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58624A -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58624A
CN110958624A CN201911206728.9A CN201911206728A CN110958624A CN 110958624 A CN110958624 A CN 110958624A CN 201911206728 A CN201911206728 A CN 201911206728A CN 110958624 A CN110958624 A CN 1109586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width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field communication
tes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067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58624B (zh
Inventor
贾玉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20672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95862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958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8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586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586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35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usage polic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带宽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如此,能够保证近场通信设备的频率带宽不小于频率带宽阈值,从而保证了近场通信设备的良品率。

Description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和近场通信读取器(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Reader,NFC Reader)进行通信时,可能在某些位置或高度出现交易失败的情况。这些交易失败的位置或高度就是信号盲区。现有的技术方案是通过调整谐振频率(fo),来改善NFC Reader和移动终端之间的射频耦合,以达到消除盲区的目的,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不断的调整fo之后,可能会导致能通过测试的fo带宽较窄,fo带宽较窄就会造成后续产线的良品率的降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其中,所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参考读取设备之间进行无盲区通信时的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带宽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测试单元,用于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其中,所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参考读取设备之间进行无盲区通信时的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调整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带宽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设备,包括:处理器和配置为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前述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方法的步骤。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带宽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如此,能够保证近场通信设备的频率带宽不小于频率带宽阈值,从而保证了近场通信设备的良品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距离和场景的对应关系曲线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第三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测试结果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通信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申请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第一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具体可以包括:
步骤101: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其中,所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参考读取设备之间进行无盲区通信的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步骤102: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带宽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步骤103: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这里,近场通信设备可以为具备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比如,智能手机、个人电脑(例如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上网本、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电子书阅读器、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音频/视频播放器、摄像机、虚拟现实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等。
实际应用中,参考通信参数是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参考读取设备之间通信测试成功时(即无通信盲区)的通信参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通过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具体的,获取待测试的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基于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确定频率带宽。这里,频率带宽最小值(fomin)为谐振频率的最小值,频率带宽最大值(fomax)为谐振频率的最大值。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的调制信号幅度相同。
在近场通信设备(比如,NFC手机)与读取设备(比如,NFC Reader)进行通信测试时,近场通信设备与读取设备不同距离对应的场强大体上的规律是:距离越近,场强越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距离和场景的对应关系曲线图;图2中。横坐标为距离(用D表示),纵坐标为场强(用H表示),场强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场强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进一步地,通过调整近场通信设备与读取设备之间的距离,测试二者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正常通信,测试结果包括通信成功和通信失败,并记录通信成功和通信失败对应的距离值。这里,通信盲区是指通信失败时近场通信设备与读取设备之间的距离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调整策略为频率带宽的调整策略,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包括:减小所述参考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增大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当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中的至少部分近场通信设备存在通信盲区,且参考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时,缩小频率带宽,得到第一频率带宽。
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进一步的,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频率带宽阈值,则需要继续调整频率带宽,即增大第一频率带宽至频率带宽阈值以上。
实际应用中,基于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调整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中第一类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使第一类近场通信设备调整后的谐振频率位于第一频率带宽范围内;再基于第一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对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判断是否消除通信盲区;若通信盲区已经消除,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否则继续调整频率带宽。
也就是说,在确定了第一频率带宽后,先调整近场通信设备的频率带宽,再对调整后的近场通信设备进行测试,判断是否已经消除通信盲区。
这里,调整频率带宽的方法是将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位于第一频率带宽范围之外的全部调整到第一频率带宽范围之内。比如,将小于第一频率带宽最小频率值的谐振频率增大至大于或者等于最小频率值,将大于第一频率带宽最大频率值的谐振频率减小至小于或者等于最小频率值。
其中,调整后的谐振频率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频率带宽的最小频率值,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频率带宽的最大频率值。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种更详细的测试方法,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第二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301: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
其中,所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参考读取设备之间进行无盲区通信时的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这里,近场通信设备可以为具备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比如,智能手机、个人电脑(例如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笔记本、上网本、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电子书阅读器、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音频/视频播放器、摄像机、虚拟现实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等。
实际应用中,参考通信参数是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参考读取设备之间通信测试成功时(即无通信盲区)的通信参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通过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具体的,获取待测试的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基于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确定频率带宽。这里,频率带宽最小值(fomin)为谐振频率的最小值,频率带宽最大值(fomax)为谐振频率的最大值。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的调制信号幅度相同。
进一步地,通过调整近场通信设备与读取设备之间的距离,测试二者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正常通信,测试结果包括通信成功和通信失败,并记录通信成功和通信失败对应的距离值。这里,通信盲区是指通信失败时近场通信设备与读取设备之间的距离范围。
步骤302: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
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带宽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调整策略为频率带宽的调整策略,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包括:减小所述参考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增大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当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中的至少部分近场通信设备存在通信盲区,且参考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时,缩小频率带宽,得到第一频率带宽。
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则将参考通信参数作为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通信参数。
步骤303: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实际应用中,基于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调整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中第一类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使第一类近场通信设备调整后的谐振频率位于第一频率带宽范围内;再基于第一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对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判断是否消除通信盲区;若通信盲区已经消除,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否则继续调整频率带宽。
也就是说,在确定了第一频率带宽后,先调整近场通信设备的频率带宽,再对调整后的近场通信设备进行测试,判断是否已经消除通信盲区。
这里,调整频率带宽的方法是将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位于第一频率带宽范围之外的全部调整到第一频率带宽范围之内。比如,将小于第一频率带宽最小频率值的谐振频率增大至大于或者等于最小频率值,将大于第一频率带宽最大频率值的谐振频率减小至小于或者等于最小频率值。
其中,调整后的谐振频率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频率带宽的最小频率值,且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频率带宽的最大频率值。
实际应用中,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频率带宽阈值,则需要继续调整频率带宽,即增大第一频率带宽至频率带宽阈值以上,并进一步调整调制信号幅度。
步骤304: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则基于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二频率带宽,并基于第二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调整为目标调制信号幅度;
这里,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在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和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调整策略为频率带宽的调整策略,第二调整策略为调制信号幅度的调整策略。当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中的至少部分近场通信设备存在通信盲区,且所述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时,缩小频率带宽;当频率带宽小于频率带宽阈值时,仍然无法消除通信盲区,则可以使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转而去调整调制信号幅度,来消除通信盲区。如此,通过第一调整策略和第二调整策略配合调整通信参数,能够使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频率带宽不小于频率带宽阈值,从而保证了近场通信设备的良品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包括:减小所述参考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增大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二频率带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策略包括:获取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所在位置的场强值;所述场强值小于场强阈值时,将预设的第一幅度作为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所述场强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场强阈值时,将预设的第二幅度作为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
这里,频率带宽阈值是按照目前行业内器件精度得出的建议带宽,若器件精度进一步提高,该带宽范围可相对缩小。
也就是说,存在通信盲区频率带宽进行调整时,可能需要多次调整才能消除盲区,确定目标频率带宽;每进行一次频率带宽调整都需要重新测试,并根据新的测试结果判断是否继续调整,直到消除盲区才能最终确定目标频率带宽。若频率带宽调整到小于频率带宽阈值时才能消除盲区,此时则需要增大频率阈值至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
这里,减小频率带宽的方法包括:增大fomin(频率带宽的最小频率值),和/或减小fomax(频率带宽的最大频率值)。增大频率带宽的方法包括:减小fomin(频率带宽的最小频率值),和/或增大fomax(频率带宽的最大频率值)。
步骤305:将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和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则基于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二频率带宽,并基于第二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调整为目标调制信号幅度。如此,通过第一调整策略和第二调整策略配合调整通信参数,能够使近场通信设备的频率带宽不小于频率带宽阈值,从而保证了近场通信设备的良品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种更详细的测试方法,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的第三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401: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
实际应用中,参考通信参数是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参考读取设备之间通信测试成功时(即无通信盲区)的通信参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通过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具体的,获取待测试的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基于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确定频率带宽。这里,频率带宽最小值(fomin)为谐振频率的最小值,频率带宽最大值(fomax)为谐振频率的最大值。至少两个近场通信设备的调制信号幅度相同。
进一步地,通过调整近场通信设备与读取设备之间的距离,测试二者之间是否能够实现正常通信,测试结果包括通信成功和通信失败,并记录通信成功和通信失败对应的距离值。这里,通信盲区是指通信失败时近场通信设备与读取设备之间的距离范围。
步骤402: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
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则将参考通信参数作为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通信参数。
步骤403: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实际应用中,基于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调整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中第一类近场通信设备的谐振频率,使第一类近场通信设备调整后的谐振频率位于第一频率带宽范围内;再基于第一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对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判断是否消除通信盲区;若通信盲区已经消除,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否则继续调整频率带宽。
也就是说,在确定了第一频率带宽后,先调整近场通信设备的频率带宽,再对调整后的近场通信设备进行测试,判断是否已经消除通信盲区。
步骤404: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则基于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二频率带宽;
实际应用中,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频率带宽阈值,则需要继续调整频率带宽,即增大第一频率带宽至频率带宽阈值以上,并进一步调整调制信号幅度。
步骤405:获取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所在位置的场强值;
步骤406:所述场强值小于场强阈值时,将预设的第一幅度作为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
步骤407:所述场强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场强阈值时,将预设的第二幅度作为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不同场强设置不同的调制信号幅度,场强越大调制信号幅度越小,场强越小调制信号幅度越大。根据近场通信设备所在位置场强大小灵活调整调制信号幅度,从而消除盲区。因此,第一幅度大于第二幅度。
最后,将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和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给了一种具体的测试过程。
首先,使用在其他NFC Reader能测试通过的fo参数和调制信号幅度COM0,在该fo范围内,最小值标记为fomin1,最大值标记为fomax1。通常,其他NFC Reader能测试通过的带宽会要求大于等于频率带宽阈值(比如400kHz,也就是fomax1-fomin1≥400kHz)。在该范围内,进行测试,若在近距离产生了盲区,则调整fo范围(即第二调整策略调整fo),比如fomin1测试失败,则提高fo值,从fomin1提高到fomin2;若fomax1测试失败,则降低fo值,从fomax1降低到fomax2。调整fo值,直至通过测试。
然后计算新的fo带宽范围,若大于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采用这个新的fo范围;若新的fo范围小于频率带宽阈值,再扩大fo范围到fomin3~fomax3,在这个范围内,会产生近距离盲区,比如在0mm~2mm位置产生了盲区,那么测试4mm(为了留有余量,一般设定盲区的区间略大于实际测试的盲区区间)处的场强强度H1并做好记录,调整调制信号幅度至COM1,保证在0mm~4mm区域内能通过测试。最后,开启Hybrid功能(即第二调整策略调整调制信号幅度),当场强强度高于H1时,采用COM1参数,当场强强度低于H1时,采用初始的COM0值。
在近场通信设备与NFC Reader进行通信测试时,近场通信设备与NFC Reader不同距离对应的场强大体上的规律是:距离越近,场强越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距离和场景的对应关系曲线图;图2中。横坐标为距离(用D表示),纵坐标为场强(用H表示),场强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场强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举例如下,其他NFC Reader上能通过测试的fo范围是在13.36MHz~13.86MHz(fomin1:13.36MHz;fomax1:13.86MHz),COM1值是0x80,在该范围内对手机(近场通信设备)和RC-S012B(一种NFC读取器)做测试。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测试结果示意图,图5中横轴是高(13.86Hz)/中(13.56MHz)/低(13.36MHz)频点手机在0度和90度两个摆放方向,纵坐标是手机在RC-S012B正上方的测试高度,虚线是测试高度要求,测试高度要求大于等于30mm,柱状图的浅色区域为测试成功区的位置点区域,黑色区域是盲区的位置点区域,图5示中当fo=13.36MHz时,在0度摆放方向时,0mm~4mm测试高度产生了盲区;当fo=13.86MHz时,在0度摆放方向时,0mm~3mm测试高度产生了盲区。
然后提高fomin1值,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测试结果示意图,当fomin1提高到13.46MHz(fomin2)时,盲区消失了,降低fomax1值,当fomax1降低到13.81MHz(fomax2)时,虽然盲区消失满足了该NFC Reader的要求,但是fomax2-fomin2=13.81MHz-13.46MHz=350kHz<400kHz,这个带宽不够,需要拓宽这个带宽。
降低fomin2的值,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测试结果示意图,fomin2由13.46MHz降低到13.41MHz(fomin3),fo=13.41MHz时,在0度摆放方向时,在近距离0mm~2mm区域内有盲区。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测试结果示意图,此时,根据盲区0mm~2mm以及盲区余量(比如2mm,该2mm的盲区余量不是固定不变的,采用其他余量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确定盲区边界距离为4mm。将手机置于4mm的高度,测量并记录该高度的场强H1,开启Hybrid模式,检测到手机所在位置的场强小于H1时,调用COM1=0x80,场强大于或等于H1时,调用COM0=0x40。可以通过该NFC Reader的测试认证,盲区消除,这时候的频率带宽也满足要求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调整策略和第二调整策略配合调整通信参数,能够使近场通信设备的频率带宽不小于频率带宽阈值,从而保证了近场通信设备的良品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装置,如图9所示,该装置包括:
测试单元901,用于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其中,所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参考读取设备之间进行无盲区通信时的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调整单元902,用于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带宽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确定单元903,用于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整单元902,还用于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则基于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二频率带宽,并基于第二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调整为目标调制信号幅度;将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和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其中,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在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和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包括:减小所述参考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增大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二频率带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整策略包括:获取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所在位置的场强值;所述场强值小于场强阈值时,将预设的第一幅度作为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所述场强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场强阈值时,将预设的第二幅度作为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中的至少部分近场通信设备的盲区位置;基于所述盲区位置,确定盲区边界位置;将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在所述盲区边界位置处的场强值作为所述场强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盲区位置和预设的盲区余量,计算得到所述盲区边界位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近场通信设备,如图10所示,该设备包括:处理器1001和配置为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1002;处理器1001运行存储器1002中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的步骤。
当然,实际应用时,如图10所示,该测试设备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003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003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003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0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003。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D,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evice)、可编程逻辑装置(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功能的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上述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DD,Hard Disk Drive)或固态硬盘(SSD,Solid-State Drive);或者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其中,所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参考读取设备之间进行无盲区通信时的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带宽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则基于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二频率带宽,并基于第二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调整为目标调制信号幅度;其中,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在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和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将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和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包括:
减小所述参考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一频率带宽;
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增大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得到所述第二频率带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整策略包括:
获取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所在位置的场强值;
所述场强值小于场强阈值时,将预设的第一幅度作为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
所述场强值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场强阈值时,将预设的第二幅度作为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中的至少部分近场通信设备的盲区位置;
基于所述盲区位置,确定盲区边界位置;
将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在所述盲区边界位置处的场强值作为所述场强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盲区位置,确定盲区边界位置,包括:
基于所述盲区位置和预设的盲区余量,计算得到所述盲区边界位置。
7.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装置包括:
测试单元,用于基于参考通信参数对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目标读取设备进行通信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其中,所述参考通信参数包括参考近场通信设备与参考读取设备之间进行无盲区通信时的参考频率带宽和参考调制信号幅度;
调整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表明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存在通信盲区,则基于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一频率带宽;其中,在所述第一频率带宽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确定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频率带宽阈值,则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和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单元,还用于若所述第一频率带宽小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则基于所述第一调整策略将所述第一频率带宽调整为第二频率带宽,并基于第二调整策略将所述参考调制信号幅度调整为目标调制信号幅度;将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和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作为所述待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目标通信参数;
其中,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大于或者等于所述频率带宽阈值,在所述第二频率带宽和所述目标调制信号幅度下,所述待测试场近通信设备与所述目标读取设备之间不存在通信盲区。
9.一种近场通信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和配置为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配置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1911206728.9A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9586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06728.9A CN110958624B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206728.9A CN110958624B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8624A true CN110958624A (zh) 2020-04-03
CN110958624B CN110958624B (zh) 2023-05-23

Family

ID=69979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06728.9A Active CN110958624B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5862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0492A (zh) * 2008-02-27 2009-09-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近场测试系统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方法
US20180034510A1 (en) * 2016-08-01 2018-02-01 Nxp B.V. Method and system to measure the phase offset based on the frequency response in a nfc system
CN109412704A (zh) * 2018-10-31 2019-03-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磁干扰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9428629A (zh) * 2017-08-25 2019-03-05 意法半导体(鲁塞)公司 Nfc电路的频率调整
CN110289890A (zh) * 2019-05-15 2019-09-2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测试方法、系统、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0492A (zh) * 2008-02-27 2009-09-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近场测试系统测试近场通信设备的方法
US20180034510A1 (en) * 2016-08-01 2018-02-01 Nxp B.V. Method and system to measure the phase offset based on the frequency response in a nfc system
CN109428629A (zh) * 2017-08-25 2019-03-05 意法半导体(鲁塞)公司 Nfc电路的频率调整
CN109412704A (zh) * 2018-10-31 2019-03-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磁干扰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289890A (zh) * 2019-05-15 2019-09-27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近场通信测试方法、系统、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58624B (zh)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50324B2 (en) Method of defending against inaudible attacks on voice assistant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US11423634B2 (en) Object detection model train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US20200021335A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power supply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4869304B (zh) 显示对焦的方法和应用该方法的电子设备
US8989660B2 (en) Multiple hardware interrupt functionality on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US988676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ding data to image and extracting added data from image
US20140292094A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power supply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US20150130408A1 (en) Wireless charger and charging method using same
US20180198315A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EP3627364A1 (en) Unlocking control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
CN105827944A (zh) 一种对焦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4660904A (zh) 拍摄主体识别方法及装置
US10375639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wirelessly supplying power to power reception apparatus
CN103412643A (zh) 终端及其遥控的方法
CN112215227B (zh) 图像目标检测模型攻击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045846A (zh) 一种图像的存储方法及终端
WO2017062441A1 (en) Autofocus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rves
US20150097445A1 (en) Power supply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5763460A (zh) 一种路由器功率调整方法和装置
US10666083B2 (en) Techniques for wire-free charging
US10430783B2 (en) Transmit phase detection circuit
CN105007411A (zh) 一种畸变校正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0958624A (zh) 一种近场通信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342722A (zh) 眼图质量的优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200151433A1 (en) Face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face recogni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