的区域是测试通过的位置,黑色矩形区域是连续盲区的位置,图示中当fo=13.86MHz时,在3mm~8mm测试高度时,产生了盲区,且连续盲区区域超过了3mm。
步骤403、手机降低在其他读卡设备上能够通过测试的最大谐振频率,直至连续盲区范围小于预设参数。
这里,手机降低fo值,并且手机确定当fo减小到13.76MHz,此时,fomax2=13.76MHz时,连续盲区区域为2mm~5mm,满足E-Money的要求。
步骤404、手机确定当前的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小于预设带宽。
这里,参见图6所示,手机确定fo减小到13.76MHz即fomax2=13.76MHz时,fomax2-fomin=13.76MHz-13.41MHz=350kHz<400kHz,说明此时的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这个带宽太窄了,需要拓宽这个带宽。
步骤405、手机提高此时的最大谐振频率,并且在提高最大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在其他读卡设备上能够通过测试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直至谐振频率范围符合预设频率范围,信息处理流程结束。
这里,参见图7所示,手机将当前的谐振频率范围的最大谐振频率提高,由fomax2即13.76MHz提高到fomax3如13.81MHz,并在提高fomax的过程中,适当降低第一COM值,将第一COM值由默认的0x80降至0x60,重新测试当前读卡设备与手机之间的通信情况,确保手机与当前读卡设备通信成功的同时,扩大了带宽至400kHz。
如此,基于该方法在保证通过E-Money测试的同时,可以扩大能测试通过的频率带宽,提高产线生产良率。本申请实施例中,COM参数是可以是通信装置如NFC模块对应的寄存器中存储的参数。这里,通过测试的谐振频率带宽400kHz是参照目前行业内器件精度得出的建议带宽,若之后器件精度进一步提高,该带宽范围可相对缩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地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与其它实施例中相同步骤和相同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照其它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处理装置,该信息处理装置可以应用于图1~3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中,参照图8所示,该信息处理装置5包括:
获得单元51,用于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通信失败表征在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第一范围内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通信装置;
处理单元52,用于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二谐振频率范围,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单元52,还用于基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降低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
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
在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单元52,还用于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单元52,还用于获得通信装置的第三谐振频率范围;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一谐振频率范围;
降低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大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获得单元51,还用于从电子设备的通信装置对应的寄存器中,获取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所执行的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图1~3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中的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应用于图1~3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中,参照图9所示,该电子设备6(图9中的电子设备6与图8中的信息处理装置5相对应)包括:处理器61、存储器62和通信总线63,其中:
通信总线63用于实现处理器61和存储器62之间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61用于执行存储器62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通信失败表征在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第一范围内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通信装置;
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二谐振频率范围,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61用于执行存储器62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基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降低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
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
在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61用于执行存储器62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处理器61用于执行存储器62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以下步骤:
获得通信装置的第三谐振频率范围;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一谐振频率范围;
相应的,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
降低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大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从电子设备的通信装置对应的寄存器中,获取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所执行的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图1~3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中的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前述实施例,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该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下步骤:
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通信失败表征在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第一范围内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通信装置;
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二谐振频率范围,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该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基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降低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以使得第一范围减小;
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
在提高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该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降低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该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还可以实现以下步骤:
获得通信装置的第三谐振频率范围;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包括第一谐振频率范围;
相应的,设置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
降低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大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从电子设备的通信装置对应的寄存器中,获取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处理器所执行的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参照图1~3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中的实现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所述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所述通信失败表征在所述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所述通信装置;
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降低所述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
提高所述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
在提高所述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所述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所述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包括:
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通信装置的第三谐振频率范围;所述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
相应的,所述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
降低所述第三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大谐振频率至第三目标谐振频率;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所述第三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从所述电子设备的所述通信装置对应的寄存器中,获取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6.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获得单元,用于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所述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所述通信失败表征在所述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所述通信装置;
处理单元,用于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总线;
所述通信总线用于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通信连接;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如下步骤:
当电子设备通过自身的通信装置与通信对端进行通信且通信失败,获得所述通信装置通信过程中的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和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其中,所述通信失败表征在所述通信对端的目标范围内存在第一范围,在所述第一范围内所述通信对端无法检测到所述通信装置;
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并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为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且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包括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大于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如下步骤:
基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降低所述通信装置的最大谐振频率为第一目标谐振频率,以使得所述第一范围减小;
提高所述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
在提高所述第一目标谐振频率至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过程中,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以使得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对应的带宽之间的差值为所述预设差值;其中,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包括从所述第一谐振频率范围内的最小谐振频率至所述第二目标谐振频率的全部谐振频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信息处理程序,以实现如下步骤:
降低所述第一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至所述第二负载调制信号的幅度值;
设置所述通信装置的谐振频率范围为所述第二谐振频率范围。
10.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的步骤。
CN201911193742.XA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9712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3742.XA CN110971273B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93742.XA CN110971273B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273A true CN110971273A (zh) 2020-04-07
CN110971273B CN110971273B (zh) 2021-07-27

Family

ID=70032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93742.XA Active CN110971273B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7127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2269A (zh) * 2022-04-02 2022-10-25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设备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15756A1 (en) * 2010-03-02 2011-09-08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Coordinating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and charging functions
CN102411699A (zh) * 2011-11-10 2012-04-11 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 一种用于无源传感电子标签阅读器的自适应频率跟踪系统
CN106537801A (zh) * 2014-07-18 2017-03-22 迪睿合株式会社 非接触通信装置、天线电路、天线驱动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电子设备、调谐方法、发现方法和实现这些方法的程序
CN207337451U (zh) * 2017-10-30 2018-05-08 深圳市明华澳汉智能卡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
CN108055089A (zh) * 2017-12-14 2018-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Nfc装置的工作频率确定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15756A1 (en) * 2010-03-02 2011-09-08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Coordinating contactless communication and charging functions
CN102411699A (zh) * 2011-11-10 2012-04-11 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 一种用于无源传感电子标签阅读器的自适应频率跟踪系统
CN106537801A (zh) * 2014-07-18 2017-03-22 迪睿合株式会社 非接触通信装置、天线电路、天线驱动装置、非接触供电装置、电子设备、调谐方法、发现方法和实现这些方法的程序
CN207337451U (zh) * 2017-10-30 2018-05-08 深圳市明华澳汉智能卡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
CN108055089A (zh) * 2017-12-14 2018-05-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Nfc装置的工作频率确定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42269A (zh) * 2022-04-02 2022-10-25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设备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装置
CN115242269B (zh) * 2022-04-02 2024-04-16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设备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71273B (zh) 202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5267B (zh) 天线和通信装置
TWI474645B (zh) Nfc裝置、通訊裝置及方法
US20170235980A1 (en) Double-frequency multi-protocol multifunctional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integrated system and application method
US20140022143A1 (en) Method of Checking the Matching of an Antenna Connected to a NFC Component and Corresponding NFC Component
EP2251986A1 (en) A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727767B2 (en) Clock synchronization in an RFID equipped device
HUE030611T2 (en) Smart car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circuits and systems
US9408015B2 (en) Reducing receiver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due to frequency coexistence
US988844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wirelessly receiving power from power supply apparatus
CN101329399B (zh) 利用探测器阵列实现可靠近距离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10971273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3559523A (zh) 基于swp se实现的非接触读写设备及方法
CN107005575A (zh) 一种具有动态令牌otp功能的智能卡及其工作方法
CN104113853A (zh) 一种移动终端与sim卡间接口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US20190370823A1 (en) Rfid-based genuine product certific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method employing code update algorithm for forgery prevention
CN102984702B (zh) 一种电子签名装置
CN101384052B (zh) 一种鉴权方法、移动终端和服务器
JP2009176027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CN103577862A (zh) 双界面用户识别装置与移动终端
CN112688720B (zh)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和发射功率的确定方法
CN102810003B (zh) 驱动强度的控制装置、方法及终端设备
US20060135126A1 (en) Data synchronization control method between a user equipment and a user authentication card and a corresponding user authentication card
KR101466963B1 (ko) 다중 ndef 데이터를 저장하는 태그 및 그 태그의 데이터 갱신 방법
CN110958624B (zh)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086941B (zh) 机卡通信方法、装置以及芯片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